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学龄前健康学龄前营养学龄前教育学龄前疾病
  • 这几种家庭,再努力也培养不出优秀的孩子!
    这几种家庭,再努力也培养不出优秀的孩子!

    每个爸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有出息,虽然现在生二胎的家庭越来越多,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养育孩子的付出越来越多。 每个爸妈付出自己的全部心血,以爸妈自认为的很正确的养育方式来教导孩子,却不知道,也许你认为很爱孩子的方式却是害了孩子。 成妈总结了以下几种家庭的爸妈对待孩子的方式,需要爸妈们加以纠正。 溺爱型家庭 溺爱型家庭里,家长过度宠爱孩子,对孩子的要求无条件接受,想尽一切办法满足,即使孩子做错了,也要为其争辩。 但是,这样的孩子习惯高人一等、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形成任性自私、不懂礼貌、缺乏同情心等不良的性格特征。在人际交往中,他们缺乏责任感、不懂得关心别人,难以交到朋友。 针对溺爱的孩子,家长应该建立正常的家庭规则;其次,家庭里是非对错要分清,不能盲从孩子的行为;再次,教导和鼓励孩子用平等的心态和他人

  • 孩子理解能力差?这4个方法很有效!
    孩子理解能力差?这4个方法很有效!

    这是来自一位妈妈的求助: 我的儿子今年5岁了,但是从幼儿园下学期才开始讲话,感觉他的语言和理解能力都比同龄小孩晚一年左右。 幼儿园里如果老师讲的故事比较长,内容深奥一点他就不能理解,但是同班的小孩大多都能理解。 数学方面也经常出现看不懂题目的情况,但如果把题目解释给他听,他还是能够算出来。 作为家长,很着急,想咨询一下该怎样提高他的理解能力?谢谢!” 相信很多妈妈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我们来听专家分析一下。 专家分析 所谓理解力就是指对一件事物了解的能力,它是在儿童时期逐渐培养和发展起来的,是儿童思维向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成年后进行创造性劳动必备的心理条件和品质。 但理解力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每个孩子资质不同,理解能力也是有快有慢的,作为家长我们不能随便给孩子贴上理解力差的标签,这样容

  • 宝宝为什么喜欢扔玩具?
    宝宝为什么喜欢扔玩具?

    宝宝为什么喜欢扔玩具?宝宝扔玩具是不喜欢玩具吗?宝宝扔玩具原因有哪些?玩具原来是可以这样“扔”的,爸妈知道吗? 宝宝1岁了,特别爱玩爱笑。最近,妈妈发现宝宝喜欢往地上扔东西了,抓住玩具就往地上猛地一扔,一边扔,还一边咿咿呀呀地乐个不停。妈妈帮他捡起来,他又扔,越帮他捡他越扔得高兴。妈妈纳闷:宝宝啥时候学会搞破坏、恶作剧了呢? 1岁左右的宝宝总喜欢把玩具往地上扔,很多爸妈都为此困惑。其实,这是1岁左右宝宝心理发展的普遍现象,也是其运动技能和认知发展的一种表现。所以,宝宝也很委屈:我是扔玩具,不是恶作剧! 宝宝扔玩具原因搜寻 对玩具的抛落感兴趣 5~6个月时,宝宝的手眼已慢慢地协调起来,能在视线的引导下用手去抓握,但此时宝宝手的伸肌发展还不成熟,不会主动将手中原有的玩具放下,再去取第二件玩具,而是无意识地将玩具滑落或扔掉。到了1

  • 让孩子多见世面,对孩子的未来成长有多大的影响?
    让孩子多见世面,对孩子的未来成长有多大的影响?

    让孩子多见世面,对孩子的未来成长有多大的影响?见识对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下面来了解一下见识对孩子来说,究竟有多重要? 优秀的孩子都有显而易见的共同点,他们彬彬有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性格开朗,做事情有主见、有想法。 知乎上曾有一个提问:"见过世面究竟有多重要?"里面的一个回答让人沉思:"会讲究,能将就,能享受最好的,也能承受最坏的。" 一旦聊到这样的问题,往往就会聊到另一个话题:那些特别优秀的孩子,他们的父母都是什么样的? 然后大家就纷纷列举了身边"优秀孩子"的父母们,虽然以企业家、老师等居多,但也有一些看上去很"普通"的父母。 有这样的一位妈妈,家庭情况说不上特别好,不是出生在什么书香门第,也没有家族产业。 孩子5岁之前,就已经跟着她走过了很多的山水,很多成年人都没体验过的经历,这孩子已经见识过

  • 宝宝成长教育:过分的溺爱会宠坏孩子!
    宝宝成长教育:过分的溺爱会宠坏孩子!

    过分的溺爱会宠坏孩子,如何避免宠坏孩子?每个爸妈都想要对自己的孩子好,但如果过度溺爱宝宝,很容易让他变成一个自私、无法面对失败的生活白痴。因此,教育幼儿时一定要有原则,不要随便接受孩子的哀求,让宝宝觉得乞求、哭闹是有效的方式。 一、如何避免宠坏你的孩子 1、设置限制规则 你应该要很清楚的知道哪些是允许的,哪些是不被接受的。如果你留下了任何周旋的空间,只会造成日后和孩子不断的争论 2、坚持这些原则 要对宝宝说不其实很简单,但你可能很容易会质疑自己,做了真的会怎样呢?你必须要看长远的影响,所以务必要坚持你的原则。 不要随便接受孩子的乞讨。 3、不要接受乞讨 绝对不要对宝宝的乞讨让步。一旦你接受了一次的乞讨,这是告诉你的孩子,这样是可行的,下一次他看到想要的,就会不断地运用乞讨来烦你。 4、确认孩子需求

  • 父母会亲子沟通的技巧?亲子沟通三层次
    父母会亲子沟通的技巧?亲子沟通三层次

    家长会跟自己的孩子沟通吗?生活中需要经常沟通,会沟通才会减少很多矛盾的发生,下面看看亲子沟通三层次。 第一层次:蹲下来跟孩子说话 “蹲下来”是了解孩子的一个途径,因为只有“蹲下来”,我才能更清楚得听到他说的每一句话,才能更好地看到他的表情、做出准确的回应。而在和孩子平视的状态下,我觉得更能够了解他的内心感受,同时他也能感觉到我们之间是平等的。当我们和一个成年人对话的时候,看着对方的眼睛很重要,因为能从眼睛中读到许多言语之外的东西。对孩子也是这个道理,了解是沟通的前提,“蹲下来”是了解孩子、进行良性亲子沟通的第一步。 其实,“蹲下来”本身可以帮助我们放下自己。我们不再是自上而下地俯视孩子,在平视的状态下,我们也能体会到平等,你的语气可能就会缓和下来,心态也不再那么居高临下,与孩子的交流会更加顺畅。 第二层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家长如何应对易怒的孩子?
    家长如何应对易怒的孩子?

    孩子为什么爱易怒?如何应对易怒的孩子?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荣格说,如果我们希望改变儿童身上的某个特质,我们应先审视一下,看看这是否也是自己身上应该被改变的东西。 我们常常会看到,有的孩子由于父母没有满足他的欲望就大声哭闹,比如在地上打滚,撕扯自己的头发、衣服,或抱着父母的腿不走。心理学上把这些行为称为暴怒发作。处于暴怒发作中的孩子往往不听劝阻,除非父母满足他的要求,否则就会僵持下去。有时即使父母满足了他们的要求,他们也会不依不饶。 孩子的暴怒发作不仅严重损伤本人的情绪和生理状态,也常常使父母狼狈不堪。许多父母对此都感到很棘手。 暴怒发作与孩子的性格有关,但频频发作的原因往往在父母身上。如果孩子的欲望要求不合理,父母不予满足是正当的。 如果孩子因此暴怒发作,最简单的方法是把他单独放在房间里,做短暂的隔离,冷落他一些时间。孤独隔

  • 如何搞定喜欢跟家长唱反调的孩子
    如何搞定喜欢跟家长唱反调的孩子

    如何搞定喜欢跟家长唱反调的孩子?可能你家里正好有这样一个孩子:你不要他做什么事,可是你越说他越来劲。例如叫他不要唱,可是你越说他,他就越唱。父母常常对此大为不解,别人却认为父母家教无方。 一般的观点是:父母对孩子的关心不够,常常会导致孩子做出这种行为。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得到他人的关心、重视和承认的心理需要,孩子也不例外。在一个正常的家庭中,父母都会对孩子给予足够的关心和爱护,让孩子的心理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这样孩子就不会通过捣乱来引起父母的重视了。  如果这样,孩子做错了事也愿意接受父母的批评并愿意改正了。 在一个家庭里面,如果孩子不能得到足够的关心和爱护,就常常会出现不良行为。孩子老老实实的时候,父母对他漠不关心,好像孩子不存在似的。孩子感到备受冷落,为了引起父母的重视,他们就会用恶作剧来达到这个目的。父母对他们的恶作剧做出了反应,

  • 孩子被欺负家长怎么做
    孩子被欺负家长怎么做

    孩子被欺负父母能干预吗?家长需要帮助孩子欺负回来吗?孩子被欺负,你要如何优雅地“插手”? 孩子是爸妈一辈子的牵挂,怀孕时怕发育不好,生下来又担心照顾不好或者有什么其他身体方面的问题。终于孩子会说话,会走路了。 孩子的教育问题又随之而来。你让孩子大胆一些勇敢一点,孩子很有可能去欺负别的小朋友。 倘若你教育孩子善良,你又担心孩子被欺负。如果你的孩子被别的小朋友欺负,作为家长的你,到底该怎么办呢? 每个父母的小孩难免会遇到这种情况,在学校里被人欺负,或者反抗或者妥协。这跟父母的教育方式也有着很大的关系。 孩子的成长过程离不开父母的教导及指引。父母做好正确的指引,孩子才会一定程度上少走弯路。像现在发生的许多的孩子受欺负的事情,并非只有欺负人的一方父母存在教导问题,受欺负的一方父母教导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所以教育孩子要将多方面的因素

  • 拒绝他人也是一门学问,家长要早点教孩子“学会拒绝”!
    拒绝他人也是一门学问,家长要早点教孩子“学会拒绝”!

    拒绝他人也是一门学问,父母早点教孩子“学会拒绝”有很多的用处,从小我们总是被教育乐于助人是一种美德,长大后才明白了婉言拒绝也是一种修养。下面一起来看看在“要不要教育孩子学会拒绝”这个问题上她怎么说? 我相信每个家长都对自己的孩子说过:“好好听老师的话”,“按照老师说的去做”,“不要和老师顶嘴”,可能是因为我们从小也是这样被告诉的,但这真的是对的吗? 我们翻看近几年的新闻,老师殴打学生,老师性侵学生的事件屡屡发生,很多孩子因为惧怕老师而忍气吞声,导致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童年心理阴影。 其实每一位老师都只是一个个体,一个普通人,“老师”只是一个职业,我们绝不要去神化老师,要去明确孩子的是非观。 “老师,如果我真的做错了,我接受惩罚。” 我们常常会发现,孩子放学回来哭丧着脸,问孩子怎么了。孩子只会说,被老师罚了,这个时

  • 这5个特征说明孩子情商很高,你家宝宝是吗
    这5个特征说明孩子情商很高,你家宝宝是吗

    爸妈都想拥有一个高情商的宝宝,高情商的宝宝大部分都是后天培养出来的哦,宝妈们,孩子高情商的特征,你家的占几条?好好培养孩子的情商很重要哦! 孩子有这5个特征,情商都很高,对照下看看你家有吗?要把握住孩子高情商的优势好好的引导和培养哦,情商高的孩子,将来更容易成为有出息的人。 1、更会去包容 情商高的人不容易钻死牛尖,在事情上不斤斤计较,懂包容,孩子也是如此。如果孩子在平时和小朋友们一起玩时,总能表现出主动的包容与谦让,说明孩子心胸豁达并能主动照顾到别人的情绪。 懂包容情商高的孩子,更容易与周围的人搞好关系,多表现为孩子好朋友比较多,和谁都能玩到一起,比较受大家的欢迎。 2、善于赞美别人 赞美别人也是一种技巧和智慧,孩子若总能表现出恰到好处的赞美别人,说明孩子的情商不低,这类孩子察言观色的能力比较强,说出话来又比较

  • 想要宝宝聪明,就这样选玩具
    想要宝宝聪明,就这样选玩具

    对于宝宝来说,玩具是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陪伴物品之一。在玩耍过程中,玩具不仅能够带给孩子很多欢乐的时光,还有助于提高动手动脑能力和对事物的认知。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玩具的掌控能力和需求不同,因此在给孩子买玩具时一定要根据年龄段选购。选择适合孩子年龄段心智的玩具,才会让孩子拥有对玩具的胜任感,让宝宝更聪明! 今天,以年龄段为标准,教宝爸宝妈如何选择玩具和游戏。 ▌1. 0-6个月孩子玩具的选择 可以聆听、观看、触摸、吸吮的玩具,促进感觉发育。 可以握住或摇晃的摇铃、拨浪鼓等,促进上肢运动技能。 嵌在墙上不易破碎的镜子,帮助孩子认识自己。 ▌2. 7-12个月孩子玩具的选择 有助于视觉、听觉和触觉

  • 孩子遇到数学问题不爱思考怎么办
    孩子遇到数学问题不爱思考怎么办

    孩子最近数学考试成绩不好,还不爱思考,我告诉他答案了,他转头就又忘了,好像都没进脑子。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啊?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聪明的孩子,从你的表述中却可以看出,孩子不是不爱思考,而是你这种直接告诉孩子的教育方式,直接剥夺了他思考的能力,让他产生了惯性思维,知道自己一遇到问题,家长就会直接帮他解决,从而养成不爱思考的习惯。 因此当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时,你要做的不是一味指责,而是要去引导他,当孩子问你问题时,不妨可以试着这样说:“这道题,妈妈也拿不准,你不妨先去查阅下资料?” 当然咯,家长在平时生活中也可以带孩子玩一些开发思维的游戏,比如下象棋,这样不仅可以能让孩子在游戏中找到快乐,在无形之中也锻炼了孩子爱思考的能力。 孩子没时间观念 我家女儿一点时间观念都没有,说好7.50出门,催了老半天后,还是要拖到8.00,我都纳闷了,向

  • 孩子初中成绩下滑怎么回事?和小学语文水平有关!
    孩子初中成绩下滑怎么回事?和小学语文水平有关!

    孩子初中成绩下滑是怎么回事?孩子初中成绩下滑跟小学语文水平有关吗?一个初一孩子的家长跟朋友抱怨:“前几天孩子考试,门门不及格,可愁死我了!”像这种初中成绩大幅度下滑的孩子有许多,父母为了他们也是绞尽了脑汁,可就是不知道孩子为何下滑如此快? 有教育专家做过这方面的调查,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竟是:孩子小学语文不好。有家长听到这个解释后觉得很牵强,反驳说,难道初中数理化差也是语文的错?瞎说! 有这种疑问很正常,因为我以前也有。但后来我了解,初中的成绩确实和小学语文有关! 一是初中阶段,无论是数、理、化还是语数英涉及知识面都非常广,解题也需要强大的阅读理解能力,但因小学语文基础没打好,导致阅读理解能力差,读不懂内容,成绩自然就上不去。二是小学孩子成绩具有欺骗和虚假性,不能根据这个时候的分数来衡量一个孩子的优秀。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把大量时间都投

  • 孩子这几个行为就是在说爱你,宝妈发现了吗
    孩子这几个行为就是在说爱你,宝妈发现了吗

    我们经常会说妈妈对孩子的爱有多深,却很少有人注意到宝宝对妈妈的爱。其实,在母亲无私爱着宝宝的同时,宝宝也在实时的回应我们。小宝宝不会说好听的话,不会明显的表达,但他们的爱真的一点都不逊色妈妈对自己的爱。 或许只是一句话、一个小动作或者是一个表情,只要你看得懂、体会的到,TA就会比你想象的更乖巧、更贴心!如果你家孩子有这几个含蓄的表现,说明他真的很爱你,就像你爱他那样。 1、就要缠着你 宝宝有的时候就像牛皮糖,你走哪儿就粘哪儿,这个时候不要对宝宝烦,其实这是宝宝爱你的表现,正因为宝宝爱你才粘你,整天在你耳边叽叽喳喳地不知道在说些什么,不管妈妈走到哪里身上宝宝都要挂在身上。 2、笨手笨脚地模仿你干家务 热心地帮妈妈关门、开电视、跑腿、拿遥控、递纸巾等,有时候还会偷偷地拿起扫把和抹布帮你搞卫生,当然啦,大部分时间都是越搞越脏,别以

  • 孩子总想争第一,这是好事吗?
    孩子总想争第一,这是好事吗?

    孩子为什么那么争强好胜?孩子总想争第一,这样好吗?面对孩子总想争第一的情况,家长该鼓励还是制止? 我是一个四岁女孩的妈妈,平时和老人一块生活,老人常常为了哄孩子,不让孩子哭闹依着孩子把黑的说成白的。比如:和孩子比赛穿衣服,明明孩子不是第一,孩子非说自己是第一,老人为了不让孩子哭闹,就说孩子是第一。我是一个对待事情特别认真的妈妈,如果长时间不纠正,对孩子的性格和认知有影响吗? A:对孩子会有影响,影响的大小取决于发生的频率,同时也要看父母平时的方式,以及幼儿园的状态。最大的影响就是会给孩子造成假象,认为自己什么都能赢,什么都是第一,对自己的评价不客观,以后如果输了,就会觉得是别人的责任或者不公平。不过,这些影响如果父母能够提前预设到,可以通过其他活动减少。 Q:孩子三岁三个月,上课坐不住乱跑,和他讲道理都懂,一转眼又开始乱跑,一会摸摸老师的电脑,一会

  • 亲子共读中,你给娃挖过这些坑吗?
    亲子共读中,你给娃挖过这些坑吗?

    在亲子共读过程中,也许我们并未意识到,不知不觉就给孩子挖了坑。曾经我也跌跌撞撞走过一些弯路,现在回想起来,正因为这样的不完美,才遇见了今天更美好的自己。 所以挖坑并不可怕,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才能获得更宝贵的经验和成长。我总结了自己和大部分父母最容易犯的几个错误,希望我的经验可以借鉴给大家。 1. 越俎代庖,企图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在之前的亲子共读的文章中,我呈现给大家的,或许更多的是美好温馨的画面。事实上,我和儿子的共读经历并非都是一帆风顺的,也有过失败的经历。 我自己有一个执念,认为经典的东西既然能经受时间的洗礼,必然是极品。对绘本的喜好,我也偏爱经典。所以几乎所有荣获国际大奖的作品,我都不愿错过。 经典必然不能错过,儿子两岁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买了这本书,兴致勃勃地拿给儿子读。 可是我发现,读过一

  • 总嫌孩子不听话怎么办
    总嫌孩子不听话怎么办

    父母总嫌孩子不听话,归根究底到底是父母没做好,还是孩子太调皮了?特别是这几个问题,作为父母一定要注意了。 尖叫、无理、扔东西、打人…如果你的娃已满1岁,那么这些行为在你眼中几乎是家常便饭。这其中固然有孩子本身的问题(某些行为是成长发育阶段完全不能避免的,比如物权意识敏感期、执拗期)但有没有想过,有些确实是父母的行为引起的呢? 我们把这些问题重新定义为“父母的行为原因”并非出于指责,只是为了帮助大家找到教导孩子更容易遵守规矩的解决方法。 帮你跳出,或者说,避免进入一些教养的深坑,看看最常见的几个: 发脾气只是想得到你的关注 “妈妈,看我!”几乎所有年龄段的孩子都曾发出过这种呼喊。 即便还不会说话的娃,当他做了某个觉得骄傲的行为时,也渴望得到父母的关注。 但很多时候,我们的表现只是心不在焉,或者南辕北辙,

  • 最好的亲子关系是什么样的?
    最好的亲子关系是什么样的?

    最好的亲子关系是什么样的?是权威型吗?如何和孩子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在家庭中家长与孩子可能会建立不同的关系,不同的关系就会有不同的管教孩子的方法,那么什么是最好的家庭关系呢? 提到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按照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心理学教授戴安娜?鲍姆林德的家庭教养理论分为四种类型: 纵容型 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是朋友,但是家长允许孩子做任何事情,几乎不强制,大多比较富裕的家庭如此。 忽略型 很多比较贫困家庭就是这样,除了满足孩子基础的生活需求以外,其他事情一概不管。 集权型 在家里,孩子必须按家长说的去做,没有道理可讲。 权威型 这也是最好的家庭亲子关系,它既保证了家长的威信,孩子做什么家长说了算,又比较宽松,孩子把家长视为可靠的依赖。既严格又温暖,这就好像

  • 每天睡前10分钟,爸妈该不该跟孩子聊点啥?
    每天睡前10分钟,爸妈该不该跟孩子聊点啥?

    每天睡前10分钟,爸妈该不该跟孩子聊点啥?应该跟孩子聊点什么呢?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就是一张白纸,将来会走向什么样的道路,大部分都跟家庭教育有关。 我看过很多年轻人犯案的例子,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家庭教育环境不好,或者是父母工作太忙忽略了对他成长的关注。 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父母一定要多多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及时帮孩子排忧解难,这才能对他的心理健康成长、性格的养成起一个积极的作用。 对于孩子来说,每天自己的生活经历有人能够分享,开心了有爸妈同乐,不开心了有爸妈倾诉,这些都会让孩子有个好睡眠,更好的面对明天与未来,这对孩子来说是很重要的! 平时工作太忙的家长会在睡觉前给孩子讲故事或者有其他的家庭活动,来增加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但如果在孩子睡觉前问孩子这3句话,不但可以加深感情,还能让孩子变得更优秀! 宝贝,你今天过得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