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VS玩耍的震撼数据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社会学家卡尔.亚历山大曾经通过对孩子的跟踪调查,得出了贫富家庭的孩子在暑假之后的阅读分数的变化: 一年级后的暑假,中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其阅读成绩下降了3分,而高收入家庭的孩子,其阅读成绩提高了15分,4个暑假后,贫穷家庭的孩子阅读成绩上升不够1分,中等收入家庭的孩子阅读成绩上升了7分,而高收入家庭的孩子则上升了52分,这个差别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但调查结果确实如此。 原因是富裕家庭能给孩子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时间在假期进行学习。当然导致富裕家庭的孩子暑假后成绩提高的直接原因并不是因为他们家庭富裕,而是相比起中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他们花在学习上的时间更多,即他们在暑假里继续学习。在教育界里,有个词叫“假期滑坡”,那些闲逛、荒废时间的孩子,会被暑假期间保持甚至增加阅读量、改进阅读技能的学生拉到后面。
放暑假,找了一个机会,和平时关系比较好都宝妈们聚会了。我们聊聊天,孩子们在一起做游戏,生活真的很美好。 正当我们几个女人,在讨论时下最流行的空气刘海,我女儿一脸的梨花带雨过来了,委屈地说,妈妈,囡囡弄坏了我芭比娃娃的裙子。 囡囡的妈妈,立刻厉声喊来囡囡,我赶紧说,别凶孩子,先问问什么情况。 囡囡说,是冰冰说想把芭比娃娃的裙子改的漂亮一点,又不管我的事。 看着小丫头一脸的理直气壮,我觉得好气又好笑,我拉着她的小手问,那冰冰有没有请你帮忙呢? 她看着我说,阿姨,你不是说了,我们都是好朋友,既然是好朋友,为什么我不可以帮忙,非得等她同意呢。 不管怎么样,囡囡觉得裙子的事,她做的没有任何的错误,在妈妈坚持让她道歉的情况下,她从态度强硬到委屈落泪,到最后也没有道歉。 她妈妈无奈地说,这孩子太喜欢找
怀着美好的憧憬,从千里之外飞到家接宝贝女儿,本来很开心的事情,却因一天的相处大变样。最后的结果是,孩子一点也不愿跟爸爸去,五六岁的年纪,宁愿自己一个人在家等着妈妈下班,也不愿跟老爸。老爸心里顿时凉半截,口口声声说,女儿跟他不亲、不喜欢他。而孩子却说,我喜欢爸爸呀,可就是不想跟爸爸在一起。 那为何呢?因为三个字,和老爸在一起,不!舒!服! “什么?”老爸瞪大眼睛问,“你居然敢这样说话”? 爱人吃惊的表情和女儿勉为其难的说辞,让我本能的站出来,为父女俩分析具体原因。为什么孩子不愿意跟爸爸在一起?举几个例子说明吧: 第一,和爸爸在一起分分秒秒心都凉 孩子满脸疑惑的端着龙虾问爸爸:爸爸龙虾怎么生个小龙虾呢?爸爸却在客厅晃来晃去、思绪飘向十万八千里,心不在焉的回答着:恩; 女儿不甘心,又接着问爸爸:那它生的龙虾怎这样大呢?是不是一天天就长大了?爸爸依然出神的
美美在户外跑时,她会说:“别跑别跑,一会儿让坏人把你抓走了。”美美刚想拿玻璃杯子,姥姥又说:“别碰别碰,会把手弄流血的。”渐渐,美美变了,成了一个做事畏缩的孩子,总是这也不敢摸那也不敢碰。每次到了新的环境中,她都缩头缩脑地不敢放开玩,似乎在她小小的心灵里有很多值得惧怕的事情。 美美为何总是畏畏缩缩之心理透视1.语言不当导致的心理暗示美美的奶奶在教育宝贝的过程中不注意语言的使用,比如她说:“别跑别跑,一会儿让坏人把你抓走了。”这样就给宝贝一种心理暗示,如果跑就可能被坏人抓走,坏人到处都是。2.过度保护消弱探索欲姥姥的行动缓慢,所以为了跟上宝贝的节奏就限制宝贝的活动,如果宝贝的探索欲望总是被阻断,他就会渐渐地不去探索了。再遇到新的环境时,还会产生退缩行为。引发宝贝畏缩的其他心理原因1.模仿出来的恐惧感宝贝在生活中会观察别人,并且对于别人的感受和表情感同受身。比如,他看到其他宝
电影开头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 War has been part of humanity in every age…There always seems to be something to fight for. Very few of us know how to fight the right way or understand who we are really fighting against. We need to have the right plan and resources because victories don’t come by accident. 我们现在生活中处处都有看不见的战争,虽然没有子弹和流血,但这些战争确实在激烈进行着:婚姻、育儿、工作、疾病、隔代矛盾、自我认知等等等等。很多的拧巴、困惑、纠结,其实就是因为我们深陷这些看
小朋友动手打人,欺负别的孩子,要分阶段来看。越来发现,越早处理,越能够帮助到你的孩子更好成长。 当孩子一岁后,动手打人可能表达很多意思,比如“走开,你挡住我了!”,“放下那个玩具”,或者仅仅是,“我现在很不爽,我要打人!”。这个阶段的小朋友动手打人,或者出现其他的一些暴力行为,比如推,咬,但他们并不是恶意的。学步儿童,尤其是还比较小的那些,并不会故意伤人。孩子的同情心还处于的萌芽阶段,他们还不能理解这样的行为会伤害他人。孩子可能还在对他的行为会产生的后果感到好奇:她怎么哭了?发生了什么…… 孩子的同情心还处于萌芽阶段, 他们还不能理解这样的行为会伤害到他人。 虽然现在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同情心,但是给他们小小的心灵播下善良的种子永远不算早。每当孩子动手打人,温和但严肃地告诉他,“不要打人!啊,好痛!”。语言永远没有行动有力,你是孩子最好的
于是,从孩子出生起,夫妻俩就确定了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的教育分工。 比如说:孩子看到咳嗽时喝的那种甜甜的糖浆,心血来潮想要喝,萧萧就哄着说:乖宝宝,这个生病了才能喝,不生病不能喝哦。 孩子还要闹,旁边的大军就会大喝一声:那不能喝,别闹了! 孩子哇地一声大哭起来,萧萧哄了半天,直到拿出一个棒棒糖才让孩子止住哭声。 随着孩子两岁这个所谓的人生第一次叛逆期来临,大军的白脸教育法使用频率更高了: “地上凉,我说了不能光着脚在地上跑,听见没有!” “窗纱太脏了,你看上面多少灰尘?不能摸!” “谁教你打人的?再打人爸爸就生气了!” “不能碰别人的东西!非得打屁股你才记得住?” 严父慈母,这是萧萧和大军认为很理想的家庭教育标配模式。但是没过多久,他们就发现问题来了:孩子不仅不害怕爸爸,反而抵触和讨厌爸爸了! 大军下班回来跟孩子打招呼说“宝宝好”,正跟萧萧玩得开心的孩子一下子不开心
话说回来,带孩子游世界,很大一部分,是让孩子深入了解世界的各个角落,每种知识,人文环境等,这能不能在家完成?能!美国“小天才班”(Gifted and Talented Class,类似于资优生班)的老师就给我出了一招——让孩子“在家深度旅行”! 下面附上完整详细的操作手册,适合暂时不想出门但又想让孩子了解世界,培养世界观的家庭;实际上,即使你现在带孩子在旅行的路上,也不妨运用这一方法,让孩子通过制作“个性旅行手册”,提高其自主规划能力及统筹意识。 ▋步骤一:开始“自主旅行”前,先阅读一本相关好书 这个“在家旅行”活动,原名为“Delightful Destination”(愉快的目的地),真是大大降低了孩子深入看世界的成本。 首先,老师会引导孩子们选定了第一站目的地,比如——法国。 接着,老师让孩子们先读一本和法国旅行有关的书,叫“
涵涵他们班上有个小男孩,特别讨人嫌,每天都会打别的小朋友,抢人家玩具。据说他们班所有的小孩儿都不喜欢他。 有一段时间涵涵老说:“妈妈,我们班某某某老是揪我的小辫,可疼了!” 接下来的某一天我刚好看见了那个小孩子的奶奶,我就把涵涵的原话给她说了。没想到人家奶奶笑着说:“哈哈,是吗?我们家那小子就是淘气的很呐!”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经常在放学接娃的时候,听到有小孩子被那娃给打了。而那个小孩儿的父母从来都没有去过学校,只有奶奶整天接送,陪着笑脸认个错就算完了。 有一次我看见他奶奶为了防止他乱跑,就用脚踩着孩子的脸,不让他起来。至于那个小孩儿是怎么躺在地上的我就没看见了。但是那一瞬间我就明白了,为什么那个孩子的暴力倾向那么严重了。 人最基本的教养就是跟别人在一起时,不要让大家感到不舒服。如果一两个人对你有意见,并不
首先,相对于离异事件本身,消极的离婚叙述与不良的家庭关系对于离异家庭子女的负面影响更严重。 来自父母或是亲友的消极对于离婚的叙述与评价会强化孩子的负面心理,而一种不良的离异后的生活环境也会让孩子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是一生都难以走出父母离婚的阴影中。 对于离异的家庭来说,一定不能给孩子产生“生活中因为突然少了爸爸或者妈妈就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的感觉。虽然在心理上孩子一定要经历和适应每一天不再能够同时看到父母双方都出现的画面,但是在生活的物质上和环境上尽量保持与以前的一致应该是很重要的。如果同时经历心理上和生活环境上的双重冲突与巨大变化,那对于每个孩子来说都会是一次“致命”的打击。 所以如果是才离异不久的家长,应尽量保持以前的生活节奏,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突然要遭遇太多的陌生而变得有些不知所措。即使不得不有些许改
什么才是幸福? 家长通常会认为,得到想要的东西后所产生的快乐感就是幸福,但这是短暂的。我们真正应该让孩子去追求的是持续性的幸福,这很复杂,但也会让人终身受益。 研究表明幸福与外在环境并没有太大的实质性关系。相反,它是我们情感、心理、和身体习惯的产物,这些习惯产生了身体的化学元素,决定着我们的幸福程度。 把幸福称为一种习惯,这听起来很奇怪。其实,在我们成年后,我们可能就已经习惯了幸福或者不幸福的感觉,这种习惯可能就根深蒂固地在我们内心埋藏。 幸福与三种习惯紧密相关: ●我们如何认知这个世界,并因此思考我们的人生经历。 ●一些行为或者习惯,比如有规律的锻炼身体、健康饮食、冥想、与人交流联系、经常微笑等。 ●一些性格特征,比如自我控制、努力勤奋、公正感、关心他人、公民意识、智慧、勇气、领导力和
多看看孩子担心的事,以后注意不要再犯,别再伤害了孩子的心。以下是过来人总结的孩子最不喜欢父母做的8件事,父母们对照一下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1、父母吵架 曾有一家儿童心理研究机构对3000余名学龄儿童进行了一次心理状况调查,其中有一条是“你最怕爸爸妈妈的是什么”,回答得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妈妈生气,怕他们吵架”。 有一个答卷写得很生动:“我最怕爸爸生气,他生气的样子可凶啦!把妈妈都气哭了,我吓得像一只小老鼠,心里直扑腾,饭也吃不下去……” 父母以为孩子还小,夫妻间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对小孩子是无所谓的。其实,孩子们那一双双亮晶晶的大眼睛,早已把父母在他们面前的一切言行都记录下来了。 有些家庭,夫妻间争吵不休,满嘴粗话,甚至动手动脚,家庭气氛经常处于紧张状态,这在孩子的心理上形成巨大的压力;有些父母,长期感情不合,在家里寡言少语,在这种气氛中生
作者:Katya Seberson 来源:yourtango.com 每个人的孩子都有失控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当你命令他们该怎么做,或者向他们展示家长的权威,只会让事态变得更难收拾?很多时候你都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越是强迫孩子,孩子就越抗拒。 那么当孩子拒绝完成一项任务,比如做作业时,你可以试着采取一些技巧“控制”他们。 你们也许都很熟悉一个经典的心理学小把戏。当你带着孩子去打疫苗的时候,医生总会问他们要打一针还是打两针。孩子们总会选择“一针”。为什么这会是一个成功的小把戏?它是如何起到效果的呢? 其中主要的目的是减少孩子对某项任务的抗拒。医生的问题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虚假的选项。你要在胳膊上打一针还是打两针呢? 给小朋友提供一个虚假的选项 现在你的注意力集中在选项上,而不是针头上。而且你会认为自己可以
孩子又不听话了,叫他往东偏要往西,这也不肯那也不行?还跟你对着干?这个时候打一顿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宝宝长大进入叛逆期,粑粑麻麻要使用新策略。 开始逆反是孩子的成长 在婴儿时期,你的宝贝并不知道自己和其他人是独立的个体。当孩子开始会爬,他发现:噢,原来我可以掌控自己和妈妈的距离! 从那个时候开始,逐渐地,他明白了原来他是独立的,他和妈妈是不同的,他可以表达自己的意愿。由此,他的自我意识逐渐产生了。这是孩子的一个进步。 逆反是尝试表达自己意愿 这个时候,妈妈往往会发现,孩子经常说“不”,或者是妈妈说东我非要往西,我们不要觉得这是孩子的抵触心理或者觉得孩子这是和父母对着干。其实,他是在尝试表达自己的意愿呢。 原则:不要站在孩子的对立面。 和幼儿相处的一条重要原则是:不要以成人的角度去看孩子,不要站在孩子
孩子面对任何问题都只会哭闹,这一定会让爸爸妈妈头痛不已,但爸爸妈妈是否意识到这代表着孩子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情绪? 现在“情商”被越来越重视,在社会生活中,情绪传达着语言难以表达的微妙信息,人们通过情绪表达而相互影响、相互适应。可以说,情绪是社会互动的核心。只有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情绪、适当调节情绪,他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有心,会找到很多提高孩子情绪能力的方法。 同理的倾听和确认孩子的情绪1 孩子的情绪需要父母注意他们的身体语言,如脸部表情和姿势。别忘了,孩子也会观察父母的身体语言。因此,父母可以一种轻松但专注的态度和语气、不带质问的反应,如说:“你今天看起来有点累。”然后,等待孩子的反应,一开始彼此可能都不习惯谈论感受,但随着这个习惯的深入,孩子会逐渐增强自我察觉的能力。
惩罚宝宝,是每个父母培养孩子、纠正孩子错误的方式之一。但如何在家庭教育中有效地给宝宝做好规矩,还是需要非常大的智慧,下面就是10个科学好方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孩子犯错误,自然需要父母的教育和惩罚。但惩罚宝宝也要讲求科学方式,一旦惩罚不当,不但对宝宝的行为起不到规范作用,更可能使宝宝的行为逆向发展。 1规劝 宝宝的表现:与同伴吵架、抢夺玩具…… 方式: ● 先放下手边的工作,并走到孩子身旁,让孩子知道你正在注意和关注; ● 然后询问孩子争执、吵架的原因,并耐心听完孩子的想法; ● 灌输孩子打人、抢夺是不正确的行为和观念,并要求孩子学习说“请、谢谢、对不起”。 建议: ● 勿以很大声音去压住或威胁孩子; ● 勿直接将孩子拉开,然后
1 昨天北京下大雨,奶奶打电话说:“这么大雨,要不别让孩子上缓适班了,送我们家来吧。” 我谢过奶奶,还是坚持送喆同学去了幼儿园。从家到车站需要走五分钟,下了车也要走五分钟。小朋友穿着雨衣、雨靴,保护得比较好,而我的裤子几乎全部湿透。 到了教室,老师开玩笑:“喆喆,今天老师可以带你一个人上课。“ 我环视四周,才发现离上课时间只剩5分钟,只来了3个小朋友,其中有一个还是幼儿园工作人员的孩子。而平时,这个点儿至少有将近10个小朋友。 娃爸说我对喆同学有些严厉了。但我相信等他长大,自然会明白妈妈为什么对他这么“狠心”。就如绝大多数已经走上社会的成年人一样,不会因为下雨就停止工作,不会因为刮风就推迟要签的合同。下雨天,一样有必须赶的路,必须做的事。很多时候,别人在某件事上做到最好,就是因为多了一些坚持。 2 8个月,
纳西索斯(Narcissus),卡拉瓦乔的作品. 人人都自恋 在希腊神话里,美丽的少年纳西索斯(Narcissus)在河边看到了自己的倒影,于是深深的爱上了水中自己的影子,死后变成了水仙。因此narcissus这个词既有水仙之意,又有自恋之意。自恋的人常有强烈的优越感,渴望赞赏。他们往往很有魅力,但许多时候也会自私、固执、控制欲强。严重的自恋者可能牺牲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甚至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自恋是现实生活中非常普遍的现象,同学、同事里,总有些“出头鸟”,他们抓住一切机会表现自己,有时候很讨厌,但的确是团队里最有灵感和创造力的角色。 所以,自恋并不单是一个贬义词,也不一定是坏事。 德国心理学家Michael Dufner曾有一项非常有意思的研究,他们寻找一些男性参与者,要求他们去街上向陌生的异性询问联系方式
前几天,叮当妈看到一则新闻,感到哭笑不得,说泰州一个8岁的小女孩乐乐悄悄打110报警,电话里说妈妈打她,太凶了,要把她扔了。开始民警还以为孩子遭遇了家庭暴力,但赶到乐乐家发现,熊孩子是因为无法忍受妈妈的严格管教才报警。 而叮当妈看到小姑娘“控诉”妈妈的话觉得特别熟悉:天天要孩子写作业,当天考完试,都要放暑假了,孩子想玩一会儿看看电视,妈妈也要她做作业,还说不做的话就将书包扔到河里去。妈妈经常逼着她主动跟人打招呼,还不准她吃楼下爷爷卖的烤肉、臭干。最让她受不了的是,吃饭时掉几个饭粒在地上,也会被妈妈数落半天······ 作为妈妈,整天带孩子累死累活、叫苦连天?却未必换来孩子的快乐、家庭的和睦,有时候甚至变成一种灾难! 第一种累:太勤快,活得太操劳 中国妈妈常挂嘴边的是“把你拉扯这么大我容易吗”。“拉扯”二字极形象地表达了养孩子的操劳辛
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
亲子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