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幕你家是不是也上演过?“我家孩子已经3 岁了,最近做错了事情以后,问他是谁做的,他就说别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做的,从来不说是自己做的,这些又没有人教他,他怎么和大人一样也会推卸责任了?” 专家解读: 儿童说谎是因为担心惩罚,而为自己建构出“真实的安全港湾”。他们与成年人的推卸责任有着本质的区别。 1.生理原因 由于大脑发育尚未完全,儿童有时很难区分真实与幻想。当他们预感到某种行为会带来惩罚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钻进自己的“幻想世界”。这并非是他们故意为之,即在儿童说谎的时候,他并不认为自己在编谎话,有意欺骗父母家长。他们对这些谎言深信不疑,真切地认为这些都是真实发生的事情。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功能的逐渐完善,儿童会觉察到有时不经意说的谎言可以让自己免受责备,这对于儿童来说是个绝好的经验,在类似事件的多次强化
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这个时候他们会非常需要父母的帮助和支持。在孩子犹豫迟疑的时候,面对孩子无助的眼神、求助的小手……是给他一个固定的答案?伸手去帮忙解决?还是给予支持和鼓励?怎样做才能在孩子想战胜困难又有点害怕的时候,在孩子后面用力推一把,让他们勇敢地跨过那道坎,而不是好心“帮倒忙”呢? 小编特别整理了如下8个应对的方法,告诉爸爸妈妈们,可以用提问来引导孩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收获自信、积极思考、实现成长。 Q1“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个问题看似不起眼,但是却非常重要。许多成人碰到突发状况时,会习惯性地太快作判断、下结论:“一定是你先打他,他才会打你。”“一定是你做错事,老师才会处罚你。”“一定是你没认真听讲,才会是这样的结果!”…… 首先去听和了解。 如果我们没有给孩子机会让孩子从他的角度说出事情的经过,很可能会冤枉孩子;况且,让孩子有机会说话,即使真的是他
春节就快到了,假期就快近了,车票也抢好了,准备回家过年了,忍不住有点小激动呢。可是一想到要带娃出远门,又觉得整个人都不好了。 脑补一下:刚出发没多久,熊孩子就开始念叨“到了没?到了没?”然后各种闹腾难搞坐不住。坐汽车吧,怕安全座椅绑不住他;坐火车吧,怕风一样的孩纸满车厢乱跑;坐飞机吧,怕他情不自禁嚎两嗓子。为娘脸皮薄,可不想成为别人口中的“熊家长”。哎,感叹人森好艰难哪~ 莫要着急,莫要忧桑,万能的老妈子又来给大家支招啦。怕孩子无聊,长途旅行坐不住?这5个神奇小游戏来帮你。制作起来也超简单,只需用到五件小物——剪刀、水笔、口红、便签纸、毛线。轻轻松松就能让娃愉快地玩上好半天呢。 游戏 1:手指也能画画 这是个超级简单,又能发挥宝贝想象力的小游戏。用妈妈的口红做颜料,宝宝的手指当画笔,一起合作,画本“手指小人书”吧。
朋友李梅工作特别忙,一周五天,就常有三天需要回家加班,上一年级的儿子正是疑问最多的黄金年龄,在李梅工作期间总是会不断打断她,于是李梅在着急的情况下,就把儿子推给了电子产品。 没过多久,李梅发现儿子成了电子迷。 无奈之下,李梅准备辞职一段时间,好好的引导儿子。辞职后的李梅没想到自己倒先成了电子迷,爱上了泡沫剧。场景变成了这样:她开着无声手机看着画面,交待孩子先自己做作业,有疑问的情况下问她。 小派真心想说,身为家长的你,自控能力这么差,孩子能不看在眼里吗?能不学习吗?所以,李梅的儿子在她辞职后,电子迷现象反而助长了,孩子会反问她“你都可以,为什么我不可以?” 家长要注意,成长阶段的孩子不仅对一切都敏感,而且模仿能力特别强,在希望孩子不能为电子迷的同时,家长请一定要把控好自我: 千万别把电子产品当临时救急 很多家
前同事儿子,很讨人喜欢,北京名校大一的帅小伙,为人乐观又自信,看到他如看到阳光;学习也很好,特别是语文,小小年纪,文章已在多家知名报刊发表过。有一次,他和他妈妈来家里作客,他带娇娇在靠阳台的沙发上看书,那刻的场景美好得像幅画。 我第一次郑重又真诚地问别人:“你是怎么教儿子的?“ 前同事一脸温柔和骄傲,柔声道:“其实在教育上,我没怎么花心思的,但有一点,我希望你能记住,永远不要否定你的孩子。 记得儿子刚上学的时候,我们都很重视也很紧张,爸爸怕我不够严格,主动要求儿子的学习他来管。 爸爸确实很严格,考试拿90分,都会对儿子进行批评,似乎儿子怎么做,怎么努力,都不会得到肯定,在儿子眼里,爸爸只有否定,只有别的儿子更优秀。 儿子越来越忧郁,也越来越不爱学习。 在儿子读二年级的时候,是90分都拿不到了,都
一位英国女心理学家说:"世上的爱都以聚合为目的,唯独父母对子女的爱以分离为目的。"这句话听起来有点伤感,只是,如果不想自己的孩子成为“妈宝男”或患了“公主病”,我们做父母的,应该好好遵循。 记得多年前,刚踏入大学校门,有位女同学很有意思,父母把她送进校园,一切安顿好,并在学校招待所住了两晚,陪了她两天后,才在不放心和不舍中离开了学校。 女同学在宿舍偷偷哭了,情绪很不好。我们都不以为然,想着过两天就会好了。 只是接下来的日子,确实让大家都大跌眼镜。 她总是找不到她的毛巾或洗漱用品,总是拿不定主意要穿什么衣服,总是埋怨公共洗漱间的水龙头太少,总是哭诉公共厕所的卫生太差,总是无法和同学一起去饭堂,因为她说吃不下…… 她说在学校一刻也呆不下去。 我们都以为过段时间就好了,只是过段时间并没好。 终于她妈妈忍受不了她的哭泣
“严格的控制会使孩子感到缺少爱吗?”这是我在很久一段时间里,心里存在的疑问。尤其是要“尊重孩子”等观点甚嚣尘上。因为要尊重孩子,所以做什么事情的时候,都会对问孩子“好不好”“行不行”。这个问法本来就有很大的缺陷,如果是“好”还可以。如果是“不好”,那就得再说服,让孩子再选择。如果以诱导的方法让孩子说“好”,或者给孩子两种选择,这样的问法还挺有效果的。 因为要尊重孩子,但有时候,把握不了“尊重”这个界限。家长对于孩子写作业还是要用商量的口吻,这就显得没必要了。或者是看到小宝宝明显的就快要尿了,问他,你要不要尿呀?他说不尿,可没两分钟,他就尿到裤子上了,你说,这事要不要商量。 尊重孩子的选择,而非让孩子选择规则。规则是大人制定的,在孩子还没有选择能力的时候。 摇摇车是小孩们最受不了的诱惑。有时候,有孩子一天就会坐10次,有孩子要把那里
臭小子一岁10个月了,这段时间真真不一样了,有叛逆或者说是违拗的迹象了。心理学认为,两岁宝宝会进入人生中的第一个阶段的叛逆期,又被称为Terrible 2(简称T2)。 以前的心理学教科书上说,自我意识萌芽最重要的标志是会说“我”。实际情况是,宝宝在拒绝别人用他的东西的时候,自我意识就已经有了,已经可以区分出什么是自己的了。小鹿自1岁六七个月的时候,开始不让别人拿他的东西。可能是因为中文发因和英文发音间不同的原因吧。英文我的发音“I”[ai]比较容易。中文的发间“二”“爱”[ai],小鹿也会说了,只是不会说“我”。 自我意识出现之后,他们知道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是一个和大人一样的人,他们想让别人知道这一点,但是语言能力还没有发展到让他们可以独立表达思想的阶段,所以,就只能用动作(比如,扔东西、打人),或用简单的“不”,向“世界”宣告。 另外,大
在两岁之前,儿童的智力发展不那么显著,这种情况下,他们运动能力的发展成为家长的主要关注对象。生命的最初阶段,运动能力发展得很快。一位母亲说,离开的时候,孩子还是被抱在怀里,几个月不见,再次见到之后,孩子居然都满地跑了。从这位母亲的视角出发,人们便会产生一种错觉,觉得时间过得太快了。 孩子用身体来探索着外部的世界。抓,我感受到了,原来这个世界真的存在;翻,我会控制自己的身体了。爬,我知道这个世界的深浅了。扔,妈妈在和我互动。走,我可以主动投入妈妈的怀抱。转圈,快乐也可以自己创造。 “自我是通过他所得到的感官印象的力量而形成自己的智慧的。” 这个时候的运动力体现的是智慧力。如果自己的孩子比别的孩子翻得早,爬得早,走得早,家长就会洋洋自得,觉得自己的孩子以后必定聪明。父母的自得除了对自己孩子的独特视角之外,还有心理学的依据。“运动或体力活动是智力发展的一个基本要素
今天早晨,下意识中做的一件事情,给自己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敲响了警钟。话说,今天早晨,刚起床,准备去洗澡的时候,小鹿就醒了,喊妈妈。我说,“妈妈在。”接着小鹿又想拉着我陪他睡。我对他说,“让妈妈去一下卫生间好不好,马上就回来。”小鹿居然回答说“去”。我感觉自己好像得到了巨大的恩赦一般,带着一种欣喜告诉小鹿姥姥,“小鹿让我去”。哎,一种深深的奴性,孩奴的精神就这样表现得淋漓尽致。 小鹿还小的时候,都是在养孩子。只要不碰着,不受伤,怎么都行。这是我的养孩子的方法。还好孩子不是我一个人在养。 孩子得教育,当然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教育,是一个问题。 回想我们教育小鹿的历程,是从绘本开始的。1岁5个月的时候,一次给他买了三套绘本。里面有吃饭、睡觉、洗澡、上厕所、刷牙、穿衣、问好、交友的规矩和情景。这些书的功能性好强,小孩好喜欢模仿这些绘本里的小人。 现在发现,应
家有学龄前小朋友,对儿童教育和成长自然倍加关注,发现这个时代最典型的家庭组合就是匆忙赶路的孩子+焦头烂额的父母。眼见着城市的孩子们奔波在一个又一个早教班、学习班,父母们不仅要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还要陪得了兴趣班、搞得定学区房,我不禁在想,这难道就是我们想要的生活吗? 陀螺孩子,匆匆赶路忘了为何出发 说中国的孩子是全世界最繁忙的儿童一点不过。在妈妈肚子里就开始接受胎教,出生以后,更是层层加码,早教班、兴趣班,琴棋书画样样不落,忙得和陀螺一样团团转。“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这句万恶的口号下,从起跑线开始,一场战斗已经打响。 儿童心理学家埃尔凯德(Elkind)曾在80年代提出一个术语——“繁忙儿童”,用来表示这样的现象:父母对学业成就的渴望,让他们把孩子“急推”过孩童时期,从一门课程拖拽进另一门课程,很少给他们休息和游戏的时间,却忘了他们还只是孩子。繁忙儿
去一个亲戚家做客,大家聊起相熟的一个孩子。这个孩子一直是他爸妈心头的一根刺,从小到大都很顽劣,在家里不听父母的话,在学校里更是混世魔王。他爸妈是中年得子,对这个孩子看得特别重,总觉得他聪明伶俐无与伦比,加上这孩子小时候成绩也不错,于是逢人就夸这孩子机灵。朋友们听了,自然是随声附和。 结果这孩子自恃聪明,谁都瞧不上,老师一说他他就顶嘴,光是初中就转了三次学。中考前临时抱佛脚,居然考上了当地的重点中学,这下他爸妈更是笑得合不拢嘴,逮到人就说“别人都老老实实读了三年书还考不上,他用心读了三个月就考上了”。 到了高中后,这孩子上课经常睡大觉,有时还跷课去打游戏。他爸妈有时着急说下他,他就两眼一翻,说等快考试再努力就行了。到了高考放榜时,他爸妈傻眼了,原来他连专科都没考上。 这孩子自觉脸上无光,也不复读了,年纪轻轻就外出去闯荡。问及闯荡的成果,一个了解情况的朋友说:“
拥有主动学习的能力能带给孩子什么?能提升孩子的沟通能力,能让孩子懂得思考,更能塑造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等好处。所以,小派周边至少有60%的父母,每天都会给孩子讲故事,因为这是孩子爱上学习的第一步。 2-8岁是孩子人生中学习的第一个黄金期,为了让孩子更好的理解与感受到知识的魅力,很多家长困扰于除了一五一十的照着书本念以外,有没有什么小窍门让自己成为故事大王?同时也能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与有趣。 当然有啦,家长们可以参考下: 加入有趣的声音 小派本周给孩子讲的故事是《魔发奇缘》,里面有很多孩子喜欢的角色,公主、悍马、青娃等等,特别是这种有动画电影的,可以提前陪孩子看一下,然后再跟孩子讲解故事的时候,配合有趣的声音,如悍马的叫声,青娃的说话声,公主的惊讶声,孩子会饶有兴趣的跟着你模仿与学习。 有趣的声音,不仅能吸引孩子的注意,也能增加故事
心理学家曾经研究得出一个这样的结论:想让别人变成什么样的人,就以他是什么样的人来对待他。这里,丝瓜妈妈想说,如果你想让自己的孩子更优秀,不妨“忽悠”他,告诉他,他就是个聪明又强大的人。 当然了,此忽悠非彼忽悠,并不是在孩子哭着闹着要去动物园时,你忽悠他周末去,结果放了个大飞机!而是用忽悠的方式,夸他,求助于他,让孩子提升和定位一个更好的自己。 忽悠大法之·夸 周末朋友来家里吃晚饭,还带了一包软糖,小丝瓜看到可高兴了,把整包糖都拆了,倒地上像搓麻将一样在地上搓。 当然,这样是不对的。 我走上去跟丝瓜说:哇,阿姨送给我们的糖上面全是叮当猫呢,好可爱。丝瓜,你看外面,已经天黑了,叮当猫要回家睡觉了,我们把它们送回袋子里睡觉吧。 当丝瓜说好我就知道这娃上钩了,跟他说:那咱们比比,看谁送的叮当猫最多。 小
你有没有遇到过,当你要去上班的时候,孩子吵着要跟去这种情况?有的家长无奈之下,就编造一些谎言敷衍孩子;有的家长趁孩子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地溜出家门;还有的家长干脆就不管孩子,任由孩子哭天喊地。 利用哄骗、逃避、严厉斥责等方式能暂时稳住孩子,但隐患很多,使孩子不信任家长,变得冷漠。 坏的教育方式只会将一个聪明的孩子变成愚笨的人,这是多么恐怖的事情。 我听许多父母说,孩子是妈妈带的就特别黏妈妈,孩子是奶奶带的同样黏着奶奶不放,要是孩子保姆带的,特别会黏着保姆。 遇到这种情况,很多父母都很揪心,甚至不知所措。有家长抱怨道,我几乎时时刻刻都围着孩子转,孩子走到哪儿,我就跟到哪儿,从不拿“大野狼”吓唬孩子。 现在倒好了,只要我一离开孩子的视线,他立马就哭,怎一个愁字了得。 其实,孩子黏人是因为缺乏安全感。谁不给
打开微信,看见表弟在抱怨自己的老妈,在家各种发牢骚,今年期末考试不太理想,在家里面壁思过时,还要时不时地忍受老妈的唠叨。表弟说:我最怕我妈发牢骚了,我一句都没记住,还真不如她好好地打我一顿呢。其实像表弟这样的孩子不少,生活中爱发牢骚的宝妈实在太多了,其实我们也不想,可是有了孩子后,看到他那不争气的样子,总免不了发牢骚。但是经常发牢骚,或者发这些牢骚,孩子真的会很反感。 你有没有脑子,这个都不会 我们的记性是很奇怪的,坏的事情总比好的事情记得清,比如别人对你一句不好的评价你会深深地记住,孩子也是一样的,你骂他一句笨蛋、没脑子、猪,他绝对会记得倍儿清,一些玻璃心的孩子,可能就真的这样认为了,时间长了自信心也会减弱。 再不怎么样,我就把你送人了/我就不要你了 这估计是最常见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招数了,对于孩子让自己不满意的行为,就采用这招
两年前,壮壮的到来让全家人都欢心不已,可是等到壮壮到了2岁多的时候变得很不安生。平时的吃喝拉撒就算了,这壮壮就连睡个觉都不安生,一会翻身,一会哭闹,一会睁着小眼傻笑,为了壮壮妈妈这几天真的变成了熊猫眼了,心情也变得很差。终于壮壮妈受不了了,开始对壮壮吼叫。 刚开始,壮壮看到妈妈对他吼叫,真的有点害怕,可是没过几天,壮壮却对妈妈的吼叫免疫了,感觉不到一点震慑力。这时候,壮壮妈妈气的累的真的要趴下了,怎么就治不住壮壮呢? 观点分析: 很多妈妈在生了孩子之后,都会发现自己的脾气一天天的变大,有时候气的直接会去吼孩子。虽然自己也觉得这样做是不好的,就是控制不了自己。然而,这样的吼叫真的有用吗?事实证明,吼叫只会吓唬孩子一会,而且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后果可能变的更严重。 那么面对孩子的哭闹不听话,妈妈到底应该怎样做呢? 1、
清妈叨几句: 其实,在宝宝的眼里,游戏机也好,手机也好,原本和其他的玩具也都差不多,会好奇会碰摸,但三分钟热度过了,也就那么回事。但是!如果家里有一个“榜样”呢? 比如,某个不靠谱的爹,一天到晚玩手机、玩游戏机,还会乐呵呵的把游戏机当成带娃神器。 哭了,给! 无聊了,给! 别来吵我,给! 这样教宝宝,怎么会不培养出新一代“网瘾少年”? 就算是,不是刻意的给玩,但言传身教啊同志们!小孩儿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当宝宝灵活的玩着游戏的时候,可别沾沾自喜,什么“我娃好聪明”,其实这有害! 等到想管教的时候,真的就难了呢…… 现在孩子小,还能哄啊骗啊,实在不行就凶一凶。 待他长大之后,
每个孩子的出生都牵动着做父母的心,每个孩子因为要顺利长大需要与主要教养人之间形成依恋,协助婴幼儿顺利成长。 这样的依恋模式也会影响婴幼儿成年之后 与各种关系之间建立怎样的交往模式。 依恋模式分为: 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混乱型依恋。 安全依恋模式的婴幼儿与教养人之间形成彼此信任、积极的依恋关系。 主要教养人与婴幼儿形成安全型依恋,需要主要教养人对婴幼儿的做出恰当、敏感的反应,而非过度的反应。 例如:10个月的婴幼儿是刚刚开始“扔”这个动作的敏感期,很多父母认为是孩子故意扔东西让自己捡,是一个故意的行为,因而呵斥婴幼儿阻止婴幼儿再次尝试“扔”这个动作。还有主要教养人为了好玩儿,故意逗弄婴幼儿造成婴幼儿反应过度,大笑不止。 在父母的眼中婴幼儿应视为独立个体,我们对婴幼儿的定义、看法决定父母以及主
春节假期,亲戚好友聚首一堂是温馨快乐的时刻,但人多麻烦也多:小朋友们争玩具;三姑六婆比较孩子们的成绩、学校,甚至身高;老人家热情“强喂”孩子各种贺年食品...... 孩子遇到这些情况,做家长的要么觉得过年过节,还是以和为贵,就让孩子“乖乖就范”;有的想尽办法为孩子解围,勇敢当孩子的代言人。 而育有一对龙凤胎的台湾妈妈双宝娘,却选择利用春节孩子遇到的各种“人际关系困扰”,让孩子练习说“不”,掌握自己拒绝的权利。一起来看看双宝娘怎么做吧! 过年,是亲人团聚的欢乐时刻,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也容易产生一些关系上的困扰,大人都可能对这些困扰深感无力,更何况是孩子呢? 不好的经验却常常带来正面的学习,这种关系上的困扰,是让孩子练习说“不”的好时机,遇到状况陪着孩子一起分析、应对,让孩子学习拒绝别人、也和平接受他人的拒绝。 或许一个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