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兜上一年级的时候没有时间概念,周末从不主动完成作业,总用各种理由拖延。面对这种情况我并未急于帮她,只是提醒说:“你完不成作业,老师会批评哦!”起初她不明白这样做的后果,依然磨蹭,那我就任由她去,让她自己去体验拖拉的不良后果。 果然,两个月的时间兜兜总是因为作业出错率高、课文未背等原因挨批评,但兜兜的第一反应不是改正而是埋怨说:“妈妈,你的心真狠啊!其他同学的手抄报都是妈妈帮他们做的!你都不替我做!” 这才让我意识到其实很多时候孩子的拖延毛病,可能就源于家长们的包揽和妥协。于是我告诉兜兜,“作业是老师布置给你的任务,就像领导布置给我的任务一样,完不成自然是要被批评!你看看妈妈每周都是先完成工作任务,然后周末才能踏实的逛街、陪你玩儿……不如跟妈妈学习一下?咱们周五就列好时间计划表,把规定动作都做好,然后一身轻松的玩儿。”正因为有过切肤
然而,你以为的“小孩子之间打打架拌拌嘴是正常的”,如果不进行有效的处理,很可能会给孩子的心理蒙上永久的阴影。 作为家长,你首要的职责,是给他/她一个可以依靠的保护。 两年前,我跟我的大学闺蜜A小姐在一个咖啡馆里聊天。 当时,我一岁半的女儿被婆婆接回老家带,大伯家比女儿大四岁的哥哥老欺负女儿,有时是女儿拿他的玩具被打,有时是俩人在一起玩着女儿就被打,有时哥哥跑到女儿跟前,朝着她的脸蛋一巴掌扇完就走……知道情况后的我,碍于亲戚的关系,不好直接跟大伯明说,我怕说了没起什么效果,反而影响两家的感情。 我问A小姐该怎么办。 没想到,A小姐当即拍案而起,喷了我一脸:“就你这样,连自己的孩子都保护不了,生她干嘛!” 那一刻,我才记起来,在这个事情上,反应激烈的A小姐有着一段不堪回首的童年往事。
坏习惯第1名: 整天睡懒觉 孩子偶尔睡个懒觉当然不是什么大问题,可是如果天天睡懒觉,睡到中午才起来,那就成问题了。孩子最基本的起居作息一乱,连带着吃饭、学习……什么都跟着乱了。 更糟糕的是,等到假期结束,孩子还要恢复到早睡早起的规律作息,由于原来的生物钟已经打乱了,又需要一段时间重新调整,多折腾啊。之所以把睡懒觉列在假期坏习惯的第一位,主要是在于它昭示着假期坏习惯的最大根源:失范,就是没了规矩。 【建议】可以不完全按照平时的规矩来,稍稍宽松一些,允许孩子偶尔做些平时不能做的事,但这并不意味着假期没有规矩,而是要有“假期的规矩”。比如孩子睡懒觉这件事,重要的不是几点起床,而是每天都在相对固定的时间起床,而不是任由他想睡到什么时候就睡到什么时候。 坏习惯第2名: “狂”吃零食 对小孩子来说,吃和睡就是最大的问题。放假
食欲不振 吃饭本身就是很幸福的事儿。孩子在吃饭时会产生旺盛的食欲,唾液和消化液分泌增加,如果此时遭受父母的训斥,孩子的精神就会紧张,唾液和消化液分泌减少,食欲就会减退。长此以往,必然会使孩子把吃饭和挨骂联系起来,一到饭点就提心吊胆,没有胃口,对吃饭排斥,严重者就会出现厌食症。 一个学生说:“饭桌上只要父母一问我的学习情况,我就饱了。偏偏在这个时候问个没完没了,查个水落石出,食之无味,什么也不想吃。” 消化不良 孩子被训心情糟糕时,往往为了逃避压抑的饭桌环境,草草吃几口就离开了。这种情况下,孩子不能像平时那样细嚼慢咽,甚至连口汤都不喝,肯定会影响正常消化。 有时候,家长训斥地太严厉,直接就把孩子训哭了。孩子一边哭泣、抽噎着,一边吃饭,会有被饭粒儿、小骨头卡住的风险。 另外: 早上出门前忌批评孩子,一日之计在于晨,
两三岁孩子的谎话不可怕事例1:婷婷妈妈带着两岁半的婷婷去朋友家玩,回来的时候发现婷婷兜里有一个拇指大的玩具娃娃。 妈妈问婷婷玩具是哪儿来的,婷婷说是自己的。 其实那个玩具是朋友家的,婷婷妈妈着急了:怎么这么小的孩子就会偷东西了,还撒谎! 【解读】婷婷的撒谎并不是恶意的,因为年龄小对于所有权还没有明确的概念。这可能是因为在家里比较娇惯,让孩子的意识里认为所有的东西都是她的。所以,家长只要告诉孩子,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自己的,不能随意装进自己的兜兜里。 事例2:三岁的东东在幼儿园对同学说:我爸爸是个大军官,还有枪,可厉害呢。 东东妈妈接东东的时候听到后愣住了,东东爸爸确实在部队工作,但不是军官,也没有枪啊,这孩子怎么这么能编啊! 【解读】东东知道自己的爸爸在部队工作,可能在电视里看到部队里军官的样子,就想象着自己爸爸在部队里是那样的,三岁的孩子还分
此时我们早已忘记白天答应儿子的事情,于是准备如同往常一样接水给儿子洗澡。不料儿子在客厅里喊道:“你们不是说要带我去玩碰碰车么?”,我和老公才猛然记起早上的承诺。我看看时间较晚了,对儿子说:“今天太晚了,爸爸妈妈明天陪你去,可以吗?”儿子带着哭腔说:“你们说了今天带我去的。”我没想过三岁多的儿子竟然对于我们早上的承诺如此不依不饶,就在我打算继续说服儿子晚上不出去时,老公却已牵起儿子的小手对我说一起出门带孩子去坐碰碰车。 去的路上,我小声对老公说:“都这么晚了,等我们做完碰碰车回来估计都要快十点了,干嘛不改到明天再带他出来?”老公无比严肃地说:“要么不要轻易给孩子许诺,要么答应的事就一定要做到,这个理我早就跟你说过,难道你又忘了?” 我记起了老公曾经给我讲的一件他小时候的事:在他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公公在期末考试前跟他说只要他期末考试能够考到双百,就
一般来说,2-3岁的孩子,专注力能够集中在某件事情上的时间,也就只有3分钟; 4岁的孩子长一些,大概10分钟左右; 而5-6岁的孩子更长一些,可以达到15-20分钟之久。 但,以上说的各年龄段专注力的时长,是在孩子没有受到外界干扰情况下的持续时长。 孩子的专注力自出生以来就一直发展着,只是爸爸妈妈缺少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并且对于孩子的专注力缺少一种保护性;反而,在很多的情况下,孩子的专注力是被疼爱他们的爸爸妈妈们破坏了。 1、生活随拍不必要求完美 很多妈妈拍照的时候,一定要宝宝看着妈妈的镜头,但孰不知,一句“宝宝,看看妈妈”、“宝宝看这里”,就是对于正在专心玩或做事情宝宝的一种打断,无形中也破坏了小朋友的专注力。 如果宝宝玩得很专心的时候,就不要因为拍照而打断他哦。背影和侧影也是很棒
女孩13岁,是个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跟奶奶一起生活。奶奶非常严重地封建迷信。女孩身体不好,奶奶不是带她去医院,而是带她去找镇上的“算命先生”治病! 这算命先生毫无人性,他居然说,治好女孩的病要圆房。 更惊讶的是,女孩的奶奶居然答应了!!! 算命先生将纸钱烧成灰“化水”后叫女孩喝下,在奶奶的陪同下带女孩去了家附近山上的小树林,奶奶在半路等待,算命先生实施了性侵。光天化日,求助无门。 (真的没有想到现在的中国还能发生这样的事情!) 事情发生后,女孩极度抑郁,产生了轻生念头,想以死证明自己清白。 我想,她的内心一定挣扎过,不知道她有没有求助过父母,可惜绝望和愤懑最终让她跳了下去,留下了四封遗书和2段录音遗言。 ◆ ◆ ◆ ◆ ◆ 可怜的花季女孩,她还没来得及看
因为六六也曾有过不高兴就打人,别人抢她东西她打人家的经历,我也经历过头疼,担忧,引导,看到她改正各阶段,所以还算有发言权。把昨晚讲给朋友的观点整理出来,咱们来讨论一下宝宝打人这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事情。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的一个原则是:孩子偶尔打人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不要因此强化他对“打人”这件事情的印象。但是如果是习惯性打人,对旁人有攻击性会造成伤害的话,家长必须果断制止并加以引导。 其次,孩子打人这件事是需要分年龄段来区别对待的。在儿科专家们的分析中,普遍是以3岁为界限来区分的,这个的确有一定道理,因为3岁以前的孩子多数的行为多由无意识行为导致,随着年龄的慢慢增长,由无意识行为向有意识行过渡。3岁之前,打人是身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正常表现,而不是我们担心的暴力行为,不用担心 “这么小就爱动手,长大了可怎么办呢?”。我们需要做的事耐心观察究竟是怎么回事然后再
这位泰国妈妈和女儿相依为命,以贩售现切水果维生,虽然不懂得如何教育女儿,却以身作则示范给女儿看。这天女儿放学,站在自家的水果摊车前,看着同学围着冰棒摊,人手一支吃着很是羡慕。而她妈妈看着自己手里这些钱,不足与购买冰棒,于是开始深思。夜里妈妈看着女儿熟睡的样子,突发奇想将凤梨切成冰棒的样子放入冰桶中。在第二天的时候,女孩看到妈妈做的凤梨雪糕很开心,吃的时候突然给妈妈说或许这个雪糕可以拿出去卖。 这位妈妈并不没有打断女儿的思路,而是顺从她的想法开始行动。女孩跟着妈妈学如何制作雪糕。第一天的时候,女孩挂着冰桶,先拿三个雪糕去市场上试试,可是回到家后,告诉妈妈一个都没有卖出去。妈妈要求她再去市场看一下,并仔细观察别人是怎么做生意的。果然,女孩看过之后若有所思,回家之后开始制作自己的招牌,想自己口号。当她再次回到市场的时候,随着口号声的传播,雪糕也随着销
那么怎么培养一个心理阳光、远离阴暗的孩子呢?法国不少资深育儿界专家一起,给父母们提出了一系列操作性很强的建议。第一,训练孩子独处的能力。 心理学家说,安全感不是依赖感,如果一个孩子需要热情而稳定的感情联系,他也需要学会独处,比如让他自己呆在安全的房间里。孩子获得安全感,不一定需要父母时刻在场,即便他看不见您,他心里也会知道您在那里。 专家说,对于孩子的各种需要,大人需要去“回应”,而不要事事“满足”。 第二,满足孩子要有度。 要人为地制定一些界限,不能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能够心情愉悦的另一个前提,是孩子能承受生活中那些不可避免的挫折和失望。” 儿童精神病科医生托马斯博士告诉我们,“只有当孩子明白了一个道理,即能获得某种东西并不取决于他的欲望,而是取决于他的能力,他才能得到内心的充实快乐。
90年代前期,貌似就一直在追星中度过。 【小虎队】 上小学没得好久,突然来了一股港台风:小虎队来了。 那完全是一股清新的风啊~~~~~~ 3张青春的脸,一笑起来,妈也~~~心子把把都在抖! 今天突然发现:我现在完全想不起他们哪个是小帅虎、哪个是霹雳虎、哪个是乖乖虎了。。。。。。 前年子春晚,这3兄弟又出来的时候,那首《爱》一响起来,我突然觉得眼前模糊了,模糊得好像进入了一个时光隧道,看到的是几岁的我: 坐在家里大音响的面前,认认真真的拿起磁带里的歌词单,跟到唱、哪怕歌词都唱不赢、舌头儿都卵不转,脑壳顶上的吊扇呜呜呜的转,唱累了跑去冰箱头摸一瓶玻璃瓶的汽水出来喝,啊,心底都是凉快的,舒服! 再也没有了。。。童年。。。 小虎队开启了我的追星
在以前我们儿时的暑假 没有电脑,没有手机,没有ipad 没有那么多的高科技玩具 也不用上那么多的兴趣班 父母因为工作无暇顾及我们 总会把我们丢在姥爷家 而一开始的我们总会有各种嫌弃 但是姥爷会想着法的让我们开心 姥爷是个“越老越小”的人 他总是带着我 做弹弓、打果子、掏鸟窝 捕知了、钓鱼虾、摘西瓜 即使在夏日的狂风暴雨里无处玩乐 姥爷也会给我讲他年轻时期的光辉事迹 而我也总能忘记窗外狂风暴雨的乱袭 每当暑期结束 我总会恋恋不舍 最难忘记那些贴近生活的乐趣 现在的“坏”或许多少和那时的经历有关 想想那样的童年
今年6月带肖肖去杭州的“钟书阁”看书,期间听到一位妈妈抱怨孩子:“你这么大了(这小女孩看上去还没有肖肖大),怎么还一直看绘本?你要找一些字比较多的书看啊!”听完她的话,我忍不住看了看我和肖肖身旁的绘本,心中纳闷不已:“难道大孩子就不能看绘本了吗?” 我的回答是肯定的——能!孩子虽然大了,可以自主阅读了,但并不意味着TA就不能看绘本,只能选择文字比较多的章节书看了! 1 从孩子的特征来看 肖肖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虽然识字量已经达到自主阅读的水平了,但是文字比较多的章节书对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来说还是相对比较困难的。如果孩子出现这类情况,父母应该引起重视,给予孩子更多陪伴;或者可以选择一些桥梁书(《阅读123系列》、《我爱阅读系列》、《卡梅拉系列》等)给孩子看。最不应该的就是抱怨孩子看绘本! 有些章节书文字比较多,
孩子成长中每一年都是独一无二的,下面摘选了其中对于1—8岁孩子最不可错过的、最重要且美好的时刻,以此让我们来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做出合理又合时宜的预期,特别是当孩子遇到困难和麻烦的时候,了解了这些规律,父母就会踏实很多,少一些不必要的焦虑。
如果你也有个小男孩,那么有必要读一读下面这两点发展心理学知识。 ▌3岁前,支持男孩子的积极探索 脑科学研究发现,男孩的发展与女孩不尽相同,从出生开始,女孩就更喜欢与人交流,而男孩则对玩具等有更大兴趣。也就是说,女孩倾向于发展与他人的关系,男孩倾向于处理与事物之间的关系。 仔细观察男孩和女孩的过家家游戏就会发现,女孩更多倾向于玩角色模仿的游戏,如:“你是妈妈,我是宝宝,我们来玩妈妈给宝宝做饭的游戏吧。”而男孩则倾向于为了某个事或理由而玩,如“你是怪兽,我是勇士,你搞破坏,我来保护,我们来决斗吧。” 应该说,男孩和女孩的心理发展地图是不同的,女孩是关系发展先于探索,而男孩是探索发展先于关系。 研究也表明,在胚胎期,男孩体内的睾丸酮素就已经达到了成人的水平,难怪男孩子一刻也停不下来。 于是,人们看到,三四岁及更小的男孩,其主要的
说到让孩子受点挫折,很多家长会想到的是: 像小安妈妈一样,送孩子去寄宿学校; 让孩子去吃苦,去野外训练; 批评孩子; 惩罚孩子,让他罚站; 让孩子受点挫折初衷是好的,但应该是一点一滴的,而不是在他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就让他面临高强度的“挫折”。一小男孩小时候因为太过调皮,所以被父母送到练习武术的寄宿学校。因为学校的学习强度太大,每次打电话他都是在诉苦,可是父母还是坚持让他在那里修心养性。正是因为这段经历,他总是抱怨父母太过狠心,日后他跟家里的关系慢慢疏远。 家长想让孩子受点挫折无非是希望他能变得更加坚强、自立。但是过于刻意的挫折,只会让他觉得不知所措,变得更加脆弱,与你的出发点背道而驰。真正让孩子受点挫折,应该是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断提高他的抗压能力。 让孩子受点挫折,需要的是顺其自然
宝宝为什么会动手打人 ▼原因一:宝宝误会了家长的“称赞” 爸爸妈妈抱着宝宝嬉戏的时候,有时宝宝会无意识地拍打家长的脸,而且发出快乐的笑声。此时如果错误地引导和强化这个动作,夸他们长了本领,或者觉得动作卡通,干脆亲含其小手表示“做得好”,宝宝可能会误认为“拍打”就是表达“高兴”和“喜欢”情感的方式。 ▼原因二:宝宝用打人在试探 有的孩子在家不打人,进入群体交往时会去打小伙伴。有时打人,是因为他还不会与别的孩子交往,他是想表示友好;有时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有时是在用肢体语言与别人交流,只是他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动作幅度和力度。 ▼原因三:宝宝爱打人为了不受冷落 两岁左右的小孩,处于自我意识高速发展的阶段,会很在乎别人是否注意到她,当发现自己被冷落时,常会产生不安的情绪,哭闹、摔东西、打人等异常行为便随之
“你说,他怎么就不能先写作业再玩呢?每天都磨蹭到11点!” “都上初中了,还在说不想上学。不上学,以后怎么办呐?” “这孩子老是爬高上低,花瓶都打碎好几个了!这小祖宗,就不能安生会儿?” “这孩子怎么总是这么安静,不爱说话呢?不会是自闭症吧!” …… 我们当父母的,心都快操碎了。生活的压力,需要应付的各种关系,琐碎的家务,还有上班!我们容易吗?可是这熊孩子,连一些基本的道理都说不通! 我们四处求解、学习,一定要找到一个办法,让他按时做作业!只有按时完成作业,才能保证充分的睡眠,生活才会有条理,才会有好成绩,才会有不错的人生…… 这些都是我们做父母的经验,我们看得比他远,想得比他清楚。不过他怎么就是不听话呢? 我们想让他听话,让生活轻松一些。可太听话,又担心孩子没有自我,失去创造性。难道做父母注定要这
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
亲子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