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教案幼儿园教育亲子活动亲子游戏
  • 做对5件事,给宝宝创造一个双语环境的家
    做对5件事,给宝宝创造一个双语环境的家

    双语启蒙成功与否,起决定影响的因素是宝宝是否能在双语环境中成长,而“家”是孩子生命最初的课堂。 自律的父母 讲双语是个看似简单的命题,但是操作起来很有难度,原因很简单,人类懒啊??。说两种语言要比一种语言调动更多脑细胞,费脑子的事情累人嘛。同理,为宝宝创造双语环境,需要父母长期的投入(时间、精力、资源)。 把“自律”排在第一位,是因为要培养双语宝宝,父母持之以恒很重要,这一点却常常被忽略。准备养育双语宝宝之前,先问自己这些问题:我能坚持每天至少花十分钟陪宝宝读或听一本英语绘本吗?我能每周末花半小时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吗?我能每个月抽出时间,整理宝宝的双语启蒙资源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在这几个问题前面加个条件:“以后的十年里”,然后再问一遍。 英语绘本 苏妈认为绘本是双语启蒙的最佳工具之一,能给家里的

  • 英语不好如何给宝宝双语启蒙?给父母的5条建议
    英语不好如何给宝宝双语启蒙?给父母的5条建议

    发音真不是最重要的事 苏妈以前总觉得能说一口标准的英音或者美音是特别炫酷的一件事。来美国读书后才发现,美国真是个充满了各式各样英语口音的大熔炉啊。我喜欢的歌手Johnny Cash用美国南方口音唱出了一堆格莱美奖,谷歌董事长皮菜先生是个印度哥们,用他浓厚的印度口音指挥着这家世界顶级科技公司的千军万马,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的母语也不是英语;连我在哥大读书时的系主任,都是波多黎各籍,一样在全世界的双语教育会议上做最权威的发言。 在美国生活这些年的感受是,美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各种口音都能表达自己,真的不需要太纠结英语发音的问题了,也不需要担心自己的口音会把孩子口语带偏就因噎废食。有口音不要紧,在英语国家人眼里,把英语说清楚,让别人能听懂,比说得标准更重要。 因此大家不妨在自己的口语清晰度上下功夫,说慢一些,把每个音节都发出来。不

  • 你一定不知道,宝宝竟生活在这样的压力中!
    你一定不知道,宝宝竟生活在这样的压力中!

    大家有没有发现,人人都有的压力,但是不同的人表现并不一样。有这样一些人,总是显得特别烦躁,时常给身边人传播负能量:压力大的受不了!跟这样的人相处,会让人觉得“心好累”。 而你一定不知道,成年之后对压力的反应,其实跟小时候的养育环境有密切关系!宝宝小时候压力越大,长大就更容易焦躁有压力。因为压力导致应激激素升高,可能影响大脑中压力应答部分的发展。 什么,宝宝也有压力?这伺候得跟皇上似的,还能有压力?是的,压力这个东西,寄生在我们身上的时间,比我们想象的要长很多。当我们还是个吃吃睡睡的小婴儿时,压力就在了! 回想一下,宝宝是否有这样的表现:爆发性发怒(且不易安抚),哭闹频率莫名上升,忽然变得黏人,甚至饮食作息不规律等。宝宝出现反常行为,首先要判断是不是生病了。排除健康因素之后,如果反常依旧,很可能是宝宝有!压!力! 压

  • 这5个陪孩子玩的盲点,你中招没?
    这5个陪孩子玩的盲点,你中招没?

    这个模式虽然只进行了两年,但是研究者追踪了这些孩子一直到他们成年。最后的研究结果发现,有家长每天陪玩的孩子们,他们的智商、自我控制能力、甚至他们长大工作的收入都比另一组的孩子还要来的多,证明仅管营养再好,也比不上在发展时,家长所提供的适当且丰富的互动刺激。 是的,玩就是这么重要。 玩,对孩子来说是再自然也不过的事,但是我们很多的特殊孩子并不会玩、对人之间的互动也不感兴趣。 在我之前出版的几本著作中,都提到“玩”在孩子的发展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因为会玩了,孩子才会对人有兴趣,会玩了,孩子才有媒介跟别人互动,玩的好处多多,更不用提孩子能从玩的过程中学到很多新的能力。 我们都知道玩的重要性,但不是每个父母都会玩,毕竟,从来没有一所学校,教我们该如何陪孩子玩。 在我辅导家长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家长对于“玩”的盲点:

  • 错过早期亲子共读,就可能错过孩子的一辈子
    错过早期亲子共读,就可能错过孩子的一辈子

    现在我是一名在职语文老师,亲子阅读一直在路上,也呼吁更多的家长来和孩子一起读。 因为,错过了早期的亲子共读,就可能错过孩子的一辈子。 1孩子可以通过书本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孩子一两岁的时候,自我意识刚开始萌芽。他对于周遭世界的感知全靠父母的引导。这个时候,多带孩子旅行,多给他阅读儿童读物,给孩子提供丰富的语言和色彩方面的刺激无疑比只呆在家里看电视玩平板要好很多。 过度看电视的负面意义是明显的。花花绿绿的屏幕不断闪动,大量复制的彩色画面快速变换,缺乏独创意义的快餐影视占据孩子飞速发展的大脑。然而捕捉这些图像靠的是视觉器官的感知,而不是头脑的思考。于是,很多孩子变成电视机前的“萝卜”,很多孩子沉迷电子游戏,很多孩子懒得看书,懒得动脑筋,专注变得越来越难。 看书的时候(对于幼小的孩子,应该是“听书”),孩子可以在一张画面上停留很久。

  • 不要努力培养不会犯错的孩子
    不要努力培养不会犯错的孩子

    小时候不让孩子“尝试”,等到长大却又抱怨孩子很“被动”,没人教他就不会动;小时候不让孩子“失败”,等到长大却又抱怨孩子怕“挫折”,一点小事就放弃。你不觉得这样很矛盾吗? 孩子就像是一个天生的“科学家”,凡事都要亲身的尝试,才会愿意相信事实。就算是跟他说:“这是个杯子会烫”,如果杯口没有冒烟,他就是要摸一下才愿意相信。虽然外在看来是调皮,但也就是因为这样的“天真”与“执著”,也让孩子与大人有著决然不同的想法。 他们不怕失败、勇于尝试,正是上帝给予孩子的礼物,也是科技可以日新月异的原动力。 当我们将全部的精力都帮助孩子“不会犯错”,却忽略了孩子的天性与特长时,这样的努力到头来可能是一场空,而且也会让孩子感到精疲力竭。“成功”值得赞扬,但“失败”也不是一件错事,最重要是孩子喜欢“探索”与“尝试”。“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应该是孩子不敢去“

  • 尹建莉:“不管”是最好的“管”
    尹建莉:“不管”是最好的“管”

    家长如果有农人的信念和适度的管,孩子一定会成长得更好。 “不管”是最好的“管” 有一天,我的一个朋友约我聊天,她是带着一个问题来的,为她单位一个女同事。 她的这位女同事毕业于一所名牌大学,工作出色,人也漂亮,为人处世都不错,是个近乎完美的女人,所以也是个理想主义者,在爱情上奉行宁缺毋滥的原则,一直蹉跎到三十六岁才结婚。婚后有了个儿子,中年得子,爱得要命。这些年同学们的孩子已一个个上小学,甚至上中学了,大家聚在一起经常感叹孩子如何难教育。她当时在旁边听着觉得不相信,小孩子会那么难教育吗? 当她的孩子还在襁褓中,她就给他读唐诗。她读了很多家教方面的书,知道早期启蒙特别重要。孩子刚学说话,她就天天用汉语、英语两种语言和他说话。她儿子确实也表现得聪明伶俐,上幼儿园后,有一家心理研究所来幼儿园采集数据,对孩子们进行了智

  • 怎样才能让孩子戒掉手机?
    怎样才能让孩子戒掉手机?

    也有父母说,知道玩手机不好,可是夺掉了,娃哭不停,大人还得花心思哄,没办法呀。 还有的说,看到孩子吵来闹去、不安静,给他个手机自己玩,没想到一玩就上瘾,现在天一亮、眼一睁,就找手机,不给就哭闹,如何是好? 还有的说,我家孩子,只要给他一个手机、有网,一天在屋不出门都行,再准备点吃的、喝的,他能连续待十天半个月......提到孩子恋手机,父母都是苦恼万分、闻虎色变的样子。 如果对娃放任自流,这道题几乎无解。因为孩子几乎没有自我管控能力,他的行为举止和性格习惯,完全是大人管理、掌控、引导的结果。可我们生活在电子时代,怎能与之隔离?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无不时刻彰显着与国际接轨的节奏,教育孩子也要与时俱进。一刀砍的简单粗暴、偷懒省事的做法,只能把娃逼上绝路。堵,绝对不是好的办法。记得小时候父母不让我看小说,就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偷看,现在一千度的近视就是这

  • 当一个会“放风筝”的妈妈吧
    当一个会“放风筝”的妈妈吧

    眼前这个三十多的男人,胡子有点长,他看着我问,还认识我吗? 我怎么可能不认识他呢,我们都在一个大院里长大,他妈妈也就是车后座的那个老人,和我爸在同一个学校教书。 我说出了他的名字。他笑着点点头,已经有十年没有见到过他了,但是关于他的事,却听说了。 他叫陈飞,比我大两岁,他就是大人们口中常说的“别人家的孩子”,成绩优异,琴棋书画基本上都会,在读大学之前,他所有的事情都是由他妈妈安排,放假了,我们在大院里玩,他呢,在家里学习、弹琴、画画,当然,小时候的我并不喜欢他,因为他太优秀了。 上大学第一个寒假回来,就听说了他的事。 因为高考志愿和家里人发生了冲突,他选择了放弃上大学,离家出走,他妈妈到处找他,他却像是消失了一样。 半年后,家里有了他的消息,因为偷东西差点被打死,而他偷的却是香皂,毛巾,蚊香之类的东

  • 我后悔,曾那样待孩子!
    我后悔,曾那样待孩子!

    养孩子是一个慢功夫,当妈妈是一辈子的事业。孩子会一点点长大,自理能力会一点点增强,完全依靠妈妈照顾的时候会越来越少。如果妈妈没有放松自己的心情,只想着累的日子快点过去、盼着孩子快点长大,那这一段时期的育儿之乐便只能成为泡影。因为这段时间太短暂,孩子很快学会吃饭、学会走路、学会如厕……离妈妈的怀抱越来越远。轻松起来的妈妈开始想念把香香软软的小宝贝搂在怀里的感觉,孩子不配合的时候却越来越多,急于挣脱。 趁孩子还小,多给他们拥抱、多给他们微笑、多给他们鼓励吧,别把遗憾留给自己,别让后悔缠着自己,毕竟这样的时间真不长,这样的机会一去不复返。

  • 我最不想做的,就是我爸妈那样的爸妈
    我最不想做的,就是我爸妈那样的爸妈

    先是贬低子女。 我的父母尤其是妈妈,总是以打击、嘲笑、批评这种很负面的语言来说我。比如她经常拿别人家的孩子刺激我。小时候常对我说,你看隔壁的那谁巴拉巴拉,你怎么做不到巴拉巴拉。现在我都为人父母了,她还经常有意无意在我面前唠叨:“你王叔的儿子在哪里当官,家里送礼的人踏破了门槛”,“你李叔的娃有出息啊,一年赚几十万,你看你一个月才多少?”我爸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你每天这么贪玩,将来能干什么?如果将来有一个‘玩儿’的大学,那你一定是高材生。” 如果我还嘴,不管说得有没道理,他们总是这样回应:“翅膀硬了是吧?要不是我,你今天饭都没得吃!”“我怎么就生了你这个蠢东西!”有时我实在委屈不过掉眼泪,他们还会补上一刀:“瞧你那点儿出息!” 我曾看到一个“爱子七不责”:对众不责、愧悔不责、幕夜不责、饮食不责、欢庆不责、悲忧不责、疾病不责。而我的父母随时

  • 纠正孩子这十个坏习惯,父母该如何做?
    纠正孩子这十个坏习惯,父母该如何做?

    孩子还不会表达自己的情绪,思想也尚未成熟,因此,更需要各位父母的教育与引导!所以,各位宝爸宝妈,重视起来! 1.假装听不见你说话 “下来吃饭啦”、“快收拾一下玩具”、“喝多点热水”...你会发现,如果你经常叫孩子做些他不想做的事情,无论你说多几次,他就像没听见一样。孩子这种“选择性听取”的行为,以后可能会变得目中无人。 对策:可以直接走到孩子面前,告诉他应该要做什么,说话的时候让他看着你,并且回答“好的”,或者拍拍孩子,关掉电视等引起他注意。如果孩子非要你多次提醒才做,可以通过不让他看电视或是出去玩等,父母不能让步,否则,孩子会继续这种坏习惯。 2.打断大人的谈话 你的孩子可能是想告诉你什么或问你问题,但是经常纵容孩子打断大人谈话,会显得很没有礼貌,没有替别人着想。又或者是孩子觉得自己被拒绝了太多次,因为大人总

  • 舍不得让孩子“难受”?总有一天,你会后悔的!
    舍不得让孩子“难受”?总有一天,你会后悔的!

    类似的故事,每天都在不同的地方上演。很多父母,以爱之名,总是在放纵和容忍孩子很多的“毛病”。孩子在你眼中是一块宝,而外面的世界却并不这么认为。相反,只会觉得你的孩子太过膨胀,太过虚荣,太过懒惰,缺乏教养,面目可憎! 担心他,就放低要求? 朋友给我讲过一件她听说的事情。 浩浩数学平时成绩一般90多分,不过95以上的情况倒不多。前些天浩浩妈有些苦恼:想给孩子报个假期数学辅导班,可不知道报普通班,还是奥数班。假期里普通班的培训内容,只不过是帮孩子巩固在学校里所学过的知识,她怕孩子上辅导班的效果不明显;而奥数班的学习内容,是具有挑战性的。她又不太敢报,担心孩子在那样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又会没有自信。 思来想去,最后给孩子报了一个普通班。孩子非常乖巧地补习了近一个月,因为没有遇到特别棘手的题目,孩子也觉得自己棒棒哒。 朋友

  • 比离婚更伤害孩子的是它!看完你还敢这样做吗?
    比离婚更伤害孩子的是它!看完你还敢这样做吗?

    也许你觉得有些言过其实,可年少时真正经历过这些的人们一定会有同样的感受和体会。 ▲小时候,父母永远在吵架打架,父亲经常喝醉,每当他们又吵起来时我都出门找一个角落自己坐几个小时。后来父亲意外去世,反而清净了,我不会让我孩子有这样的体验,因为我经历过。 ▲父母经常吵架,吵到歇斯底里,吵到分居,可却一直没有离婚。妈妈总说,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和你爸离了!其实我很想说,你们为什么不早点离? ▲小时候他们一吵架我就很害怕、很恐惧,现在渐渐已经习惯了。即使他们现在当着我的面离婚,我也不会说什么。害怕会变成习惯,习惯会变成冷漠。 ▲小时候因为爸爸整日游手好闲而且还搞外遇,父母两人吵架就没断过,动手也是常事。我不记得有多少次在半夜躲在被子里独自一人捂着耳朵流眼泪,想哭却不敢哭。如今,我的性格敏感内向,我不敢相信任何一个男人,就

  • 培养孩子同理心,试试这样做
    培养孩子同理心,试试这样做

    有的小女孩很快就被跳绳绊到,无法继续,只有一个小女孩跳的特别熟练,动作敏捷。 “这小女孩一看就是运动健将。”心爸说到,又向往的补充一句:“心心以后也这样就好了。” 心爸对心心的期待挺多的啊,我不止一次的听到他希望心心这样又那样。于是我随口问道:“如果只有三个选择,你最希望心心拥有什么?” 心爸认真想了想:“智商、情商和同理心!” 我取笑他:“你可真贪心!智商情商双高,这要求忒高了点!”同时又纠正:“同理心包含在情商里呀,干嘛拿出来说?” 心爸解释道:“我知道啊,但我实在觉得同理心太重要了!” “哦?你说说。”我好奇。 “一个有同理心的人,能敏锐的感知别人的快乐与悲伤,她就有很好的人际关系,好的关系让她幸福;她能为别人着想,那她一定是个有道德的人,而不是空有学识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同时,有同理心的人都

  • 了解这些帮助爸妈防止掉坑,还孩子一个正确的敏感期
    了解这些帮助爸妈防止掉坑,还孩子一个正确的敏感期

    类似这样的问题还有,我的孩子是不是进入了书写敏感期、认字敏感期、画画敏感期等。妈妈们的私信里传递出深深的焦虑,不是担心错过敏感期,就是询问错过了该怎么弥补。 渐渐地,我发现目前有关敏感期的概念在国内的传播和使用过于宽泛了,已经偏离了敏感期最初的定义,并且引起了很多父母毫无必要的焦虑。有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在婴幼儿期间有很多敏感期,生怕宝宝错过了,所以小心翼翼的,宝宝一对什么感兴趣,就觉得是敏感期到了,于是上心“培养”。 比如,一岁多的宝宝用手探索世界,手的精细动作正在发展,吃饭的时候,他们喜欢抓握勺子或者食物。妈妈们觉得这是吃饭敏感期。到了两岁多,宝宝的兴趣会变,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更多了,某段时间可能不喜欢自己吃了。这个时候很多妈妈会很焦虑,觉得自己错过了吃饭敏感期,没把孩子培养好。这都是没有必要的。 另一方面,对敏感期的误解可能会带来消极态度。因为觉得反正有“吃饭敏感期”,有些

  • 写给一岁|大道至简,我的育儿理念
    写给一岁|大道至简,我的育儿理念

    我以往净整些干货,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就抒,个,情,吧! 现在这个一岁小娃娃可以安静的自己玩耍,可以自己爬上爬下,可以听懂大部分话,可以在撞到后愣一下又接着玩耍,可以和大人同桌吃饭。虽然我常常认为这些是她的“理所当然”,可一拉出去遛就立显特别珍贵。我特别反感拿孩子跟别人比较,因为孩子都有自己的时间表,但我还是从心里感到有辣么一点点骄傲,感谢你选择了我们作你的父母。 写到这里,我又不想抒情了…好了啦,是人家词穷了啦!注意!我是文风转换分割线。先甩一个阅读量会上百万的标题《学会这几招,轻松带出天使宝宝》。为什么我不用这个标题呐?跟着我读:wo bu xiang hong。 1、作朋友。 并不是说娃长大了,能说会道了才把她当朋友;而是从出生那一天起她就是我们的朋友。对她做什么一定要有商有量,千万不要觉得“好麻烦”,“

    标签:育儿经验
  • 为什么他们可以不守规矩|孩子,让我们聊聊社会是什么
    为什么他们可以不守规矩|孩子,让我们聊聊社会是什么

    一、宝宝的故事 你和两个大哥哥一起玩,一个8岁,一个11岁。 两个大哥哥起初不想和你玩,觉得你太小了。他们用手把你推到一边,你没有觉察到被拒绝,反而以为他们在和你做游戏,也开心地伸手推他们。 你亦步亦趋地跟着他们。两个哥哥追逐嬉戏,不小心摔倒了在地上打了个滚儿,你也学着打了个滚儿;他们跑太快停不下来,用手撑一下墙,你也特地跑过去摸一下墙。 终于你的“诚心”引起了两位大哥哥的注意。他们愿意带着你一起玩。 8岁的哥哥太调皮了,每次跑近你都要脱你的小裤裤。 你不知所措地站在那儿,不知道他打算做什么。 妈妈说,小裤裤不可以让别人脱,你要保护好。你要对哥哥说,你这样做不对,我不高兴! 你一脸呆萌,丝毫没有觉得自己受欺负,告诉妈妈,“我没事呀!” 妈妈说,虽然没事,但他这样做就是不对,你要告诉他。 你鼓起勇气,大声说,“你这样不对!我不高兴!” 小哥哥扮了个鬼脸,说,“我

  • 哈佛心理学家:你最该放下手机和孩子好好相处的七个时间
    哈佛心理学家:你最该放下手机和孩子好好相处的七个时间

    对话还是发短信微信 比如一个怕羞不敢在游乐场上主动找其他人玩的孩子,如果老师先在线上接近他,给他在社交媒体上点赞写评论,加他为好友。那么这老师和小孩在学校就会很容易交上朋友。 中学生则可以通过短信微信初的方式跟父母讲一些当面不敢讲的东西。能让一个脆弱的青少年开口告诉您他们正在受到伤害是很难得的。(给父母的建议:当您收到这样的一条短信时,请回一条温暖的让他们心安的短信,感谢他们跟您分享。就他们在短信中提及的问题,请不要通过短信回答,而是找个时间当面谈。) 小孩子还特别喜欢跟正在出差的父母或远在他乡的爷爷奶奶视频聊天。视频技术甚至使可以让在远方的父母给孩子读睡前故事。 …… 数字时代给沟通带来了积极的一面,但我们失去的比得到的更多。 根据最新的研究,50% 的美国儿童更愿意发短信而不是当面沟通。这是引人担忧的,因为儿

  • 孩子哭时,千万别再说这句话伤他了
    孩子哭时,千万别再说这句话伤他了

    女儿通常都会跑来找我,然后眼里含着泪嘴里念叨“不要紧”、“没事儿”(最严重的一次是我家姑娘的手被抓破了)。 很迷惑之前她磕到碰到时的做法是不是不对,不知道遇到这种情况怎么跟我家姑娘讲。 目前的做法是:跟她说,姐姐弄疼你了,你要跟姐姐讲,让姐姐下次注意些。不知道这样的教育对孩子好不好,会不会让她变成忍气吞声的包子脾气。 这是我曾经在个人微信上回答过的一个提问。 这一问题其实困扰了我自己很久,这个案例极具普遍性不是吗?于是决定今天一定要写这篇文章,不吐不快。 孩子小时候,跑跑跳跳的难免磕碰,或者病了哪里不舒服,或者打针疼了,哭哭是正常的。可是我们总喜欢说: “没事没事,不疼不疼。” 无效,还哭,那下一句是—— “你是男子汉,你是最棒的!男子汉不能当熊包哦。” 还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