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的成长可谓日新月异,每一天都有小进步、小变化。但通常,家长们都会把注意力放在宝宝的大动作发展上,比如翻身、坐、爬、走,却常常忽视了孩子小手的发展。什么时候能把拳头放进嘴里,什么时候能捏起地上的小纸屑,这些不仅是宝宝手部技能的发展,更关系到大脑的发育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所以,为了让妈妈们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糕妈给大家整理了0-3岁宝宝的手部精细能力发展表,还贴心地附上了12款小游戏。妈妈们可以在宝宝的活动时间,多和他玩玩这些游戏。老话说“十指连心”“心灵手巧”,只有小手灵动了,小脑袋才能聪明起来哦。 为什么小手的发展那么重要 虽然手部精细动作的发育,没有大动作发展(翻身、坐、走)那样引人注目,但它对宝宝的重要性却一点都不输给后者。一些看似简单的动作(比如把手放进嘴里,捡起掉落的物体),其实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技巧才能完成,包括控制、使用不同的
言情男主常说的一句话:我的心很小,容不下两个人。其实孩子的心也很小,能够走进他的内心深处的人真心不容易。 小侄子今年5岁,每周都会在自己的小黑板上列出全家人在自己心中的排名顺序。前几天,他家的排名榜又更新了,奶奶还是稳居第一名,爷爷第二,妈妈排最后一名(原因是打小侄子的屁屁了)。 表姐无力地向我吐槽道“我算是知道了,现在的孩子为什么不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这妈妈的位置都被奶奶给代替了,我也不求在他心里我是最好的,只要长大之后别恨我就谢天谢地啦。” 本来我以为这是小孩子无聊搞出来自娱自乐的东东,可是后来当我把这件事当做笑话告诉朋友的时候,她的一席话让我震惊不已。 朋友说有一次,让班里的学生以“我最爱的一个人是XX”为题写一篇作文,结果一半以上的孩子写的是奶奶,只有极个别写妈妈的。评讲作文的时候,朋友问孩子们为什么在这么多人的心里奶奶最
周末,我们全家坐地铁出去玩儿。车上来了一家三口,小女生比子觅还小,顶多也就三岁。有人给让了座位,妈妈抱着孩子坐,爸爸站在面前。小女生很有表达欲,从上车开始,她就在不停呱噪地说话。 从坐下之后,妈妈一直在忙,擦汗,擦手,喂水,喂面包,忙得不亦乐乎。对于小女生说得所有的话,都只是有一搭没一搭的应和着,爸爸一直在聚精会神给妈妈打下手,拿面巾纸,开杯子盖儿,对孩子讲的话,置若罔闻,完全没反应。 吃完东西,小女生的活动力差一些,慢慢地,她不再开口,在妈妈的怀抱里睡了过去。妈妈一直抱着她,爱恋地摸着她的头,眼神动作,全是温情。 我想如果从社会学,或者心理学定位中国父母,大概可以算是:“感情饱满,但是主导思维下的单向驱动型父母。” 因为所有的交流都是单向的,没有循环性。 我遇到过非常多的父母。我发现基本分成两大类: 1.照顾性父母
吃过晚饭,和往常一样拿手机刷、刷、刷,却发现孩子所在的班级群闹翻了天,家长们的责问指责声一各接一个、各种不满不断刷屏,家长怨声载道……有的问:这学期学什么?怎么跟以前的一样? 有家长问:这样下去上小学怎么跟的上? 也有的问:你们老师怎么教的,孩子一个字都不认识,书本上的字、学过的跟没学一样,一问三不知,这样下去,孩子就被废了; 有的说,我家的孩子到现在字认识的还太少,你们幼儿园老师都不教识字、可如何是好? ...... 两个年轻老师,被大家你一言、他一语责问的无从说起。 看着大家的阵阵声讨,我的内心充满了疑惑和震惊。 如果不亲眼看到,我从来不相信在家长们心中,对老师还有这么多的不满、如此大的依赖。我曾听说有家长因为孩子摔跤、打架等种种原因,就去找老师责问、争吵的,却从来没亲眼所见。 这
前几天在外边吃早餐。旁边一桌坐着一家三口。孩子应该是要去幼儿园,背着一个小书包。爸爸匆匆吃完早餐后就开始玩手机。孩子吃了几个饺子就说要蘸点醋。刚好自己桌的用完了。 “叫你爸爸去拿。”孩子妈有点不高兴地说。 “爸爸,拿醋。” “你自己去,不是跟你说了,自己的事自己做嘛。老师怎么教的?” 爸爸头也不抬地说。 孩子抿了一下嘴巴,然后自己去隔壁桌拿去了。 没想到刚拿起来就掉在了地上。 满地的碎片和撒开的醋。 空气里都酸酸的。 “你这个笨手笨脚熊孩子。看我不打你屁股!”这时候爸爸就起身骂起了孩子。 妈妈赶紧把吓的不知所措的孩子拉了过来。 “这么大瓶子的醋,是有点滑,没事,跟老板道个歉,赔一瓶就行。下次注意点” “我看就是你惯的,就知道溺爱,一点小事都做不好。”孩
娃解决问题,总能用我想不到的办法。几天前给娃买了一套钓鱼玩具。长长的钓竿上有一根软软的线,线的另一头是一个小指甲盖大小的磁铁。卡纸做的鱼比硬币大不了多少,鱼的中央有一个绿豆大小的小铁片。 拿到玩具的一刻,我觉得get到了游戏设计人的心思——不就是训练娃的手部稳定性,以及手眼的配合嘛。那就开始吧! 果然,娃举着钓竿,晃荡了半天,绳子被晃动得摆动起来,最下面的磁铁怎么也碰不到鱼身上的小铁片。他着急了,越着急,越稳定不下来。眼看着就要伸手去抓鱼。 我赶紧拿起另外一根给他示范:“宝宝你看,这样钓,手的移动要慢慢的、轻轻的,绳子就不会晃了,你就能慢慢地让磁铁靠近小鱼……哈,吸到了。明白了吗?” 娃一脸蒙圈地看了看我,拿起他的钓竿,继续晃。 “别晃别晃,要慢慢移动,才能让杆变稳。”我边说边去抓他的手,想让他感受下“这就是稳”。
前段时间憨憨从学校里带回一些作业,原来都是一些关于地图的内容,他跟我说,最近老师在训练他们的 Map Skill(地图技能),很有趣呢! 我就笑了,不就是地图吗,能有啥好训练的?可等我把他的作业检查一遍后才发现,原来美国学校对地图这个概念真的好重视啊!憨妈不禁在旁边感慨,说她如果早点接受这套Map教育,就不会一到陌生地方就变路盲了 … 下面是憨憨作业中的一张纸, 我后来咨询了憨憨的老师,原来在美国教学系统里,Map Skill(地图技巧)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它属于Math(数学)和Social Skill(社交技能)中的一个交叉教学点。以前写的一篇《这是一堂数学课,老师却让孩子学救灾 ~ 原来数学可以这么学》讲得就是利用地图教数学的例子。 儿童成长认知过程中,有一项叫做Visual Literacy(视觉素养)的指标很关键,这个指标指的是孩
最近看了篇《小孩的恶到底有多可怕》的微博久久不能平复,文中描述熊家长纵容自己熊孩子导致的种种可怕后果。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其中在火锅店的一段,家长的一再纵容,导致最后熊玩意用火锅汤泼了一个无辜的女孩,导致女孩半边脸严重烫伤,毁容了。 我不认同人性本恶,但也不认同人性本善。我最为认同的是:小孩本是一张白纸。原生家庭和教育对一个小孩来说到底有多么的重要可想而知,熊孩子的行为不一定是大奸大恶,但是也有可能是你无法想象的可怕。 一网友如是说: 尽管甚为偏激,但天下父母都需警惕,千万别拿这个来做借口,孩子不只生养就可以了,还需要教育。教养教养,先学教而后养吧。 我一直认为值得对宝宝长久而坚持的教育就是一个人的素质,最小的事最能反映素质。 就像会不会乱丢垃圾,小到你吃完一个橘子口中有几个果核是不是随口吐掉。很
美国人爱体育,那是全球闻名的。出众的体育成绩甚至是名牌大学的最佳敲门砖(当然全A的学术成绩也必不可少)。那么美国大学为什么如此重视体育呢?有部分原因是由于崇尚成功和体育精神,但是“名利”方面的原因也是必不可少的——” 我在美国的好些妈妈朋友又被打了一针鸡血,一个七岁男孩的妈妈马上给孩子在足球、游泳之外报上了网球班,另一个两岁半女孩的妈妈,给孩子报了冰球和体操。 我笑话她们想太远,她们反过来批评我心太宽:“再晚培养就来不及了,你想申请大学的时候临时抱佛脚?那个根本做不到!” 后来,我就听好几个朋友向我安利了体育的重要性,比如,我牙医朋友的孩子,凭着全美青少年摔跤比赛第四名的好成绩被普林斯顿录取,他的妹妹在全国皮划艇比赛里得了名次,被斯坦福录取;我的另一个朋友,他的儿子在全国花剑比赛里得了奖,也拿到了几所藤校的offer……当然,他们的成绩也基本都是全A。
近几日,林妙可无缘北电的消息被各大媒体、个人,以各种角度抛到舆论的风口浪尖。有人喷她的矫揉造作、有人说她家教失败、也有人对她感到怜悯惋惜。 一派认为:林妙可是被制造的人生,活在“人设”的渴望中,努力活出别人眼中期待的样子,在朝向名利之路越走越远,是应该做为家庭教育的反面教材,为家长敲响警钟的。 而另一派则认为:林妙可只是个没长大的孩子,不仅背负了超出年龄范围的成长压力,还在唇枪舌剑的公众舆论下被消费,如此的网络暴力就不该指向一个未成年人。即便她反映了当下不良的家庭教育,但错不至此,怎么就成为了全民声讨的对象,我们不应该这样做。 争论许久,我们的结论是,林妙可既不可怜,也不应该被黑化至此。不可怜在于,林妙可的家庭教育却有不当之处,她在镜头前的做作,和在生活中的不更事,有着天壤之别,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自己,恐怕连她自己都搞不清楚。
“人与人之间一切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课题的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我常听到父母们的抱怨,很多都是诸如此类:妈妈不爱给孩子买零食,但爸爸总有求必应;年轻父母想让孩子自己吃饭,老人却忍不住地喂;妈妈很介意孩子看手机,老人却不以为然。 可见育儿分歧无处不在,着实让很多父母困扰不已。 的确,我们不是存在于真空的。就育儿这件事,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处理方式。你认为绝对不能接受的,别人却不以为然。甚至于在孩子这个问题上,双方都觉得事关重大,反而比其他事更容易引起冲突,更急迫地想要改变对方,说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 我们都知道大人之间的育儿分歧很容易让孩子钻空子,难以形成好的规矩,于是私下商量着,在孩子面前一定要统一战线,维护家长权威。 这的确也是一种处理方式,可并不能每次都天衣无缝。 试想当我发自内心不赞同你的时候,我的“佯装坚定”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一朋友家孩子正上初二,聊天中她与我描述的当下竞争之激烈,家长卯足了劲地管教督促孩子,听得我感慨不已。跟随着思绪,回到了我的高考前夕。 记忆中的场景仿佛总发生在盛夏,满满一屋子人,淹没在题海和高高垒起的书堆中。从清晨的朗朗读书到夜里的挑灯夜读,每个人都马不停蹄地向前。班主任时不时会开一场“励志”班会,他常说“高考时,那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哪怕提高一分,干掉的也有几百到上千人,这就是竞争。” 这种竞争思维在一次次密集地排名之后,深深烙了我们每个人的脑海里。身边的同学都是竞争对手,于是免不了我们会互相比较作息,比较成绩,甚至更有“心眼”的学霸们,自己会的题目也不愿意教会别人,好的学习方法更是不愿意分享。 长大后的我们,不再有白纸黑字清清楚楚的排名。但内心似乎还是有一张表,上面记录着“A考上了名校研究生,B找到了一份高薪的工作,
你是在“沟通”还是在“说服”家人?在心心一岁半之前,我一直是独自带娃。之后随心爸工作调动去了别的城市,公婆主动搬来,想尽自己的一份力,帮我们减轻负担。有了老人的帮忙,我的生活状态大为改观,不仅因为充足的休息提高了亲子陪伴的质量,还有时间去发展一些兴趣爱好。可这随之而来的,也有不可避免的育儿分歧。 由于我们并不住在一起,分歧的高发点往往就在于全家人都在场的吃饭时间。 和多数年轻的父母一样,在心心能握住勺子的时候,我就开始让她坐在餐椅上自主进食。我认为这样能促进精细动作发展,还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与自信心。我从不喂饭,相信她知道饱与饿,只是尽量保证把饭菜做得多样且可口,饭后耐心收拾满餐椅的狼藉。其他一概不管。我用行动让她明白:吃饭是她自己的事。 可老人并不这么认为。每每心心吃得到处都是时,他们担心这样做会让孩子不知珍惜食物,同时也操心孩子吃不饱。坐餐椅更让婆婆感觉
琴是家里的老幺,上头有几个哥哥姐姐,生琴的时候父母都快四十了。去年秋天,琴的母亲去世了,父亲一个人在老家没人照顾,琴便把他接到了上海。 父亲虽然和琴一起生活,但琴觉得父亲还是非常寂寞。琴的女儿已经上高中,住校,周末才回家。琴两口子白天都去上班,七十多岁的老人从早到晚独自在家,其实非常无聊。 渐渐地,琴发现父亲越来越沉默寡言,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整天不愿意出门,也不爱运动,对衣食住行都没什么要求,看起来一切都随遇而安。 他整天窝在沙发上看电视,这本来也没什么不好,可是父亲好像也没有特别喜欢的节目或电视剧,他拿着遥控板,几十个电视台不停地换。 周末孩子回来了,一家人去外面玩,父亲常常不参加,总说没什么好玩的。 琴为此很是发愁,她老公也说这样下去不行,担心老人会有抑郁症倾向。连孩子也说外公不运动也不接触人,会不会得老年痴呆呢?
老乡开小吃店,生意十分红火。不大的店面一共有8张桌子,分列在店铺的两侧,中间一条小通道,里面是厨房,楼上住人,是最常见的小店铺。 小店每天的营业额颇为可观,老乡两口子外,还请了5个人,全都忙得团团转。除去房租水电和工资,一年下来,老乡的收入比许多白领丰厚得多。 可春节前,老乡把这家被一众同乡羡慕得流口水的店铺盘掉,打算回老家开店,不来上海了。不是店铺生意不好,而是他决定回去管孩子。 他那在老家读初二的女儿早恋,并打算来年和她的小男朋友一起辍学去打工。 老乡有一儿一女,儿子读五年级。两个孩子都在老家留守,由爷爷奶奶照看。 爷爷略微读过几年书,认得些字,奶奶从没上过学。孙子们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爷爷还能教认几个字,再后来就爱莫能助了。两个老人只能给孙子们做饭洗衣,照看生活起居。 这回被中二叛逆期的孙女这么一闹,老人也没辙了,给
孩子接受不了失败,例如下棋,只能赢不能输,输了就撒泼打滚就地起义……在学校比赛不能输,输了就找父母哇哇哭,总之,就是不能输,输不起!“输得起”,是很多成年人都不具备的品质。然而,我们必须明白,输得起,才能赢得起!输得起,那才是真的赢。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才能让孩子输得起,经受得住挫折呢? 有人说,我家孩子自尊心很强,稍微说他不好什么的,就接受不了……(在文最后的牛妈心语,会和大家解释,什么叫自尊,自尊心高和低有何不同,怎么引导) 首先,我想用两个对比,来分享为什么有些孩子,接受不了失败的结果。 区别在哪里? 这两个妈妈都在激励孩子,都表现得很积极。 左边的妈妈,更关注孩子参加比赛这个过程,有种“重在参与”的意思。 而右边的妈妈,更关注孩子参加比赛的结果。有种“势在必得”
小学入学年龄截止日出新规 新规指出,8月31日有可能不再是小学入学铁定的截止日期了。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17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到,就读小学一年级儿童的截止出生年月,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法律规定和实际情况统筹确定。 小学入学年龄由各省统筹确定 ——就读小学一年级儿童的截止出生年月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法律规定和实际情况统筹确定。 ——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够均衡、群众择校冲动强烈、“学区房”问题突出的地方,要一手大力推进均衡发展,一手积极稳妥推进多校划片(随机摇号、派位)。 ——加快建立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切实简化随迁子女入学流程和证明要求。 ——学校不得提前选拔、特殊培养学生;不得以各类竞赛、考试证书、荣誉证书或学习等级等作为招生入学依据或参考。
2016年5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就推动学校体育改革发展和强化学校体育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明确提出: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外全民健身运动,中小学校要合理安排家庭“体育作业”,形成覆盖校内外的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体系。此《意见》一出,各地方纷纷出台相关政策进行响应,为了增强学生体质同时践行有关政策,很多地方在寒假期间均为学生布置了体育家庭作业 布置体育家庭作业这一事件,引起了社会和教育界很大的争议 有些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布置的体育作业, 及时监督孩子完成 ▽ 小学一年级学生小轩每天下午都在家人的配合下练习跳绳。“孩子跳,我给他计时,之前一分钟跳60多个,现在能跳80多个。”小轩的奶奶说,“孩子经常感冒发烧,平时让他锻炼他不听,刚好老师布置了体育作业,我们就有让他锻炼的理
不知从什么时候期,“育儿”不再是老一辈眼中简单地“养孩子”。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婆媳”的主战场推演到“育儿”的具体方式的斗争上。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网络、朋友圈开始铺天盖地传阅某某育儿专家的名人名录。 新式“科学育儿”的对立面恐怕就是老一辈的“育儿经验论”。而之中,两个观念斗争最为激烈的恐怕就是“婆媳”之间了,当然,部分“母女”间也有育儿争论,但似乎没有“婆媳”来得激烈。 对于老一辈的“经验式育儿”确实存在很多不合理、不科学的地方。譬如出生时的“蜡烛包”;过早给孩子吃米饭,甚至口尝孩子食物再喂孩子;没满月的孩子老是抱,一哭就摇等。 上述几类育儿情况虽存在着一定我能提,但我们却不能完全否定老一辈育儿的功劳。很多年轻的父母抱怨老人育儿不科学,同时,他们自己似乎又慢慢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因为而今网络的发达,有太多的广告引导这新晋的爸爸妈妈们。为
最近热播的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 掀起了仙恋剧的高潮,天族太子夜华与狐帝之女青丘白浅的三世情缘,让我们久不跳动的少女心蓬勃了一次又一次,单凭那一声“浅浅”就让人直打哆嗦…… 然而,三世牵绊辗转的爱恋,夜华君“碰瓷”的路上又怎么少得了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神助攻呢? 说起神助攻,史上最最萌动人心的非夜华君与姑姑的亲生儿子,糯米团子小天孙阿离莫属了。 声音软糯、古灵精怪、语出惊人是团子最强大的属性,连修行了十几万年、四海八荒没怕过谁的姑姑都招架不住。 其实,起止远古的上神?就连新时代的妈妈们也“春心萌动”,纷纷打起了生个“糯米团子”的念头…… 生孩子容易养孩子难,如何养个像团子般的萌宝呢?先来看看团子的萌属性: 团子属性一:语出惊人 强大的语言技能是团子帮助父君重夺美人心的第一招,语言攻势加上撒娇卖萌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