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真的觉得玩手机是一种罪过,我家宝宝还不到2岁,每次看到我玩手机,就跑过来抢,简直就是生扑啊!抢走后就开始在屏幕上点点点。厉害了,无师自通!可是就这么让你happy地玩下去,不出一年,眼睛肯定近视;不给玩么,一哭二闹三打妈!怎么管啊? 嗯,看文章的家长们同感不?现在的小孩啊,厉害的简直了!话说熊孩子为啥想拿手机,还不是学你的样呗,就是抑制不住内心强烈好奇心嘛!基本可以肯定的说,一个爱玩手机的宝宝背后,肯定有一个爱玩手机的爸妈,宝宝不就是我们的一面镜子? 很多父母把孩子玩手机这件事视为“洪水猛兽”,只要宝宝一拿起手机,二话不说,立刻阻止,这样真的好吗?只许州官放火不许那啥啥诶,宝宝有苦说不出啊…… 先说说,玩手机真的需要严格禁止吗?其实未必哈。凡事都有两面性,虽然我们不提倡小孩子玩太多手机,但一味放大坏处,对好处却一概不视,也不是科学育儿应
孩子吃饭上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家长太在意孩子的吃饭,在这个问题上太强求了,孩子的正常食欲都被当下物质和时间都比较充裕的大人好心地破坏了,请牢记心理学家本杰明·斯巴克先生的话:“每个儿童生来就有一套自行调节进食数量和种类,满足正常生长发育需要的精妙的生理机制。” 我的孩子今年4周岁多,他十分挑食,在家在幼儿园都是这样,基本只吃白米饭,在家我们只能把绿叶蔬菜榨汁拌到面粉里做面食,这样他才能吃下一些。有时我会逼他挑一种蔬菜吃,他放进嘴里说“挺好吃的”,可下次还是继续排斥,气得我有时真的按捺不住火气。 我该怎么做才好? 我记得以前在书里或微博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一碗饭里头有教育。但凡跟孩子在吃饭问题上纠结的家长,在教育上一定会失败。这话在你听起来是不是说得很严重?我想你听了,心里头一定会咯噔一下子,非常紧张甚至是痛苦。我在说出这个话的时候,也觉得有点
有孩子的你,家里经常收拾得整整齐齐,甚至一尘不染?有些家庭凌乱,对孩子来说好吗?今天告诉你背后的真相。 有个妈妈很爱卫生,家里收拾得就像个五星级酒店,一尘不染,连孩子的玩具也不例外,整整齐齐地摆放在箱子里,奇怪的是,孩子不经常玩。以至于这个妈妈经常抱怨孩子浪费,因为她每半年就要清理掉一大箱玩具,不少玩具还是很新的,孩子只玩过一二次就没玩了,实在是浪费,她便经常拿去送人。孩子不爱玩具吗?也不是,孩子时常还要爸爸买玩具。 有另外一位妈妈,家里明显没有前面那个妈妈家里干净,尤其是孩子的玩具经常乱放,特别是专门腾给孩子的玩耍区里,玩具东倒西歪,从没整齐收拾过,更没有分类。孩子还会拆卸玩具,很多玩具已经被他“蹂躏”到“体无完肤”。这个妈妈不经常清理孩子的玩具,即使偶尔清理一下,处理掉的往往是不能送人的残缺肢体。她经常笑称自己的孩子是“破坏王”。 屋里凌乱
蒙台梭利认为,只有孩子成为自己的评价并遵循一些生活规则时,他才能管住自己的行为,我们才认为他是一个守纪律的人。为什么很多父母或老人总是喋喋不休地跟在孩子后面纠正他的“小错误”? 因为他们认为,如果不这样做就不称职,就是对孩子的放纵,但结果却常常不像他们预期那样,他们越是这样孩子越是不“听话”。 蒙台梭利的“儿童之家”来了一位年轻老师,面对混乱的局面,她想办法让孩子保持次序和安静,但却没有做到。 蒙台梭利告诉她,开始时混乱是必然的,实在不行,她不要做任何事,只是看着孩子。然而,她却认为这样她不如辞职,因为她认为自己不称职。 显然,对于父母、老人或老师们都有这样的想法:必须不断制止儿童的“错误行为”,才是称职的。 那么,如果孩子出现下面情况,你又如何做? 幼儿园里,一个小女孩把小伙伴召集在身边
孩子们的寒假有一个多月,这么长的一段时间足以培养很多好习惯,也足以养成很多“臭毛病”。每年正月十六开学时,总会有孩子假期作业一点没动、上课打瞌睡、写作业走神,甚至在家闹脾气不想上学。 寒假,不仅仅是玩的时候,更是孩子身体、习惯、学习的休整期。利用得好,就能帮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学习习惯,开学后轻松适应,弯道超车;利用不好,有些孩子开学2个月都不在状态。 下面这7个重要习惯,只要孩子能坚持做到3个以上,这个寒假就算没荒废: 按时休息、起床 在假期里,妈妈们抱怨最多的就是孩子的作息习惯,“晚上不睡,早上不起”,喊他吃个早饭得喊8遍…… 其实,孩子在寒假里起床比以前晚一点,或者偶尔睡个大懒觉,都可以接受,咱大人不上班的时候都会赖床,何况孩子。但如果孩子天天睡懒觉,甚至上午10点半还不起,就是个大问题,也是所有假期坏毛病的源头。
自从国家放开二胎制度以后不少家庭会选择再生一个可爱的宝宝,但是这些独生子爸爸妈妈们如何处理好两个孩子之间的矛盾,这让很多年轻的家长朋友们很苦恼,下面我就为您支支招 1、 要耐心听清缘由,不要急于解决矛盾 发现孩子争吵时,只要不是很激烈,没有造成伤害,父母就要耐心听他们因为什么争吵,做到心中有数,一般不要急于插手管理,先让他们争吵一会儿,让他们自己尝试解决,他们把话说完了或是意见统一了,自然就不争吵了。 2、先转移注意力,后冷静处理 当孩子争吵非常激烈是,父母可以尝试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例如说:“××你的小杯子放在哪里了?”或父母拿件玩具说:“这玩具是谁的呀?”这样两个孩子的注意力马上转过来看衣服或看玩具,顾不上争吵了。等他们冷静下来以后,大人再询问争吵的原因。 3、听清原因,不要轻易批评 父母发
现在的很多父母十分注重孩子的识字教育,对语言能力的培养却没有引起应有的关注。其实对孩子的发展来说,口头语言要比识字更为重要。因为语言是实现人际交流的重要手段,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人思想的外在表现,也是孩子智力、书面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发展的重要前提。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如果得到正确的引导,孩子的语言能力将会迅速发展。在实际生活中,父母要为孩子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语言交流环境,积极支持、鼓励孩子与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 创设宽松的语言环境,让孩子有话敢说 宽松、和谐的语言环境是孩子学习与发展的基本前提,是调动孩子有话敢说的内部动机和必要条件。它体现了父母与孩子关系上的平等,以及父母对孩子人格的尊重,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当以孩子感兴趣的事物为切入点,支持和引发孩子表达的愿望,为
◆ 你的孩子在过“清单式童年”吗? ◆ 对孩子而言,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成功? ◆ 教育孩子,我们是做得不够,还是做得太多? 为了教育孩子,我们煞费苦心地做了很多,可为什么到最后孩子却找不到自己成长的动力?当“空心病”成为社会焦点时,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教育究竟哪里出了错。其实,这样的困惑不仅发生在中国,而是在世界范围广泛存在。 1.清单式童年 我们确保孩子的安全、健康和温饱,然后期望孩子进入好的学校和好的班级。除了拿高分,他们还得获得各种奖项和荣誉,要积极参加运动、活动,还要有领导力……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参与到孩子的人生、教育以及养育过程,用督促、哄骗、暗示、帮忙、唠叨、甚至讨价还价等各种方式,期望他们做到完美,我们心中的完美。 2.枯萎的孩子 在清单式童年中长大的孩子是怎么样的呢? 在清单式童年中,我们口头上
面对爱哭、爱闹、不听话的孩子,有些父母常常采用瞪大眼睛,装出凶相,“吓唬”孩子的教育方法。比如,会用这样的话来“吓唬”: “你再哭,老虎听见就会来吃你!” “你再到处乱跑,就会碰到妖怪。妖怪是专门吃小孩子的!” “你再不听话,我去叫警察叔叔把你抓起来!” 可能这般“吓唬”会立竿见影,孩子立刻被吓得老老实实、不哭不闹了。但是,它给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也是很严重的。其害处至少有以下四点: 会增加孩子的精神压力和恐惧心理,危害身心健康。许多孩子夜里常做噩梦,睡不稳,很多都是“吓唬”造成的。 容易形成孩子胆小、软弱,遇事缩手缩脚、优柔寡断的性格,不利于培养他们勇敢坚强的个性。 会损害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父母“吓唬”孩子的话,大多是在气头上顺口说出来的,兑现不了。久而久之,孩子把大人的话便看成了是“骗人”的谎话,再也
每天晚上九点,爸爸妈妈都会准时跟蓝眼睛说晚安,再给它一个吻,然后关灯睡觉。蓝眼睛很不情愿,真不想睡觉,只想继续玩。于是蓝眼睛对着流星许愿,希望再也不要说晚安,这样就可以不用睡觉啦,流星满足了它的愿望。 第二天晚上,爸爸妈妈真的没来说晚安,蓝眼睛开心得跳了起来,一直玩到很晚很晚。不知道什么时候,蓝眼睛才困得睡着了,到第二天中午才起床,连魔术表演也错过了。 一连好多天,都没有人管蓝眼睛什么时候睡觉,它每天都玩到很晚,直到有一天困到昏倒。再次醒来时,蓝眼睛已经躺在自己的小床上,他听到爸爸妈妈跟自己说晚安,觉得这种感觉真好,美美地睡了一整晚,再也不折腾了。 故事讲完了。您家的孩子有没有像蓝眼睛这样不肯睡觉、不愿吃饭、非要和父母对着干呢?您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时,会怎样处理呢? 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况:对孩子管得特别细、特别严的家长,很多是在工作、生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黑人出租车司机搭载了一对白人母子,在路上小男孩突然好奇地问妈妈:“为什么司机叔叔和我们身上的颜色不一样?”妈妈微笑着回答:“那是因为上帝想创造多彩的世界,所以才会有不同的颜色。” 下车时,黑人司机坚持不肯收车费,他说:“在我小的时候,母亲就一直告诉我,黑人是低人一等的,如果当时我的母亲也能这样回答,也许我今天就不只是这番作为……” 看完这个故事,相信你一定也很佩服这位妈妈高情商的回答。身边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孩子成为一个高情商的人,然而,当我们要求孩子的时候,我们自己又做得如何呢? 孩子的心就像一片沃土,你播种什么,就会长出什么。如果父母性情温和,较少挑剔,那么孩子也会情绪稳定、宽容有度;如果父母性情暴躁,喜欢抱怨,那么孩子也会急躁易怒,不好相处…… 很多家长未曾意识到,你无意中的一言一行,
寒冷的冬天,孩子们也有更多的时候待在室内。漫长的冬日,父母该如何陪伴孩子呢?下面是几个原则性建议,供父母们参考。 大段的室内时光,恰是训练孩子注意力的最佳时间 冬日活动范围变窄后,孩子待在屋内的时间增多,玩些什么呢?当然最忌讳的是电视一直开着。最好能够为孩子提供合适的探索素材,拼图、积木、手工材料、各种颜料等,都是很好的工具,具体的当然以孩子兴趣为准。 父母可为孩子提供一个安静的环境和固定地点,减少打扰,当孩子遇到障碍再适时予以辅助,可有效提高孩子的专注力。 ▇ 避免选择只有愉悦、无助问题解决训练的电动玩具 几乎没有男孩不喜欢会跑的小汽车,能够发出声音的枪等电动玩具。这些玩具的漂亮造型和丰富声音足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但是,可惜的是,厂家早把这些玩具做的很完善了,孩子拿到它们后,顶多就是抱着听,或者推着它们走,
“不是说过,你最近上火,不能吃糖吗?”“妈妈,我没想吃。但我看这颗糖纸开了,不能浪费。”“不能浪费的话,给我吃吧。”“妈妈,给你这颗。它是新的,给妈妈要给新的!” 类似上面的母子对话,很多家长一定非常熟悉。不知道大家在这个时候,会不会和我一样哭笑不得,头疼不已?孩子不守常规、天马行空的想法就是大人世界既定规则的天敌。不论你多厉害,都会莫名其妙地掉进“套路”里。 顽皮是孩子的一种天性。孩子的“鬼点子”“恶作剧”可能意味着思维活跃;不守常规有时体现了独立和个性;好玩、好问中蕴含着探索精神……但是,有些顽皮可能导致孩子养成不良的习惯品格,家长便不能坐视不理。如何能不打击孩子天性,又能让他们明白道理呢? 波力是一只出了名的顽皮兔:爸妈不在家,他带领兄弟姐妹们大玩特玩,把家里弄个底朝天;妹妹怕黑不敢睡,他就用扫帚和枕头做个怪兽,立在窗前吓“坏蛋”;妈妈
前些日子,和龙一起带着小鹿去了一趟白洋淀。一农家屋外有鸡棚,小鹿看到鸡,非常开心。(因为他有一本书《母鸡罗丝去散步》,他很喜欢这本书,自此,喜欢上鸡和蛋。这本书上的母鸡画的跟公鸡一样。)他想直接钻进棚子里去捉鸡玩,龙不让进,因为里面有太多鸡屎了。多亏没让进,说起来都有些后怕。 后来,乘船一小时,住进了一家刚盖好没多久的旅舍。旅舍太新了,里面没有那种洗涤剂的化学香味。 傍晚,趁等着吃饭的间隙,我准备和小鹿去附近转一转。这家农院旅舍直面大湖,向前走上几十步,就可以坐在那里悠然垂钓。我和小鹿出门右转,正值夕阳西下,那个像咸鸭蛋一样橘红色的太阳,我想小鹿也会觉得很美丽,指给他看,他看到后咯咯地笑着。芦苇丛里,有人在摘芦苇叶,快过端午了,用芦苇叶可以包粽子。我一直想不通芦苇叶那么细,怎么能包粽子,可能是包法不一样吧。穿过这片芦苇丛,来到一片平地,有两处桥,一条大架,一条
陪孩子玩上一天,真够累的。还真不如去上班去。对成人来说,游戏意味着休闲,但对孩子而言,游戏却是工作。孩子永远是家里最忙的那个人,一刻都不得闲。大人永远不知道孩子玩的时候在想什么。某次,豆瓣将放在客厅里的一袋饼干拆开后,不是将整袋都放到厨房的抽屉里去,而是一小袋一小袋地往厨房放,就这样,跑来跑去,边跑边呵呵呵地笑,直到跑的腿都抬不起来了。跑的摔倒了之后,再次跑到相同的地方,还会情景再现一下,来个假摔。他还会不停地抛绳子加转圈。 孩子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对学龄前儿童来说,游戏是他选择去做的任何事情。他学走路是游戏,是他跑来跑去是游戏,他在床上打滚是游戏,他趴在地上也是游戏,他吃饭的时候将东西扔到地上也是游戏。一岁多的小家伙,将食物扔到地上,大人不会觉得有趣,因为我们知道地心引力的存在,更讨厌的是,地板上粘呼呼地一大片非常难处理。但孩子不知道地心引力的存在,他总会乐呵呵地将东西反
今天看到一件有趣的事情。有位老人,带着孩子逛商场,孩子坐在手推车里,在手推车上,孩子的眼前,挂着一个播着视频的东西。里面播放着一些三字经和唐诗之类的动画片。看来,教孩子学知识真是我国人民最为重视的。 玩就不是了。 由于我们这辈人和我们的上上辈人,自己没有亲身经历过和父母玩的经历,所以对于怎么玩,我们太不知道了。 很多时候,我们希望孩子可以自己玩。于是,给他们买了各种玩具。希望他们可以和他们的朋友玩,于是小区里几个妈妈或者几个姥姥、奶奶结伴而行。如果能有一个城堡屋,将孩子放进去之后,他们可以玩自己的,玩累了,就去睡觉,那将会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呀。将孩子交给电视保姆,效果也一样的。 孩子还小的时候,抱着他四处转,让他的小眼睛能看到各种新鲜的事物,就算陪他玩了。 孩子长大一些了,我们还会路径依赖。 带着孩子看世界
说起沙包,总有点怀旧的感觉。其实,这沙包真是经济、环保又好玩的玩具,现在也照样可以跟孩子玩起来。没有沙包?找几块小布自己做一个吧。不会做?没关系,文末有做法,往下看就明白了~ 沙包的经典玩法 1.对打 两人相距一定距离站好,轮流用包打对方。被打的一方要尽量躲避或者把包接住,不让对方打到。这个游戏也可以三个人玩。其中两个人相距一定距离站好,轮流用包打中间的人。中间的人可以前后左右移动躲避也可以将包接住。被打中之后就换另一个人在中间。 适合年龄:3岁以上 2.你来我往 两人对面坐好或站好,各拿一个包。喊“一、二、三”或“预备——齐”,一起把包向对方扔过去,然后将对方扔过来的包接住。开始时用两只手接。熟练之后,可以改为一只手接。 适合年龄:4岁以上 3.花样接包 大
我很少冲孩子发脾气,但前几天却差点失控了。想想挺惭愧的,起因是晚上我需要进书房工作,事情很多,很可能需要熬夜,然而第二天还得早起……我让老公哄娃睡,但2岁的女儿不干,她进来书房找我,还踮起脚,把我桌上的东西扔到了地上。 换做平时,我会要求女儿捡起来,同时注意语气。可是这次,无法按时睡觉让我也很烦,我的声调不自觉地就抬高了:“叶子!捡起来!” 她不听。 我俯身,把其中一本捡起来,语气更强势了,“像这样,听到没有?”我还拉了下女儿的胳膊,要求她跟着做。 激怒我的一幕来了:她的小眼神充满不服气,不但不捡,还故意把桌面剩下的几样东西,也重重扔到了地上,她甚至冲着我,做了一个吃手的动作!啊……最近奶奶一直在干预她吃手这件事,而她竟然懂得拿来挑衅我了! 学习过正面管教,我知道,当我觉得愤怒、被挑战,是孩子想要更多的权力和关注了。可是,在那样一个场
周末去同事家做客,她家四岁的儿子正在客厅玩水,把脸盆里的水往外泼的不亦乐乎。而孩子奶奶就跟在孩子后面,用抹布把泼在地板上的一点一点水擦干净。 我委婉的提醒朋友这样做不合适,哪想到朋友说“这叫释放孩子天性,阻拦就会扼杀孩子的创造力”,说的理直气壮,中间还不忘鼓励孩子两句。 这样的父母多么?在中国太多了。很多次在饭店吃饭,同桌的小孩子脚踩在在椅子上大吵大闹,活泼点的直接扯着嗓子唱歌。他们的父母会阻拦么?很少会。大多是在旁边一脸得意的对旁人说,“看我孩子多开朗,一点儿都不怕生”,完全不考虑会不会给其他人带来不便。 朋友,你孩子那不叫开朗,更不是“释放天性”,说白了,那就是没礼貌。人的天性之一就是自私,如果家长不加以正确引导,只会让人说孩子没教养。 家长应如何教育孩子? 1.给
在教育中,我们常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孩子不听话,怎样唠叨都没用,这时家长使出杀手锏“我数三下啊,赶紧去做,3,2.....”往往刚数两声孩子就乖乖按照要求做事了,十分有效,屡试不爽。 为什么这句话会如此有效? 1.给孩子紧迫感。 具体的数字会更让人产生紧迫感,尤其是小孩子。一个朋友就喜欢用这招来“对付”孩子,一喊就见效。 2.给孩子一个过渡时间 常说孩子磨蹭,其实是因为儿童的时间节奏感本来就是慢于大人的。如果立刻马上让他们停止受手上做的事情,会有些困难,此时给孩子预留一个时间,能让孩子有一个转移注意力的过渡。 但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在“我数123”之后,往往跟着威胁句子,比如“再不行动就不要你了”之类,虽然在短时间内有效,却会造成孩子安全感缺乏,破坏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