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去问一位妈妈,别人讲什么可以一句惹怒她?大概讲个三天三夜没问题吧! 我自己在想这个主题时,要是每句都画出来,应该画到明年都不会结束。所以简单整理几种类型出来: 1.觉得带小孩很轻松型 这类型最经典的就是一听到全职带小孩,马上就会联想到妳「可以不用工作,在家当贵妇!」,彷彿小孩跟叶插法植物一样,摘片叶子放在泥土上浇水就会开花。而且不要以为有工作的职业妇女可以逃过此一类型,照样会有人说「去上班小孩都给保母带,很轻松吧!」 衍伸句型: 『宝宝睡的时候你为什么不睡?』 『爸爸上班这么辛苦,回家怎么还让他带小孩?』 『每天在家没事做不会很无聊吗?』 『不去上班,只靠老公赚够花吗?』 2.自己永远正确型 不知哪来的自信,此型觉得自己的育儿观等同宪法最高指导原则,绝
作为一名孩儿妈,咱身上都有想传承传统文化的情结,但是有时候就是不知道如何给宝宝讲。突然,在网上看到石昌鸿设计师的这24张节气图时,真的惊为天人,他用24对字完美诠释节气。 这段视频也同样做成了24张动图,配合视频里文字,妈妈们给娃看时只需要念出文字,让娃自己去戳动图看,无须多言了。最顶级的创意无须解释,已经把一切都呈现给你了。 1.立春 万物复苏,耕耘播种,啼莺舞燕,绿芽萌动,蛰虫始振阳气生。 2.雨水 潇潇细雨天渐暖,雨水纷纷送肥忙。 3.惊蛰 春雷响,万物长,一声霹雳醒蛇虫,天气回暖雨水降。 4.春分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依依拂心田,白天黑夜两均分,春意融融燕子归。 5.清明 细雨纷纷,春茶正香,扫墓祭祖
每周末带儿子上课外班,孩子们在里面学习,我们几个妈妈就在外面开座谈会。几次下来,我发现一个现象:养男孩的妈妈似乎更焦虑。男孩太皮了,上火,怕以后闯祸。 男孩太静了,发愁,怕以后娘炮。 总之,越养越不知道该怎么养。 自从去年9月份,我家小宝成为一名光荣小学生,我也跟着升级成为一名辛(ku)勤(bi)的学生家长。 毫不夸张地说,前三个月,我几乎脱了一层皮。历经了无数次观察、分析、对照、反思之后,时至今日我才敢说,终于搞明白了该如何养一个熊小子。 而意外收获就是,我更加明白了直男这种生物,究竟是什么样的脑回路。 因为,熊爹地和熊小子,基本都是同一个熊模子。 你学会了怎么养男孩 ,也就知道了怎么对男人。 1以强压强不好使 我和刘小宝有一个阶段,几乎天天吵架。
麻麻,我不是乱发脾气的坏宝宝!心疼~ 每个宝宝都渴望得到父母的关心,不是每一次发脾气都是无理由的,对宝宝对一点耐心,多一点关心,听宝宝说完每一句话,表达完每一次的想法,给宝宝一个正确的引导~
很多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都有个这样的想法——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一定要有一个单独的学习空间。所以只要有条件的家庭,都会给孩子打造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相对隔绝的空间,以求给予他们一个良好学习环境。 我在美国访问的时候,有一个日本同学,她带着孩子一起来学习。我们时常会交流一些育儿的经验。当她得知,中国有条件的家庭,会给孩子准备书房时,表示惊讶,因为他们习惯让孩子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学习。 孩子放学后,在餐桌上写作业,妈妈则在一旁做饭。当然,她和孩子之间因为这样的亲密无间,变得对彼此十分熟悉。我注意到,她的孩子的漫画书成堆。这样也可以?我很疑惑。他妈妈则笑说:日本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就是漫画。 这让人深思。那种把孩子“隔绝”起来的书房环境,是否真的意味着给他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环境呢?这可能是很多父母都未曾思考过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隔绝”孩子意味着
早上走进办公室,就听见同事笑笑一阵痛心疾首:“啊啊啊~老纸这五年妈真是白当了!” 一打听才知道,这位89后“妈妈”被一档亲子节目刺激到了。昨天笑笑抱着看笑话的心情观看了一期《放开我北鼻》,而令她如此“痛心疾首”的原因就在于那个00后“小鲜肉”——易烊千玺。 不是羡慕他年轻长得帅,而是觉得,小小年纪的易烊千玺居然比自己这个89后的“老阿姨”更会哄小孩。没错!会哄小孩,还是一气呵成! 在节目中,三位小盆友在晚上睡觉时突然嚎啕大哭,而就在大家都束手无策之际,正在补课的千玺闻讯赶来,用了最专业的“哄娃技巧”,让三个小宝该睡的睡,该乖的乖。 记得以前看过一个叫《凯文怎么了》的电影,讲的就是一位妈妈由于还没有做好当母亲的准备,因而对刚出生的儿子不闻不问,任由他哭闹,而且自己也从不抱孩子。最后孩子长大就对她产生了很强的距离感,甚至还产生了报复心理
核桃爸爸做了十多年教育工作,我总以为这个「老教育」,对养育小朋友,不会像我一样新奇。直到有一天,他跟我说,跟着核桃,我们都好像自己也重新长了一遍。今天的文章,是他的一些感受。也是我们对自己的期待,希望我们像个孩子,是那张白纸,也是一株向上的树,总不被生活定义,总不被固有束缚。 和同龄的孩子比,核桃在「社交」时似乎有点害羞。其余小孩两分钟就打成一片了,他往往很「高冷」地自顾自玩耍。有大量陌生小朋友在场时,我似乎能感觉到他的紧张。当然一旦花一两个小时和某个玩伴熟悉了,他们也会自在玩闹,可隔段时间没见,核桃又会忸怩起来。 总之,「慢热快冷」。 这一度让家里的长辈焦虑,说孩子太内向不好,要多引导,以后本事再大,没朋友可不行。念叨多了,也唤起我心里的隐忧。好像从迹象上看核桃是挺内向的。这念头在脑里转了几转,停下来仔细琢磨,就觉得不对:这不就是在给孩子「贴标签」嘛。
最近看《奇葩大会》,也是默默地被何炅给圈了粉,觉得他简直是“会做人”、“会说话”、“让人很舒服”的高情商典范。 马东也曾赞美过他: 想到之前有不少家长留言咨询我:“孩子在学校老是和人起冲突”“孩子在同伴之间不受欢迎,怎么办?” 其实这就是“ 情商教育 ”没做好,而“情商”这个东西,说起来容易,教起来难。 今天丹妈就来就何老师的几个高情商特点,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有关情商教育,我们可以从哪几点入手—— ▲▲▲ 同理心:能站在他人角度考虑 《奇葩大会》上,一个叫冉高鸣的选手大概因为求胜心太强,演讲得有些浮夸。 故事还没说完就被高晓松老师无情的打断,还给了段严肃的批评。 刚刚还伶牙俐齿的小伙子顿时脸上有点挂不住了,气氛一下陷入冰点……
前几天去接儿子放学,看他提了一大袋沉甸甸的书,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儿子啊,你们该不会又要做project了吧?”在美国,学生不仅爱阅读爱运动,还特别爱做project(课题)。每次做project之前,他们都要先从图书馆带一堆书回家阅读、查找资料,所以一看到儿子带了一大堆书,我就知道他又要做project了。 在美国,学生最爱做project了,这是他们Social studies(社会课)必备的技能。他们的project和国内那种充满学术性研究的课题不同,都是非常有趣的。他们可以研究的主题多种多样,只要是自己感兴趣,想去探索的事情,都可以作为一个主题去研究。 比如,有一次我儿子和同学做的一个project(课题)是 “乌龟为什么爬的慢”。为了完成这个课题,他特地让我给他买了两只小乌龟在家里观察,每天记录乌龟爬行速度的数据;还要到图书馆查阅有关乌龟的习性这些资
妈妈们都希望宝宝富有想象力,殊不知宝宝的想象力与三大因素密切相关,一旦妈妈们忽视了这些因素,势必无益于宝宝想象力的提升,对智力发育、创造力培养都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知识储备因素 1-2岁的宝宝大脑快速发育,他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学习和记忆能力,完全可以从日常生活中获得一定的知识储备,比如理解事物的概念和特点,这些知识储备对宝宝发挥想象力大有助益。可如果平日里妈妈们不注意为宝宝创造获取更多丰富知识的生活环境,或是缺乏适宜的引导,就会直接影响宝宝想象力的提升。 宝宝树妈妈经验:我和宝爸教宝宝认东西时都喜欢指引宝宝观察细节,比如看汽车的轮子、小动物的尾巴、绘本上的帽子等。这样,宝宝的词汇量越来越多,有时候说话很有想象力,比如指着奶瓶盖说帽子,可不是嘛,它就像奶瓶戴的一顶帽子呀。 观察力因素 宝宝的想象力不
前几天同学转给我的一篇文章,惊叹德国人做事的严谨和精细,连家庭教育都有这么多条例准则,还总结出一套妈妈岗位说明书,也分享给大家,反思下,我们做到了多少? 听过一句话非常经典:父母是一份职业性很强的工作,可是我们很多父母都不专业。 看到了德国妈妈在教育孩子方面的总结,不得不令人惊叹!德国人的严谨有目共睹,一个强大的民族,从何而来? 答案是:教育。各位可以结合您对家庭教育的理解,学习与参考。 对德国妈妈来说:与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规矩大于宠爱,身教重于言教。 — 德国妈妈岗位关键问题与对策 — Q1:孩子丢三落四怎么办? →德国妈妈三“不”曲:不提醒,不帮忙,不管他! Q2:孩子花钱如流水? →给孩子的礼物——对帐本。多花的钱,就扣回来!教会孩子,多花的每一分钱都是父母的。
自从《爸爸去哪》火了之后,现在亲子类的节目真的是遍地都是。大人的真人秀无论是有没有剧本,被不被吐糟都无伤大雅,毕竟是吃这碗饭的。但让几岁的孩子们登上综艺,暴露的就不仅仅是“有没有剧本”的问题了。 即使是这样,小编觉得如果带着自己的孩子上节目,虽然会有“带娃炒作”之嫌,却大多能够通过节目增强亲子互动、认识教育方面的不足,也让更多的观众看到我们在育儿方面的一些通病。 然而,让明星来带别人的孩子,给别人家的小孩“当爸爸”的点又在哪里呢?是在宣扬小鲜肉的爱心Max,还是在突出孩子的萌萌哒? 董力和阿拉蕾的有爱互动成功圈粉一大波吃瓜群众,却被节目组的剪辑、宣传坑了一把——被网友炮轰“炒CP”是支持儿童性骚扰。 如果说董力&阿拉蕾只是被媒体“炒坏了”,那么新一期的《放开我北鼻》里面明星与孩子们的互动真的是让人忍不住吐槽: 这个节目难道是为
新闻中的夫妻两人月收入大概都是5000左右,丈夫是县里的机关干部,妻子是中学英语老师,孩子现在上幼儿园。本来一家人的生活,是很幸福美满的。 因为想到“儿子至少会从一个县城人开始起步,所以让他上最贵的私立幼儿园,因为接触到的圈子不一样”,夫妻俩把孩子送到了当地每学期近万元的高档幼儿园。 有段时间孩子不怎么想去上学,然后又提出想要一双“毛毛虫”鞋子。夫妻俩一查,才知道这种鞋子售价在400左右,本来觉得孩子脚长得快,不打算给孩子买。 但是在接送孩子放学时,妻子发现“儿子班上有10来个小朋友都穿着这种鞋,其中几个小朋友出幼儿园后,伸出脚围成一个圈互相说再见,但没有小朋友给儿子打招呼”。 看到这些,妈妈马上带儿子去买了那双鞋子。在父母看来,“和花钱相比,让儿子有更多圈子,这是几百元钱不能买到的。” 随后夫妻俩又发现在幼儿园组织的户外活动中,自己
小吴1月份刚生下儿子,对儿子的养育可谓是一头雾水。在家带孩子需要婆婆指点,这让小误感激不尽。不过,并不是每一个指点都让小吴心甘情愿去做的,其中一些方法让小吴难以接受。为此小吴也没少跟婆婆斗智斗勇,甚至怀孕婆婆过往的方法都是“坑”,暗下决心自己从头学起,摒弃婆婆的妙招。 话说小吴为啥突然就不听婆婆的育儿妙招了呢?这要从满月后有几天儿子一直睡不安稳,半 夜总是起来哭闹。婆媳了轮流起床照顾宝宝,都累的筋疲力尽,此时,婆婆又想到一妙招,说这个办法百试不爽。 于是,就让小吴把内裤脱下来,然后放到宝宝的枕头下面,婆婆美其名为这样孩子才能睡安稳。 小吴是个文化人,别的也就将就婆婆了,这件事小吴是说死也不同意,一来不卫生,二来这方法太过迷信。 没吴拒绝后自顾自的照顾孩子了。第二天起床,却意外发现儿子枕头下面还是摆了一条鲜红的
最近我的父母一直在看董卿主持的《朗读者》节目,也会在电话里推荐我看。特别是倪萍做嘉宾的一期,妈妈说,她哭着看完的。让我一定也看看。 倪萍,是我儿时的女神般的存在,就如同董卿说的: “她眼睛里反射出的光芒,嘴角绽放出的笑容;最朴素又最动人的语言,最善良又最充沛的泪水,深深地打动了我。这一切也是留给中国几代电视观众最美好的记忆。” 只是不知道为什么,似乎从1999年的春晚之后,能在电视上看到倪萍的次数越来越少。 在《朗读者》节目中,才知道她经历了那样残酷的创痛。因为孩子的眼疾,她几乎耗尽了心力。 她说: “我是从孩子病的那个月开始抽烟的,人家说抽烟能帮助消除一些恐惧。第一次点上烟的时候,姥姥相当震惊,知道孩子问题大了。” 她说: “我虔诚地祈祷着:‘保佑孩子吧,什么我都可以付出,甚至生命
每个家长心中都为孩子装了一个秒表~~回国后,经常有妈妈问我,3岁的孩子该怎么学英语。我惊讶之余总是告诉她们外语学习不必开始太早。年轻的妈妈会说:老师,你不知道啊,别的孩子都学,你的孩子不学会跟不上、挫伤自信心的。这时我常常轻松地说,那现在的阶段就是你好好培养他自信心的时候啊。 太多家长在孩子上大班以后都容易有这样的紧迫感:在意孩子识字多少,让孩子超前学习,给孩子报尽可能多的兴趣班,每天奔波着带孩子学琴、学英语、学奥数、学舞蹈,还要去足够多的城市去旅游,积累各种证书,找关系进好学校,补习,中考,高考…… 这需要警醒—— 我们为什么做这一切?? 一个自以为有主见的妈妈是多么容易被卷入这场没有终点的竞赛,变成一个拼命为孩子创造最佳条件的“多多益善”型家长! 其实,我相信每个妈妈都清楚一个道理,那就是我们给与孩子的、为孩子做的
都说当妈不容易,不仅在内要带娃持家,在外还要面对不少“语言”压力,下面的这七句话你一定很熟悉,听完不仅心烦,心里还有些小压力~ 朵妈的话 有了孩子后,你会发现身边有一大堆“过来人”,例如婆婆妈妈,三姑六婆总对你的孩子,对你的育儿方法指指点点,甚至试图“插手”。 这些言语,有时候不仅令人心烦,还对你造成了不少压力,导致你不得不改变你的育儿方法。然而,自己的孩子,需要什么,需要如何养育,还是自己最清楚,别人经常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当妈的,最重要的是要坚定立场,不要轻易被人牵着鼻子走,否则只会越来越迷惘。一句话,养自己的娃,让别人说去吧!
看到很多媒体都报道了同样一条新闻,《父亲借债20万买宝马,只为儿子在同学面前不“丢脸”》新闻中的夫妻两人月收入大概都是5000左右,丈夫是县里的机关干部,妻子是中学英语老师,孩子现在上幼儿园。 本来一家人的生活,是很幸福美满的。 因为想到“儿子至少会从一个县城人开始起步,所以让他上最贵的私立幼儿园,因为接触到的圈子不一样”,夫妻俩把孩子送到了当地每学期近万元的高档幼儿园。 有段时间孩子不怎么想去上学,然后又提出想要一双“毛毛虫”鞋子。夫妻俩一查,才知道这种鞋子售价在400左右,本来觉得孩子脚长得快,不打算给孩子买。 但是在接送孩子放学时,妻子发现“儿子班上有10来个小朋友都穿着这种鞋,其中几个小朋友出幼儿园后,伸出脚围成一个圈互相说再见,但没有小朋友给儿子打招呼”。 看到这些,妈妈马上带儿子去买了那双鞋子。在父母看来,“和花钱相比,让
这几年我们经常用“熊孩子”三个词来形容一些调皮捣蛋(甚至超越调皮捣蛋没有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具有破坏性、没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技巧、社会适应素质和能力)的孩子的统称。而大家基本达成的共识是:熊孩子其实不可怕(每个孩子都曾经很熊),但是熊孩子的父母才真正的可怕。 那么到底有没有一股清流,有一股榜样的力量让我们能够看到有教养的孩子到底长什么样?是不是我们看到更多的有教养孩子的榜样力量,才能够让我们有信心、有勇气、有力量、有动力去更好的管教自己的孩子。 于是我们在微博、知乎等平台看到了这样一些暖心的段子,希望这些来自全国网友的实际经历和感受能让你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动! 父母的高度是孩子的起点 1.网友等着收信的汉子的感悟 看到有人说有教养的孩子会吃亏,请相信我,可能在你看到的地方会吃亏,但是在你看不到的地方一定会占很大
自从某水果台连拍四季亲子真人秀节目后,我对这类节目是彻底无爱了。没办法,实在忍受不了这种不尊重观众智商的制作——千篇一律的人物设定,俗套无趣的互动游戏,为了搏出位狂卖cp的嘉宾,但凡有点审美追求的人都会厌倦。 所以当朋友给我推荐腾讯视频的《放开我北鼻》第二季时,我的内心是大写的拒绝。不过最近和老公又一次由于女儿的教育问题产生分歧,累得我想吐几口老血时,朋友的安利如同《东京白日梦女》里的鱼和肝再次上线。 我从床上爬起来,打开电脑搜索到最新一期,一口气看完,居然比预想的好看。这个豆瓣评分8.4,专注于描述孩次元的节目确实算是儿童综艺届抑或是亲子节目中的一股清流。 没有常见的人设“爸爸”,按理说小鲜肉自己也还是个孩子,和萌娃之间是完全不搭的存在。 但是我却看到另一种教育理念――在养孩子的路上,其实每个人都是缺乏经验的,父母不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