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幼儿健康幼儿营养幼儿教育幼儿疾病
  • 美国孩子行动力强、不怕犯错,源于家长和老师“事前管理”有技巧
    美国孩子行动力强、不怕犯错,源于家长和老师“事前管理”有技巧

    孩子有一个同学,一年级是去美国上的,二年级回到北京,进了某著名小学。有一次她妈妈问她:你觉得美国的小学跟中国的比,有什么不一样?她回答说:美国的老师总是在我们做事前跟我们讲得很详细,做完以后都是鼓励,不批评;中国的老师事先不怎么告诉我们怎么做,如果我们做的不好,会批评。 我听她妈妈说完以后,非常佩服这位孩子的观察和总结能力。虽然并不绝对,并不是说中国老师一定比美国老师差,但想一想,大体而言还真是这么回事儿。今天跟一个朋友聊起一些教育上的事,我把美国老师这个“事前管理”的思路跟她一讲,她也觉得对她的问题非常有帮助。 ▋梳理各种情形,让孩子心里有概念、精神有准备 所谓“事前管理”,很好理解,就是在让孩子做一件不熟悉的事之前,把这件事为什么要做、谁来做、什么时候做、怎么做,中间可能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出现了会怎么样……先给他们讲清楚,让他

  • 尹建莉:2岁宝宝一定要站在桌子上怎么办?
    尹建莉:2岁宝宝一定要站在桌子上怎么办?

    2岁宝宝一定要站在桌子上怎么办?2岁儿子不听话怎么办?等等。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教育的真谛在于“爱”而不是“管”。2岁宝宝如果从来没有试过站在桌子上,那证明已经被磨灭了探索的兴趣、学习的兴趣,这种情况将让孩子的学习成长过程带来坎坷和阻碍。 2岁宝宝一定要站在桌子上怎么办? 1、2岁宝宝非要站在桌子上,怎么办? 有一次2岁的宝宝不听话非要站在桌子上,我要求他下来他不听,我保持语气和正常表情继续要求他下来,可他就是不下来,其间我讲明了为什么不允许他站在桌子上,并试图抱他下来,可是宝宝很抗拒。随后我说还不下来的话妈妈要罚你站在墙角一分钟。后来宝宝哭了,我让他站在墙角没有理睬他,一分钟过去后抱起他哄他还和他讲道理,随后情绪好转。不知道我的处理方法有没有什么不当之处?想请尹老师纠正指教。 尹建莉:我不知该如何回答你,因为我不知道孩子为什么不可以站在

  • 早教这个钱,到底花不花?
    早教这个钱,到底花不花?

    早教对孩子有哪些好处?扩大孩子的社交圈 通过早教,给孩子创造了一个系统的与其他宝宝互动的机会,这对增加孩子的社会性也有很大的帮助。小小包一进幼儿园就特别适应,有一堆好朋友,这和当初早教也有一点关联,他已经学会逐步建立起属于他每个年龄段的社交圈。 英语的教学环境对孩子会有一些益处 目前比较高端的早教都采用了外教教学,在上课的40来分钟里,会有一个比较纯正的英文环境,这点对宝宝来说是有益处的,可能耳朵磨多了(当然在家我也在给他做一些英语启蒙),所以小小包一入园对于每周的外教课都很适应。 玩具和器械对宝宝大运动能力有帮助 早教机构因为有成型的器械设备,通过合理的安排,让孩子从平地摔到能走“平衡木”,从仰望攀登架到独自爬上居高临下等,胆量、自控力、毅力都得到锻炼。在视频中,我强调了小小包的运动能力很不错,这应该是早教课带来的最直观的益处了。

    标签:学前早教
  • 揭秘:美国孩子的“自由”并不比你家孩子多
    揭秘:美国孩子的“自由”并不比你家孩子多

    前几天有位读者跟我吐槽,讲了这样一个事。周末,她到同事家聊天喝茶,朋友五岁的小女儿甜甜正在飘窗旁边玩积木。甜甜是个非常乖巧的小女孩,懂事听话,学什么都很专心努力,基本上不用大人操心,是个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这位同事一直秉承着一套虎妈做派,因为女儿的种种乖巧表现,也渐渐成了她们妈妈圈里的育儿达人。 那天天气特别好,阳光暖暖地从飘窗照射进来。交谈中她留意到一个细节,在一旁玩积木的甜甜经常会在摆积木的时候,悄悄地偏过头来瞄她妈妈一眼,眼神怯怯的,似乎在寻求妈妈的赞许,或者确定妈妈有没有皱眉头表示反对。这个细节让她心里一震,原本准备要请教的育儿问题也都咽回去了。 甜甜的表现让她心疼,看起来乖巧懂事的小女孩似乎少了些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应有的天真和无忌,关键是还显得不够自信。是因为妈妈平时管得太严,给她的自由不够吗?本来她觉得家里那动不动就“上房揭瓦”的小家伙需要开始好

    标签:教育反思
  • 孩子什么时候学认字?怎么教才是关键!
    孩子什么时候学认字?怎么教才是关键!

    作为宝宝读写能力萌发的第一步,认字当然非常重要。但妈妈们可别忘了,更重要的是对宝宝阅读和写作兴趣的启发。只有先在宝宝心里种下快乐的种子,才能让他在未来的学习中成长地更加茁壮健康。那么今天,糕妈就来和大家叨一叨认字的话题吧。 0-3岁的宝宝,通过感官和动作来学习和理解周围环境的,画面鲜艳活泼的绘本更能引起宝宝的兴趣。因此对于3岁以下的孩子,妈妈可以带他多读绘本,读一些韵律感强的简单的儿歌,通过学习看图和听说,激发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养成看书和倾听的习惯,这是认字的前提和基础。 3岁以后,宝宝认知能力发生很大变化,符号思维得到发展。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可以看到3-6岁的宝宝阅读发展过程大致如下: 3-6岁孩子阅读发展过程 3-4岁 主动要求成人讲故事

  • 刘烨妻子的法式优雅育儿之道
    刘烨妻子的法式优雅育儿之道

    夫妻关系高于亲子关系 欣赏自己的爱人 在上海卫视播出的《花样爷爷》中,安娜与刘烨大秀恩爱,看得爷爷们不好意思,这不是作秀,而是法国人在有孩子后,夫妻关系依旧高于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在婚姻中有不可撼动,也不会因为有了孩子而改变。试想,在一个充满爱、气氛和谐的家庭中成长,孩子怎么会不博爱呢? 刘烨的好友孔祥照也曾撰文写到,他有次在饭局上偶遇安娜,那天刘烨不在,便问安娜:“你是爱你儿子多一些,还是爱女儿多一些?”安娜坚定而果断地回答:“我爱刘烨。”在安娜眼中,刘烨可爱、帅气,每每谈到都洋溢着幸福。对另一半的崇拜与赞许,是一个聪明女人处理婚姻关系的法宝。一味地埋怨对方不会带孩子、不会帮忙做家务、不会照顾自己的情绪,只会让对方更加疏离。 好妈妈不必完全牺牲自己 法国妈妈信奉“世界上没有完美的母亲”,她们不仅时髦,而且很少焦虑和发脾气,做不做妈妈丝毫不影响

  • “三岁看老”?这可能是教育最大的谎言!
    “三岁看老”?这可能是教育最大的谎言!

    孩子的性格和外观,无时不刻经受着无数因素的塑造和重建。仅凭生命早期,并不足以决定一个孩子的命运。毛豆妈今天旗帜鲜明的亮出观点: “三岁看老”是我比较讨厌的一句话。貌似很有道理的盛行千年,并被不明真相的“小区大妈”教导。 “三岁看老”更像是一种“宿命论”,阻碍了孩子超越自己的决心。如果你真信了“三岁看老”,对孩子会有很多危害。 童年早期根本无法决定人的一生在我读教育学研究生以后,莫名总有吃瓜的小区大妈,请教我,“你看我们这孩子,将来能不能成材?”我只好告诉她:这事儿,根本看不出来。对心理学学个皮毛的人,总觉得 “童年早期能够决定人的一生。”我要告诉大家:P都决定不了! 因为,心理学只能理解一个孩子的过去,并研究孩子的人格是如何形成的。至于对孩子的未来做出预测,这事儿心理学干不了。 “三岁看老“这个锅,真正的心理学不背!毛豆妈

  • 妈妈该不该用3年换孩子30年?任何事业的成功,都无法弥补孩子教育的失败!
    妈妈该不该用3年换孩子30年?任何事业的成功,都无法弥补孩子教育的失败!

    一个人事业上再大的成功也弥补不了教育子女失败的缺憾!我们总在说忙忙忙,但是孩子的教育根本不可能等着我们来弥补,只要稍微有点忽略,孩子的成长变化会很明显。有些毛病一旦养成,会花费很多精力来改正,甚至根本无法纠正。 所以不管挣了多少钱,事业发展有多顺利,如果孩子的教育不得当,将来老了会后悔。 虽然不需要我们一门心思扑在孩子身上,但是也绝对不能拿事业繁忙来牺牲孩子。生下他就得负责任啊! 著名的投资家黄晶生说:“幸福的本质其实就是一种感觉,一种什么感觉呢?幸福是一种追求快乐而又有意义的感觉!” 孩子在年幼时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他们就象河水的源泉,活泼而无拘无束,一旦被导向某一方向,就能转变它的流向。在社会的大环境中,为什么有的人有用,有的人有所作为,在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是教育。 人与人之所以不一

  • 1岁10个月的小小费是如何开口说英语的?我的英语启蒙干货分享
    1岁10个月的小小费是如何开口说英语的?我的英语启蒙干货分享

    1岁10个月的宝宝如何学会说Oh no~Thank you~water~等小短句和英文单词的?当他听到Bird(鸟)这个单词,为什么知道双手做出飞翔的动作?而听到It is too noisy(这里太吵了)这句话会,又怎么知道将双手捂住耳朵? 在小小费学英语的道路上,我想我有些发言权。当然,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每个孩子有不同的个体差异,本文只是总结我和孩子的英语学习之路,与诸位有早教英语想法的妈妈们分享。 1、父母没有耐心,一切都是空谈 一开始,我是被汪培珽的书洗脑的。汪培珽的教育理念在于:英语学习,父母要耐心、再耐心。她说的一句话我非常赞同,不要着急验收孩子的成果,幸福绝对会在不起眼处,等着你。 而我确实是在收到这份幸福的鼓励时,才坚定地继续给孩子讲英文的。那是一个周末的下午,我和小小费如日常在屋里玩耍。屋外响起除草机突突突的嘈杂声音。小小费就这样给了我惊喜:他捂住了耳朵! 我立即

  • 解读|美国儿科学会放宽看视频的年龄限制,这是大赦令?
    解读|美国儿科学会放宽看视频的年龄限制,这是大赦令?

    今天上午送完了小D去幼儿园,我国内的闺蜜就来找我聊天,她大概从1岁开始就给自己儿子看视频,因为是亲闺蜜又是我的干儿子,我之前没少唠叨她。今天,她拿着最新美国儿科学会关于电子产品的最新建议和我微信,你看,美国儿科学会也放宽了年龄限制,从2岁变成了1岁半,那其实我家1岁开始看也没什么关系吧? 说实话,每次我最担心的就是大家像我的闺蜜一样片面解读新建议。 美国儿科学会最新建议简要回顾 长久以来,美国儿科学会都是建议2岁以内的孩子不要看视频。这次最新一版作了更加详细的更新,简单翻译一下要点给大家: 1、18个月以下的孩子不要使用电子产品,其中和家人打视频电话除外; 2、18~24个月的孩子,如果想引进,建议对节目质量要提前筛选把控,最好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观看,讲述视频内容; 3、2~5岁的孩子,每天观看视频的时间不要

  • 我们教育孩子,但我们不规定这个世界
    我们教育孩子,但我们不规定这个世界

    各位宝爸宝妈,当你的孩子从学校回来,指着家里所有圆形的东西告诉你说:这是我今天学会的字母“O”的时候,你们的内心独白是什么? “孩子学到知识了”? “孩子开始将学习与生活结合了?” “这个学校的老师不错,能交给孩子知识?” ...... 无论你们当时想什么,肯定没有人想去起诉这个老师和学校吧?如果有人想这么做了,大家也都会认为这个人在无理取闹,这个人是个疯子吧!而在美国就有这么一个“疯人”,就因为这么一件事情,把学校起诉至法院,最让人诧异的是法院竟然判她胜诉。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在美国内华达州一位刚上幼儿园的3岁小女孩告诉妈妈,她认识礼品盒上“OPEN”的第一个字母”O”。这位妈妈听后非常吃惊,后来知道是幼儿园老师教的,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位母亲立即一纸诉状把孩子所上学的幼儿园告上了法庭,她的理由幼儿园剥夺了孩子

  • 颠覆你想象的宝宝涂鸦,看完我就去面壁了
    颠覆你想象的宝宝涂鸦,看完我就去面壁了

    孩子的画总是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放荡不羁的表现手法,他们直观地画出自己眼中的世界,那个世界充满了大人早已失去的想象和童真。 所以,不要随意地教孩子如何画画,关于绘画的系统教学(素描)也要从6岁开始,在这之前,涂鸦只是孩子的一种表达方式,就如同说话唱歌一样,是有助于他思考和成长的,千万别给这种想象力定下框架,要求他天空一定要画成蓝色的,苹果一定要画成圆形的...... 铺垫了这么多,是不是以为今天的文章是教大家怎么培养孩子绘画能力的啊?囤麻也算半科班出身,虽然半路出家去学了理工科,但说起教孩子画画还是有些体会的,不过今天不说这些~ 今天分享的是一组孩子最纯真的画作,你们看看感受一下: 这是小男孩在美术课上做的自画像,。。。 身上穿的是小黄人的战斗服。 “我长大想和妈妈一

    标签:涂鸦
  • 孩子成长的“黄金八年”,后悔太晚看到!
    孩子成长的“黄金八年”,后悔太晚看到!

    孩子成长的规律,是每一个父母都希望了解的。这篇文章就是为了让父母们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做出合理又合时宜的预期,特别是当孩子遇到困难和麻烦的时候,了解了这些规律,父母心里就会踏实很多,更少一些焦虑。 耶鲁大学格赛尔儿童发展研究所跟踪了数千位孩子的真实成长,发现人类行为的发展完全是有章可循的,孩子在成长的不同阶段中,在动作、语言、社会行为和情绪发展各个方面的表现和特点,是完全可以准确预测的。 1岁培养安全不可错过的一年孩子一岁时,父母该做的,其实是多陪孩子玩就好。这胜过任何生硬的知识,因为他在这里已经学到了更宝贵的东西,他知道自己有人疼爱,知道自己是父母最珍贵的宝贝,知道有人会帮助他,还知道这个世界的一切都那么美好。2岁培养幽默感不可错失的一年“幽默感”是彰显人格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岁半,则到了培养孩子幽默感的最佳时期。他离开自我的圈子,融入了人群中。别人笑的时候,他也会跟着笑。 当他

  • 见过世面的孩子,到底有多厉害
    见过世面的孩子,到底有多厉害

    周末,表姐两夫妻带着女儿和我们外出吃饭,之前孩子一直跟爷爷奶奶住,现在把孩子接过来。小女孩比较认生,不太爱说话,不过丝瓜一看到她可高兴啦,拉着她的手说要和姐姐玩,还说很喜欢姐姐,要姐姐跟我们住。 去到餐厅,刚好有万圣节活动,可以送小朋友一个南瓜灯。服务员给我们送来两个,丝瓜选了一个,还甜甜地跟服务员说谢谢,然后就在边上玩了起来。 小女孩并没有马上去选,而是搓着衣角,怯生生看了她妈妈一眼,她妈妈示意她拿,才把南瓜灯拿在手上。 拿完后,表姐看到女儿没有说谢谢,有点尴尬,扯了下孩子说“你没跟跟姐姐说谢谢呐”,小女孩懵了一下,忸怩着不肯说话。 表姐和表姐夫都在夸丝瓜虽然比姐姐小,但一点也不怕生,不怯场,要跟我请教育儿经验,还说后悔当初没有早点带孩子出来见见世面,担心女儿适应不了这里的生活。 什么样的条件才足以让孩子见得了世面 听到表姐说见世面,我首先想,怎么样

  • 孩子的运动不是训练活动
    孩子的运动不是训练活动

    若提到运动二字,大家心中浮现的大都是如有氧运动、肌力训练等活动,大人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某些动作训练,以保养自己的心血管、肌肉及身材。但对于幼儿来说,由于身体各方面都还在成长,一般大人所了解的运动模式不一定完全适合他们,运动游戏反而更适合在家的宝贝参与。 所谓的运动游戏,就是由大人或教练根据孩子的发展阶段,设计适合他们身体的游戏,孩子在运动中不会认知到自己正在做运动,反而像是参与了一场好玩的亲子游戏,不但有趣更有助于其身体发育。 不同阶段的游戏重点 每个阶段的婴幼儿都有其发展任务,若粑粑麻麻稍作了解,便能根据他们的需要为他们设计合适的游戏方式。 1.婴儿阶段──游戏的重点在抓、握、爬行及颈部动作等,家长可试着利用各种不同物品对孩子作感官知觉的引导。 2.幼儿阶段──对于平地上的缓慢移动熟悉之后,宝贝便准备好进行更进一步的挑战,对于高度开始好奇的他们,

  • 3岁半就刷爆了朋友圈,秘诀是这个!
    3岁半就刷爆了朋友圈,秘诀是这个!

    爸爸去哪儿第四季回归后收获了不少关注,其中抢镜最厉害的莫过于身上有王诗龄影子素人宝宝阿拉蕾加剑击长腿董大力父女CP,三岁半的阿拉蕾金句多多,圈粉无数。 崔雅涵,小名阿拉蕾,人称嘟嘟妹,如今已三岁半。长着肉肉的脸蛋、会说话大眼睛,虽然年纪不大,可表演经验已相当丰富,时尚走秀、广告、电视电影均有她的身影。 我们来简短地细数被圈粉的种种片段: 当董力问阿拉蕾累不累的时候,“不累,绝对不累,绝对不要放弃。”找不到房子她不但不哭不闹,还反过来安慰董大力。 当董力拉着阿拉蕾小手在农场上快步奔走找房子时示意要抱着她走的时候,“不用了,你抱着我会更累的!” 当阿拉蕾接到早餐任务,在取早餐的的山路上摔倒三次,回头却没有告诉董大力自己摔倒了,记者问她为什么不告诉董爸爸她摔倒的事情时,她是这样回答的。 这么懂事可爱的小宝贝不

  • 是什么原因让孩子原本平静的情绪变得暴躁起来?
    是什么原因让孩子原本平静的情绪变得暴躁起来?

    记得有个小朋友4岁半了,他非常喜欢上幼儿园,还常常会跟我们讲他在幼儿园发生的有趣故事,他的性格也很好,有很多很多的朋友,他还告诉我们他非常喜欢他的班主任和生活老师,说她们可厉害了,做的手工特别的漂亮。 可是有一天孩子在幼儿园发烧了,于是老师打电话给妈妈,妈妈便把他接了回来,原来是感冒了,于是孩子在家里修养了几天便康复了,可是从此就再也不愿意去幼儿园了,早上只要送幼儿园就开始拼命哭闹并且情绪暴躁。 这个小朋友的现象让家长摸不清头脑,孩子本来非常喜欢幼儿园的啊,又有那么多的好朋友,又非常喜欢老师,可为什么一次不经意的生病却突然间让孩子像变了一个人似得,还有的孩子因为一次生病就变的非常的粘人,还有的孩子就是每次幼儿园放假或小长假,就不愿意再去幼儿园了! 其实这些情况或类似的现象,很多孩子都出现过,我们总会说孩子小不定性,大

  • 尹建莉:睡觉不怕吵,学习也不怕吵
    尹建莉:睡觉不怕吵,学习也不怕吵

    就像对睡眠环境常有“安静”要求,人们也习惯于在学习环境上要求安静。但也正像适当的噪音有助于良好睡眠习惯的养成,适当的噪音也可以培养孩子们在学习方面的抗干扰能力。所以在孩子学习环境方面,也不应该过分追求安静,以免物极必反。 睡觉不怕吵,学习也不怕吵 1、睡觉不怕吵——让孩子的生活环境更加“自然” 这些年不时地去看刚生了宝宝的亲戚、朋友或同事,发现不少人总是非常小心地呵护着婴儿的睡眠。说话声音压得低低的,把电话线也拔掉了,生怕有什么动静吵醒孩子。家长爱子心切可以理解,但这样做是错误的,可能正是给孩子将来的睡眠制造麻烦。 我很庆幸在圆圆出生前读到一本《新育儿百科全书》,这本书非常好,是美国一位著名儿科医生、儿童心理学家写的。当时也买了另外几本“国产”育儿书,看完后,觉得这本“进口”书的育儿观处处追求“自然”,却又科学客观,很合自己胃口。比如在婴儿睡眠这

  • 法国为什么少有熊孩子,因为有法式妈妈教育法
    法国为什么少有熊孩子,因为有法式妈妈教育法

    在阿布扎比的时候去拜访老公一位英国朋友,那是我们第一次去他们家。进门后男主人热情地过来打招呼、给大林拿玩具玩儿。我和老公积极寻找家里的女主人和孩子,却发现他们正蜷在沙发一角看书。女主人快速地跟我们说了声“嗨”,就又转回头去继续给儿子讲故事。我们一家坐在屋子的另一侧跟男主人应酬了大约十分钟,女主人才不紧不慢地过来说:“不好意思,刚才是孩子的阅读时间。我的理论是要保证孩子的活动不被大人打扰,这样有助于他人格和自信心的培养。” 啊???我立马在心里翻了一百个白眼,这么忽视别人、自己的需求独大,怎么培养健全人格呀?!这个小朋友接下来的表现也就不意外了。已经4岁的他不肯跟当时3岁的大林分享任何玩具,把妈妈递给大林的玩具都抢回来堆到墙角。后来他妈妈建议用粉笔在院子的石板砖上画画,我画了一个小男孩,笑着问“这是谁啊?” 他却气哭了,吵着要马上擦掉。 除了这位,还有邀请大林去家里玩但提醒一定要自带

  • 宝宝时间到了,不能玩了…当你叫了20遍孩子还置若罔闻时,来看看美国权威儿科医生的解读吧!
    宝宝时间到了,不能玩了…当你叫了20遍孩子还置若罔闻时,来看看美国权威儿科医生的解读吧!

    正在疯玩的孩子看了你一眼,置若罔闻,自顾自地继续玩着。“睡觉时间到!你不能再玩了。”你强忍着内心的不爽又强调了一遍,但孩子还是像没听到一样。 “宝宝,妈妈跟你说不能玩了,要睡觉了。”你耐着性子走过去,又等待了一分钟,孩子还是一点动静也没有,笑呵呵地拿着手里的玩具继续玩个不停。 终于,你再也按耐不住心中的怒火,走过去,一把抢过宝宝手里的玩具,大吼着“妈妈跟你说,睡觉时间到,你听到了吗?” 你的举动吓了孩子一跳,他紧张地看了你一眼,随后视线就转移到玩具上去了,伸出手,准备把玩具从你手里抢回来。 你一把把玩具藏在身后,把他的手拉住,问:“妈妈跟你说什么?时间到了,该睡觉了,听到了吗?” 他皱着眉,神色已然不对,但依然没有上床睡觉的行动。 你气不大一处来,把玩具狠狠地往地上一扔,像老鹰抓小鸡似的把孩子一把拎起来,怒气冲冲地说:“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