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华生曾经研究过婴儿对恐惧的习得。有一个叫阿尔伯特的10个月大男孩,起初并不害怕带毛的动物,并敢于跟小白鼠、兔子、狗等动物接触。他害怕的情况只有这样几种:被人用手托着时突然松手,用木槌敲打钢条发出剧烈的噪声,用手箍住他的头部使他不能动弹。 当小阿尔伯特跟小白鼠接触的时候,研究人员立刻用木槌敲打钢条产生剧烈的噪声,小阿尔伯特立刻回避小白鼠,并把脸藏起来,他开始有些惧怕,不敢轻易接触小白鼠。当他试图再次接触小白鼠的时候,研究人员再次用木槌敲打钢条产生剧烈的噪声,小阿尔伯特再次回避小白鼠,并开始发抖。有了几次这样的经历,小阿尔伯特形成了对小白鼠的恐惧。后来,小阿尔伯特甚至开始惧怕一切带毛的东西,如其他小动物、毛皮大衣、头发等等。原来,他把这些事物跟使他害怕的强烈噪声联系起来了。 可以说,宝宝害怕某种动物,大多是由于爸爸妈妈或其他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
很多家长不相信孩子的老师,导致孩子学习成绩下降,反而怪罪老师,要相信孩子,相信孩子的老师,相信他们的教学水平,相信他们才能真的帮助你的孩子提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家长们开始有了这样一些可怕的观念: 01.学校的老师不值得信任。 02.学校的老师都没有师德,整天想着让孩子去辅导班,他们和辅导班穿一条裤子。 03.老师连批改作业都让家长参与,我们还要老师干什么? 诸如此类的观念在发酵、蔓延,在网络形成可怕的舆论,然后这种观念转变为家长的行动就是:赶紧给孩子报名各种辅导班。 以为给孩子报名了辅导班孩子的学习成绩就会提高,给孩子报名了辅导班家长就能轻松,给孩子报名了辅导班就能积极的对抗“老师的不作为”,给孩子报名了辅导班孩子就会有更明媚的未来…… 家长有什么样的观念其实不要紧,要紧的是家长的观念一旦“
为什么你的孩子没有别人家的孩子来得孝顺呢?孩子不孝顺是谁造成的?要知道自己的孩子不孝顺只能怪自己,很多都是父母从小亲手“培养”成的。 如今很多的老人,都会偷偷流泪,抱怨自己的子女不孝顺,然而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其实不孝顺的子女,大部分都往往都是父母从小亲手“培养”成的。 如今很多父母都非常的溺爱孩子,对孩子更是照顾的无畏不止,甚至孩子都十多岁了,吃碗还要喂着吃,哄着吃,家务活和孩子完全没有一毛钱关系。记得有一句老话叫:“慈母多败儿”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是这样的,除了让自己的孩子无能之外,还会让孩子变得不懂感恩,不孝顺父母。 除了在家里,什么都不让孩子做意外,还有很多父母特别护短,在孩子小的时候,不小心摔倒了,父母会对孩子说:“这都是地板的错”,等孩子长大后和小朋友发生争执了,父母又会说:“都是别人家孩子的错”。这样表面上是“爱”孩子,其
为什么熊孩子那么多?到底是熊父母多还是熊孩子多?为什么美国的孩子很少被打骂,养的自由又放任,却很少看见搞破坏的熊孩子? 国内有一类社会新闻或者话题总是会很吸人眼球,叫做“熊孩子闯祸”,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个刷新认知下限熊出天际的倒霉孩子出现,引起舆论一篇哗然: 什么泼火锅汤烫人脸啊;往电梯上撒尿啊;20楼往下扔瓶子啊,用可乐洗钢琴啊;甚至闹出各种人命的…… 对这种熊孩子,所有的吃瓜群众的评论好像来来回回离不开俩字——欠揍! 就好像孩子挨多少打和他的道德品质直接成正相关一样。 吃瓜群众不负责任的随便打打嘴炮就算了,当父母的千万不可以这么简单粗暴的看问题。 如果孩子挨多少揍和道德水平真的挂钩,那些立法禁止打孩子的欧美国家,应该满街都是无法无天捣蛋作乱的熊孩子才对。 但事实好像正好相反。 经常有人问橙子,美
怀孕时,妈妈们每天揣着个肉球,这不敢那也不敢,都想着赶快“卸货“放飞自我。没料到,“卸货”后要操心的事情更多!虽然看了几十本育儿书,还是会担心照顾不好宝宝。宝宝哪怕有一丁点“坏毛病”,妈妈们都焦虑不已。 但养孩子,不是越操心孩子就越好。2岁前宝宝的好多“坏毛病”都不用管,而且很可能越管越严重呢! “摸私处”不用管? 为什么不用管 孩子摸私处与啃指甲类似,都容易将注意力转移到身体上,以缓解无聊或紧张的情绪。它是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与成年人的性自慰是两回事。 孩子摸私处多数会在6-7岁时自行消失,这个阶段如果遭到父母的粗暴制止,会让孩子有深深的负罪感,对“生殖器”产生恐惧。严重的会影响到孩子未来的身心发育,甚至导致将来孩子的性功能障碍、性冷淡等。 ▼支招:宝宝“摸私处”家长应当怎么办?
孩子动耳朵动眉毛怎么回事?是不是因为孩子拥有与众不同的特异功能?你家孩子有什么异于常人的特异功能吗?下面来看看吧。 我的小侄子刚刚五岁,特别可爱,外貌上遗传了我哥和我嫂子的全部优点,特别讨人喜欢。最近见面时我对小侄子说:“你这么可爱,给姑姑唱首歌好不好啊?”小侄子回应道:“我不想给你唱歌,我有一个特异功能,你看不看?” 我说:“必须看。”侄子说:“我会动耳朵。”然后侄子就开始表演动耳朵给我看。这时候嫂子说:“他就是这段时间看大耳朵图图看的。”看到侄子会动耳朵,我也忍不住试了一下,发现我的耳朵竟然动不了,看来这真的是侄子的特异功能。 动耳肌决定着耳朵是否会动 我的侄子年纪那么小,都会动耳朵。而我比他大十来岁,竟然不会。会不会动耳朵跟年纪大小有关系吗?这是独属孩子的特殊技能吗?其实不是这样的。会不会动耳朵跟年纪大小没关系,会不会动耳朵属于个
“退缩型人格”的孩子有多让人心疼?6岁前看不算晚,家长别忽视。小朋友就是明显的退缩行为的表现,也可以说是退缩型人格。 一、“退缩型人格”的孩子有哪些明显表现? 1.缺乏对自我能力的认知 具有退缩型人格的孩子常常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低,认为自己做什么事情都不行,都做不好,常常是一种消极的心态去面对事情,内心自卑、怯懦。尤其是在面对困难是,自动选择逃避,亦或者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会将自己隐形,会自我评价为“我不会”“我不行”,不会主动表现自己。 2.喜欢独自一人,不喜欢群体 因为退缩型人格的孩子喜欢独处,所以常常被人忽略这种不正常的表现,会认为孩子只是孤僻或者内向。这样的孩子不会喜欢和人打交道,只喜欢独处或者和玩具、书本这一类没有生命的物体打交道。 还有一部分孩子内心不是特别抵触与人交往
终于结束了,七年的教师生涯,老学姐心平气和说起了自己的辞职“风波”。那天都下午了,班里几个“老油条”还是没交头天的家庭作业,本来早上问原因的时候,几个孩子就在推诿,口头教育了,赶作业的时间也给了整整一天,结果人家还是“交白卷”。实在气不过去,学姐就把几个学生赶到走廊上罚站补作业。 这下可好,几个学生磨磨唧唧挨到放学,家长来接孩子,看着眼前的罚站场景,家长二话没说,冲进教室就对老师一顿劈头盖脸地大骂。 无非就是孩子这么小,再有错也不能这么罚,多伤孩子自尊啊。学姐再苦口婆心地陈述理由也没人听。 然后家长们就硬要问领导讨说法,还说要反映到教育局去,告老师“体罚”学生。众人面前,学姐百口莫辩,家长几个受罚的孩子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学姐俨然成为一个“施暴者”。 没办法啊,领导学校压力大,只好让学姐停两天课“反省”,顺便做下深刻的自我检
在买玩具的时候可以参考这三个原则:1.设计简单 2.玩法多样 3.随宝宝年龄增长玩法会变化。 而最符合这三个原则的玩具,绝对就是积木了。 积木玩具对宝宝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1培养宝宝空间想象力 积木是以最基本的立方体图型,创造出特别的模型,因此可以培养宝宝对前后左右上下等空间的想象力,帮助宝宝认识空间结构。 2培养宝宝手眼协调能力 积木对于培养提高孩子的抓握、插入、扣紧和旋转等能力也是有很大的帮助的,还能培养训练孩子手眼协调能力。 3提高宝宝观察分辨能力 在选择积木时,需要筛选一些形状和颜色的积木出来,可以提高孩子的观察辨别和筛选的能力以及颜色的分辨能力。 4培养宝宝的抗挫折能力 积木一个小失误就会导致失败,因此可以培养和提高孩子纠正失误、改正错误、发现失败原因的能力。 囤宝最近也到了喜欢
妈妈,我3岁就年薪百万了,为什么你还踢我打我?拍照工作中被妈妈打的事,相信大家都已经有些了解了,被妈妈踢打这件事一定不是妞妞妈妈道歉信中写的这么简单。 果然,当我回到酒店找到妞妞妈踢妞妞的视频时,我内心的愤怒真的不知道要用什么来形容。 视频中,妞妞小心翼翼地放下手上提着的小花篮,估计她都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突然背后就遭到了飞起的一脚,踢得她趔趄了一下。 伴随而来的,还有毫不留情地谩骂: 这个对她又踢又骂的,是她要跟着一起生活,叫“妈妈”的人。 以妞妞3岁的认知能力,她一定不知道为什么妈妈要这样对她,但她内心一定会认为是自己不好,是自己又做错了什么,所以妈妈才会不高兴,才会这样对她! 看了这段视频,再来看妞妞妈道歉信中所谓的“绝无虐童之意“、”女儿是我的至亲,绝对受到最好的关护和疼爱”,
和宝宝分床睡了怎么做?很多新妈妈应该都在纠结要不要和宝宝分床睡、什么时候分床睡?在西方观念的影响、中国传统思想,还有自己对宝宝的依恋中摇摆。但是为了宝宝的身心健康的发展,选择好时间最关键。 过早过晚都不好 在美剧里,我们经常会看到宝宝从出生开始就开始和爸妈分床睡,于是现在很多中国父母也开始学习这种方式。 但你知道吗,太早分床睡,其实对宝宝也有很多弊端。 1、过早的分床睡危害 亲子的贴肤交流会让宝宝感到安心,身心得到放松,而且会促进体内后叶催产素的分泌,促进生长发育。 同时还能加深宝宝与爸爸妈妈之间的感情,也有利于提升宝宝的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将来独立性的培养。 对于哺乳期的妈妈来说,同床睡照顾宝宝更加方便,喂夜奶时也不用特意起床,能让新手妈妈充分休息。 虽然西方国家的家庭有从宝宝刚出生就分床睡
为什么我的孩子不快乐? 前些天一位妈妈带着孩子来找我,一见面就劈头盖脸地抛出一连串的问题:“为什么我的孩子总是不快乐?她什么都不缺,要啥有啥,学习成绩好,生活环境好,家里有足够的钱供她去世界各地上学,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很疼爱她,可是为什么她从来都不开心呢?” 坐在妈妈旁边的女孩一脸平静,仿佛刚才妈妈的抱怨在述说别人的事情,一副麻木不仁与己无关的样子。 我与这个女孩长时间谈心之后,才了解到了事情的原委。原来这个女孩(化名甜甜),在高中一年级的时候就被父母送到了英国,寄住在一个英国老夫妇的家中。这对老夫妇家中还有一个女孩Marry,也住在这个家里,她是这对老夫妇的孙女。由于Marry的父母是地质学家,常年在澳洲考察,所以从小就将Marry放在爷爷奶奶家抚养。 初次来到异国,又生活在一个完全陌生人的家里,心里很害怕,甜甜不知道该怎样与那些人打
我们总说:天下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可事实真的如此吗?当父母的语言像子弹一样射向孩子的心时,孩子感受到的都是父母的恨,就像我们当年一样。 最近看到了一个关于语言暴力的短片,看完后感触非常多,今天我将它分享给所有的爸妈们。 该片讲述了六个真实的少年犯的故事,因为不同的犯罪方式进入看守所,彼此却都有一个共同的经历:童年遭受过父母的语言暴力。 正是这些语言最终变成了导致孩子们犯罪的凶器。 下面这个视频犹如一把尖刀,看了以后都会刺痛了无数人的心,尤其那些已为人父及人母。 曾经的我认为有严重暴力倾向或违法犯罪的人,童年肯定受到了非一般的“精神虐待”,他们与我们,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可是看了视频才发现其实这一切每天都在我们生活中上演,甚至熟视无睹。 视频中的少年也是笼罩在“别人家的孩子”、“你真让我丢人”、“你
宝宝在外面非常害羞和怯生,只能和妈妈粘在一起,不能让别人抱,我该怎么引导? 我家是14个月大的男宝儿,白天由老人带,下班父母会一直陪伴。宝宝去早教中心上课也很认真,就是很害羞,一直要往妈妈身上爬,有时认识的老师摸一下抱一下都会大哭,与在家时完全不一样。 我该如何改善宝宝的害羞情况? 一岁多点仍是宝宝粘妈妈和怯生的高峰时期。在外面比如早教中心,不同于家里熟悉的环境,宝宝会表现出陌生人焦虑,所以会感觉宝宝在外比在家里要害羞。另外,对于新环境宝宝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适应过程长短因宝宝的气质特点不同而不同。虽然宝宝喜欢上早教,但他还没有完全熟悉环境,新环境和人群让他产生紧张不安,所以他会往妈妈身上爬来寻找安全感。家长说“有时认识的老师摸一下抱一下都会大哭”,不是说家长已经认识的老师,而是指宝宝已经认识、没有陌生
宝宝不会玩玩具怎么办?很多爸妈担心宝宝不会玩具是不是因为不够聪明的原因?经常看到有新妈妈问我这样的问题:给宝宝买了好多玩具,又漂亮又益智,可是宝宝为什么不知道玩,只知道塞到嘴里啃啃啃呢?是不是太笨啊?怎么教他玩玩具呢? 看到这个问题,总让我想到一个科幻故事,差不多可以类比这个情况: 说,外星人想和地球人沟通,于是发射到地球一个黑匣子,里面是一些外星人的信息,地球人拿到了黑匣子搞来搞去就是研究不明白里面的奥秘,外星人看了于是说:地球人实在太笨了,总拿眼睛看什么?为什么不用脑电波感应一下呢? 如果你对一个7个月内的小娃提出要他“用手玩玩具”的要求,无异于外星人对你提出“用脑电波感应一下”的要求。 你说他为啥不用手玩啊?因为他没有这个能力啊! 小宝宝们会在很长时间里会感觉自己有一双机器猫的手,完全不知道自己的手指头是
如今很多独生子都很高傲,在某些方面会体现出霸道的一面,这是很多父母们感到不知道要怎么办的事情,那么对于这样的霸道孩子,父母要怎么去教育呢?下面来看看吧。 我的孩子由于爷爷奶奶的娇惯,越来越霸道。一天他的小表弟(1岁半)来家中玩,每个孩子都分到3个草莓,可是我的孩子竟然将小表弟的草莓抢过来吃了。当时我批评了他,让他马上给小表弟道歉,孩子就是不肯,还大哭起来。奶奶说:“干吗让孩子感到不好意思!不就是多吃了几个草莓吗!他才3岁!”对于孩子的霸道行为,难道不应该让他感到羞愧和内疚吗? 答:必须指出的是,羞愧和内疚虽然是负面的情感,但是它是孩子情感生活中的正常部分。适度的羞愧和内疚感对孩子的成长是必要的。孩子在1岁至1岁半时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及开始的社会交往,逐渐产生羞愧、内疚等情感。这是与社会性需求有关的情感体验。当孩子做出了感到羞愧和内疚
宝宝多大分床睡比较好?何时分床睡怎么看?何时分床睡有依据吗?关于这一点,很多吃瓜群众都表示不能接受:“孩子都已经这么大了,怎么还能和妈妈一起睡呢?” 可即使我们都知道,孩子与父母分床睡是必然的结果。但究竟什么时候分床睡是最好的,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有的说0岁,有的说1岁,也有的说3岁,众说纷纭。 其实在国外,科学研究早已表明:“和孩子分床睡的最佳年龄是0岁”。也就是说,孩子一出生,就应该和父母分床睡。 这项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与4个月内分床(房)睡的宝宝相比,未分床(房)睡的宝宝睡眠质量相对较差,睡眠场景不安全的因素也更多,更容易发生与睡眠相关的死亡问题,比如捂被综合征,新生儿猝死等等。 很多父母,尤其是爸爸,和孩子睡同一张床时,睡梦中很有可能会压到孩子;或是不小心用手或被子捂住孩子的口和鼻,造成孩子窒息。
都说我们老一辈的父母很吝啬对孩子的赞扬和鼓励,于是到了我们这一代,很多父母都意识到了:必须多肯定孩子,这才能让孩子更有自信。 要不要积极肯定孩子,朵妈肯定是点头如捣蒜的,平时在教育朵朵的时候,也会注意从积极的角度肯定孩子。但是诸位爸爸妈妈要注意,夸奖孩子也是有讲究的。角度不对,可能就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了! “你真棒”、“真聪明”这些表扬孩子的话,似乎是不少父母的口头禅。暂且不说这样夸奖孩子对不对,先看看下面这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 斯坦福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和她的团队对纽约20所学校,400名五年级学生做了长期的研究。研究发现,“表扬”和“鼓励”对孩子的影响有巨大的差别。 实验第一阶段 研究员每次从班里叫出一个孩子,进行第一轮的智力拼图任务,由于第一阶段的任务比较简单,所有孩子都能完成。测试完成后,研
如果说《爸爸去哪儿》第四季最火的两个的小宝宝是谁,那绝对是非阿拉蕾和安吉莫属了,两个小朋友都凭借萌萌哒的外表和有趣的话语赢得了一大票粉丝的喜爱。 在喜爱之余,不得不说这两个小朋友的情商是真的很高,而情商高的孩子无疑是受人喜爱的。 想要你的宝宝像阿拉蕾、安吉一样拥有高情商吗?那在三岁前注意宝宝这几点吧。 多陪伴 其实陪伴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尤其是三岁前的孩子。在一个充满爱充满陪伴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他的情商一定不会低到哪里去。因为孩子得到的爱越多,那么他对一些物欲的需求就越少,所以孩子更多的注意力都在如何与人相处更好上,而不是去追求物欲。 当你给予孩子足够多的陪伴足够多的爱,那么孩子自然就学会如何爱别人,这样的孩子又怎么会不讨别人喜欢。 言传身教 爸爸妈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一个有礼貌懂事的孩子
儿子小四,自从小三上资优班后,原本疼爱妹妹的他,忽然变得斤斤计较。今年所有老师皆向我反映他情绪大变,除了顶嘴还很会记恨,甚至昨晚他坦承对同学的取笑采取计划性的报复。我觉得孩子这么小就有这种心理,实在不妥,但不知如何处理? 台安医院临床心理师杜玉祯回复: 儿童对于周围环境与事件的解读方式不同于成人,也会用不同的方式因应,他们所采取的行动常较为冲动,也较具伤害性。当孩子出现让家长觉得匪夷所思或非常不同于过去的行为时,除了需尽快处理当下的问题行为,更要从孩子所处的情境中,找出问题源头。 由文中所述,“小学三年级上了资优班”似乎是个重要的时间点及事件。在新的环境、新的学习方式中,孩子在学习、人际关系、班级适应上是否碰到了困难?他是否遇到惯用方法不能处理的事吗?孩子本身的特质是善于求助或闷在心里? 家长厘清问题后,可协助孩子去了解事件或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