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教案幼儿园教育亲子活动亲子游戏
  • 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做家务?这是最好的答案!
    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做家务?这是最好的答案!

    一次,我去一位朋友那里办事。下午的时候,朋友接到她7岁儿子打来的电话。儿子在电话里跟妈妈说,他已经把米饭焖上了,正在炒菜呢,发现冰箱里没有西红柿了。 当朋友把这些内容告诉我时,我吃惊不小。一个7岁的小男孩,怎么懂得在妈妈没有回家的时候主动去做饭?问朋友是怎么做到的,朋友说儿子上小学后,她做饭的时候会把儿子叫到厨房,告诉儿子哪些菜怎么做,有时候她下班回家晚了,就会打电话让儿子去做她教过儿子的那些菜,让儿子做好了等妈妈回来吃。慢慢地习惯了,儿子回家看妈妈不在,就会自己张罗着做饭吃。 这位朋友还告诉我,她的儿子不仅能自己做饭,在妈妈身体不舒服的时候,还会照顾妈妈。一次她说有点头疼,在沙发上躺着,儿子就给她倒了一杯水,并给她身上盖了床毯子,自己才去写作业了。 这位朋友是做家庭教育工作的,她说没有别的诀窍,只要让孩子

    标签:家务活
  • 这4个时间决定了你和孩子的关系!90%的父母都忽略了这些教育的好机会
    这4个时间决定了你和孩子的关系!90%的父母都忽略了这些教育的好机会

    那么,如何才能掌控这些“小动物”的情绪,让他们驯服一点呢?其实,只要把握好您跟孩子相处的4个小小时段就可以了!看看优妈是如何分享的吧: 1薄荷时间——清晨起床 清晨,是孩子这部“人体机器”启动的时候,如果这时候周围的环境氛围,是如同薄荷味那样清新、舒爽的,那么孩子最起码会有一个精神饱满、心情舒爽的上午。只要孩子心情好,听话了,那么妈妈的上午时光也会好过不少。 不要简单粗暴地叫孩子起床 有些妈妈看不惯孩子赖床,要么做早饭时拿着勺子冲进卧室吼孩子起床,要么粗暴地摇摇肩膀、晃晃脑袋,甚至直接掀被子……这些叫醒的方式是很具有“杀伤性的”,不但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还会带来一些不良的心理影响,比如:冲动易怒、情绪低落、注意力涣散等。 试试这样叫醒孩子 1. 给孩子15分钟的起床缓冲。孩子睡醒后,身体和大脑都需要一定时间慢慢苏醒,所以,叫醒孩子后,没必要立刻要求他穿

    标签:亲子关系
  • 为什么大孩子必须让着小孩子?大孩子内心的苦你知道吗?
    为什么大孩子必须让着小孩子?大孩子内心的苦你知道吗?

    周六是鸽子幼儿园户外场地开放日,任何小朋友都可以进去在操场上玩。操场一边是一个沙坑,我和鸽子刚过去就听见有孩子在哭,原来是一个年纪稍大的男娃自带了一个挖沙工具正在玩,一个年纪稍小的女娃看见了,上前一把抓住工具不放,也要玩。两个孩子都不放手,一起哇哇大哭! 再看双方家长,都从背后环抱着孩子,并且嘴巴都说让自己孩子放手,但是没一个人真的掰开自己孩子的手,男娃家长说“妹妹还小,让给她玩玩吧,你是哥哥,大方一点。”女娃家长说“这是哥哥的玩具,你想要的话得和哥哥商量才行,不能抢”,然而此时孩子会听你的?总之不管双方家长怎么讲,他俩就是不松手,大人也就这么僵持着看着二娃越哭越凶而没有任何实际行动。 我和鸽子在距离他们不到一米的地方冷漠得看着这一切,我故意蹲下身子问鸽子,“你知道他们为什么哭吗?因为那个妹妹想玩哥哥的玩具,但是哥哥不同意,他们俩都很难过。”鸽子点点头,“但是

  • 父母的19个坏习惯,误导孩子一生。
    父母的19个坏习惯,误导孩子一生。

    很多时候,父母却由于在一些生活小节上的不注意,无意间误导了孩子。那么,这些“小节”都有哪些呢? 1坏习惯1:不耐烦 工作繁忙压力大,回到家看到孩子又吵又闹,你终于忍不住大吼起来:“怎么老是哭啊哭啊!别哭了,真是个烦人精!” 提醒:一个自尊并且尊重他人的孩子,一定是先得到成人的尊重。 2坏习惯2:不回避 结婚多年,你和爱人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当着孩子的面吵翻天。 提醒:我们的敌对、争吵,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攻击性行为的坏榜样。 3坏习惯3:太“大方” 你勤俭持家,舍不得给自己买新衣服,可是对孩子却很大方,从不教他节省。 提醒:我们的这种“爱”,会使孩子只懂得得到,不懂得付出。 4坏习惯4:不关心 每天你下班回到家里,总是习惯性地问孩子:“今天在学校里过得怎么样?”一边

  • 一位智慧父亲的教子故事,瞧人家这爹!
    一位智慧父亲的教子故事,瞧人家这爹!

    父亲教育孩子的故事(1) 儿两岁。某日,头撞桌角,长一包,大哭。 一分钟余,我走向桌子,大声问: "桌子呀,是谁把你撞疼了?哭得这么伤心?” 儿止哭,泪眼看我。我抚桌,冲儿问: "谁呀?谁撞疼了桌子?" "我,爸爸,我撞的!" "哦,是你撞的,那还不快向桌子鞠个躬,说对不起!" 儿含泪,鞠躬,说:"对不起"。 自此,儿学会了责任和担当! 2父亲教育孩子的故事(2) 儿三岁。无故大哭,我问: "咋了,哪不舒服?" "没有不舒服。" "那为什么哭!" "就是要哭!"明显撒娇。 “好吧,你要哭我们都没意见,可是你在这儿哭不合适,会打扰我们说话的,爸爸给你找个地方,你一个人好好哭,哭够了再叫我们。”

  • 孩子被“鬼”吓着变胆小懦弱,可是用这些办法缓解
    孩子被“鬼”吓着变胆小懦弱,可是用这些办法缓解

    通过仔细询问之后才知道,原来,他在好朋友家里,看电视刚好电视里播放着恐怖片,被他无意中看到,加上他的小伙伴吓唬,随后就吓坏了。小南妈妈非常坚定地告诉儿子,世上根本就没有鬼,电视里都是骗小孩子的。但是,对于处在恐惧中的儿子,小南妈妈所说的这些话,在儿子听来,一切都是耳边风,根本听不进去。 接下来的这段日子,小南的身边根本不能离开人。就是他在客厅玩耍,妈妈在阳台晾衣服,一会儿工夫没有看见妈妈,都会急的哇哇大哭,边哭边说自己害怕。这样度过了好些天,小南还总是哭着从睡梦中惊醒,说自己害怕,总是忘不掉那天看到的鬼,小南妈妈告诉他,要多看书,用书中精彩的故事把自己的脑袋装满,就没有多余的空间让恶鬼钻进来了。然后小南妈妈就陪他看一些科幻片,让儿子明白,有很多东西都是高科技制作而成的,给他普及一些科普知识,然后给他讲解电视里的那些恶鬼是什么原理形成的,慢慢的才缓解下来。

  • 请别嘴上说“尊重”,却在行为上羞辱孩子
    请别嘴上说“尊重”,却在行为上羞辱孩子

    前几天带女儿在商场玩,去卫生间时刚走到门口就隐约听见一个妈妈在里面气势汹汹地叨叨叨。进去一看,果然是一个妈妈站在厕所小格间的门口,气急败坏地训斥儿子:“你这么大了还要妈妈抱着拉臭臭!羞不羞嘛!”那个男孩儿看起来确实不算小了,大概5岁左右,裤子已经脱在小腿上挂着,人却扭扭捏捏愁眉苦脸地站在那里和妈妈僵持着。 我和女儿的适时出现,让那位妈妈眼睛一亮,似乎找到了现身说法的好教材。她先是指着我女儿继续跟他儿子大声说,“你看,这么小的妹妹才需要妈妈帮助!你已经这么大了……”当她突然发现我女儿实际上已不需要大人帮助时,几乎是一个健步冲到我们面前,在没有征求我的同意也没有给我足够时间做出反应的情况下,呼啦一下拉开我女儿格子间的门,并把他儿子推到面前来说,“你看看,妹妹这么小,就已经能自己上厕所了!” 毫不夸张地说,我当时傻了几秒钟,因为我真的没料到80后的父母还能做出这样既不尊重自己

  • 你一定要,带孩子做家庭树
    你一定要,带孩子做家庭树

    我们的孩子还没有做过啊,小派森森觉得:在家庭传承,亲情观念培养上,居然是这些国外小朋友赢了。 就是这个东东。 这是歪果仁对家庭树的诠释: 我们的家庭就像一棵树一样,有共同的根,却枝繁叶茂,向不同的方向生长。 其实家庭树类比过来,就是咱们中国的族谱啦,不过咱的族谱,不都是家里白胡子老爷爷跳完广场舞没事儿架付眼镜才做的么?外国居然小朋友就开始做,这家庭传承,亲情的培养,他们这是要逆天么? 先看看年纪比较小的小盆友做的吧。 是不是萌萌哒? 因为不会拼写,小盆友用纸拼贴了一棵树,把家人的照片剪成圆形贴在上面,像树上的果实。 也可以这样做哦。 画一棵树,下面写上谁谁谁一家,请爸爸妈妈兄弟姐妹盖上手掌印,根据小派暗戳戳的观察,哼哼,这家生了二宝哦。 如果家庭成员比较多,手掌印盖

    标签:教育反思
  • 留给孩子金山银山,不如从小培养孩子七个好习惯
    留给孩子金山银山,不如从小培养孩子七个好习惯

    大卫小的时候就从家庭杂物中挣钱:捉住阁楼上的老鼠、劈柴禾、拔杂草等等。大卫为了挣到更多零花钱,还为全家擦皮鞋。这项工作使得他必须在清晨六点以前起床,在全家人起床前完成工作,擦一双皮鞋五分钱,一双长统靴一角钱。 大卫在童年时代没有享受过任何超级富豪的生活,他穿着和雇工一样的普通衣服,生活既简单朴素又紧张而快乐。 大卫很庆幸自己父亲对自己的教育,因为他有一位大学时的同学,是个大手大脚花钱的富家子弟,甚至可以在开口索要之前就能获得他想要的东西。但大卫说:“他是我认识的最不幸的人,他结了三次婚,换了数次工作,永远也不会发挥自己的能力。 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即便家里有金山银山,都应该从小培养孩子好习惯。 聪明的父母都知道从小培养孩子有好的习惯,让孩子有了应对现实的本领,自己就有创造财富的能力,授“子”以鱼不如授“子”以渔。 那么,我们需要培养孩子哪些好的习惯呢?

  • 再难,也不要对着孩子哭穷
    再难,也不要对着孩子哭穷

    文/梅小赵 图/绘本《花格子大象艾玛》 01 小时候,家里孩子多,物质条件特别匮乏。每天放学最害怕的事情就是回家吃饭,想想连续一个学期吃稀饭和咸菜,我就绝望的想死。最最夸张的是,妈妈为了省点炸锅的油,居然一个月没有炒过热菜。吃的上纵然如此,更别说给添什么新衣服,买什么玩具了。 每次放学,看小伙伴用零花钱在商店里买各种零食的时候,心理那种失落感无法言喻。有一次鼓足勇气跟父母要零花钱无果,便大声叫嚣:“为什么别的同学都有零花钱,而我们却没有?为什么别人家吃的都是大鱼大肉,而我们家永远都是稀饭咸菜?”然而,这次歇斯底里的反抗,换来的是父母的无尽的哀伤和指责:“你知道赚钱有多难吗?不吃大鱼大肉,不也没饿着你吗。再说,小孩子就该比学习成绩,天天比吃穿有什么出息?” 如果问我童年时最大的阴影是什么,那一定是穷。除了物质匮乏

  • 戾气猛于虎,别把它传给你的孩子
    戾气猛于虎,别把它传给你的孩子

    1 最近很出名的一件事,是八达岭老虎吃人事件。 据说事情的经过是:女子和老公吵架,一言不合就在野生动物园的老虎放养区下车,然后,躲在一边的老虎就把她拖走了。 女子的妈妈下车去救,当场被另外一只老虎咬死。女子自己侥幸捡了条命,但从后来医院好事者发出的照片看,下半辈子要靠半张脸活着了。 事情一出,大家都很不理解,究竟是什么仇什么恨,能让人吵架吵到连老虎都不怕的地步? 后来又有消息说: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就是女子嫌弃自己老公“开车太肉(磨蹭)”,所以发了脾气,想要把老公赶开,自己开车。 不是当事人,事情真相并不可考。 只是这几天,我经常想到两个人,一个是女子的儿子,事发的时候就在车后座上,全程目睹妈妈被拖走的惨剧;另一个是女子的母亲,凭着母性的本能,她勇敢地冲出车子搭救女儿,结果牺牲了自己的生

  • 沟通中,你愿意和孩子“共情”吗?
    沟通中,你愿意和孩子“共情”吗?

    猛妞两岁三个月。自我意识渐渐醒来,哇,张开眼睛的她满世界看到的都是“我!我!我!”她恰巧又是一个火象气质的小孩,每天都像一位元气战神,浑身充满能量。一言不合就要爆炸。 这让我拥有了很多的机会来实践各种沟通方式。不断的尝试中,我发现最有用方式的就是用“共情”打开她的情绪通道,帮她释放和调整到比较平静的状态。这真是一把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1.管他什么“应该”“不应该”,先照顾情绪。 这两个词除了能给人添堵,没有任何用处。在“事发现场”,其实任何一个当事人都明白何为“应该,不应该”。如果我们再去重复这些,孩子只会更愤怒。先看到孩子的情绪吧,是委屈?是恐惧?还是其他?有情绪的“小恶魔”其实都是无助的,当你愿意去感受这份“无助”的时候,你发现她其实不是“小恶魔”,而是一个“小可怜”。 那么给她爱吧。她一定会柔软下来。当他软软的偎在你怀里的时候

  • 支招孩子幼儿园回来最该问什么?
    支招孩子幼儿园回来最该问什么?

    每天接孩子离园时,家长们关切的问题总是一个接一个,恨不得让孩子把一天的生活细节都描述一遍,有人称其为“亲子交流”。专家指出,“亲子交流”看似只是简单平常的几句话,却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调查发现:家长最爱嘘寒问暖 调查显示,在来接孩子的家长当中,第一句话就询问孩子吃、穿等生活情况的占了一半,其次是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还有少数家长会关心一下孩子和老师以及其他小朋友相处的情况等。记者还发现,这些家长当中,以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隔代亲人居多,老人们大都将注意力集中在对孩子的嘘寒问暖上。 老师建议:锻炼孩子表达能力 很多家长都愿意利用接孩子离园的这段时间和孩子交流,这样既能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又增加了双方的沟通,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孩子的表达能力。但家长应该多用启发式提问,与孩子进行更广泛的交流。

  • 父母学会和孩子交朋友,教育就成功了一大半
    父母学会和孩子交朋友,教育就成功了一大半

    误区之一是溺爱,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结果造成以自我为中心,忘乎所以。近年来某些官二代、富二代表现出来的劣迹,无不与父母的溺爱和放任不管有关。这种溺爱不仅害了孩子,也危害了社会。 误区之二是强制,用父母的权势逼迫孩子,有的甚至用暴力对待孩子,总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前一阵子热闹一时的虎妈、狼爸,都是这一类的父母。表面上看他们的孩子都在学习上取得成功,但他(她)们的人格、心理如何,他(她)们将来的人生道路如何,尚待时间的考验。 早在80多年以前,鲁迅在《上海的儿童》一文中就说中国的中流家庭教育有两种极端的教育方法:一种自由放任,一点不管,任其跋扈,在家里是暴主,但到了外面就没有能力了;另一种终日冷遇或呵斥,甚至于打骂,使孩子畏葸退缩,仿佛一个奴才,父母还以为“听话”,待到了外面,像“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80

  • 帮助孩子树立切实可行的目标,父母可以这样做
    帮助孩子树立切实可行的目标,父母可以这样做

    人只要有了目标、有了理想、有了希望,就不会虚度时光,就不会整日被烦恼缠身,这也就意味着--他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有的父母,总把自己的理想加在孩子身上,却对孩子自己的“梦想”不屑一顾。其实,这些童年的“梦想”正是孩子成功的第一块基石,无论他想干什么,只要不断努力就能成功。 作为孩子的父母,应该如何帮助孩子树立理想呢? 是尊重孩子自己的兴趣爱好,因势利导地引导孩子去追求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的理想?还是逼迫孩子去实现父母的愿望、找回父母童年的梦想? 是实事求是地帮助孩子树立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还是硬逼着孩子去摘取永远无法摘到的果实呢? 这些都是原则问题。 帮助孩子树立目标,我们可以做两件事:一是发现孩子究竟对什么感兴趣;二是让孩子多看报纸、杂志和书籍,多与外界接触,让孩子多接触新的思想和新

  • 家里有男孩的要注意,这件事再不注意就晚了!
    家里有男孩的要注意,这件事再不注意就晚了!

    最重要的是小刚的妈妈总认为男孩天生就应该承受能力大,因此对小刚也是任打任骂,不顾其内心真正的感受,总是口头的教育小刚要坚强,在孩子受了委屈时,总让他自己慢慢消化掉。 男孩更需要父亲的教育 小刚的教育其实反映看绝大多数的家庭教育,尤其是在父亲这一方面,在中国,父亲多是隐形的,据调查,基本只有10%的父亲完全负起了自己的责任,对于男孩来说,在成长中真的不能缺少父亲的教育,男性身上的那份担当和责任以及勇敢,这必须由父亲来教给孩子,如果男孩缺少父亲教育又过去黏母亲,在性格上难免会有缺陷。 忽略男孩的内心感受 其实,除了父亲教育的缺失,在男孩教育中有一个最大的错误认知,以至于产生了一种“男孩困境”,那就是过于强调了男孩的坚强性,和女孩相比,男孩确实够坚强耐打击,但这并不意味着男孩的

  • 这样做,上幼儿园第一天不哭闹其实很简单!(一两岁麻麻也需提前准备)
    这样做,上幼儿园第一天不哭闹其实很简单!(一两岁麻麻也需提前准备)

    毛豆爸看了看,说:那你也不应该把理论这么枯燥的讲出来啊!妈妈们都累了一天了,谁看啊。这样吧,毛豆不是在读幼儿园的绘本吗?你用绘本小故事的形式讲呗。都是被应试教育折磨了十几年的人,谁爱学习啊?肯定是都爱看故事! 我一想,这事靠谱。赶紧让毛豆爸看孩子(哈哈,他自己挖的坑),我把入园准备的心理学小知识,用故事表现出来~ 范本,就是毛豆读的两本幼儿园绘本。《我爱幼儿园》说的是父母如何让3岁的小男孩莱蒙适应入园的,《我不要去幼儿园》则是从孩子的角度体察情绪的变化。 01创造仪式感 为了让小男孩莱昂爱上幼儿园, 爸爸妈妈真是花足了心思。 他们对莱蒙说:以前,你上的是托儿所。 但现在,你已经长大了, 不穿纸尿裤了, 所以你要去幼儿园了。 爸爸妈妈告诉莱蒙:

  • 不打不骂,看聪明妈妈如何管教孩子
    不打不骂,看聪明妈妈如何管教孩子

    作为两个男孩的妈妈,包妈我也常常苦恼,正所谓打不得骂不好,如何惩罚孩子既能免于大人大喊大叫、孩子大哭大闹的场面,又能让他们心甘情愿从中吸取教训。回家猛看了一些书,获益颇深,总结了以下几招聪明惩罚法,希望妞们都能一起来探讨,在你家都是如何把惩罚变成教育孩子的一门艺术的。 ● ● ● 冷处理法 适用:商场里不买玩具哭闹、存在一些无意识的行为比如咬妈妈、餐厅里尖叫等行为的孩子。 案例:我相信不少妈妈有过给宝宝无意甩巴掌的经历,在两兄弟还小的时候,我也被“打”过,只要说疼并皱眉的时候孩子反而更起劲,我轻轻的打他们小手告诉他们不可以他们也会还手,一来二去还咯咯大笑。后来我决定不理他,当做什么都没发生,他们起初也奇怪,看我没反应,轻轻地打我试探下,我照样不理他。几分钟之后,似乎觉得很无趣,便各玩各的。 分析:

  • 男孩儿妈妈带,怎样不带出“娘娘腔”?
    男孩儿妈妈带,怎样不带出“娘娘腔”?

    虽然育儿书上都说教养孩子爸爸应该负很大的责任,特别是有男孩儿的家庭。可现实往往是,孩儿爸忙工作,难得的业余空闲有时即使心有余也力不足呢,所以带孩子的任务更多还是落在妈妈尤其全职妈妈头上。也不难见,有些小男孩儿在妈妈、外婆、奶奶、保姆一群女人的宠溺下,也是一副娇弱有余的模样。 男孩儿妈妈带,怎样才能带出一个没有“娘娘腔”的小男子汉呢? 看看我们先前提过的张柏芝这方面又做了很棒的榜样! 这不,“八卦”上记载着张柏芝在暑假里带两个儿子的一举一动:7月12日,带着儿子去室内墙攀岩。她扎着清爽马尾,身材纤细,不时举起手机拍照;7月13日,又跟儿子一起在画廊画画,一家三口齐齐展示作品……一文一武,文武双全,啥也不落下——张柏芝带孩子亲力亲为,不得不点64个赞! 那么,男孩儿到底应该怎么养呢?我们不妨边学着张柏芝,边从这四个方面入手——

  • 尹建莉:孩子“见人不爱打招呼”咋办?
    尹建莉:孩子“见人不爱打招呼”咋办?

    孩子“见人不爱打招呼”咋办? 我家孩子生性有些腼腆、害羞,尤其是跟我们一起外出时,遇到熟人甚至亲戚,不爱叫人,让她叫人,她还一个劲儿地往后躲。 中国人传统上非常讲究礼貌的,见到长辈不叫人,会被别人看作是没有家教的表现。您觉得,对孩子,这个问题是不管她,任其发展呢?还是应该教育引导,让她学会主动叫人啊? 其实在生活中,很多孩子都会出现您说的这种现象,比如走在路上,坐在电梯里,父母亲碰上熟人了,让孩子叫叔叔阿姨什么的,孩子不但不叫,还一个劲儿地往后躲,于是被认为是“没有礼貌”的表现,家长觉得很“丢人”,保不齐还要批评孩子几句。 那么,家长有没有意识到一个问题,你认识的熟人,不见得孩子也认识,你喜欢跟熟人打招呼,不见得孩子就喜欢打招呼。如果强迫孩子给不认识的“熟人”打招呼,一方面是不尊重孩子的意愿,另外,孩子真的会被吓住,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