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多就要学写字?带孩子是农活,要看节气,要遵循他的成长规律。我的一位粉丝朋友说:“三岁,能自己脱裤撒尿已是人生巅峰!” 我们都关注孩子的学习问题,都希望孩子成绩好,但是学习成绩好坏、能否自觉写作业等等,这只是冰山露出的一小块,能做到这些,所需要的恰恰是很多家长忽视的冰山水下的部分,比如:亲子关系、自我效能感、是否有积极的自我形象、交往能力、情绪管理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等。这些没做好,就很难有热爱学习的表现。 当我们过早把太难的学习任务摆在孩子面前时,我们就让他在这方面处于恐慌区,他学到的大概只有一件事:我很笨、学习很讨厌、妈妈很凶。我们给他未来的学习之路设置了一个凶险的开端。 幼儿期,在游戏中发展出的各种能力,比如动手能力、观察和专注的能力、对空间的感知力、还有绘本阅读中积累起来的阅读、思维、审美以及情感能力,才是小学以及未来学习能力的基础。所
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是每一个父母应尽的义务~ 当你因为宝宝随手扔垃圾、满口脏话、随地吐唾沫等行为而感到愤怒时, 一定要先想想自己是不是也曾在宝宝面前干过这样的事, 如果有的话就要检讨啦! 米琪妈的碎碎念: 养娃不易,除了要照顾宝宝的饮食起居,还要注重自己的一举一动给宝宝带来的影响,一把辛酸泪! 不过,虽然在带娃过程中我们可能变得没有那么自在,但在对宝宝树立起榜样的过程中,我们也一步步优化着自己,成为更优秀的大人。 唔,所以不管怎么想,这都是一个双赢的结局!
爱是什么? 爱就是年幼的哥哥轻轻抚摸着初生妹妹柔软的小黄发,柔声细语地说:“妹妹,晚上要乖乖地听妈妈的话哦,不能像流鼻涕那样哭个不停哦”; 爱就是孩子临睡前亲一亲妈妈,叮嘱生病的妈妈说:“晚上想喝水就叫我哦,我会马上像‘光头强’砍树那么勤劳去帮你倒水”。 孩子们心中的爱是什么? 孩子们看到的爱是什么? 你敢问孩子这样的一个问题吗?爱是什么?他们是如何回应的? 当孩子描述爱的情形时,也是你和家人平时待TA和相互对待的样子。 当一个在粗暴、冷漠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他们很多时候都答不上来,因为他们没有太多爱的感受,当然3,4岁前后的孩子是难以表达的,即使他们心中有爱。 有
我发现她好像自带了“显微镜”一样,总能发现各种我压根不会注意的东西,地上的蚂蚁,草上停着的七星瓢虫,还有那些泥土、沙粒,从来都不会错过。 有一次,我把这个当成笑话和小D的认知老师说,我养了一个“爱捡破烂”的女儿,再多玩具都不如那些小垃圾。老师却非常认真地告诉我,这是特别好的现象,这说明了小D开始对于细节敏感了,而幼儿时期发展细节敏感对于今后的学习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 细节敏感的好处 细节敏感对于今后的学习大有帮助,举个例子,数字中的“6”和“9”就很相似,英文字母中的“b”和“p”就很相似,孩子只有首先发现它们的不同,才能正确完成数学计算或者单词读写。而这一些就要求孩子有观察细节的能力。 有些孩子进入小学后,家长总是说他“粗心”,细问一下发现,孩子总是把91看成19, 把1000少写一个0等等,很大原因就是孩子对于细节不够
傅园慧在奥运中面对压力和赛事结果的态度,赢得所有粉丝的正面支持,为什么她可以这样的正面,她展现了哪些心理特质? 看一个人,就看他在压力之下如何表现。这时的反应最真、最纯、最贴近这个人。 无论平时我们如何表现的泰然自若、用遮瑕膏掩饰,或擅用美肌、美肤效果的支持模式。在压力之下,其实人真正的本质,无所遁形。 四年一度的奥运盛会,对于每个参赛的选手来说,是压力堆积到最高档的时刻。无论是赛前长期的辛苦准备、竞争激烈的当下过程,或者成绩揭晓的那一剎那。压力的表面张力,弹指可破。 傅园慧的超级正能量1:对自己心满意足的肯定 在这次2016里约奥运中,因一句“洪荒之力”而在网络上爆红,深受众人瞩目与喜爱的中国游泳女将傅园慧,透过新闻画面访谈内容的播送,让人看见了一位选手在面对竞赛压力与结果表现时的超级正能量。
绘本就像一帖中药 我小时候家住在台湾一个叫宜兰的乡下,书店里只有像《高更传》这样大部头的书,根本不要提什么绘本了。 所以经常有父母问:我们小时候没看过绘本,不也这么过来了,而且活得也好好的。 但时代有时代的产品,比如我想寄一封Email给你,而你没有电子邮箱也不想设置,我只好用寄信的方式。 本来不到1分钟就可以搞定的事,因为你不懂网络只能在10天后才能收到。 所以除非你想要在潮流中退隐,否则在这个社会上摸爬滚打,就必须要学习现在的语言和方式。 目前大陆和台湾都在大量地引进绘本,大家都在看,而你的孩子没看,以后会不会落伍或遗憾呢? 况且绘本中有美美的图画,温馨或搞笑或有启迪的故事,所以,为什么不给孩子看呢? 绘本就像一帖中药一样,在慢慢地改变孩子的体质。 我几乎就是用绘本喂我小儿
孩子喜欢打人怎么办?或者孩子被人打了怎么办? 这个问题真的是很难回答,每个孩子性格不同,每次打人/被打的情况也不同,要给出一个“放诸四海皆准”的解决方案真的是mission impossible. 早晨送孩子进幼儿园后那一转身,你是什么样的感觉?是轻松投入自己今天的计划,还是忐忑地攥着手机等待老师的告状电话?或是一整天为ta今天会不会又受到谁的欺负而心烦意乱? 的确,离开了爸妈的庇护,如何与老师同学相处一天,对于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还很弱的低龄孩子是一个巨大挑战。尤其在玩耍中发生冲突时,大声尖叫、哭泣甚至打人咬人的状况都可能发生。对于家长来说,遇上自家孩子在幼儿园经常有打人行为或被欺负的经历,都是件头疼事。 汤圆的一个发小,伊莫珍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当时两周岁的伊莫珍在幼儿园被四岁男孩麦克斯推到门框上,右前额
要照着书,一个字一个字大声地读给宝宝听?这是我曾经以为给宝宝读书的方法。错,不是这样。 给还不会说话的小宝宝读书 半岁之前的小婴儿:把“读书”当作让小宝宝熟悉“书”这一概念的方式。要读结实的纸板书,如果宝宝要啃书角,让他啃好了。你也可以大声朗读你喜欢的杂志、小说(可以是你现在喜欢上了的,也可以是怀宝宝之前你一直喜欢的)。这样的话,你不但可以给宝宝机会听到语言文字中的音素,还可以给自己一个机会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是成天只顾着小宝宝。 6~12个月大的小宝宝:跟孩子解说书上的图画。引导宝宝自己伸手指指点点:“黄色的花是哪一朵啊?”让宝宝自己翻动书页,戳弄书上的文字。这个年龄段的宝宝对书上的情节并不感兴趣,你不妨让宝宝随意翻书,而不要勉强把书从头读到尾。 12~18个月大的宝宝:用戏剧化的语言读书,而且带着宝宝“进入剧情”。不同的角色用不同的声音来表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犯一些错误是常见的事,比如孩子能走会跑后,不是摔坏了杯子,就是闲不住自己的小手给搞个小破坏;孩子长大一些之后上了学更让父母操心,做错事、犯个错误就更是多了,父母自然也要负起责任去管教,这批评孩子也成了为人家长的的必修课,那么,其中有哪些是“破坏性批评”的方式需要大家注意呢? 情绪激动失控式的批评 平时很多爸妈一看到孩子有过失、犯错不断就容易发火、情绪激动,开始生气的对着孩子吼来吼去。当你说话语调高,语言速度快对着孩子一通批评时,孩子可能并未真正听,他的心里也许是在想“每次都是这样的,我就多忍耐一会吧”“现在火气这么大骂完了也就消气了”…… 面对父母的激烈言语,孩子都多数都会明白父母自己的情绪已经占了上风,自己说什么都不会太有用,他们只能不断地听父母的质问“知道错了吗?说过你多少次了” “以后还犯不犯了”
儿童的情绪认知和表达都处于初级阶段,不知道如何恰当地表达和管理情绪。父母需要观察、理解孩子,找到情绪背后的原因,才能帮助孩子解决问题,逐步让孩子学会合适地表达情绪,不要把孩子的情绪表达和性格联系起来。 很多爸爸妈妈说:孩子心情好的时候跟天使一样,真是可爱;但是当他有情绪、发脾气的时候,我却不知如何是好。有时候我去跟他好好讲道理,却劝不了;我来硬的话又压不住。遇到这种情况爸爸妈妈们非常头疼,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们养孩子的时候会经历孩子各种各样的情绪,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往往会享受宝宝的开心时刻,却应对不了他们的愤怒或沮丧,或者想像灭火一样赶紧把他们的负面情绪扑灭。下面先来讲一讲一些父母对孩子负面情绪的认识误区。 误区一:认为孩子负面情绪的表达就是坏性格很多父母跟我描述幼儿的时候说, “我的宝宝3岁了,他脾气很急”或者 “他脾气很大,
下班去接儿子放学,结果被老师叫住了,同时老师也叫了另外一个女孩的家长,让我们留一下,有点事情要说。当时心里非常的忐忑,是不是儿子在幼儿园闯祸啦?等孩子走的差不多的是,老师对我们说,午休起床的时候,可能是这个女孩的衣服没有穿整齐,儿子告诉她要将衣服穿整齐,并上去帮她扯了一下。结果女孩发火了,回头就用手打了一下,刚好打在儿子的眼镜上,将眼镜砸地上摔断了。 老师说完之后,当时感觉小孩子没有轻重就算了,我们自己回去配一副好了,可是小女孩的家长竟然什么都没说,感觉心里很不是滋味,毕竟损失的是我们的东西,表面上总要说几句安慰的话呀。后来家长就拉着小女孩先走了,随后我们也回家了,可是刚出学校门口就听到那个家长训斥小女孩说“以后动作别这么粗鲁,弄坏东西我可赔不起。”这是什么家长呀,真的怀疑孩子是不是亲生的,这不是将孩子往泥潭中推吗。 小孩子打架应该
一 未结婚之前我就喜欢串门,尤其去那些有小孩子的人家,看小孩子们的淘气,欣赏他们的吹拉弹唱,看他们表演的十八般武艺……尤其是现在的孩子,一点也不比电视上的孩子差,电视上的孩子能弹的曲子,他们也会,电视上的孩子能唱的歌,他们也会唱,电视上的孩子能表演的节目,他们也模仿得惟妙惟肖……重要的是看这些孩子的表演免费,哈哈,何乐而不为。 那时我就有个梦想,我也希望自己将来的孩子能歌善舞,无所不能,可是很遗憾,往往希望得越多,失望得也越多,我那熊孩子自一生下来就对这些没兴趣,我也曾想过让他练琴,可他不弹,买一架钢琴,那岂不成为摆设?于是只好作罢;也曾想过送他去舞蹈班,可他一脸的抗拒,根本拿他没办法……所幸的是孩子喜欢踢球,拿一个足球在草坪上,你不叫他,他能玩一个下午。 足球毕竟不是能在家庭聚会上拿得出手的“节目”,当客人来家里玩时,总不可能叫孩子拿个足球在客厅
在学校,成绩下降了,老师说几句是很正常的事情,最后,这位妈妈不得不难过地说,她的孩子从小到大,在家没人敢说她,在她六岁那一年,因为看电视,自己说了她几句,她就离家出走了,躲在旁边一个小区,直到很晚才回来。 从那以后,家里人就更加不敢说她了,凡事都是顺着她,好在她成绩一直不错,这一次,因为班里有几个同学成绩都下降了,老师就点名说了一下,没有想到她的内心如此脆弱。 孩子内心的脆弱,除了跟生长环境有关系,其次就是家长的教育方式的问题。在这里我推广我身边一个家长的教育方式——挫折教育。 在儿子四岁的时候,他发现儿子特别脆弱,动不动就爱哭,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因为这事,孩子的妈妈还特意跟他沟通,跟儿子说话注意一下方式,以免儿子总是受伤。 因为儿子一直由妈妈带,所以他就听了老婆的话。可一次带孩子出去和朋友家们聚餐,彻底让他改变了
夫妻对孩子可以不保持一致,但也不是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红脸,这都是不真实的表现。 P.E.T(父母效能训练)始创于美国执业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博士,他师从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 罗杰斯(了解心理学的人都知道这位大师的江湖地位!),毕业后与师共事。戈登博士花费50年时间为父母、老师和领导者传授如何建立有效关系的模式,成为世界著名的“沟通之父”,3次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Kelly把自己学习的心得整理成文章和大家分享,沟通,不只是技巧,更是对一个人认知的深层次改变,人最难做到的就是改变,所以我们一点点开始。 理论篇2:父母不需要虚假保持一致 很多父母认为他们必须在任何时候统一他们的情绪,为他们的孩子建立一个统一战线。 戈登博士的第一句话就是:父母们不可避免地会缺乏一致性。 “当他们情绪根据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孩子和不
遇到别人打听孩子成绩该咋办? 我是一名小学二年级孩子的爸爸,孩子成绩不是很突出,中等水平,但我并不在意。我向您请教的问题是,孩子每次放假后,带孩子走亲访友,大部分人都会问孩子:“这次期末考得怎么样啊?得多少分啊?”我女儿很诚实,一般都会如实报出自己的成绩,结果有的人就会说:“一、二年级考不了95分以上就是不及格,你这样不行啊。”还有人还会问:“你考不好你妈妈打你吗?” 这次孩子期末考试,语文连90分都没上,我自己不着急,可出去的时候人们问起来,孩子会很不好意思,所以现在就替孩子担心上了。 我很烦这些人把孩子的考试成绩挂在嘴边,搞得孩子们对分数斤斤计较,考个好成绩就高兴得到处炫耀,分数不理想就在人前抬不起头来。现在的孩子们太可怜了,试卷那么复杂,稍微不小心就丢分。成绩不好,就要被老师说、家长训。您说怎么办啊?我管得了自己管不了别人,无奈得很啊!
不知道怎么表达 才能让别人不难过 公园里小男孩的示好事件,开启了我和女儿关于如何“拒绝别人”的讨论。女儿明确说出了自己的无奈与困难:已经表达拒绝之意,却没有被他人接受。为了不让场面尴尬,也不想让别人难过或生气,只好以妥协打发,忍耐地顺从他人意愿。 看似只有一个问题,但对我而言却有两种讯息隐含在其中:“不想让别人难过或生气”,以及“不知道该怎么表达才有效”。 外表看似温柔的女儿常常是别人主动示好的对象,虽然她心中早有判断,却因为心里多转了几个弯,反而让自己不知如何是好。 于是,我们假设了最常遇见的情境,当作练习题: 别的小孩主动分享食物或玩具表达友善,但是我不想要,该怎么办? “妈妈,为什么有些人听到别人说‘不要’,就会发脾气啊?”女儿垮着一张脸,没好气地问。 “他可能是在表达自己被拒绝
母亲便很自然牵着儿子地为外卖小哥开门,等人家过了自己才进去。 因为路很窄,只能走两个人。当电动车出去以后,小男孩看见我等在他身后,主动给我让路,示意我先过。 我摇了摇头,说你们先走吧。结果他妈扭过头,对我说:小孩子走路慢,你先过吧。 我道了声谢谢,走过路口,回头看了一眼她们母子俩,孩子正从母亲手中接过袋子想要为母亲分担一下。 这一幕让我想起了朋友说过的一句话:父母的修养,孩子的教养。 在家庭里,父母能留给孩子最宝贵的财富不是一张存折、一辆车子或者一张房产证,而是立足社会的教养。 所谓穷养富养都不如教养。 我能预料到,凭着这孩子母亲的言传身教,就算将来成不了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盖世英雄,起码也是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以前在家住的时候,楼里有个小姑娘,生的特别可爱,见到谁都会甜甜地叫一声:哥哥好,姐姐好,叔叔好,阿姨好
宝宝就是坐不住!宝宝就是喜欢把土豆碾碎了当橡皮泥玩!宝宝就是要像粘豆包一样粘着你……你的宝宝也有这些“坏”毛病吗?那么,恭喜你!也许这正好说明,你有一个身心健康,发育正常的好宝宝! 没有任何一个孩子是要做“坏”孩子的。儿童心理学家马克布·莱利说:“宝宝的‘坏’毛病可能让你很担心,甚至责备自己管教无方,但无需多虑,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探索身边世界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犯错的过程,他们正从种种‘坏毛病’中汲取教训,逐渐懂得分辨是非对错。” 孩子的许多“坏”毛病,只是成人站在自己立场上的定义,如果我们能了解这些“坏”毛病背后的规律,就会感到释然,甚至是庆幸。 “坏”毛病 1:当众大发脾气 宝宝在银行里满地打滚,甚至在安静的餐厅里尖声哭叫……这些的突发状况一定让你无地自容,觉得自己是最失败的家长。 值得庆祝的理
在等待入园的时间里,孩子的这种期待感会被放大,家长们可以做好下面这四件事帮助孩子消化这种情绪,也可以帮助焦虑的孩子缓解对幼儿园的恐惧。都有哪四件事呢? 1 熟悉学校 许多学校都会为家长和孩子提供参观校园的机会,有些学校甚至还会在开学前一周提供“幼儿园培训”,所以家长们一定要好好利用这一机会。 家长们在参观和培训时除了检查教室外,千万别忘了去参观你孩子今后会使用的其他区域,比如食堂、卫生间、操场、办公室等。 一方面,当你能直观地了解孩子今后的活动区域,你将会对幼儿园更加放心。另一方面,当孩子看到自己将要生活的地方时,她也会觉得心情激动,这样能够减轻她们对上幼儿园的抗拒。 2 打好基础 其实对于家长和孩子而言,对幼儿园的“恐惧”是一种普遍现象,因为很多人根本就没有做好上学的准备,不论是几年级都没有。 所以,
余光中先生的《写给未来的你》一定也会引发你的思考:在你的心中,孩子未来是什么样子的。 孩子,我希望你自始至终都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你可以是农民,可以是工程师,可以是演员,可以是流浪汉,但你必须是个理想主义者。 童年,我们讲英雄故事给你听,并不是一定要你成为英雄,而是希望你具有纯正的品格。 少年,我们让你接触诗歌、绘画、音乐,是为了让你的心灵填满高尚的情趣。这些高尚的情趣会支撑你的一生,使你在最严酷的冬天也不会忘记玫瑰的芳香。理想会使人出众。 孩子,不要为自己的外形担忧。理想纯洁你的气质,而最美貌的女人也会因为庸俗而令人生厌。通向理想的途径往往不尽如人意,而你亦会为此受尽磨难。但是,孩子,你尽管去争取,理想主义者的结局悲壮而绝不可怜。在貌似坎坷的人生里,你会结识许多智者和君子,你会见到许多旁人无法遇到的风景和奇迹。选择平庸虽然稳妥,但绝无
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
亲子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