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孩子还没有做过啊,小派森森觉得:在家庭传承,亲情观念培养上,居然是这些国外小朋友赢了。 就是这个东东。 这是歪果仁对家庭树的诠释: 我们的家庭就像一棵树一样,有共同的根,却枝繁叶茂,向不同的方向生长。 其实家庭树类比过来,就是咱们中国的族谱啦,不过咱的族谱,不都是家里白胡子老爷爷跳完广场舞没事儿架付眼镜才做的么?外国居然小朋友就开始做,这家庭传承,亲情的培养,他们这是要逆天么? 先看看年纪比较小的小盆友做的吧。 是不是萌萌哒? 因为不会拼写,小盆友用纸拼贴了一棵树,把家人的照片剪成圆形贴在上面,像树上的果实。 也可以这样做哦。 画一棵树,下面写上谁谁谁一家,请爸爸妈妈兄弟姐妹盖上手掌印,根据小派暗戳戳的观察,哼哼,这家生了二宝哦。 如果家庭成员比较多,手掌印盖
大卫小的时候就从家庭杂物中挣钱:捉住阁楼上的老鼠、劈柴禾、拔杂草等等。大卫为了挣到更多零花钱,还为全家擦皮鞋。这项工作使得他必须在清晨六点以前起床,在全家人起床前完成工作,擦一双皮鞋五分钱,一双长统靴一角钱。 大卫在童年时代没有享受过任何超级富豪的生活,他穿着和雇工一样的普通衣服,生活既简单朴素又紧张而快乐。 大卫很庆幸自己父亲对自己的教育,因为他有一位大学时的同学,是个大手大脚花钱的富家子弟,甚至可以在开口索要之前就能获得他想要的东西。但大卫说:“他是我认识的最不幸的人,他结了三次婚,换了数次工作,永远也不会发挥自己的能力。 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即便家里有金山银山,都应该从小培养孩子好习惯。 聪明的父母都知道从小培养孩子有好的习惯,让孩子有了应对现实的本领,自己就有创造财富的能力,授“子”以鱼不如授“子”以渔。 那么,我们需要培养孩子哪些好的习惯呢?
文/梅小赵 图/绘本《花格子大象艾玛》 01 小时候,家里孩子多,物质条件特别匮乏。每天放学最害怕的事情就是回家吃饭,想想连续一个学期吃稀饭和咸菜,我就绝望的想死。最最夸张的是,妈妈为了省点炸锅的油,居然一个月没有炒过热菜。吃的上纵然如此,更别说给添什么新衣服,买什么玩具了。 每次放学,看小伙伴用零花钱在商店里买各种零食的时候,心理那种失落感无法言喻。有一次鼓足勇气跟父母要零花钱无果,便大声叫嚣:“为什么别的同学都有零花钱,而我们却没有?为什么别人家吃的都是大鱼大肉,而我们家永远都是稀饭咸菜?”然而,这次歇斯底里的反抗,换来的是父母的无尽的哀伤和指责:“你知道赚钱有多难吗?不吃大鱼大肉,不也没饿着你吗。再说,小孩子就该比学习成绩,天天比吃穿有什么出息?” 如果问我童年时最大的阴影是什么,那一定是穷。除了物质匮乏
1 最近很出名的一件事,是八达岭老虎吃人事件。 据说事情的经过是:女子和老公吵架,一言不合就在野生动物园的老虎放养区下车,然后,躲在一边的老虎就把她拖走了。 女子的妈妈下车去救,当场被另外一只老虎咬死。女子自己侥幸捡了条命,但从后来医院好事者发出的照片看,下半辈子要靠半张脸活着了。 事情一出,大家都很不理解,究竟是什么仇什么恨,能让人吵架吵到连老虎都不怕的地步? 后来又有消息说: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就是女子嫌弃自己老公“开车太肉(磨蹭)”,所以发了脾气,想要把老公赶开,自己开车。 不是当事人,事情真相并不可考。 只是这几天,我经常想到两个人,一个是女子的儿子,事发的时候就在车后座上,全程目睹妈妈被拖走的惨剧;另一个是女子的母亲,凭着母性的本能,她勇敢地冲出车子搭救女儿,结果牺牲了自己的生
猛妞两岁三个月。自我意识渐渐醒来,哇,张开眼睛的她满世界看到的都是“我!我!我!”她恰巧又是一个火象气质的小孩,每天都像一位元气战神,浑身充满能量。一言不合就要爆炸。 这让我拥有了很多的机会来实践各种沟通方式。不断的尝试中,我发现最有用方式的就是用“共情”打开她的情绪通道,帮她释放和调整到比较平静的状态。这真是一把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1.管他什么“应该”“不应该”,先照顾情绪。 这两个词除了能给人添堵,没有任何用处。在“事发现场”,其实任何一个当事人都明白何为“应该,不应该”。如果我们再去重复这些,孩子只会更愤怒。先看到孩子的情绪吧,是委屈?是恐惧?还是其他?有情绪的“小恶魔”其实都是无助的,当你愿意去感受这份“无助”的时候,你发现她其实不是“小恶魔”,而是一个“小可怜”。 那么给她爱吧。她一定会柔软下来。当他软软的偎在你怀里的时候
每天接孩子离园时,家长们关切的问题总是一个接一个,恨不得让孩子把一天的生活细节都描述一遍,有人称其为“亲子交流”。专家指出,“亲子交流”看似只是简单平常的几句话,却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调查发现:家长最爱嘘寒问暖 调查显示,在来接孩子的家长当中,第一句话就询问孩子吃、穿等生活情况的占了一半,其次是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还有少数家长会关心一下孩子和老师以及其他小朋友相处的情况等。记者还发现,这些家长当中,以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隔代亲人居多,老人们大都将注意力集中在对孩子的嘘寒问暖上。 老师建议:锻炼孩子表达能力 很多家长都愿意利用接孩子离园的这段时间和孩子交流,这样既能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又增加了双方的沟通,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孩子的表达能力。但家长应该多用启发式提问,与孩子进行更广泛的交流。
误区之一是溺爱,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结果造成以自我为中心,忘乎所以。近年来某些官二代、富二代表现出来的劣迹,无不与父母的溺爱和放任不管有关。这种溺爱不仅害了孩子,也危害了社会。 误区之二是强制,用父母的权势逼迫孩子,有的甚至用暴力对待孩子,总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前一阵子热闹一时的虎妈、狼爸,都是这一类的父母。表面上看他们的孩子都在学习上取得成功,但他(她)们的人格、心理如何,他(她)们将来的人生道路如何,尚待时间的考验。 早在80多年以前,鲁迅在《上海的儿童》一文中就说中国的中流家庭教育有两种极端的教育方法:一种自由放任,一点不管,任其跋扈,在家里是暴主,但到了外面就没有能力了;另一种终日冷遇或呵斥,甚至于打骂,使孩子畏葸退缩,仿佛一个奴才,父母还以为“听话”,待到了外面,像“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80
人只要有了目标、有了理想、有了希望,就不会虚度时光,就不会整日被烦恼缠身,这也就意味着--他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有的父母,总把自己的理想加在孩子身上,却对孩子自己的“梦想”不屑一顾。其实,这些童年的“梦想”正是孩子成功的第一块基石,无论他想干什么,只要不断努力就能成功。 作为孩子的父母,应该如何帮助孩子树立理想呢? 是尊重孩子自己的兴趣爱好,因势利导地引导孩子去追求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的理想?还是逼迫孩子去实现父母的愿望、找回父母童年的梦想? 是实事求是地帮助孩子树立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还是硬逼着孩子去摘取永远无法摘到的果实呢? 这些都是原则问题。 帮助孩子树立目标,我们可以做两件事:一是发现孩子究竟对什么感兴趣;二是让孩子多看报纸、杂志和书籍,多与外界接触,让孩子多接触新的思想和新
最重要的是小刚的妈妈总认为男孩天生就应该承受能力大,因此对小刚也是任打任骂,不顾其内心真正的感受,总是口头的教育小刚要坚强,在孩子受了委屈时,总让他自己慢慢消化掉。 男孩更需要父亲的教育 小刚的教育其实反映看绝大多数的家庭教育,尤其是在父亲这一方面,在中国,父亲多是隐形的,据调查,基本只有10%的父亲完全负起了自己的责任,对于男孩来说,在成长中真的不能缺少父亲的教育,男性身上的那份担当和责任以及勇敢,这必须由父亲来教给孩子,如果男孩缺少父亲教育又过去黏母亲,在性格上难免会有缺陷。 忽略男孩的内心感受 其实,除了父亲教育的缺失,在男孩教育中有一个最大的错误认知,以至于产生了一种“男孩困境”,那就是过于强调了男孩的坚强性,和女孩相比,男孩确实够坚强耐打击,但这并不意味着男孩的
毛豆爸看了看,说:那你也不应该把理论这么枯燥的讲出来啊!妈妈们都累了一天了,谁看啊。这样吧,毛豆不是在读幼儿园的绘本吗?你用绘本小故事的形式讲呗。都是被应试教育折磨了十几年的人,谁爱学习啊?肯定是都爱看故事! 我一想,这事靠谱。赶紧让毛豆爸看孩子(哈哈,他自己挖的坑),我把入园准备的心理学小知识,用故事表现出来~ 范本,就是毛豆读的两本幼儿园绘本。《我爱幼儿园》说的是父母如何让3岁的小男孩莱蒙适应入园的,《我不要去幼儿园》则是从孩子的角度体察情绪的变化。 01创造仪式感 为了让小男孩莱昂爱上幼儿园, 爸爸妈妈真是花足了心思。 他们对莱蒙说:以前,你上的是托儿所。 但现在,你已经长大了, 不穿纸尿裤了, 所以你要去幼儿园了。 爸爸妈妈告诉莱蒙:
作为两个男孩的妈妈,包妈我也常常苦恼,正所谓打不得骂不好,如何惩罚孩子既能免于大人大喊大叫、孩子大哭大闹的场面,又能让他们心甘情愿从中吸取教训。回家猛看了一些书,获益颇深,总结了以下几招聪明惩罚法,希望妞们都能一起来探讨,在你家都是如何把惩罚变成教育孩子的一门艺术的。 ● ● ● 冷处理法 适用:商场里不买玩具哭闹、存在一些无意识的行为比如咬妈妈、餐厅里尖叫等行为的孩子。 案例:我相信不少妈妈有过给宝宝无意甩巴掌的经历,在两兄弟还小的时候,我也被“打”过,只要说疼并皱眉的时候孩子反而更起劲,我轻轻的打他们小手告诉他们不可以他们也会还手,一来二去还咯咯大笑。后来我决定不理他,当做什么都没发生,他们起初也奇怪,看我没反应,轻轻地打我试探下,我照样不理他。几分钟之后,似乎觉得很无趣,便各玩各的。 分析:
虽然育儿书上都说教养孩子爸爸应该负很大的责任,特别是有男孩儿的家庭。可现实往往是,孩儿爸忙工作,难得的业余空闲有时即使心有余也力不足呢,所以带孩子的任务更多还是落在妈妈尤其全职妈妈头上。也不难见,有些小男孩儿在妈妈、外婆、奶奶、保姆一群女人的宠溺下,也是一副娇弱有余的模样。 男孩儿妈妈带,怎样才能带出一个没有“娘娘腔”的小男子汉呢? 看看我们先前提过的张柏芝这方面又做了很棒的榜样! 这不,“八卦”上记载着张柏芝在暑假里带两个儿子的一举一动:7月12日,带着儿子去室内墙攀岩。她扎着清爽马尾,身材纤细,不时举起手机拍照;7月13日,又跟儿子一起在画廊画画,一家三口齐齐展示作品……一文一武,文武双全,啥也不落下——张柏芝带孩子亲力亲为,不得不点64个赞! 那么,男孩儿到底应该怎么养呢?我们不妨边学着张柏芝,边从这四个方面入手——
孩子“见人不爱打招呼”咋办? 我家孩子生性有些腼腆、害羞,尤其是跟我们一起外出时,遇到熟人甚至亲戚,不爱叫人,让她叫人,她还一个劲儿地往后躲。 中国人传统上非常讲究礼貌的,见到长辈不叫人,会被别人看作是没有家教的表现。您觉得,对孩子,这个问题是不管她,任其发展呢?还是应该教育引导,让她学会主动叫人啊? 其实在生活中,很多孩子都会出现您说的这种现象,比如走在路上,坐在电梯里,父母亲碰上熟人了,让孩子叫叔叔阿姨什么的,孩子不但不叫,还一个劲儿地往后躲,于是被认为是“没有礼貌”的表现,家长觉得很“丢人”,保不齐还要批评孩子几句。 那么,家长有没有意识到一个问题,你认识的熟人,不见得孩子也认识,你喜欢跟熟人打招呼,不见得孩子就喜欢打招呼。如果强迫孩子给不认识的“熟人”打招呼,一方面是不尊重孩子的意愿,另外,孩子真的会被吓住,因
一 刚放暑假的时候,每天下午带我家四岁的鹏鹏出去玩耍时总能遇见一个黑不溜秋的孩子。 那孩子怯怯的,看似十分胆小,却又似乎特别贪玩。 一看就知道那是一个放了暑假来城里与爸爸妈妈团聚的农民工的孩子。 或许是农村待久了,或许是刚来城里的缘故吧,所以那孩子觉得一切都稀奇,一切都好玩…… 可那天出去的时候,却见那黑不溜秋的孩子被一个男子抓住了。 怎么?他犯事了?他偷东西了?他打别的小孩了?他损坏人家东西了? 调皮捣蛋、手脚不干净、随意损坏公共设施……这是很多城里人对那些来自农村的孩子所贴的标签。 后来听了那男子对那黑不溜秋的孩子的训斥,我才明白个所以然来,原来那孩子在花丛中撒了一泡尿…… “你知道吗?这是没有教养!”那男子恶狠狠地说。 孩子一脸委屈,脸都吓白
女儿是内向的人,从她走进幼儿园的第一天,老师就不停的向我反应:你的孩子胆子很小,班上分享故事你的女儿会低头不说话,你的女儿总喜欢一个人玩.....。是呀,我知道自己女儿的性格,内向又安静,看着有点胆怯,和很熟悉的人才会玩的开怀大笑。看的出,虽然没有直说,但是老师一直用同情的眼神看着我,她话里话外都在告诉我,我的女儿需要锻炼锻炼在锻炼,直到她变成十足外向人。 我本想尊重孩子的性格特点,但是一再面对老师友情式的提醒时,我开始动摇了。我开始想让女儿和别人的孩子一样,大大方方跟陌生人说恭维的话,跟老师积极的互动,见到亲戚时不在躲闪,为此我试图改变她。虽然我很努力,但是除了让她更回避和我的交流之外,似乎也没什么效果。 后来,我读了一本叫做《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的书,在书中作者列举了很多成功人士。他们性格内向,但沉稳有思想,安静有智慧,沉稳不失得体,在那些关键领域他们
对孩子发完火之后,闺蜜是又后悔不已。相信不少妈妈都是这样,特别是全职妈妈。偶然间看到诺曦妈妈这篇文章,真是说到许多妈妈心坎里了,分享给大家~ 暑假前不久的一天,姐姐小曦放学后因为课堂作业没有完成,被留堂一个小时:本该4:30放学的她,一直到5:30左右才出校门。 这期间,我和妹妹小诺就只能在学校停车场里傻等。车上空间狭小,上托班的小诺活泼好动,总想下车去疯跑。那天正是高温天气,露天停车场里又晒又热,且车来车往,十分不安全。 为了把小诺留在车上,我只能不停给她读绘本,一本又一本,一遍又一遍,读得我口干舌燥,等得我心烦意乱。 开车回家恰逢下班高峰,本来20几分钟的车程走了40多分钟,到家已经六点一刻了。 想想晚饭还只是3点半出发接小诺之前准备的雏形,我放下包包,一边往厨房冲,一边吩咐小曦赶紧去写作业,让小诺去玩积木或者雪花片。
1不要问:在幼儿园有人欺负你吗? 家长们总是担心自己的孩子被人欺负,经常会问“今天在幼儿园有人欺负你吗?” 温馨小贴士:“欺负“这个词,一下子就把孩子与其他小朋友放到了对立的位置。孩子刚上幼儿园,因为缺少和同龄幼儿交往的经验,经常会发生冲突。孩子之间会有一些磨合,会有争执,但不会记仇,还是给孩子空间,让他们自己解决吧! 2不要问:今天哭了吗? 送孩子上幼儿园时,孩子哭闹的厉害,“狠心”把孩子放到幼儿园,回到家家长们忍不住要问,“今天又哭了吗?” 温馨小贴士:入园前,孩子对于集体生活感到陌生,所以孩子会用哭闹等一些方式来抗拒。但其实爸爸妈妈们离开之后,宝贝们表现都非常好,丰富的集体活动占据了孩子的注意力,也逐渐帮孩子适应分离焦虑。当妈妈问“今天哭了吗?”的时候,孩子会马上表现出委屈甚至哭闹。妈妈的话就是一种心理暗示,暗示着“只要哭闹妈妈
然而, 在愤怒的情绪驱使下, 怎么能先停下来 真诚地沟通? 所以,我想说 良好的情绪和氛围, 也是必不可缺。 两个人的沟通, 70%是情绪, 30%是内容。 情绪不对, 内容就会被扭曲。 纵有一肚子的情愫, 没有良好的情绪, 说得再多也只是发泄。 心里想着沟通, 语调却阴阳怪气, 不知道是沟通还是挑衅。 嘴上喊着沟通, 脾气却比谁都大, 不知道是沟通还是吵架。 要沟通,就诚心实意。 平和的情绪, 诚恳的语气。 治
昨天晚上跟我小姨一家出去吃饭,忘了拿CC的水杯。点菜的期间,她就一直在重复,“我要喝水,用自己水杯… …”“我要喝水,用自己水杯… …” “对不起,妈妈忘车上了,用饭店的杯子好不好?” “我不要,我就要用自己水杯。”然后开始哭闹。 还没等我继续解释,她姨姥姥已经板起脸,”一个喝水,用什么不一样,这孩子怎么这么任性?” “你也是,怎么什么都惯着?平时看你也厉害着呢,怎么管起孩子来一点力度也没了?” 汗~怎的矛头又指向我了?我哪里厉害了? 也不能怨CC姨姥姥生气,出来吃顿饭这么会儿功夫,这已经是她第4次被CC惹毛了: 第一次:说要出门吃饭,CC要自己穿鞋子。结果,鞋后面的带子她怎么也提不上去,急的她坐在地上发脾气,姨姥姥赶紧好心帮忙提上。一帮可坏了,人家脱下来扔回原来的位置,又拿回来
1 说实话,我对于女儿感觉的关注,更多的是源于小时候的自己曾经有很多委屈,没有大人理解和回应。自己长大了,从事心理学工作,开始个人成长之后,自我疗愈,这个过程很艰难。因此,在孕育女儿之初,就不希望女儿跟我一样,内心有很多情绪的积累,但我并没有刻意的培养她的什么能力,不过在众多亲友的眼中,她的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同龄孩子中的确都非常好。两岁的时候,不但可以流利的与成人交流,还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可以预测未来她应该是情商不错的小姑娘。 美国心理学家萨洛韦定义情商为这五个方面:一是认识自身的情绪;二是能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三是自我激励,通过对情绪的把控激励起做事的动力;四是认知他人的情绪;五是人际关系的管理。 蒙特梭利说:“智力中没有一样东西最初不是源于感觉。”孩子情商的发展,更是没有一样会离开感觉。 女儿刚刚两岁的
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
亲子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