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无意中看了两则新闻,被深深触动。我们总在费尽心思地学习如何爱我们的孩子,为了让孩子更优秀,倾尽全力,也在所不辞。只是,我们可曾想过如何让孩子学会感恩,学会爱? 新闻一:腾讯头条:深圳女大学生毕业后因家里无力买房买车咒骂父母。 深圳的陈女士和丈夫生养的女儿,大学毕业后对父母恶语辱骂,陈女士称是因为家里无力给女儿购房买车,女儿由此产生怨恨。而女儿称全是父母的错,咒骂父母是人渣、垃圾、贱人。 这位女大学生接受采访时淡定又理所当然地说:“我明明是一个很好的学生,就是被他们给毁了”。 新闻二:周女士在儿子十来岁的时候,丈夫就因为车祸去世,剩下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平时周女士对儿子疼爱有加,她自己本来是依靠捡拾废旧物品维持生计,但她对儿子却是要什么买什么,儿子喜欢上网,她不但给钱给他上,而且还亲自陪着他去网吧!但她儿子却稍不如意
很多麻麻在宝宝稍微大了点以后,开始给宝宝囤绘本,兴致勃勃地带着宝宝读绘本有木有?可是常常会以没有效果而结束,今天根据麻麻们遇到的最常见问题聊一下。 没念完一半呢就转移注意力了! 麻麻要学会抓住好时机,比如刚吃饱喝足、也不困、精神头上来的时候; 这也往往是宝宝心情不错的时候,这时候宝宝最容易接受。 非要完整地念下来也没有必要,宝宝能坚持下来几分钟就值得鼓励,可以适当增加次数。 另外,宝宝有时也会偏爱某几页,那就陪他多看,麻麻要不厌其烦哦! 老爱开小差怎么破? 觉得宝宝太小、读绘本有困难的麻麻是不是常常陷入这种境地:感觉给宝宝读绘本简直就是在对牛弹琴! 关键是他的注意力总是不在这上面,玩玩这个、看看那个,然后再发个脾气啥的,好好的氛围都被他给破坏了有木有? 其实,宝宝注意力不集
庄子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教育的效点,恰在无用。也就是说,当我们愿意让孩子的时间无目的地放在“无用”的事情上,这种教育会更奏效,孩子的发展会更全面,心智也才会趋于完善。 今天就推荐给一些父母可以配孩子做的无用之事,放松些,好好享受可以和孩子互动的美好时光吧。相信我,去做了,你也会有“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外收获。 NO.1 电子产品不全都是有害的 现在想让孩子们跟电子产品绝缘,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了。所以,与其阻止,不如带孩子更好地利用它们。不要小看孩子,现在的孩子对电子产品都是自来熟。 有一个摄影师老爸,他在捣腾自己相机里的照片时,孩子就在边上捣乱。这个爸爸灵机一动,干脆给孩子买了一款拍立得。拍立得外形漂亮卡通,方便操作,能够迅速得到照片,极大地引发了孩子的兴趣。当孩子对机器产生兴趣后,这位老爸又与宝宝交流如何拍摄照片。自从有了这个拍
餐桌和浴室别浪费了这两个给孩子做,社交训练的好机会,餐桌和浴室,别浪费了这两个给孩子做社交训练的好机会,社交训练不只是在特定环境下才能进行,家长们在家也可以教会孩子很多东西! 在生活中训练社交和交流的能力,我希望家长们一定要学会,这是每一个家长必须做到的,因为你的孩子吃喝拉撒是跟你在一起的,而日常生活中有用的技能,比孩子学业考试拿高分要重要得多。 生活化训练的优势是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逛街可以教,出去旅游也可以教,任何活动都可以教。 虽然我们可以利用集中教学的技术、策略和操作原理来帮助孩子更好的把所学的技能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然而直接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可以更稳固、更持续。 所以我们不建议家长让孩子上全托机构,可以在家自己教是最好的,如果平日自己教不了,最起码周六周日跟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训练,因为你的孩子是跟你
很多妈妈一说起自己的儿子,大多是摇头的。“唉,太皮了,简直没把我累死!”“一件新衣服到了身上,半天就变色。”“新的裤子没两天就破洞,你看女孩就温柔多了。” 其实,苦水还不止这些。建议你千万不要问下面这个问题,否则会让很多妈妈受到一万点伤害值。 “那孩子爸爸呢?” 回答大多是这样的: “在家葛优躺呢!” “出差了,加班了!” “不见了,娃打出生后就见得少,没见过换过一块尿布” 常常听到有心理学家呐喊“养男孩,妈妈要退位呀!”可是妈妈们退位了,谁来顶呢? 但愿爸爸们能多扛起一点。 很多人说爸爸带孩子不靠谱,那是因为没有花心思去带。 真的琢磨了这件事,怎么会带不好。有谁天生就会当爸爸呢? 只是很多男人当了爸爸之后,还觉得自己是个老男孩,没有去承担起这个角色
1、家长不要逃避为家庭做决定的责任 前两天在一个音频节目做嘉宾,开讲之前,主持人给我看了一则不算太新的社会新闻:今年春天,国家二胎政策开放以后,有对小夫妻本来有再生一个孩子的想法,但是家中的老大不同意,为此又哭又闹,还逼着他们写下一份 “保证书” ,保证 “爸爸妈妈不要老二”,一辈子都只对他一个人好。 那天的节目主题,本来设定是借这个事件,聊一聊二胎的出生会对老大的心理产生什么影响,父母们需要注意哪些可能的问题。 但是我却建议把这个引入的小故事换掉,因为具体针对这个家庭而言,父母的问题已经不是简单的“要不要老二”,或者“应该如何安抚老大”了,而是他们的家庭结构很混乱,父母的责任和功能都太不清晰。 简单地说,一个家庭要做出一个重大决定,比如要不要生二胎,需要夫妻双方综合考虑家庭各方面的情况,然后再慎重做出的一个理性的选择,其中尤其要考虑到该决定一旦
曾出过8本畅销书的美国育儿专家伊丽莎白潘特丽,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设计了一份《儿童学做家务事年龄表》。她指出,做家务是孩子建立自信的一种方式,并能帮他们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家务年龄对照表 9-24个月 可以给孩子一些简单易行的指示,比如可以让宝宝自己拿汤匙吃饭,把脏的尿布扔到垃圾箱里等; 2-3岁 可以在家长的指导下把垃圾扔进垃圾箱,或当家长请求帮助时帮忙拿取东西,如帮妈妈把衣服挂上衣架;使用马桶,刷牙浇花,晚上睡前整理自己的玩具。 3-4岁 除了以上技能外,到大门口取回地上的报纸,睡前铺床,饭后自己把碗盘放到厨房水池里,并帮助妈妈把叠好的干净衣服放回衣柜,把自己的脏衣服放到装脏衣服的篮子里。 4-5岁 则要学会准备餐桌,饭后把脏的餐具放回厨房,准备自己第二
家庭生活流畅,心理没有受阻的孩子,当然用不着“不听话”;快乐的孩子当然很少哭泣;启蒙好的孩子当然更为聪慧;被尊重的孩子当然凡事有主张。 孩子“太懂事了”怎么办? 我有一个“家有乖宝”的困惑。我从女儿出生就一直践行您的理念:尊重孩子,言传身教,从未打骂或强迫、禁止过她,亲子关系也非常密切。我们也的确收获了一个聪慧懂事的天使宝宝。宝宝今年3岁多,上幼儿园的过程也很顺利。 但是,今天幼儿园老师特别找我交流,她认为宝宝的认知、动手、规则性都远超同龄宝宝,只是似乎太理性了,“心里少了些喜不喜欢,更多的是应不应该和可不可以。偶尔会看见一些与同龄孩子相似的地方,比如玩滑梯热火朝天的时候,比如放学时小手牵住奶奶的那一刻,但是太少了”。 老师的这些话,对我触动很大。我女儿天性就不喜哭闹(我们从未使用过“哭声免疫法”),安静谨慎,她从未表现出歇斯底里和执拗
很多父母都会讨论孩子“好带”和“难带”的问题。 有的婴/幼儿就是天生很好带:平时不哭不闹,到一个新的环境也非常容易适应,不怎么认生,跟谁都玩得来。而另外一些孩子则超级麻烦,很难适应新的环境,在新环境中特别容易紧张或愤怒(无论是遇到新的人还是到一个新的地方、或是从睡梦中醒来),而一紧张就哭个没完没了,简直就是不把父母搞崩溃誓不罢休的节奏。 在很多情况下,这两种孩子的区别主要在其神经系统的发育上。后者就是对外界的环境变化特别敏感,一有变化往往易怒或者一直大哭。 如果你的宝宝恰好是敏感难带类型,相信你常常会处于抓狂的状态 – 听孩子不间断地哭半小时绝对是一种折磨。 常爸对你深表同情之余,给你带来一些国外的研究发现,希望能安慰到你:造成婴儿期“难带”的这种敏感性,可能会有助于这个孩子今后变成可爱的、学业有成的、社交能力强的少年(如果养育方式
孩子间玩耍最惧怕的不是打架,而是这种事情,一遭遇就会自卑,阴影或许将伴随一生,你竟然一直不知道? 三个孩子在玩过家家,一个穿着粉红色衣服、一个穿着绿色衣服,另外一个穿着蓝色,三个小朋友玩得很高兴。突然不知什么原因,蓝色衣服的孩子被嫌弃地推开,剩余的两个孩子继续玩,只有蓝色衣服的孩子尴尬地站在边上,他被拒绝参与他们的游戏了,他大声嚎哭,哭得很伤心。 这时蓝色衣服孩子的妈妈出现,批评他像个女人似的,为了这点小事哭闹实在让人丢脸,为了让孩子停止嚎哭,这位妈妈不断嘲讽孩子,说他斤斤计较,没有大家子气和绅士风度等。这个孩子真的停止了哭泣,但是他气鼓鼓的样子甩开了被妈妈牵着的手。 回到家后,蓝色衣服孩子抢了妹妹嘴巴里的奶嘴,然后放进自己嘴巴吸吮,妹妹哇哇大哭,他却在一旁大笑。生气的妈妈把蓝色衣服孩子打了一顿。 这种情形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很多大
前几天,丹妈回老家,带叮当去老公姐姐家做客,发现叮当9岁的小表哥还挤在姐姐姐夫中间睡,问姐姐怎么还不给孩子分床睡?姐姐不以为然地说:“他不愿一个人睡,我晚上也担心他踢被子着凉。不过孩子睡觉总喜欢摸着我睡,这应该没事吧?” 我的回答很坚决:“ 当然有事 ” 因为,孩子这么大了还和爸妈“同床共枕”,真的会害了他: 1、对性格不好 到了该分开的年纪,还和父母同睡,没有自己独立空间的孩子,未来在独立性、自理能力、适应力上会表现的差很多。 2、影响孩子未来性心理 丹妈小时候因为家里建新房,三年级之前,全家人虽然不同床,但都睡在同一个房间,那时虽不懂男女之事,但偶尔半夜醒来听到爸妈在亲昵地说着悄悄话,我的内心就有一种莫名的尴尬,有段时间白天我都不敢直视爸妈。 现在的孩子比我们那时候成熟的多,现实中,我也确实见过不少人因为小时候无意中撞
为了孩子成才,我们一直倡导要对孩子舍得舍得,可狠下心来培养十几年,到头来,孩子的确成材了,设若和父母关系疏离,真的是最好结果吗?前不久,阿美大半夜的给我打电话,说到痛苦处,泪如雨下。 她就一个独生女儿,今年考中了大学,学校非常棒,阿美两口子特别骄傲。孩子大学在南方,阿美和老公就想趁着小长假去看看女儿。为了给孩子一个惊喜,提前也没通知女儿,直接坐动车就去了。 看到赫然出现的父母,孩子没她们想得那么惊喜,而是急头怪脸:“谁让你们来的,我约好朋友要出去短途游呢。” 大美两口子激动了一路的心情就像被泼了盆冷水,从头到脚浇了个透心凉。孩子的爹反应快:“我们就是趁放假出来闲逛,如果你有事儿,就去忙你的。” 女儿脸色这才稍微好看点,领着她俩去校外订了酒店,晚上一起吃过饭,本以为女儿要和她们一起住,结果吃完饭没几分钟孩子就站起来了:“我得走了,今天宿舍晚上还有集
为什么自己一直在和孩子强调,要有礼貌,要对别人说谢谢,孩子就是不懂说谢谢,哪怕我在旁边提醒,他都不肯说。难道说声谢谢就这么难吗?是不好意思说,还是不想说? 假期带着6岁的儿子出门逛街,挤上地铁后,便有位年轻的小伙子站起来给他们让座。本想着儿子在外面玩的那么累,而且自己提醒了儿子那么多次,当别人给我们让座时,要主动跟别人说谢谢。结果,儿子一个字都不说,一屁股就坐了下去,一副理所应当的样子,完全没有对别人表示道谢的意思。 碍于公共场合,她又提醒儿子要给别人说谢谢,可是儿子望了望对方,依然不说。这位女士描述,当时就有一种崩溃的感觉。 回家的路上,她又继续跟儿子强调礼貌的重要性,甚至详细的举例子,什么场合该说谢谢,该对什么人说谢谢,什么时候去和别人说谢谢…。 儿子表面上好像都懂了,但这位女士说,她猜可能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况还是会这样,也不是一次两次的事情,
独立是什么?我小时候总觉得独立,就是可以自己赚钱了,就是不需要父母养了。直到我上了高中后,我才开始逐渐明白,独立,首先需要的是独立的精神,然后才能有独立的能力。而这点,来到美国后就感受更加明显了。 我的朋友彼岸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篇关于如何从小培养独立精神的文章,三个小故事,却能让人引发不少思考。 【喜欢模仿闺蜜?最好不要】 我的女儿小z,3岁半,目前在美国德州的一家蒙特梭利学校上学前班。最近她学校发生的一件事,让我好好琢磨了一番。 前些日子,我和小z的爸爸一起去学校,参加一年两次的家长会,和她的两位班级负责老师一起讨论小z这段时间在班里的成长和发展情况。因为暑期结束才刚刚升了新班级,老师表示小z适应得很快,现在已经比较习惯新班级了,让我们觉得很欣慰。不过,最后,老师知会了我们一项她们正准备实施的“小行动”。 和小z一起升到新班级的,有一个犹太小
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只是父母缺少发现的眼睛,很多时候天才是被父母给耽误了,比如在孩子小时候,明明表现出了某种潜质,但是父母的不在意,最终给耽误了。要是孩子流露出这些潜质,父母可别给耽误了。 爱讲故事 有人说说谎也是一门艺术,说到极致就是天才。比如爱讲故事的孩子,要是孩子经常能编故事,或者把一个故事讲的很生动很有趣,那这个孩子不容小觑。这可能是一个想象力丰富的孩子,有一个自己的世界,里面有太多自己创造的东西。对于爱讲故事的孩子,家长一定要认真听,说不定能得知孩子很多的心里话,并且鼓励和帮助孩子更好的去编,比如培养孩子逻辑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情节设计能力等等,说不定孩子未来是个大作家呢。 爱寻根问底 爱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孩子,身上可能有一种爱探索的科学精神。孩子对很多事情充满好奇,希望从的父母哪得到答案,有时让你不胜其烦,对于这样的孩子
孩子分房睡是成长中的一件大事,家长都是比较重视的,周女士家里就因此大战了一场。周女士有个四岁的女儿,之前一直让女儿跟着自己和老公睡,后来自己上夜班后,就让女儿单独和老公睡了,孩子这么小也不放心她一个人睡,万一踢到被子受凉就不得了了。 一直这样睡下去也没觉得任何不妥,一次自己老妈来家时,得知女儿这么大还和爸爸睡觉,瞬间就接受不了,认为外孙女这么大还和爸爸说,说出去是会让人笑话的,于是坚决反对孩子这样睡,可女婿却不以为然,认为自己的亲女儿没什么大不了的,主要是怕她踢被子。老妈和老公为此争的不可开交,让周女士夹在中间很为难,最后一家人争执不完,直接找到了社区去,希望工作人员给评评理。最后在工作人员的劝解下,这家人总算停止了争吵,最后决定让孩子每天晚上和外婆睡,好在周女士离老妈家很近,这样一来,大家都方便了。 孩子分房睡,一直是个大事,问题颇多,影响很大。
把屋子弄得乱七八糟,写作业磨蹭,该吃饭时看电视……你天天讲道理,可孩子听进去了吗?其实只要换句话,效果会大不同。让表扬更真诚具体、别急着给答案、给出替代方案……16个“神回复”,让你和孩子更好地沟通。转给身边的爸妈,参考!
宝宝出生之后,我们基本就开启了“买买买”的节奏了。虽然,买的东西不少,但是,大多数都是给宝宝买的。我们最多给自己买件衣服。但是,给宝宝可不只是衣服,还有奶粉,奶瓶等等。 除了这些之外,我们还少不了给宝宝买各种玩具。一个好的玩具,对宝宝的脑部发育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我们给宝宝选择玩具一定要用心。如果给宝宝选择了错误的玩具,很可能会伤害到宝宝,影响宝宝的发育。 在给宝宝选择玩具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把握好原则。掌握好这些原则,我们才能给宝宝选择到合适的玩具。 玩具颜色鲜艳 宝宝基本上都喜欢色彩鲜艳的玩具,无论宝宝是否能够分辨颜色。一般4个月之前,宝宝是不能分辨各种颜色的。在早期,我们可以选择红色、黑色、白色等颜色的玩具,宝宝对这几个颜色会比较喜欢。 玩具对比性强 宝宝很喜欢把两个相似的东西放在一起。虽然,我们不知道宝
我们很多人对看牙有很大的恐惧,宁愿忍受一次又一次的疼痛,也不愿意去看牙医;宁愿智齿一次又一次地发炎,也不愿意听到 “拔牙”两个字。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高达11%~20%的成年人对看牙有严重的焦虑和恐惧。相信在中国,这个数字也不会低。如果你不希望孩子惧怕看牙,那你就要多花点心思。 那么,哪些因素会影响孩子的看牙体验?而作为家长,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今天我们来聊聊这个话题。 父母的情绪和态度 一个名为Wright的研究人员用焦虑量表评估母亲的焦虑时发现,如果母亲焦虑,孩子更可能不配合齿科操作。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牙医行业的深度研究反复证实,母亲的焦虑是儿童看牙出现抗拒行为的重要因素。 另一名研究者Thompson发现,孩子往往会模仿父母如何表达情绪。父母若积极乐观,孩子应对日常压力时就能积极面对;而相反地,消极表达占主导的父母,孩子往往不会承受
孩童时,画画是孩子最好的玩伴,幼稚褪去,长至青年时,画画是他表达自我的最好方式,中年时,画画可以帮他击退内心的浮躁,年华逝去,行进至老年时,画画能让他老有所乐,画画就是一件,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年龄,都可以甘之如饴的一件美事,让孩子学画画,是我这辈子最正确的选择。 ▼ 社会竞争压力那么大 “不能输”的劲头从家长一直传到孩子 孩子被逼着上各种培训班 孩童的天真烂漫被禁锢在考试的牢笼中 早早便有了和年龄不符的厚重黑眼圈 相比之下,画画的孩子就幸运多了 画画是一件天马行空、自由自在的事情 孩子想到什么就画什么 想什么时候画就什么时候画 没有约束,孩子反而学得更加好 画画,就是滋养孩子内心最好的方式。 ▼ 画画能给孩子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