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幼儿健康幼儿营养幼儿教育幼儿疾病
  • 培养积极乐观的孩子,两个孩子如何合作
    培养积极乐观的孩子,两个孩子如何合作

    小狐狸卡拉这几天有些不高兴,为什么呢?因为卡拉的好朋友约尼有了一个小弟弟,而且看起来约尼为此开心极了,原来幼儿园放学后他们是可以一起玩的,现在约尼总是着急着要回到家里。终于卡拉忍不住对妈妈说:“我想有个小弟弟,这样就有人和我一起玩了。” 卡拉妈妈很惊讶,原来每次和卡拉说再有个小弟弟时,卡拉会说,生了还要伺候长大,不要。而现在是卡拉自己提出来的,妈妈为了慎重再次和卡拉确认,直到妈妈真的确认卡拉是想要个小弟弟后,妈妈高兴地抱着卡拉说,妈妈给卡拉生个小弟弟。 卡拉充满了期待,他希望有了弟弟后可以向约尼炫耀一下自己的弟弟,不过在家里有个人陪着自己玩儿这似乎也是一个不错的想法。 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卡拉的小弟弟诞生了,全家人都高兴极了!可是卡拉却高兴不起来了,为什么呢?因为卡拉发现全家人都在围着小弟弟转,有的人摸摸小弟弟,有的人问候妈妈,有的人忙进忙出,包括一直陪

  • 这十个瞬间会让孩子幸福感爆棚,你的孩子拥有么?
    这十个瞬间会让孩子幸福感爆棚,你的孩子拥有么?

    前不久,萌萌狐对两个宝宝说:“过几天要过圣诞节了,圣诞老人会送你们礼物哦,你们想要什么?”大宝和二宝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有答案。也是,他们的玩具都堆成山了,应该也没有什么特别想要的了。 于是萌萌狐不禁和几个朋友讨论,什么样的生活会让孩子有幸福感?现在孩子的玩具那么多,他们似乎没有特别钟爱的,好吃的那么多,她们似乎也没有特别爱吃的,所以,现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孩子们,他们还会有幸福感吗? 聊着聊着,我们就聊起了自己的小时候,那时,我们的幸福感从哪里来呢?后来,我们总结出这十个瞬间会让孩子的幸福感爆棚!来看看你小时候是不是这样? 回想起这十个瞬间,现在心里依然有满满的幸福感有木有?而且,这十个瞬间竟然没有一个与钱有关

  • 孩子的仪式感,就可以忽视吗?
    孩子的仪式感,就可以忽视吗?

    现实生活中,人们越来越注重仪式感了,结婚要举行婚礼;过生日要举行生日派对,要吃生日蛋糕,要许愿;毕业了,辞职了……要吃散伙饭……在我老家乡下,过年时家族聚会,中午吃饭时,家族中最年长的长辈总要亲自掌勺炒菜,我们这些晚辈只能打下手,不是我们不孝顺,让一个老人来炒菜,其实这是一种仪式感,在老人眼里我们永远都是孩子,只要她健在,我们还是离不开她的“照顾”的…… 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句话,为什么我们需要仪式感?有人答,为了让生活成为生活,而不是生存。这是我最喜欢的答案。 仪式感并不只是指大人,小孩子也有仪式感,小孩子的仪式感更应该要尊重。 尊重孩子的仪式感,就是把孩子喜欢的、热爱的也当成你喜欢的你热爱的。 我们一家曾在广东几年,房子是租来的,很小。自打有了二宝,丈夫在公司又忙,我们身边又没有一个亲戚朋友可以帮忙的,实在忙不过来,最后商

  • 想密切亲子关系?制造惊喜呀!
    想密切亲子关系?制造惊喜呀!

    加班加得又累又倦。趁喝水的时候,刷朋友圈,看到女儿发了一条消息:一张小乌龟玩偶的照片,写着妈妈送给我的小乌龟,配上惊喜的表情,显示她的好心情。 这是我趁女儿没在家时拿回去,放在她书桌上的小玩具。她果然喜欢。透过屏幕想像她的喜悦,我也忍不住会心一笑,仿佛疲惫都少了很多。 现在有太多的爸爸妈妈为了打拼,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孩子互动。面对孩子的成长,会觉得愧疚,若孩子再与自己不亲,工作上带来的成就感都会大打折扣。 赚钱与陪娃难两全,似乎已是大忙人爸妈们的通病。怎么密切亲子关系?并非无解哦。 我是爷爷奶奶等长辈看大的,别说爸爸没时间,就连妈妈最常留给我的也只有背影,因为他们都得上班! 爸爸应酬特别多,在家吃完早饭上班后,多半都要在夜里,甚至半夜才能回家,那时我早已睡着了。妈妈相对好些,能按时上下班。 按理说

  • 这两点,让孩子的努力更值钱
    这两点,让孩子的努力更值钱

    有时候常常觉得,我们的孩子都非常努力啊。早晨6:00起床是他们,深夜2:00不睡是他们。上学的路上披星戴月,回家后也没有休息。但是有时候,孩子的努力似乎没有得到好的回报。孩子的努力,看起来不是那么值钱。快来看看为什么呢? 选对方的努力更值钱 小区里有两家人,孩子都念初中了,而且成绩都不好。 因为我妈妈是退休老师,孩子常常来问我妈妈应该怎么学习,这道题应该怎么做,那道题应该怎么解,一来二去就很熟悉啦,对他们的焦虑了解很多。 小蕊家爸爸妈妈认为,成绩不好,就要拼命学啊,拼命学还不好,那就拼命补课啊,夫妻俩赚来的钱,都为孩子补习文化课了,大班效果不好,就一对一,一礼拜几堂课上下来全家叫苦不迭也没办法,还要继续上下去。 他家的光就像我们小区永恒不落的灯塔似的,小姑娘每天学到半夜一点,成天学,成绩还是没啥起色,但父母依

  • 孩子小不懂事?你不教他永远不懂!
    孩子小不懂事?你不教他永远不懂!

    这几天,一篇关于母亲控诉孩子遭到校园霸凌的文章在网上疯传,说四年级的儿子被同学扔厕所垃圾筐,尿和擦过屎的纸洒了一身,孩子大冬天用冷水冲头洗了很久,之后重度抑郁。而老师定性此事为“开了一个过分玩笑”,对方家长则声称自己孩子“就是有点淘气”,“孩子小没有界限”,“随手一扔根本不懂那筐脏不脏”。 这件事到底是“校园霸凌”还是“过分的玩笑”,有待探讨,但惹事孩子家长的态度,实在令人忧虑。 “孩子小不懂事”,这论调何其熟悉。 一个月前,新疆也有过类似的事件:乌鲁木齐市一个二年级的女生在课间活动时,被男同学塞进嘴里一颗老鼠药,送医后被确诊为急性鼠药中毒,紧急洗胃才脱离危险。而对方家长的态度竟然也是“儿子年纪尚小,不知道老鼠药有毒”。 诚如网友所言,每个熊孩子背后,都有一个熊家长。 在有些家长眼里,自家孩子做了什么坏事,都可以用“孩子小不懂事”这个

  • 你为什么一定要读书给宝宝听?
    你为什么一定要读书给宝宝听?

    当你与宝宝分享一本书或者其他的阅读材料时,你可知,你正在帮助宝宝进行语言、社会—情感、智能等方面的发展。 语言 提高他的听力; 扩大他的词汇量; 学习更复杂的句子结构以便更好地说和写; 到了一定的时候,学习阅读就会更加容易和更有信心; 你不需要强迫宝宝去读和写。如果你培养了他对书的喜爱,他将渴望学习怎样去阅读和书写。 智能 提高他的记忆力; 发展终生对学习的好奇和热爱; 增加他对周围世界的理解,无论是司空见惯的还是不寻常的; 扩大他的想象力。 社会-情感 增加他对自身和对自己情感的理解; 增加他对他人感受的体会; 加强他与读书的人之间的联系。他们将通过各自对书中内容的反应以及讨论来增进对彼此的理解; 通过一

  • 家有小粗心 丢三落四的娃必须要管!
    家有小粗心 丢三落四的娃必须要管!

    孩子做事马虎可不是件小事情,不管平时多努力,关键时候一马虎就很容易让事情功亏一篑。所以家长一定要格外重视,及时纠正和引导孩子改掉马虎的毛病。 今天我们的专家就针对孩子马虎的问题给家长支几招,快来跟着小优学习吧! 诗诗都上小学了,可还是丢三落四的,出门不是忘记戴红领巾就是忘带小黄帽,不是忘记带作业就是忘记带课本,老师批评,家长唠叨,但是孩子依然我行我素。而且做作业会忘记某一项,考试会漏题,真是太马虎了。 孩子粗心,马虎的原因一般有几下几种: 1> 注意力不集中 注意力的指标有三个:指向性、分配性和转移性。 例如:注意力指向性差的孩子,在上课后老师已经讲课了,脑袋里还在想着下课时间与同学玩的游戏;注意力分配性差的孩子对外界的刺激非常敏感,窗外的鸟叫声、走廊上的脚步声,乃至操场上的踢球声都能转移他的注意力。

  • 2步走,轻松培养宝宝节奏感~
    2步走,轻松培养宝宝节奏感~

    节奏的重要性,节奏是交流的关键,声音是通过不同节奏来传达不同含义。 1.掌握了节奏,便掌握了阅读能力。 近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称“掌握了节奏,便掌握了阅读能力”。婴幼儿若没有正确处理语音、声音和节奏的能力,很有可能出现阅读障碍。但一旦掌握了节奏,在语言节奏中找到理解语义的重要线索后,就能较容易地用节奏来识别音节和单词,克服阅读和理解障碍。 2.不会说话的婴儿懂得用节奏表达思想。 不会说话的婴儿也会用“叮咚”、“砰砰砰”等拟声词来表达想法。最近看到网上有一个热门视频,是两个还不会说话的双胞胎婴儿,用“嗒嗒嗒”的不同节奏组合,进行了长达5分钟左右的愉快对话。当时看完后,我觉得简直不可思议,光靠这么简单的“嗒”的节奏怎么就能交流呢?事实就是如此神奇,婴儿之间只靠节奏就可以沟通。

  • 别责骂这个年龄段打人的孩子,其实他们内心很可怜
    别责骂这个年龄段打人的孩子,其实他们内心很可怜

    你家孩子打人吗?你经常会遭遇打人的熊孩子吗?你一般如何应对?警惕有种年龄段的孩子最好别粗暴对待。 经常会有妈妈问,孩子为什么总喜欢打人,孩子打人怎么办。无论哪个年龄段,尤其是6岁前,孩子打人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但即使是普遍问题,父母不加以引导也会导致不良行为的加剧和演变。但是,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打人背后的心理原因是不同的,盲目一刀切将伤害到孩子。 1岁 心理密码:表达反对 1岁的孩子正处于学话阶段,但很多时候由于语言的限制言不达意或根本蹦不出一两个词,当他们在跟其他小朋友相处,比如遇到其他小朋友玩他的玩具、改变玩具的摆放位置等别人做出让他不喜欢的某种行为时,他们可能会在嗯嗯了几次或完全不能表达反对的时候,着急下便容易出现打人。 这阶段的孩子对打人的行为没有任何道德色彩,他们不知道打人是错误的行为,这时就需要家长给孩子打人的行为定性——打人不对。

  • 逆反期孩子总装听不见,叫着不理人,2招专治“小龙人”
    逆反期孩子总装听不见,叫着不理人,2招专治“小龙人”

    孩子年龄大一些之后,宝妈们都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每次叫孩子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一次两次叫孩子根本听不见,非要重复或者站到他面前孩子才能乖乖的听话。 不少没有经验的宝妈刚开始面对这种叫孩子却不被搭理的情况都先要紧张孩子是不是听力有问题,去医院做一番检查之后却发现没有异常。还有不少宝妈担心孩子这种情况是不是属于自闭症,这样一想,可是吓坏了不少宝妈。 宝妈们先不要着急,慢慢的你就会发现这其中好玩的秘密: @站在高岗上:我儿子就是这样,每次让帮忙做事情都听不见,一喊去超市马上就屁颠屁颠出来了。 @小大人:孩子六岁,每次玩电脑都听不见别人说话,一说要关电脑了马山就能回答。 @多愁善感的心:每次让儿子去刷牙听不见,去吃饭听不见。只要我一说衣架呢,就马上都能听见了。 当宝妈久了就会发现孩子这种听不见的行为根本不是由疾病引起的,这

  • 淘气、不听话就是坏孩子?请不要对你的宝宝有偏见!
    淘气、不听话就是坏孩子?请不要对你的宝宝有偏见!

    一个同事对女儿采取的教育方式是放养加适当管制,她老是对我们吐槽,从女儿能四处爬开始,就天天活在这些声音中中:你家宝宝真是淘气!你家宝宝是小区里最调皮的!你家宝宝把我的什么什么摔坏了!你家宝宝被带的有点娇气…… 她说:我也常半无奈的说我家宝宝就是一个淘气包。 可是我慢慢的发现她除了调皮之外,虽然两岁多点就已经知道分享的乐趣,知道把玩具让给哭着的小朋友; 别人的玩具在回家之前会归还,从不欺负其他小朋友,也会在其他小朋友争吵的时候劝着不要吵架; 开始懂得体谅我上班的辛苦,去商场面对她众多喜欢的玩具零食只能选择一样也不哭闹,等等,慢慢的我开始听到别人夸她懂事。 但是她还是有巨多缺点,比如现在还不会自己上厕所,比如不爱自己吃饭,不会自己穿衣服; 嘴巴叽里呱啦的说个不停,偶尔在墙上乱画,把玩具书本扔的到

  • 又忍不住对孩子发脾气了?四个盒子解决问题!
    又忍不住对孩子发脾气了?四个盒子解决问题!

    又忍不住冲孩子发火了?嘘……小魔女终于睡着了,整个世界都安静了,阿门。让我掰起指头来算一算,今天在心里默念了多少遍:我亲生的,亲生的,亲生的……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竟然超过了十次! 一次是她吃早餐时,故意将牛奶倒到桌子上,再试着用舌头去舔,一脸天真的望着气急败坏的我,慢悠悠的说:因为我是小猫咪啊,小猫咪喝牛奶不都这样嘛。 一次是走进她的玩具房时,刚刚整理好的玩具房,十分钟不到又变得乱七八糟,书和玩具四处散落在地毯上。 一次是她和其他小朋友打架时,不知道为啥两个孩子撕扯到一起,她比人家个头大,却全落下风。 一次是耍赖看动画片,约定好的时间早就到了,却依然不愿离开电视机半步。 一次是我起码喊了五十遍要她刷牙,她却当我的话是耳旁风,自顾自的玩。 …… 请问上帝,你派这么个无厘头的小鬼混进我生活中,是为了

  • 宝宝为何怕这怕那?父母该怎么做?
    宝宝为何怕这怕那?父母该怎么做?

    怕黑,怕鬼,怕打雷,怕坐海盗船……你家是否也有这么一个“胆小鬼”?聪明的家长会选择尊重宝宝的恐惧,用陪伴给他力量, 带他走出怕怕的世界。 在很多家庭里,这样的宝宝并不少见,特别是两岁之后,宝宝害怕的事物更是越来越多,有时候白天不害怕的事情,到了晚上也会变得非常害怕。有一次,我和同事一起带宝宝出游,对方的儿子是一个非常壮实的两岁小男孩,白天生龙活虎玩得很High,可是一到晚上快睡觉的时候,就开始怕黑,怕陌生的居住环境,不住地哭闹,要回家,哄了好几个晚上局面才有所改善,可见宝宝容易恐惧的现象不仅在偏见中的女宝宝那里常见,男宝宝其实也不例外。 宝宝为何与恐惧结缘? 为什么宝宝很容易怕这怕那呢?这种情况的出现,其实是跟宝宝的心理发展规律有一定关系的。 ?恐惧是宝宝的基本情绪 可以说,恐惧是宝宝社会化过程中出现较早的基本情绪之一,用斯波克博士的

  • 沼气池里扔炮?!熊孩子还能再熊点吗?
    沼气池里扔炮?!熊孩子还能再熊点吗?

    年味就越来越浓了,忙碌了一年的人们都想利用春节好好放松一下。可是,奈何家里有个熊孩子,每天爬高上低,赶狗揉猫的,大人们一个没注意就指不定干了什么让人哭笑不得的傻事。撒欢玩的熊孩子们,你们还能再熊点吗? “12月19日10时许,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集贤县笔架山农场内,一名12岁的男孩往窨井盖内扔进一个鞭炮,引发爆炸后导致重伤不治身亡。经过派出所的民警调查,小男孩被炸身亡是因为下水道里有沼气,目前事故责任认定还在进一步调查中。” “同年2月6日,武汉市有两名10岁左右的小男孩在一起玩鞭炮,突然发生意外,哥哥被炸断右手拇指,肌腱暴露在外,而弟弟被炸破右眼球,流血不止,两兄弟当即被送到医院救治。经过医生的紧急手术治疗,哥哥的手指有望保住,但是弟弟的右眼眼内组织损毁严重,永久失去了视力。” 每年春节前后的这段时间里,都会有新闻报道因燃放烟花爆竹的意外事故发生

  • 1岁认物,2岁细节,3岁联想,亲子阅读你都做对了吗?
    1岁认物,2岁细节,3岁联想,亲子阅读你都做对了吗?

    1岁的宝宝和3岁的宝宝,认知程度差别极大,可是现在的绘本上通常写的推荐阅读年龄0-3岁,3-6岁,都很笼统。该怎么选择适合自家宝贝的绘本呢? 其实,宝宝对绘本故事的接受和喜好,与年龄段的心理特点有关系。 不同年龄宝宝对于绘本的接受程度,可以简单总结为:1岁岁认物,2岁细节,3岁联想。 1岁左右,认识身边的事物 1岁左右的宝宝,处于感知觉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语言能力上,会说爸爸、妈妈、单音节语气词,对讲话的注意力提高;在认知能力上,大脑极速发育,对身边的物体感兴趣,会指着图片或物体说名称。 1岁宝宝认知发展 宝宝喜欢鲜艳的色彩; 喜欢指认熟悉的事物,比如球、车、小狗、小猫等; 重复模仿动作,很难处理复杂画面和太长的句子。 了解了1岁宝宝“认物”的这些特点,就可以知道,适合他们的绘本

  • 当画笔成了孩子的"好朋友",大人便省去了许多麻烦事
    当画笔成了孩子的"好朋友",大人便省去了许多麻烦事

    一旦孩子与画笔交上朋友,大人从此便省去了许多麻烦事。忙的时候给他一张纸,一盒笔,就可以安心做自己的事了。因为画笔比其他玩具更具诱惑力,孩子从画笔中能获得更多的乐趣。 孩子出生后,父母又该想孩子长大后的事了,常设想孩子将来从事的职业。 我国民间的做法很有趣,当婴儿的手刚会抓东西时,便把各种物品摆在他的面前,婴儿的手如果抓到的是算盘,便断定他长大后是个账房先生。如果抓到的是一把小锄头,大人便摇头叹气,感叹自家的命不好,因为这孩子将来要在土里刨食,当一辈子农民。运气好的孩子无意中抓住一杆笔,一家人便笑逐颜开,因为这孩子将是个读书人,没准儿还能当大官,升官发财是老百姓的梦想。 命运预测只能当笑谈,千万别当真,但孩子抓住画笔涂鸦画画确实是件好事。一旦孩子与画笔交上朋友,大人从此便省去了许多麻烦事。忙的时候给他一张纸,一盒笔,就可以安心做自己的事了。因为

  • 孩子被欺负,教他打回去真的有用....吗?
    孩子被欺负,教他打回去真的有用....吗?

    每个家长都害怕自己的孩子受欺负,但重要的不是事后怎么教孩子打回去,也不是被打后找对方家长麻烦,出一口恶气。避免孩子成为欺凌的对象,最好的方法,是教孩子如何自己解决争端,提前演习,不让孩子有被欺负的机会! 今天推荐给大家的这篇文章,里面讲到的4个方法十分实用,每一个家长都值得花几分钟看看。 为什么就你家孩子容易被欺负? 思考很久要不要这样开头,毕竟一上来就写下这样的话看起来实在有些犀利+刻薄。 所以很多“受害者”的父母都会回避这个问题。得知自己孩子被欺负,首先责怪的是老师管理不善,对方缺乏教养,孩子胆小懦弱,却从来没想过和自己有没有关系。 大部分的研究都指出,那些容易受欺负的孩子往往有一个最大的共性就是“自尊心”很低,是同学眼中的“软杮子”。受欺负的时候不愿意主动求助,事后还不愿意与人分享。 【很多人

  • 别让男孩越来越“娘”!儿子应该这么养!
    别让男孩越来越“娘”!儿子应该这么养!

    前两天闲来无事看了一档综艺节目,立马被一小女孩圈了粉,你们来看看,是不是萌你一脸。 但是!万万想不到,人家居然是蓝孩子啊! 就知道你们不相信,就连孩子本人都不觉得自己是男孩! 在大家一致觉得“宝宝好萌”,表示疯狂喜爱之时,我隐约有点担心。孩子妈妈之前也说过,因为活动广告基本以女宝宝形象出现,孩子已糊涂了。为了不再让孩子性别继续模糊下去了,目前也恢复他的男孩角色了。 大家都知道,男孩除了身体构造不同于女孩,内在天生也和女孩不同。很多人觉得现在的男孩越来越没男孩的味道了,反而有点“娘”,其实更多的和家庭教育有关。如果你生的也是男孩,要想他长成铁骨铮铮的男子汉,要想他今后妻儿安乐无忧,亲爱的爸爸妈妈,从今日起正确打开养育男孩的世界吧。 ● ● ● 野一点,又何妨 男孩血液中的多巴胺含量较多,

  • 体罚有学问,孩子可以打但不能骂
    体罚有学问,孩子可以打但不能骂

    家法 有了规矩,有了执法者和受罚者,还需要一个执法的工具。违规的后果有很多种,其中引起议论最多的是体罚。前面我提过,古今中外都有支持体罚的理论,但是,近代的心理学家和很多的研究报道都指出,体罚会造成孩子心理的创伤,是永远不可磨灭的伤害。这些理论彼此矛盾,却又各有道理。我们究竟应该听谁的? 我相信近代心理学家的理论和研究,大多是针对以粗暴的言语和行为来强制孩子的体罚。这不是管教,而是不成熟的父母把自己的挫败感发泄在弱小、无力反击的孩子身上。作为成熟的父母,应该能够有理性地使用家法,执行体罚的管教。如果没有足够的自制力和成熟度,父母的体罚就会变成虐待儿童,应该接受法律的制裁。 有的父母会说,那我干脆就不打也不管。这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放任孩子不管教,也必定要接受不管教的后果。因此为人父母,只有努力学习,不断地成长,勇于管教,才能建立与子女之间美好的关系。 那么讲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