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晚饭后,我准备带孩子出去串门。 经过老刘家时,老刘家的孩子小明向我们探头探脑的……我刚想对小明说:“想不想跟我一起出去玩?”却听老刘说:“又想往外面溜是不是?回去做作业去?” 于是,我把到嘴边的话语又咽了回去。 我哪里还敢叫小明?此时叫小明还不是打自己的脸。 我见小明灰溜溜地进了屋,一声不吭,他只是在进他的小房间的时候扭头看我们一眼,他的眼里流露出来的满是对我们的羡慕。 在某些人眼里,或许认为这孩子很懂事,可我总觉得这事别扭,感觉那孩子满腹的委屈。 二 老刘是我们新搬进来的邻居,他的房子是买来的,以前那家举家迁往了另一个城市,于是把房子转让给了老刘。老刘老家在农村,把房子买到城市来,用老刘的话来说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老刘说如果在农村,有了这一笔钱应该可以
日前,全面启动幼儿园宝宝的学籍采集工作。这次学籍采集对象是所有幼儿园的孩子,包括老生和新生。 小孟梳理了一些常见的问题,供家长了解。 01、全部幼儿“一人一号” 根据教育部要求,各地要统一使用“全国学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全体在园幼儿将陆续建立学籍,通过电子学籍系统申请学籍号,以幼儿身份证号为基础进行统一编码,实行全国幼儿“一人一号”。 02、需提交户口本等资料 在信息采集的相关表格上看到,采集的信息包括身份证号、入园日期、出生地、是否独生子女、就读方式、家庭成员等。 表格由家长来填写,内容涵盖现居住地、户口所在地等40余条基本信息。 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需要上交的资料不一样。 以有户口的孩子为例,需要上交的资料包括孩子所在户口户主复印件、孩子户口所在页复印件、
正如美味的食物能够促进孩子的身体成长,美妙的乐曲同样能够促进孩子的精神成长。如果你还担心古典乐太难无法让孩子乐在其中,那一定要和孩子玩一玩下面这些古典乐游戏: 适合3-4岁孩子的古典乐游戏:《野蜂飞舞》 游戏来自古立古豆学习盒《艺术乐园》4月3岁龄 圆润的线条表示高低起伏,锐利的线条表示急促抖动,拿起画笔,一边听音乐,一边在纸上描绘自己听到音乐时的感受,3岁的孩子也可以轻松完成。给孩子一个天马行空的自由想象空间,他们的表现也许会让你惊喜。 画完线条,可以让孩子进一步感知音乐表现的是哪一种动物,鸽子飞行是什么声音?蝴蝶飞行是什么声音?如果孩子对动物飞行的声音没有概念,爸爸妈妈可以创造机会带孩子去亲近自然,丰富孩子的认知经验。适合4-5岁孩子的古典乐游戏:《幽默曲》 游戏来自古立古豆学习盒《艺术乐园》4月5岁龄 乐曲特
实在管不住了,我就动手打了他。管倒是管住了,可把他打怕了,再也不肯跟我睡了。 我知道这个办法不好,可是当孩子是在管不住时,我真不知道还有别的什么办法可以让他听话。” 其实,在育儿问题上,爸妈们可以学习一下著名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的方法,用罗杰斯的方式看孩子。 TIP:罗杰斯是谁?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代言人。他极其重视自我成长的潜能,所以无条件地把来访者看作具有自我价值的人,坚信他“能够用更加成熟的方式,重新组织他的人格,组织自我与生活的关系。” 罗杰斯一直致力于让每一个人过上“以人为中心”的生活。在这位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的眼里,人格和行为是不可分离的,每个人都值得尊重和关注。 ▌每个孩子都是有正向的潜能,父母应对孩子“无条件积极关注” 每个人都有自我成长的正向潜能,这是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
情绪有利也有弊,其中的利弊与个人的控制能力(即情绪管理)有关,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情绪,当情绪来的时候,我们不是要压住它,而是敞开心扉去接纳,然后找到合适的渠道进行疏导。在这点上,大人、孩子是一样的。 那么,何时对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进行培养?研究表明,个人情绪管理培养的最佳时期应该从孩子两岁开始。越小开始培养,孩子越能掌控好自己的情绪。 因此,下面推荐的绘本,适合2岁以上的孩子。 NO.1《生气的亚瑟》——帮孩子识别情绪 作者:(英)奥拉姆 著,(日)北村悟 绘,柯倩华 译 从情绪发展的观点而言,小孩儿需要先认识情绪,才能学习调节情绪。要知道,情绪本身并没有错,而且每个人都会有情绪。 让孩子从小认识各种情绪,并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情
有的人认为是不遵守规则所致(园区内随处可见的醒目标识并未引起当事人的重视); 也有的认为是对方的情绪管理出了问题,再生气也不能罔顾自身的安危啊; 有人甚至建议,直接把这种控制不了自己情绪的人,从择友或择偶名单当中剔除。 在我看来,夫妻之间争吵闹脾气,在生活中很常见,只是这次老虎事件将它无限放大呈现了世人面前。 若按照当下的媒体导向,一味去指责“情绪化”是个坏东西,那么可以想到,以后人们对“情绪化”这东西,态度将会更加严厉。做父母的面对孩子闹脾气,也可能会更加焦虑和苛刻。 这样做的后果,其实比老虎伤人更可怕。 把“情绪化”推到被批斗的舞台上,有用吗? 很多人被教育了多少遍“有话好好说”,到了关键时刻还不是一言不合就开撕。 谁都知道一味情绪化,会造成很多不良后果。可是,知易行难啊! 管理
小时候经常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看书,总觉得那些夜雨孤灯乱翻书的夜晚,塑造了我的性格,和我如今选择的生活轨迹有许多微妙联系。 因为这点情愫,自从怀孕的时候起,我就给苏宝屯了很多绘本,花花绿绿放了一书柜。苏宝出生后我才发现,新妈妈真实的世界基本上围绕这九字真言:喂奶拍嗝哄睡+屎尿屁。如果还能见缝插针的来点亲子阅读,那真可以堪称了不起。 孕8个月时我已经在读书给肚子里的苏宝听了,当时满脑子是宝宝出生后依偎在我怀里,静静听我读书的情景,该多温馨啊。我想象中的画面是这样的: 结果现实中的画风,呃,是这样的: 一开始亲子共读,苏宝买账的不多,似乎更感兴趣怎么把书放进嘴里。我有点受挫,和身边的美国妈妈一聊,发现同龄的宝宝都差不多情况。而且很有趣的是,我发现美国妈妈和中国妈妈差不多,也会焦虑宝宝没能爱上看书这个问题。
对待孩子要有耐心 对待孩子需要多大的耐心,只有做了父母才能了解。精心准备好大餐,他却一口都不吃;有一大堆事等着他入睡以后再做,他却无论如何不肯睡;晚上瞌睡得要命,小东西却哭个没完……你得拼命压制着自己的怒火,心平气和地对待你的宝贝。你必须这么做,因为仔细想来,这些都不是他的错。 ?豆妈经验:以所能有的耐心,最大限度满足他的合理要求。但人的耐心毕竟有限,当我在做事,而他要我陪,我会告诉他:“我正忙,等我昨晚了再去陪你。” 言出必行 你也许会认为:孩子小,偶尔骗骗他没关系。其实这要不得,除非你希望以后也被他骗。 ? 豆妈经验:我不骗孩子。我还刻意要他知道:妈妈不会骗他,妈妈说到做到。这样既可以获得他的信任又能树立威信。以前给豆豆穿衣服,让他把手里的东西先放下,他总是哭闹着不肯,他或许以为我要把这件东西拿走。几次穿好衣服,我马上把东西交回他手
当然,这力度可圈可点。可以柔柔弱弱的表示下意思,也可以狠巴巴的给孩子点教训,这全都在于父母的力度上。 打还是不打,一直都是我们这代父母不知道该如何选择的问题。是的,像父母当年打自己那样打孩子吧?不忍心。可是不打吧,熊孩子发疯的时候,你真的想跪地求饶啊! 被安利了《妈妈是超人》,趁着两个熊孩子睡着随便点开了一集,结果点开之后就发现随意打开一期,刚好看到拳王邹市明家里打得正热闹。 外婆打哥哥。 外婆打弟弟。 哥哥打弟弟。 妈妈外婆大PK。 似乎,老一辈的人都喜欢用自己的家法震慑孩子。不仅仅是轩轩外婆如此,身边很多老年人也都喜欢这样的做法,因为在他们的概念里,跟孩子讲道理是没有用的,讲那么多废话不如打上一顿! 但是到了女儿这里,冉莹颖对妈妈的做法不认
溺爱孩子的表现 1.有求必应 父母对孩子提出的要求都是有求必应,想要什么就给什么。家长可能要说这是我爱孩子的表现,但是爱孩子也要节制有度,无原则的满足宠溺,只会毁了他。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自我需求被无限制满足,长大后就不知付出与得到的关系,不懂珍惜和忍耐,甚至变得非常自我。 2.偏袒孩子 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如果爸爸出来教训教育孩子,妈妈可能就会说:“孩子还小呢,再大点懂事就好了。”或者是爷爷奶奶出来袒护:“孩子小不懂事,谁小时候都一样,就你小时候还不如他呢!”这样下来孩子当然是教不成了,孩子有了“保护伞”,下次就会更加肆无忌惮,所以说偏袒孩子就是溺爱的一种表现。 3.不敢放手 为了保护孩子,有些父母逐渐变得大惊小怪,对孩子不敢放手。例如不让孩子出门,不许孩子和小朋友单独相处,时时刻刻都让孩子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孩子要是摔了碰了,就
第一步:认识手 初步了解手的结构,培养宝宝对手指活动的兴趣。 首先教宝宝认识自己的手,使他知道手有手心、手背、手腕和手指,然后再逐一认识5个手指的名称 。认识后再通过游戏“手指点名”进行巩固,即家长说出一个手指的名称,孩子立即伸出相应的手指并说:“×指到。”先是单手练习,熟练后用双手同时练习。 第二步:手指表示数和方位 学习用手指表示数和方位,训练宝宝手指小肌肉的活动能力,增强灵活性和准确性。 在孩子通过数字学习和计算游戏后,在掌握了手口一致点数5以内实物的基础上,就可以让他学习用手指表示1~5了。具体做法是:家长先示范,说一个数做一个相应的手指动作,使孩子有了一个整体印象后,再来学习。 本阶段手指游戏 1、“听听是几”。家长说出一个数字或敲几下铃鼓,要求孩子很快地伸出相应
1.笨蛋,没用的东西 谁也没有权利给孩子贴上“笨蛋”的标签 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笨蛋”,那孩子怎么能外外面昂首挺胸做一个“聪明人”? 2.我说不行就是不行 别以为自己是家长就可以耍大人的威风,专横不是最理想的教育模式,孩子一事的惧怕不代表是对你的一种信服。要学会与孩子商量沟通,聆听孩子的想法。 3.我不会再管你了,随你的便 别对孩子采取这种迂回的强迫模式,让孩子被迫接受你的做法。没有意义的话少说,停止自己空洞的想法吧 4.住嘴!你怎么就是不听话! 孩子不是你的附庸品,没有那条规定孩子一定要服从你,要让孩子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培养自己的主见。 5.如果你考100分,我们就给你…… 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
幸好你来了 你还挺有眼光的 恭喜你的孩子有一个爱思考、想探索的大脑呢。虽然有时候他们的问题,问得我们都不!知!道!啊!从早到晚,天天追着我们问为什么,你当爸妈是万能的么?比如小小费问小汽车为什么要趴着走,而不能立着走,你说我怎么回答呢? 很多孩子问问题,是在探索、了解这个世界。他们当然有问问题的权利啊,所以即便面对好多我们都不知道的问题,必须尊重孩子提问的权利。哪怕我们不知道,也可以尽量诚实嘛。不懂就是不懂,也没什么丢脸的。这个时候,可以引导孩子去查资料,观察,或者为孩子准备一套好的百科全书。 比如遇到我不知道的问题,我就诚实地说,这个问题妈妈不知道。但是这里有一本百科全书,你可以查好以后告诉我吗?我也想多学习一点知识呢。 同学的孩子乐乐也喜欢问问题,他很喜欢鱼。于是同学买了一个关于鱼的图谱,有解释、说明,一开始是带着乐乐看
曾经看过这样一则故事: 有个小孩,不小心碰到了桌子大哭。 中国的妈妈见到后,第一个动作就是伸手打桌子,然后哄孩子:乖!不哭!妈妈打桌子还了! 而日本的妈妈则是这样,要求孩子重新绕桌子走一遍,然后启发孩子:“人之所以会撞上桌子,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你跑得太快,刹不住脚;二是不注意看路;三是你心里在想别的事情。你刚才是属于哪一种情况?桌子是死的,它不会主动来撞人,所以人会撞上桌子,是人的错,而不是桌子的错。” 孩子自己撞上桌子,中国妈妈把责任归咎于桌子,抱怨桌子,那都是桌子的错,不是你的错。在这样的教育下成长的孩子,遇到事情的第一反应是推卸责任,千方百计地为自己寻找开脱的理由,一门心思挑别人的毛病。 而日本妈妈的做法显然是值得称赞的,先仔细分析,告诉孩子,这都是你自己的原因。这样的教育下成长的孩子,凡事总是先检
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大伯大爷大妈小嫂子,领导们好! 叫人,不叫人? 天气这么好,花儿这么香,红烧肉正在锅上,为什么,wuli热情洋溢花朵般的笑脸,在家嗡嗡嗡嗡的话痨小孩,一进人群,就是下面这幅样子。 我每次遇到这种情况,脑子里就有个声音嗡嗡嗡。 日出江花红胜火,为什么你就是不叫人! 这是一个我很想写,但是一直不知道怎么写的话题。 作为一名自由散漫,又很正经的美少女家长,我到底应不应该强制我的小孩,主动跟人去打招呼呢? 以及,如果你没有这个困扰,请直接拉到最后。 我,本,人,生了一个闷憋款小孩,怎么说呢,3岁以前带出去的场景基本上是: 热情如火的大人围上来—— 宝宝啊,你真可爱啊,闹闹闹闹闹闹闹闹,不笑。 宝宝啊,给你好东西,吃吃吃吃吃吃吃吃,不笑。
伤害是无心的,有时也会因为面子问题让孩子加深误会。这篇文章不但指出了错误,还给了方法。之所以把“妈妈不要你了”归为冷暴力,是因为话一出口,就在孩子的心上撕上一个口子,结果都是无妄的伤害,是为冷暴力。 前两天和同事一起旅游,有几个人是带着宝宝一起参加的,其中一个宝宝还不到两岁,整个旅游期间,都像个袋鼠一样挂在妈妈身上。我所在的公司刚好是一家新公司,有一半是年轻的未婚姑娘,看到那么可爱、粉嫩的宝宝都按耐不住冲过去想要抱一抱、玩一玩、逗一逗: “宝宝,阿姨抱你呀!” 宝宝把脸翻了过去。 “宝宝,你妈妈不要你了,我带你去买糖吃!” 宝宝带着一点哭腔说:“不能、不要、不要!” 我看了一眼同事,也就是宝宝的妈妈,丝毫没有要阻止这场“对话”的意思,反而带着附和同事(年轻姑娘)的笑容对宝宝说:“妈妈不要你啦,你就跟
要说最近谁最火,当然是郭晶晶和霍启刚!打开电视机、手机、电脑,到处都是他们恩爱的图片,分分钟就让我们这种已婚女性羡慕不已。 郭晶晶参加深圳卫视的《极速前进》,演出费用3000万,当然啦,大家眼红的不是这钱,毕竟我们早就知道郭晶晶婆家钱多。 令我们羡慕嫉妒恨的是,郭晶晶不仅嫁给了有钱人,还找到了有钱人中的极品——智商高、绯闻少、人品好的霍启刚当老公,这霍启刚还是她的忠实粉丝。 姐妹们,你们说郭晶晶上辈子是积了多少德呢,这辈子过得这么幸福。 为了给宝妈们看看她们俩甜蜜的样子,我咬着牙又看了一遍《极速前进》,真是虐心啊,我们的老公什么时候能这样! 自我介绍环节甜到爆,先是霍启刚介绍▼ 轮到郭晶晶介绍的时候,她说▼ 霍启刚一听,马
发脾气,是教育孩子的最大死敌。 脾气越大,教育的效果越差 一分脾气、七分害。 教育界的专家指出:家境穷困不会带来教育的失败,但长期的精神压制一定会制造一个问题儿童。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任性、不听话、顽皮捣蛋,都是孩子自己的问题,但孩子天性是好的,父母是什么样,他就是什么样,他只是有样学样而已。 再有灵性的孩子,一旦遭受精神虐待,就会走向消极、悲观的世界,这并不是耸人听闻。 坏脾气是你和孩子之间的致命伤。 生活中这样的家庭很常见:脾气大的父母,孩子也很顽皮;父母越喜欢骂孩子,孩子越难管;父母脾气越来越大,孩子的行为也越来越坏。 邻家有个小男孩,非常淘气难管,后来父亲居然用绳子把他绑起来打,可这孩子并没有被打服、变乖,且仅到三年级,儿子就彻底不上学了。
在一个炎热的周末,昊昊的妈妈从客厅来到房间,进门看见三岁多的儿子,把自己的被子铺在地板上,正兴高采烈的在上面跳来跳去,完全沉浸在和被子共舞的快乐之中,对于妈妈的到来毫无感觉。昊昊的妈妈看到这样的情景,顿时火冒三丈,因为儿子的小花被昨天才刚洗干净,可是地板都好几天没有拖了,然后怒火中烧的命令昊昊,让昊昊把自己的被子捡起来。但是出乎昊昊妈妈意料的是,儿子好像没听见一样,还在被子上继续跳,甚至更欢实。 昊昊妈妈面对昊昊的不理会,心中更加厌烦,认为昊昊净给机子添乱,随手拿起一个衣架就往昊昊的腿上打,看到如此情景,也把昊昊吓坏了,昊昊惊恐地看着妈妈,但是又憋着,不敢哭,就这样僵持了一会儿,才“哇”的一声,哭了起来。面对无助大哭的儿子,昊昊妈妈才意识到,这点小事,不应该和昊昊计较。 那一天,朋友来家里做客,带着她那个和昊昊差不多大的儿子,小家伙很可爱,但是也
可是在萌萌上幼儿园时,萌萌手里的东西总是被别人抢走,在别人抢的时候萌萌会很害怕地给人家,虽然委屈、不情愿,但是萌萌也不敢说,更别说反抗了。平时熟人给萌萌东西的时候,可以看出开萌萌很想要,但是就是不敢接,非必须是自己的妈妈拿过来给她,然后才开心地拿到手里。 观点:这种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萌萌在和小朋友的交往中,总是受挫,这样的一味退让让萌萌感觉非常的累,以至于,萌萌在幼儿园里,虽然很想玩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可是从不会主动和小朋友去玩儿,因为她心中总是有一丝害怕。 这种强迫孩子分享,培养成一个不争不抢的乖孩子,真的是父母想要的吗?这样有利于今后孩子的人际交往吗? 分析:孩子人际交往的敏感期是三岁到五岁 在这一时期,妈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让要孩子勇于说“不”,这样孩子长大后,才不会总是顾及别人的感受,伤害自己,不敢表
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
亲子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