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孩子需要讲究方法吗?需要讲究场合吗?什么情况下注意不好批评孩子?接下来看看遇到这四种情况,请不要批评孩子,孩子会成长得更优秀。 孩子有错家长可以批评和教育,但要注意场合和时机,教育永远是一门学不完的“书”在教育的路上我们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摸索,孩子适应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有待于我们家长的挖掘,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家长不宜批评孩子呢? 1、在外人面前请不要批评孩子 自尊心人人皆有,3岁以上的孩子已经有了自我意识,孩子的思想很单纯,他们会将自己好的一面展示在外人的面前,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夸赞。 若孩子真的犯了错,可以回到家中好好批评,但是绝对不要在外人面前批评自己的孩子,更不要打骂自己的孩子,在外人面前批评孩子很容易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形成胆小懦弱的性格。 2、在孩子生病的时候请不要批评孩子 当孩子生病的时候,就算是犯了再
夸具体不夸全部 “宝宝真棒”,这样的表扬对家长来说,真是轻车熟路了。在家长眼里,孩子的每一个成长细节都是值得惊叹和赞美的——宝宝会笑了,宝宝会翻身了,宝宝会蹦了,宝宝会说话了……就是在这种不断的惊喜中,家长已经习惯于对着孩子说出“真棒!”、“真好!”这样的评价,甚至一句轻轻的“啊”都充满着赞赏的语气。 家长随口的夸奖,可能意识不到会同时也会带给孩子一些消极影响。有些孩子听惯了表扬,变得害怕失败,经不起一丁点儿挫折。总是笼统地表扬孩子,比如你真棒,会让孩子无所适从。 也许孩子只是端了一次饭,妈妈与其兴高采烈地表示“好孩子,你真棒”,不如告诉他“谢谢你帮妈妈端饭,你的表现真好”。有针对性的具体表扬会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并且知道今后应该怎么做,如何努力。 夸努力不夸聪明 “你真聪明!”——这也是家长对孩子惯用的评语。家
“低头族”父母对孩子影响有多大?中国的很多爸爸妈妈都是手机党,身处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变身“低头族”是很多年轻父母的通病。下面我们看看做低头父母对孩子的危害,作为父母可不要给孩子起不好的带头作用哦。 无论是在家里、在家外,抱着手机、平板,聊聊微信、刷刷微博已经成为一种日常。 现在家长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家长也是经常玩手机,孩子看动画片或者玩ipad,各玩各的。有的家长甚至是玩手机的时间比陪孩子的时间多。 那么“低头族”父母总是玩手机对孩子造成的伤害究竟有哪些呢? 总是低头玩手机的父母首先要想要的是孩子的安全问题,因家长低头玩手机疏于看护、孩子发生意外的情况已经不是少数,希望家长们要提高安全意识,以防自己的孩子发生意外。 还有人这么调侃,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在你身边,你却在玩手机。忽略了和孩子的互动,不仅不利于孩子
前几天,我同事还在跟我抱怨,“我家孩子真是太不让人省心了。让他好好学习吧,就跟我装生病,一下这不舒服了,一下那不痛快了。搞得好像学习是为我学的一样。让他自己自觉点吧,他跟我说自己平时学习可认真了,作业都已经做完了。我怎么想都觉得不靠谱吧,就拿他的作业一检查,80%是错的,有些还是很常识性的错误,真的是火不打一处来!结果一怒之下,就把他拖到房间里揍了一顿。可事后想了想,好像自己也有点冲动,再怎么样都不能打孩子,实在是太莽撞了。” 孩子小的时候,难免会因为淘气犯一些错误,我们做家长的还是要以温和教育为主,不能采取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因为这不仅会对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伤害,还不利于他们成长。可能我们从来没有站到孩子的角度去想,他们被打后的内心活动是什么样的? 一、愧疚型:我不是妈妈的好孩子了,我又让妈妈不开心了 这类孩子在犯错的时候,其实已经知道自己做错了
你家宝宝粘人吗?当孩子两岁的时候就特别粘人,为什么孩子会特别粘人?孩子粘人是因为父母安全感没给够吗? 甜甜两岁未满时,有阵子特别粘我。当时,但凡我周末休息在家,小家伙便会开启粘妈模式,吃饭要妈妈坐在旁边看,玩耍要妈妈一起参与,睡觉要妈妈抱着哄……事无巨细都是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其他人一概不要。 情况严重的时候,娃恨不得24小时让我陪在她身边,稍有一点脱离视线,就哭声震天。 有时甚至是我上厕所那么短短几分钟时间,娃都不肯给我喘息的机会——她会嚎叫着使劲拍打厕所门,逼着我手忙脚乱草草完事。 面对这份爆棚的依赖,我真是既受用又无奈。 娃的专宠,一方面让我这个老母亲倍感欣慰——嗯,总算没有白疼孩子;但另一方面,我也实在有些吃不消。 拿这事跟好几个有娃的闺蜜吐槽,她们的反应出奇的一致:“对!一模一样!我家也是
如果一件事情本身尚有魅力,能吸引孩子,孩子自然会投注注意力。请你想象我们开会或听报告时的情景,如果台上的人讲得生动有趣,我们自然会把注意力投向他;如果台上的人讲得枯燥无味,我们怎么能集中注意力倾听他冗长的发言呢?成年人尚且做不到的事,为什么要强迫孩子做到?强迫孩子“集中注意力”,从长远来看,只能打乱他的心理秩序,让他心思涣散,更不能专注于一件事情上,到头来严重影响他的成绩。 强迫孩子“集中注意力”很没必要 问=曾丽丽 答=尹建莉 曾丽丽 尹老师: 您好!我现在很困惑。不知怎么办?事情是这样的: 我儿子在上课时总改不了走神或做小动作的毛病。以前,在老家上学时,学校就在马路边。有一天,他放学后对我说:“妈妈,今天爷爷去上街两次。”我奇怪地问:“你怎么知道的?”他说:“我坐在教室里看见的。”当
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好习惯的养成,绝非一蹴而就,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被分为4个环节,每一步骤都至关重要! 1.养成好习惯从自我认知开始 曾经一起轰动全国的考试事件:在华东模范中学考点外,一名考生焦急的一边出示准考证一边问:“不是15点才开考吗?” “准考证上面明确写着高考英语考试要在14:45分前入场,现在你不能进去,”监考人员严格遵守规定说。情急之下,考生的妈妈跪地哀求:“路上自行车坏了迟到了几分钟,请帮帮忙吧,不然孩子的一生就毁了。” 而冲动的考生试图攀爬铁门闯进考场,结果被几名保安拦下。后来,经过审核确定这名考生迟到2分钟不能入场,闻听此讯,考生的妈妈失声痛哭。 在笋干老师看来,任何对自己负责的孩子都不应该有这样低级的失误。如果不清楚时间事项就早点问老师搞清楚;害怕迟到就早点出门
缓解孩子任性:父母冷处理 冷处理 当孩子任性发脾气撒泼打滚时,父母不必忙于抚慰或者迁就,可以先暂时离开,当孩子感到无趣时,自然会停止哭闹。当父母再为了孩子因为得不到满足哭闹不止而头疼不已时,不妨试试这种冷处理的方法,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提示在先 任何儿童的行为都可以找到一些基本的规律,多数异常情况都发生在有特殊需求时。掌握了孩子任性的规律后,用事先“约法三章”的办法来预防任性的发作。如孩子上街总是哭闹着让父母抱,可在出去之前就与孩子说好:“今天上街不要妈妈抱,你自己走,实在累了,可以休息一会儿再走,不然就不再带你出去了。”再有就是想父母给他买各种玩具或食物,一般先说好买什么东西,而不是孩子要什么就随便买什么,最好根据实际和需要根据孩子的愿望买合适的东西,而不是完全满足其欲望,要让孩子懂得克制自己
孩子受了欺负,为什么不愿意跟父母说呢?孩子受欺负不肯说的原因是什么?孩子受了欺负,不跟家长说,家长首先要反思一下,自己平时和孩子的沟通方式和沟通氛围是否出现了一些问题。 孩子不肯说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下面我们分情况来讨论一下: ① 孩子不觉得事情严重 我们必须承认,同样的事实,孩子与成年人的认知是不一样的。 有些孩子,特别是年幼的孩子,还不能从具体事件分析事件的性质,不会做归纳总结,得出某个结论。 因此,具体的事件孩子会忍,能接受,认为过去了就行,甚至有些孩子被欺负了之后,可能还以为是老师、小朋友在跟他“玩耍”,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但是,雁过必留痕,当孩子经历了一些让他不舒服、感受不好的事情之后,虽然不会明确用语言表达,但是一定会在情绪上有所变化。 不一定是哭闹、生气,也有可能是格外地兴奋,
越是层次高的父母,越是会重视榜样的作用,也越是会选择和孩子一起学习成长,而层次低的父母,反而更喜欢单方面要求孩子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并且拒绝和孩子一起学习成长。 昨天中午和公司一位老总以及分公司的同事一起吃午餐。 期间聊到健身的话题,这位老总说,他在停止运动20年后,重新开始健身了,每天练习平板支撑,肚子上的肉少了很多。 我随口一问:“怎么忽然就开始运动了?” 没想到,这位老总喝了口茶,很认真的对我说:“为了我女儿。” 他说,女儿最近因为喜欢吃零食,身体发胖了许多,他有点担心影响到女儿的身体健康,就劝说女儿减肥。 结果女儿指着他的肚子说:“爸爸,你的肚子这么大,还要求我减肥?” 这位老总当时就意识到,自己不注重锻炼而单方面要求女儿减肥的做法显然是不妥当的,于是他和女儿达成了一个约定,那
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生命中最重要的时期,并非大学念书的阶段,而是人生的最早期,从出生到六岁。 因为0~6岁孩子是处于探索和体验生活阶段,是幼儿智力和人格形成的最重要时期。越是了解孩子会让我们的育儿更轻松和不走弯路。 今天这篇文章是通过讲叙自己2段不同的理念育儿经历→归纳2段不同理念的育儿反思→总结出4点0~6岁孩子教育观念。 2段不同理念的育儿亲身经历 第一段,做保姆的育儿经历 2001年刚高中毕业,因家里经济条件的不允许我继续读书,我的婶婶建议我去她市区家中,为她刚出生一个月的孩子做保姆,她就可以供我读书夜校(电大)。 为了可以继续读书,20岁的我决定去婶婶家做专负责育儿的保姆(不用参与任何家务事,因为婶婶还有请了另外一位负责家务事的保姆)。 婶婶是一个事业成功的女性,她是一名手
对付不听话的孩子是有绝招的,你用的是否对?由于工作的原因,我接触到各种各样类型的孩子和家长。我发现对于幼儿教育,尤其是学龄前和小学低年级(2年级)以下的学生,学生和家长之间的矛盾冲突更多。尤其是在孩子行为习惯上,家长会非常焦虑甚至暴躁。 为啥自己的孩子总是上课走神? 为啥自己的孩子总是不配合老师参与课上活动? 为啥自己的孩子回到家以后不爱写作业? 这个年龄段普遍孩子都还属于“我向思维”的阶段,俗话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甚至直接拒绝家长或者老师的要求,直接甩给你一句:“不要”;“我不”;“就不去”等等,让家长挠心闹心的话。 现在大部分的家长都开始摒弃上一辈的教育观念,不听话,打。当然“打”这种方式我们是绝对不提倡的,因为这会引发孩子的报复心理,即便孩子当时因为被打而“屈服”接受了家长的方案去执行了,在他心理甚至会潜意识地认为自
孩子不满三岁上幼儿园的危害有多大?家长值得看看。很多父母把不满三岁的孩子推向了五花八门的早教班、亲子班和幼儿园,有人说,教育,从孩子出生那一刻,便开始了。 但这样的“用心良苦”,却有可能变成孩子的痛苦之源。 曾经与一位幼儿园老师饭后闲聊,她突然问我这样一个问题: 你知道那些不满三岁就被送到幼儿园的孩子,一天中说的最多的是哪句话吗?我要回家?不,是我要找妈妈。听起来,很心酸。这还不是最心酸的,园里接了一个2岁1个月的小男孩,家中有保姆的,现在去了幼儿园整天喊着“我要找阿姨”,这才是真的心酸。或许,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吧。那孩子现在分离焦虑症特严重,每天抱着自己的小毯子,也不跟别的小朋友玩。 她又接着说: 我带班那么多年,那些多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喜欢调皮捣蛋的孩子,基本都是早早被送来上学的。越小的孩子
受中关村二小事件的影响,最近随处可见关于校园欺凌之类的文章,许多妈妈一起讨论,问我如果遇到类似的孩子被欺负的事要怎么解决,如何引导。 也许我是一个比较自私的人,不够大义凛然。作为母亲,如果我的孩子被欺负了,我首先要做的肯定是保护我的孩子,在这一条满足之后,才去伸张正义、惩戒坏人。 今天要讲的事,是发生在我朋友身上的真实事件。 朋友的儿子骏骏成绩很好,四年级的他非常活泼,爱说话,各种鬼主意也多,是个比较皮的孩子。 有一次学校组织参观博物馆,在大巴车上,别的孩子都很安静,就骏骏嘴里说个不停,对老师的讲话各种插科打诨,引得同学哈哈大笑。 气氛是很活跃了,可是带队的数学老师却发怒了,更年期的她抬手就甩给骏骏一耳光,骏骏的脸上顿时就有了巴掌印。孩子被吓懵了,过了好一会儿才开始哭。 当天傍晚放学,朋友来接儿子,看到他脸上
有位妈妈发来消息说:最近孩子总是说自己不行,听着都烦,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比如,孩子在玩积木拼图,有时候拼不好,或者找不到那个位置时,就会哇哇大哭,然后会说:为什么它不让我拼,为什么我总是不行。 这位妈妈说她告诉孩子:可以的,加油,你可以完成的,可以拼好的。 她想树立起孩子的自信心,但是孩子还是哭着说:为什么就是不行,为什么总是不行。 孩子处于情绪之中,哭闹着就想要妈妈来完成拼图。 这位妈妈想多鼓励下孩子,偶尔也会动手去帮孩子,但是,她认为这是孩子可以自己完成的事情,于是总是试图在旁边告诉孩子,可以怎么玩。 每次听到孩子这样哭闹着说自己不行的时候,总会有股无名火冒出来。 有好多次,妈妈自己也没有了耐心,怼回孩子:你爱玩不玩。 虽然知道自己的做法不妥,可是该怎么办呢? 很多
关于孩子专注力的话题,关于家长废话多是如何抹杀孩子专注力的,中国家长因为过于关注孩子的情况总喜欢有意无意去打扰孩子,例如我们可能会经常见到这一幕:一位妈妈叫孩子吃饭,急冲冲的走到孩子身边连拉带拽的说到:“我说你这孩子怎么听不见大人说话呀!”,然后孩子一脸茫然的看着她,也许孩子正在琢磨着一个事情、把玩一件玩具、观察一只蚱蜢,不管他在干什么,只要大人喊了三声孩子没应声,那么对不起接下来就一声怒吼加各种指责,好像自己作为父母的威严没有得到彰显而颜面扫地一样。 还有很多时候,家长会替孩子做选择,本来他在很专心的琢磨一个东西,但家长却会站在自己的角度觉得他正在玩耍的物件没意思,替他找到一个“更有趣”的东西让他玩,在游乐场和玩具房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这都是家长出于“好心”做坏事的例子,生活中比较常见。后来发现孩子专注力特别差,坐几分钟也坐不住,甚至对一件事物的热情不
没安全感的孩子,有这几种明显的表现,发现太晚会造成性格缺陷。可是却往往被家长认为孩子这是在无理取闹,孩子缺不缺安全感,可不是一件小事。 如果孩子缺乏安全感,可是家长却没有尽早的发现,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性格。没有安全感的孩子,有这几种明显的表现,家长早点知道,才能对孩子好。 在人多的环境容易哭闹 没有安全感的孩子,特别喜欢待在封闭的空间,最好身边只有他熟悉的人。一旦家长带他到人多的地方,让他接触更多陌生人,没有安全感的孩子,就容易哭闹。 当然,家长可能会说自己的孩子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只不过是因为孩子很少见到生人。当然,这是有可能的。因为孩子过少的接触人群,到了陌生的地方,接触陌生的人,自然容易哭闹。 可是,如果是安全感特别足的孩子,即便是到了陌生的地方,因为有熟悉的人在身边,如自己的爸爸妈妈,他是
“儿大避母”有道理,“女大避父”就多余了,为何会出现两种差异。当家长的难免会为孩子操心,孩子都二十多岁了,当父母的还是不想撒手。 其实老人的这个观点从性教育角度来说是很有道理的,但是如果从性格和感情观上来讲,“儿大避母”有需要,“女大避父”就有点多余,甚至女儿应该多一些相处的时间。那么为何会出现这两种差异呢? 之所以要“儿大避母”,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1.易养出性格懦弱的妈宝男 随着儿子年龄的增长,如果当妈的还像小时候那样天天围着儿子转,会让儿子养成依赖性。每天被妈妈捧在手心的男孩子,长大后没有男人应有的气概和责任感,遇事只想逃避,因为凡事都有母亲挡在自己身前,这种男孩长大后也就是个妈宝男。 2.感情不能自己决定,凡事都要问父母 妈宝男在当今社会并不少见,大家平时在一些相亲节目上
总有些大人喜欢拿孩子开玩笑,“有了弟弟妹妹,爸妈就不喜欢你了!”、“你是从垃圾桶里捡来的”...以此取乐。把孩子逗哭了,还说孩子小心眼开不起玩笑。 这些大人们眼中无伤大雅的玩笑,对孩子来说一点都不好笑,孩子分不清大人说的是真话还是玩笑,这些话对孩子来说,可能会留下终生的阴影。 童言无忌,我们对孩子说话却不能肆无忌惮,千万不要再跟孩子开这些玩笑了! 1、你是从垃圾桶里捡回来的 十个父母里,有八个在跟孩子解释他是从哪来的时,都说是垃圾桶里捡来的。现在听来无所谓,却着实是小时候的心理阴影。 有个小男孩昊昊,常常被人说“你不是爸爸妈妈亲身的,是垃圾桶里捡来的。你看姐姐和爸妈多像,皮肤都是白白的,只有你黑黑的。” 昊昊信了,他时常感到不安、不自信。在家小心翼翼,生怕惹父母不高兴,会抛弃他这个捡来的孩子。孩子的小心思,光想
父母的语言暴力,孩子一辈子的伤痛!爱孩子,请好好和孩子好好说话。语言暴力对于孩子的影响有多大,家长请不要无知了! 六岁那年开学,母亲带着我去小学校长办公室报到。 因为校长和爸爸是老相识,他见我就故意逗道:“丫头,你知道你爸叫什么吗?” 我下意识就回答了我爸的一个绰号。 校长笑了,继续问:“丫头,我问的是你爸爸姓名,全名?” 懵懵懂懂的我,以为在绰号前面加个姓就是我爸爸的全名了。 校长被逗乐得不行,笑得弯不下腰,可一旁的母亲却一脸黑线,可能觉得我给她丢脸了。 出了校长办公室,她扭起我的胳膊就骂到,“你这个笨蛋!你爸叫什么,你都不知道!真是丢人!估计只有傻子才不知道自己爸爸叫什么吧!” 一路上喋喋不休、骂骂咧咧。 中午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