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幼儿健康幼儿营养幼儿教育幼儿疾病
  • 培养孩子自信心,这三个误区一定要绕开
    培养孩子自信心,这三个误区一定要绕开

    影响宝宝的自信水平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内部因素,即宝宝自身的实力;另一个是外部因素,即周围人对宝宝的评价与态度,即赏识能增强宝宝的自信心。为了培养宝宝自信,父母可不要走进下面这三个误区。 误区一:给宝宝过多的赞美和赏识 过多的赞美并不能鼓励宝宝提升自信,反而会使宝宝更加泄气。 当你不断告诉宝宝“你真棒”,“你真了不起”时,宝宝可能会变成一个爱听好话的人。而且,还会让他认为,“只有得到人们认可的时候,我才是好宝宝”。为了避免让爱他的人失望,他可能会产生极大的压力让自己变得完美。 习惯于在赞美词下生活的宝宝,对成人的依赖更强,离开了成人的赞美就显得有些无所适从。或者宝宝可能会自暴自弃,因为他认为自己不可能不辜负父母的期望和赞美。 从长远来看,赞美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能产生积极有效的作用。 误区二:过分

  • 运动,才是你孩子最应该上的课程
    运动,才是你孩子最应该上的课程

    当别人推着孩子去学那些长大后根本用不着的课程时,更有远见的家长愿意花重金送孩子玩运动。尽管他们心里有数,大部分孩子都不会成为专业运动员,但是他们知道,从运动中学到的东西,够孩子受用一生。 让孩子玩运动并不代表你希望他未来能凭体育特长获得奖学金,或者成为专业的运动员。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管是童年还是青春期,运动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运动能帮助孩子建立与他人的联系,让他们学会珍惜和成年人之间的关系,获得自信心,以及为自己设立目标、完成目标。让他们学会珍惜和承认之间的关系。 现在有很多家长会让他们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参加运动队,梦想着他们有一天能成为体育明星。他们在心里悄悄地盼望孩子能在大学获得全额奖学金,有朝一日能参加奥运会,或者成为一名专业的运动员。 而事实是,能实现这些梦想的人不到总人口的1%。 所以,对于剩下的99%的人,他们的孩

  • 孩子总是不能集中注意力?原来是这些在作怪
    孩子总是不能集中注意力?原来是这些在作怪

    小编经常会听到有些家长问:“我的孩子总是不能集中注意力,该怎么帮助他改正?”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担心,觉得自己的孩子做事情都是三分钟热度,注意力很难集中。其实,家长的这种担心,往往不是孩子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保持注意方面是有很大区别的。 为什么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 注意力的持续时间及专注水平,与孩子的气质、当时的身心状态以及外界的环境等很多因素相关。在一般情况下,孩子的年龄越大,能够坚持在一件事情上的时间就会越长,反之,年龄越小越难以保持注意力集中。 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对于3岁以内的小宝宝而言,是很难长时间做同一件事的;在一件事情上,小宝宝们往往做不了多久就会跑开,或者时不时东张西望。这些在成人看来,可能就觉得宝宝的注意力不集中;但是,如果是年龄较大的宝宝,他们能够坚持做一件事的时间会更长一些。

  • 引爆孩子的幸福炸弹 父母必知
    引爆孩子的幸福炸弹 父母必知

    对于大多中国式的父母来说,最高兴的事莫过于看到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为此,自己吃一些苦,受一些累也是心甘情愿。 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过得快乐。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条件的丰富,人们却逐渐发现,孩子的幸福感在逐年下降。很多孩子长期处于压力和焦虑之中,各种心理问题层出不穷。 使孩子幸福感降低的因素有很多,学业的压力、父母和学校的高期望、人际关系等等。低幸福感,让孩子在主观体验上难以获得快乐,更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厌学等等。不仅如此,长期的低幸福感还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延续到成人阶段。 那么,什么可以提高我们的幸福感呢?也许,看了下面的调查后能带给你答案。 来自哈佛的研究 哈佛进行了一个长达76年的跟踪调查,这个从1938年发起,并且至今还在持续的科学调查,可谓是现今为止人类历史上对成人发展时间跨度最长的一

  • 被老人宠过的孩子,都是幸福的孩子
    被老人宠过的孩子,都是幸福的孩子

    放寒假了,你把孩子安顿在哪里了?我身边的朋友们有的把孩子送去了外地爷爷奶奶家,有的把老人接过来照看孩子。于此同时,他们的烦恼开始多起来了…… Lisa妈说,自从奶奶到家里来照顾孩子,孩子就不好好写作业了,每天就知道看电视,不然就和奶奶出去疯玩,我要是让他写作业,奶奶就说:“都放假了,写什么作业啊,让孩子歇会吧!”孩子得到老人的支持,更加放肆了,这不都放了好几个星期了,书连摸都没摸一下。 婷婷妈深有同感:孩子这次期末考试英语考得不好,本想给她报个英语班,可是家里的老人死活不同意,说怕孩子累着。 雪碧妈叹口气,你们的孩子至少还在身边,能提醒几句,我的送到老家去了,估计都跑成野丫头了!想当初咱们小时候,妈妈们也是逼着咱们学习的,怎么到了孙子这里,全都网开一面了。 的确如此,我妈就曾经对我说,有了外孙女,才了解隔代亲是怎样一种疼爱,真的就是捧在手里怕摔了

  • 误导孩子一生的20个坏习惯,真后悔没早看到
    误导孩子一生的20个坏习惯,真后悔没早看到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为了让孩子可以身心健康地成长,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父母应该以身作则,但是,作为父母的你又是否曾经毫不自知地给孩子以错误的引导呢? 坏习惯1:不耐烦 工作繁忙压力大,回到家看到孩子又吵又闹,你终于忍不住大吼起来:“怎么老是哭啊哭啊!别哭了,真是个烦人精!” 提醒:一个自尊并且尊重他人的孩子,一定是先得到成人的尊重。 坏习惯2:不回避 结婚多年,你和爱人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当着孩子的面吵翻天。 提醒:我们的敌对、争吵,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攻击性行为的坏榜样。 坏习惯3:太“大方” 你勤俭持家,舍不得给自己买新衣服,可是对孩子却很大方,从不教他节省。 提醒:我们的这种“爱”,会使孩子只懂得得到,不懂得付出。 坏习惯4:不关心 每

  • 这些话孩子最爱听,父母该说的时候就得说
    这些话孩子最爱听,父母该说的时候就得说

    有时候,我们和孩子的沟通出现问题,我们的教养没有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没有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和他说话。如果我们和孩子说话,都能用孩子喜欢的方式,而不是大人的方式,那么,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1.孩子最爱听的话:你力气真大!你快有妈妈高了! 适用场合:这类对孩子身体力量方面的夸奖,多多益善,日常生活中自然地进行即可 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对自己身体的接纳、肯定,是孩子们的自我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所以,对孩子身体力量方面的夸奖,可以随时随地进行。 譬如: 早起帮孩子穿衣的时候,可以惊叹地告之:哇,你好像又长高了呢! 孩子帮忙拎垃圾,你可以用快乐的口气说:你真有劲儿!像个大力士一样! 居住于弱小的身体中、长期仰视大人的高度……这些事实其实常常会带给孩子挫败感。若父母能够对孩子的身体力量给以“强大

  • 孩子一遇到困难就想放弃,父母怎么帮他?
    孩子一遇到困难就想放弃,父母怎么帮他?

    前段时间遇到幼时一起长大的小伙伴,谈起近况,他唉声唉气,说自己在生活中诸事不顺,在工作中处处碰壁,并说自己命不太好,甚至抱怨自己没有一个好的出身。 我不太相信命运。 静静地听下来,发现一个逻辑。在我这位朋友口中,一切都是别人的错: 跟同事关系处理不好,问题都出在同事身上; 跟妻子闹矛盾,都是“家里那位太矫情”; 对父母也是各种埋怨,“都怪他们,不舍得给我找路子、铺门路。”…… 我想起他的小时候。 他是被纵容和溺爱着长大的。从小由家人抱着长大,因为怕他磕着碰着;做错了事、受了伤等,就“都怪这破椅子,怎么就挡着我们乖孙的路了。”他若遇到点无法解决的事,或一有什么需求,只需可怜巴巴地瞅着大人,还未及开口,大人早早就安排妥当…… 记得一次,几个小孩子聚在一起玩耍,他想要别人手中的东西,别的小朋友不

  • 宝宝的音乐敏感期来了,下一个音乐家也许就从这里开始!
    宝宝的音乐敏感期来了,下一个音乐家也许就从这里开始!

    前段时间,wuli小公举周杰伦现身台湾某娱乐节目做专访大谈育儿经,讲述了身为新手奶爸的自己是怎样应对小周周哭的。周公举表示经常放《前世情人》给女儿小周周睡前听,因为《前世情人》是以女儿“乱弹琴”为灵感创作的,哭闹的小周周听了以后会很嗨,嗨累了就会睡了。   也许你会有这样的感受 小宝宝正哭闹得厉害,一给TA哼歌宝宝就不哭了,TA可能还会跟着你一起唱;抱着宝宝出去玩的时候,TA看到跳广场舞的爷爷奶奶们就会手舞足蹈,恨不得蹦下去跟他们一起跳;看到小鼓、木琴这些玩具的时候会兴奋地敲出不着调的音乐,独自玩耍的时候还会把听过的歌曲哼唱出来……其实,宝宝的这些表现都是在告诉你:粑粑麻麻,我到了音乐敏感期啦!   宝宝的音乐的敏感期 每个孩子都有一定的音乐天赋,这种天赋在婴儿期就能随着音乐的刺激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一般认为

  • 孩子胡搅蛮缠怎么办?必须跟这个故事学学啊
    孩子胡搅蛮缠怎么办?必须跟这个故事学学啊

    今天的绘本《别让鸽子开巴士》,来自作者莫.威廉斯,他是丹妈最爱的幽默绘本大师,绝对牛气哄哄的作家。他最早为《芝麻街》等知名儿童电视节目写过剧本,先后6次获得艾美奖。2003年开始创作童书后,已出版40余部绘本,曾三度荣获美国凯迪克大奖。 他创作的鸽子系列,小猪小象系列和古纳什小兔系列,个个都是经典,风靡全球,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这本获得凯迪克大奖的《别让鸽子开巴士》,其实光看这个书名就足以能引起人强烈的好奇了,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呢? 这本书说的是巴士司机临时有事,离开前特别嘱咐读者,千万“别让鸽子开巴士!”可是鸽子使出百般伎俩:苦苦哀求、撒个小谎、拍马屁、套近乎、耍赖……总之,使出了浑身解数想坐上驾驶座。 整本书丹妈一直忘了不了鸽子的眼神:期待、渴望、失落、哀求、可怜、郁闷、暴怒、陶醉……我滴个老天呀啊,简直要醉了! 让我们一起来欣

  • 冲孩子发火,破坏孩子灵性;不发火憋得自己难受,怎么办呢?
    冲孩子发火,破坏孩子灵性;不发火憋得自己难受,怎么办呢?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首先在于身教!冲子女发脾气,会坏了孩子的性灵,让他愈加愚笨福薄,还会让他得头痛病等各种病。不过,如果只是偶尔发一次火,还是有些补救措施,但仅仅是偶尔。 对孩子发火 破坏孩子灵性 父母亲注意不要对小孩发脾气,生气上火。不要用脾气管孩子,你一用脾气管孩子,你的气火就跑到孩子的头上,坏了孩子的性灵,在孩子的头上加了一个紧箍咒,生一次气上一回火,就加一回紧箍咒。 日积月累,紧箍咒越来越多,虚的紧箍咒就变成了孩子实实在在的头痛病,做父母的年龄大了就会下肢腿脚痛,既害了孩子又害了自己,孩子性灵被牢牢的禁锢了损坏了,智慧无所从来,越想让他学习好,他的学习会越来越不好,与家长的期望越来越背道而驰。 这都是用脾气管孩子的结果。君子反求诸己,要改正自己,改自己的性格,你变孩子就变。“儿孙不用管,全凭德性感”这是有深刻道理的,要改变我们生气发火的脾气

  • 同样是鼓励孩子,用这样的奖励方式更有效!
    同样是鼓励孩子,用这样的奖励方式更有效!

    距离学校期末考试没几天了。再怎么任孩子磨蹭、松散的家长都开始没法淡定了。“抓紧好好复习,等期末考好了就奖励你”“如果你这次考了前三名,寒假就带你出去耍……”你是不是又开始用这些话来督促孩子复习了? 家长在激励孩子主动学习这件事上总是费劲了心思,定计划,给承诺,用礼物、用物质刺激孩子,但是效果却不一定好。甚至有家长提出疑问“奖励孩子和贿赂孩子有什么区别?” 趁着孩子还有充足的时间准备期末,学堂君今天倒是想好好和家长们聊一聊:同样是奖励孩子,为何在不同的孩子身上,效果却截然不同。 奖励并不是贿赂 有些家长担心,奖励可能降低孩子对事情本身的兴趣。然而在诸多研究之后,研究者发现:如果无论孩子表现如何都给奖励,奖励就会削弱孩子的兴趣;但如果奖励与表现好坏有关的话,会让孩子更加喜欢这个任务,因此奖励是可以提高孩子内在的兴趣的。 然而,在

  • 父母如何建立与孩子的亲密关系
    父母如何建立与孩子的亲密关系

    爱孩子,问题不在于你给孩子多少爱,而是你如何给予他们爱?依恋理论是目前关于育儿最重要的理论。依恋,一般被定义为婴儿和其照顾者(一般为母亲)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它产生于婴儿与其父母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 依恋理论认为,我们心理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取决于我们的心理结构中心是否有一个安全基地。人们都有依附的需要,这个可以依附的对象必须是可以信任的并且能够提供给我们支持和保护的重要他人。而在我们很小的时候,这个安全基地更多地是由妈妈来承担的。 依恋虽然它在整个生命过程中都存在,但在儿童早期最明显,儿童只有把父母作为安全基地才能有效地探索其周围环境。 依恋理论的重点并不在将所有的关注都投入到孩子身上,而是关于如何建立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密关系(connection),这才是我们为人父母的根本目的。 一个孩子在生命早期(2岁以前)如

  • 这是孩子最低的底线了,再怎么生气也不应该去触碰
    这是孩子最低的底线了,再怎么生气也不应该去触碰

    说话时讲究分寸,不仅仅是为了让听者舒服,更多的是不要去触碰到别人的底线。其实不仅成人有底线,孩子也有自己的底线,而且孩子的自尊心更强,建议家长在平时的教育中,不要轻易去触碰到孩子的底线。 某些丢人的糗事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做出一些丢人的糗事,例如尿床、尿裤子之类,对于这些糗事家长不要喋喋不休,把糗事当笑料拿出来调侃。其实孩子对于这些糗事是非常敏感的,如果家长当众讲孩子的糗事,就如同是在揭开孩子的伤疤,让孩子感到伤自尊、痛苦。 生理上的缺陷 很多时候孩子身体上的缺陷,例如肥胖、个子不高、眼小、脸丑等等,也许他们自己已经坦然面对了,但是如果家长仍时不时的提及,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一辈子都活在自卑当中。 被体罚的经历 挨打受骂这些屈辱的体罚经验在孩子心里是怎么都难以忘记的,因为它不仅

  • 养男孩养女孩没啥不一样!警惕养育中的性别陷阱
    养男孩养女孩没啥不一样!警惕养育中的性别陷阱

    谈及是否要性别化养育,其实在中国或者说全世界都一样,需要有一个更大的前提,就是先要做到性别平等,至少要有性别平等的教育环境,这个讨论才会趋于理性化和多样化。 每一个完整的人都有多维度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的性别偏见,在学校也一样。目前广东中山等地正在开展性别平等教育进校园试点工作,目的就是让老师、孩子们都能识别和分析社会文化中的性别偏见,并且有力量去面对和改变。 近年来,中国在促进性别平等方面有了一些政策层面上的推动,如政策法规的性别平等咨询评估机制正在建立。这是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文化进步的一个必然结果,与女性自身的观念进步和在社会中的角色转变也有关。 但是,在推动性别平等大环境方面,社会还没有做好准备,媒体报道也经常带有明显的性别刻板印象。比如“娘”这个说法背后,就是一种性别刻板印象。实际上,如果用性别平等的眼光去看

  • 当孩子发脾气时,我们该怎么办?
    当孩子发脾气时,我们该怎么办?

    很多妈妈反应说:其实我也知道孩子的要求有时是挺过分的,不能答应。可是你不答应,他就耍脾气,又哭又闹的,一直停不下来,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 孩子在早年的负面情绪常见的是生气和愤怒,因为生气和愤怒带有更大的能量和破坏性。相对于婴幼儿的悲伤而言,生气和愤怒更容易吸引成人的关注,并造成亲子冲突。 孩子情绪来临时,给予空间及渠道让孩子发泄,往往比成人单方面的疏导有效。 同时,这种“给予”,需要的不仅仅是空间,有些时候,还需要更多的勇气。当成人放下担忧、鼓足勇气给孩子提供一个宣泄情绪的空间,这对于孩子来说,将会是一份莫大的精神力量。 突然的大发脾气是孩子成长发育过程中正常的副产品,是孩子们以及父母为成长和学习必须付出的代价。作为父母,真的应该多了解一些应对办法。 有时候孩子发脾气是因为受到了挫折。成长中的孩子,总是不停的尝试一件很复杂的

  • 父母真的不能当着孩子的面吵架吗?未必!
    父母真的不能当着孩子的面吵架吗?未必!

    我们如何处理冲突,会给孩子未来解决问题提供最初的范本。晚上8点多,心爸回到家。这是最近几天以来难得的一次早回家,还赶在心心睡觉之前。我自然开心不已。马上与他商量,给心心读几本书,再给她洗个澡呗。 可心爸一脸疲惫,不接我话茬,直接倒在床上:“今晚我就不陪你们了,我累了”。说着,趴在床上玩起了手机。 一瞬间,我的心情跌落谷底,幸福感逼近负值。脑子里不停闪过网上常说的“守寡式育儿”、“丧偶式育儿”…… 这不就是在说我吗? 我马上开启自怜模式:我这一天带娃多累啊,虽然我不抱怨,但并不代表这些辛苦都不存在啊!而且孩子是我一个人的吗?凭什么你就能不付出? 脑子里的嘀咕积攒到一定程度,就像沸腾的开水顶起了水壶,最终“噗”一声喷发出来。 我开始大声表达自己的不满,指责道:“你为什么玩手机不陪孩子?你累我就不累?” 心

  • 角色游戏和表演游戏的区别
    角色游戏和表演游戏的区别

    角色游戏和表演游戏的区别:定义的不同 1、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模仿和想象,扮演各种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 2、表演游戏是根据故事、童话等的内容,通过动作、表演、语言、扮演角色等进行创造性表演的游戏。 角色游戏和表演游戏的区别:特点的不同 角色游戏的特点: 1、幼儿的社会现实生活经验是角色游戏的源泉; 2、角色游戏是幼儿的一种创造性想象活动。 表演游戏的特点: 1、表演游戏是幼儿的一种戏剧艺术活动; 2、表演游戏重“游戏性”,轻“表演性”。 角色游戏和表演游戏的区别:表现形式的不同 1、角色游戏中幼儿扮演的角色是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人物,反映的是幼儿的生活印象。 2、而在表演游戏中,

    标签:游戏
  • 角色游戏是什么
    角色游戏是什么

    角色游戏是什么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通常都有一定的主题,如娃娃家、商店、医院,等等,所以又称为主题角色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期最典型,最有特色的一种游戏,角色游戏对于幼儿的健康发育起着很大的帮助。 角色游戏的意义 1、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可以自由地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因而他们对角色游戏的兴趣最为浓厚,幼儿玩角色游戏的主题、角色、情节也十分多样与新颖。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想象,创造性地模仿现实生活的活动,它为孩子提供了模仿、再现人与人关系的机会,为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打下基础。 2、在角色游戏中,孩子们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再现社会中的人际交往,练习着社会交往的技能,不知不觉中就提升了人际智能。游戏中,孩子们的行为要与所扮演的角色行为相吻合,要把自己放在角色的位置上。从

    标签:游戏
  • “不要不要不要!” 如何应对孩子无穷尽的“不要”
    “不要不要不要!” 如何应对孩子无穷尽的“不要”

    从什么时候开始,你家的孩子最爱说的话变成了“不要”?是不是在一岁半左右? 家 有 小 小 “不 要 姐” 在女儿进入到一岁三个月后,突然某一天学会了说“不要”。家里人都觉得很好玩,看她一边摇头摆手,一边不停地说“不要不要”感觉好萌。 当我们慢慢长大,常常苦恼于“不”怎么说出口,拒绝变成了一个社交难题。所以我其实很羡慕孩子可以自由、任性地说“不要”。大部分她说“不要不要不要”的时候,我都觉得很可爱,不过有时候也让我感到哭笑不得…… 吃饭,不要! 洗头,不要! 穿鞋,不要! 睡觉,不要不要不要! ...... 除了口头上的不要, 还配合鲤鱼打挺, 直直倒地, 鬼哭狼嚎...... 于是大家给她取了一个绰号: “不要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