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幼儿健康幼儿营养幼儿教育幼儿疾病
  • 母亲在这4点上越懒,孩子未来越成功
    母亲在这4点上越懒,孩子未来越成功

    儿子背上书包了,父母也背起了更多的责任。似乎父母养育他到7周岁,就等着他背上书包这一天。心也随之不轻松起来,身影也比以前更忙碌起来。早上催促他起床,帮他整理书包,晚上陪他读书,检查作业,辅导功课..... 为他忙前顾后,然而孩子却不领父母的“勤”,依然我行我素,成绩并没有太大的起色,自己倒累得心力交瘁,孩子的成绩与自己付出的劳动不能成正比。 究其原因,根源还是出在父母自己身上。由于父母太勤劳,反而养成了他的惰性,由于太关注他的学习,他反而变得没有责任感和自觉性,学习目标不明确,以为是为大人学的,对大人产生依赖性。 长此下去,很难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而好的习惯如是保证优秀成绩的关键,是支付将来成材的前提,是培养健全、独立人格的保证。 看着这么多父母为“小皇帝”、“小公主”们鞠躬尽瘁,我却反其道而行之。勤和懒是一对矛盾体,是互相牵制、

  • 如果你每天忙到只有20分钟陪孩子读书,试试这样!
    如果你每天忙到只有20分钟陪孩子读书,试试这样!

    每天阅读20分钟难吗?对想坚持的家长来说不难,但是对于懒惰的每天只想玩手机的家长来说,太难了!其实,只要你想,时间总是能挤出来的。20分钟就是刷朋友圈的时间,就是看小视频的时间,但是如果我们能用这20分钟和孩子一起读读书,那么对孩子一辈子来说,可就不一样了! 我一再呼吁,家长每天和孩子读书,在生活中很多家长一边喊着阅读的重要性,一边拿着手机在陪孩子读书,家长的不专注和投入,又怎么能教出认真和踏实阅读、坚持阅读的孩子呢? 如果你工作实在太忙了,每天最多能抽出20分钟孩子睡前的时间和孩子读书,那么这20分钟的时间你可以这样来分配: 阅读前的热身运动 (2分钟) 当孩子选出他们想要阅读的图书,你可以花1-2分钟的时间和孩子进行热身,温暖他们的大脑,帮孩子快速的认识和了解图书,但是更重要的是帮孩子进入阅读状态,而不是拿着书跑来跑去。

  • 想富养孩子,先知道这些
    想富养孩子,先知道这些

    周末抽空带小侄子去吃他念叨了一周的龙虾汤。排了将近一个小时队之后,我们终于在角落的一张小桌子上坐了下来。谁知道屁股刚落座,服务员就小跑过来告知,龙虾汤卖完了。 小侄子委屈地看着我,泪闪闪的快哭了,又怕我不开心,使劲儿憋着。还没等我张口安慰,旁边忽然传来一个小女孩吵闹的声音,也是因为龙虾汤。 我扭头看,像是一对母女。 母亲一副辣妈模样,纤胳膊细腿,耳朵上、脖子上、手指上都是明晃晃的珠宝。小女孩更是一身logo要把人亮瞎眼。 而此刻,正抱着妈妈的大腿,使劲吵着要喝龙虾汤,哭闹得整个餐厅都听得见。 妈妈被弄得烦躁不堪,抓着给她们上菜的服务员不放,非让他给个解释,为什么菜单上写着龙虾汤,女儿想喝却没有。 言谈之间就是要多少钱我都给,只要让我女儿喝上这口汤。 眼看越闹越大,已经影响到其他人用餐了。餐厅经理出来道歉说,这一

  • 孩子在无理取闹?是你不懂他的“理”而已!
    孩子在无理取闹?是你不懂他的“理”而已!

    某天,思量着把长发剪短,以便再挤出些洗头和梳头的时间。于是在照镜子时自言自语:“我想把头发剪得很短很短。”这句话本来是说给诺曦爸爸听的,谁知正主没吭声,身边3岁多的小诺却反应激烈,大声说:“妈妈不要把头发剪得很短很短!” 我随口问她:“为什么呀?” 她想了一会儿,回答我:“不好看。” “我觉得短发也好看啊。”我一边走动一边漫不经心地说着。 小诺却非常固执:“妈妈不要剪头发!”并一直跟在我身边,随着我走来走去,反复重申自己的请求,到最后连说话都带着哭腔。 我终于发现,“短发不好看”这个简单的理由,绝不会导致小诺这么强烈的反应。于是我蹲下来,拉着她的手,直视她的眼睛,放低声音问她:“为什么不希望妈妈剪短头发呢?” 她张了张嘴,似乎在想怎么措辞,然后说:“我不想要两个爸爸,没有妈妈”! 我的脑子停顿了一

  • 你还在对熊孩子大吼大叫?快来学学这些神奇的“咒语”!
    你还在对熊孩子大吼大叫?快来学学这些神奇的“咒语”!

    不久前的一天,我在电脑前处理一些杂事,突然想起小诺好一会儿没声音了,便走到客厅想看看她在做什么。我看到她蹲在地上,两只小手正在努力做出擦洗的动作,地板上一大滩白色膏状的东西,旁边放着她每天抹脸用的婴儿润肤露的瓶子,瓶盖已经整个儿打开...... 虽然意识到地上和她手上的肯定是润肤露,我还是不敢置信地问她:“你在干什么?地上的是什么东西?” 小诺摊着双手抬起头看我一眼,又低下头打量了一下地板,小声地说:“这是抹脸的香香,妈妈,对不起!” 我用了洪荒之力才忍住咆哮,说:“以后再也不可以这样玩了!” 小诺立马得寸进尺地要求:“那我这次还可以继续玩吗?” 我想东西已经浪费了,总要讨点儿利息回来,便点了点头。 得到官方许可的小诺眼睛立即亮了。她飞快地脱掉袜子,打着赤脚踩进润肤露里,双脚都沾染了润肤露后开始在客厅走来走去。

  • 父母须知:规矩不能只对孩子立
    父母须知:规矩不能只对孩子立

    在面对孩子连续说了脏话,而奶奶不依不饶一定要给孩子立规矩的事情上,要如何应对的呢?一天晚上,我们一家三口在床上玩扑克牌,孩子在输了几盘之后忽然说了一句脏话,这句话以前他从来没说过,我想应该就是他在外婆家住的那两天听到的,无意中表述了出来。 我当时并未在意,对于这类小细节,我从来都是采取无为而治的方法,就好比孩子年幼时期的吃手、结巴、喜欢躺地上之类的问题一样,只要不过分关注,过一段时间自然会消失,何况外婆那里平时也很少去,有机会让孩子妈提醒一下外婆就行,不是什么大事。所以我也向孩子妈使了一个眼色,意思让她装傻就行,我们只管继续打牌。 不曾想,孩子的奶奶却在门外听见了孩子的话,立刻跑进来语重心长地劝告孩子这些话不能说,是不文明没有素质的表现等等,又和我说了一堆对孩子的不良习惯要防微杜渐之类的指导。奶奶的话虽然不差,但由于孩子和奶奶平时的关系一直比较紧张,孩子总觉得

  • 小的出生后,如何不让大的行为能力倒退?
    小的出生后,如何不让大的行为能力倒退?

    我是两个表姊妹的小阿姨,我大姊的女儿三岁(以下简称小姊姊),二姊的女儿十一个月大(以下简称小妹妹)。她们的妈妈上班时,都被放在奶奶家,我每天下午都会陪她们吃饭、玩游戏。小姊姊在小妹妹尚未出世前,脾气就比较硬,爱哭闹,小妹妹出生后,小姊姊一回到自己家,行为能力就倒退,但在奶奶家不会。身为幼教老师的大姊希望我把焦点放在小姊姊身上,尤其是小妹妹在的时候,没经过小姊姊的允许,不能太过关注小妹妹。我不懂为什么小姊姊只在回她家后行为能力会退化?我也不认同两个小孩在的时候,只能关注小姊姊。 天晴诊所临床心理师张黛眉回复: 由于两个小姊妹不是亲姊妹,是表姊妹,所以手足竞争不是发生在自己家里,而是发生在奶奶家。小姊姊看到小妹妹被奶奶和阿姨呵护照顾,心里也希望自己可以享有这样的对待。小姊姊已经遗忘了小时候她也是被这样呵护长大的,因为她的年纪比较大,大人不用时时注意她,而且很多事情

  • 别再以孩子小为由来帮他了,做不好可能会害了他
    别再以孩子小为由来帮他了,做不好可能会害了他

    以前听很多人数落过一些不会带孩子的宝妈,带起孩子来让你很无语,比如让孩子晚睡,总给孩子穿太厚等,这不,过年走亲戚时,还就真遇见一个超级不懂事的宝妈。亲戚家的儿子今年5岁,是个十足的低头族,在家父母的手机完全归他所用,在亲戚家待了三个小时,孩子就玩了整整三个小时的手机,头快栽到手机上去了,也不见父母出来阻拦一下。来访亲戚见状纷纷带有开玩笑的语气,来指责孩子不懂礼貌只顾玩手机了,结果孩子的妈妈赶紧出来护短,说孩子小比较腼腆之类的话,一时我们来访之人都无话可说。做为一个育儿工作者,实在有些看不下去,说:孩子这么迷手机可不行啊,可得好好管管了,结果宝妈又是一句话顶了回来,人家说:孩子就放这么几天假,就在家好好玩吧,再说孩子这么小不玩什么时候玩。又是瞬间无语,孩子的玩乐可是建立在健康和安全的基础上的。 后来,听其他人说孩子的寒假作业都是宝妈帮着做的,那么,对于亲戚

  • 于丹:最应该告诉孩子的6个人生关键词
    于丹:最应该告诉孩子的6个人生关键词

    生活是人生的第一课,也是最基本的课程。它平凡而琐碎,由许许多多的生活细节组成。孩子会主动将垃圾放在垃圾桶吗?和小朋友玩游戏,会遵守规则吗?犯错后有勇气承认吗?会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吗?这些细节,在学者于丹看来,对孩子的一生至关重要。 今天,小编向您推荐一封于丹写给孩子的信。信中,身为母亲的她,饱含对女儿的深沉而宽广的爱,用朴实、理性、睿智的文字讲述了她认为成长中重要的那些事儿,道出了家庭教育的本质。 孩子: 妈妈现在跟你说的这些话,只是我现在的想法而已。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不敢说我现在的想法一定正确,你长大以后可以去修正它们,但这是我现在最想对你说的话。 关键词1:常识 常识是我们的最低板,希望你都能达到60分以上 孩子,人要有常识,要懂得社会上最基础的东西。你刚刚上完幼儿园时坚信的那些道理,妈妈希望

  • 开学前先收心,4招帮孩子克服春节“后遗症”(建议转给家长)
    开学前先收心,4招帮孩子克服春节“后遗症”(建议转给家长)

    离幼儿园开学不到一周时间了,很多家长纷纷反映:新年期间,在亲戚长辈们的轮番“疼爱”下,孩子的生活极其不规律,白天疯玩、晚上不睡、暴饮暴食……在幼儿园养成的好习惯全都被打乱了。如何帮助孩子克服春节“后遗症”,以便更好地融入新学期的学习和生活呢?小编为您来支招。 春节“后遗症”1:作息不规律 过年了,亲戚朋友难得欢聚一堂,吃饭聊天到凌晨是经常会遇到的情况,还伴随着各种拜访、出游等,孩子的作息时间也跟着混乱了,经常半夜十一、二点才睡,中午才起床。如果不及时调整,会导致孩子睡眠不足,产生疲劳、易怒、精神不佳、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进而对上幼儿园产生抵触心理。 收心绝招 循序渐进调整作息 从现在开始,家长可以慢慢调整孩子就寝及起床的时间。一开始,可以要求孩子提早半小时就寝,第二天再提前半小时,一直调整到最适当的入睡时间为止。如果有条

  • 平时总是这么做,就别怪孩子不独立
    平时总是这么做,就别怪孩子不独立

    一对母子在餐厅等上菜间隙玩起拼图游戏。铃声响起,妈妈放下拼图接电话,貌似在处理工作事物。“妈妈,这块拼在哪里?”小男孩把一片拼图塞到妈妈手里。“妈妈,我要喝水。”妈妈一手打电话一手从包里拿出水杯。“妈妈,换个玩具。”“妈妈,上厕所。”“妈妈……”妈妈才讲了几分钟的电话,就被儿子拉了无数次衣角。她终于忍不住吼了他一句:“我讲完电话之前,不要来烦我!”小男孩气呼呼地把拼图扔到了地上…… 说起来,很多妈妈应该都遭遇过类似的情况吧。宝宝就像长在自己身上似的,一刻也离不开。妈妈做家务,孩子就跟着自己满屋子转悠;家里来了客人,妈妈忙着接待时,孩子便开启“十万个为什么”模式,你还没来得及好好回答上一个问题,他下一个问题又冒了出来;妈妈在书房码字,孩子又不断跑来献殷勤,“妈妈你在干什么?”“妈妈,你要什么笔我给你拿。”“妈妈,你辛苦了。”“妈妈……” 小朋友屁事咋这么多

  • 国外爸妈都用这个方法管教孩子,你肯定没试过!
    国外爸妈都用这个方法管教孩子,你肯定没试过!

    “吃饭了!”忙碌了大半天的小琪妈招呼爷和小主前来用膳。“等会儿等会儿!”爸爸眼睛不离手机屏幕。“我的城堡还差一点就搭好啦!”小琪的声音从房间里传出来。 过会儿再叫,依然是不搭理一次、不搭理两次、不搭理N次…… 小琪妈生气了:“不吃算了,以后都别吃!”感觉苗头不对,爷俩才赶紧溜出来。 小琪妈和糕妈住同个小区,俩娃总在一块玩,我们也就成了好朋友。这不,吐槽完吃饭要三催四请,小琪妈又向我唠叨了一堆烦恼:椅子上、沙发上、床上到处是衣服、玩具,她边收拾父女俩边乱扔;叫爸爸帮忙拖个地、让小琪收个玩具,他们总是拖拖拉拉、推三阻四;周末约好公园野餐,小琪想去儿童公园,爸爸想去河边钓鱼…… 零碎的“突发情况”、不能达成一致的意见、还有爷俩改不掉的坏习惯,一团乱麻的家庭状况让小琪妈身心俱疲。 糕妈森森理解小琪妈的烦恼和困惑,对于很多妈妈来说,永

  • 大声吼孩子只会让孩子越来越差劲!这样教既简单又有效!
    大声吼孩子只会让孩子越来越差劲!这样教既简单又有效!

    当孩子犯了错误,你不要只是吼叫孩子,说教大道理,而是要给孩子另一个选择。 常常骂、大声骂、越骂越听不见 人的大脑有个特性,对习惯性的东西常常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比如,当父母第一次大声责骂时,孩子能被吓哭,但是次数多后,他就习惯了,每次被骂的时候注意力都是游离的,他根本没有在听,所谓“入鲍鱼之肆,久闻而不知其臭”。 因此管教孩子要言出必行,说到做到,威胁的次数多了,也就没有效了。 吼骂孩子是白费口舌 骂孩子的坏处是,他一紧张,大脑会自动转入逃生机制,他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如何逃过一劫,父母就白费唇舌了。 此外,模仿是孩子的天性,你大声吼他,他将来在外面也大声吼别人,这会使他没有人缘,交不到好朋友,以后人生的路会很孤寂,而且你吼他,他以后也会继续去吼你的孙子。 人都有好奇心,越是听不清楚的,越会

  • 孩子的这些行为,预警你们的夫妻关系可能出了问题
    孩子的这些行为,预警你们的夫妻关系可能出了问题

    几乎所有父母都想给孩子最好的。为此,他们替孩子各种操心,各种未雨绸缪。带孩子奔波于各种兴趣班的有之;日日陪读到深夜的有之;砸锅卖铁换学区房的有之。可是你知道吗? 我们能够给到孩子的最好礼物,就是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在这个家中,爸爸爱着妈妈,妈妈爱着孩子。 好的夫妻关系,情绪情感积极且饱满的父母,是一个小孩最好的成长背景。反之,则是一个孩子逃也逃不掉的灾难。 回老家时,遇到一件小事。是在午饭后,村子里本来很安静,可是突然半晌午的,一个邻居家里吵吵嚷嚷,闹翻了天,原来6岁的儿子不见了。大人们整整找了三四个小时,把整个村子都翻遍了,就差没报警。最后,孩子自己回来了。原来父母一上午都在吵架,孩子一开始哭闹抗议,可是没用,最后自己钻到自家院子的一只旧箱子里,哭到睡着。 我看到那个孩子像头愤怒的小公牛。如果父母无法调整夫妻关系,可以预测,这个孩子以

  • 不吼不骂就能解决教养难题?试试这七个“脑洞大”却有效的家庭纪律
    不吼不骂就能解决教养难题?试试这七个“脑洞大”却有效的家庭纪律

    过去十年中,作为一个妈妈,我定下了许多坏的规矩,比如孩子们胆敢在卧室吃饼干的话,我就取消他们在家里吃饼干的权利,兄弟姐妹不准打架等等。这些坏规矩都是失去理智或者威胁孩子时订立的,其中有不乏有压抑孩子本性的规矩。 然而,渐渐地,这些规矩都失去了本该有的效果,让我不得不反省和总结,真正有效的规则,也许和我惯用的那一套方法大相径庭。下面这七个情景,你一定焦头烂额过,但换了一种指引和执行方式,一些教养难题就变得迎刃而解了。 规则一 目标:让孩子建立“妈妈不是永远有空”的意识。你拥有规律的上床时间,以及给予一些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执行重点:几点结束作为“妈妈”的工作,哪个时间段是你的私人时间,由你来定。 当你改变自己之后,别人就不得不依照你的改变来调整自己的步调,这是让这条规则变得有效的理论支持。 正因为如此,你不

  • 宝宝难带?3招轻松搞定!从此家里只有乖宝宝
    宝宝难带?3招轻松搞定!从此家里只有乖宝宝

    宝宝还小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宝宝按照我们的想法去做。但是,宝宝长大之后,很多时候都会让我们很无语。宝宝越长大,越不好带,因为他会有自己的想法。生活中的事情,只要稍不如意,他就可能会生气,发脾气。 宝宝长大之后,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进而和我们唱反调。我们让他往东,他一定会向西;我们让她安静,他一定会大喊大叫。遇到这种事情,说他吧,不听;下手打吧,自己又舍不得,真是愁坏个人呀! 遇到宝宝调皮、捣蛋,我们应该怎么办? 不威胁 我们如果让宝宝做一件事情,宝宝当时的情绪特别抵触,我们一定不要采取威胁的方式。大多数妈妈遇到这种事情,最常用的你如果不这么做,我就不带你干嘛!这种处理方式,只会激化矛盾,让宝宝的情绪更加的失控。 我们要学会沟通,通过“交换”的方式,让宝宝按照我们的想法去做,而不是一味的强迫、威胁。 关心宝宝的情绪 当宝

  • 宝宝“节日病”,学会这几招,轻松搞定 so easy!
    宝宝“节日病”,学会这几招,轻松搞定 so easy!

    每逢春节后,很多宝妈都开始头疼宝宝节后不好好吃饭,不好好睡觉,睡得太晚,早上起不来等。家长们在节后身体也容易倦怠,白天要上班,晚上还要在家哄宝宝睡觉,有时候自己睡着了,宝宝还睁着眼呢。这样的体验对于家长们来说,头痛不已。 春节期间,众亲好友难得聚在一起,吃喝玩乐,很容易放松自己,也会忽略宝宝的饮食和作息规律,很容易打乱宝宝的长期养成的生物钟,饮食和睡眠都难以保证。也有的是宝宝到了一个新的环境,有了新的玩伴,狂玩狂睡,狂吃狂喝,从春节期间的热闹回归到原来的安静生活环境,又很难一下子适应过来。 若长期这样,有损宝宝健康。作为家长,你要学着如何把宝宝从过去“拉回来”。 节后家里保持安静是正确的,能确保宝宝有一个比较良好的休息环境,也能逐渐让宝宝适应并回归原来的生活环境。 此外,家长们还可以这样做

  • 老人带孩子小心这7种行为,特别是第5种千万要不得
    老人带孩子小心这7种行为,特别是第5种千万要不得

    家有老人带娃,是件幸福的事情。娃儿有人照顾,做爹妈的才能安心去上班。不过,老人带娃这事总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不看育儿书也不上网的他们,育儿观念和方法还是老一套,有些带娃方法已经被指出不科学了,他们还固执地用着。特别是以下7种错误的育儿方式,很多老人坚持着用,真的坑娃不浅! 乳牙不用刷 朋友给孩子刷牙,孩子不配合,哭得特别凄厉。婆婆听了心疼,就说反正乳牙迟早都会掉,干嘛要瞎折腾。 中国许多老一辈都对口腔健康并不重视,觉得孩子的乳牙掉了还会长,蛀牙了也没事。 但千万别这么想!乳牙坏了会影咀嚼功能,很多孩子不爱吃饭,可能跟牙齿痛有关系。而咀嚼功能锻炼得不够,宝宝颌骨生长发育也不够,导致牙齿拥挤、牙齿生长错位。如果宝宝的乳牙过早脱落,还会影响恒牙的生长,以后容易出现恒牙畸形或者萌出困难等问题。 所以,为了宝宝以后有口好

  • 教孩子好好花自己的钱
    教孩子好好花自己的钱

    刚过完年,你如何处理孩子领到的红包呢?你的小孩是否开始和你争执这是“我的钱”?家长又该如何好好把握这个机会教育的时机,让孩子养成正确的金钱观?? 状况1 孩子小一,平常没有零用钱,过年的红包也有一小部分会让他留在身边。他会把“他的钱”存起来。有天阿姨带他去吃饭,问他:“你有钱吗?”他说:“我没有,但你有啊!”他明明有钱,却不肯花自己的钱,该怎么教孩子用钱的观念呢? 从提问内容来看,孩子已经养成存钱的习惯,这是值得父母开心的事。只是孩子目前尚无法辨别“节俭”与“小气”,因而在用钱时缺乏弹性,这个状况随着孩子用钱的经验增加,会获得一定程度的改善。若孩子突然有一笔额外的收入,譬如:过年红包、长辈给的奖金等,这些钱的金额多半高于平常的零用钱,该如何和孩子沟通﹁这笔钱的归属和用途﹂,建议如下︰ 将红包集中起来,变成零用钱基金:若孩子还没有

  • 扭转小孩问题行为的3个关键句
    扭转小孩问题行为的3个关键句

    小孩不肯乖乖吃饭、刷牙,动不动就尖叫哭闹,甚至还会趁爸妈不注意戳一下弟妹?管教小孩,“说”永远比“做”容易,尤其是面对状况连连时,爸妈几乎不太可能冷静地从中全身而退。不过,小小孩的爸妈或许有机会扭转这样的局势。 最近美国书市崛起了一本亲子沟通新书,名叫《怎么说,小小孩会听》。作者之一的乔安娜.法伯(Joanna Faber),是长踞美国亲子教养书畅销的教养经典《怎么说,孩子会听vs.怎么听,孩子会说》作者安戴尔.法伯(Adele Faber)的女儿。今年正值该书出版满36周年,乔安娜长期运用母亲这一套教养法则,经营“How To Talk”工作坊。以自己的亲身实践,特别针对2至7岁的年龄层,教爸妈如何和这群语言发展尚未成熟的小孩说话,提供一套赖以依存的对话工具箱。 书中藉由各种现实中的生活情境,例如:早上出门拖拖拉拉、吵着买东西、打人??教爸妈按表操课,和幼儿有效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