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欺负了,是不是该“打回去” 曾经看到网络上有一篇文章,内容是如果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文章大意是家长要教孩子如何有效回击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文章点赞人数有上万之多,我猜“打回去”这样的教育理念之所以存在并且这么多人认同,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的相处模式。 我的孩子两岁的时候曾经就被一个小朋友打过两次,具体情况是那个孩子比我的孩子还小,见到他上来就一巴掌拍在脸上,或者身上。当时我的孩子的反应是一脸的愕然,也没有哭,我也没有做任何处理,毕竟我当时也没有想好该如何处理。后来,孩子多次被小朋友抓脸,我的内心开始有所挣扎,无非就是心疼孩子的脸到处都是血痕。在这个过程中,我有些不淡定了,因此看了很多文章,其中就有著名的家庭教育专家尹建莉老师的经典论述《三不原则让孩子学会与小伙伴相处:不生气,不介入,不怕吃亏》。这看似有些不作为却是培养儿童健康的人际关系最
孩子整天抱着手机、平板、游戏机,既会影响户外活动时间,又可能影响休息、学习等,让很多家长都非常苦恼。 丁妈正好看到一个美国妈妈写的文章,里面讲了她让自己孩子远离电子游戏的方法,一起看看吧。 Erika 有两个儿子,孩子渐渐长大了,她也和很多家长一样,为孩子沉迷于打游戏这件事苦恼。 虽说打游戏不一定是有害的,但如果花费太多时间在电子产品上,总归是不好的。 1 奖励的诱惑 让孩子参与家务等工作,并适当给予一点奖励,零花钱或是去游乐场等。 只要工作有报酬,我的小儿子就会乐此不疲。可以让他做些家长们平时不愿意做的事,比如整理家里的书、洗碗之类比较简单的活动。 孩子做完以后付一点工资,当做是零花钱,既让孩子承担了一部分家务,又让孩子离开了电子游戏。 当然,也不能让孩子养成做家务就是为了要钱的思维,如果孩子想要钱买些小零食或者
这样的做法在孩子身上真的不一定见效,如果你的娃都认真学习了但还是成绩差,那可能不是他不认真学习,而是有“儿童阅读障碍症”。 好了,下面就跟着小优严肃的看一看,苏德中博士是如何解析被中国家长一直忽视的“儿童阅读障碍症”的吧,大把干货倾情奉献~ 根据我团队反馈给我的情况来看,阅读障碍,可能是中国儿童群体当中,最被忽略的心理问题之一。 很多读写困难的孩子,要么被判定为智力问题,要么被判定为学习不认真,而少有被正视和关爱。八十年代之前,学界还普遍认为中文作为一种表义文字,阅读障碍发病率远低于英语世界,因此对于中文阅读障碍的研究也就不够重视。但是八十年代之后,根据跨认知心理学、文化心理学及语言学的研究表明,中文阅读障碍发生率并不低于英文。故此,所谓「汉语的特殊性」,并不是在中国少听到阅读障碍的原因。 但时至今日,即使中国对于中文阅读
? 不需上幼儿园,直接念小学,好吗? 还是有些爸妈们仍根深蒂固着赢在起跑点的观念,不愿见到孩子对上学感到无趣甚至没有挑战性。 如果你的孩子已经准备好学习阅读跟书写了,也略为具备一点数学的概念,甚至在思想上比其他同年龄的孩子来得成熟一些,你可能想着或许他并不需要去上幼儿园,甚至提前去上小学。 如果你家的孩子从小就表现出聪明的样子,在同年龄的孩子中,表现特别突出。有人建议你,可以让孩子参加跳级考试,你是否也犹豫着,我真的要让孩子跳级吗? 首先,要不要让孩子跳级所需要考虑的不只是孩子智力的表现而已,还必须考虑他的身体发育、活动力、和他人互动及表达情绪的能力等因素,是不是都比同年龄的孩子发展得更好,并且观察孩子比较喜欢跟什么样的人相处,像是他是否比较喜欢跟大人们一起出去,或是跟年纪比较大的孩子玩在一起。 如果是这样的话,不去上幼儿园、直接上小学的选择对他来说比较不成问题。 ?
两岁真的只有头痛吗? ▼ 不!你应该知道更多 ▼ 她会在你早上醒来的时候, 搂着你的脖子,她甜蜜的呼唤, 让即便在睡梦中的你,也精神抖擞, 温暖的一天,从她的笑容开始! ▼ 她会在你出门的时候, 给你一堆飞吻 也有的时候,她耍赖哇哇大叫, 但无论如何,在你回来的时候, 会哈哈大笑, 然后给你一个大大的拥抱! 她小气的样子实在有点搞笑 她学你讲话的样子, 绝对萌你一脸! 她哭起来的时候, 惊天动地 她想做什么事, 都是有理可循的
小军从小被家人宠坏了,是个很自我的小男孩,一切都唯我独尊,小军刚上幼儿园的时候,不爱主动和小伙伴们玩,慢慢的有小伙伴来找他玩了,玩着玩着都会被他给气走,玩游戏时总认为别人是错的,自己的对的,玩玩具时自己可以玩别人的,但是别人不可以玩自己的,平时放假时,小军妈妈从不让儿子的小伙伴来家里玩,嫌弃小孩子脏乱烦。久而久之,小军越发的和小伙伴玩不到一块了,上了这么久的学,竟然都没有小伙伴和他玩,小军每天上学的时候都不开心,也越来的不喜欢幼儿园了。 自以为是的孩子很难招别人喜欢,想要孩子受人欢迎,这些基本的事情,作为家长一定要做到。 给孩子提供交友机会 有的家长嫌弃小孩子捣乱,破坏自己干干净净的家,基本不让孩子的小伙伴来家里玩,但是想要孩子和小伙伴们融入到一块,家长还是要多多的用功,给孩子提供交友的机会,经常邀请小伙伴来家里做客,鼓
倩看着圆月一直抱着河马玩具不放手,于是就引导圆月把河马玩具送给我儿子,倩说这是送给弟弟的,但圆月却紧紧的把玩具抱在怀里不放手直说玩具是她的,不可以给弟弟。 倩试图和圆月讲道理,说这个玩具就是送给弟弟的,来之前不是已经说好的?妈妈买了两个,圆月的河马玩具在家里呢,这个是圆月送给弟弟的。倩极力解释、用心引导,但圆月就是不肯把玩具给弟弟,最后倩气急了直接从圆月手里把玩具抢了过来,看妈妈抢走了玩具,圆月直接嚎啕大哭。我赶紧把儿子的玩具箱拿过来让圆月选喜欢的玩具,圆月却哭着嚷着就要她“自己的玩具”。 面对圆月的哭闹,倩有些无奈。 倩说圆月对自己的东西“护”得厉害,尤其是吃的东西,只要是她喜欢吃的谁都不给,连爸爸妈妈要都要不出来。倩说现在的孩子真的是被养“独”了,前段时间倩和圆月说起再给她生一个小弟弟陪她玩,当时圆月直接哭了,直说不让妈妈要弟弟,
演绘本 有两种演法——按照剧情和剧情脱线。 1按照剧情,就是根据绘本中的内容,用声音、表情、动作等来呈现情景。 比如对不同角色和不同场景,用不同的声音语气来对人物和情节做区分,或者是用夸张的表情来表达图画和文字的内容,必要时,比划一下更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一种方法是,用“多媒体”方式,让绘本的画面动起来。 举个例子,Byron Barton的《My bus》是我家娃很喜欢的绘本,也是从这个绘本里,我发现他对交通工具很感兴趣。故事讲的是一个公交车司机Joe,车上搭载了5只猫5只狗,最后动物们分别上了船、飞机、火车,离开了。 有一页讲的是,几只狗和几只猫上了轮船,船开走了。(I drive on dog and two cats to the boat, they sail away.)。页面上画了一只红
如果没有外人还好,就怕外人在的时候,家里有股屎尿味,那才是真的醉人呀! 宝宝排便到底应该怎么办? 从宝宝一岁半的时候,我们就要开始慢慢锻炼宝宝的排便习惯。我们给宝宝养成充足的营养,所以也要学会让宝宝养成排便习惯。三岁左右,宝宝基本都要去幼儿园了,所以,在此之前一定要让宝宝学会自我解决个人卫生问题。 要想宝宝顺利的学会排便,首先要为他准备一个合适的“工具”。 如果要宝宝使用我们成年人的马桶,估计孩子都能被下水道冲走,还学什么排便呀。所以,要为宝宝准备一个合适的马桶,让宝宝方便用力。选择马桶如果不当,很容易造成宝宝排不出便。 宝宝排便时间可以安排在餐后半个小时,每次不要超过10分钟,避免久蹲、久坐造成的疲劳感。 设备都齐全了,剩下的我们就要考虑如何告诉宝宝排便都需要做什么了。
身体就是画笔,可以用手作画,也可以用脚 高兴的话一屁股坐下也是一幅画,在里面打个滚又是一幅画 老师会提供围兜,但大部分家长都选择不用 小月龄的宝宝直接光着身体来作画 我们上的那个课程还特别火,每次都需要早早提前预定,不然就满员了。这样又脏又乱的课程,为什么让美国妈妈们都趋之若鹜呢?首先,它很快乐,就像我之前分享过的,画的像不该是对学龄前孩子的要求,让孩子发自内心的体验作画的乐趣,保护好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对美的热情,才是最关键的。 其次,这是个特别好的感官游戏,孩子的视觉看到色彩,触觉在接触颜料和画纸,听觉在听到老师提示这是什么。宝宝的感官是他们最初学习认识这个世界的途径,如果感官没有发展好,那他对外面世界的接受能力就会减弱。玩感官游戏有个非常重
当看到周围的妈妈为自己的孩子说话早而洋洋自得,自家的宝宝却「金口难开」时,当妈的心里肯定焦虑万分。 「为什么邻居家的孩子比我们小 2 个月,已经可以和大人无障碍交流了?」 「为什么孩子总是更喜欢用身体眼神来表达他的需求,却不喜欢开口说呢?」 「为什么我的孩子都快 2 岁半了,还是只会说两个字的词语,一句连贯的句子都不行呢?」 其实,在问这些问题之前,作为家长的我们,也许首先应该反思一下自己:在引导孩子学说话的路上,有没有因为孩子说错话而嘲笑过孩子?有没有急于求成而缺少足够的耐心?有没有在孩子有所进步的时候,给予最及时的鼓励。 宝宝从什么时候开始会说话? 通常情况下,宝宝会在 9 个月的时候开始发出一些含糊不清的词,有些孩子可能会清楚地喊出「爸爸」或「妈妈」。而到了两岁的时候,一般会说至少 20 个词语,会说两到三个词组成的简单句子。 需要提醒的是,这
芬兰每个妈妈,在孩子出生前,都会收到一份来自政府的大礼:芬兰妈妈盒。它不仅包含初生婴儿需要的各种衣物和用品,盒子还可以拿来当成婴儿小床,这样的福利政策创举,既让其他国家想起而效法,也让人感受到对妈妈与婴儿的贴心。 比较少被提及的是,妈妈盒里附的衣物和给婴儿的玩具,其实也反映了芬兰人对于婴儿用品的思考。 妈妈盒里的物品,反映芬兰价值观 1.笑脸摇铃,也是第一个护齿器 其中一个曾是许多芬兰宝宝第一个玩具的好物品,就是“笑脸摇铃”。从二〇〇〇年起有将近十年的时间,妈妈盒里都会附赠这个玩具。 我怀孕那年,摇铃正好停产,为了感受这个传统玩具,我特别从网络上买了一个工厂剩下的存货,想了解看似简单的摇铃,为什么会成为芬兰经典玩具。原来,它在细节设计上,有着从婴儿角度出发的贴心。 摇铃很轻,把手也易于抓附,适合给小婴儿玩,摇铃的
这几天他洗澡睡觉也没舍得拿下来。 话说这周是他们学校的“ Week of Caring(关爱周)”,学校组织大家为无家可归者筹款,每个年级负责筹集不同的物品,从饮用水,罐头到袜子。你可别小看孩子们的号召力噢,收工那天我去瞄了一眼,整整十几大箱噢。就这,还只能算是个小项目。 同一时间,这家只有400个学生的小学还运行着另外4个爱心目。“美国心脏协会筹款”,“学校春季拍卖会”,“课外班筹款”,还有捐血(家长)。让我不得不点赞的是,项目虽多却丝毫没有影响效果。昨天早上校长宣布,仅三周,学校就为美国心脏协会筹到了3万美金,只能说孩子(广而告之)和家长(有钱又有心)都很强哈! 话说我也参与了学校的“春季拍卖会活动”,和小朋友班的同学们一起设计制作了一个艺术手工,从想点子买材料,和活动联络人和班主任沟通,到最后在教室和小朋友一起制
每次好好跟他说或用处罚的方式都无法改善。请问要怎么办才好? 上善心理治疗所临床心理师、儿童绘本作家何采谕回复: 一岁多的孩子虽能逐渐理解“这是我、那是你、我和环境是分开的”等概念,但仍易把自己的想法当做是别人的想法,而误以为别人的想法“也是这样”。当别人表现出“不是这样”时,孩子易有“你应该知道是这样的,不是吗?”的质疑。在语言表达能力尚未发展成熟下,难以说清楚讲明白时,不耐、愤怒的情绪自然会产生,并出现打头、打人、咬人等行为。若孩子用这些行为常能得到响应,需求获得满足,孩子可能误认这行为能“成功的”与对方沟通。几次下来,便强化了这些行为。 或许,我们还未能确切抓到孩子想表达的需求。可试着观察,孩子在什么状况下容易出现这些行为?如:肚子饿时、想拿东西却拿不到时。我们可尝试用语言描述其需求,向孩子探询“你要说的是不是这样?”
新的一年开始,或许各位家长可以想一想,希望孩子做到什么?定下目标,寓教于乐,亲子双方都快乐。 朋友家中院子的韩国草长得很好,没有一根野草,真是碧草如茵。朋友年届七十又有痛风,如何弯得下腰拔草呢?原来她有两个孙子,兄七岁、妹五岁,两人只要乖,自动帮忙做家事,母亲就给他们红点,积到某个点数时,就可选择:听奶奶讲故事、跟奶奶烤蛋糕、陪奶奶爬山……朋友说,孩子一边拔野草,她一边讲《西游记》或《七侠五义》的故事,为了听久一点,孩子把野草拔得很干净,韩国草就长得好了。 孩子最喜欢的是奶奶烤蛋糕了,两个孩子一个打蛋、一个筛面粉。烤蛋糕不费事,但可教孩子生活经验,孩子也把不敢跟父母讲的话跟她说。她觉得没有什么比亲子共同做一件事更能打开孩子的心扉了;而且自己烤,不必担心黑心食材或塑化剂。透过实作,她教孩子双手万能,自己懂得做,就不必求人。 她也教孩子凡事都有替代物,
不爱绘本的宝宝很可能就是——用尽了这些办法,还是不喜欢。 我家娃就是其中之一。怎么办呢? 别急,我先介绍下自己的背景。 一个1岁男孩的妈妈,孩子发育一切正常。从他未出生起到1岁,拥有藏书上百册(真的是“藏”书),各类风格、题材、主题、语言都有,且都是适合2岁以内的读本。书本摆放、阅读氛围、阅读时段,都经过专家指导。然而,娃就是对绘本没有兴趣。 直到……我想到一个问题:谁告诉你,绘本只能用来读?! 那绘本还能干吗? 能干的很多啊——玩绘本,演绘本,唱绘本…… 咱们一项项来说。今天先说怎么玩绘本。 1 玩绘本 我说的是,彻底的“玩”。 什么叫“彻底玩”? 很多绘本自带“玩”功能,比如洞洞书、翻翻书、立体书、抽拉书、声音书等。孩子面对洞、翻页、立体
? 童年不能没有玩具 在《玩具总动员》系列电影中,主角安迪因为拥有心爱的玩具们相伴,因此丰富了他的童年时光,更让他从男孩蜕变成为少年。 在真实世界中玩具的存在,对每个成长阶段的孩子而言,无论心灵或是精神都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关键对象。 由于玩具总能够引起孩子的好奇心,让他们产生玩乐的动机,因此便可在玩乐中创造及接受不同的玩法,这之间除了累积愉快的游戏经验外,无形中更能使孩子获得更多的能力。 ? 最无压力的玩乐状态 玩具本身对人类而言是一种非人状态,所谓非人状态是指孩子无须依靠他人介入,就可以藉由与玩具的互动获得乐趣。 专家表示,即使玩具本身给予的互动性再强,也没有像与人进行互动时来得高以及不可预测性的反应。 在这样的非人状态下,任何的一切都是透过自己的意志操控及主导,因此孩子在这样的玩乐状态下会比较没有压力,也会更容易感觉到玩具的趣味性,此时孩子就会更愿意参与,更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亲子间感情纽带对孩子的成长尤为重要,不可或缺。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这种感情的纽带随时都有中断的可能。比如:父母一个粗暴的言语、一个生气的眼神以及父母之间的争吵、不文明的对待,或者离开父母一段时间,都有可能让孩子丧失对感情纽带的感知。 父母每天24小时温暖轻松的关怀是帮助孩子维护这种感情纽带的必要条件,但在现实生活中,这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感情纽带中断的孩子,他们一般会有哪些特征—— 一、感情纽带中断的孩子会无法正常思考。当孩子感到害怕、沮丧并无法感受到和父母的感情纽带链接的时候,他的前额叶皮层就会停止活跃,实际上就是无法进行思考问题了。当孩子负面的情绪淹没了孩子的“神经边缘系统”,孩子的情绪就受到了困扰,既不能正常思考,也无法进行任何形式的学习。 二、感情纽带中断的孩子会变
随着墨墨越来越大,当然也就越来越皮,小孩爱玩、好奇心重都是正常,不过有些真的不该有的危险行为,或是破坏行为,常常总是讲不听,真的很令我头大。 某日在妈妈社团中看到有人分享让一岁多的孩子罚站的影片,才发现,原来一岁多就可以执行罚站的处罚了呀?但因为之前我有尝试让墨墨罚站,明明我已经很严肃,但是他总是无法好好站在原地,然后他跑来跑去我也不知道能怎么办,最后不得已我居然自行研发了「拥抱处罚法!」。 拥抱处罚法 某天晚上墨墨一直在推家里的小板凳,因为时间有点晚了,怕吵到楼下的邻居,因此叫墨墨不要推,但已经说了许多次,墨墨依旧故我,于是我把他抱坐在身上,并跟他解释不让他推椅子的理由。 当时我有发现,因为我坐的比较低,(我坐另一个小板凳)手环抱他的空间也刻意缩小,(好让他能正视我,好好听我说话)因
01、最近,有家长在后台留言: 我家小孩上高一,以前读小学,他成绩在年级上都是名列前茅,上了初中后,有所下降,这对孩子的打击不小。现在交了择校费上了重点高中,孩子学得很吃力。前段时间孩子老师和我联系,说让孩子多看点课外书。我担心孩子学业任务重,看课外书会影响他的学习,就不同意。娇妈可以给点建议,让孩子暑假把学习成绩赶回来吗? 想利用一个暑假把成绩赶回来,不那么现实。 茨威格说,书籍是任何一种知识的基础,是任何一门学科的基础的基础。 孩子如果没有足够的阅读量,早期依靠天赋聪明,学习成绩可以一直领先,可是到了初高中,知识越来越密集,一旦孩子的智力能源储备不够,理解力、思考力和逻辑力跟不上,就会出现学习力不从心的现象。 目前,家庭教育有一个误区,即认为各种阅读教育都应当放到孩子6岁以后进行。 殊不知,孩子的阅读开始越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