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人们除了上班,平时就喜欢呆在家里放松,于是现代社会出现了“宅男”、“宅女”。然而,有些爸爸妈妈也把自己的孩子整天关在家里,认为出去玩又累又不安全,不如在家里来的舒服自在,自己也不用整天担心这担心那,于是家里的宝宝也变成了“宅童”。其实,这大错特错了。 专家指导:宝宝需要运动 有规律的运动对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孩子尤为重要,不运动会使身体的免疫能力下降。而夏日,家长为怕孩子中暑或是晒伤,往往长时间将他们安置在密闭的空调房间,这样十分容易诱发各种疾病。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如果小朋友们不进行足够多的体育锻炼,将不利于大脑发育,影响到他们的智力发展。 那么,我们可否挖掘一下自己的周边场所?看看有没有适合孩子们玩耍的室内场所,让他们能在免受烈日熏烤的同时,不忘流流汗,舒展一下筋骨! 寻找商场内的运动场 有很多商场为了吸
呼吸着春天温暖的空气,在明媚的阳光下,孩子们可以有更多的户外运动了。来吧,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动动手来、动动脚,感受运动带来的快乐、自信和健康! 春天的气息,总撩起你要走出家门舒活筋骨的愿望。去打球、去爬山、去旷野中奔跑,所有的运动方式一下子因为春天的来临,移师到了户外。我们的宝贝也经过这一个冬天,变成了小小男子汉和小小女人了,他们可以更多地参与一些运动了! 对于4-5岁的孩子来说,运动可不仅仅是锻炼身体、强健体魄的最好方式,所有的运动都可能是我们的孩子发育大脑、锻炼意志、寻找快乐和增强自信的最好机会。 那么,为什么不马上去运动呢?让孩子们有机会享受运动的乐趣。 孩子们最需要的是跑起来、 跳起来,让全身运动起来。 有规律的运动对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孩子尤为重要,不运动会使身体的免疫能力下降。而夏日,家长
很多宝妈说,隔代育儿给她们带来了烦恼,有时候感觉老人帮忙看孩子,自己更累了,不但劳力,而且累心!确实,老人有时候就是家里的晴雨表,有的老人会在生活里助你一臂之力,有的老人会让你劳心又伤神。 不过,如果家里有这样的老人,相信宝妈们再也不用担心隔代教育产生的种种问题了,这样的老人就是我们生命里最大的财富,会让儿孙有幸福感! 1、不守旧,爱学习 2、爱读书,也喜欢给孩子读书 3、有童心 4、有自己的特长 5、格局大 6、性格开朗 7、充满正能量 8、宠孩子,但适可而止 9、能耐下心来给孩子讲道理,而不是孩子不听话就大喊大叫 10、有界限
分离焦虑是婴儿心理防御机制不成熟的表现,他们通过哭闹表达对亲密关系者的呼喊,以抑制情感痛苦。但每个宝宝的分离焦虑的程度及表达方式不同,甚至每个宝宝在每个阶段的分离焦虑表现也不同。今天小编就来带大家了解下分离焦虑的出现有哪些原因。 环境因素 幼儿从每天都在家和家人在一起,到离开家迈入幼儿园,环境有了巨大的改变,被称为“心理断乳期”。 1.生活规律和生活习惯的改变 幼儿园生活有相对固定的日常活动时间表,而幼儿在家中的生活规律并不一定与此相符。此外,幼儿园的饮食也和家中不同。一些幼儿在家中养成的作息习惯、饮食习惯甚至是洗漱习惯都有可能和幼儿园非常不同,宝宝难以适应。 2.照顾者与幼儿之间关系的改变 幼儿入园之初,见到的老师和小朋友们都是陌生的面孔,容易使幼儿感到不安全。还有幼儿园中的生活环境也和宝宝在家中的环境有着天壤之别。宝宝
当一个人在童年遭受过身体的虐待,也许周围人能通过他身体展现出的伤痕,较容易的判断出他是受害者,然而,还有一类受害者,他们遭受的巨大伤害是隐形的容易被忽略的:童年期父母的无视和置之不理,让他们长大后自我封闭,无法很好的识别、理解及表达情感,难以和别人建立深刻的情感关系,甚至找不到生活的意义…… “童年期情感忽视”危害究竟有多大? 来自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的博士通过网络问卷和自我报告分析得出结果:比起身体虐待、性虐待和身体忽视(忽视生理需求,孩子饿了也不给吃饭),情感忽视和同伴伤害更容易使一个人长大后有社交焦虑障碍,甚至造成精神问题。 而来自以色列的本古里安大学和巴尔伊兰大学的三位在校大学生寻找203名志愿者两次调查后,也得出类似的研究结论:遭受情感忽视,可能会导致一个人心里防御强、过度自我批评和对社交依赖,同时自我效能感低(不够自信),遭受挫折后无法迅
孩子一到陌生环境就会犯怵, 怎么办? >>> 孩子一到陌生环境就会犯怵,怎么办?我们所认为的随机教学,是如何在各种的生活情境之中,把想要的教学目标逐一代入,利用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段来教孩子。 ABA中的随机教学 & PCI随机教学 游戏(PCI)介入的随机教学和ABA中的随机教学有所不同。运用行为分析(ABA)强调的是一些技能,也就是我们要教的是什么,比如教很多水果的名词:苹果,香蕉,西红柿,菠萝······会教分类,教形状: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甚至还会教他很多语言上的长句、对话。 而在游戏介入里,我们认为孩子最严重的缺失不是认知和技能,而是他们没有参与社会交往的动机。所以我们会认为随机教学固然重要,但是更应抓住孩子注意力这个点,更加强调和孩子互动之中的情感。
十一岁的儿子生病了。“妈妈,我病了。”“你怎么了?哪里不舒服?”妈妈看了一眼儿子,没什么大碍。“我好像有点发烧。”儿子期待地眼神看着自己的母亲。“你都这么大了,你得学会生病。”妈妈感觉儿子可能是感冒了。“生病还得学吗?我这不是已经病了吗?”儿子大吃一惊。 “我的意思是你必须学会生病以后怎么办。”妈妈斩钉截铁的说。 “我早就知道生病以后该怎么办——找你。”儿子成竹在胸。 “假如我不在呢?” “那我就打电话找你。” “假如……你找不到我呢?” “那我就忍着。你早晚反正会回家。”儿子有点生气的说。 “有些病是不能忍的,早一分钟是一分钟。得了病以后最应该做的事是上医院。” “妈妈,你的意思是让我今天独自去医院看病?”虽然在病中,儿子依然聪敏。 “正是。”妈妈点点头表示肯定,“你到外面去
最近时常有朋友跟我抱怨,为什么我家孩子总是对我发脾气,明明我都已经很关心他了,可是他总是得理不饶人;明明这件事情我解释的没有问题,我自己完全能够理解,可是孩子还是不明白;明明这件事情就是他错了,他还跟我辩驳。养一个孩子怎么就这么难呢! 我想每个家长都一定是很关心孩子的,但是可能有的时候我们的关心并不是有效的关心,以至于明明我们已经很努力在去关心对方了,但是往往得不到对方正面的评价。 “你今天怎么和同学打架啦?” “今天老师课上讲的东西你都记住了吗?” “今天在学校过得怎么样啊,有没有惹事?” 这些话有问题吗?对于我们成人来说,自然是没有的,因为我们知道这些话背后真正的代表些什么。可是在孩子们看来,我们这样说根本就起不到关心的效果,甚至会有指责的意味。归根结底,我们关心的方式是无效的。 我有一个加拿大的朋友Pete
孩子的学习已然成为家长们眼前所重点关注、担心的问题。不论是考试前,还是考试后,爸爸妈妈们同样都会有着不同的烦恼。 “我已经不知道该哭还是该笑了,快考试了,孩子复习也不抓紧,我都要急死了,她还一点都不紧张!我之前还怕她太紧张太焦虑了,现在看来是我想多了!你家孩子呢?” “我家的也是松懈不得了,每天回家直接钻进屋里,关着房门,也不知道在里边干什么。” “我都开始着急了,马上就考试了。” …… 妈妈:“这次考试成绩怎么这么差啊!你的心思都用到哪了?” 孩子:(沉默……) 妈妈:“天天就知道玩游戏,再让我发现你偷玩那个什么王者荣耀,手机立马没收。” 孩子:“你懂什么啊,什么都不懂……” …… 面对孩子不甚良好的学习状态、学习心态、学习成绩,不少爸爸妈妈可谓是绞尽脑汁想要让孩
清妈叨几句: 小孩子总是做出一些出乎我们意料的举动。比如吧,小宝的儿歌,居然是有目的的…… 怎么就让我想起了大年初一拖着娃他爸去看的《西游伏妖篇》里,那个自始自终都在演的唐僧,没唱《儿歌三百首》,而是一遍又一遍的唱着《乖乖》:乖乖 你快回来 /我怀抱一直为你打开 /乖乖 要真心悔改 /你永远是我最爱的小孩 ……那也是有目的的!为了让发飙的“臭猴子”乖乖听话,即便是喝了失声茶,也要唱啊! 所以小宝的《拔萝卜》就是用来召唤妈妈帮忙的咒语~ 零食包装打不开,唱“哎哟哎哟拔不动”,妈妈就来啦,给你拆; 房门打不开,唱“哎哟哎哟拔不动”,妈妈就来啦,给你开; 玩具黏住了取不下来,唱“哎哟哎哟拔不动”,妈妈就来啦,给你取…… 嗯,还有什么不能用
记得有一年过年回家,我坐在大巴车上晕得七荤八素,最后忍不住打开窗户。周围的乘客一脸嫌弃,纷纷抱怨这个乘客太不自持了,怎么着也等到了服务区再说啊。 正当我坐在那,难受又尴尬、胃里翻江倒海的时候,坐在左后方的一个小男孩向我走过来。 他递给我了一瓶水、一个橘子、还有一片晕车药,然后说:“阿姨,你是不是特别不舒服啊,我妈妈说有的人坐车会晕车。你试试吃药,再吃个橘子会好很多。” 心里一阵暖意,那些抱怨的乘客们也突然安静了。孩子送完东西就回到座位上坐下,我给孩子道谢时,看到他的妈妈正用微笑的目光注视着他,母亲眼里充满赞许和骄傲。而我对这个母亲,同样感激。 一个孩子好不好,其实跟他学习有多好,会多少才艺关联不大。而是,你通过他,能看到他对这个世界充满关切,不冷漠、不自我,凡事能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考虑。这样的孩子,我们称之
你会拒绝让女儿玩玩具刀剑、恐龙飞机等具有男孩子特征的玩具吗?你会拒绝让儿子玩穿着裙子的布偶和梳妆玩具吗? 贝贝是个3岁的小姑娘,生日那天妈妈让她选玩具,到了街上她一眼看上了一把会发声的玩具刀,便嚷嚷着要买,妈妈心里咯噔了一下,贝贝会不会是个假小子?妈妈的心理直觉是反对的,无奈说好的让贝贝自己选,所以妈妈最终还是买了玩具刀。后来贝贝的爸爸说,他童年时经常跟姐姐一起玩过家家和扮演小公主的游戏,也没见自己有啥问题呢。谁说玩刀的女孩子会变男孩性格? 西西是个男孩儿,某天跟爸爸逛玩具城时,看见一套穿着粉红衣服的妈妈照顾一群小宝宝的玩偶,无论如何要买回家,西西的爸爸很紧张,说那是女孩子的玩具,怎么也不肯给西西买。事情最终以西西失望哭闹回家而结束。没多久,爸爸又发现西西不知从哪里要来了一顶粉色的小雨伞,玩得爱不释手,吃饭也不愿放下,被奶奶嘲笑为女孩子。 到底
为人父母,我们总希望孩子生活在美好中,不受丁点玷污。就如为了保证一张纸的洁白,而不舍得落下一点笔迹一样。但有时被抹除的痕迹,会让生命更完满。 故事1: 某个周末的早上,快递员送来快递,刚签收完,就哗啦啦地下起了雨。快递员赶忙将车挪到了屋檐边。跟妈妈一起取快递的小然说:“妈妈,快递员叔叔没带伞,我们借一把给他吧?”未说完,小然就跑回屋里拿出了一把打雨伞。快递员接过了伞感谢说下次会还回来。看着快递员远去的身影,小然高兴地问妈妈:“我帮助别人,我棒不棒?”没想到,过去一个多月了,快递员始终没有来归还雨伞。妈妈本来想,如果孩子记不起就算了。但在一个下雨天小然突然想起,问妈妈“快递员叔叔为什么没还雨伞?”,妈妈只安慰他说“叔叔可能忙,等他哪天有空了就可能会送来”,小然“哦”了一声没再问。可因为这事儿,妈妈彻夜未眠,担忧孩子因此受到了伤害。 故事2:
孩子遇到不好的事情后,比如摔倒,你着急中跟孩子说的第一句话,对孩子来说很重要,同时也反映了你的心态。两个年轻妈妈带孩子到游泳馆学游泳,两个小女孩分别是3岁的爱丽丝和4岁的妮瓦。爱丽丝的妈妈叫简,妮瓦的妈妈叫珍妮,两位妈妈是朋友。 两个小朋友的游泳技术还不熟,但孩子天生爱玩,两人从一开始各自游泳到后来在水里相互嬉戏,玩得不亦乐乎。没多久妮瓦为了要抢爱丽丝头上的游泳帽在水里追逐,两个孩子突然消失在水面,好一阵子也没浮出水面,正在旁边一边观察她们一边聊天的两个妈妈赶紧扎入水中。珍妮最先找到自己女儿,把女儿拉出水,心疼地安慰:“不怕不怕,下次小心点就没事。”妮瓦显然还没从惊吓中恢复过来,神情紧张脸色苍白,在妈妈的安慰声中愈发委屈,“哇”一声大哭起来,哭得上气不接下气,珍妮不停地安慰。 而身旁也从水里出来的简和爱丽丝却发出咯咯的笑声,怎么回事?当爱丽丝被妈妈从水里拉出来后,也一度
最近,网上的《左先生、右先生》爆红网络,左先生是我们常说的话,看似鸡汤却不养心,而右先生似乎没有鸡汤,却直入人心,直接抚摸到了心灵最痛的点。 例如:当想家了 左先生会说:有时间,就早点回来吧! 右先生会说:给你寄了麻辣鱼鳅,火锅底料还有没? 妈妈也是如此,我们有很多的左妈妈,说出来的话,没解决任何问题,反而让孩子更加难过和不知所措。 牛妈心语 刀子嘴豆腐心,不是直爽,而是情商有问题。 怎么样说孩子才肯听,才会听呢?有没有100法则…… 其实也不难—— 降低姿态,和孩子平等交流,尊重孩子! 记住同理心是任何人际沟通的法则,
大年初一早上,堂哥家的儿子就哭个不停,怎么哄都不管用,一家人都不能好好出去拜年了。说起来还是当大人的不注意导致的,大年初一的早上,放鞭炮庆祝新的一年后,就该一家老小的出去拜年去了,可是放鞭炮的时候,孩子还在睡觉,也没人想起来把孩子给保护好,直接就开始放了,最后这个一岁多的孩子,被惊醒后就一直哭个不听,看来被吓的不轻。孩子本就对刺激又响亮的声音恐惧,家长还掉以轻心,又能够怪谁呢。 孩子在三岁之前,就是一个“胆小鬼”,因为对这个世界的陌生感,恐惧就伴随而来,害怕很多东西,比如声音、黑夜、小动物、疼痛、陌生人、以及父母的忽视和分离。细数下来,孩子三岁前特害怕的东西,基本是这些。 声音 孩子对声音一直比较敏感,在不到一个月时,听到大点的声音,可能都会被吓一跳,对于3岁前的孩子,孩子对声音的恐惧,家长不可忽视,遇到鞭炮、雷雨天打雷闪电等响亮
按照孩子正常发育的要求来说,孩子每天晚上十点之前就该上床睡觉了,因为夜间11点到次日两点就是人体生长激素分泌的高峰,甚至是白天的三倍,那么十点左右睡觉,到十一点才能进入深睡眠,到11点时才会开始“发育”。那么在孩子睡前这段时间里,你有过安排吗? 睡前三个小时 早上孩子上学我们上班就此分别,只能在晚上才会再次相见,也就是说,只有在下班后,才有时间和孩子好好相处,对于正常上班族的父母来说,晚上七点基本可以在家陪孩子了,而孩子在晚上和父母也会格外亲昵,因此从七点到十点的睡前三小时,就是父母教育孩子的黄金时间,无论高质量陪伴,还是讲故事谈心事或者教训他,都是在这段时间进行的。 黄金时间的安排 每天八点都是电视剧的黄金档,而每天七点可以说是我们父母的教育黄金档的开始,在此期间,你对孩子的活动安排,会让孩子受益终生。 7—8+点(功
很多孩子在长大后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都会记得父母吵架的一幕一幕。经常争吵不休的父母,会让孩子陷入深深的烦恼之中,使他们对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感到恐惧,看问题的角度消极或者极端。有些孩子为了维系父母岌岌可危的关系,甚至会出现身心疾病。 当然,并非所有父母吵架都会伤害孩子,夫妻两个人过日子,意见不统一,难免发生碰撞,这是在许多家庭中都会发生的事情,许多孩子依然能够身心健康地成长。那么,什么样的争吵会伤害孩子,什么样的争吵不会伤害孩子,以及如何避免争吵对孩子的伤害呢? 会伤害孩子的争吵 “要不是因为你,我早就离婚了” 有一类争吵会很严重的伤害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夫妻矛盾已经长久不能调和,夫妻一方或者双方经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对孩子讲:要不是因为你,我早就离婚了。 实际上,这样的父母并非因为孩子才不离婚。如果有这个觉
美国著名阅读研究专家吉姆·崔利斯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他说自己对他们最伟大的爱,就是从小为他们朗读。其代表作《朗读手册》是崔利斯数十年儿童阅读指导研究与实践之总结,在这本书中他引用了诗人吉利兰的几句诗,感动了无数的妈妈: 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 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 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 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给孩子读绘本的时候,我读文字,但是他却对图感兴趣,经常因为图的内容打断我的话。有些绘本中也有很多书面语,我应该忠实于原著,让孩子在聆听中学会这些语言,还是应该翻译成大白话?我应该怎么办? 阅读对人的一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可能增加不了生命的长度却可以拓宽生命的宽度,可能改变不了生活但能改变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亲子阅读拓广孩子的视野,引领孩子走进知识的殿堂,为孩子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近日,一位在河南大学就读的陕西女孩的文章《关于地域黑 关于河南》火了,女孩以亲身经历反驳地域黑。她说:虽然我们的力量很微小,但我们一直在往对的方向走。 其实我们总是带着有色眼镜轻易定义一个地域一个城市,你是什么,你眼里看到的就是什么,我想这可能就是教养。 有人说,教养就是让人觉得很舒服。我觉得很有道理,教养是落实在一个个细节上的。没教养比没文化更可怕,不是吗? 其实每个人都喜欢有教养的孩子。 如果一个小孩儿跟大人说话有问有答很有礼貌、能在饭桌前安安静静坐着把饭吃好再自己把盘子收了、坐电梯会在一侧等里面的人出来再进去并且在电梯里全程安静......大人就会有点儿惊喜地觉得这个小孩儿很成熟很有礼貌。 但矛盾的是,很多中国家长潜意识里又觉得如果自己的孩子这样的话就会跟社会环境格格不入,还可能会压抑个性甚至会吃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