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教案幼儿园教育亲子活动亲子游戏
  • 《小别离》:多少叛逆,都是以爱之名种下的?
    《小别离》:多少叛逆,都是以爱之名种下的?

    看到目前我有两点搞笑的认知,一是曾经那样叛逆父母的我们,如今也成了被叛逆的父母;二是你现在对孩子造成的那些不良情绪,在青春期他会用“叛逆”的形式,如数奉还。 什么样的孩子青春期叛逆严重? 我们发展心理学的老师说,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好几个关键期,而这些关键期没过渡好,孩子积压起来的不良情绪,会在青春期得以爆发。 看到黄磊和海青抱头痛哭的那段,我深深领悟了这句话。并且一阵后怕,然后就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决定尽力做一个和颜悦色,不搞家长特权制的妈妈。 剧中一直尽力在女儿和妻子之间斡旋的方圆说:“我觉得以前的日子每一天都是一样的,怎么到了青春期突然都变了?这青春期也来的忒猛了!” 是啊,孩子在我们猝不及防中就长大了。 孩子人生的两次叛逆期分别是三岁左右和青春期。二者的不同在于第一叛逆期是因为孩子有了“长大感”,他要

  • 家长需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家长需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小小是个活泼的小学三年级学生,喜爱体育运动,性格开朗外向。在外人看来,像小小这样热情、开朗,长得清秀的男孩应该能让母亲感到骄傲。但小小的母亲不这么看。小小的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母亲一心希望能生个像自己一样爱学习的孩子,没想到小小非常活泼好动,学习成绩一般。在小小的母亲看来,热情、开朗、帅气根本算不上是优点,或者说,这些优点并不是她所“关注”的。 小小的母亲之所以会有这种想法,是因为她从小过的就是“好学生”的生活,她并没有体验过不同于自己的人生道路。小小的母亲觉得自己人生道路走得挺顺畅的,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这样成长,她坚信凭自己的经验可以帮助孩子少走弯路,让孩子成为比自己更成功的人。像小小的母亲这样对孩子寄予很高期待的家长,给孩子的就是“有条件的积极关注”。 什么叫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呢? 让我们看看心理咨询人本主义学派掌门人罗杰斯怎么说的吧:不再想控制孩子

  • 你家宝贝爱读书吗?——幼儿阅读兴趣测评
    你家宝贝爱读书吗?——幼儿阅读兴趣测评

    为了给自己孩子找个合适的台阶下,这些父母总会发自内心的安慰自己,孩子能读懂什么,看那么多,久了不成书呆子才怪。 可惜的是,世上产出的书呆子,毕竟不多。父母这样的想法也仅仅只能作为当时自我安慰罢鸟。 阅读兴趣的重要性,显然不需要任何人多说。 即便早早步入职场的父母,大凡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所追求的人,应该没有不对读书充满着憧憬的吧! 当我们看到同事侃侃而谈,自己却颇感词穷时,总有发愤读尽天下书的意味,只可惜工作和私生活占据了读书时间,也成了我们不再用心去好好读一本书的借口。 另一种情况是,现在高知分子的白批量涌现,降低了读书人的外在含金量,读与不读,对财富的获取似乎影响不大。 愈敏洪老师成绩如此之差,照样混迹于教育界,而且大有作为。外星人马云连大学都考不上,照样发迹于电商界,造就中国最伟大的互联网平台型

    标签:阅读能力
  • 别让庸书毁了孩子:图画书为何如此重要?
    别让庸书毁了孩子:图画书为何如此重要?

    在所有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可以看到图画书,这些地区低龄儿童的阅读对象也主要是图画书,图画书为什么如此重要?薄薄的几页插图,又没有多少文字,居然还有好多不要文字的“无字书”,这些书根本没法用来认字,它们对儿童来说究竟有什么用? 一本薄薄的图画书动辄就要几十元,而在超市、书店、报刊亭里常见的儿童读物,至少百十来页才要十几元,性价比看起来很高,让儿童来读这些书不好么?又认字,又省钱,书又厚,可以读得更久,怎么会有那么多人选择又薄又贵的图画书呢? 奥秘就藏在一张张的书页里…… 图画书和常见儿童读物的不同表现 形 象 我们先来看一下市面上常见儿童读物的例子。 首先下图的文字是这个意思:许多小动物放了学一起回家。但我们从这张图上感觉到,这些熊、猫、兔子,它们长得都很相似,就像是一群小孩在一起开化妆舞会一样。

  • 打骂是父母最大的无能,还会拉低孩子的智商!
    打骂是父母最大的无能,还会拉低孩子的智商!

    在我们还没当爹妈的时候,会信誓旦旦地以为,“我才不会这样对孩子呢。”可是当宝宝乱发脾气,乱扔玩具,一遍遍无视你的警告,甚至在公众场合撒泼打滚的时候,你有没有忍无可忍地在他面前扬起手掌呢?亲爱的你可知道,那一刻你的表情有多吓人?宝宝内心有多恐惧?如果面前有一面镜子,也许我们自己都会被吓到呢。 我们为什么打孩子? 为什么打孩子?当然是因为宝宝不听话啦。当妈的都知道,宝宝越大越难带。现在回想起来,小婴儿时期整天围着屎尿屁忙不停的日子多美好啊。虽然也累,但起码宝宝不会整天把“不”挂在嘴边,不会一言不合就发脾气,不会像脱缰的野马那么难以控制。 自从宝宝能走能跑,能说会道,他们就整天忙着挑战我们的权威,试探我们的底线,非得把我们惹毛了才高兴。所以很多家长会说,“你以为我想打孩子啊,还不都是被他逼的。”“有些孩子不打不行,讲道理他不听,打了才能长记性。”“我也是

  • 尹建莉:孩子口吃怎么办?
    尹建莉:孩子口吃怎么办?

    我不知道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请问您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帮助他纠正口吃的不良习惯? 你的孩子出现口吃这个毛病,多么需要家长的理解和帮助,而你现在却“焦躁不安和痛苦”,还“常常训斥孩子”,这几乎就是在固化他的毛病,不给他改善的机会,生硬地把他往“口吃”的人堆里推。 我的书《最美的教育最简单》63页的《严厉教育是危险教育》中的故事看一看,那个故事讲了尿床一件小事是如何毁灭一个聪明漂亮女孩的一生的,是真事。希望你能引以为戒。 同时,这本书中第58页中记载过这样一件事情:有一位妈妈,她儿子3岁,说话吐字虽不太清晰,但是很流利,妈妈一直没觉得孩子说话有什么问题。可有一天,家里来个亲戚,说孩子口齿不清楚,原因是说得太快,要孩子说话慢慢地、一个字一个字地说,还做了示范,并不停地纠正孩子。结果第二天,孩子就一个字一个字说话,说得很慢,脸上有紧张的神情,而且还有点

    标签:口吃
  • 再好的关系,也不可以这样捉弄我的孩子!
    再好的关系,也不可以这样捉弄我的孩子!

    大家都觉得:逗孩子就是喜欢孩子的表现。 其实,这话并没错,问题在于,大家总是搞不明白“逗孩子”和“捉弄孩子”的区别。所以,我们经常看到的场面就是:一些大人想方设法的捉弄着年幼的孩子,如果孩子因此不知所措甚至哭泣时,他们反而觉得很有意思。 这些大人可能是邻居,可能是亲戚朋友,可能是孩子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可能是你自己! 比如,下面这些场景,你是不是很熟悉? 真的,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太多了!曾经有人问过我:逗和捉弄的区分点在哪?其实很简单,逗孩子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你和孩子都能感到愉快的!而捉弄则是大人一厢情愿的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伤害孩子感情的基础上的! 逗孩子会让孩子和大人更亲密,而捉弄孩子会让孩子变得敏感多疑,

  • 宝宝2岁前多摸他这个部位会更聪明!!!
    宝宝2岁前多摸他这个部位会更聪明!!!

    有研究显示,多触摸宝宝的脚丫,可以帮助宝宝神经发育,促进血液循环,让宝宝更聪明。而且,宝宝的小脚丫肉乎乎的那么可爱,难道你不想凑上去逗一逗吗? 1、挠挠脚心 人的脚底有很多穴位,经常去刺激宝宝的脚底可以促进宝宝的智力和身体发育。宝妈在陪宝宝玩耍的时候,可以用头发或手指等比较柔软的物体闹闹宝宝的脚心,逗宝宝笑一笑。 但要注意时间和力度,不能让宝宝笑的上气不接下气,那样反而对身体不好。 2、亲亲小脚丫 宝宝很喜欢和妈妈的亲密互动,所以,宝妈可以在宝宝精神状态良好时亲亲或咬咬宝宝的小脚丫,揉揉宝宝的小脚趾头,不仅能促进宝宝的身体发育,还可以增加亲子感情。 3、做做小游戏 不用一直拿玩具逗宝宝笑,宝妈和宝宝可以尝试做一些小游戏,比如用脚底互相击掌,比赛谁

  • 不是吓你,父母这4种行为会影响孩子心理健康!
    不是吓你,父母这4种行为会影响孩子心理健康!

    偏爱 父母会对子女表现出过分的溺爱、迁就和偏袒,会导致子女形成“唯我独尊”———自私、任性的性格。 这样,子女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会过分以自己为中心,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没有耐心倾听别人说话,不愿承担责任,不愿跟别人合作,不能融入到集体中去。 久而久之,他们就会遭到大家的冷落、拒绝和孤立,渐渐地就会产生交往焦虑,总是担心别人会不会接受自己。现在,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在孩子一个人身上。 如果爱孩子的方式不当,同样有可能造成孩子的交往焦虑。 过度保护、干涉 由于对孩子的高度期望,父母很容易对孩子过度地保护和干涉。 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考虑孩子的将来,害怕孩子会受不良思想和不良行为的影响,对其活动范围进行了过多的限制,甚至在择友方面也进行了诸多的规定。 再者,很多父母十分注重孩子的前

  • 如果孩子说谎是必经之路,父母怎么做才是最好?
    如果孩子说谎是必经之路,父母怎么做才是最好?

    更可气的是,有时候真相明明摆到眼前了,孩子却仍然嘴硬,继续坚持自己的谎话。面对“负隅顽抗”的孩子,家长很可能失去耐心:这么小的孩子不仅开始说谎还不愿意认错,都说“三岁看老”,如果不严厉惩罚,长大后还得了? “ 面对孩子说谎还坚决不承认的情况,家长不要急着惩罚,先分析孩子说谎的动机 来自多伦多大学儿童研究所的专家认为:说谎是大脑的高级功能,是孩子认知能力发展的表现。说谎的孩子,跟不说谎的同龄人相比,有更加优越的认知表现,孩子第一次说谎,跟长出第一颗乳牙和学会走路一样珍贵。研究还发现,3岁的孩子,说谎率达到50%,4岁达到90%,到7岁,100%的孩子会说谎,令人担心的是,到了7、8岁说谎成习惯的孩子,长大了很有可能成为问题青年。 没有动机的说谎: 根据多伦多大学教授的调查研究,学龄前的孩子开始撒谎只是孩子智力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这种改变意味着孩子组织信息方式的改变。这是孩子

  • 妈妈每次考试只让女儿做这件事,结果…她考上了哈佛!
    妈妈每次考试只让女儿做这件事,结果…她考上了哈佛!

    小女孩点了点头,记住了妈妈的话。再跑步时,她就奋力追赶她前面的同学。结果从倒数第一名,到倒数第二、第三、第四……一个学期还没结束,她的跑步成绩已到中游水平,而且也慢慢地喜欢上了体育课。 接下来,妈妈把“只追前一名”的理念,引申到她的学习中,“如果每次考试都超过一个同学的话,那你就非常了不起啦!” 就这样,在妈妈这种理念的引导教育下,这个女孩2001年居然从北京大学毕业,并被哈佛大学以全额奖学金录取,成为当年哈佛教育学院录取的唯一一位中国应届本科毕业生。她就是朱成。 其后,朱成在哈佛攻读硕士学位、博士学位。读博期间,她当选为有11个研究生院、1.3万名研究生的哈佛大学研究生总会主席。这是哈佛370年历史上第一位中国籍学生出任该职位,引起了巨大轰动。 目标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引领我们在黑暗中前行,人生不能

  • 不给孩子零花钱,也许有一天ta就会“偷”
    不给孩子零花钱,也许有一天ta就会“偷”

    我家对于当当也有个零花钱制度,她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零花钱,不过因为数额有限,买了这个可能就没法买那个,所以她慢慢地就学会了取舍,对零钱的管理也有了自己的小想法。文章的作者也是一位爸爸,在孩子金钱教育方面有自己的一套见解和做法,读一读,看看对你有没有帮助。 作为父亲,其实我自己对金钱一直没什么概念。年少时对钱不屑一顾(当然,想屑也没法屑,因为家里穷得让我很难看到钱)。 直到参加工作,每个月辛苦上班赚来的那几张纸都能攥出水来,不得不关心自己手头这一点“阿堵物”。 再后来,我也一不小心有了娃,就更不得不琢磨钱的事儿了。 在家庭里,产权明晰同样意义重大 最早引起我对孩子的金钱观、物质观之重视的是一件糟糕的事儿。 那时候,我家小妞才5岁,已经在读一年级(小妞上学比平常孩子早),而我在外地上班。有一天,妞妈哭哭啼啼给我打电话

  • 6岁以下的孩子有这4种「高危性格」,一定要尽早纠正!
    6岁以下的孩子有这4种「高危性格」,一定要尽早纠正!

    我想没有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吧! 那么,在孩子3岁之前,4种「高危性格」一定要纠正! -1 害 羞- 害羞的孩子并不是时时刻刻都害羞,他们在家的时候,声音洪亮、手舞足蹈、能唱能跳。可一旦有陌生人或者是身处陌生的环境,孩子就非常收敛。不难发现,害羞的孩子大都气质安静,遵守规则。但我们也不可否认,由于他们对陌生环境和事物感到紧张和恐惧,适应环境较慢,与人相处过程中花费时间长。 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因为缺乏公众表现的勇气,导致较少得到关注,也会因此失去很多机会。在这个快速激烈竞争年代,害羞的孩子可能会产生自卑心理,对自我产生怀疑。 对于这一类孩子,如果我们总是一味地「强迫」他去表现、去争取,只会让他觉得难堪。他们并不是与众不同,只是需要更多的时间进入状态而已。因此,父母可以尝试多带他参与一些户外社交类的活动

  • 孩子被宠坏的7大表现,看看你家娃是不是?
    孩子被宠坏的7大表现,看看你家娃是不是?

    1、经常对家人和外人发脾气 每个孩子都有点以自我为中心,这也是人的天性,可以理解。但是,如果孩子经常因为一点事不顺心顺意就乱发脾气,无论是自己家里,还是在别人家里,或者是在公共场合,那这就是一种被宠坏的表现。这样的孩子,父母应该经常是在他哭闹或者发脾气的时候做出妥协的行为,慢慢纵惯出了他爱发脾气的习惯。 2、总是不会满足,欲求太多 有很多孩子看到别人有什么玩具、衣服也想要。其实,这也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家长不讲原则,什么都去满足孩子的话,时间长了,孩子就会认为自己的一切要求都是正当、合理,应该被满足的,慢慢就会养成刁蛮、任性、挥霍浪费的生活习惯。 所以,作为家长,要有选择、有原则地去满足孩子的需求,教导孩子适当的时候要节制自己的欲望。 3、做事总是跟父母谈条件 在家庭亲子生活中,也会有一些父母和孩子之间互相谈条件

  • 孩子哭时逼他笑,竟有这么残忍的父母!
    孩子哭时逼他笑,竟有这么残忍的父母!

    舟舟妈妈:我儿子1岁半了,一言不合就大哭大闹,有些是明显不合理的要求,讲道理完全不管用,只好冷处理。 心心妈妈:我家女儿3岁半了,最近几个月亲子的小船说翻就翻,动不动就发脾气、跺脚、摔东西,有时还拍桌子、打人,要不就生闷气,自己上床睡觉。反正是她错了你不能说,非要顺着她才满意。 萧萧妈妈:我的儿子快4岁半了,总爱哭,每天起床后都要大哭一场,好好哄也没用,说多了还打人,扔东西,不让别人说话,一切都要听他的,直到对他做出小小的惩罚,他才会停止哭闹。 “妈妈怎么不懂我、不帮我呢?” 很多时候孩子会因为很小的事情闹脾气。这个时候,“事情”更像是一个导火索。在孩子发脾气的当下,他们的真正需要不是物质上被满足,而是情感上被理解。比如下面这个案例: 已经要睡觉了,3岁女儿要吃饼干,妈妈打开罐子,

  • 家庭伤害的核心原因竟然是……
    家庭伤害的核心原因竟然是……

    文 | 节选自《高效能家庭的7个习惯》(有删改) 著 | 史蒂芬 · 柯维 译 | 李耘 图 | 源于网络 编 | 叮当 01 我的儿子总喜欢在街角跑来跑去,每次他这样做,我都会惩罚他,告诉他不要在街角跑。但是孩子总是犯同样的错误。有一次,又被惩罚后,孩子眼泪汪汪地望着我,问:“爸,‘街角’是什么意思?” 02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明白为什么我3岁的儿子不愿意去朋友家玩儿。他的小朋友每周都会到我家来玩好几次,大家玩的很好。他们也会邀请我的儿子。每次儿子都同意去,但是总是走到一半的时候,哭着要回家。 后来我试着去听他的话,弄明白他到底在怕什么。让我非常意外,他告诉我他害怕的是小朋友家的卫生间。他不知道朋友家的卫生间在哪,所以担心尿裤子。 我牵着他的手,一起到小朋友家。我们请小朋友的妈妈,指给我们卫生间

  • 家长别落伍,这五种表扬的方式让宝宝更聪明!
    家长别落伍,这五种表扬的方式让宝宝更聪明!

    父母都知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可是很多家长都只是空洞的表扬,这样的赞美只会让孩子恃宠而骄,其实对孩子的赞美和表扬,也是需要技巧的,这样才可以让效果事半功倍。 表扬要详细一些 家长对孩子的表扬不能仅限于空洞的你真棒、做得好,这样会让孩子感觉你很没有诚意。对孩子的表扬是越具体越好,让孩子清楚那些是好的行为,这样才会找准目标努力前进,例如孩子放学之后,自己将鞋子整齐的摆放在鞋柜中,家长不妨这样表扬:你自己把鞋子收拾这么整齐,我真高兴! 注重过程 最有效的表扬是注重孩子在做事情的过程和努力,而非结果。例如孩子在帮家长耍碗,可以不小心将碗打破了。如果家长注重结果将孩子批评一顿,只会让孩子害怕尝试自己做事。这事家长不妨平静下来,先表扬孩子自己做事情的表现,然后帮她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这样孩子才有信心去独立做事情。

  • 脚踏实地抓常规,从细节入手
    脚踏实地抓常规,从细节入手

    英国哲学家洛克认为:“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于自己的习惯。” 可见,幼儿时期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说起培养幼儿的好习惯,幼儿园常规的建立正是此目的。 幼儿常规教育包括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在建立幼儿良好常规这一过程中,老师不可急于求成,希望孩子们用几天时间就具备所以好习惯了。 如,三至四岁幼儿的理解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尚未完全形成,不可能让他们在短时期内就能自觉遵守这些常规,如果老师操之过急,反而使孩子们觉得苦恼。 因此,从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入手,采用适宜孩子的方式方法处理在园生活中的细节问题,让幼儿知道能做什么,该做什么,只有这样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对幼儿进行训练,才能逐渐引导他们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意识,也才能真正落实幼儿的常规教育。 问好 对幼儿而言,除父母家长

  • 为什么父母总希望我们听话?
    为什么父母总希望我们听话?

    自恋幻觉的投射无处不在,最集中的表现领域并不是政治或社会领域,而是亲子关系和情侣关系。亲子关系中,父母常使用的逻辑是:我对你这么好(A),你必须听我的(B),否则你就不是好孩子(C)。 亲密关系中的“我的一切都是为了你”,貌似是将注意力放在别人身上,但他们之所以对别人那么感兴趣,不过是渴望将自己的自恋幻觉强加给别人而已。无论是在社会领域,还是在私人领域,将注意力收回到自己身上,明白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并彻底为自己的选择负责,都是极为重要的一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放下对别人的控制欲望。 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付出者”并不是什么利他主义的付出,我们最初做一件事时,都以为自己是在付出,在满足别人的需要,关键是付出方式的差异而已。 投射性认同带来的最大问题是,我们在限制别人的行为方式,而且还是在幻觉中限制别人的行为方式。我做了A,我这么辛

  • 中国女排奥运夺冠:心理学解读其成功之道
    中国女排奥运夺冠:心理学解读其成功之道

    在最近刚刚拉下帷幕的里约奥运会中,中国女排胜利脱颖而出,让全民都为之振奋!中国女排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及精湛的技术,不断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实力强劲的对手,最后勇夺金牌,时隔12年后重登奥运会冠军宝座,郎平和“中国女排”顿时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热点。大家在激动不已的同时,也不禁好奇,到底是什么因素促使郎平和她的女排姑娘们取得了这样优异的成绩? 一、女排的成绩和教练郎平密不可分 三位著名运动心理学家Daniel Gould,Kristen Dieffenbach与Aaron Moffett曾经在《应用运动心理学杂志》发表一项大型研究结果,分析教练对于取得奥运金牌的冠军们成绩的影响在于运动环境中的方方面面,具体表现在以下7点: (1)强调渲染(Emphasized):对标准、期望、趣味、勤奋努力、纪律性的强调渲染; (2)教练风格(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