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家小美长的白白嫩嫩,漂亮极了,名副其实的小公主。这天要去上幼儿园了,小美妈一大早起来给小美打扮,穿上美美的公主裙,扎两个麻花辫,洋娃娃一样。知道要去幼儿园,小美也很开心,有小朋友一起玩了。 下午,小美妈接小美回家的时候,小美一路上都不开心。最后在妈妈的追问下才说出了实情: “在幼儿园里玩游戏的时候,老师一直让我站在旁边,不让我参与,别的小朋友也不和我玩。” 小美妈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觉得送孩子去幼儿园就是让小美和小朋友多接触的,怎么能受如此冷落。 小美妈就给老师打电话问到底是什么情况,老师说是因为小美穿的裙子,很多游戏都不方便,小朋友也比较多,怕一不小心没看住小美,出现危险。 听我一位幼师朋友说:现在很多幼儿园确实有这样的规定,不让孩子穿裙子去幼儿园。因为幼儿园里的很多活动中,孩子穿上裙子后是
近日,乌鲁木齐五岁大的女孩果果,将动画片当了真,学着《熊出没》中人物的样子,把普通雨伞当做降落伞从11楼跳下,掉在四楼天台,酿成惨祸。 孩子模仿动画片撑伞跳楼,并非个案,类似这样的事例真不少。广东一对6岁和4岁的小兄弟模仿超人从4楼飞坠,造成一死一伤;6岁男童模仿超人从18楼天台坠落······ 翻看新闻会发现,因为模仿动画片情景造成的儿童伤害事件几乎每年都有发生。 2016年3月,陕西汉中西乡县,妈妈在屋里做饭,5岁的小女儿和10岁的姐姐在院子里玩耍,姐姐就翻出了一把电锯,“学着光头强在妹妹脸上锯了过去。”导致妹妹鼻翼和右脸留下难以愈合的伤疤。 2013年4月6日,因模仿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江苏俩孩子被同伴绑树上点火烧成重伤。 ······ 此类事件的发生除了让我们扼腕叹息外,也会让我们家长考虑:哪些动画
郑渊洁说:“孩子的成长,成也母亲,败也母亲。”比尔·盖茨的母亲说的话更戳重点:“两个民族的竞争说穿了是两位母亲的竞争。” 虽然已经离开老家很多年了,但我依然对发小的妈妈印象深刻。 发小的妈妈,按照辈分,我应该叫她一声“婶子”。这个记忆中的婶子爱使小性子,即使平时她老公很忍让着她,也总免不了时常吵架。 记得有一年的元宵节,他们一家人本来约好晚上去广场看花灯。可叔叔的领导临时要去外地开会,担任司机的叔叔便先送领导去了火车站。途中,婶子多次给叔叔打电话要求他送完领导赶紧回来。兴许是过节,路上有些拥堵,叔叔最后还是耽误了看花灯的时间。 叔叔回来后,婶子是各种哭泣各种埋怨各种耍小性,好说歹说就是不听劝。她老公无计可施,只是恼得像发了疯一样地一个劲儿地自己扇自己,扇得满脸通红。这样,婶子才不折腾了。 婶子不仅对老公脾气暴躁,平日里动不动
天气慢慢转暖,春天已经过去小半,但丁妈为聚会准备的那身春装还是没机会穿出去。因为,朋友都生娃了,大家要想约出来小聚一会儿,真是太难了。 丁妈简直太能理解:丁妈和娃爸都要上班,需要花大力气平衡孩子和工作,力不从心是常事,哪儿来的时间(给丁妈臭美新衣服)聚会啊。 丁妈相信,上班还得边带娃,自己绝对不是一个人。 现在许多家庭都是双职工,边上班还得边带娃,工作、孩子教养两头都要顾,压力大,也容易忽视了孩子的管教。 边上班边带娃的全职爸妈们,应该如何平衡好工作和家庭呢?丁妈给大家分享一些经验吧。 熊孩子麻烦多? 科学育儿来帮忙 现在的孩子「事儿太多」,工作家庭两边跑的家长,时常感觉精力不够,这个时候懂得一些科学育儿的办法就会让你省心许多。 1. 学习基本的疾病处理知识 了解发热、腹泻
我们总是说孩子是「熊孩子」,总是提出各种「不合理的要求」。要买新玩具啦、要买新衣服啦,馋各种零食啦。许多时候,家长会以这种直接的方式来拒绝孩子们的要求:哪来那么多钱,顺着孩子的意任他折腾啊。 对于孩子这类「不合理要求」,是不是只有 YES OR NO 两种回答呢?正面管教家长讲师闫涵用一篇文章,告诉了我们第三种答案。 一句话, 抹杀孩子心中的美好 第一个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小姑娘。 小姑娘的奶奶带着这位小姑娘,在一个高档社区的游乐场玩。 当这位三四岁的小姑娘,看到别的小朋友从带门禁的单元门里出来,很向往地说: 奶奶奶奶,我也想住刷卡、有大花园、能玩沙子、钻洞洞的房子! 她奶奶听到这话,不假思索地开启唐僧模式: 哎呀的我祖宗,这房子哪是咱们住得起的,就你爸你妈那点工资,一辈子不吃不喝
宝宝的降临,估计给宝爸宝妈们的生活带来很多变化,相信很多宝妈经常想起没生娃前自己的生活,再对比生娃后的生活,在心里默默地给自己掬一把辛酸泪。小编今天罗列了宝妈生活的六大变化,不晓得有没有戳中宝妈们的内心呢? 不知道这六大变化有没有戳中宝妈的心呢?宝妈们生娃前后的生活还有哪些变化呢?
曾经看过龙应台的《目送》,很多内容和句子都模糊了,但有一段话,却一直记忆犹新。“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孩子的成长,就是跟父母一场一场别离的过程。但在别离来临之前,在孩子走向广阔世界之前,妈妈们是怎样全心全意地爱着你的,孩子,你会记得吗? Part 1 全职妈妈: 放弃一切也要守护你 李莉: 母乳喂养29个月了,从怀孕就开始读育儿书籍,宝宝两个月乳腺炎开刀坚持母乳,在孩子16个月我决定要辞职。我不后悔我的任何决定和付出,我爱我的孩子。对,对于其他人少了我不会怎么样,但孩子少了母亲的陪伴,将会是灾难。我产后128母乳喂养一年就98斤了,为母乳正名。并且没有下垂。胖和下垂这锅
中国爸妈养娃累,主要体现在这7个方面 1对孩子期望太高 在绝大多数有孩子的中国家庭里面,孩子都是中心中的中心。 父母们整天围着孩子转,事事为孩子打算筹谋,而且这种筹谋,从怀孕起,到整个孕期、孩子出生、孩子上幼儿园、孩子上小学中学高中,直到孩子上大学、孩子工作、孩子结婚、孩子买房、孩子自己生孩子,几乎无一日间断。 期间是各种操心、各种比较、各种选择、各种纠结、各种倾尽全力、各种力不从心、各种满心希望、各种灰心失望、各种不满、各种早知今日、各种悔不当初,常常是孩子大了,自己也老了,然后又是对孩子回报父母、孝顺父母的各种期待。 如此心力交瘁地几十年,怎么能不累? 这么累的根源,就在于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期望太高,既包括对孩子自己发展的期望,也包括对孩子回报父母的期望。 期望如此之高,压力山大的不但是父
” 娃儿是什么物种?记得小时候看过一个劣质电视剧,坏人教朋友干坏事:“你要想报复她,去把她肚子搞大,然后再把她甩了!” 小时候看这情节,懵懵懂懂。为人父母之后,偶然想起这桥段,猛然明白,这玩笑分明充满了哲学意味,把娃儿这物种的起源,说得再透彻不过。娃儿这玩意儿,就是老天特地派来人间,让虚伪堕落的人类相互报复、相互折磨的特派员。 男人报复女人,最牛逼的计划,是让她怀上娃儿,再一脚蹬了。 女人报复男人,最牛逼的计划,是当着那男人和他老婆的面说,我怀了你的娃儿,你看着办吧。 男人报复女人的升级版,是让她怀上娃,跟她结婚,然后不管她,让她一个人挣扎着带娃儿,从萝莉变成妇女,生不如死。 女人报复男人的升级版,是生下他的娃,娇惯溺爱,淫奢放纵,让娃儿长大成为坑爹的货,让他爹头疼得死去活来。 男人女人互相报复折
妈妈们在一起聊天的主题是什么?情感?工作?时尚?美食?天马行空,什么都有。但纵横穿梭畅游话海,最终一定会不约而同的引向一个点——孩子。 “我家孩子现在语言飞速发展呢,动不动蹦出一句话来简直笑死人,哎呀呀实在太可爱了!诶你家宝宝会翻身了吧?” “是啊是啊,翻的可利索了,就喜欢大人逗她,天天的冲我们乐!” “性格真好!对了你可得注意防掉床啊,我们当时就不小心掉过一回,吓坏我了。” “有什么经验没,快讲讲。” “嗯嗯,就是这样这样……” 瞧,这样的场景大家一定都不会陌生吧。然而,宝宝们在一起侃大山,画风又会是什么样呢?不妨咱们一起来,想象一下…… 小a宝 年龄:1岁半 爱好:吐水 亲爱的小伙伴们,我最近学会了一项新技能,就是喝水的时候慢慢的把嘴里的水吐出来,可好玩了!家里的大人
“你看那谁家的孩子多好多听话,你怎么就一点没长进呢?”,相信这是大多数父母都对孩子说过的一句话,好像自己家的孩子永远都是不省心的那个,平平常常的一句话,到底会带给孩子多大影响,做父母的很少或者也懒得去思考这个问题,因为本来说话也无需承担法律责任,思考的步骤也就自动被忽略了。 如果你总觉得别人家的孩子比自己的孩子听话、懂事。那你肯定也不是一个合格的父母。 孩子是做父母的一面镜子,在孩子眼里,也许你同样是别人家的父母。 过度拿别人家的孩子来和自己的孩子比较,只会造成孩子心理自卑,甚至产生敌视社会的情绪,有口无心的话还是少说,对孩子过多的指责只会给孩子心里面造成也许永远无法抹平的创伤,还极有可能让你永远失去自己的孩子。如果你还不明白,鸽子再告诉你一个数据:中国儿童自杀率,世界第一! 相信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健康康的长大成人
她说:孩子,别抢救,别祭拜3月12日,79岁的台湾女作家琼瑶发表了一封公开信,这封信约3000字,详细介绍了她对死亡的态度,交代生后之事,并特别发出5点声明叮咛儿子和儿媳——无论生什么重病,她都不动大手术、不送加护病房、绝不能插鼻胃管,最后再次强调各种急救措施也不需要,只要让她尊严地死去就好。 她对死亡的态度无疑是超脱的:时间到了,为我欢喜吧,我终于走完了这趟辛苦的旅程。在藏区,人不庆祝出生,只庆祝死亡。尽管琼瑶是无神主义者,但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最后殊途同归;真正有高度的灵魂,冥冥中会有相通的结论;真正正确的路,不问形式,不问出处。而我更关注的是,是她对儿女们的温柔——“不做七,不公祭,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不要出殡。” “等到后事办完,再告诉亲友我的死讯,免得他们有意见,造成你们的困扰。”“恳请你们用正能量的方式,来对待我必须会来临的死亡。
昨天有位妈妈问我:我看了无数的育儿书,学了好多的育儿方法,可是每次孩子淘气都会忍不住一顿打骂。自己过后也很后悔,可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今天因为宝宝把书撕坏了, 又双叒叕打了一气......“ 打骂孩子,后悔内疚自责, 发誓改过自新,下一次忍无可忍又出手。 打,自责,立誓,再打,再内疚...... 真是个死循环! 打骂孩子似乎成了戒不掉的毒瘾, 明知道不好,还是管不住自己的手。 今天,很多国家已经把打孩子甚至斥责孩子界定为违法, 甚至一些国家父母对孩子的语言和肢体暴力都可以被举报而伴有牢狱之灾, 可是我们中国家庭还在讨论要不要打孩子。 作为三个孩子的妈, 家里每天都会上演“黄河大合唱”一般的哭声大戏。 最初一段日子,
几乎每个人的童年,都曾潜伏着一个可怕的怪兽。这个怪兽,对于小时候的我来说,就是夜里胡同口,那个昏暗的公共厕所。 后来厕所的那个接触不良的灯泡,被修好了,没有了黑暗的,我看不到的角落,也就再也不会壮着胆子上完厕所之后,再逃似的跑走了。 孩子对于未知事物的恐惧,是需要那个明亮的灯泡去驱逐的。而这个“灯”的最佳人选,就是备受信任的爸爸妈妈。 不要觉得孩子说害怕是“孩子气”,给他一束光,驱散那些影子,伴他变勇敢。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 每个孩子都会出现害怕的情绪, 有时早到连“害怕”这个词语都还不会说的时候, 他们就已经开始害怕了。 这真的很普遍,今天并不想贴标签,说孩子是胆小鬼。 我想用两个来自小D的亲身经历和大家分享一下, 孩子为什么会害怕。 希望大家在基于理解的基础上,
萌妈前几天在微博上读到 这样一则新闻:新疆乌鲁木齐一母亲把5岁的女儿锁在家里,不料,女儿模仿动画片情景撑开一把伞从11楼跳下,落到四楼平台上摔成重伤,目前,小女孩在重症监护室抢救治疗。 据孩子的父母说,孩子平时特别喜欢看动画片,尤其是爱模仿《熊出没》上蹿下跳的情节。所以爸爸妈妈不在家,小朋友自己学着动画片的样子,从家里找到一把雨伞,然后背起书包,撑开以后抓着伞从阳台上“飞”了下去。 虽然这个孩子很幸运,最后没有生命危险。可萌妈心里还是出了一大把汗,本以为孩子看动画片没什么,可现在竟出了这样的事,看来动画片也不能随便看啊! 看这个新闻后,我就上网搜了一下孩子因为模仿动画片内容而发生的意外,不搜不知道,一搜吓一跳: 常州6岁女童学熊出没里"光头强"爬阳台下水管5楼坠落受重伤; 10岁女孩
有一次,我正在熬夜写稿。微信收到了一条信息:“你说早读书晚读书真的有区别吗?都说早读书害了孩子,是真的吗?”其实这样的问题我已经见过很多的版本。 “要不要给孩子进行亲子阅读,不怕看坏孩子的眼睛吗?” “这么小就阅读,不会损伤大脑吧?” “不是说要好好玩么,就要快乐玩耍,看什么书。” 我也有不少的同学朋友说过同样的话。 我妈以前看到我给儿子读故事,也站在关心孙子的角度进行质疑。 其实这只是近几年“快乐教育”被曲解后的表现罢了。 很多人断章取义地觉得孩子就要这样,进行所谓的快乐教育。 而这个快乐到底是什么样的? 每个人有自己的看法,而散养,甚至拒绝教育是一个主流。 因为很多的父母是从书山题海中走过的。 有的人是怀着一种恐惧的心走过那些年。 所以一
女儿上的是重点中学,开学比普通中学早几天。晚上,女儿偎在我身边,一副不情愿的样子说:妈,明天我就要滚回学校了。我扭头看着她:你还不该滚回学校吗?都玩了快五十天了,再玩下去你就傻了。女儿噘着嘴不高兴,我还想去看大海呢,你们也没人陪我去,又得明年了。 老公正好听到,承诺说:下周日,爸爸开车带你去,反正又不远,当天就能回来,不耽误学习。孩子嘛,快乐最重要。 我呵呵了两声:你就会做老好人,好像女儿不是我亲生的,我比你更希望她快乐。 可是,她现在快乐了,将来呢? 记得今年春节刚过的时候,我正在上班。敲门进来一位小伙子,还有一位五六十岁的阿姨。 小伙子怯怯地问:听说咱们公司招一线工人,请问有什么条件吗? 负责招聘的同事把招聘简章给他看:一线工人要中技以上学历,有从业资格证书。 小伙子在包里翻了半天,
父母为孩子倾尽心力,盼着他们成龙成凤,但结果总是千差万别。造成这种差别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马太效应”。马太效应,描述了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两极分化”现象。 新西兰插画家和漫画家 Toby Morris,创作的一个小漫画“On a Plate”《盘子上》,描述了两个在不同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怎样一步步走上完全不同的人生。 这个小漫画风靡了Facebook,收获了超过20万个“大拇指”,看完它,很多人都会陷入深深的思考...... ▼ 左边这个孩子叫理查德。他父母的工作还行。 右边这个孩子叫宝拉。她父母的工作就差一些了。 理查德的房间温暖干燥。他家书柜装满了书,冰箱也装满了食物。 宝拉的房间除了人满为患,也没啥东西了。她住的房间潮湿、吵杂,她总是生病。
最近被这则新闻刷新了三观:一名仅 20 岁的女子,跑进一汽修店,仅用 2 分钟的时间就生下了一个孩子,然后淡定离开头也不回。整个过程,听起来犹如母鸡下蛋,下完蛋即刻跑来跑去。更犹如拉屎一样一泻千里痛快淋漓。 2分钟生娃?让我们这些痛了2天2夜才生下来的情何以堪?难道我们生的是假孩子? 当然,这次要讲的并不是生娃的过程,或者是生娃的常识以及生娃的道理。我要讲的是,你生了一个娃,你是如何可以做到淡定离开的? 犹记得我生完娃看到宝宝的第一眼,是被他丑哭了,转而代之的,是无止境的感动,他在我身体住了10个多月,如今,我们以一种崭新的方式合二为一,我要守护他,照顾他,所有的爱都给他…… 可是,对于“2分钟妈妈”的行为,我们该如何理解呢?其实,她的行为很好地诠释了一种病症——“情感缺失症”,只有情感缺失的人,才会做出这种异于常人的行为。 什么
宝妈们,你家有木有一位想起来就扶额的闹腾孩子? Ta有用不完的力气,每天都能折腾到大半夜; Ta有惊人的破坏力,所到之处只有“收尸”的份; Ta有个性火爆的臭脾气,分分钟炸毛状态; Ta有离奇的想法,会各种稀奇古怪的恶作剧; Ta会在最其乐融融的时候给你浇上一盆凉水,毁坏整个场面的气氛;会在你疲累不堪的时候,依然闹腾尖叫,挑战你的忍耐…… Ta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熊孩子! 听说这些星座盛产熊孩子,哈哈,宝妈们快来看看是否对上了家里的那位小魔王吧。 TOP5: 射手座 射手座的熊孩子从来不惧怕陌生人,所以公共场合或旅途中的射手座宝宝尤其让人头疼。 多动症宝宝大多属于射手座了,去到哪里都热闹,完全不担心会冷场,只是high起来完全不留心眼。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