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学龄前健康学龄前营养学龄前教育学龄前疾病
  • 宝宝撒谎了?3岁前后处理的方式大不同!
    宝宝撒谎了?3岁前后处理的方式大不同!

    不知不觉,孩子已经学会了撒谎,那么面对撒谎的孩子,家长该怎么教育呢?孩子3岁前后,处理方式大不同,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前两天,听到有个朋友跟我吐槽。 她说,那天接宝宝下幼儿园。老师跟她说,孩子在幼儿园突然挠了另外一个小朋友,把人家的手背挠了一个道子,当时小朋友都看到了。 但是,孩子居然不承认是自己挠的,所以老师只能向家长反映一下,看看回家是不是能跟孩子聊聊,到底发生了什么? 按说刚刚上小班的孩子,不应该有这么强的攻击行为,我相信孩子肯定是有原因的,况且他已经开始撒谎试图隐瞒,说明他对于自己的行为也明确知道是错的,于是我让朋友别责怪孩子,态度和蔼的问问孩子到底发生了什么。 但是好妈妈哪是那么好当的,孩子一句“妈妈,我没挠他”又勾起了她内心的熊熊怒火。 她说:“我不怕孩子犯错误,可他小小年纪学会撒谎我就

  • 别让你的大吼大叫,毁了孩子一生!
    别让你的大吼大叫,毁了孩子一生!

    当孩子不听话,或者出错时,你会怎么做?相信很多家长都会对孩子大吼大叫,然而这样做会“毁”了孩子。 很多父母通常都是通过大声吼骂孩子,来使他听话。可是你的情绪是发泄了,却让孩子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而且吼骂孩子,不仅会造成他性格上的缺陷,还会让他越来越笨。 1你越骂,孩子越愚笨 小宇上学前就不太听话,有时出门还会各种闹腾,小宇妈好声好气的教育,但收效甚微。家长没办法,只能经常训斥他,暴力之下,小宇有所收敛,但还是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乖乖的。 在家做作业时,一些简单的题目,小宇经常因为粗心大意而写错,小宇妈就忍不住骂他:“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东西都做错!”但不管用,小宇还是会再犯,而且做作业越来越慢,这让家长都快愁死了。 其实孩子都是被骂笨的。一些父母的口头禅就是说“真笨”,有时候还是火冒三丈地批评、责骂;有

  • 孩子难管,规矩太多又约束了天性,该宽还是严呢?
    孩子难管,规矩太多又约束了天性,该宽还是严呢?

    教育孩子,很多家长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孩子难管,规矩太多又会约束天性,那么到底是该宽还是严呢? 前几天高中同学来纽约出差,趁周末陪她去吃饭。同学的儿子和苏宝差不多大,她和我说,孩子真是越大越难管,不听话,还一言不合就乱发脾气。觉得这样下去不行,想给孩子立规矩,又担心经常否定孩子,他会变得胆小怕事、裹足不前。 本来以为terrible twos过了就好了,没想到接下来是horrible threes… 相信很多读者也有同样的疑问,我们对孩子到底该宽还是严,宽与严的平衡点在哪里? 那天和朋友聊了很多,关于爱与约束,规则和自由—— 1. 宽与严的平衡点在这里 通常孩子一岁后就已经对规矩有基本概念了,立规矩是肯定有必要的,至于什么时候该宽,什么时候该严,首先想明白为什么要立规矩: 是为了自己,还是

  • 孩子总会觉得别人家的都是好的,这是为什么?
    孩子总会觉得别人家的都是好的,这是为什么?

    在很多孩子眼里,好像别人的东西才是最好的,更想去抢,你们为什么孩子总会觉得别人家的都是好的呢? 前几天皮皮妈妈带着皮皮遛弯回来,看见邻居哥哥正在楼下摆着桌子吃晚饭,皮皮跑到桌前,扒着桌子,伸着脖子,眼巴巴地看着盘子。 哥哥说:“来,给你吃一口!”皮皮张嘴就迅速吃完了,接着有眼巴巴地看着。哥哥说:“还吃吗?”皮皮说:“吃!”接着哥哥又给了好几口。 楼下散步的大人都看着乐,问皮皮:“皮皮,哥哥给你吃什么好吃的了?”皮皮大声答道:“蘑菇!” 皮皮妈妈苦笑不得,明明家里的东西怎么给都不吃,见到哥哥家的饭小饿狼似的就扑了过去,难道真应了那句俗话:别人家的饭香? 为什么儿童吃别人家的饭菜会觉得格外香呢? 像皮皮这样的可能只是对哥哥家的饭好奇,吃了一句,觉得味道还不错,再加上又受到了

  • 做错这三件事,家长再努力也没用!
    做错这三件事,家长再努力也没用!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说话也是要讲究艺术的”,那么家长和孩子说话,如何才能增强家人之间爱的交流呢? 凡是交流,都有讲究,在日常交友中,我们都喜欢与“会聊天”的人交朋友;孩子亦然,喜欢与“会聊天”的爸爸妈妈相处。 父母与孩子交流亮红灯的三种表现 孩子学会讲话之初,总是爸爸妈妈说得更多,让孩子咿呀模仿、学习,那个时候,孩子非常喜欢与爸爸妈妈进行语言互动,他喜欢盯着爸爸妈妈的嘴巴,孩子的眼神是满满的崇拜与羡慕。但是,有些孩子在逐渐长大之后,却不喜欢与父母聊天了。 当父母讲话的时候,孩子总是低着头一味沉默,不交流、不反驳,严重缺乏互动,或者总是转移话题,逃避与父母聊天。 当父母讲话的时候,孩子虽然沉默,但是表情与神态都显示出内心的不屑,只是他不反驳,任由你讲。 当父母讲话的时候,孩子总是不耐烦,总是表示不想听,表示爸爸妈妈

  • 跟孩子谈条件?不如先守住底线!
    跟孩子谈条件?不如先守住底线!

    生活中,很多家长教育孩子,都会用“谈条件”的方式,然而跟孩子谈条件,还不如守住底线! 上次去吃火锅,一个五六岁的男孩子拿着一辆玩具车跑来跑去,服务人员端着锅碗瓢盆穿行,他还是横冲直撞。 一旁的妈妈看见了,赶紧去制止:“别跑了,这样很危险!”小孩子不管,继续跑。 妈妈一边追他一边说:“你给我站住!回来!”小孩子一看妈妈追他更来劲了,置若罔闻。 妈妈着急了,也担心孩子安全,说:“再不回来,下午的电影不带你去了!” 孩子一听,“不行!你不带我去我一会儿就不去上课!” “那你赶紧回来不乱跑!” “那你要带我去看电影!我才去上课。” 妈妈点点头,孩子终于安静下来了,开始乖乖吃饭。 这个场景熟不熟悉?诸如此类的还有: “你把作业做完了,干什么都行!” “你先把这个吃

  • 面对孩子撒谎,这些事情家长要知道!
    面对孩子撒谎,这些事情家长要知道!

    发现孩子撒谎,相信很多家长都是比较愤怒的,“小小年纪就撒谎,以后还了得”,然而面对孩子撒谎,这些事情,家长你一定要知道了! 前几天,儿子同学的妈妈通过班级群加我微信。 一般遇到这样的情况,我的心脏都会不由自主地“咯噔”一下。 加我微信,说明有事,但肯定不是什么好事。大家都这么忙,谁会加一个人的微信,就为了告诉她:你儿子今天帮了我女儿一个忙,谢谢! 根据我的经验,老师白天没打电话,说明也没什么大事。这么一想,我忐忑的心平复了些。 通过了好友验证,对方发了一张图片:一个女孩小巧可爱的下巴上赫然印着一条约一公分长的抓痕,它是如此显眼,哪个当妈的看了都会心疼。 对方又发了条文字:你儿子抓的。 我头有点大,但是,在没了解清楚情况之前,不能妄下判断。这是我的一贯准则。 我把儿子叫过来,打开图片,问:你

  • 孩子在幼儿园生活五大禁忌!家长别犯了
    孩子在幼儿园生活五大禁忌!家长别犯了

    在带娃的道路上,许多宝妈都有过这样的疑惑:为什么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疼爱,却让孩子变得越来越不听话呢?那么到底是哪里出错了呢? 幼儿园——孩子最早接触的小社会。 当你的孩子上了幼儿园,说明他已经行走在“小大人”的路上了,纵使你有千般不放心,也要把握好孩子在幼儿园生活的“五大禁忌”! 1、刨根问底 “宝贝儿,今天老师有没有批评你啊?” “儿子啊,今天在学校有没有人欺负你?” 孩子踏进家门,书包都还没有放下,你觉得,你一天没见到孩子了,心里既牵挂又好奇,生怕孩子在学校受到委屈,于是,你围着孩子问这问那,其实这样有时候真的会让孩子产生厌烦情绪,反而更不愿意与你交流了。 找个合适的时间,选几个有意义的问题再问吧! 比如,晚餐过后、比如睡觉之前,多问问孩子今天学校里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在

  • 孩子有这5种行为,说明情商超低!
    孩子有这5种行为,说明情商超低!

    孩子的智商一直以来都是家长们关注的重点,对于情商就没那么关注了,甚至很多家长认为情商的缺陷可以用智商来弥补。 那么当你们看到许多30岁左右的博士生在相亲时只能隐瞒学历相亲后,你们还会这么想吗? 情商高的孩子一般表现为情绪稳定,即使有负面情绪也能处理得很好,而且察言观色能力强,容易获得他人的好感和肯定,交际圈广,长大后甚至都不用相亲,这才是关键点! 那么孩子的哪些行为说明孩子情商低呢?有孩子出现这五种行为,家长们一定要警惕了! 一、乱发脾气 刚才我们也说了,情商高的体现在于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喜欢乱发脾气的孩子肯定不会调情绪了,比如有小朋友在和别人玩的时候输了,不仅打了别人还自己先哭了,这样的孩子往往不受欢迎。所以孩子出现这种行为的时候家长们一定要及时调整。 二、窝里横 有句话叫做“柿子挑

  • 教育孩子,家长千万别做这几件事!
    教育孩子,家长千万别做这几件事!

    俗话说:“宠子如杀子。”相信很多家长都知道,溺爱孩子是一种错的教育方式,过于宠溺孩子,后果是很严重的。 家庭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严明正己,一是一、二是二,不能含糊不清,必须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这样才能给孩子的以后提供帮助。想要培养一个知书达理的孩子,一定要在这几件事上坚持己见,坚决不能动摇原则。 一、乱发脾气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但是当天使撒泼打滚的时候,恐怕再博爱的人也无法承受这种折腾。之前发表的一篇关于儿童情商的问题也提到了这一现象,这种属于低情商的表现。 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正确引导孩子,凡事并不是完美的,要让孩子深谙道理,在以后的生活中正确调整自己的情绪。我们在商场也不乏看到一些为了玩具和零食哭闹的熊孩子,我们一定要坚持原则,不能让孩子习以为常。 二、自私自利 生活中最能体现这种情况的就是看

  • 看到孩子的优点和努力,才能养出更好的娃!
    看到孩子的优点和努力,才能养出更好的娃!

    做为家长,要学会看到孩子的优点和努力,这样才能养出更好的娃,那么,家长应该做些什么呢? 我们成人常常用我们自己判断事物的标准来评价孩子的行为,比如我们认为什么样的行为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怎样的价值观是好的,怎样是不好的。我们自己的条条框框太多,还常常以有用没用的功利价值来评断 ,一门心思想把孩子也拉入我们的条条框框中。 有一位家长来咨询孩子做作业慢的问题。妈妈说,孩子因为写作业慢,经常在班里被留下,老师向家长多次反映这个问题,家长也很为孩子的书写速度着急,可是越说越不行,孩子的情绪反应越大。 “为什么如此关注孩子作业慢的问题呢?”我问。 “让她意识到错误,她才会改啊!”妈妈理所当然地说。 的确,让孩子意识到错误,才会改正错误。这是我们大多数人的观点。 “以慢这件事来说,你们已经让她意识到多少次了呢?”我说,

  • 孩子明明那么努力,为什么成绩不太理想?
    孩子明明那么努力,为什么成绩不太理想?

    孩子学习明明那么努力,但是为什么成绩一直上不上,这是为什么呢?孩子那么用功,为什么成绩还是差?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名言警句时刻提醒着每一位中国人,尤其是如今压力倍增的时代,现在不努力以后哭给谁看?所以唯有努力努力再努力,方能不负将来。 这个优良传统被我们完美地一代代传承和延续,孩子还没出生时,就在计划着孩子的成长路线。给孩子取名的时候,一定要追求高雅,想破脑袋也想不出后不惜花重金请人给取了个好名字。即使自己生活拮据,也要给孩子创造最好的生活环境。当孩子还是一两岁的时候,除了带孩子参加最好的早教班以外,还要豁出一切买上一套学区房,力求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条件。 和孩子说话时,陪孩子学习时,说的永远都是“你要好好学习”、“爸妈做的这些都是为了你”、“现在不努力的话,以后你会后悔的”等一类的话。在这样的熏陶下,孩子成功地学到了人生的第一堂课:努力!

  • 该拿“急性子”宝宝怎么办?如何让宝宝学会等待?
    该拿“急性子”宝宝怎么办?如何让宝宝学会等待?

    如何缓解宝宝急性子?宝宝天生急性子没有耐心该怎么办?面对急性子的宝宝,爸妈该怎么办?张口要闭口到,该拿“急性子”宝宝怎么办? 昨晚,Mommy去逛商场的时候,突然听到一阵孩子的哭声。我循声望去,看见一个2岁左右的宝宝在哭闹,而旁边的奶奶则不停地说:“等下,等下,还有点烫!” 奶奶给孩子买了个烤红薯,刚出炉有点烫,奶奶担心烫着孩子,就想等晾凉一点了再喂孩子。结果,孩子等不及,就开始用哭闹来催促奶奶。 其实,这一幕经常出现在我们的带娃生活中。 带着孩子去餐厅吃饭,从点好餐到上菜这一段等待的时间里,你会被“妈妈,菜什么时候来呀?”这句话问到头脑炸裂。 带孩子排队,同样会被“妈妈,什么时候到我们呀?”这个问题困扰。 到游乐场,看到想玩的,如果马上能玩就什么问题都没有,要是不能,结果多半都是哭得天摇地动的。

  • 四岁孩子要求支配自己的压岁钱,父母怎么做?
    四岁孩子要求支配自己的压岁钱,父母怎么做?

    相较于西方社会的风气,中国在对孩子的两个教育问题上,存在着谜一般的保守态度:一个是性,另一个是钱。前者无法启齿,后者则或打压或放任,总之,就是含糊其辞、逻辑混乱,任由我们的孩子在迷惑的海洋上漂流。如果四岁娃今年要求支配自己的压岁钱,咋整? 新年刚过,相信各位宝爸宝妈一定替你们的孩子收了不少压岁钱。sunny猜测,围绕着,压岁钱要不要给孩子,要不要替孩子保管等问题上,产生过一次大大的困惑。 所以今天sunny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关于幼童财商的启蒙问题。因为今年4岁的帅帅,在压岁钱的态度上,也开始展现出“爱钱”的一面。 一、钱是好东西,小娃娃也天然懂得 相较于往年对压岁钱毫无概念的帅帅,今年的他对钱表现出了特别的敏感和兴趣。他会特别期盼着收到红包,并且在被我以“替他保管”的名义下没收后,表现出了明显的不高兴。 终于在“被保管”了数次之后,帅帅坚持要自己“保管”一个红包,并且取出钱放

  • 孩子太内向腼腆了,怎么办?
    孩子太内向腼腆了,怎么办?

    孩子多的场合,你几乎一眼就能分辨出,哪些属于外向奔放型,哪些属于内向安静型。那么孩子内向腼腆还寡言,该怎么办? 生活中,大多数人都喜欢活跃外向的孩子,希望孩子能在陌生场合落落大方、侃侃而谈,Hold住场面。 那么,活跃外向的对立面,安静内向的孩子,在公众场合总是毫无存在感,是不是就要给他们冠以“性格孤僻、不善言谈、人际交往能力差”的标签,认为大概将来也会比较没出息呢? 内向是种性格特征,不是性格缺陷 为什么家长对“内向”的偏见这么深呢?因为“外向”的好处太显而易见啦!sunny曾经遇到过一个5、6岁的小男孩,主动跟sunny攀谈,给我展示他的变形机器人。看到年纪比他小的帅帅,就拿出一辆小汽车给他玩儿,并且补充道:变形机器人你不会玩儿,小汽车适合你。拿到玩具的帅帅别提有多开心了,一个劲的“小哥哥、小哥哥”的叫,直到现在,还常

  • 为什么爱说话的孩子,聪明却不受欢迎?
    为什么爱说话的孩子,聪明却不受欢迎?

    健谈的人始终是受欢迎的,因为无论在什么场合,有他在的时候气氛总不会冷却,他的妙语连珠、绘声绘色、见闻渊博能轻易地将气氛带到高潮,让大伙的聊天兴致盎然。 爱说话的孩子其实天赋更高 口齿伶俐、能说会道、又逗又甜的孩子,也总是更容易讨人欢心。从行业专家观察证明,爱说话的孩子无论是情商还是智商,都具有明显的优势。 ◆ 爱说话的孩子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思维模式也很活跃。 ◆ 爱说话的孩子活泼开朗、感染力强,具备社交高手的潜质。 ◆ 爱说话的孩子具有良好的理解能力,更善于自发积累语言词汇。 ◆ 爱说话的孩子有天生的领导能力、情商高,善于笼络人心。 当然,爱说话的孩子犹如蕴玉之石,必需雕琢才能成器。例如,爱说话的孩子往往容易在课堂上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爱出风头、个性容易浮躁,如何扬长补短,就考验爸爸妈妈的匠心与功底

  • 层次高的父母,是怎么和孩子套近乎的?
    层次高的父母,是怎么和孩子套近乎的?

    孩子长大了,和父母越走越远是不是必然的趋势?那么家长该如何与孩子套近乎呢? 这样的孩子就是想寻找更多的自己 孩子小时候都喜欢与父母在一起,这是亲情中最自然的亲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父母的依恋会因为自己的独立能力不断增强而逐渐减弱。然而,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不能过于放心地粗养,要懂得观细察微,适时地走近孩子的内心。 哪些不起眼的行为习惯,其实就是孩子自我独立意识的强化并力图建立自我空间呢? ◆ 热衷打扮自己的私人空间。房间,是孩子最常见的私人空间,当孩子的自我独立意识日渐强大时,他会经常按照自己的想法摆设房间,然后喜欢在房间里独处,哪怕只是躺在窗边晒晒太阳。 ◆ 洗澡的时间越来越长。为什么孩子洗澡的时间会越来越长?因为他在里面照镜子,对着镜子做鬼脸、对着镜子自言自语、对着镜子模仿自己喜欢的明星、对着镜子找自己最

  • 孩子,或你终将普通,我仍爱你如初
    孩子,或你终将普通,我仍爱你如初

    养育孩子,家长不能只重于”养“,还要重视”育“,那么家长该如何向孩子表达爱呢? 孩子,今天下午接你回家时,你见到我,小脸上没有平时闪烁的欢喜,反而垂头丧气,闷闷不乐。 我问你怎么了,你不肯正面回答,我也就没再问。吃过晚饭后,我和你一起分享彼此白天发生的故事,才找到你不开心的原因——原来,老师和小朋友说你画的画不好看。 听你这么说以后,我第一感觉是欣喜。原来,我的小男孩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 他有了属于他的小世界,渴望得到外界的认同。自己的心血没有赢得期待中的肯定,这让他既难过又困惑。 孩子,我发誓,我能理解你的感受。尽管二十多年前,那个六岁的小女孩根本没见过一支彩笔,更别提什么画画了。 那时候,她在大街上跳房子、和小伙伴踢毽子,想的是隔壁家的洋娃娃和长大后的口红与高跟鞋。但她在后来的人生中,同样不断经历不被认可的失

  • 爱吼叫的妈妈养不出有出息的孩子?评论扎心了
    爱吼叫的妈妈养不出有出息的孩子?评论扎心了

    爱吼叫的妈妈养不出有出息的孩子?这是真的吗?为什么这样说呢?一起来看看吧! 面对精力过剩调皮捣蛋不听话的孩子,很多妈妈都选择用吼叫和打骂的方式来管教孩子,但是这种方法根本没有用,吼叫多了,孩子对此就免疫了。这是因为当一个人接受的刺激过多、时间过长的时候,内心就会滋生不耐烦、逆反的情绪,心理学管这个有趣的现象叫超限效应。反应到孩子身上的时候,就是当你经常吼叫孩子的时候,孩子的大脑早就适应了这种刺激,这时候孩子看似听你在吼,其实心思早就不知道游离到哪里去了。这也是老人常说的,吼多了孩子就变“皮”了的道理。所以说这种办法并不是管教孩子最好的办法,而且不但没用,还有副作用。 妈妈经常吼骂孩子,对孩子的性格塑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有研究表明,长期处于吼叫氛围的孩子,将来脾气也不会好,最终成为一个脾气暴躁的人。还有一些孩子,因为害怕自己的行为被妈妈责骂,而变得什么都不

  • 孩子哭了,家长该怎么做呢?
    孩子哭了,家长该怎么做呢?

    孩子总是爱哭闹的,那么遇上孩子哭,家长该怎么做呢?要不要”呵斥“孩子不要哭呢? 当孩子哭的时候,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大部分的家长都是以下三种做法: 不要哭了,要坚强,(如果是男孩子,还会加一句,男子汉大丈夫不能哭.......), 别哭了,来,妈妈给你买你喜欢吃的糖果..... 直接冷处理,不理会孩子,等孩子哭完...... 总结下来,就是三个词:拒绝,交换和冷漠。 观察了一下身边的家长们,在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尤其是哭闹的时候)都逃不出这三种情绪应对的模式。 这三种情绪应对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点:负面情绪是不被接纳的,是不允许出现的。 所以,孩子从中得到的信息也是:任何情况下我都不能哭,哭是一种不好的情绪,我不该有情绪。 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会渐渐的关上自己感知情绪的闸门,无法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