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对青春期的孩子了解多少?关于孩子青春叛逆期的特征,你又知道多少?青春期的孩子,最显著特点就是“变”,身体、生理、心理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一、青春期身体上的变化 青春期是孩子身体上变化最明显的特殊时期,身高快速长高,体重迅速增加。 二、青春期生理上的变化 生殖系统发育迅速至直成熟,与此同时伴随着第二性特征的逐步成熟。生殖系统发育成熟标志着人体生理发育已完成,性腺的发育成熟使女性出现月经,男性发生遗精。 三、青春期的性格特征 伴随着身体和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心理上亦要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在身体长高、生理发育迅速成熟同时,心理发育则相对迟缓,造成孩子的心理成熟水平、社会阅历积累和急剧的生理成熟不相适应,从而出现了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相脱离的现象。主要表现在情绪波动大且多变,心理上的成人感,自我意识强,
给宝妈们发福利啦,看着人家的孩子自信大方,是不是你的心里像猫在抓呢?良心力作,赶紧围观。 究竟是什么影响了自己孩子的胆量呢?先从根源抓起在对症下处方吧。 难道真的是遗传?no,没文化真可怕。 生活在和谐开放的家庭环境中:作为家长这个时候一定要自我反省啦,你给予孩子的生活环境是,忧虑和充满恐惧的呢?还是谴责和充满批评的环境呢?又或者是充满鼓励·赏识和接纳的生活环境?想要孩子大胆大方一定离不开家庭这个和谐开放的生活环境滴! 在公共场合有锻炼的机会:观察发现,不少的孩子被老师叫到回答问题,都不同程度的出现扯衣服,抓辫子,卷衣角等退缩行为,或者眼睛不敢看老师,声音很小,总之一切无关之事,所以参加兴趣班是提供孩子在公共场合锻炼的机会。孩子就会慢慢的拥有自信大方。 平稳度过心里发展危机
现在来说,手机是人手一部,让孩子过早的接触这些电子产品,没有自制力,带给孩子的只有坏处。手机上充满了诱惑,愿意花时间和精力,那么孩子的学习呢?就这么被荒废了。 我们今天所做的努力,不过是为了有一天回想起来的时候,不会觉得,是自己亲手把孩子毁掉了! 期末考试结束,成绩也在陆续公布中,一位带班多年的班主任通过分析班级期末成绩单,发现一个现象: 手机使用的频度和期末成绩成反比,也就是说平时使用手机多的,或多或少会对成绩有影响。 目前成绩退步严重,名次靠后的学生中,几乎都有手机,大部分同学都会用手机玩游戏,其中一个男生已经有比较严重的依赖。 经过多年观察,他还发现: 在手机的拥有率上,重点班远远低于普通班。 而且班里玩手机玩的最凶的学生,往往不是那些常人眼中的“富家子弟”,反倒是一些家境比较一般的孩子。
双节(中秋节、国庆节)即将来临, 您有什么计划吗?如果没有,我们提供了北京的双节出行指南,教您如何玩转北京。准备好了吗?我们共同“出发”。 双节将至,8天相连,全国小型车辆也将首次被免除高速公路通行费,很多爱好旅游的人计划出行游玩。越靠近双节,作为首都的北京则会越堵,这给出行游玩的朋友增加了不少麻烦。笔者为驴友们盘点了一下北京部分旅游景点的出行指南,供大家参考。 双节出行指南:怎么玩转北京城? 北京作为六朝古都,有着很多世界著名的景点。但大多数来北京的驴友通常会选择五大景点,故宫、天坛、颐和园(圆明园)、八达岭长城(十三陵)、鸟巢(水立方)。 去故宫有两种方法:(1)我们可以坐地铁2号线到前门地铁站下车A出口穿过天安门广场、毛主席纪念堂(北步行大概500米的样子)进入天安门城楼,即可到达故宫午门。(2)坐铁1号线到地铁站天
考虑一千次,不如去做一次!犹豫一万次,不如实践一次!华丽的跌倒,胜过无谓的徘徊!现在的人都很焦虑,但又眼高手低不肯脚踏实地,如何避免自己日后成为一名没有用的“废柴”?请看以下这9条你是否中枪,如果不幸中枪,请努力改变! 废柴,是一个网络上近些年来比较火的词汇,一般用来自嘲自己毫无用处,实际上这个词多用来表示正能量,但是还是具有其贬义的意义,这里的“废柴”单单指后者。 据哈佛大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一个人成为废柴往往有以下九大原因。 一、犹豫不决 比鲁莽更糟糕的是犹豫不决。 像墙头草一样摇摆不定的人,无论其他方面多么强大,在生命的竞赛中总是容易被那些坚定地人挤到一边。雷厉风行难免会犯错,但比什么也不敢做强。怀特·黑德说:“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 二、拖延 计划很丰满,执行很骨感。
宝宝的成长可谓日新月异,每一天都有小进步、小变化。但通常,家长们都会把注意力放在宝宝的大动作发展上,比如翻身、坐、爬、走,却常常忽视了孩子小手的发展。什么时候能把拳头放进嘴里,什么时候能捏起地上的小纸屑,这些不仅是宝宝手部技能的发展,更关系到大脑的发育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所以,为了让妈妈们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糕妈给大家整理了0-3岁宝宝的手部精细能力发展表,还贴心地附上了12款小游戏。妈妈们可以在宝宝的活动时间,多和他玩玩这些游戏。老话说“十指连心”“心灵手巧”,只有小手灵动了,小脑袋才能聪明起来哦。 为什么小手的发展那么重要 虽然手部精细动作的发育,没有大动作发展(翻身、坐、走)那样引人注目,但它对宝宝的重要性却一点都不输给后者。一些看似简单的动作(比如把手放进嘴里,捡起掉落的物体),其实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技巧才能完成,包括控制、使用不同的
昨天看到一个因为不愿意去上学而痛哭流涕的孩子,那哭声真的可以用惊天地,泣鬼神来形容,把街上的行人的目光都吸引过去了。不过,小编更佩服的是这孩子的家人。只见妈妈和奶奶一个人抬着双腿,一个人按住胳膊,就这么硬生生的把孩子送到了武术班上,这两个家长实在是让人很无语。 在去校车的路上,小编还能听到那位妈妈很生气的骂人的话,(这里我就不列举了,真的是不堪入耳呀)。听得我的小心脏简直受不了了,有木有。不过,最终是胳膊还是拧不过大腿呀,孩子还是悲惨的被塞进了班级。 其实,关于怎样抚养孩子,小编觉得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父母认为的适合孩子的发展 邓紫棋的家人一般从事的和音乐有关的工作,他们也选择培养自己的孩子往这方面发展。所以邓紫棋在音乐方面才会有很大的成就。 第二阶段 父母孩子相互探索 这是对第一阶段
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深远长久的,那么你知道在孩子的生命当中,你的情绪以及各方面的教育都对孩子影响很大吗?小心你的情绪,成为孩子一生的灾难! 那天我在学校门口值班,跟往常一样,看着一张张可爱的笑脸,跟每一个孩子说着“早上好”。 大宝、小宝是一对双胞胎小男孩,妈妈把两个孩子送到门口准备离开。 孩子有些闹脾气,哭着鼻子冲向妈妈的电瓶车。 妈妈弯下腰安慰了一会,而大宝还是没有要进校园的意思。 一不留神,妈妈直接“蹭蹭”两个大耳光,我惊呆了,回过神立马把孩子跟妈妈拉开。 在妈妈的“情绪风暴”后,大宝哭的更厉害,变成了歇斯底里的大哭,变本加厉的又蹦又跳。 妈妈发怒,作势要打,我赶紧把大宝抱进班里去,阻止了这次情绪灾难。 也许妈妈急着要上班,想要快速的让大宝的停止哭泣,也许是孩子太磨人,在家里已经闹过一
1 前几天收到一位妈妈的留言: “今天跟宝爸产生分歧了,并且大声说了他几句,宝爸很生气,以至于不当孩子面想跟他好好沟通下的时候还是一副死鸭子嘴硬的样子,完全不承认自己的问题,很烦!起因是这样的,孩子玩的好好的,他却非得逗弄他。” 结果孩子生气了就冲他大吼了两句,宝爸不乐意了,拿出了我是你老子你不能吼我的态度来!我觉得如果不是我及时出声阻止,宝爸绝对会下手去打了!儿子现在六岁半了,不算调皮捣蛋那一类!只是宝爸爱的方式我实在无法认同!高兴了怎么做都行,不高兴了孩子多说两句就吼得震天动地的!” 我收到过很多这样的邮件,这个事发生在很多的父母身上。 是一个非常常见的情况,可以称之为“心情式育儿”。 典型的特点就是“高兴了怎么做都行,月亮都可以给你摘下来,不高兴了一言不合就又打又骂。” 而且这类父母常常有一个这
李小龙,(Bruce Lee,1940.11.27—1973.7.20)原名李振藩,美籍华人,祖籍中国广东佛山。他是一位武术技击家、武术哲学家、著名的华人武打电影演员、世界武道改革先驱者,UFC起源者,MMA之父,截拳道武道哲学的创立人,在全球各地具有极大影响力。他对中国电影业的贡献永不磨灭,在香港的4部半电影,3次打破空前记录,其中《猛龙过江》打破全亚洲票房记录,与好莱坞合作的《龙争虎斗》总票房达2.3亿美金。毛泽东,本拉登都喜欢看李小龙的电影。1964年秒杀黑市拳高手弗兰克陈,1967年将截拳道传授给拳王阿里,1971年秒杀泰拳王察尔·铺。 李小龙 个人简介 李小龙(1940 11.27 - 1973 07.20),一代武术宗师、UFC起源者、MMA之父、功夫影帝、功夫电影的开创 者、截拳道(原始截拳道和概念截拳道)的创始人、中国功夫首
美剧《傲骨贤妻》的女主角为了孩子能进入私立学校,在家长面试时,隐瞒和丈夫离婚的事。当孩子被学校拒收时,当父亲的男主角竟然利用职权查到学校的违规操作而进行威胁。可见,在教育理念开明的美帝,能被一所好的学校录取;父母也会不惜一切代价。 在西方国家,孩子必须要通过学校设置的面试方能入学(家长也要一同面试),因为面试更能直观的了解学生的水平。面试官会制造压力,观察孩子的临场反应。去年数据显示,中国赴美参加学校面试的孩子接近千余人,但是通过率却不尽人意!美帝幼儿园的面试都在面什么呢? 难道中国孩子的智商不如西方国家的孩子吗?通过调查,主要是输在了面试这个环节上。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小派带家长进行深入的分析。 首先,父母要了解学校面试的目的是什么。在面试前进行针对性的准备,这样胜算也大一些(临时抱佛脚也好过听天由命)。
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但是在孩子学习过程中,很多宝妈都会教会孩子很多东西,每个表达能力强的宝宝,背后都有一个话痨的宝妈! 孩子的成长一直牵动着家长们的心,他们的每一步成长,家长都不会错过。特别是孩子开始牙牙学语的时候,父母们普遍会特别在意,毕竟这是宝宝跟自己交流的开始。 虽然每个孩子学习说话的时间都差不多,但事实上,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各不相同。有的孩子可能在上幼儿园之前就已经能够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意思,而有的孩子在上了幼儿园之后,经过老师的培养以及和小朋友之间的交流之后,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才会有所上升。 我的好朋友千千,她家的孩子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在上幼儿园之前,她家的宝宝就已经有着相当不错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思路清晰,而且口齿也比较流利,非常的聪慧。凡是见过她家孩子的朋友,几乎没有不夸赞的。当然
不少妈妈抱怨:自家宝宝一言不合就哭,也不知道是怎么了,感觉心好累。大家别发愁,下面小编来帮您,学学如何分分钟读懂宝宝的情绪。 看到穿白大褂的就哭 孩子内心os:又要打针了,好痛! 在1岁之前,宝宝要密集定时接种疫苗。一看到穿白大褂的,孩子就明白自己又要打针了,便条件反射哭闹起来。 若不想宝宝害怕,家长首先要保持淡定。最好之前和孩子打声招呼,用讲故事的方式说说打针是怎么回事。当孩子因为打针疼哭时,我们应及时安抚,温柔地说“打针确实有点疼,妈妈知道了。”大家也可以给宝宝轻轻哼唱他喜欢的儿歌。宝宝有了安全感,很快就会安静下来。 看到妈妈换衣服就哭 孩子内心os:妈妈要不见了! 有的妈妈为防止宝宝哭闹,会偷偷离开。其实宝宝很聪明,你这么干了几次之后,宝宝看到你换衣服就知道你要走了,会哭得惊天动地
01 东野奎吾在《时生》这本书里有聊到过一个关于原生家庭的观点: 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发给你什么样的牌,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 的确,出身这种事情,不是我们主观能选择的,我们能做的也就是尽量打好发到我们手上的牌。 但这样的观点,其实一直以来都很少能被大家认同。大家会觉得父母不只给了我们基因,也给了我们命运!基于这样的一种理念,在我们的成长轨迹中,很容易将很多事情与原生家庭挂起钩。 比如,我们认为自己没有好的成就,没有变得很优秀,是因为父母没有给我们创造好的条件,没给到我们丰厚的物质成长环境,在我们人生重要成长阶段没给出很好的引领……很容易将原生家庭当作我们不肯成长的借口。 当我们成年结婚生子后,如果还不能从原生家庭的这种烙印中走出来,那么,对于我们的家庭关系处理以及养育孩子方面,都会陷入一定的困境。这时,我们
这3个方面家长心肠越硬,孩子长大才越有出息,家长别舍不得。以为这样孩子也能成为最优秀的人,却不想这让与成材南辕北辙了,无规矩不成方圆。 家长敢于让孩子去冒险 前几天我看到一则新闻,讲述了一个美国孩子参加冬令营受伤的事,网友在下面纷纷评论,说不懂孩子父母为什么让孩子参加这种危险活动,难怪美国人少。 然而网友不知道的是,这个孩子最终克服困难,坚持到最后拿了千人冬令营活动的前50名,这个经历能让他去面试很多要求甚高的学校,可以说,他的勇敢为自己的求学履历上添上了光彩一笔。 所以,中国家长不要总把孩子放在温室里,很多时候中国孩子并不弱,在毅力上明明比外国孩子更强悍,更具忍耐性,这是我们五千年文化传承下来的精神力量,不应该毁在父母的过度保护上。 参加有冒险性的活动能够让孩子更加勇敢,并在风险中获得成就感,以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并非每个家长都想让孩子成为人才精英,但每个爸妈都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所以从幼儿园到学校,都要精挑细选,哪怕多花点钱,就是不希望那些频频爆出的校园暴力和教师虐童事件发生在孩子身上。 就是这么简单的要求也不太容易实现,自己的孩子怎么看怎么宝贝,可老师面对的是一堆孩子,一个闹哄,两个闹忍,三个就真不好说了。 我家小区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邻居家有个小孩,刚转到附近的幼儿园上大班,原本性格活泼开朗,一刻也闲不住。可突然有一阵子,不爱说话了,总是默默地躲在家人身后,经常见到他在楼下吵着不想去幼儿园。 孩子妈妈一直没在意,觉得小孩不愿意上幼儿园很正常,直到有一天,保姆告诉他孩子身上有点淤青,她才知道孩子在学校经常被“管教”。 而“管教”的方式也很奇特,挨饿罚站都是轻的。恶语相向,推推搡搡都是幼儿园的日常。
我是一个五岁小女孩的妈妈。打从女儿小时候开始,在安全的范围内我尽量让她自己做选择,选完后我会依状况告诉她这样选适不适合、请她微调。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样,最近她开始不做最终决定,就“目的物品”反过来给我两个选择。例如之前她生日,她选出了狗狗玩具以及扮家家酒玩具之后,就不选了。她也不是赌气,就是说:“两个我都很喜欢,所以你们选吧!”我是该觉得她很贴心,还是她失去了“做决定”的能力? 笛飞儿EQ教育老师颜钰轩回复: 从叙述中感觉孩子聪明懂事,表现较为早熟,想必在日常生活中,满常收到亲朋好友的赞美吧! 于EQ教育现场,我常鼓励有此困扰的家长“多让孩子试试看”。大人之于孩子,就像超人般的存在,当孩子遇到问题不知如何是好,一旦大人伸出援手,问题瞬间都不见了!当下孩子满足了,从悲伤变成欣喜、从挫败变成自豪??这是爸妈要的吗?很遗憾的,不论是现实面还是孩子感受,这些努力与利
孩子的嫉妒心,可以收是与生俱来的,在生活中的小事中可以发现,那么家长朋友们应该怎么应对呢?一起来看看这篇文章吧! 各位宝妈宝爸,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当你看到邻居家的可爱孩子,忍不住抱一抱、亲一亲,或是夸一句真乖真漂亮的时候,自家的宝宝就按耐不住了,ta会一把推开邻居家的孩子,还跟你嚷嚷着要抱抱、亲亲。 显而易见,这是宝宝在“吃醋”了,换句话说,宝宝有了嫉妒心! 我们该如何对待孩子的嫉妒心,才能避免把他们养成醋坛子? 一、正确看待宝宝的嫉妒心 1、嫉妒心理在孩子中是普遍存在的 宝宝最早在3个月时就会表现出“吃醋”的行为,在2岁左右会逐渐显露嫉妒、害羞、骄傲等较为复杂的心理。 典型的表现之一就是“不能容忍身边亲近的大人疼爱别的孩子”,
教育孩子,父母要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因为父母的终点往往是孩子的起点,父母的眼界也会决定着孩子的高度。 “你怎么这么娇气, 男子汉就不能坚持一下么? 现在的情况就是没有衣服, 哭闹有什么用?” 国庆假期,带孩子游玩,其中一段行程是坐船游峡谷。船刚开动,有个5岁左右的孩子就大喊太冷。因为他的妈妈没想到会这么冷,所以没给他带长袖的衣服,孩子一直哭闹,终于闹得妈妈失了耐心,“你怎么这么娇气,男子汉就不能坚持一下么?现在的情况就是没有衣服,哭闹有什么用?” 瞧,说到最后又成了孩子的不是,明明是因为你出发之前没有把当地的天气以及出游的行程考虑周全,才让孩子陷入了眼前被冻着的境地啊。 因为父母从无远虑,所以孩子才总有近忧。 孩子上了幼儿园,一切全乱了,该早起的时候醒不了,该午睡的时候睡不着
很多父母穷其一生让自己在孩子面前变得“完美”,没日没夜的为其操心,让孩子上兴趣班,陪做作业,逼迫自己跟孩子一起去自己一点也不喜欢的公园;忍受屎一样的公司氛围,只为孩子下个月能去一次欧美夏令营,能上一个满意但昂贵的幼儿园;逼迫自己假装文艺的做出儿童美食,做菜1分钟摆盘1小时...... 在这个充实的育儿路上,你每一次分享朋友圈都引得无数为人父母的好友点赞,慢慢的连自己都开始麻木,以为自己确实就是完美父母的范例,你从来没去细心发现,孩子越来越不喜欢你,讨厌你,远离你,而这个时候你不得不用“也许孩子长大了都是这样的”来安慰自己。 前几天在知乎上看到一个热度非常高的话题:《恨父母的孩子应该怎么走下去?》 恨父母的孩子应该怎么走下去?我想说说我的心里话,我知道一个孩子恨它的父母是天理难容,是不肖没有良心,因此,我既恨自己不道德,没有感恩之心,是个坏孩子,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