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安抚害怕、担忧、迟疑、伤心、哭闹的孩子,你一般是如何安慰孩子的?你可曾质疑过你的方式是否不妥?你是否知道如何才是给孩子最好的安慰?有种常见的家长安慰孩子的方式,我能说其实错得离谱吗? 一个小宝宝第一次打针,妈妈哄着安慰:“不痛不痛,一下子就好。”针扎下去之后,宝宝表情充满恐惧,“哇”一声哭了,从此看到针头就像看到怪兽,因为突如其来的疼痛,让孩子感觉太可怕了,这样的后果,是孩子下次看到护士递来的温度计、喷喉管……也会抗拒得厉害。 孩子吃药,犹豫间,父母为了让孩子尽快把药吃下去,便哄着安慰孩子:“药不苦的,真的不苦。”药灌下去后,孩子又被惊吓了,从此抗拒吃药,即使在下一次药物真的是甜的,孩子也会拼命反抗不吃,因为孩子认为,爸妈肯定是骗人的。 一个孩子哭闹着不让妈妈上班,妈妈慌乱中安慰孩子:“宝贝不哭,妈妈去上班,一下子便会回来。”孩子同意了,满怀期待地开始等
不婚主义的人说,我一个人的生活多么的自由无牵绊,为什么要和另一个人再加上一个哭闹的宝宝过一地鸡毛的生活?麻麻们看到这里会不会一脸呵呵,想把宝宝带来的幸福和满足晒他们一脸? 其实两个人过日子有磕磕绊绊再正常不过,加上宝宝出生以后,各种关于带娃的矛盾也是集中炸开了。在孩子面前想发怒的时候,粑粑麻麻都是怎么样的呢? 你一言我一语 蓝瘦香菇..昨晚才被孩子他爸骂了,我带着孩子回床上睡的时候自己哭了,我儿子才两岁,在一旁说,怎么哭了,哭了,妈妈好妈妈好,亲我脸,他用自己的方法来哄我,我心很难受。 小时候爸妈吵架,三兄妹就躲在门后面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一起哭,还不敢哭出来声来,特别害怕! 我和老公就经常吵架,一吵架,小东西就会说妈妈别说话。现在的小孩子都很聪明的,哪怕你说话大声点,语气重点,她就能
下班的时候路过一所小学放学,一个妈妈领着一个孩子在我身边走。孩子说:妈妈,小雨发烧了没来上学,我们发了新书,我帮他领了,我们给他送到家里去吧。 妈妈说:送什么送,他发烧传染了你,你怎么上学?你怎么那么多事!那么多同学呢,别人怎么不领。 孩子说:咱们家离小雨家近啊,我们又是好朋友,不是应该助人为乐吗?老师说做人要善良! 妈妈恶狠狠地说:善良有个屁用?人善被人欺! 望着母子俩渐渐远去的背影,我心里一阵发冷:这样赤裸裸地抵制孩子善良的妈妈将来会把孩子教成啥样? 曾经看过一句话:聪明是一种天赋,而善良是一种选择!显然,这个妈妈选择的是不让孩子善良。 孩子是纯真无邪的,他们最终长成什么样,完全取决于成长的环境和所受到的教育。 如果所有妈妈都像这个妈妈一样教育孩子,等到孩子长大后,他会生长在一个怎样的世界里?
孩子不听话?孩子越来越叛逆?尽管扯破喉咙、大吼大叫,可依然达不到想要的效果?为了孩子心力憔悴、头疼,怎么办?看看人家高情商妈妈,是如何轻松搞定熊孩子的。 这样说话的最大好处是,能让孩子自主自愿的顺着我们方向来。因为你说话的语气既表达了自己的意愿、给了回旋余地,同时还含有对他尊重的成份,让孩子感觉被重视。你的要求通常情况下,他都会听、帮助你实现。有时候仅仅是我们大人改变一下说话语气和方法,结果就大不相同。 教育孩子这方面,有时只有父母止步,孩子才能迈步,亲,试试吧!
前几天,小诺放学回家后饿了,要吃之前在超市买的鸡蛋馒头。我把冰冻着的馒头拿出来放蒸锅里蒸着,开始准备晚上的饭菜。 没过多会儿小诺就问我:馒头好了吗?我说还要过一会儿。过了半分钟不到,小诺再问我:妈妈,馒头好了吗?我说:别着急,要有耐心!又过了片刻,小诺第三次问我:馒头好了吗? 在得知还要过一会儿之后,小诺终于不耐烦地问我:你说的一会儿是多久啊? 我想了想,告诉她是5分钟,并让她去客厅看分针指到几了,她说指到2,我告诉她等分针指到3,馒头就好了。 小诺哦了一声之后,再也没来烦我,自己找了本故事书,面对挂钟坐着读去了。5分钟后她非常激动地告诉我:“妈妈,分针指到3了,我可以吃馒头咯!” 孩子在得知“一会儿=5分钟”后,从烦躁着急变得安静而有耐心,前后两种行为的巨大反差,让我不禁开始反省:我常批评小诺太着急、缺乏耐心,是孩子真的没有耐心,还
其实我一直都挺好奇的,为什么同样的父母(基因相同)、同样的教育方式(成长环境相同),她们之间的个性会有如此大的差别?简直是“天上一脚,地上一脚”的感觉。我想也正因为这样的差异,才给我们育儿之路增添了无数的挑战与惊喜。 我家老大和老二,从照片就能看出来,两个姑娘的性格有非常大的差异。 老大,是比较典型的外向型女侠个性,从早到晚说个不停,带她出去约会,嘴就没有闲着的时候,问题问个没完。平时喜欢玩刀、枪、汽车、乐高,看《丁丁历险记》,《变形金刚》,敲架子鼓,经常带着妹妹们疯玩儿、疯跑,T恤短裤对她来说是最佳装扮,方便啊。 老二,是典型的内向型的公主个性,只要老大不在,她就很安静,很少问问题,出去约会也很少说话,问她想吃什么,也是用点头、摇头来回复你,平时喜欢弹钢琴、画画、做手工、整理,看《小马宝莉》,玩芭比,经常给妹妹们设计、搭配衣服,一
昨天小区一位妈妈拉住我,一脸严肃地对我说:“涵涵妈,这可咋办啊?轩轩最近总是不停地说屎尿屁,还很兴奋,我和老公都制止不住!” 她说完就看到涵涵在一边哈哈大笑。涵同学不是在笑轩轩,而是她听到了“屎尿屁”就兴奋。 涵涵有很长一段时间都不热衷这三个词了,之前那可是说的很起劲儿。现在只是偶尔让我去她的小马桶那里,看看她今天拉出了一条鱼,或者又拉了根胡萝卜,那神情好像自己搞了多么了不起的杰作一般。 为什么孩子对屎尿屁那么热衷呢? ◆ ◆ ◆ ◆ ◆ 孩子在自我探索 按照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对性心理个体发展的划分,1-3岁是肛欲期;3-5岁是生殖器期。 妞儿们可能会发现,宝宝有一段时间特别喜欢憋屎憋尿,总是等到憋不住了,才跑去解决,有时难免会弄到裤子上,让人很恼火。 这是因为宝宝有了新发现,他们
有调查显示,孩子出生后第一年,夫妻的离婚率是最高的!除了孩子出生后家庭琐事的烦扰和社会角色转变后的不适应,造成离婚最直接的因素,就是床上那点儿事。(别想污了,我是说在床上怎么睡觉的事) 你家睡对了吗? 宝宝睡中间,三口人睡一床 传统型妈妈 “我们小时候就是这样跟爸爸妈妈睡觉的,有了宝宝自然也还是这么睡。”妈妈会认为这样睡宝宝和爸爸妈妈都有接触,增进感情。宝宝睡在中间也更安全。这样的妈妈在育儿中,中规中矩,观念难免有些老旧。妈妈应该多看一些科学育儿的书籍,刷新自己的育儿知识。 优点:爸爸可以偶尔帮妈妈照顾宝宝,让妈妈睡得更好,一家三口家庭稳固。 缺点:不仅仅是空间上的,更是在心理和夫妻关系上的被阻碍,不利于增进夫妻感情;不利于宝宝的睡眠,空气不流通、容易被压到,宝宝也会受到身边人翻身的影响使得睡眠质量降低。 妈妈睡中间,三
曾经有个很可爱的小狐狸,他的爸爸妈妈都非常爱他,总是买很多的玩具、很多的好吃的。每天早晨妈妈都会问他,“宝贝,你想吃什么呀?”小狐狸说我想吃“鸡”,妈妈说你想要吃什么口味的,小狐狸说:“咖喱味的。” 狐狸妈妈一般都会满足小狐狸,这次也不例外。中午狐狸妈妈为小狐狸准备了美味的咖喱鸡。当美味的咖喱鸡端上来时,小狐狸突然说:“不想吃,我想要吃红烧的。”狐狸妈妈很生气,但是在吃饭的时间又不方便发作,转身去了厨房,做了一盘红烧鸡给小狐狸,小狐狸高兴极了,开心的吃了起来! 晚上,狐狸爸爸出差回来,还给小狐狸带了新的礼物,一只可爱的小刺猬,小狐狸急不可待和小刺猬玩了起来,狐狸爸爸看着小狐狸这么开心,自己心里也开心极了。 第二天早晨,狐狸爸爸看到小刺猬的不见了,小刺猬的小笼子被随意的丢弃在草丛里。狐狸爸爸看到后伤心。他出去找了很多地方,终于找到了小刺猬并把小刺猬放进了笼子里
随着二胎政策的落实,很多父母有了第二孩子的计划,越来越多的家庭结构开始发生变化。但是这些父母自己成长过程中属于独生子女,成长过程中没有兄弟姐妹相伴,自然在抚育第二个孩子时往往会遇到一些困惑。 在多子女的家庭结构中往往会发现每个孩子的个性是不一样的,就像本案例中的哥哥表现的比较敏感不善言辞,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显得比较疏远;得不到家人的宠爱。 而弟弟却表现的活泼可爱,很会讨家人的喜爱和关注;看上去兄弟两个性格上反差比较大。 作为家庭中的老大哥哥来说,一般最开始是会受到家人的关注和呵护的,但是自从有了一个弟弟或者妹妹之后,内心就会感觉父母的爱不再属于自己,重心会偏向于弟弟或妹妹。 这样前后的反差会让家中的老大会感觉比较失落和不适应,对小自己的弟弟或妹妹是有嫉妒和敌意的,觉得他们是跟自己来争夺父母爱的!因此对他们表现的态度上不会很友好,
教育孩子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生活中就有很多妈妈被孩子气到崩溃,纷纷从文静女神变成唠叨老太。对着孩子唠叨的时候,难免要发一些牢骚,而其中一部分牢骚则对孩子的成长不利。那么都有哪些牢骚不能对着孩子发呢? 1.“你真是个笨蛋,连这个都不会!” 如果妈妈们恰好比较忙,而宝宝又在旁边问东问西,那么就会变得没什么耐心:“烦死了,这个都不会,你怎么这么笨啊!”孩子听到妈妈的呵斥自然会哇哇大哭,而妈妈们却不觉得自己错了,反倒认为孩子又不听话了。 除此以外,很多妈妈总是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孩子的能力,比如对于大人来说,15+10=25是非常简单的题目,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这道题严重超纲。如果妈妈用自己的标准来判定,那么孩子又会被贴上“笨”的标签。 生活中,妈妈们可能会带着孩子去亲戚家串门,为此就免不了“喊人”。而如果孩子比较怯弱
这两天在微博上看到一个国外的圣诞主题短片,感觉内心一下子被什么击中了。影片最开始,是一群大人正在忙着为圣诞节做准备,他们购物、访友、砍圣诞树、准备圣诞晚餐、拍照分享到朋友圈……每个大人都忙得不可开交。 父母们看似在为给孩子准备一个圣诞而不停的忙碌,可是跟在大人身边的孩子们,感到被受冷落。父母没时间陪他们说话,没时间陪他们玩耍,没人在意他们的情绪。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有这么多事情都必须去做。 直到父亲忙着把彩灯挂到屋顶的时候,他注意到了女儿孤单失望的眼神。 那一刻,父亲终于明白,女儿最想要的是什么。父母放下了正在忙活的事情,放弃了过一个完美的圣诞节的想法,衣服不马上熨烫有什么关系,杯子不马上刷干净有什么关系…… 孩子想要的圣诞,不过就是父母能专心陪着他们玩耍的圣诞! 这时,
家里青春期的娃,学会了敷衍我。让做个啥,蛮蛮的答复常常是甩英文“OK,OK,Mom”,然后没有变化。如果我不仅说,人还走过去对着他说,他就会一边甩英文,一边客客气气,送客一般帮我转个相反于他的方向送走,然后还是没有变化。 来回几次,事情还是没做,我就不禁大为光火起来。 现在的很多育儿文都各种号召大家制怒,是非常好的开始,也说明,这是最最常见的育儿现状。 当家长用对孩子大喊大叫的方式来管教孩子,结果有可能是哪些? 孩子会习惯于这种大喊大叫,不这样就不会重视问题; 你会失去孩子对你的尊重,有些孩子甚至如果被骂得太多,会选择放弃。他们学会对你关闭心门,因为他和你之间那种信任的纽带已经被扯断了。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孩子将不再想取悦于你,不和你一条战线,更难听从你; 孩
公主与王子,完美的爱情。童话里都是这么说的。这个童话却是个例外。从格林到安徒生,童话里的公主都是美丽优雅,但又弱不禁风,这个童话也是个例外。 她失去了城堡,失去了华美的衣服, 外表变得狼狈不堪, 但她比任何一个公主更加聪明智慧, 有血有肉。 她用自己的勇气与智慧, 征服了每一个读者, 她,就是一位与众不同的公主, 纸袋公主。 故事讲了什么? 公主和王子一开始就要“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可是火龙却把王子掠走了,还把城堡烧得一干二净。公主只好穿上一个纸袋,然后勇敢地追赶火龙,要救出王子。 公主用自己的机智打败了火龙。谁知王子却嫌公主衣衫褴褛,公主气坏了,骂王子是一个没用的家伙,然后扬长而去。 一条巨大的喷火龙从山洞里探出头,鼻子里还喷着烟。他
几乎我每次给CC立规矩,都会收到来自隔辈人的“关怀”:她还小呢,听不懂,大点就好了。如果说这世界上真的有坑妈语录排行榜,那么“大点就好了”绝对是这世界上最大的谎言。 国内的父母通常立规矩的时间比较晚,因为觉得孩子还小,打又打不得,说又听不懂。 可是如果小的时候采取放任的态度,等3岁之后,能听懂的时候,很多问题就已根深蒂固,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习惯,再想扳回他的不良行为就更难了。 同样让宝宝把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你觉得是2岁的幼儿好管,还是12岁的少年好管? 国外非常流行一种“漏斗教育”,认为幼儿早期的规矩应该立的多一些。因为他们还搞不清楚“是”与“非”,需要爸爸妈妈的适当引导才能学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反而孩子越大,他的主观意识和自律性越强之后,妈妈应该放手越多。 孩子最初的世界,是我们给的
别将IPAD当成临时保姆 没错!我们总是为孩子沉迷于电子屏幕而担心,但平心而论,这里面有没有我们的无心之过呢?在孩子要求我们陪他玩一会儿的时候,在我们忙着做家务没工夫搭理他的时候,在漫漫长路上他想和我们聊会儿天而我们却没心情的时候,我们有没有过用一块电子屏幕打发他呢? 电子屏幕最可怕的地方在于,会让孩子习惯和冷冰冰的屏幕打交道,而不是和热乎乎的人交流!当iPad只是我们和孩子共同分享乐趣的一种媒介,而不是我们为自己偷懒找来的廉价保姆,我们对孩子玩乐的进度和时间,就有着较好的控制力,而孩子也不会因为“身不由己”的沉迷影响与妈妈或其他人的交流。 争执不一定是因iPad而起 想让孩子关掉iPad,他宁死不从,或者磨磨唧唧地央求你再玩一会儿。于是我们把祸水泼到iPad身上,觉得都是它惹的祸。但细细想来,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孩子是不是就会因为我们没有满足他对
远远五岁,姥姥姥爷带大,这个小孩脾气暴躁,任性,习惯指挥他人,语言过激,爱哭等,刚开始来园时指导老师答应他一些条件,他才让爸爸妈妈走,后来能顺利来园了,但是经常瞪大眼睛,满脸怒气,与其他小朋友在一起时,经常无故推打小朋友,损坏他人作品,胆小的小孩经常被他弄哭。胆大的小孩被他招惹·后立刻引发对立情绪,他便说一些过激的话,还大嚷大叫,老师问及原因,他总是表现出一副受害者的样子。 我们经常看到没有被满足时孩子大哭大闹,在地上打滚,或抱着成人的大腿赖着不走,一般孩子在这种状态下听不进去任何劝告,除非成人满足他们的要求。 孩子出现这种问题通常与家庭有关,心理学家认为容易造成孩子性格暴躁的有以下几种。 一是家庭不和睦,夫妻之间常因家庭琐事闹矛盾,轻者吵闹,重者打架;二是父母私心严重,不尊敬老人等,孩子受此熏陶,便会形成心胸狭窄的不良性格;三是父
每位父母都希望孩子在成长中把最大的潜能发挥好,走上更宽广的平台,遇见更优秀的自己。可是,怎样才是正确的让孩子一步一步朝着最优秀的自己靠近呢??孩子和成人一样,内心都有三种感受区域,分别是舒适区,挑战区,还有恐慌区。 舒适区:这个是孩子最喜欢的区域,在这个区域里,孩子有安全感,不会有压力。可是长期呆在舒适区里,容易懒惰不愿意思考,不上进,不够自信,更别说会使出全力了。 挑战区:就是高于孩子现有的水平区域,比如孩子平时考试都有九十分左右,你鼓励他再努力一把争取九十八分,他觉得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看得见希望比较有信心,不会有太大压力,有冲劲。这时候家长再使把力推一推,孩子就会积极主动,跃跃欲试,全力以赴,充分发挥实力,很有可能达到最好状态。 但是,千万要记得不能太着急,不能拔苗助长,否则,一不小心就误入了恐慌区。 什么是恐慌区?就是让孩子感受到了无法战胜
小宝今年已经快4岁了,为了让小宝能够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妈妈决定让小宝一个人睡。刚开始的时候,小宝死活都不愿意,感到和妈妈分开了,心里十分的害怕。经过妈妈的开导之后,小宝算是同意了,于是妈妈就把家里的小屋子专门收拾了一下,作为小宝的卧室。 可是,小宝只睡了一个晚上,就再也不一个人睡了,而且晚上小宝还哭闹个不停,嚷嚷着非要和妈妈挤在一起。眼瞅着小宝都开始上学了,不能总是这样还要父母陪着睡觉吧?这让爸爸妈妈很是发愁。 观点分析: 其实孩子独睡的好处很多父母都知道,可是在刚开始的时候孩子往往不愿意的。一般孩子都会不停的哭闹以表示自己的不满,或者晚上偷偷的跑到父母的房间去蹭被窝。那么到底如何才能让孩子更快接受独睡呢? 1、多鼓励,让孩子不再胆怯 一般来说,3岁大的宝宝可以接受一些基本的道理了,这时候父母可以
家长随口的夸奖,可能意识不到会带来怎样的消极影响,直到有一天,发现孩子变得害怕失败,经不起一丁点儿挫折。总是笼统地表扬孩子,比如你真棒,会让孩子无所适从。 现在我们这年轻一代,基本上都知道教育孩子要“正面激励”,但是整天“宝宝真棒!”“宝宝太厉害了!”这么一味地夸,真的好吗?万一哪天没人夸了,孩子心里难道不会有落差?所以,夸孩子可以,但要讲究方式方法。 如何表达才是对孩子最适用的夸奖方式呢?一起来看看这些基础的表达方式,夸孩子要夸到点上! 看完之后,你总结出要点了吗? 一、夸具体不夸全部 “宝宝真棒”,这样的表扬对家长来说真是轻车熟路。在家长眼里,孩子的每一个成长细节都是值得惊叹和赞美的——宝宝会笑了,宝宝会翻身了,宝宝会蹦了,宝宝说话了……就是在这种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