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幼儿健康幼儿营养幼儿教育幼儿疾病
  • 孩子喜欢在商场哭闹让买东西,这位妈妈的做法太聪明了!
    孩子喜欢在商场哭闹让买东西,这位妈妈的做法太聪明了!

    许多家长都害怕带孩子逛商场,因为他们必定会通过哭闹、打滚等方式来要求家长买一些完全不需要的东西。有些家长面对孩子的撒泼就妥协了,换来的却是孩子下一次无理取闹。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家长应明确的是,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不应妥协,家长的退让只会让孩子认为,所有他想要的东西,只要靠哭闹就可以得到。当然也不能直接的呵斥孩子的需求,而是应该让孩子明白什么才是需要买的。下面这位妈妈的做法就很棒: 林林家并不算富裕,但妈妈每个星期都会给他一笔零花钱,并与他协商好零花钱可以用来买玩具、学习用品、小吃玩乐等方面。同时明确的告诉他,有了这笔钱后,他可以买需要的东西,一旦钱用完,就不许再问家长要,爸妈也不会帮他买。 林林刚开始拿到钱并不知道如何去掌控,妈妈会在旁边像朋友一样与他沟通:你真的确定需要这个商品么,还是因为别人有,所以你也想要?

  • 我们该怎么看待孩子“说谎”
    我们该怎么看待孩子“说谎”

    儿童的说谎行为,是一种行为障碍的表现,儿童说谎的研究是儿童心理发展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儿童心理的研究渐渐提到了更为重要的地位。素质教育盛行至今,对于儿童的心理的健康成长,社会各界都十分重视,说谎是在儿童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苏女士有一个刚上小学二年级的儿子,儿子学习成绩不算优秀但也能排在全班中等以上的位置。可上了三年级后,苏女士发现儿子越来越贪玩,每天放学回家就盯住电脑不放,让他去写作业,儿子说老师布置的作业少,他已经在学校做完了。对此苏女士虽半信半疑,但由于自己工作太忙也没有找老师核实。直到儿子的班主任打来电话后,她才知道真相:儿子学习成绩下降得很快,经常不交作业,老师曾通知她去学校,儿子却对此避而不谈。苏女士最后无奈地说:“儿子屡次说谎,我很着急,除了担心他的学习成绩下降,更担心他因说谎而养成了坏习惯。” 小孩说

  • 孩子就该臭美!你觉得呢?
    孩子就该臭美!你觉得呢?

    朋友圈最近流行一个段子:以貌取人,绝对科学。性格写在唇边,幸福露在眼角。站姿看出才华气度,步态可见自我认知。表情里有近来心境,眉宇间是过往岁月。衣着显审美,发型表个性。职业看手,修养看脚。 可“穷”会从全身散发出来,那些骗来的名牌穿戴再多也无法遮盖!没错,所以双十一、双十二才有“剁手党”!为了让自己显得不那么穷。这看起来有些偏颇,但是其实很有道理。我们总说:“衣服能穿就行,孩子是为了上学的,不是选美的!”但是我们穿衣服不就是给别人看吗?别否认,因为如果不是你就穿军大衣出门了,它可是完全符合我们口中的“暖和又耐脏”啊!衣着显审美,我们往往以貌取人,这并没错,在我们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孩子买些好看得体的衣服,是应该鼓励和支持的。 你的形象,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别人的尊重 穿着和形象,代表了我们对生活的态度。一个人的形象,不仅仅是对

  • 有二宝后,这五句话最不该跟大宝说
    有二宝后,这五句话最不该跟大宝说

    生了二胎以后,经常会被朋友问到的就是:“你家大宝欺负二宝吗?”或者“两个孩子相处得怎么样?”“大宝喜欢二宝吗?”对于这样的问题,有时候还真的不知道怎么回答,好像家里的实际情况更为复杂一点,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不是”就能概括的。 相爱相杀的手足之情 姐姐和弟弟在卧室玩,把一些毛绒玩具丢来丢去,俩人玩得哈哈大笑,我想去看看,姐姐赶紧把关上,好像这是他们姐弟俩之间的小秘密一样(说实话,当当有点点小失落); 还不到三分钟,忽然传来弟弟大哭的声音,赶紧跑过去看看,原来是姐姐丢的一个大玩偶不小心砸到了弟弟头上,现在正在哄着; 过了一会儿,两人的笑声再次传来,玩具大战继续。 从弟弟出生到现在,将近三年的手足时光里,姐弟俩就这样相爱相杀,相互陪伴着长大,不仅经历了无数温馨的时刻,也出现过无数次争吵打闹的场景,这就我看到的手足相处的

  • 孩子不听话?试试这个超高效的沟通技巧
    孩子不听话?试试这个超高效的沟通技巧

    「你为什么总是这么调皮,说过你多少次了,就是记不住,气死我了。」你是不是经常碰到这种情况,和孩子说的话总是左耳进,右耳出。也许你应该换个角度和孩子沟通了。 超高效的沟通技巧:「我-信息」 大宝上一年级的时候,有一天回家。 「妈妈,今天 Ms. Mimi 老师教我们 I-message (我-信息)。」 我还挺意外的,没想到一年级的小朋友就在学习这样的人际沟通技巧。 就问:「那你说说,什么是 I-message ?」 他说: 就是在表达自己的感受的时候,不指责别人。 不说 you made me feel xxxxx,(你让我感觉……) 而是说,I feel xxxx when you do xxxxx(当你做……的时候,我感觉……)。 是的,这个 I-message,是人际沟通的一

  • 心理学家:最犯傻的一种儿童教育,被骗了多年还不醒?
    心理学家:最犯傻的一种儿童教育,被骗了多年还不醒?

    在开始今天的文章前,先给大家来个笑话: 有个人感冒了,找巫师治疗,巫师开了一些“神奇”的药丸,7天后完美治愈,结果当他滔滔不绝地跟人分享他的明智时,被人瞪白眼:你不知道感冒即使不吃药也是7天会好吗? 著名的Gesell双胞胎实验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Gesell曾经做过一项双胞胎实验,在两个宝宝48周大的时候,他让双胞胎中的老大开始每天进行10分钟的爬楼梯练习,到52周时,老大能熟练爬上5级楼梯;而老二53周才接受这样的训练,到了两个宝宝55周,他们同时能爬到楼梯的顶端。我们可以说老大53周前的练习是徒劳的吗?所以,Gesell认为,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是自然成熟的过程,早期训练不能改变成长的进程,人为对儿童成长过早训练,基本是无效的。难怪法国思想家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

  • “三不原则”让孩子学会与同伴相处
    “三不原则”让孩子学会与同伴相处

    家长们经常抱怨说现在的孩子不懂得忍让,归因为独生子女问题,或是“溺爱”问题。其实根本原因是家长们对孩子的矛盾介入太多了。没必要的介入,或不得当的介入,一方面会把孩子间的矛盾刺激放大,另一方面也没给孩子留出学习解决人际关系问题的机会,第三个坏处是容易让孩子遇点小冲突就觉得是个大事,反而变得斤斤计较,心胸狭隘。 孩子们在一起玩的时候,互相发生点小矛盾小摩擦很正常,家长不必把这看成是问题,不必马上出面干涉,更不必因此而生气。 不严重的情况下,假装没看见,把矛盾留给孩子们自己解决;较严重时,简单地拉开即可,不必计较自己的孩子吃亏了还是占便宜了。道理可以简单讲一下,不讲也行,关键要保持友好轻松的态度。这看似有些不作为,却正是培养儿童健康人际关系的最基本、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方法。 我把这种方法总结为“三不原则”:不生气,不介入,不怕吃亏。 “三不原

  • 调皮好动的孩子潜力大,让我们用新招来发掘他们的高能天赋吧!
    调皮好动的孩子潜力大,让我们用新招来发掘他们的高能天赋吧!

    很多家长都和我提过:“你看别人家的小孩永远安静、听话,怎么我们家的小孩总是好动又调皮、安静不下来做事呢?真是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也有非常、非常、非常好动的学生。强调三次的原因是他真的太好动了。在椅子上坐不住,经常把脚翘起来倒挂在椅背上,烦躁不安的时候就在教室里乱动、乱跳 、敲桌子,还会把其他小朋友桌上的东西弄乱。 他叫威廉,一个在美国出生的韩国小孩。他有着西瓜太郎一样的可爱发型,有着韩国文化里最具礼仪、最尊敬师长的那一面,却也少不了所有家长老师都头疼的毛病:经常坐不住也静不下来。 乍一看,调皮捣蛋的孩子不都这样吗,没什么特别的啊。 但是我教他的东西有些特别。 首先,我很少责备过他好动这个特点。他有这个毛病是因为他有很多的能量,却对自己的身体和能量没有控制力,也并不熟悉自己身体的特性,更不会像大孩子一样去管理自己的肢体动

  • 我有一个好办法要送给每个怕输的孩子!
    我有一个好办法要送给每个怕输的孩子!

    生命中最痛苦的事不是输,而是我本可以,却没有去尝试。我的同学唐小安论相貌,不算出众;论学历,不算顶尖;平时,也没听她跟领导走得多近,但她总能得到器重,升职加薪也都赶上趟了。原因就是和其他同事相比,她身上多了一股不怕输的拼劲儿。 有一次,客户无意间说最近正忙着跟人谈一个合作项目,小安不失时机的追问:已经签合同了吗?有没有可能让我们公司来做呢? 对方有点尴尬的说:不好意思,我们已经有意向单位,都谈得差不多了。一般人到这儿也就止步了,但小安没有,她连夜写了一份计划案,第二天一大早给人家送了过去。 客户看了方案,有点为难的说:还是有点问题啊……小安坚定的接过话茬:没关系,你只要告诉我什么问题,我来改。即使我们没合作也没关系,至少我努力过了啊。 就这样,小安愣是把这个不可能的单子变成了囊中物。 小安告诉我:她今天的拼劲很大程度是受小时

  • 运动才是家长值得鸡血的课程,这10个理由能说服你吗?
    运动才是家长值得鸡血的课程,这10个理由能说服你吗?

    当别人推着孩子“鸡血”那些长大后根本用不着的课程时,更有远见的家长愿意花重金送孩子玩运动。尽管他们心里有数,大部分孩子都不会成为专业运动员,但是他们知道,从运动中学到的东西,够孩子受用一生。 让孩子玩运动并不代表你希望他未来能凭体育特长获得奖学金,或者成为专业的运动员。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管是童年还是青春期,运动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运动能帮助孩子建立与他人的联系,让他们学会珍惜和成年人之间的关系,获得自信心,以及为自己设立目标、完成目标。 现在有很多家长会让他们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参加运动队,梦想着他们有一天能成为体育明星。他们在心里悄悄地盼望孩子能在大学获得全额奖学金,有朝一日能参加奥运会,或者成为一名专业的运动员。 而事实是,能实现这些梦想的人不到总人口的1%。所以,对于剩下的99%的人,他们的孩子可能很擅长运动、处于平均水平,或者对运动完

  • 表扬宝宝是门技术活!你的表扬方式影响孩子的思维方式!
    表扬宝宝是门技术活!你的表扬方式影响孩子的思维方式!

    “宝宝真聪明”、“你是最聪明的孩子”、“宝宝最棒了”……你和家人有没有这样表扬过孩子?您知道我们的表扬会对孩子思维模式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吗? 今天就来仔细说说这个事儿。 1 |僵固式思维 vs 成长式思维 斯坦福大学行为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徳韦克经过长久的研究发现,人们有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一种是成长式思维模式,一种是僵固式思维模式。 僵固式思维模式的人,会倾向认为智力等能力水平是天生的。他们几乎都会认为成功的标准是是否有完美完成任务,他们害怕犯错,对他人和世界采取防御的态度。 成长式思维模式的人,相信智力等能力是能通过后天的努力而提升的。如果问他们觉得自己最成功的时刻是什么,他们会回答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了困难的时候;他们看重在过程中自己的努力以及获得的提升,而不仅仅以结果论成败。他们对于世界是探索的态度。

  • 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情感与渴望,帮孩子上一堂人生课
    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情感与渴望,帮孩子上一堂人生课

    学会用语言表达渴望与情感 育龄段:3-4岁 理解情感的语言表达:高兴、悲、怒 3-4岁的宝宝 社会性已经发展到相当好的程度了。丰富的集体生活,父母带其到不同的社会场景中获得的经验,这种经验告诉他:有些场景、不同的情况,会不如他的愿,所以其在人际互动中会产生很多情绪上的反映。 社交同时促进了语言的发展,语言的精准命名能力也很强:快乐、悲伤、愤怒,人的七情六欲,宝宝已能用语言很精准的表达出来了。 在这一月龄段,是宝宝愿意与他人分享、相处,是社会性培养的过程。所以他愿意与他人分享情感,也愿意用语言表达情感。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也是用来沟通的工具。宝宝在临睡前妈妈说爱她,他就会充满快乐与安全感的睡去。 宝宝摔跤后 妈妈表示理解、知道很痛、允许宝宝哭一会儿,但告诉他这是人生必经的过程,没什么的

  • 没有不肯开口的孩子,只有不会引导的妈妈
    没有不肯开口的孩子,只有不会引导的妈妈

    当妈的想要笑傲小区,育儿三早得先拿下:要翻身早,说话早,走路早。就算你很淡定,专注于自家娃的发展,不跟其他妈妈较劲,但孩子一日不开口,你悬着的一颗心始终放不下。 总结一句话,想要孩子开口说,喜欢说,家长必须不厌其烦地引导。可怎么引导呢?今天再跟大家唠唠这个话题。 孩子开口迟,你摸准他的语言开关了吗? 希望孩子早点开口?从发音开始练! 孩子对父母的声音很敏感,能听得出自己妈妈的声音,也会关注大人说话时的音调和声音高低,并进行模仿。没想到吧,除了哭哭哭,他也会用声音大小和音调高低表达情感和观点。 稍大一些的孩子嘴里总是嘟囔着什么,其实是在练习发音。当他发出可以辨别的音节,要对他重复一遍,然后说些含有这个音的简单词语。比如他恰好说了“ba”这个音,就教他“爸爸”、“宝宝”、“抱抱”等等。 简单有效的语言输入,能让孩子更早开

  • 你最大的问题是“观”自己太少而“管”孩子太多
    你最大的问题是“观”自己太少而“管”孩子太多

    一天傍晚带孩子在外边的小路上玩。边上匆匆地来了一对母子。儿子背着书包在前面走着,一下子朝左,一下子又朝右,还偶尔低头拾起路边的石头看看。 妈妈就在后面跟着。 应该是看不惯儿子走路的样子,大骂道, “你没长眼睛啊,不知道怎么走路啊!” 那个小男孩好像什么都没有听见,继续自己的游戏。 最后妈妈气不过,快步追上去朝着儿子后脑勺就是一下。 “你路走不好,是不是耳朵也不好使唤啊!你聋了吗?” 这时候前面那小学生儿子就耸搭着脑袋走着。 如果不是亲眼看见,我真不敢相信一个妈妈会因为这样的事就熊孩子一通。 招谁惹谁了呢?受这么大罪。 生活在这样的妈妈身边的孩子,内心是怎样的感受? 我想到如果是我的话,我肯定会疯掉的。 宁静的空气中就留下妈妈那刺耳的叫骂声。

  • 父母最有效的管教始于“读懂”孩子
    父母最有效的管教始于“读懂”孩子

    “是不是不要管孩子,遵循孩子的天性,就让孩子自由地发展,想干嘛就干嘛?”可千万不要这样,比如孩子爱看电视,父母认为是天性使然,就让放任孩子看,那不是害了孩子。 因为孩子是需要管的,只是应该起于尊重和懂得。 我们看到孩子独立的人格,小小的尊严,自由的天性。 也要看到,他们热切地渴望父母地关注,模仿父母的行为,跟所有人一样,也有各种各样的坏习惯和不足。 关键就看怎么管,找到了行之有效的管教方法,父母就会轻松多了。 我接触过很多的孩子,我发现一件很有趣的事,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做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吸引大人的注意 第二件事是控制大人 有一天,一个朋友跟我们聊天说起一件事: 因为夫妻俩白天都要上班,有时候回家之后爸爸去书房忙业务的事,妈妈忙着家务,然后看看电视,或者看手机。 所以几乎

  • 不会画画的家长,不怕!就这么教孩子
    不会画画的家长,不怕!就这么教孩子

    “我没学过艺术,怎么敢教孩子画画”,很多家长有这样的纠结。其实,这绝对不是问题,只要看过这篇文章,非艺术行业的父母一样可以成为孩子艺术教育的启蒙者,引领孩子发现美。 大多数从小没接触过美术的家长,对纸笔很有敬畏之心。所以,当自己爱画画的宝贝想让你教他绘画时,就会手足无措,正如以下的情景: 家长给孩子一支笔、一张纸:“宝宝,你画画吧。” 孩子若回答:“妈妈,我不会。” 妈妈往往神色尴尬:“糟了!我也不会啊。” 其实,当我们回到艺术的起源,就会发现—— “原始人在山洞里,吃饱了饭,想起今天打猎实在太酷了,手边正好有红石头,往洞里的石壁上一划,有印诶!于是就涂啊涂,涂出个牛的形状来。” 你看,原始人根本就没有老师来指点,没有人来判分,说它好还是不好,他涂得很高兴,这一点最重要。 所以,艺术

  • “你教育那么多,还不如打孩子一顿管用呢!”
    “你教育那么多,还不如打孩子一顿管用呢!”

    偷偷问,你觉得打孩子一顿是不是很管用? 毛豆小时候有喜欢咬人的毛病。小时候不知道轻重,甚至把人咬哭。我会拿住他的胳膊,摆正他的脸,看进他的眼睛里,对他严厉一次又一次说:“不许!”有时候他也会忘记,这正是年龄小宝宝的天生特点,不可能说了他就立刻执行的。 我很理解。而他爷爷总嫌我慢。有一次我出差回来,洋洋得意的说:“毛豆再也不会咬人了!”我瞪大眼睛,以为他发明出新式育儿法。结果他说:“今天我看见他又想咬小朋友,立刻打了他一顿! “比你的什么婆婆妈妈育儿法管用多了,毛豆立刻哭着说他不咬人了。”爷爷说:“你看,你絮絮叨叨说了那么多次,也不如我一招就治住了他呀!” 我愣在原地,三观碎成了二维码。这不是也是很多妈妈对我说过的吗? “我对孩子说那么多次也不见效。后来打一顿就好了。”毛豆是小区里最后会走路的孩子。别人小孩都

  • 到底什么时候适合和宝宝分床睡?想要宝宝健康成长就要做个“狠心”妈!
    到底什么时候适合和宝宝分床睡?想要宝宝健康成长就要做个“狠心”妈!

    麻麻们,你家的宝宝啥时候开始分床睡呢?有木有和长辈为这个问题各不相让?相信麻麻们聊家常会聊到,有很多七八岁的孩子甚至十几岁还是难以适应和粑粑麻麻分床睡! 这样长大的孩子在和粑粑麻麻分离时容易导致焦虑、抑郁等等精神问题。 在西方,刚出生的宝宝已经开始和粑粑麻麻分床睡,4-5个月后分房睡;在国内传统育儿观念影响下,宝宝单独睡往往会被认为是极其残忍的! 中西差异这么大,但是并没有哪一方是绝对正确或错误的,目前认为折中一下是最好的。 分床睡为什么好? 1、有调查说,单独睡的宝宝睡得好,不容易夜里醒,身体更健康。 2、宝宝皮肤娇嫩,容易感染,宝宝独自睡可以避免被大人带来的病菌感染。 3、分床更安全、更温暖,麻麻也可以休息得更好。因为麻麻翻身容易使宝宝着凉甚至压到宝宝,危及生命安全;同时麻麻也因为过度紧张睡眠不

  • 那些「差评」教会我们的事(附26条帮助0-3岁孩子建立自尊自信的具体建议)
    那些「差评」教会我们的事(附26条帮助0-3岁孩子建立自尊自信的具体建议)

    结合调查中「家庭支持」的不满率,不难看出:区分「Hard」还是「Easy」的最重要指标其实是——家人的支持。更具体地说,是队友作为父亲的养育参与,和作为丈夫的爱与支持。这100个新妈妈的难题,其实大部分都像临产前的宫缩疼痛一样,当时觉得崩溃,但只要过去了,回头再看都是「好了伤疤忘了疼」。 但队友在迎接新生命这一重大家庭事件上的失职, 却为婚姻蒙上了难以消散的阴影。 「丧偶式育儿」这个说法一夜之间就变成了流行语。 还有一句更流行的: “生孩子后流的泪,都是结婚前脑子进的水。” 为什么会这样? 我们的社会怎么了? 怎会这样 当我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 想起了一位生了小孩后总是在夸老公的朋友, 我曾开玩笑说她运气好, 她却认真地答: 不是

  • 少给孩子“立规矩”!
    少给孩子“立规矩”!

    无论从潜能的挖掘还是幸福感的扩容,童年的首要任务不是“学规矩”,而是发展自由意志,这要求家庭生活必须减少约束。压力和惧怕不可能变成儿童内在的需求,“听话”或“懂规矩”不过是一种假象,背后是孩子心理功能的失调,所以经历就不能转化为经验,却会根本性地损坏儿童的心理健康。 人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在儿童教育中,则是“规矩太多,难成方圆”。童年是一段特殊的时光,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纯美的原生态世界,具有谜一样的潜能和无数的发展可能,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开发这种潜能,并努力保护个人的幸福感。 幸福感是生命最大的营养品,“孩子和成年人之所以幸福,完全在于他们能够运用他们的自由”。所以无论从潜能的挖掘还是幸福感的扩容,童年的首要任务不是“学规矩”,而是发展自由意志,这要求家庭生活必须减少约束。 一个孩子,如果他最初接触的世界不能让他轻松自在,而是小心谨慎,就是被抛入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