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到底带给孩子的是什么?对学龄前的孩子来说,绘画是他的第二语言。因为他的语言还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这时候,他会用画画来表达自己。孩子天生就是会画画的。 从整个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人类能够直立行走,开始用双手进行创造时,艺术就伴随着我们,艺术是融进我们的骨子和血液里的,因此,艺术和生活密不可分,可以呈现生活的方方面面。艺术是探寻自我与这个世界连接的一种方式。 由美而向善,由善而得真。美的东西一定是向善的,美丽的东西能够净化孩子和成人的心灵。家长把向美向善的种子种下,让它生根发芽,再去求得这个世界所谓的真,这是艺术最大的作用。 孩子艺术创作中常见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我们看到很多孩子的绘画作品都是在机构里学习时创作的。我们能够透过作品看到老师的水平,但看不到孩子本身的创作。原因可以从以下几点思考: 一、艺术本身有品位高低之分。
作为母亲,你有没有打过孩子,还记得当时为了什么打孩子吗?我有一位做小学教师的朋友,年年被评为教育模范。她从未打过任何学生,只打过一个孩子,那便是她自己的儿子。 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儿子很争气,一直都是学霸,今年高二的期末考试,仍然是年级第一。 或许在旁人的眼里,这样的好学生,在家也是好孩子,爱学习,还听话,是不会挨打的,可事实上,孩子在上小学的时候,也没少挨打。上了初中,长大了懂事了,自然不会挨打了。 刚开始,当她打儿子的时候,公公婆婆会阻拦,老公也会保护孩子,她还未打,儿子就嗷嗷大叫,搬来了救兵。 即便没人唱反调来保护孩子,当着家里这么多人的面打他,自然也会伤及孩子的自尊心。 后来,她选择家里只有她与儿子的时候,来行使“打是亲”的权利。 每次打之前,她都会问自己:我为什么要打孩子?打他,是为了发泄自己的情绪,还是为了教育孩
我的一个朋友跟我讲起过她去特殊学校看望孩子的事儿。给孩子们赠了礼物,又做了游戏,探访的时间就要结束了。离去前,义工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那就是抱抱每一个孩子。 “他们一个个都蹦着上来,争先要和我们拥抱。”那位朋友回忆说,“我当时就哭了,原来有这么多孩子需要温暖,需要拥抱。” 一个简单的拥抱,能够给人以强大的力量。陌生人如此,何况亲子关系。 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拥抱,来自父母的,来自同龄的小朋友,这是最原始的爱的表达方式。 话能说利索的小娃,撒娇的时候会说,“抱抱我”;高冷的时候会说,“抱我”; 发脾气的时候会说,“抱!抱!我!” “妈妈,抱抱我!”如果这句话的重复率排第二,就没有其他的话敢排第一。 为什么孩子那么需要抱? 不会走的时候要抱,会跑了还要抱;高兴的时候让你抱,生气了还让你抱。 拥
晚上,参加家庭聚会。同桌大姐大四的儿子雷雷情商极高,觥筹交错间,他的各种反应远远超出同龄孩子。我不由地夸赞,“这孩子培养得真好!”温柔谦和的大姐羞赧一笑,并不作答,而雷雷开玩笑地说,“我是自学成才”。 说实话,在教育孩子这件事儿上,我根本不相信什么自学成才。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他家庭的烙印,孩子开朗自信知书达理的,家庭和谐,父母和谐,家教好; 孩子暴力叛逆的,家庭战争频发,父母之间多有不合;孩子冷漠的,家庭冷血,父母之间可能长期冷战; 孩子自卑的,家庭多有坎坷,父母有一方强势霸道,经常过多指责...... 记得,去年参加本地的一个音乐节。音乐节在城郊的山脚下整片大草坪上举办。我们携家带口地想效仿别人,支帐篷摆出野炊的架势。但是,看着零零散散的帐篷零件,几个大男人一筹莫展,反倒是朋友青山家刚上大一的丫头,挽起袖子动起手,“我
假期在家带娃真真是带够了,当宝宝不停地闹脾气时,简直快崩溃了。如何应对宝宝脾气大爆发?下面是国外育儿专家和妈妈们常用的几个安抚对策,你最擅长哪些呢? 转移注意力 孩子被其他事情吸引、感兴趣时,就忘记了当下的哭闹。 两个孩子的妈妈 Alisa Fitzgerald 说:「我的钱包里是各式各样转移注意力的妙物,例如他们许久不见的玩具、书本、好吃的零食等。」一旦孩子闹情绪,她一个一个拿出来,直到有一个东西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分心妙物如果利用的及时,可以帮助规避孩子的大哭闹。 如果孩子在超市倒地打滚,因为你不给他买想要的东西,可以赶紧换成兴致高昂的语气说点什么,如「我们要买冰激凌,帮我选个口味吧!」或者「快去看看那个龙虾」。儿童集中注意力时间很短,也就是说他们非常容易分心。如果你表现的非常非常亢奋,会迅速帮他们脱离哭闹,很快转移到下一件
《Alike》是一部由来自巴塞罗那的 Daniel Martínez Lara和Rafa Cano Méndez 两位导演联合执导的动画短片,讲述了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父亲Copi一直试图教他儿子Paste用“正确”的方式学习、生活。但是……谁又说得好,属于每个人的正确人生路又是什么呢? 你的期待就是我的颜色 这部动画《Alike》的主轴围绕在一对父子身上,这位爸爸时一位普通的上班族,当他工作时,身体会变得苍白,只有跟儿子接触后,才会变回彩色,颜色在这部作品里象征了生命力;然而有一天,当这位爸爸拥抱自己的儿子时,却发现他并没有变回彩色… 影片开始, 父亲帮儿子装好书包, 看上去只有丁点大小, 里面装的东西可不少。 原本活泼快乐、自由奔跑的儿子, “被”背上书包后,
孩子无理取闹处处可见,多数父母认为是孩子的叛逆期到了,所以才会出现很多过激的行为。不错,孩子的叛逆期是一方面,可还有另外的原因能导致孩子的无理取闹现象发生,我们也可以称这种为“假性无理取闹”。 有些家长会好笑,世界上有假性近视、假性感冒、假性通风等的假性疾病,难道孩子的无理取闹也有假性的吗? 这是当然,因为他不是孩子的本性,也许出现无理取闹还有别的原因,而这种原因并不像孩子的叛逆期一样随来随走。 比如说:父母长期对孩子不关心,孩子就想以此种方式来引起父母的注意;父母不尊重孩子的选择,孩子就想以这种方式来表达对父母的抗议;父母在生活中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根本没有考虑过孩子生活中所遇事迹;父母包办孩子的一切,让已经有独立思想的孩子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无用之人等等,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 孩子的无理取闹都怪孩子不懂事、不听话吗?绝对不是的,其实
1、父母过分溺爱孩子造成的 心疼孩子,对父母来说,天经地义的事情。没有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的。记得有一个小故事说,让一对父母看幼儿园孩子,哪个最好看,这对父母看了又看,一致认为自己的孩子最漂亮,可见天下父母对自己的孩子的态度了。 爱孩子没有错,但是一味溺爱孩子,任其为所欲为,有求必应,孩子就逐渐学会了利用父母的弱点,来以实现自己的愿望了。对父母的教育来说,这是一种放纵失教的情形,会助长孩子们的暴躁性格。 如一个小孩想有某某东西,但是父母并没有及时满足他的要求,于是孩子就大声哭闹,闹的大人心烦,于是就说,“好了好了。别哭了,烦死了,给你买。”虽然暂时制止了孩子的哭闹,但是在孩子心里留下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下次还可以用这个招数。 2、孩子经常遭受挫折造成的 挫折感也是孩子发脾气的主因之一。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内心都有一种强烈的想
极端情绪问题 每一个做父母的,都会遭遇“小天使”变成“爱哭鬼”的那一刻,甚至于有些孩子稍不如意,就哭闹不止,躺在地上打滚,打妈妈,打自己,怎么哄也哄不好。 大部分的父母面对孩子情绪崩溃,极端行为,都会不知所措,不理解孩子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式表达。有些父母会跟孩子讲道理,有时孩子也听得懂道理,知道这样哭闹不对,但是一遇到挫折就故伎重演。有些父母冷处理,可是又于心不忍。 究竟该如何面对情绪崩溃的孩子? 怎么样才能让孩子学会情绪管理呢? 首先,需要理解孩子的行为想达到什么目的,只有理解了孩子的意图,才能够找到适合的应对方式。 当孩子哭闹时,要先排除生理原因,是饿了?尿了?病了,不舒服?等等,如果不是,常常用哭闹,发脾气来表达情绪的孩子会有四种“错误行为目的”。父母可以通过自己面对孩子的感受来推测孩子的需求。 如
吃少了,怕饿着;吃多了,怕撑着,夏天出门,怕晒着;冬天出门,怕冻着,捧在手上,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你一定知道我在说谁~ 千千万万父母正在对孩子进行360度无死角的过度关照 这是皮克斯制作的著名动画短片《鹬》(yu),短短6分钟,用萌萌的鹬宝宝讲述了关于成长的故事,恐惧—思考—看见—体验—成长—喜悦。鹬宝宝就像是父母眼中的孩子,孩子要成长,既需要父母狠心地在身后轻推一把,也需要父母勇敢地在前面带路,与其什么都替TA做好,不如教他生存的技能。 TA的话都被你说了TA还学说话干嘛 ◆ 有个宝宝都快三岁了,还不会“说话”。不仅说话发音不清,而且连一句完整话都说不出来。比如想要吃饭,不会说:“宝宝饿或宝宝要吃饭”,而是用:“啊啊或饭饭”来表达;想要的东西,不会说:“我要**”,还是用“啊啊或拿拿”来表达。去医院检查,并没有器质性的问题,只是语言发育迟
缺乏责任感、动不动就哭、不能自强自立……这些标签经常被贴在一些孩子和年轻人身上。 一项针对私立小学学生自理能力的调查发现: 家长每天给孩子整理书包的占68%; 给孩子洗脚的有82%; 帮着穿衣服的有79%; 每天开车接送孩子的更是高达95%。 专家表示,父母像超人一样无所不能,会限制孩子的成长,适当“示弱”反而是一种育儿智慧。 中国式家长爱“逞强” 中国家长爱孩子在世界上是数一数二的,但管太多会对孩子的性格和以后的人生产生负面影响。 太紧张 很脆弱 很多家长神经绷得太紧,孩子打个喷嚏就担心生病;跟异性玩得好就怀疑早恋……他们盯着孩子的
在炸鸡店里,我遇到一对母子,男孩十来岁的样子。“要这个,要这个,要这个!”他指手画脚地点了几个品种。“不加辣椒,多放孜然,麻利点儿!” “你倒是快点儿,磨蹭死了!说了多放孜然多放孜然,没听到吗?赶紧赶紧赶紧!” 他一副气急败坏的样子,边说还边跺脚。 做炸鸡的老板,皱皱眉,显然被这个孩子指挥得心烦。 我也不由自主地看了孩子一眼。 那个妈妈有些不好意思,说:“你好好说话,怎么那么多事儿呢!” 孩子马上就不高兴了:“怎么了?我爸就是这么点菜的!你别管!” 妈妈立即禁了声。 过了一会儿,妈妈说:“再要一份鸡柳吧!” 孩子说:“我不吃鸡柳,要鸡排!” “鸡排已经有一份了,我想尝尝鸡柳。”妈妈说到。 “不行,就不许要!”他昂起头,瞪着眼对着妈妈。脚还在妈妈的腿上胡乱踢了几下。
有不少爸爸给我们留言,表示自己其实都很用心,只是不知道该如何陪伴孩子。譬如一位爸爸,给我发来的这样一段长长的字:自认为算是个及格爸爸。不过总觉得当爸爸也不容易。一般在外头工作了一天,回家后不管顺不顺,心情好不好,我的孩子都想跟我玩。我谁也不想理的时候,或者有其他事情要处理时,他还想我陪他玩。但是,很多时候也不是身体上的疲劳,就是觉得跟这个小屁孩玩儿不仅看起来很没有意义,而且孩子的游戏把我的智商似乎不停地“拉低”,让我觉得自己很傻,尤其他经常玩着玩着就不听话了,开始哭闹起来,这就更烦人了。 这位爸爸说的情况,其实在很多爸爸身上都发生过。一方面爸爸们时间有限,另一方面,许多爸爸着实不懂得如何参与到育儿中。幸好,越来越多的爸爸们也开始努力要去好好陪孩子了。好事。其实也并不会花掉你更多的时间呢。 今天我就主要聊一聊高质量陪伴孩子的方法: ▊把游戏做通道,跟
有一位爸爸问:“都说绘本好,我这几日也开始试着陪孩子读书,不过孩子似乎并不满意,直接跟我说,不要我读,要妈妈读。问题在哪儿?陪孩子读书的讲究都有哪些啊?” 在没有养成默契之前,陪孩子阅读,的确是有讲究的。如果能够掌握恰当的方法去切入,你会发现,爸爸在亲子阅读方面更有优势,孩子们也会更喜欢。下面是在亲子阅读路上颇有心得的爸爸们的建议,分享给所有想陪孩子阅读又不知道如何入手的爸爸们。 ——从爸爸主题绘本入手,让阅读为亲子关系加分 作为亲子阅读推广人,杨政老师从未把绘本进行过严格分类,而更看重感觉和感情。阅读本身不是目的,提升亲子关系才是。如杨政老师说: “和孩子读了那么多爸爸书,我觉得,这些爸爸书,是爸爸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是孩子和爸爸的感情纽带之一。尤其使爸爸和孩子的心更贴近了,使爸爸学会怎么做爸爸。和孩子一起读绘本,使爸爸的心柔软起来……”
说实话,我曾经不止一次地设想:应该设计一条怎样的成长路线,才能让我的孩子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获得成功?根据自己的经验,我首先想到的当然是学习好——数学要过硬,英文要地道! 接下来呢?必须有个好身体,游泳是必备技能,跆拳道用来防身,有条件再学点网球滑雪高尔夫什么的社交用。对了,能有一技之长就更好了,要学习钢琴、绘画,唱歌跳舞也可以怡情…… 然后,孩子的时间表就排满了。为了给他们争取宝贵的学习时间、运动时间,甚至是睡眠时间,我把他们照顾得无微不至,包办了他们生活中所有其他的一切,甚至在他们刷牙的时候,事先给他们挤好牙膏!让他们花费宝贵时间做家务?更是想都不会想!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著名的Harvard Grant Study——哈佛大学所开展的人类史上最长的研究,它用75年的时间跟踪了几百名美国人的生活,结果发现,成功的人生,居然跟“从小做家务”,也即
好不容易放个长假,妈妈们都会带上孩子去参加各种聚会,但是问题来了,很多1岁半到3岁左右宝宝的妈妈找我咨询的内容都是:宝宝爱抢别的小朋友的玩具,怎么办? 什么?你说孩子抢玩具,大人最好别干涉,让孩子自己解决冲突?我也觉得听起来很有道理呀,可是那个被抢娃的妈妈应该会心理很不舒服,说我们“站着说话不腰疼”吧? 而且,如果让孩子自己解决,会不会胆大厉害的孩子一直都是抢赢的那个,而胆小内向的孩子则一直都是最终退让的那个呢?那这样会不会让抢赢的那个孩子以后更加热衷抢玩具,而退让的那个一直有被抢玩具的负性经历呢? 我就曾经读到一位妈妈写的文章,大概的内容是说小区里有个小朋友总是喜欢抢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把其他小朋友弄哭,某天,自己的孩子又因为玩具被那个小朋友抢走而哭得伤心,这位妈妈忍不住在微信上吐槽:“一个总喜欢抢别人玩具的孩子,必定有一个问题父母,以后遇到这个孩子一定要绕
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一直被问得比较多的问题之一是:“只要有事情不依着孩子,孩子就又哭又闹,怎么办?” 其实关于宝宝哭闹,要按照年龄的不同分析过具体的原因和方法, 宝宝哭闹应对系列一 | 0-1岁,哭闹原因及应对 宝宝哭闹应对系列二 | 0-1岁宝宝莫名哭闹,7种方法有效安抚 宝宝哭闹应对系列三 | 1-1.5岁,哭闹原因及应对方法 宝宝哭闹应对系列四 | 1.5-3岁,情感支持和界限遵守 这篇文章我打算从更加实操的角度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宝宝因为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哭闹时的应对方法。 大家都知道,在要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很多宝宝的第一反应都是哭闹,因为从出生的第一天开始,哭闹就是他们表达需求并得以生存的重要手段,所以在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宝宝哭闹是非常普遍而正常的反应。 但是,我们也知道,随着宝宝年
你娃有过以下的经历吗?尿急要上厕所,刚冲到卫生间,门还没有来得及关上,就听到刚才还在自己玩的娃大叫“妈妈,妈妈”,然后或爬或走或跑地也要进入卫生间,缠着你的腿,要抱抱。于是,你只能要么抱着他/她上厕所,要么搬个小凳子放旁边给他/她坐着,然后一边和娃大眼瞪小眼,一边解决个人“三急”...... 每天早上上班,都要上演一场“小宫斗”,把娃哄到房间,然后赶紧换上鞋子轻手轻脚的开门关门,冲去上班。如果一旦被娃看到你要离开,立马扯着嗓子大嚎,怎么哄也不停...... 1什么是分离焦虑?有哪些表现? 分离焦虑是指婴幼儿因与主要照料者(通常是妈妈)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又称离别焦虑,即婴幼儿于某个人产生亲密的情感结系后,又要与之分开产生的伤心、痛苦。而文章开头的两种情况就是儿童分离焦虑的典型例子。 分离焦虑的表现主要有:
妈妈的苦恼:孩子不说话,只是发脾气,我该怎么办?我的孩子是一名小学生,好像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问他,他却不说。询问过老师,说是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但孩子却无端向弟弟发火。只因弟弟说要向妈妈告状,孩子竟然把书扔掉了,真是话也不说就胡乱发火。 我只是问了一句“做完作业了吗”,孩子便十分不耐烦,“咣”地摔门而去。问他什么都不说,只是变得越来越粗暴,我不知该怎么做了。孩子究竟为什么会这样呢? 孩子为何产生这种行为? 如果在没有发生特别事情的前提下感觉孩子的行为出现异常,这就要考虑一下孩子的内心了。妈妈需要静下心来,一点一点厘清孩子哪里不适。也许是某些未被清理的、情绪上的脏东西正在折磨孩子的心灵。 如果孩子在心灵上是健康成长的,即便有不开心的事情也不会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当然,发脾气和大哭也是可能的。但他们会迅速一五一十地回答妈妈的问题,可以通过
女儿千寻三岁后,我感觉到可以给她建立一些简单的规矩了。三岁后的孩子有个特点:自主性见长,自控力却不足。她会认为一直玩不睡觉是自己的选择,放任自己的欲望,透支自己身体,第二天想玩却又精力不济时,就开始烦躁焦虑,这就是无度自由带来的反噬。 这时候,如果有规矩帮她管理好自己,规矩就能给她带来安全感。 但在这之前,我没有给她设立任何规矩,有点儿“放任自流”的状态。因为我觉得,对一个孩子来说,首先最重要的是构建自我(一个没有自我的人,只会服从规矩,并不理解规矩。我坚信孩子应该基于理解去遵守规矩,才可能成为一个能突破和构建规矩的人),而一切来自外界的要求,都可能阻碍“自我”这颗珍贵的种子在她身上生根发芽。 于是,在我的保护下,女儿的“自我”茁壮成长。三岁时,她成了一个很有主见、很有自己的想法,敢于质疑各种事物的小人儿。不爽不满时,会大胆表达意见,甚至还能用她特有的逻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