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和大家分享是纽约作家Ellen Sturm Niz发表在美国热门育儿网站“Parenting”上的一篇文章“9 Things You Should Let Your Child See You Do(你应该让孩子看见你做这9件事)”,这9件事向孩子展示的是一个真实而立体丰满的父母,这个真实的你也许会犯错,也许会遇上麻烦,也许会有点小自恋,也许会精打细算…但正是这些真实的力量才能传递给孩子最宝贵的经验,才能教孩子活成一个真实的人。 1看到你哭泣 让孩子知道遇到伤心事情时可以这样释放,以及释放后依然可以坚强地面对明天。 曾经我听过一个早教专家的演讲,他扶着眼镜严肃地告诫在座的父母“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流泪”,因为哭泣的父母会给孩子一种不安全感,也会降低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形象。最后还铿锵有力地总结到,“哭没一点用,只有坚强的父母才能造
那时候,喆同学还不到两岁。 早上7:00,我洗漱之后去门口的奶箱取喆同学的DHA牛奶。往常这个点儿,牛奶早就静静地等在那儿了,可是今天,打开箱子,里面空空如也。 不是号称6:30之前必定送过来吗?想着喆同学的早餐没有了最爱的食物,我内心的不悦渐渐弥漫开来。 7:30,门铃响起。从猫眼里望过去——自从有了喆同学,开门前侦察门外情况,成为我的必修课,社会太乱,安全至上。 门外,正是熟悉的送奶工,她的脸上写满了焦急。 打开门来,未等我说话,送奶工就递上一瓶DHA牛奶:“实在对不住,我爬楼梯时不小心踩滑,打碎了5瓶奶,其中一瓶就有你家宝宝的。送完其他客户的东西,我紧赶慢赶回奶站重新取,还是晚了一个多小时。” 她说的奶站我去过,离我们小区差不多四五公里,她踩着三轮车,在这个特别容易堵车的周一早晨,一个多小时已经是最快速度。 这番话入耳,心中小小的不快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不知
说到爸爸带孩子的话题时,她说“每个爸爸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才是爸爸育儿的意义。喜欢文学的爸爸,天然给孩子完成了唐诗宋词的启蒙;喜欢修东西的爸爸,让孩子拥有了可贵的动手能力。温吞的爸爸,会教会孩子体贴;活泼的爸爸,让孩子迷恋探索……” “正是因为每个爸爸不一样,才能完全从自己的角度,找到与孩子沟通最独特的方式。然后,你们才拥有了你们最了解的、跟你们最贴心的,你们的孩子。” 他会带着孩子亲自做各种有趣的玩意 用酷帅的理工科思维带娃 更轰动的是在2106年春节的时候,他和几个朋友,熬夜设计了游戏方案,将寻宝、密室逃脱以及中国的春节完美结合在前一起的派对。 小朋友根据大House藏着的不同卡片线索分析藏宝人、通过楼梯口密布的“射线”,用数独和辨图算出数字开锁……这个派对被宇宙大公号“英国那些事”报道,转发百万,在硅谷华人圈引起轰动。
笑笑:“妈妈,干吗放鞭炮啊?”妈妈回答:“是有人娶媳妇了”,接下来孩子一句话真让妈妈惊呆了:妈妈,等我长大了,我也要给爸爸娶媳妇,好好的孝顺你们。 莉莉妈:每次我去上班时,儿子都会说:妈妈去上班喽,将来给我买大汽车。 林妈妈:有天和女儿一起看电视剧吗,看到别人结婚的场景,宝贝就问我:妈妈你结婚了吗?我说结了,随后宝宝问:你们什么时候结的,都不叫我去看,妈妈你再结一次吧。 小不点妈妈:女儿超级逗的,有次打了几个喷嚏后,随口就说了句:诶哟喂!可是个1岁的孩子啊,笑死我了。 童言无忌真的要笑死了,第一个宝宝你确定不会被妈妈揍? 可可妈妈:有次带着孩子去看病,正好是他出生的医院,走到医院门口孩子说:妈妈你看,这就是我出生的地方。 球球妈妈:儿子刚学算术的时候兴致浓浓,和我说,妈妈我再过25年就有你那么大了(儿子5岁),正
一个在美定居的妈妈心声: 比较中美两国的教育,我觉得中国大中城市的公立教育是非常不错的,不要过于贬低了国内教育。没有一种教育是完美的,你不可能既要求这个目标,又希望达到那个目标。国内的老师很负责任,督促孩子进步,教学质量还是不错。家长们不能因为对学校有不满的地方,就说中国的教育完全不行。 我是「70 后」,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在华为、微软等公司工作了十来年,做软件开发。在三十岁出头时,我们产生了想去美国长期生活的想法。 本来我们在北京的生活挺安定的,这下子连根拔起,大女儿一岁多的时候我俩都考上了美国的硕士学位,彻底离开了北京。刚到美国时,适应过程中也有痛苦的时候,不过随着一切安定下来,我越来越享受这里的生活。 如果让我来谈谈美国的教育,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美国国土面积大,地域之间的差别大,我生活在加州的硅谷,这里人们收
何谓真正的分享?我们一味让孩子做不愿意的事情真的对了吗? 下面这篇文章,也许会让你不同的看法! 在国外时,对于当地人超强的等待意识一度感到神奇,无论做什么事情,大家都默认这个先来后到的规则,不烦躁,不骂娘,等待的时间看看书,和前后的人聊聊天。但是在中国这个相对浮躁的社会,什么时候看到有人能够安安静静地等在那里呢? 我不知道这个民族特质和从小的教育有多么隐秘的联系,但我想,如果我们能从一开始就建立这种守规矩,遵从秩序的概念,对自己的孩子不再一味强调不合理的“分享”,而是“先来后到”。如果能够通过教育理念的改变,去让中国的宝宝更加习惯等待的感觉,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在婴幼儿早期教育中,其中一条共识是要教会孩子与他人和睦相处,而要和睦相处,便要学会分享。如果3个小宝宝在玩同一个沙盒,你知道即使里面有10样玩具,他们也都会想要
1安全感缺失,源自三大教育指向不一 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其实都处于三大教育的包裹之中,而这三大教育的指向又是不统一的: 第一,社会教育指向钱和物欲 自从1949年建国以后,我国有两次文化与价值观的大“清洗”。第一次,文革,对“仁义礼智信”大清洗,糟粕没了,精华也没了。第二次,改革开放,带来了丰富的物质,但也带来了各种人心不古,进一步让人们的价值观走向溃散。 曾经有一个女孩,看着电视上的广告问妈妈:是不是露的越多,越被喜欢。把这位妈妈吓到了,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自己的孩子。 而我也曾听过一年轻男人,在各种筹措资金搞定老婆、买了房子、当了房奴之后,大松一口气,说,这辈子最重要的事情算是搞定了。 听罢此言我内心一惊。我们现在的年轻人,这个国家的栋梁,难道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就只是这些?可是,那些还未毕业就开始操心买房子娶媳妇
从翻身、走路、到讲出第一个字,大部分的爸爸妈妈都会记得孩子达到这些「目标」的年纪。新手爸妈更会常常拿这些「进度」跟别的宝宝比较,或是查阅教养书上的发展金字塔,看看自己的宝宝表现如何。 对某些父母来说,这样做会让他们感到安心;对某些父母来说,这样比较却会让他们更焦虑。这些「进度」真的跟宝宝的终身成就有关吗?比较早学会讲话或走路的宝宝真就的比较聪明吗? 发展障碍学家、伦敦大学教授伊丽莎白•希尔(Elizabeth Hill)指出,宝宝达成这些「指针性目标」的年纪,可以作为医师判断孩子是否有发展性障碍的参考,例如从早期语言发展可以看出孩子是否可能有自闭症,从早期肢体动作则可以看出孩子是否有发展性协调障碍等,以便对症下药,早期治疗。 因此,早期发展的确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这并不代表早期发展越快的宝宝就越聪明。长期研究显示,除开少数发展障碍
她个子不高,卷发干净蓬松,头发上有股很好闻的气味,走起路来,头发在阳光下飘飘炫目。 她戴着眼镜,相貌平凡,当她摘下眼镜看你时,马上变的美丽,双眼神采奕奕,许多年后我看到了一双同样的眼睛,想起了一句诗词:美目碧长眉翠浅,消魂正值回头看。 好了,希望我勾勒出王老师的形象,以及我许多年后看到一双同样的眼睛,能栩栩如生展示在你面前。 那年六一,王老师布置作业,什么作业我记不清了,反正跟六一有关,我很快就写完了,写的什么我更记不清了。 只记得王老师坐在我对面,窗外被风吹进来的阳光,在教室里慢慢生长,开始有了重量,阳光一层层地叠落在她头上,王老师的头发在阳光下变的金黄。 她摘下眼镜,拿着作文本看着我问:是你写的。 我点点头。 她笑着拍拍我的头: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记叙的方法。
老师说的这句话别当真 基本上90%的老师见到学生家长是都是先夸奖一遍,基本都是说:你家孩子其实很聪明,只是......这句话家长都爱听,不仅表扬了孩子也表扬了家长,但有时真的别当真,孩子到底聪不聪明基本心理有有数,而且聪明的孩子真的就那么几个,孩子聪明在学习上自然有悟性,有些知识稍微讲一讲就懂,孩子的成绩大多数是和智商成正比的,但智商一般而刻苦努力的孩子是最多的,这样的孩子同样成绩会好招人喜欢,就怕那些头脑不聪明还不努力的孩子。 老师不可能最大程度挖掘学生的潜力 都说老师就应该因材施教,但是事实上真的很少能做到,家长面对的只有自己的孩子,很够很快的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但是老师面对的是一个班甚至几个班的学生,根本没有精力和时间来考虑每个学生的特点,很多老师愿意少教些学生,尽量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但是目前的教育现状根本不可能。
也许你会说,儿童就是小孩子,用不着解释。但是,父母如果想要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首先得对儿童的概念做一个科学界定,因为你对儿童的理解直接影响着你用什么方式去教育和培养他。 儿童曾被看作是成人的附属物,没有自己的权利 有关儿童的文献说明了,儿童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是看作成人的附属物存在的,没有自己的权利,而儿童自身的需要和特点很少被考虑。 在古罗马和古希腊,儿童被看作父亲的合法财产:父亲对孩子的命运具有绝对的控制权,如果父亲要处死或者贩卖孩子,人们会认为这是他的权利,不关其他任何人的事。因此,那个时候经常发生杀死婴儿、虐待儿童的事件,尤其是性虐待。 在古代中国,儿童的命运也完全取决于家庭的需要。比如《24孝》里就有“埋儿奉母”的故事:郭巨的妻子生了一个男孩,他担心,抚养这个孩子会影响供养母亲,就决定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来供养母亲
1、选书依据 在英文启蒙书的选择上面,三岁、四岁的孩子对书本的故事性要求还不高,主要是画面有趣且传递的信息要符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理解能力水平,语句简短押韵,便于记忆。而五岁开始,孩子本身对画面和语言的理解能力更强,会对书本的故事性提出要求,因此,这个阶段就得考虑书本的趣味性(内容有趣、画风可爱)、故事的完整性因素。此外,三到七岁是孩子一个重要的生理心理发育期,包括良好生活习惯和正面情绪(真善美)培养,因此,给孩子选得书最好还可以兼顾情商引导的作用。 当然,如果把以上选书要素排个序,对于过了阅读敏感期之后再启蒙的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我们首先还是要长按书籍的趣味性,其次是易读性,再次是教育引导。毕竟,能让孩子坐到身边听书,是亲子阅读最重要的第一步(万事开头难)。 最后再强调一点,给孩子选书一定要与孩子的心智水平和英文基础对应。年龄是心智水平的参考指标之一(但不是唯一指标,有些孩子心智发育
做家务的好处远超家务概念 在传统的美国家庭中,几乎每个孩子都被要求从小参与家务劳动,再年幼的孩子也需要承担起一份属于他的家庭责任。然而为了让孩子们潜心追求学业上的成功,和中国的情况类似,二十多年来美国家庭越来越松懈让孩子承担家务的要求。 与此同时,科学家们却一直在呼吁,应该坚持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的传统习惯。“今天的家长想让孩子把时间花在能为他们带来成功的事情上,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们抛弃的正是一件已被证明能够预言人生成功的事-那就是从小开始做家务,”发展心理学家Richard Rende说。 2002年,明尼苏达大学专攻家庭教育研究的教授Marty Rossmann发表了一项震撼教育界的研究成果:家长通过鼓励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的简单方法,就能对孩子的未来施以极为重要的积极影响。 Rossmann 博士基于著名
在我看来,教育是管教,受教育是被动的,孩子在父母身边最开心,爱怎么淘气就怎么淘气,一般总是父母的主张,说“这孩子该上学了”。孩子第一天上学,穿了新衣新鞋,拿了新书包,欣欣喜喜地“上学了!”但是上学回来,多半就不想再去受管教,除非老师哄得好。 我体会,“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让他们潜移默化。 这方面榜样的作用很重要,言传不如身教。 我自己就是受父母师长的影响,由淘气转向好学的。 爸爸说话入情入理,出口成章,大报评论一篇接一篇,浩气冲天,掷地有声。我佩服又好奇,请教秘诀,爸爸说:“哪有什么秘诀?多读书,读好书罢了。”妈妈操劳一家大小衣食住用,得空总要翻翻古典文学,现代小说,读得津津有味。 我学他们的样,找父亲藏书来读,果然有趣,从
宝贝,到今年5月份你就5周岁了,生你的时候妈妈是有些私心的,怕身上留疤不好看,便选择了顺产,但没想到你也够淘气的,折腾了你妈一夜,还是不出来,最后羊水污染了,只得剖开了事。这件事上妈妈还是有些怪你的,谁让你如此淘气就是不出来呢?哈哈! 有你的这4年多,我和你老爸可够忙活的,从最开始的喂奶、洗尿布,到后来学走路、说话,喂你吃饭,我们基本告别了二人世界,整天一副“忙成狗”的状态,幸好还有你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帮衬着,不过妈妈还是坚持自己带你,并不是我有多勤快,只是感觉你已经成了我的一部分,一天见不到你都会不舒服。 不得不说,有时你真是够烦的,把我刚收拾好的房间弄得乱七八糟,一不开心就大哭大叫,那时真想把你扔的远远的,但几分钟见不到你,见不到你鼻涕邋遢的脸,听不到你叫“妈妈”,我又心慌的厉害,又忍不住拉过你来好好心疼一番。 渐渐的,你长大了,
看一个孩子你就会知道他的父母是什么样的人,看父母你也就会知道他们的孩子会是什么样。这样的结论放在别人身上,我们会觉得很准,可如果用来说自己,我们却总会说不是,真的是这样吗? 豪豪的妈妈总是以豪豪为傲,因为豪豪从小就是一个懂礼貌的好孩子。可是,这天妈妈带着豪豪去姥姥家,豪豪在与表弟玩耍时,妈妈无意间忽然听到豪豪在骂表弟笨。 妈妈听了很是生气,就把豪豪叫到身边质问:“为什么骂弟弟笨?你以前可是从来不骂人的啊!”然而,让妈妈没想到的是,豪豪反而振振有词地对妈妈说:“你也骂过我笨啊!为什么妈妈就可以骂人,而我却不能呢?” 豪豪的话让妈妈猛然想起,前些天她在教豪豪算术时,因为教了几遍豪豪都没学会,实在耐不住性子了,就顺嘴说了一句:“你怎么那么笨呢?简直笨死了!”面对豪豪的问话,妈妈无言以对,她终于深刻地体会到了“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这一简单而深具影响力
不急着长大,保有「空白」时光 孩子童年应该是无忧无虑才对,不要着急让孩子快点长大,《英国:创造力的学习》一书,介绍了英国最大的华德福学校如何滋养学童的创造力。学校裡一位老师提到:「这裡的小孩最幸福的一件事,就是他们不必赶着长大,他们被准许当个小孩,而且可以当很久。」 不论晴雨,幼儿园的孩子每天都要出去玩,因为那是童年最重要的工作;而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电脑技能,华德福的学生却等到十叁岁才开始学。 臺湾的《商业周刊》记者团,曾实地走访丹麦小学,当地一位受访记者说:「丹麦的孩子,有作为孩子的自由, 他们被允许有时间、空间玩耍,接近大自然、爬树、跌倒等等, 而不是从小就逼迫他们学习技巧。」 带着孩子旅居欧洲五年的作者沈佳慧,在《没有边界的教室》书裡探讨了德国父母的教养思维。她指出,德国的孩子拥有许多「空白」时光,家长不送孩子上补习班学才艺,他们希望
亲们,如果发现自己不幸有毒,但愿在这毒还没超出安全范围之外将其缩减至最小。我也是孩子的母亲,我们可以允许自己不完美,但不能放弃让自己变得更好。为了孩子,加油吧。
我们能拥有我们的孩子多少年 讲真,你有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吗 明明刚出生的场景还历历在目 转眼间会坐了、会爬了、会站了、会走了 看着他们慢慢长大 满心欢喜的我们也有了一丝丝失落 我们终究会先于他们之前离开 而他们,有自己的家庭,会继续生活 所以,我们根本没想过 我们只是孩子生命中的过客 这看似长久的人生轨迹 距我们拥有他们的日子,却那么那么的短 这一年我27 他在全家的无比期盼中出生了 经历了10个月相依为命的日子 庆幸剪断了脐带还有母乳将我们彼此相连 再陪着这个粉粉嫩嫩的小人儿 遇见生命中各种第一次 我发誓要把最好的都给他 这一年我30,他3岁 那
距离这所学校的建立也有两年左右的时间了,为什么它会这么火?憨爸忍不住仔细研究了一下AltSchool的学习方式,我总觉得,就算我们上不了这所优秀的学校,或许有些教育理念和经验,身为父母或者老师是可以借鉴的! 1简朴而不花哨 曾经我开车路过Palo Alto,旁边的朋友突然很惊喜地尖叫起来,“快看!快看!AltSchool!” 我狠狠盯着这个传说中的学校看了无数眼, 真!的!很!土! 学校很小,外表也非常不花哨,不仔细看,谁也想不到这竟然是一所学校! 因为AltSchool是Google高管创建的,据说能改变教育。很多人都认为学校里肯定充满了无数科技的因子,但是在孩子实际教学过程中,恰恰相反,并没有多少科技的成分在里面。 所有的布局和普通的美国学校无异! 教室虽然不大,但是东西摆放有序,很是整洁! 真正好的教育,不是用光鲜亮丽的设施来衡量的,而是在于里面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