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孩子善解人意吗?很可能是你在他们1岁前做对了这件事;你家孩子总是无视他人?很可能是你在他们1岁前做错了这件事。这件到底是啥事呢? 邻居有一对兄妹,6岁的哥哥,4岁的妹妹,兄妹的妈妈说俩孩子性格各异。哥哥肆意妄为、总会惹怒旁人,妹妹乖巧伶俐。 最典型的是这样一件事:有一天妹妹从幼儿园回来,就认真地坐在餐桌前做手工,即使不会,妹妹也总是努力尝试。没多久,上小学的哥哥回家了,他撤下背后的书包甩在餐桌上,吓了妹妹一跳。但妹妹没再理会,继续埋头做手工。哥哥将脚上的鞋子踢到了饭桌上,拿了一杯水喝,将未喝完的水倒在了妹妹做手工的纸板上,引起妹妹的不满。“妈妈,哥哥打扰我。” 妈妈责怪了几句,命令哥哥进房间写作业。哥哥磨磨蹭蹭地进去了,没多久又跑出来,冷不防在妹妹的耳边大叫,妹妹吓得大哭,哥哥却哈哈大笑,还说妹妹是胆小鬼。 这个哥哥到底怎么了?
全世界的亲子关系共有4种,你家的属于哪种?很多人都说,最好的养育孩子的环境,应该是给孩子一种宽容和自由的生活,这样有利于人格健全,你看人家西方国家就是这么干的。相比之下,严厉的家教、处处管孩子,会阻碍孩子的成长。这似乎是当今中国家长的共识,大家都认为这样才是对的。 事实上,美国家庭并不是完全宽松和自由的,这是中国家长对美国父母的误解。据PISA研究发现,美国的中产阶层父母,即美国的大多数父母,在孩子幼年时期比较放任,让孩子自由探索和学习,但到了孩子上小学初中后,美国父母被戏称为“直升机父母”,即几乎24小时在孩子头顶盘旋“监控”。 这就让人懵了,那么到底该宽容自由,还是严厉管束?答案可能跟你想的完全不一样。我们先看看目前世界上的父母与孩子的状况。美国调查记者Amanda Ripley研究发现,世界上包括中国父母在内,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子关系主要有下面4种:
孩子上学本来是高兴的事情,但每次假期后似乎都会遇上这样的氛围,孩子的情绪将蒙上异样的色彩,如果父母不注意发现,就是心太大了。 故事1: 上学第一天,班主任在上课前让孩子们分享寒假经历,老师点名让踊跃举手的几个孩子回答。一个孩子说去了法国、一个孩子说去了埃及、另一个说去了澳洲。本想分享的小豆把手缩了回去,但被老师发现了,被老师叫起后,小豆非常难为情。他寒假只走访了亲戚,本来他也觉得挺有趣,但听到前面几个同学分享的都是出国旅游,他就退缩了。他支支吾吾,一边不敢说,一边脑袋在思考要不要撒谎说自己去了伦敦,一个他只在电视看过的地方。他最终还是脸红地说了去某个亲戚家有趣的经历,但由于过于紧张,旁人不仅没觉得有趣,反而觉得莫名其妙。 故事2: 大雁春节时跟爸妈去了瑞士玩,上学的第一天,她就问周围的同学寒假去了哪里玩。听到同学说的都是国内的地方,她觉得很得意。
我们总是会因孩子的磨蹭和慢慢吞吞而发怒,对着他大吼大叫!然而,你可曾知道,作为这个世界的初来乍到者,他对这个新大陆充满了好奇,他在用他的细腻感受着所闻所见的一切,他努力地感知着所有的新事物,并观察着思索着,慢慢成长着。 我们总是嫌他走的慢,穿个鞋磨磨蹭蹭,叫他洗个脸刷个牙迟迟不肯过来; 我们愤怒着,怒吼着,我们拉他,扯他,甚至有时会忍不住打他两巴掌; 然而他却总是很委屈地哭着,并带着哭腔认真地道歉着,之后再努力陪着笑脸讨好着…… 记得上初中的时候,我们一个男老师走路非常快,所以他拉着两岁的儿子走路时,小孩儿其实是用脚尖在极力配合着他的步伐,每次孩子都两只脚尖着地,频繁而快速地交替着。每当他拉着孩子从校园走过,都会成为一道瞩目的风景。当时年龄小,只是觉得搞笑。 如今想来,却觉着心痛!那副画面中的父亲何尝不像整天焦虑着急的我们?
前几天在超市碰见一个“奇葩奶爸”,说他奇葩,是因为他对待孩子的方式简直算得上是育儿界的一股泥石流。超市人多,孩子三岁不到的样子,最开始被奶爸抱着安静地逛超市,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发脾气。 一般孩子发脾气的时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会围过来打圆场:“真是的,孩子想要什么你给他就是了,干嘛让他一直哭啊,这么小会哭坏的。” 可这位奶爸的反应真让我哭笑不得。宝宝瘪起嘴开始哼唧哼唧时,奶爸一脸风轻云淡,就跟啥事都没发生一样。 等宝宝彻底放开嗓子,附近的好事大妈们纷纷侧身观看,本以为这时奶爸会出于面子满足宝宝的要求。谁知奶爸笑着对宝宝说:“哭啦?声音这么小谁听的见?中午没吃饱啊,继续!” 宝宝果然继续加大音量嚎啕起来,这下就有大妈凑过来发表意见了:“哪有这样带孩子的?真是的。” 宝宝似乎知道有人帮腔,哭泣的声音小了下来。奶爸白了一眼大妈转过头来对宝宝说:
一个百科全书式妈妈 我一个好朋友最近因为某些私人原因,决定尝试一段时间的homeschooling,就是孩子不去学校上学,而是在家自己教。她能做这样的决定,我们身边这一票朋友一点都不意外。我们甚至一致认为,真的也就只能是她,才有这个能力做出这样的选择。 她是个神奇的女人。 每次与她见面前,我都有无尽的期待,因为她总是在探索,她对大千世界有着孩子般的好奇,她像个未知的宝盒,你根本不知道见面时,她会说出些什么新鲜玩意。 上次见面时,她把你想了解的HPV疫苗给你普及到一个底儿掉,上上次见面时,她致力于对比和研究各种车顶用的帐篷,再上上次见面,她刚自己动手,把孩子摔得粉碎的iPad换了个新屏幕…… 对新奇世界感兴趣,有各种好点子,这都算不上多新鲜的事,然而这个女人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无论她想了解什么,想做什么,她都有办法自己搞定。
憨憨球队里有一个美国小孩叫David,每次集训的时候,他是队里最能疯最能玩的一个,可是甭管他玩的多High,只要妈妈一说话,“David, it's time to go home.”,他就依依不舍地跟队友和教练说声bye,然后跟妈妈乖乖回去了! 看得我每次都很感慨,“哎,人家规矩怎么做的这么好 ...” 有一天跟一个朋友乖妈聊了一下,她说这不奇怪,她有个美国邻居也是家教超严,家里两个熊孩子被他们夫妻俩教得特别懂事,很有礼貌,也是超级有教养!看得她那个羡慕的 ... 如果想给孩子立规矩,或许,这位美国邻居的做法能给您一点启发! 美国是孩子的天堂,孩子是最受重视的,但我发现美国孩子很少有“被溺爱”的快乐,他们的家教其实是非常严格的,这就是我们这些新到美国不久的家长,常会被美国孩子的 “good manner” 所折服的原因。good mann
前段时间,听到身为老师的邻居建议:孩子上一年级前,一定要多认字。写作业时,所有的题目都能看懂,会让大人省很多心。事实上,萌萌狐一直以来都在潜移默化的培养孩子认字能力。目前为止,五六岁的孩子已经能读完儿童版的“四大名著”了。 很多人惊讶孩子记性好、天才,其实孩子认字前,我都做了这些功课: 1.食物记忆 2.编字谜 3.字物对应 4.加一加 5.帮字找家 6.甘当小学生 7.钓鱼游戏 8.汉字捉迷藏 9.一字一句认读 10.随时随地记 11.正反出牌 12.词组配对
就问你一句,熊孩子放寒假的感觉酸爽不?是的,自从放了寒假,孩子们秒变窜天猴,压抑了整个学期的坏习惯,卷土重来,特别是晚睡、赖床、不写作业、不爱吃饭、看电视、吃零食、玩电脑、玩手机…… 更有甚者,玩手机玩出了花样,国外一个1岁出头的熊孩子,竟然在玩手机的过程中,成功竞拍了一辆跑车,国内的熊孩子耍老爸手机 三天打赏网络主播两万多 最高一笔9999元……求这些熊孩子爸妈的心理阴影面积! 如今每个家庭都有好几个智能手机,加上有些孩子作业是在APP上完成,所以,孩子玩手机已经成了多数父母的心病,特别是里面那些动画片和游戏还有各种视频,让孩子们无法自拔,明明知道让孩子从小变成低头族玩手机不好,可是,却哄不好孩子,却没法改掉孩子玩手机的坏习惯,我们,该怎么办?萌萌狐总结了几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首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孩子爱玩手机?! 首
小D周末吃午饭,吃到一半,突然对我们说,“我可以吃小熊饼干吗?”他爸爸马上和颜悦色地说,“不可以哦,我们要到吃点心的时间才能吃”。话音刚落,小D马上从刚开始的询问句转变成了命令语气,“我要吃小熊饼干!” 老公继续用平静的语气说,“不可以,现在在吃午饭”。 紧接着,小D就开始有哭腔了,边哭边叫,“我要吃小熊饼干!我要吃小熊饼干!” 老公显然也有点被激怒了,立马说,“你要么把午饭吃完,要么就没吃了”。 小D完全不理他,继续大哭大叫。于是午餐就结束了,小D和老公都没吃饱,两个人都一样的气鼓鼓。 因为公号的原因我认识了一些在纽约的妈妈,其中有一位最近在咨询我。她家儿子刚刚过2岁,最近明显开始出现“叛逆”了,开始把父母的话当耳边风了。以前都能乖乖收拾玩具的,现在妈妈叫他收拾,他根本没动,嘴上却说,“收拾好啦!”这位妈妈就会说,“没有啊,你根本没有收拾好,赶快收拾”。 可是孩子还是不肯收拾,结
感觉统合的确很重要,但我们一定得先了解清楚它是什么,而不是自己吓唬自己,或者莫名花一些冤枉钱。 感觉统合是什么? 人之所以可以认识这个世界,正因为我们的大脑可以接收到这个世界中丰富多彩的信息:通过眼睛,我们看到了五颜六色;通过耳朵,我们听到了悦耳动听的音乐;通过鼻子,我们闻到了芳香四溢的百花;通过舌头,我们品尝到了口齿留香的美食;通过前庭,我们掌握了平衡;通过皮肤,我们掌握了我们的身体。 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前庭、皮肤,这些都是接受外界信息的一个器官,接收到的信息最终通过这些器官内的神经组织传导给了我们的大脑,然后各种画面、声音、味道、感觉才会在我们脑海中被感知到,接着还会进一步发出对应指令指挥我们的身体:比如尝到酸的口水开始分泌;比如走在平衡木上会不自主的张开双臂。 感觉统合,就是我们对外界信息输入的接受、处理、输出的过程,感觉统合是一个正
经常会听到好多家长说我家孩子怎么怎么样,总感觉不如自己的愿,其实孩子成长大部分原因都取决于父母,你的习惯、你无意间的一句话都会对宝宝造成影响。下面大致罗列一些不该对宝宝做的行为。 一、看到宝宝玩泥巴之类的,家长一般都是制止不许玩,玩是小孩的天性,但是孩子分不清什么该玩什么不该玩,没有严重后果的建议看护着让孩子自己去探索认知,别制止了孩子的探索。 二、孩子想自己吃饭的时候,有的家长会觉得孩子不会自己吃,弄得到处都是,还耽误时间,会说我喂你待会饭凉了,孩子大一点想自己洗碗,家长怕洗不好碗碎了伤到孩子或者把衣服弄湿了,殊不知你的爱心直接扼杀了孩子的自己动手能力,等到孩子离开父母你会发现孩子什么都不会。 三、中国通常教育小孩就是不懂的不要说,一定要按老师教的,导致孩子没有自己的思维和见解,只是知道接受,想问的想说的,不敢问怕
孩子在一天天地长大。孩子和你顶嘴,相信这是几乎所有家长在孩子成长中必经的过程。家长在烦恼之余,能否静下心来认真听听孩子自己是怎么看待顶嘴这个事情的? 我认为爸爸妈妈说孩子“顶嘴”绝对不公平,“顶嘴”发生都是有原因的。有一次,爸爸答应我,作业做好了,就可以带我出去玩。等我做好了,他又改口说,最主要的还是要考试考好,考不好,就别想玩。这么点小事都言而无信,我很生气,当然要“顶嘴”了。 我顶嘴主要是因为学习上的事。比如爸爸妈妈老要我看书,我呢,又想玩一下,这个时候就最容易发生顶嘴的事了。 我“顶嘴”都是因为要面子。其实,有时候爸爸妈妈说得有理,可他们总是用命令的语气,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让人觉得十分没面子。有一次,我练琴时弹错了,他们就骂人,要求这要求那,我一赌气,就和他们“顶嘴”了。 其实,只有在妈妈冤枉我时,我才会顶嘴。 一次
在我们的印象里,好孩子都是要听话的,可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吗?多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孩子知道“我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不是“我必须这么做”,对孩子健康的心理培养会好得多。 培养懂事的好孩子,家长应该做到以下5点: 1、耐心倾听 当家长的心思已经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并想办法帮孩子解决问题时,也许就会发现孩子的行为其实是情有可原的,并且让孩子敢于表达自己的情绪,既锻炼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孩子的勇气,也为孩子释放掉了很多负面的情绪。 2、真正放下身段 不要总是对孩子发号施令,命令孩子“应该这样”、“应该那样”,而是要给孩子选择题,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如果孩子的年龄足够大,表达能力没有问题,也可以让孩子自己提出解决方案或替代办法,让自己成为孩子的引导者和辅助者,而非指挥者。
一放假,不少学生沉溺于电子产品,玩手机看电脑不亦乐乎。因为姿势不正确,起身后觉得头晕目眩,脖子酸眼睛痛的也不在少数,原本是老年人才有的颈椎病,越来越年轻化、娃娃化了。 孩子为什么依赖手机? 孩子依赖手机的原因不尽相同: 社交型依赖。 手机通讯录里有200个好友,微信朋友圈里有300好友,QQ各种群里面还有4000多好友,这么强大的人脉关系让孩子难以割舍。 游戏型依赖。 手机里面的网络游戏特别多,在长期的战斗中积累下来的功勋和经验使得孩子成就感爆棚,倍感满足。 娱乐型依赖。 手机里面好友不多,游戏不多,全部都是电影、音乐、照片,弄得孩子心猿意马,不想写作业总想摸手机。 如果孩子特别依赖手机,作为家长,最好先分析一下自己孩子到底是属于哪一类的,然后再对症下药,找到应
首先我们得感谢爸爸妈妈不辞辛苦的帮我们照顾孩子,不过老人容易有些不好的教育方法,我们还是应该注意: 一、吃饭时不让孩子好好咀嚼 宝宝吃饭的时候,他们用小小的牙齿咀嚼,咀嚼后,唾液和食物混合,这样的混合物通过牙齿的充分磨碎后,一起进入他们的胃。有了大量唾液搅拌在食物里的食物团又和宝宝胃里的胃酸一起反应,然后再进入下一步工作。老人为了让宝宝尽快吃完饭,经常会把食物泡软,或者一口水一口饭。表面看来,宝宝吃得很快,实际上,食物没有充分粉碎直接进入宝宝胃里,没有唾液的参与,只靠胃液,很难消化。 二、过度保护,破坏孩子的直觉 宝宝坐在凳子上时,老人们会经常把手放在宝宝背后,这样的确不会摔倒,但是宝宝的直觉就被你们糊弄了。哪天恰巧你的手不在背后了,宝宝还是会往后仰过去,因为他一直习惯了后面有手。宝凳子后面是空的,宝宝从开始就知道这一点
不宜过早 学写字 许多家长很早就教孩子写字,并以教不教孩子识字、写字作为选择幼儿园的一个重要标准。而一些个体幼儿园、街道幼儿园为迎合家长的这种需求,便教幼儿写字,甚至以写字、识字简单地代替早期教育。这些做法显然都是不妥当的。 其实,写字是一种极为精细的技能。它需要对文字进行有意观察、分析,将文字分解为多种笔划,再综合、概括其笔顺、结构,由大脑将信息和指令传送到手,在手、脑、眼的协同作用下,将各种笔划组合成文字。对于不到6周岁的幼儿来说,要其正确完成这一复杂的过程是有困难的。 再说幼儿的手、眼、脑的协调能力也差,他们写字时,眼睛总要盯住笔尖转。为了能看到笔尖运动,便歪着身子,侧着脑袋,并尽量使右侧的肩、肘、腕向前。因此可以说,过早地要求幼儿以正确的姿势和笔顺(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书写文字也是很困难的。 如果硬要小孩写字,那
很多麻麻都发现,自家宝宝到了一岁多快两岁的时候,一下子变得不听话了,分分钟从一个人见人爱的“小天使”变成一个恨不得朝TA屁股拍两巴掌的“小恶魔”。 可怕的两岁:宝宝的第一个叛逆期,这一时期,宝宝的行为通常表现为:1、拒绝父母的要求;2、和父母唱反调;3、不理睬父母;4、不要父母搂抱,不和父母亲热;5、不呆在父母身边,从父母身边跑开。 从宝宝一岁开始,这些事情就时有发生,在两岁左右更加频繁和激烈。这是因为他们的语言功能没有发育完善,孩子不能很好地理解父母的意思,因此不能完全执行父母的意思,而且,他们还没有足够的词汇表达自己的感情和需要。所以,麻麻们会感觉,宝宝是故意和她们对着干。 孩子的否定行为表明孩子开始产生自主意识,试图了解周围的环境,建立自己的好恶观念,表达个人的需求,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表现为孩子对家长的话说“不”。虽然孩子有“自
周末去姐姐家,吃饭时,我友好的给小外甥夹菜,没想到,小外甥却是一脸嫌弃的说自己会夹。猛然间惊醒,我那小小的小外甥,以前咬过的菜都吃得兴高采烈(虽然不妥,但相信大多家长都做过,哈哈),如今已经十岁了,已经是个小大人了。 当妈的都知道,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总会有新发现,当你发现这些时,说明孩子正在迅速成长哦。 当然,除了这些外,还有很多,在与孩子相处点点滴滴中,你越来越发觉,他慢慢成长为那个不依赖你还会反过来给你关爱的大人。 不知道为什么,萌萌狐看到这儿,居然心里有点小伤感,此刻大宝正独立做完作业,还交待让我安心去写文章,她会帮忙看着弟弟。 我翻出大宝小时候的照片,那个肉嘟嘟的依偎在我怀里的小婴儿,转眼几年已过
你的孩子有可能是天才,可有时因为我们的疏忽,就这样把孩子的某个天赋给埋葬了。 秘籍君说一个我们一位粉丝宝妈的故事,宝妈现在从事漫画工作,但也是兜兜转转了很久才开始的。宝妈小时候比较喜欢画画,经常在纸上画,没有经过专业辅导,但是就是画的像那么回事,天赋所在又兴趣使然,宝妈一直对画画比较情有独钟,可惜父母从未发现过女儿在这上面的天赋,只认为是小女孩的小情调而已。 大学报专业时,硬是逼着宝妈学了热门的会计,上大学后宝妈越发的后悔当初对父母的言听计从了,于是在课余期间一直在学习画画,还专门报了班进行专业辅导,最后会计专业毕业却从事了漫画工作,每天画着清新的小漫画,内心是少女性十足。 说这位宝妈的故事,就是想告诉大家,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色,自己擅长的侧重点,在别的领域很平凡,但是到了自己的领域确是一个高智商者。 所以说家长一定要找准孩子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