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在小的时候还分不清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所以宝宝在生活中可能会说谎,那么家长在面对2岁宝宝说谎的时候,应该怎么处理呢?一起来看看吧! 当自家宝宝两三岁了,话也说的溜到了,宝爸宝妈们表示很高兴,但是随之而来的也有烦恼,那就是宝宝开始说谎了!但是也请家长们不要慌张不要生气,两三岁的宝宝说慌并非是因为品德问题,但家长要加以引导和重视,仔细分析原因,不要让宝宝养成说慌的坏习惯。 1、宝宝表达不准确。因为宝宝的任职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对于发生的事情表达不清楚,说不出来宝宝一着急,可能就会产生“说慌”的假象。家长们这个时候不要着急,让宝宝慢慢说,在平时也要多和宝宝说话,且注意不要用宝宝语,给宝宝锻炼说话能力的机会。 2、对物品的归属感薄弱。宝宝认为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是自己的、在自己面前的就是自己的,处于无意就会说谎了。对于这样的宝宝,家长们要帮
“他们说,我的孩子感觉统合失调,所以怕生”,“我的孩子感觉统合失调,所以注意力不集中”,“我的孩子感觉统合失调,所以才会经常大哭大叫”,“我的孩子感觉统合失调,所以总是坐不定”,“我的孩子感觉统合失调,所以不自信”。 当我看到这些留言时,我才意识到,这个概念国内不是没有普及,而是像“缺钙”那样被滥用了。 小D28周早产,出生时左右脑最高级别的出血,出院后我们和儿医都发现她对于接受一些外界刺激过于敏感,比如声音根本不大的塑料袋摩擦,都会让她出现大哭大叫的情况,无疑她的感觉接收是有一些轻微问题的,但即使这样,我们也没有去参加过这方面的任何早教班。 今天就想和大家八一八感觉统合失调,也分享一下如果你家的确有个对于某些方面过度敏感的宝宝,如何在家帮助宝宝。 什么是感觉统合? 感觉统合是人处理外界信息的方式:将人体器官各部分感觉信
孩子的睡前一小时,爸妈该如何利用起来。每当这个时候,在作为爸妈都在干了什么呢?睡前一小时,爸妈可以陪孩子做些什么? 在孩子睡前的一个小时,你们都在干什么? 可能是孩子在和你看电视,也可能是你在做家务,孩子在看电视,还有可能是孩子在玩电脑,你在看电视,总之是各自有各自的消遣。 学会“陪伴式教育” 最好的老师是父母,最好的教育是陪伴。 孩子年幼的时期通过父母的陪伴,孩子才逐渐构建起对自己的认知,增强孩子的安全感、自信心、创造力,实现自我人格的形成与完善。 睡觉前的一个小时—— 父母不妨陪孩子玩玩具、看看书、动动手,一起探索未知的世界。 重视幼儿科学启蒙教育 目前我国家庭教育观念,“重文轻理”,以情感教育,礼仪教育,习惯养成为主要教育目标,培养懂礼貌的好孩子,往往忽视和弱化幼儿知识结构,逻
二胎出生之前,你可能最关心的问题,就是老二出生后,老大会失落吗?会不会因为老二出生后而忽视老大,照顾不够?老二出生之后对老大是个打击吗?老大会在老二出生之后哭、闹、在生活上各种退步吗?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妹妹出生之前,我做了很多功课,彻彻底底的准备了一年,来平衡润润的生活,为的就是我不想在妹妹出生后,对润润有遗憾和愧疚。 固定的养育人 谁带孩子就会跟谁亲,更依赖对方,这是一定了。不管孩子的固定养育人是妈妈、爸爸、爷爷奶奶、还是姥姥姥爷、或者是保姆阿姨等等。 所以,固定养育人,一开始就要选择好。为什么“固定”很重要?因为孩子的生活规律性是非常强的,几点起床、几点睡觉、几点吃饭,一旦形成了良好的规律,量的积累最后质变的就是好的习惯。反之,当孩子身边不停的更换养育人之后,每个人带孩子的方法都不一样,孩子要不停的适应身边人的变化,不
在餐桌上家长能教会孩子些什么?在餐桌上适合教育孩子吗?我看到过日本家庭让孩子明白「珍惜」二字,从2岁的餐桌上就开始了。下面我们看看在餐桌上,日本家长究竟能教会孩子什么? 轩轩家的餐桌上,爸爸妈妈正在了解轩轩在幼儿园的表现,话题刚刚开始,聊天就变成了训斥,“你怎么又和小朋友打架了?”“人家孩子怎么那么听话?”“你怎么一点都不懂事”……结果,轩轩越吃越慢,越吃越少,还把碗筷弄得砰砰作响,又被爸妈批了一通。 果果是个活泼好动的小女孩,最近妈妈发现一到吃饭时间她就躲躲藏藏,有几次不是说不饿不想吃,就是很快地随便吃几口就说吃饱了。 妈妈很担心果果是得了挑食厌食的疾病,因此向老师了解情况。但是据老师反映,果果在幼儿园时表现良好,吃饭也很香,每次都几乎是把饭菜吃得干干净净的,并不存在家长反映的问题。
你身边有没有那种让你特没办法的小孩?捣蛋、哭闹、无理的请求,常常令你无法招架,却又得对孩子的“恶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下面列举的这3种小孩就是大家身边最常见的、又容易招人烦的小孩! 不把自己当客人 到别人家做客,有的孩子却丝毫不需要主人家引导,脚步不停,横冲直撞,架势十足,压根没有作为客人的拘谨。 更严重的是,这种孩子喜欢翻箱倒柜,一不留神已经和你珍爱的口红厮杀在一起了。你平时只舍得轻轻一抹嘴唇,而这类孩子却粗鲁有力地把自己画成了一只大花猫,脸上、衣服上、地上,一抹抹鲜红的痕迹,还有一旁散落一地无一幸免的化妆品,你在心疼化妆品的同时也是心疼自己的钱! 看着你一脸肉痛的样子,孩子父母特别淡定的大手一摆:“一会我上街去给你买回来,十元店里多的去了,别跟孩子计较,他小,吓坏了可不好了!”然后哄着自己的心肝宝贝孩子洗脸去了。
爸爸在孩子的成长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据美国一项研究成果显示由爸爸带大的孩子会更加聪明。因此,爸爸们在孩子的教育中,主动起来吧! 据美国耶鲁大学的科学家最近做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由男性带大的孩子智商高,他们在学校里的成绩往往更好,将来走向社会也更容易成功。父亲是高山,母亲是大海,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各有优势,必须做到阴阳互补、平衡,防止出现“阴盛阳衰”的现象。 心理学专家认为,由男人带大的孩子智力水平更高,他们在学校会取得更好的成绩,在社会上也容易成功。同在一个家庭,面对同一个孩子,两个大人的家庭教育却存在着许多差异。这除了与父母文化、修养差异有关外,更多的应是性别差异造成的。 那些宁愿在家里照顾孩子的父亲在教育孩子方面有更强的目的性。想要培养孩子哪些品质,发展哪些方面的才能,父亲心中一般都是有计划的,而母亲在这方面就要差一些。大多数母亲对孩子都
孩子为什么总丢三落四呢?如何改掉孩子丢三落四的毛病?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父母抱怨:“我家孩子太粗心,考试时竟然忘记写名字了有时还忘带文具了,有时还忘了带课本,整天丢三落四的,可怎么办好呢?”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父母抱怨:“我家孩子太粗心,考试时竟然忘记写名字了有时还忘带文具了,有时还忘了带课本,整天丢三落四的,可怎么办好呢?” “丢三落四”的毛病普遍困扰着孩子与父母。面对这个毛病,父母多是反复数落提醒,可是似乎起不到什么效果。 一般来说,“丢三落四”的孩子有这样一些特征:独立性差、依赖性强、粗心大意、毛毛躁躁等。是记忆力有问题吗?显然不是,这些丢三落四的孩子用心记忆的时候并不差。那么,孩子为什么总丢三落四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注意力不集中 有的孩子在幼儿期,其父母不注意对孩子进行专注力训练,让孩子一边看电视一边摆
有性格缺陷的孩子,往往家庭都有“毒”,这三种毒家庭危害很大!这里的“毒”指的是整个家庭模式上的缺陷,这种缺陷最终会造成孩子的不幸人生。 朋友小杰正值适婚年龄,他条件相当不错,海归留学背景,金融高材生,在一家投资机构任职,过着优厚的中产阶层生活,完全就是女生们口中的“潜力股”,可不知怎么地,他总是相亲失败,我跟他聊了几句之后,一下子豁然开朗了。 小杰聊天,两句三句总是离不开“妈妈说”“妈妈教怎么做”,原来小杰的妈妈从小就特别关心他,就连他去外国读书,也是动身跟着去照顾小杰。我终于明白姑娘们为什么不选择他,因为他完全就是一位长不大的“妈宝男”。 孩子性格有缺陷,怎么想都是父母的错,以下三种家庭模式都有毒,快来看看你家有没有中毒! 1、操纵型的家庭模式 对孩子的操纵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道德操纵,二是金钱操纵。这样的操
孩子犯错时该不该打?孩子犯错时该如何教育比较好?下午和朋友聊天,聊着聊着我们聊到平时打不打孩子的话题: “你打过孩子吗?”朋友问道。 我回答:“打过啊,而且是狠狠揍,但不经常打孩子。” “你也打孩子?我真不敢相信。那请问你打了孩子,有效果吗?”朋友很惊讶。 “没效果就白做了。”我坚持自己的观点 “其实我不赞成打孩子的。当孩子犯错了,我们打孩子是家长情绪的失控,是家长没有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是的,我接受你的教育理念,应该接纳、认可、引导孩子,反对棍棒教育法。但是我这棍棒教育方法和你理解的有些区别。下面我们共同探讨下。” 益南我对待孩子犯错时,要不要打是这样认为的: 要打,而且是要认真的打。 益南我知道,当我抛出这个观点后,一定会有大批认同者,同时也有一批父母想要拿起板砖来
5个简单的方法 让孩子爱上音乐导读 音乐使人愉快,是孤寂时最好的伙伴,是一个人受用终生的财富。无数父母希望挖掘孩子的艺术天赋,让孩子成为下一个郎朗。而无论学习什么,兴趣都是最好的老师。在让孩子成为音乐小神童之前,第一步是培养他/她对音乐的兴趣。 让孩子爱上音乐,既不困难,也不昂贵,更不需要很多的时间。您和您的爱人不必是钢琴十级,照样可以帮助孩子学音乐、爱音乐。 以下5个简单的方法,父母不妨一试: 1、为孩子唱歌 “我唱歌走调”“我会唱的歌不多”都不成为理由。您的孩子,尤其是1岁以下的孩子,根本不会在乎您的嗓音有没有“我是歌手”的水平。他们在乎的是您的声音——他们熟悉的、令他们安心的父母的声音。 爱唱什么唱什么,反正他们也听不懂歌词,摇篮曲当然好,别的也没关系。总之,会唱什么唱什么,想唱什么唱什么。重要的不是您唱的内容,
把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送去幼儿园,内心很容易自卑,妈妈别偷懒。过完年儿子还不到3岁的时候就把他送到幼儿园了,因为儿子实在太皮了,在家我一个人照顾他实在是太累了。 所以就想着提前给他送到幼儿园,我听身边很多朋友都说,孩子上幼儿园后成长特别快,这样我也可以偷偷懒,省心许多。 听到这位宝妈朋友的话,我又想起了,是秋季上的幼儿园,当时3岁多一点,我当时觉得上的有点晚了。我一个幼师朋友告诉我,一点都不晚,3岁之后总比3岁之前好很多,尤其是男孩子更不能送的太早。三岁对孩子来说就是一个界限,上幼儿园宜晚不宜早。 每年幼儿园开学季,我们学校就会送来很多小朋友,有些可能父母比较忙,没人管,才2岁多就被送来了。这样的孩子我觉得挺可怜的,他们真的很难融入集体生活,不仅极大破坏安全感,而且对性格养成也有影响。 所以说,把3岁以前年龄段的孩子送去幼儿园
孩子不愿意沟通是怎么回事?跟不用性格的孩子采取的沟通方式也不同,如果孩子不愿沟通,那是你没做对这2件事! 很多妈妈都说:我的孩子就是内向性格,不太爱说话,如何可以让他与我们多多交流呢?最重要的还是要根据孩子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 根据孩子的不同性格特点,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 每个孩子的性格是不同的,我们教育的目的其实就是要开发每个孩子的差异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所以,一定要根据孩子的不同个性,选择不同的沟通方式。 有个女孩娜娜,是个很内向敏感的孩子,平时很少和同学交流,身边朋友也很少,但他妈妈是个性格开朗的人,和他说话也不太注意,导致娜娜经常误解了妈妈的意思。 比如,有一天妈妈说隔壁的小乐帮妈妈搬了一大箱子书上楼,就感叹了下儿子真好。在一胖的娜娜就不开心,觉得妈妈说这话就觉得是自己不好,没有男孩招人喜欢,甚至觉得妈妈有些重男轻
宝宝喜欢高跟鞋是怎么回事?小宝宝爱高跟鞋是因为臭美吗?宝宝喜欢高跟鞋,爱翻、爱穿,还比大小,这样的癖好要限制吗? 我家女儿现在快2岁了,从一岁开始就对妈妈的各种鞋子感兴趣,特别是高跟鞋,平时喜欢把进门处鞋架的鞋子都翻出来,一双双地去穿,喜欢比较大鞋子小鞋子,有时外出时也坚持要穿妈妈的鞋出去。她的这个癖好是正常的吗 宝宝的好奇心很强,看见妈妈平时穿各种鞋子像拖鞋、休闲鞋、运动鞋还有高跟鞋,会觉得很有趣,也想模仿妈妈的样子穿上鞋子去试试。但在尝试过程中发现自己穿得很蹩脚,于是又想弄清楚脚和鞋子大小和空间的关系。一岁多的宝宝对大小概念又开始进入新的探索阶段,对事物之间的大小关系比较敏感。宝宝玩鞋子和她玩其它玩具一样,都是在探索,只是大人通常认为鞋子脏,不适合宝宝玩,但在宝宝眼里,一切让她感兴趣的皆是学习。 妈妈不但不要阻止宝宝玩
自家孩子不愿意分享,父母该怎么办呢?孩子不愿意分享,需要支持吗?面对孩子不愿意分享的情况,父母该怎样引导孩子们“分享”? 瑞典斯德哥尔摩有一项长期研究,研究者从孩子出生,一直追踪到他们40岁,发现好命运的孩子的指标是从小“被喜欢”,这些孩子拥有的共同特征之一是“能与人合作、乐于助人和懂分享”。心理学家亚当.格兰特在分享“给予”与“索取”的话题中,也说过一个这样的研究结论:只会利人不会利己的人,常常有较低的自我价值感;既会利人又会利己的人,在两者间取得平衡,才是正确人生之道。 为什么?当一个孩子既重视自己的内心需求,又顾及他人的需求,这样的孩子能懂得在人际中“拿捏”,就像分苹果一样,这些孩子不会把唯一的苹果送给别人后,自己暗自忧伤;而是懂得与别人分享快乐,他们享受着与别人闻着果香、聆听啃咬苹果的咔擦声的快乐,他们也最终能获得美好的友谊。 懂得分享,其
孩子不会交朋友,社交能力差该怎么办?如何培养孩子与他人友好相处的能力?孩子不擅长交朋友,爸妈该如何帮忙? 请记住,和学习阅读一样,学习如何读懂他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将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练习,会犯许多错误,也需要很多机会来从这些错误中学习。 幼儿仍处于探索情绪和学习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的阶段,所以,尽管鼓励他们练习“我们”技能很重要,但你也一定要学会降低预期。 当他们犯错误的时候,通过示范正确的方式来帮助他们矫正,同时借由孩子之间的聚会和幼儿园为他们创造有益的学习体验。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方式,你可以用来帮助你的孩子完成从“我”到“我们”的技能飞跃。 ◆ ◆ ◆ ◇ 鼓励孩子积极倾听 积极倾听,就其定义而言,要求人们聚精会神(“我”技能)地倾听并理解他人说话的意思。幸运的是,和孩子大声共读一本书
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的孩子们难免会吵架,正常的冲突往往可以找到友好的解决方式。不过,这篇文章说的是兄弟姐妹之间的霸凌——活泼可爱的孩子也有能力制造出可怕的折磨。 Jessica Shunga是来自加拿大卡尔加里的一位母亲。她还记得在她小时候,大她三岁的姐姐总是朝她发火,从肢体上和情绪上折磨她。“一点小事就会让她发火,”这位37岁的母亲说,“现在想起来,我还能感受到当时的那种惊慌和恐惧。”从她小学开始,她的姐姐就说她又丑又胖,还会威胁她,逼她做一些她不喜欢的事。Shunga被揍过脸,还被扯过头发。有一次特别残忍,她刚拔过智齿,她姐姐却一脚踢在她脸上。 这种类型的虐待听起来好像很极端,然而Shunga并不是一个人。2013年,一篇发表在《儿科学》杂志上的论文,调查了3600名2至17岁的儿童,其中有近38%的儿童在上一年里曾经受到过来自兄弟姐妹的侵犯(
在教育还这方面,各国都有各国的特色,在德国,儿童教育的特色是把教育的责任归之于父母,认为儿童阶段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人。德国父母提倡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完整的人! 德国提倡的口号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因为孩子是一个活泼的完整的人。德国儿童教育的特色是把教育的责任归之于父母,认为儿童阶段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人。德国宪法明文规定:教养儿童是父母的自然权利和义务,政府对孩子教育站在辅助的立场上,真正担任教育责任的是父母。 德国80%以上的孩子对自己的印象颇好,特别是他们感激父母在人格、修养方面对自己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们欣赏的共同特征可概括为:勤奋、认真、按计划办事、言而有信并值得信赖。 尽管德国家庭普遍较富裕,但孩子们从小就养成了相对独立的习惯。与东方的孩子相比,他们较少有依赖他人的意识。大部分孩子在中学阶段就有打工挣钱的经历,特别是在假期。中学毕业或到一定的年龄后,孩子们会在父
人最重要的是要融入社会,有自己的社交圈子,这在孩子很小的社会就应该培养,但是孩子不会交往、不会跟小朋友玩……家长怎么办? 孩子在一岁以后随着活动范围的增大,就会接触更多的小朋友,会慢慢有自己的朋友圈,但是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同,在社交时也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大多数一岁以上宝妈对孩子的交友和社交情况非常关注。今天就和大家谈谈孩子社交的问题。 家长的角色 家长应该在孩子交友的问题上扮演什么角色? 我们要给孩子提供交往机会。在发现问题时、孩子有困扰时,给孩子引导和建议。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社交有问题,认为孩子不会和同伴交往,缺乏社交技巧。但是实质上,社交是一个综合问题,不只包括“技巧”。家长平时要对孩子多做“正面建设”。比如: 教孩子具体实用的语言表达方式,在想要表达拒绝、喜欢、辩解、谈判、请
“感统失调”这个词,相信妈妈们并不陌生。很大一部分剖宫产的妈妈,尤其担心孩子会不会“感统失调”。一旦孩子出现学习能力差、平衡感和运动不协调,甚至是孩子有比较多的暴力行为时,妈妈们就很容易把孩子往“感统失调”这方面去想。 这使得“感统失调”这个词有些妖魔化的味道了。今天就想跟妈妈们说说“感统失调”的那点事儿,希望帮父母们对“感统失调”和“感统训练”有更多了解。 什么叫“感统失调”? “感觉统合失调”是指外部的感觉刺激信号无法在儿童的大脑神经系统进行有效的组合,而使机体不能和谐的运作,久而久之形成各种障碍最终影响身心健康。 “儿童感觉统合失调”意味着儿童的大脑对身体各器官失去了控制和整合的能力,这将会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人的认知能力与适应能力,从而推迟人的社会化进程。 再简单点说,感统失调就是“儿童大脑在发展的过程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