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鞭炮好响啊,太吓人了……” “这是东西突然动起来了,我怕… …” “这么黑,一会儿会有怪物出来吗?” ……关于宝贝害怕的那些事,那些东西,也许不少妈妈会充满惊讶。其实 研究发现,正常儿童中,90%以上的幼儿会有不同程度的害怕心理;40%的2~4岁的儿童至少有1种害怕;43%的6~12岁儿童有7种以上的害怕。而对于恐惧的东西,也是有阶段性的。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恐惧的东西会有所不同。让我们一起看看宝贝们都在害怕些什么吧! 宝宝各阶段恐惧表: 0-6个月宝宝害怕什么 高分贝的噪音; 突然而来的声响; 身体陡然失去支撑; 遭遇刺眼的光线(如闪光灯), 18个月后这种情况会基本缓解…… 婴儿在早期,听觉是较为敏感的。孩子们天生都害怕巨大的奇怪的声音。但偶尔一两次的刺激,不至
其实宝宝的脾气问题,每个孩子都不一样,许多妈妈也都自己“见招拆招”的技巧,宝妈也是如此,在与二宝不断“斗智斗勇”的过程中,习得了一套孩子和自己都能有效调节愤怒情绪的方法,下面带大家认识很实用的宝宝情绪的一键疗法! 我们经常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乖巧又懂事,见人笑眯眯,每天萌萌哒。但只有亲自当妈了才知道,虽然我们的宝宝大多数时候是可爱的小天使,却也很容易转眼就发小脾气——大喊大叫,摔东西,变成让人头疼“愤怒小恶魔”。 其实,并不是孩子故意要变成“小恶魔”,只是这个小家伙在探索世界时出现了一些小状况,他需要我们的帮助。而我们不当的处理,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愤怒和“灾难”的发生,甚至会对孩子以后的生活造成障碍。 所以,在知道怎么和孩子沟通之前,我们要先了解孩子的怒气。 愤怒有很多种,有时候只是让孩子感到闷闷不乐,有时候会让他觉得有点恼火,有时候却会掀起狂风大雨
你是否遇到过和孩子沟通不顺利,抑或是孩子对你充满了敌意与不满?首先,如果你打算好好阅读这篇来解决困扰你的难题,那么你就成功了一半了,因为你有了发现问题与想改变的意识了。其次,你得友善地关心和尊重孩子,这样你们才能共同去解决难题。 关于技巧,针对共同解决问题,本文介绍了7个步骤,照着做就对啦! 共同解决问题的7个步骤 开始谈话 倾听孩子的想法 说出自己的感觉 感谢孩子 启发孩子解决的方法 选定解决方法 约定回顾时间 在亲子关系中,经常会有亲子之间的冲突,孩子不能接受爸爸妈妈的意见,爸爸妈妈又会对他们非常愤怒,觉得无可控制。那么这个时候如何解决问题? 在共同解决问题的七个步骤里面,我们看到有一个最重要的,那就是平等。 也就是说首先在尊重孩子的
朋友的儿子上小学,这天学校组织出去玩,回来的时候朋友向我抱怨“老师照顾得倒挺周到,但老觉得他们跟我家孩子不够亲近。” 因为我知道她儿子见人从不搭理,就问她孩子是不是很少和老师讲话,这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没有人会喜欢没有礼貌的人,后来她深思了一会儿,好像是认可了这句话。下次见她儿子的时候,就发现孩子变得礼貌多了,而且小嘴巴可甜啦,让人好生喜欢。其实不仅是懂礼貌,如果家长给孩子培养出这五个优点,不仅自己会省心不少,孩子还招人喜欢。 有礼貌 就如上诉我朋友的孩子,如果继续这样见人没礼貌,估计以后还是被老师忽视的人群,其实培养孩子有礼貌并不是为了讨好谁,而是让孩子懂得尊重人,这样也会获得他人同样的尊重。 自信 相比胆怯、蹑手蹑脚的孩子,人们会更加的喜欢大大方方的孩子,他们更乐于表现自己,而且自信的孩子会更不畏困
小可已经4岁了,长得甜美可爱,长辈见了都会忍不住上去夸上几句,“你长得这么漂亮,真是可爱极了!”小可妈妈听了也很开心。可现在小可已经上了幼儿园了,每天早起都要吵着要穿好看的花裙子、蝴蝶结,然后自己在镜子面前摆弄半天,因为小可的臭美,开学半个学期迟到的次数已经数不过来了。 刚开始小可妈以为孩子只是爱美,后来她发现孩子除了爱穿漂亮衣服,还更喜欢与别的小朋友比美,如果别的小朋友穿漂亮衣服时,她会不喜欢人家,如果有人说别人漂亮,她便会发脾气。看到长相不好的孩子,她还会比较看不起他们,不愿和他们在一起玩耍。小可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孩子这样小就这样爱打扮、攀比、虚荣,将来该怎么办?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家长在进行赏识教育的时候,不要动不动就夸孩子“你好可爱、好漂亮”之类的,孩子还小,不懂得分辨,这样让孩子误以为这是她的本领,天生的漂亮
水果店里的“权利争夺战” 某天放学,跟女儿去蔬菜水果店,因为她说了好几天要买桂圆,我总忘。进去一看,桂圆很不好,有的都长毛了。我说不能买。她自然非常失望。过一会她接受了这个事实,可是又想买一种蜜瓜。考虑到她的失望心情,我同意了。谁想到她非要买最大的那个。我说,太大,吃不了该放坏了。她不由分说,一较劲抱起最大的那个,放到秤前面,还说,大的大家吃。我劝了几句也没用,就提高了嗓门,严厉起来,喊她的名字说:“买哪个我说了算,我是大人!”她也提高了嗓门:“我说的算!我是大人!”我说,“那就什么也不买了!”她站在那,没有动的意思。 我冷静下来心想,这么下去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不是我让步,就是她大哭一场。我决定想个办法。我调整了语气,说,“你有两个选择,要么你等我买点菜,然后咱俩去门口小超市买桂圆;要么现在挑个小的瓜,以后再买桂圆。”她依旧强硬地说:“不行,我就要大的,别的什么也不要!
父母和孩子多交谈多沟通,关系亲密,感情犹如朋友一般,是最理想的亲子状态。然而随着孩子的长大,许多父母却无力的发现,孩子越来越不爱跟自己说心里话了。其实这个理想的状态是有方法实现的,不妨试试先试试以下这几个~ 1、毫不吝啬对孩子的表扬和鼓励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被认同的需求,试想,谁愿意成天面对一个挑剔、刻薄、无趣的人?平和的面对孩子吧,用表扬代替指责,用鼓励代替打击,相信孩子的感受会好很多。亲子关系也会更加和谐,这就不愁没话可说了。 值得注的是:表扬孩子时,一定要说出具体的事件,而且也是孩子感到值得表扬的事情,这样才是有效的赞美。否则,便就是一种客套、谄媚的行径了。而且,表扬与鼓励一定是真诚的,那才是真实的情感表达。 2、跟孩子聊天,谈论对某件事的看法 告诉孩子,自己是做什么工作,这可以让孩子了解家庭之
我的女儿两岁,从小出去和小朋友们一起玩,都是软柿子的主,被抢了东西,不会打回去,排队也一直让别人。我和她说要大声说出来,这样别人就不敢对你这样,她却一直说她不知道。我感觉好像是不敢。如果突然去一个孩子很多的地方她也会好像很害怕一样,一定要我抱着,我甚至都打算示范给她看如何呵斥别人,可是又怕别的家长有意见。 我可能是一个比较急性子的妈妈,女儿的成长方式和你的设想也有一些偏差、使你感到不安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我给出的建议还是让她自由的成长,哪怕是吃亏也是很必要的经历,需要她自己去感受,并且帮助她理解这些不同的感受。 孩子之间有自己的社交方式,你的女儿还只两岁,很多你觉得不公平的事情,在她的世界里其实并没有这样的判断标准。 特别是2岁这个年龄段,一般都建议成人利用环境的设置来避免争抢,而不要教孩子分享或者其他一些他们更本无法理解的概念。 这个年
如果你在超市看到一个孩子偷了东西,你会怎么做?一位店员说:“抓住他/她,找他/她们父母来解决!”一位顾客回答:“看看店里有没有负责人,最好让相关人员来处理!” 一位老师说: “要阻止孩子的偷窃行为,尽快和他/她的家长或所在学校联系。” 还有人说: “告诉他/她偷东西不对,必须放回去!” …… 真实版的“雾都孤儿” 2016年12月19日,网络上一则标题为“男孩因盗窃成派出所‘常客’涉警记录达151条”的报导令人侧目。12岁的孩子在家庭、学校的“放任”和“放逐”下,成为了偷窃小头目,带着一群问题青少年进行行窃!真实的生活事件与当年那部改编自英国文豪查尔斯?狄更斯小说作品的电影《雾都孤儿》有了重叠。 父母的失职失责、学校及社会机构的不完善、不到位,是导致当今问题型少年儿童产生的主要原因。这些青
下班回家的路上,偶遇了亲戚。我们聊着聊着,她就说起了她女儿的事情。她很苦恼,女儿一直不听管教。步入青春期后行为更加嚣张,这几天竟在课堂上当面跟老师顶撞,最后干脆课也不上了天天与社会上的人混在一起。 亲戚说:你是知道的啊,从小为了培养她我是花了多大的精力?学舞蹈、学绘画、学贵得要死的小提琴,就是希望她长大有出息,有教养!可如今却变成这样!我该怎么办啊?… 她说的激动处,声泪俱下,看得出她真的很难过。 可我除了一声叹息外也真的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因为,现在的局面早已注定。 许多年前我与这位亲戚曾住在一个小区里,得空时我们经常会在一起逛逛街、买买菜,相互也有个照应。 那时候她的女儿才刚满四岁,乖巧懂事,一双机灵的大眼睛很招人喜欢。 可接下来发生的事让人堪忧。 一天傍晚,我俩带着孩子一起去买菜
父母的一言一行,无论是好是坏,善恶美丑,都逃不过孩子的眼睛,这些行为会深深地印在孩子脑海里,影响他们的身心发育和成长。 一、沉迷电子产品,不爱运动 有的父母特别喜欢玩手机,下班回家就一头扎进手机里,周末也不出门,平时很少运动,从来不陪孩子游戏。不爱运动不仅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还会让孩子跟着变“懒”。 许多研究都表明,儿童在运动中对神经系统的刺激,对大脑发育有着积极意义,运动能力不达标的孩子,学习也很难学好。 甚至有些家长会带着孩子一起看韩剧、看网剧,这些影视作品中充满了成人化的情节,对孩子的思维冲击非常大,容易让他们产生错误的认知。 建议:放下手机和平板,多带孩子出门看一看、走一走、跑一跑。热爱运动不仅能强健身体,还可以调节心情、活跃思维。 适合孩子的运动非常多,踢毽子、跳绳、蹦床、滑滑梯、还有各种球类运动,家长
很多父母都觉得,孩子小,最好别让他接触金钱。但孩子在2-3岁的时候已经开始对金钱有意识了,也许他们不知道钱是怎么来的,但他们知道钱可以买到任何他们喜欢的东西,比如超市里的冰淇淋、玩具汽车又或者是最新的手机。 而且,你不教,他们也很快会从别人那里知道“有钱”是什么:同学上学放学都有小车接送,同学家里给买了一套变形金刚玩具,同学身上的一件衣服上千元……然后他们就会问:“我们家有钱吗?为什么别人家比我们家有钱?” 有个小朋友家里换了新车,他就问妈妈:“为什么我们家换车了?是不是因为我们家有钱了?”对于孩子的提问,妈妈很纠结,她最后这样告诉孩子:“我们家没有钱,我们家很穷,换新车是因为爸爸工作需要。为了买车,我们家还跟别人借了一大笔钱呢。” 实际情况并不是妈妈所说的那样,妈妈这样说,一来是担心孩子会在同学面前炫富,产生攀比心理;二来是担心孩子知道“家里有钱
教师的任务并不是灌输知识点,而是把将要学的课题放到学生的面前,通过同情心、情感、想象力和耐心唤醒学生永不休止的动力,寻求答案和见解,使其开阔人生视野,并赋之以内涵。 成年人的知识老化和衰退,以及现代社会的高节奏和细分工,使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难以胜任。其实,家长只要能给小孩子提出好的问题就行了,应该让孩子自己寻找答案,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大学城有1000多名中国留学人员及其家属,高倩几乎年年都要在中国联谊会举办的春节晚会上登台表演舞蹈、小品和钢琴独奏等节目,因而小有名气,以至于我只能被人称为“高倩的爸爸”。 有时,在大学校园里,不认识的家长和我打招呼,单刀直入就问:“你是高倩的爸爸?听说你教高倩教得真好!你肯定花了很多时间教她吧?” 也有朋友帮我推销,说:“老高就是高倩的爸爸,他很会教孩子,老高花了很多心血教她。对吧,老高
每个孩子出生后都是一张白纸,具有无限的可能。可偏偏有的孩子越长越可爱,让人看见了就恨不得亲一口;有的孩子却越长越熊,让人随时随地想要揍他一顿……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有些孩子就会越长越熊呢? 其实,养成一个熊孩子,家长只需要三步: 糟糕的“以身作则” 我们是否经常见到以下这些啼笑皆非的场景: 对着孩子嚷嚷:“不许大叫!听见没有!” 批评孩子:“你TM不许说脏话!” 一边揍孩子,一边说:“不许打小朋友!” 虽然作为家长,我们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但在生活中,我们却往往并不注意自己的行为。但“以身作则”对孩子恰恰是最重要的,甚至比语言的教育更加重要。这就是“身教大于言传”。 在学龄前阶段,孩子的模仿能力极强,又没有分辨能力。如果父母的陋习比较多,有不良行为和嗜好,孩子基本上会全部模仿下来,
一直以来很多父母都有一个情绪认知误区,总希望孩子是开开心心的,只要孩子表现出一点点不开心,就动用一切手段试图去改变。其实,打造高情商孩子的关键,恰恰是在他们生气愤怒脾气不好的时候。 如果一发现坏情绪的苗头就急于扑火,会传递给孩子一个错误的观念——负面情绪是不对的。相反,如果父母知道尊重情绪,与孩子共情,并适时引导,孩子就会更快地具备排解情绪、自我调节和恢复的能力,这才是一个心智健康的孩子的养成之道,这样的孩子才能拥有真正的快乐。 所以,我很想从愤怒开始跟大家分享情绪管理这门功课:哪些是健康的愤怒管理方式?作为父母,我们如何帮助孩子管理愤怒?并分享我平时用的一些情绪管理的小游戏。 愤怒是什么? 首先我们来看看维基百科如何定义愤怒: 愤怒是一种情绪反应,指受到侵犯、不被尊重、错误对待时引起的自我防卫机制和战斗反应。
筷子是我国较为传统的餐具,对于孩子而言,学习使用筷子不仅仅是一个继承传统的问题,还关系着孩子身体和智力的发育。科学家研究表明,用筷子夹食物,需要牵涉身体30多个大小关节和50多条肌肉的运动,这对正处于精细动作发育中的孩子而言,可谓是最好的锻炼方法。而且手指头是孩子的智慧所在,夹菜的过程中不断的刺激大脑皮层,锻炼手脑和眼脑反射能力,对智力发育有很大的帮助。 在日本,已经将学习使用筷子列为了幼教措施,还规定每年8月4日为“筷子节”。 孩子学用筷子并非越早越好 知道了筷子的好处,很多家长为了刺激孩子大脑的发育会早早的教孩子使用筷子。虽然手动作的训练会促进大脑发育,但这是以大脑发育到一定水平为前提的,并不是说越早越好。例如孩子2岁正是使用勺子的时候,家长让他锻炼使用筷子。这样下来孩子不但学习起来困难,而且还有可能会因为动作不
不少家长都遇有这样的苦恼:孩子小时候活泼可爱,遇到什么事都和自己说,现在则是你问他十句,他才会说一句。难道孩子越大,就注定越和父母陌生么? 当遇到孩子和自己疏远的情况,家长不妨反思一下自己: 当宝宝还是个小不点时..... 我们也曾和宝宝如此亲密,日夜黏在一起。一旦找不到妈妈,宝宝就会嚎啕大哭,谁哄都不行。 即使是要起夜几次哄宝宝入睡,妈妈也舍不得抱怨宝宝。看到宝宝小小的脸蛋,多想他慢些长大,对他的爱连老公都比不上。 他的每一次站立、走路,刚开始牙牙学语......我们都陪在他的身边,鼓励他,一遍一遍不厌其烦的教导他,为他的每一次成功而欣喜。 而当宝宝渐渐长大...... 他刚放学回来,就兴致勃勃的给你讲起了幼儿园发生的趣事。你却只顾忙着手头上的工作,对他说“
其实做父母的都知道想要养好一个孩子真的不容易,因为这个“养好”可不单单是指身体健康方面,还有孩子的教育、品德、性格等等,但是父母不可能每天都围着孩子转啊!所以这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艰巨任务。 但是养好一个孩子不容易,可是要毁掉一个孩子可简单了,做下面这4件事很容易毁了你家孩子: 一、“他还是个孩子啊!” 有多少这样的熊父母,当孩子在外面犯了错时,首先想的不是去纠正孩子的错误,让孩子道歉,而是先维护自己的孩子,表示“他还是个孩子”,可是在父母眼里他永远都是孩子,那在别人眼里呢?长此以往,你的孩子感觉有个靠山,会更加难以管教,终有一天你会后悔。 二、不以身作则,随意破坏规则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其实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有的父母根本不会以身作则,自己还随意的破坏规则,比如骂人、没礼貌、插队、过马路不等红灯等
随着一些欧美育儿概念被国人接纳,一个新的词汇逐渐传播开:“Terrible Two(T2)”翻译过来,就是可怕的2岁,主要表示孩子在2-3岁左右开始出现的反抗逆反行为。很多家长面对这样的情况忧心不已,担心是自己之前的育儿出现问题,或者害怕应对失措导致严重的心理伤害。我们今天来试着揭开一下可怕的T2的面纱。 和很多儿童心理学中的“时期”概念类似,T2并不能看做一个科学意义上的儿童生长周期。没有规定说孩子必须多少个月进入这个阶段,每个儿童的具体情况也都不一样,宝宝出现这个现象并非是因为家长之前做错了什么,而是随着他身体、心理发育而自然出现的现象。 孩子的“逆反”并非是因为2岁是一个特殊的阶段,而是因为他开始了解“拒绝”的意义和力量。如果我们真觉得2岁的小朋友就很可怕,那3岁,4岁,甚至到20岁呢?人的“逆反”心态是不会被消除的,即便已经成年,为人父母,我们一样也会
现在的育儿书籍,都会提到“共情”这个词。很多妈妈们也在使用这个技巧,当孩子生气或者伤心时,会感受到孩子的情绪并加以说明,告诉孩子此刻的情绪感受是什么。其实,“共情”可以算作妈妈的一堂必修课,这也是今天的话题。 1 |共情使用误区 共情是情绪管理的重要方法,但在实际使用上有几个误区: 误区1:共情就是指出孩子的感受 误区2:共情的目的是尽快解决问题 但实际上,共情不能马上解决当前问题,无法让孩子马上停止哭泣或吵闹;因为共情不是居高临下的指责或者命令,而是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明白孩子此刻的情绪时什么,产生情绪的原因是什么,下一步希望怎么办?真正的共情会让孩子觉得被理解、尊重,感受到爱。 2 |真正共情的沟通是怎样的? 孩子在商场看到喜欢的乐高车,一定要买回家,家长不肯买,因为家里已经有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