最近好多妈妈都问我关于自然拼读的问题,是的,在美国,自然拼读是学校教孩子英文的必备工具。但是不是孩子的英语启蒙就从自然拼读开始呢?NO!NO!NO!这是一个误区。其实,在学自然拼读之前,首先得先教会孩子的音素意识(Phonemic awareness ),否则,无论是自然拼读还是自主阅读都是会非常非常吃力的! 就孩子如何进行英语启蒙的问题,芝加哥伊利诺伊斯大学的Timothy教授特地写了一本书《The national reading panel report - Practical advice for teachers》(美国阅读专家组报告 – 给教师的实用建议),憨爸今天文中的很多观点都是来源于此! 1什么是音素意识? 音素意识的英文名称是Phonemic awareness,它是一种能听出和处理单词中每一单个音的能力。单词中的每一个音称作音素(phoneme),所以,对这些音
经常有妈妈问我怎么对孩子进行思维训练,怎么训练孩子的专注力,其实有一个最经济实惠的方法,那就是 下棋。我从憨憨4岁多的时候就开始教他国际象棋,至今已经三年多了,这一过程里,我能很深切地感受到娃大脑的进步,专注力的提高,今天就把我这几年的体会分享给大家! (憨憨在下国际象棋) 1为什么要学下棋? 下棋的好处非常明显,无论是中国象棋、国际象棋还是围棋,它们都有以下的功能: 1. 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经常下棋的孩子思维特别缜密,TA能做到走一步想几步,也就是情景预判,对全局的把控能力很强。表现在日后学数学上面,就是条理特别清晰,对知识点的掌握也很快。 2. 锻炼孩子的专注力。下一盘棋,常常需要孩子全神贯注几十分钟,稍微一个不留神,就会满盘皆输,而对胜利的渴望会迫使孩子们全力以赴,这对他们的专注力是个极大的提高。我跟娃下了一段时间棋后,发现他渐渐能坐住了,做别的事情也认真许多。 3
不知道最近大家有没有看《爸爸去哪儿4》。里面有个萌娃,可把我萌化了,大家先来看看这个小萌娃吧。虽然这个小萌娃才3岁半,身高也不过97厘米,可是这语言能力,真的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看着别人家的孩子那么能说会道,各位妈妈,肯定也希望孩子能早早学会说话,最好就是伶牙俐齿,机灵活泼吧? 想要让孩子伶牙俐齿?这三个阶段很重要。 第一阶段:咿呀学语期 1~3个月。这个时期的宝宝对声音很敏感,能认出妈妈的声音,会模仿一些音节,也很乐意自己去寻找声音的来源。 怎么做: 多跟宝宝说话,让他们观察怎样跟别人沟通; 也可以给宝宝放点同样的音乐,读以前读过的故事。 4~7个月。这个时期的宝宝,已经学会了怎么分辨每个音节,通过声音来分辨情绪,还会开始学着回应妈妈的话。 怎么做: 跟宝宝说话的同时,鼓励
孩子爱焦虑,家长都会过的不容易。但是很多家长在生活中习惯性的管教方式,确实没有真的做到帮助孩子消化焦虑,反而会让孩子的焦虑和恐惧感更强。 是的,做父母是疲惫的。特别是家里有一个爱紧张、焦虑、胆小的孩子。这些看起来敏感焦虑的孩子,他们的情感就像海绵一样特别容易吸收来自环境中各种因素对他们的影响。所以在生活中,家长真的要很注意,一不小心你说的话、你做的事、你和孩子之间的一个眼神,就会成为孩子眼里最可怕的“恶魔”。 1.用孩子最害怕的事情惩罚他们。比如:生活中你的孩子害怕一个人在床上睡觉,你告诉他们不上床的话床底下的怪物会来欺负他们。在孩子的心目中会认为:家里的某个地方潜伏着某些可怕的东西。 再比如在生活中,因为家长很累和沮丧,你就威胁孩子他们不准看电视、不准玩电子产品,但是你却没有执行。所以你和孩子之间的沟通越来越糟糕。 去帮助孩子,不要去威胁孩子,
假装游戏是儿童非常重要的游戏方式,对他们的认知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通常假装游戏在学龄前期达到顶峰,到学龄期逐渐减少。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大,特别是到了学前期,多数儿童虽然仍然会玩假装游戏,但次数明显减少。那么,学前儿童的“说谎”行为是因为假装游戏导致的吗? 虽然,多数儿童都玩过“假装游戏”,又或者可能从其他人那里学会“说谎”,但只有少数儿童会有“说谎”的习惯。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请看下面的例子之间有什么相同点。 儿童发现,说谎可以免受惩罚,所以每次遇到麻烦,他都会说谎,以免陷入麻烦。 学生发现,如果自己在座位上安静地做作业,老师就不会责骂自己,所以他就安静地学习,以避免老师训斥。 儿童发现,如果自己讲信用,保守朋友的秘密,就不会失去朋友。
在留心的观察和反思中,我发现其实在孩子写字起步的时候,如果我们从“少,慢,记,等”这四个方面去引导,就可以为后面写出更好,更快的书写打下良好的基础。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中国汉字的特点。中国汉字是笔画组合型的文字。中国汉字中的基本笔画只有八种:“点、横、竖、撇、捺、提、折、钩”。部首一共有250个,常用的200个。小学一年级要求学写的字,主要是含有这些基本笔画的简单汉字。目的就是让小孩子在初入学的时候能够在学字的基础上较容易地掌握汉字基本笔画的书写。 其次,我们需要认识小学一年级的孩子的生理特征。一年级的孩子一般是年龄在6-7周岁左右的小孩子,他们的手指上面的控制力度的小肌肉群还没有发育得很好。特别是城市里面的一些孩子,他们在幼儿时期由于家里包办代替了很多本该他们自己力所能及去完成的生活事物。如,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扣钮扣、系鞋带、帮助做家务等。这些平常的小事,大多都被家长或保姆包
养娃儿的家庭中经常会有这样让你头疼的场景吧?超市里,孩子驻足在玩具柜台前和你软施硬磨:“妈妈,你给我买个这个吧!求求你了,好妈妈!”商场门前,孩子打着滚躺在地上撒泼耍赖:“不行不行,我就要我就要!”游乐场里,孩子拽着你的衣服央求:“妈妈,我还没玩够,我还想玩。”面对孩子的痛哭流涕,骄横耍赖,讨价还价,本没有打算满足他要求的你会怎么做?你是狠心的一口回绝,平心静气的告诉孩子不满足的理由,坚持自己的原则不动摇? 其实熊孩子对于新玩具的期待,丝毫不亚于妈妈们对“双11”的追捧。可熊孩子对玩具往往总是“见一个爱一个”,玩具到手之后玩不了多久就会打入冷宫。这该如何是好? 孩子要买玩具,买还是不买?这绝对不是一个有着标准答案的简单问题!同意他、给他买并不是多难的事,但各种顾虑却忍不住涌上心头,让我们听听妈妈们怎么说: 妈妈有话说:“每次一去超市和
每个人都是主角,每个人都活在故事中。 相信每个人的童年里都离不开童话书、绘本和动画片,这些精彩的故事形式伴随我们长大,成为童年一份念念不忘的美好回忆。随着我们走向成熟,接触社会,认识世界,又开始接触新的故事。这些故事中有的是别人讲给我们听,比如看到的小说、影视剧、新闻,有的则是发生在我们自身所经历参与的,或者发生在家人、同事甚至是自己身上的。这些故事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影响着我们的认知、情感和意志,形成了今天的自己。 故事,儿童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一扇窗 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说:“讲故事是人们理解自我生活和经历的一种方式,人们一直在故事中游弋。”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都是在故事化的生活。故事是人类经验的概括形式,是人们以叙述方式认识世界的结果,是人类的基本的生存方式和表达方式,是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一扇窗。
无论是好是坏,几乎所有信息都开始电子化,这是不得不接受的现实。” 你们给孩子看电视、手机、ipad吗?反正我是给的。特别是在了解到,根本不是看各种屏幕导致的儿童近视——在和近视相关的生活习惯里,户外活动的时间才是视力正常与否的关键的因素。 不过,手机、Ipad、电视还是很容易成为我和孩子起冲突的原因。孩子太会模仿大人了,他们很快就会拿着手机,学大人接电话说“喂?”,孩子的小手很会就会滑动解锁,知道那个app是看动画片的,如何播放…… 很快手机、ipad、电视就成了妞的最爱,连妈妈主动说给她喝奶也没兴趣,强硬地把我衣服合上,把我推开,歪着头去看电视……关电视,抢手机经常以妞歇斯底里的大哭收场。这是在我家里的情况。 我也不想让她这样大哭,吵得我头疼,但是再给她看一集佩佩猪也只能换来短暂的“和平”。我也担心看多了会不会把她的小脑袋搅成浆糊。 &n
小时候吃多点,长大了分数考高点,这就是大多数父母对孩子们的最大期待了。 早有媒体曾经报道,根据对幼儿园孩子的数据调查发现,九成的孩子运动能力存在发展滞后现象。中国父母普遍重视孩子的智力发育,但往往忽略了孩子全面平衡发展。 对我们的孩子而言,最重要的是什么? 早在2005年,我与中科院一众同仁启动了一项中国儿童早期发展评估项目。经过长达3年的实地数据取样,我们获得了5万余份鲜活的基础数据。从这5万份中国孩子的成长数据中,我们提炼出了中国孩子成长的9个关键词,分三个维度: 体能维度:平 衡 力 量 速 度 智能维度:注意力 记忆力 思维能力 心理维度:安全感 意志力 目标感 以上三个维度是紧密相关、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每一个关键词,都是孩子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营养”。 别总觉得
多多手里拿的东西总会掉落在地上,在饭桌上经常会打翻盘子碗,都已经4岁多了吃饭还是会弄得桌子上、地上哪里都是……而乐乐呢,身处在陌生环境中,情绪就会极端波动,非常容易与人发生冲突,就算是亲密之人的碰触、爱抚也唯恐避之不及; 还有的孩子特别胆小、粘人,暴躁,易怒,笨拙……当碰到这些让人头疼的问题时,我们习惯性地会从孩子的年龄、性格以及教养方式等方面去考虑,殊不知,实际上,这可能是一种触觉防御障碍在作祟。 始终存在,却一直被忽视 这个名字听上去挺陌生的吧,确实,触觉一直都是我们比较会忽略的一个领域。你说它重要吗?肯定重要啊,我们会通过拥抱和亲吻带给孩子安全感,每个认真的准妈妈还八成会去上一节叫做“抚触”的妈妈班。 可是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我们会慢慢认为,触觉的发展就是件自然而然的过程,在孩子这方面发展得怎么样,是否需要帮助等问题上,可远不如对语言训练、
我不想让自己显得那么“极端”,但是当我看到这本名为《男孩就该有男孩样》的书时,还是忍不住感叹:这不正是我想说的话吗! 在书的一开篇,就有这么一段话,“在很长时间里,我们都试图打着平等的旗帜,欺骗自己说,男孩与女孩并没有差别,或者我们觉得有必要鼓励女孩变得更强势,更喜欢竞争,热爱数学和科学。我们觉得需要制止吵闹的男孩,让他们变得更听话、更顺从、更安静。身为女医生,我当然鼓励女孩们提高他们的理科成绩,但不幸的是(在社交生活中屡见不鲜),社会在塑造我们的孩子时,试图让他们远远背离自己的天性。” 所以说,先不提什么男权社会或社会分工之类的影响,男孩和女孩天性本就不同,在教育的时候,又怎么能做到“一视同仁”呢? 我至今清楚地记得,有一次儿子和他的朋友一起在外面玩,两个熊孩子一人扛了一支水弹枪,昂首挺胸好不威风。这时有两个妈妈带着两个女孩路过,眼中毫不掩饰地流露出不喜欢
身高 注意:肩、臀、脚后跟三点呈一线,头、眼两点呈水平。三角尺底边与头部接触时,松紧要适度,头发蓬松要压实,头顶的发辫、发结要放开,饰物要取下。 体重 注意:孩子一定要站在秤中央,上、下体重秤时动作要轻。这样才能准备测出的噢! 立定跳远 注意:粑粑麻麻要重视的是,当孩子起跳时不能有助跑或助跳动作。发现孩子有助跑行为犯规时,此次成绩无效。 网球掷远 注意:必须将球从肩上投出,肘高过肩,手高过头。一只脚在前,另一只脚后侧,投球时可以单脚离地,但不得踩线、过线,不能助跑、垫步。 坐位体前屈 注意:身体前屈两臂向前推动游标时膝关节不能弯曲。测试时,如发现膝关节弯曲或两上臂突然前振时应重做。 10米折返跑 注意:明确告诉孩子在测试全程中要全速跑,直奔目标线,接近终点时不要减速。粑粑或麻麻要在终点处对孩子进行安全保护。 孩子在测试时应穿运动胶鞋,不得穿皮
北京是我们在中国大陆生活的第一个城市,在我和孩子来之前,爸爸已特地找好了房子,还物色好双宝即将要读的幼儿园,为的就是帮助我和孩子尽快适应异乡的生活、降低排斥感。想到他一个人不知道在北京寒冷的街头走了多久,才能完成这两项团聚的前置作业,心里就很感激他的付出:一直到现在他的手脚,都还有当初被冷冽天气折磨留下来的冻疤,这些印记时刻都在提醒着我们,异乡生活的不容易。 双宝念的幼儿园位于北京家里旁边的小区(大陆称社区为小区),从家里走到学校的路程约为 5 分钟,学校只有 4 班,一班人数控制在 20 人以内,小小的很温馨。双宝爸第一次带我来参观幼儿园时,我就喜欢上它了,因为不管是老师还是孩子,脸上始终都挂着笑容,这种欢乐的气氛让我很安心。 我自己从事幼教工作多年,深深体会到一间幼儿园最重要的是“气氛”,幼儿园是孩子脱离家庭进入社会化的第一
知道吗?一些错误的阅读方式正在破坏我们孩子的阅读体验。亲,如果你在网上搜索“绘本”两个字,一定会弹出成千上万篇文章,其中90%都在告诉你绘本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的确,作为孩子人生中的第一本书,绘本就是孩子爱上阅读的起点,是孩子认识世界的“窗口”。 不过,今儿千寻妈妈想掰的,不是大家熟知的重要性,而是错误的绘本阅读方式对孩子的危害。有一些错误的绘本阅读方式不但不能带来我们所期望的教育效果,反而于悄无声息中破坏着孩子的想象力、滋长孩子的厌读情绪! 在陪伴女儿千寻阅读的过程中,我总结出三种曾使用的错误绘本阅读方式,发现它们无一例外的对孩子产生了负面影响。这里,通过发生在身边的小故事我把他们分享给大家。 故事一. 一成不变的白雪公主 小杨老师在一家蛮出名的绘画机构里教孩子画画。一天,小杨老师对孩子们说:大家画一个白雪公主吧,画好轮
每次宝贝打人,我都会给她讲道理,甚至还狠狠打过她的手心,可是下次出去,这毛病又犯了,要怎么教育她不要打人呢? ——妍妍妈妈的留言 研究表明:3岁时爱打架的孩子,5岁时仍然爱打架;6至10岁时攻击性强的孩子,10至14岁时打架、戏弄别人、与同伴争斗的倾向性都会更明显。也就是说,孩子在幼年时所表现出的“攻击性”强弱,影响到他们未来的人际关系质量。 相信没有家长希望自家的孩子是攻击性强的“坏小孩”,那么孩子打人真的是因为“坏”吗? 1吸引注意力 年幼的孩子还没学会正确的情感表达方式,他们并未意识到自己的“打人”行为会给对方造成伤害,而单纯地把这种行为当成“打招呼”的方式。比如,一个孩子见到另一个孩子后很激动,然后打了他,那么孩子可能只是单纯因为喜欢对方,于是希望用“打”的动作来吸引对方的注意力。 2发泄不满情绪 孩子由于语
价值观能决定一个人的善与恶,一个人在关键时刻的取与舍,一个人穷其一生追求的方向。价值观到底有多重要?它能决定一个人的善与恶,一个人在关键时刻的取与舍,一个人穷其一生追求的方向。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纳粹对犹太人进行了惨绝人寰的“种族清洗”,事后了解到,当时很多犹太人是有向德国人寻求帮助的。有的德国人拒绝了,但有些德国人却选择了帮助,把他们藏在自己家的地窖里,帮助他们躲过一场浩劫。心理学家对这些救助的英雄们进行调查,最后发现,这些英雄普遍谈到小时候父母对他们的教育,父母告诉他们:我们应该去帮助别人,伤害别人是不好的。而那些拒绝帮助的德国人,说起父母的教育,想到的多是小时候定的那些规矩:我们不能怎样,我们不应该怎样等等。 我们总把培养孩子“有规矩”作为教育的目标,却不知,比这更重要的是丰富的价值观。价值观能由内影响一个人的行为,而规矩是外在的约束,只能帮助我们
幼儿适合“非接触性”的运动方式,幼儿的运动器官(像骨骼、关节及肌肉等构造)都还很脆弱,经不起外来的暴力,很容易发生骨折、生长软骨破裂或关节脱白等严重的伤害。 这些伤害如果处理不当的话,往往会产生骨骼(或关节)畸型、关节松脱或挛缩等不良的后遗症,不仅造成运动功能的障碍,甚至妨害其未来的正常发育,产生永久性的残障,这是多么可怕的后果啊! 各种急性的运动伤害,多半是在发生碰撞、摔倒,或由高处坠落时。因此如果要让幼儿参与运动类的活动,应该采取“非接触性”的方式。也就是在运动进行当中,不宜让他们有身体互相接触、碰撞的机会;而且,运动的场所要平坦、宽广。 不可以有尖锐或坚硬的障碍物或运动器材。同时,要避免让幼儿有从高处跌落的机会。如果能遵守这些原则去设计一些能启发幼儿兴趣、均衡发展幼儿四肢功能的游戏或运动的话,这类严重的急性伤害就能减少到最低的程度。 小心慢性运动伤害 除了上运的
昨天女儿睡觉前征求我的意见:妈妈,我们这周末去露营吧,老师说秋天的色彩是最丰富的,我们也去看看。想着好久没有好好陪过她了,就欣然答应:好的呀,这周末,我们就去。 女儿又问:那妈妈你能帮我约上我的好朋友一起吗?小朋友开始上中班后就已经有了几个“小闺蜜”,为此我们几个家庭也偶尔会约着一起出去,于是我就答应了:好呀,你快睡,妈妈帮你约。 女儿睡觉后,我开始微信“小闺蜜”的妈妈们:这周有时间吗?我们带孩子出去玩玩吧! “不好意思,孩子这周末要上兴趣班,过段时间我们提前约,我帮他把课调一下”这是“小闺蜜”的妈妈给我的回复。 “一天时间都没有吗?” “嗯,两天都有课,没办法呀……” 早上我跟女儿说,没办法啦,这周我们自己出去吧,你的“小闺蜜”还要上兴趣班呢。我看得出来当时她是有点失望的。 4—5岁的孩子在人际
两个爹,一个是咱们小时候的童话大王,郑渊洁,代表作有《舒克贝塔》《皮皮鲁和鲁西西》等。 另一个则是中国化学工程第七建筑公司的一名离异退休员工,李铁军。 这两个看似身份悬殊的父亲却对孩子做了同一个选择:在家上学。 丹妈今天并不是讨论学校教育与在家教育的优劣,只是这两个走出学校教育的特例,却为我们更纯粹的展现了,家庭教育对孩子深刻影响。 郑渊洁的儿子郑亚旗,小学毕业后回家学习。 18岁离家,用自己打工赚来的积蓄创办《皮皮鲁》杂志,将父亲的童话事业发扬光大,创办北京皮皮鲁总动员文化科技公司任CEO,年入1.5亿。 李铁军的女儿李婧磁,9岁被父亲接回家,他宣称要将女儿培养成一名生物磁场科学家。事到如今,李铁军虽自认自己教育成功,但现实是李婧磁家里蹲,依靠着父亲退休金度日。 为什么两个在家学习的孩子最后会走上如此天差地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