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你给孩子买的玩具他好喜欢啊,天天都在玩!”“你家小妞越长越水灵了!”“哎哟,你哪里胖了啊?这样正好!”…… 回想一下在春节假期里,我们和亲朋好友之间有没说过这种“善意的谎言”?孩子会不会有点儿迷惑呢?我告诉过妈妈阿姨送的玩具我不喜欢啊;妈妈昨天才说阿姨家妹妹没小时候长得可爱了呢;还有,阿姨明明很胖啊,妈妈这么瘦天天照镜子时都闹着要减肥,阿姨怎么是正好呢? 类似这种善意的谎言在成人世界里很常见,似乎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标尺,去丈量自己说话的真实度,也在某个范围之内允许自己去说一些违背事实、感受或意愿的话语。 老美把这种善意的谎言称之为“White Lies”(白色谎言),它不真实,但也没有恶意,常常还是社交的柔化剂。有统计表明,美国人平均每天至少会说一个White Lie,这些谎话可能会让谈话的对方更舒服,能减少冲突,或者给自己一个台阶下(比如迟到的理由总
在我咨询过的许多案例中,都有这样的情况:“我家孩子上课注意力老师不集中!”“我家孩子总不好好吃饭!”“我家孩子总是黏着我不放!”“我家孩子……” 不知道各位发现没有,往往家长和我倾诉的时候,很大程度上都是在说自己孩子的问题,“我家孩子这没做好”,“我家孩子那里不行”,然而很少有家长能审视自身,和我说:“老师,我不知道是不是我教育孩子的方式出现了问题,你觉得我该怎么调整……” 改变孩子,不如改变自己 其实在我遇到的家庭中,有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家长觉得自己孩子某个行为不当,处理改变了孩子这个行为后,没过多久,第二个不当的行为又会出现,这令家长非常头疼。 其实教育孩子,最根本的方式是要改善孩子和父母的关系。一旦孩子和他的“重要他人”的关系得到改善,孩子就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个时候,孩子不仅仅只是改善了行为方式,他还会变的更加自信,更加快乐,他未来人生中获
有些人对于“小便宜”总是趋之若鹜,即便只占到一块钱的便宜,也能开心一整天。然而恰恰是这种“贪小便宜”,不仅经常让自己吃大亏,还可能毁了孩子的格局! 小熊的桌子被他爸一屁股做坏了,于是就决定去宜家买张新桌子。路过床铺区的时候,我发现基本上每张床上都躺着人,更有甚者脱去外套鞋子,盖上被子呼呼大睡起来。期间还听到这么一组对话: 一个小萝莉拉着妈妈问:“妈妈为什么一直待在这儿,好无聊啊!我们去动物园玩吧!”听到这女儿的问题,妈妈一脸不快:“去动物园有这里舒服,又有空调又有新床休息,多自在啊!把杯子里的饮料喝完,我再去接点。” 然后没多久,妈妈就又端了一杯饮料过来,两个人你一口我一口喝的非常开心。不到半小时,这位妈妈就用同一个杯子接了3杯饮料。看到这里,我也是一阵尴尬,虽然宜家的饮料只需买个杯子然后无限续杯,但是两个人只买一个杯子却有些抠门。
对于父母来说,孩子无疑都是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尤其在中国,很多父母老人对孩子的爱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正确的爱让孩子成长地更好更优秀,反之,错误的爱不但对孩子不好,大人也不会幸福。所以学习如何正确去爱孩子真是一门学问呢~ ▼ 孩子离开了,父母还剩下什么? 相信很多爸爸妈妈们都看了电视剧《小别离》,剧中父母因为孩子要出国留学而产生的巨大心理落差让很多父母感同身受。这种现象在中国很多家庭都有,整个家庭都在围绕孩子转,一旦孩子离开,父母好像什么都没有了。 每个妈妈在辛辛苦苦带孩子的过程中大概都会盼着孩子早点长大,孩子长大了就可以有自己的时间,就可以和闺蜜们约着喝喝下午茶、逛逛街轻松一下了;孩子长大了,就可以和老公过二人世界了,再也不用担心有个拖油瓶了,两个人想去哪旅游都可以自由的去了;孩子长大了,就有时间和精力对自己好一点了,年轻时想做的事、想学的
有这么一句俗语“上梁不正下梁歪”,说的就是大人不好,孩子也往往难以成才。对于这句话我非常认同,孩子好与坏都是家长来左右,他们就像一张白纸,能变成什么画完全看家长如何绘制。 前两天,表姐打电话给我唠嗑,聊了没两句就聊到了孩子身上。提到我的大侄子,表姐就一肚子牢骚:“你说你这个侄子怎么就这么害羞呢?马上都过年了,愁死人了!” 我瞬间来了好奇心:“怎么回事啊?”“前两天带着他出去玩,路上碰到我的同事,结果他一直躲在我后面,都不敢跟人家打个招呼。我把他拉出让他喊声阿姨都不肯,一点都不懂事……” 听到这里,我赶紧打断了他的吐槽,循循善诱道:“这只是小孩子的认生的现象。虽然那个人是你的同事,但对于孩子来说是个陌生人,你平常不都教他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吗!再说了,孩子不懂事回家慢慢教,这可比没教养好多了!至少我大侄子还是很有教养的,虽然认生,但是也没让你丢脸啊!
最近有两个同学小Q和小M来家里作客,席间小Q的3岁儿子在啃着美味的鸡腿,小M看见小孩吃东西的憨相觉得很可爱,逗弄孩子说:“你吃东西的样子很丑哦!”孩子一脸憋屈的样子要哭了。小Q说不要这样逗孩子,很危险。她随后给我们讲了她邻居孩子的故事,真的给我们这些当家长的敲响了警钟! 这个邻居刚生了二胎男孩2个多月,大宝是个女孩才7岁,一天中午家里只有妈妈和两个孩子。当妈妈要进厕所,让小姐姐帮忙带一下小宝宝时,没多久听到窗外“轰”的一声,随即听见女儿的惊叫声,妈妈从厕所出来跑到阳台,随即狂奔到楼下,看到小宝的尸体时瘫倒在地嗷嚎大哭。 原来是大宝将二宝从8楼丢了下去,二宝当场没有了生命迹象。后来找到直接导致悲剧的导火索,是当天早上大宝到邻居大妈家跟她的孙子玩时,大妈说了一句无心的话:“你妈妈生了弟弟,不要你了!”小女孩当场脸色刷白,整个早上都闷闷不乐,没想到中午就出事了。大妈说当时也没
作为家长,很多人习惯以孩子还小帮他忙。然而,帮孩子忙并不见得是好事,有时候可能会带来不良影响,你再爱孩子都不要做,否则会让孩子没有独立性,不懂得对自己负责。 保护过度危害 1.容易沮丧自卑 一旦遇到挫折,被保护过度的孩子很可能难以直面,更容易出现沮丧等不良情绪,可能会钻牛角尖,出现行为偏差。 2.难以独立自主 若家长包办孩子的一切,经常帮孩子处理或解决各种问题,那么他一直不懂得自己该怎么办。这会让孩子没有独立能力,万事只能依赖他人的帮助。 3.人际关系不好 有时候,孩子被保护过度会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这会影响其人际交往,可能易被其他孩子排挤,难以交到好朋友,而这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 千万别帮孩子做这些事 1.要什么买什么 孩子们有时候看到什么要什么,这时家长可不要
如果孩子在家中与父母相处的不愉快,或者一些不好的习惯,也会成为大家眼中的“问题儿童”。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不健康的心理。 所以说,读辅导班,会保证孩子上好大学吗?上早教班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殊不知,起着最重要作用的是你们父母。常常听人说,孩子就是父母的影射,你是什么样子,孩子就是什么样子,如果说家长不懂得生活,不知道善待他人,甚至不懂得善待孩子,,无论他拥有多高的学历,他也是没有文化的人。 教育就是培育人的精神长相。家长和教师的使命就是让孩子逐步对自己的精神长相负责任,去掉可能沾染的各种污秽,培育人身上的精神“种子”,所以希望家长们耐心看看此文。
孩子摔倒了,老人拍地埋怨;吓唬孩子,再不听话警察就来抓你了...... 这还不算什么,老人带孩子最大的矛盾是在婆媳关系上。 亲人环绕,孩子更聪明 早有研究发现,孤儿院里的孩子,虽然营养不差、玩伴也多,但智力、情商的发展,平均不如正常家庭的孩子。为什么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的生长环境里缺乏爱。 一个被家人环绕的孩子,能时刻感受到别人对他的爱,而且是来自不同的人的爱,这有利于培养出他的安全心理,对别人会比较信任、乐于交流,也更加敢于去探索世界、增加智力。 显然,我不可能把我的七大姑、八大姨都请到我家来住下,更不用说,独生子女政策实施这么多年,姑、姨也快成了历史名词。但是,至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每个孩子都还是有的,而且请他们过来,也是现实可行的。 老人带娃,放心又开心 请老人过来带孩子,并非是想省掉保姆的钱。当然,老
大家会把压岁钱都给孩子吗?应该怎么安排呢?有些人说“帮孩子存起来”,也有人说“帮孩子花掉”……每年关于压岁钱的讨论都很热闹,怎么支配根据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同无可厚非。(毕竟大人也在到处发压岁钱呀!)但是帮孩子树立金钱观,从两三岁带他/她去超市的时候就可以开始了。这篇文章的内容是关于3~5岁孩子金钱教育,带给我不少启发,分享给大家。 小孩子们总是眼巴巴的盼着过新年。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可以有大把的压岁钱啊!!到处串串门,喊喊恭喜发财,红包拿来!就能收到不少红包。晚上回来盘着脚在床上数有多少钱的那种感觉,真是酸爽。很多小孩过个年能收到上万的红包。小孩子一下子收到这么多钱,该怎么办啊?小孩子该如何面对钱,如何理财? 钱! 在零花钱方面,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讲,可以说要比美国孩子幸福的太多了!再穷不能穷孩子嘛。现在绝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上面有6个大人照顾着,
小的时候,我的玩具几乎都是老爸自制的。那时候,拼爹都是拼自制玩具的丰富性,陀螺能自制、冰车能自制、弹弓能自制、推铁环能自制、火柴枪能自制。 对我的童年影响最大的玩具,是一个变形金刚手办,而且还是假的。 它给我平添了许许多多的想象和乐趣。玩具不足时,真的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啊,哈哈。 因为玩具不多,我们和大自然更亲近、和小伙伴更亲近、和书更亲近。 糖多了不甜,是个理儿。 放假了,我带喆同学和奶奶去探望了一位老友。孩子称呼她为"丁奶奶"。 丁奶奶退休前是位中学老师,干净利落,愿意接受新事物,“连连看”“切切乐”这种小游戏玩得非常好。 去的时候,我注意到书桌上有一本《西尔斯育儿百科》,书角已略微卷起。我略带惊讶地问她:“您也看这么经典的育儿书呀?” 丁奶奶笑着说:“儿媳留下的,虽然没说,我知道她是想让我学学新鲜
“你说我该怎么办呀?”朋友深夜给我打来电话。“这个月我已经被学校叫去三回了。老师说,果果居然吃鞋带!气死我了,回家没忍住,把她打了一顿。” 朋友的女儿果果,是刚上一年级的小豆包。在入学前的一个暑假,爸爸妈妈就帮她报了各科补习班,因为担心她上学后跟不上老师的进度,听人说“小学老师一般看大部分孩子都会,就直接跳过不教了”。 其实作为父母,与其相信那些夸大其辞的传言,无谓地担忧焦虑,不如回到养育一个孩子的根本:关注孩子的需求和感受。 就拿朋友家的果果来说—— ● 因为上小学,全家搬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以前熟悉的小伙伴、叔叔阿姨都不见了。 ●● 妈妈着急找补习班,进一步加重了孩子的不安全感:“为什么大家都这么紧张?上学是不是特别可怕的事?” ●●● 进入小学课堂后,果果发现,小学和幼儿园真的不一样。上小学了,需要端端正正坐在课
“当你停下手头的事情,专注的和孩子谈谈心,或投入的和他一起出去打球、跳蹦床,这些都将永远铭刻在孩子心里。”最近偶然翻《时代周刊》,一下子就被上面这段话吸引住了,这篇文章的标题是“what can the children remember their parents after grow up?”(孩子长大后能记住父母什么?),过去我似乎从没想过这个问题。虽然天天和孩子在一起,可当孩子渐渐长大,直到离我而去,直到我也老去,最后,他能记住我什么呢? 是我的叮嘱,还是爸爸的大道理?是我们的温柔相待,还是严厉管教?是对他学习的督促,还是陪他玩时的欢笑?为此,《时代周刊》专门整理了5个孩子最能记住父母的时刻,假期正好能久久陪在孩子身边,不妨对照下有没有自己的影子吧。 一、你给他全部关注的时候 实际上,这点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高质量陪伴。每位父母都认为自己足够爱孩子,为他
过春节的时候,亲戚几家的孩子凑到一起玩,这是好事,一年又有多少能悠哉地享受亲情的时候呢?但这时候,总难免出现一些让人尴尬的小冲突,比如每个孩子都不喜欢的——玩具被别的孩子抢走了!当孩子求助于你,如何引导孩子沟通,才能显得得体,又保护孩子的小心灵? 谁的玩具谁做主 管理不当?自己负责! 首先,如果你知道,即将来拜访的亲友家的小孩有抢玩具的“前科”,可以在他们来之前,提醒孩子把绝对不愿意与人分享的玩具收起来。摆出来给外人看的,就是要承担“被索要走”的风险的。 这里有一个分类的小游戏:准备三个颜色的小桶,蓝色小桶里的玩具,表示“我乐意与朋友分享,妈妈你随便拿去送人不用问我”;红色筐筐里的玩具,表示“你可以在我家和我一起玩,但是对不起,你不能不经我同意时拿走”;黄色柜子里的玩具表示“我最珍爱的玩具,不愿意与人分享”。 告诉孩子,你的玩具由你做
春节的时候孩子们都很开心,因为一波波压岁钱正在赶来。可是不少家长朋友却纠结了:一方面,压岁钱的归属权一定是孩子自己,另一方面又担心孩子不会合理规划和使用压岁钱。 财商专家们列出的一份清单——“孩子应知的16件经济生活小事”,对应3-18岁四个年龄段的孩子,共提出52个实用建议,可视为家长引导孩子规划压岁钱的实用指南,非常值得收藏和分享给有同样困惑的朋友: 3-5岁 第一件事:你需要用钱来买东西。 活动1:认清每一个硬币以及它们的价值; 活动2:跟孩子讨论一下哪些东西是不需要花费的,比如和朋友一起玩耍; 活动3:解释清楚一些需要付费的东西,比如雪糕、汽油或者衣服。 第二件事:你通过工作来赚钱。 活动4:给孩子讲解你的工作内容; 活动5:走访你周边的邻居或者小镇并
从理直气壮拿钱的熊孩子说起 我的一个朋友(就叫她乐乐妈好了),最近给我讲了一件发生在她家里的烦心事——过年花销大,所以乐乐爸上周就干脆一下子取了两万块现金,放在了家里平时放钱的抽屉里,家人花费时自取。结果,没两天之后,夫妻俩就发现这钱数有点儿不对,就去问了7岁大的儿子, “是不是你拿的?” 谁知道小男生倒是答应的毫不含糊:“是啊,是我拿的,我也是咱们家的家庭成员啊!凭什么你们都能拿,我不行!” 事后,乐乐爸跟这个小男生单独长谈了一个多小时,乐乐妈则被这爷俩儿甩在书房外面,自己跟自己一个人犯纠结。 一方面,她本能地觉得,孩子这样随便从家里拿钱有问题;但另一方面,她也实在不知道,怎么清晰浅显地让孩子明白——这些钱只有大人能用,而不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被尊重”、“被区别对待”。 所以,第二天,她就在微信上找我讲了这件事。然后,我就好
你还相信“行行出状元”吗?上次听朋友说到他和孩子的对话,我将它摘录如下。那个孩子,某天指着手上从图书馆借来的故事书问他爸爸,“哇,书上说,那个大企业家,以前一度在街上当‘乞丐’,好多好多年后,终于翻身,成为大企业家。 另一个故事是某大科学家,以前‘逃学’又‘离家出走’,后来才浪子回头,回到学校,重拾课业,最后成为了不起的科学家。 还有一个年轻严重‘酗酒’的艺术家,后来成为千古留名的大画家。” 看完这本书,孩子问了一个很令人喷饭的问题,“看起来,当一个大人物,还蛮简单的!” 爸爸问他为什么这样想。 他回答说,“以后我就算逃学、翘家、酗酒、去当乞丐……无论怎么走,最后都还是有机会,当一个了不起的大人物啰?” 哈。换作是你,会怎么答这一题? 那个朋友听了他孩子这样问,首先,他先肯定了孩子读了这些传记,心
谁都希望自家孩子将来有出息,即便不能成为极少数的顶尖人物,也要有一番作为,在事业上取得一定成绩,生活得比较富裕、幸福才好。 这样的孩子需要从小用心培养,不断积累做事的方法,具有自己的处事原则。小时放任,等着孩子长大会突然开窃,这不科学,哪个家长这样指望,肯定会后悔莫及。 总结许多有作为人士所具有的特点,归纳出培养孩子的钻石法则价值万金。趁孩子还小,把这些钻研法则应用到培养孩子上来,不愁未来培养不出正直、有为的好少年、好青年! 一、让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二、让孩子参与家务活动,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三、让孩子有机会选择,培养孩子的自主性。 四、让孩子遵守一些家规,增强孩子的自律性。 五、让孩子表达感受,培养孩子的调节力。
一天,我下班回家,发现儿子正在看课外书,没有做作业。我很好奇,由于临近期末考试,他们的回家作业比平时多很多,要做到很晚才能完成。 一问才知,他找不到要做的语文和数学试卷了,仔细一回忆,才想起是放学前误将试卷和其他试卷混在一起交给老师了。 这熊孩子,居然读书读得连回家作业都搞丢了,糊里糊涂的,不知在慌什么劲。 虽然有些生气,但我强忍住火气,平静地问他:“那你打算怎么办?” 他自知理亏,语调明显比平时低:“只好明天早点起来,去学校找同学抄题目再做。” “明天早上时间那么紧,要做两张试卷,来得及吗?要不这样,你在QQ上让同学将题目拍照给你,你先抄下来,能做多少是多少,剩下的明天早上再去学校做。” 他一听很高兴,连说“好”,立马上QQ和同学联系。 到晚上睡觉时,他语文完成得差不多了。我安慰他不要着急,好好睡觉,明天早上
从年初二到现在,宁波动物园老虎吃人事件引发的议论仍未停歇,有人同情老虎,说老虎只是遵循了一只野兽的自然本能,它没有错却被击毙;有人同情死者,说帮老婆孩子买票自己为省钱逃票,饱含了一个中年男人的温情与辛酸。 我姑且不去评价孰是孰非,过年发生这样的事,一个家庭破碎了,尚在幼年的孩子失去了父亲,我的心情至今都很震惊和扼腕,现在说同情哪一方都已没有意义,我想的更多的,不是“归责”,是“规则”。 我曾经去巴黎的莎士比亚书店“朝圣”,书店门口有一个书架,专卖旧书,无人看守,只有立在地上的一个牌子写着“每本1€,欢迎阅读!”牌子旁边放着一个篮子,里面已经躺了一堆1€硬币。这个场景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时时浮现。 前年去日本旅游,感受到日本人强烈的规则意识,就拿最简单的过马路来说,东京街头繁忙的路口,红灯亮起没人越过半步,那些步子已经迈出去的,都纷纷退回来,绿灯亮起人潮启步涌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