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幼儿健康幼儿营养幼儿教育幼儿疾病
  • “棍棒底下出孝子”, 父母这样对孩子好吗?
    “棍棒底下出孝子”, 父母这样对孩子好吗?

    “棍棒底下出孝子”, 父母这样对孩子好吗?棍棒底下的教育真的对孩子有利?都说“养儿养女防备老”,但现在这个社会,儿女有时候真的靠不住了。不说老了靠不住,就拿我们自己来说,父母年纪大了,我们能照顾多少。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处境,能不让父母操心,能“不啃老”父母已经很开心了。 近日,在网上看到四川大竹13岁少年袁某,小小年纪,却走上一条不归路。据悉,就是因为他的妈妈平时对他管教很严格,甚至对他进行“不听话就打”的育儿之道,因此孩子生恨,残忍地用刀把母亲杀害。具体是怎样的呢? 育儿这条路,真的不好走。多少有学问的父母,对于子女的成长,甚至束手无策。有些人在外面叱咤风云,事业做的很好,但是家庭却一团糟。儿女不听话,让很多父母操碎了心。而袁某的父亲称:正是因为跟孩子妈妈两个人都没有文化,不知道怎样管教孩子,所以一旦感觉孩子不听话,就动手打孩子,这才酿成今天的悲剧。

  • 如何引导宝宝收拾玩具
    如何引导宝宝收拾玩具

    如何引导宝宝收拾玩具?引导宝宝收拾玩具,看似只是件小事,但实际上对宝宝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以及今后做事的效率、效果都会产生长远的影响。引导宝宝收拾玩具,需要预备合适的收纳容器,并不断地坚持。 推荐的收纳容器 抽屉式的收纳容器,是我们的首选。宜家有很多选择,妈妈也可以自己DIY。璐璐在孩子们比较小的时候是用的鞋盒或牛奶箱子,在上面写上玩具类型,如积木、汽车、拼插玩具等,小宝宝也可以画上图案(不会画可以打印出来哈),然后告诉宝宝该如何分类。 家里空间大的话,可以选择玩具收纳架,就是分层多个盒子的那种。一个大些的玩具箱是必须有的,可以把形状不规则的玩具都丢进去,对宝宝来说也简单,好操作。 不断坚持的态度 有了合适的收纳容器,还需要妈妈不断地坚持和引导。璐璐在这里告诉大家几个玩具收纳的原则:

  • 分享:要如何接受一个也许真的不够优秀,甚至平庸的孩子?
    分享:要如何接受一个也许真的不够优秀,甚至平庸的孩子?

    常爸曾听一位“老司机”聊八卦: 上幼儿园时,有一群鸡血爸妈自发建了个群,叫“超常儿童家长群”; 到了小学,群名被改为“学霸家长群”; 到了中学,这个群依然还在,只是名字变成了大家都认可的“普娃家长群”…… 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的心气儿总会容易特别高—— 不到4个月,偶然间发了个类似“mama”的音,我们会惊呼Ta是个语言天才; 刚过1岁,就能原地和着音乐上下弯腿,我们就断言Ta有艺术细胞; 还没到2岁生日,就能骑着踏行车滑得倍儿溜,这简直就是干体育的料儿…… 可忽然有一天,这个一直被我们认为聪明伶俐天赋异禀的孩子,或早或晚,或多或少,慢慢地好像突然光芒不复从前,尤其站在“别人家孩子”身边,开始变得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这时,要如何接受一个也许真的不够优秀,甚至平庸的孩子?

  • 清明将至,怎么跟孩子解释死亡?
    清明将至,怎么跟孩子解释死亡?

    作为父母该会如何向孩子解释”死亡“?马上就是清明节了,每年清明节以扫墓、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那么该怎么跟孩子解释死亡? 亲人离世,是每个人都会面对的问题,也是会发生在每个人身上的事。但我们如何向孩子解释“死亡”,帮助孩子理解并克服这个难题,这就要求我们走进孩子的内心,用最简单温暖的方式和孩子沟通。 首先家长要平实地告诉孩子,不要躲闪孩子的问题,因为这样反而更易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从3岁左右开始,特别是5、6岁时,便可能对“死亡”的概念发生兴趣。 其次,我们要和孩子解释“死亡”意味着什么:一,死亡的人再也没有办法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二,死者的爸爸妈妈或者亲戚朋友会很伤心,很难过,很痛苦。你告诉孩子这两点之后,孩子的心里就会对“死亡”有一个大致的概念。 但当孩子在理解了死亡之后,有可能会出现害怕、悲伤的情绪。这时候作为家长要

  • 二胎家庭父母有偏爱的影响
    二胎家庭父母有偏爱的影响

    二胎家庭父母有偏爱的影响大吗?相信在二胎家庭,作为家长一定要好好处理亲子间关系,相信每个家长在考虑要二胎时,都下定决心对两个孩子付出同等的爱。但在养育两个宝宝的过程中,有时候,家长还是难以平衡对两个孩子的关注度,这就会造成一系列的问题…… 今天,小编就遇到了一个二胎家庭。 爸爸和妈妈带着姐姐(3岁)和弟弟(11个月)来看诊,因为姐姐太瘦了,而弟弟又太胖了,姐姐和弟弟的体重是一样的! 家长觉得弟弟的情况相对简单,决定先咨询弟弟的问题。 通过家长的描述,我们了解到: 弟弟目前体重13.5kg,体重远超生长曲线表上97%的水平,处于超重状态。 体重高,自然源于吃得好,据妈妈说,弟弟每天大约能喝1000~1300ml奶。喝这些奶丝毫不影响弟弟吃饭,他的食欲极佳、咀嚼能力也不错,每顿饭都能把妈妈准备的辅食吃光光,不够还会再

  • 如何抓住宝宝独立意识时期培养孩子独立性?
    如何抓住宝宝独立意识时期培养孩子独立性?

    一旦走向社会,没有人会考虑你是独生子女,就把唯一的工作机会让给你,也不会因为你独立性差不让你参与重大决策的制定。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就是要让孩子具备对自己和对环境的认知能力及解决问题的独特气质。 一群亲戚在我们家聚餐,我在卧室和妹妹说话,忽然听到妹妹家儿子祁琪哭了,原来是他想和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坐到一个大沙发上,但是两个大孩子显然不想和这个小不点玩,所以把他挤下来了。 我让妹妹赶紧去看看,妹妹说不用,他得学着自己面对这种情况。我没再劝,因为我想看看一个只有六岁的孩子在这种情况下会有什么反应。 在其他大人的劝说下,加之祁琪保证只看不捣乱,两个大孩子终于勉强同意他跟他们坐在一个沙发上,不一会三个孩子就玩成了一团,显然都忘了刚才的不愉快。 祁琪独立性强是我们大家有目共睹的,有时候他做的一些事情让大人感到惊讶。 有一次他和邻居家的小女孩

  • 孩子犯错怎样处理最好?家长要懂得进退
    孩子犯错怎样处理最好?家长要懂得进退

    孩子犯错该怎么罚?前两天看到一条微博:小女孩犯了错,妈妈没有没有进行严厉的处罚,而是循循善诱,询问她“想要当家人还是客人?”她落泪讲自己要当“家人”,还娓娓道来“家人”与“客人”的区别,还说自己以后要收拾自己的玩具!家长都是怎么处理犯错的孩子? 虽然不知道孩子犯的错有多严重,但不得不说这位妈妈的教育方式很赞,一步步引导孩子,让孩子自己认识错误并反思。 日常生活中,孩子犯了错家长通常会进行批评教育,或者给予一定的惩罚。小淘提醒,惩罚要有度,要注意科学的方式方法,根据实际情况决定罚与不罚以及罚的程度。 在惩罚孩子之前,家长要先了解孩子错误行为的原因,了解孩子的态度,不要一味盯着结果。惩罚的目的是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避免以后再犯。 遇到这种情况,家长该如何选择呢? 建议: 首犯不罚,罚屡犯 年

  • 会数指头就会加减乘除?这样的数学启蒙孩子最有兴趣
    会数指头就会加减乘除?这样的数学启蒙孩子最有兴趣

    关于要不要教孩子数学,亲妈后妈常常吵作一团:“孩子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玩,以后学习的时候多着呢,先尽情地愉快玩吧!” “孩子生命的头几年是智力发育最快的时候,学什么都快,丰富的刺激能开发大脑,这是为以后做准备呢!” 学还是不学,这是个问题。不过这个纠结的预设是,数学很难,需要提前出发,不然就会输在起跑线,毕竟STEM这么重要的素质,人人都有我娃没有,感觉对不起他啊。 #一起来玩萌芽科普群#之袋鼠妈妈的小绿洲群邀请到对数学启蒙很有心得的@ViVi 来分享,在她看来,以上问题统统不成立!学数学就是玩啊,就是数指头啊,就是做游戏啊,简单、高效、层层递进,根本不需要学海无涯苦作舟嘛! 数学启蒙最难的是父母的准备,了解发展规律,了解递进次序,掌握引导方法,而对孩子来说,只是一边玩一边习得新技能,这才是不教而教的最高境界,启蒙,可不就是抛开功利心,给孩

  • 怎样的孩子容易被霸凌?怎样的会霸凌人?
    怎样的孩子容易被霸凌?怎样的会霸凌人?

    北京海淀中关村二小,一所学区房要每平米十几万元的名校,最近因为校园霸凌事件而变得更加有名。这个年头似乎所有的社会热点新闻最终都会反转,所以我们不打算对这个事件本身的对错责任说些什么。不过今天中关村二小官味十足的“声明”,的确让我们对学校处理霸凌问题的能力,没什么信心了。 欧美等国家处理霸凌(Bullying)的责任,是在学校、政府和教育、心理辅导等相关机构。不过读了今天的“声明”后,我们觉得无论谁对谁错,至少能看出来国内学校,哪怕是这种名校都没有做好处理学校霸凌事件的准备。 既然学校没有做好准备,那我们家长就只好继续自学成才了,一起来看看关于校园霸凌的4个核心问题: 什么孩子更容易霸凌别人? 什么孩子更容易被霸凌? 怎样避免被霸凌?

  • 如何搞定不听话、乱发脾气、胆小粘人的孩子?
    如何搞定不听话、乱发脾气、胆小粘人的孩子?

    对于孩子不听话、乱发脾气、胆小粘人等各种问题,宝妈们实在头疼,该如何搞定一个麻烦精的孩子? 1.不哭的时候很乖,哭起来就没完没了,很任性,而且很黏妈妈,安全感极差; 2.脾气大,讲道理没用,硬来也不行,一天天鬼哭狼嚎的,极度崩溃; 3.你和她好说好商量,或者转移注意力,都没用。她会哭的更厉害,并且动手打你; 4.什么玩具疼了,不要扔玩具,这种话说了一百遍,也没有收拾一顿有效果; 5.我闺女两岁七个月,用剥夺她喜欢的事情的方法板了她很多毛病,如果家长不够狠心,不够决绝,那用在孩子身上肯定没用了,三岁内孩子都管不了,你还期待长大后能管得了么? 科长可以很中肯地说:说了再多的理论,如果实践中并没有起到作用,也只能算是“纸上谈兵”,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熊孩子”了。 那么,为什么科学的育儿方法用到自己身上就不灵

  • 如何在阅读中,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
    如何在阅读中,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

    为什么有些人同样读书很多,但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就不高呢? 1. 他读的书没营养。 2. 他读的方法不太对。 3. 个人领悟能力的差别。 之前,我们班有个女生,特别爱看书,上课的时候看,吃饭的时候也看,甚至跟人聊天都一边聊一边看。可她的作文和语文水平都一般。 因为她看得是言情小说。不是说言情就没有营养,而是很少。毕竟平时咱不那么说话,是吧。词汇来来去去也就那些。 高中的时候,我同桌也爱看书,而且他惊奇地发现,每次我俩新学了一个什么词语或者成语,我在写作的时候可以用上,而他只是学了,不能致用。 这是因为我看书的时候,腿上都放一本厚厚的新华字典,遇见不是很明白意思的词,我都会第一时间翻字典,更别说生字了。 暑假的时候,不在县城读书,自然去不成新华书店,只能抱着字典,看得津津有味。

  • 感统训练与体能训练的区别?
    感统训练与体能训练的区别?

    许多家长不知道感觉统合是什么。只是把感统训练看成一种简单的治疗方式,致使许多感统失调的孩子不能在最佳时期得到专业的帮助。 事实上,目前有八成左右的孩子被感统失调所困扰。孩子们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与身心健康都受影响,却未被别人看见和理解。家长和社会一味用正常的标准去要求、衡量与评论他们,孩子们心里有苦说不出。 家长总是安慰自己,“别老认为自己孩子有问题” 、“我们以前不做感统训练,现在不是活得好好的吗?”、“感统训练不就是体育运动吗?你带孩子多跑跑步不就行了?”…… 所以直到孩子上小学后无法正常上课、无法应对一般功课时,家长才开始着急、焦虑起来。 感统训练,绝非运动。感统训练虽然是以运动的形式进行,但它并非是一般的体育运动,下面的例子可以说明。 某校的体育老师,来体验感统课程。两小时的训练,前半小

  • 家长带孩子看电影,请收好这份带娃观影指南
    家长带孩子看电影,请收好这份带娃观影指南

    带孩子看电影是怎样变成敏感话题的呢?孩子进入电影院又是因为什么让人抓狂呢?其实很多时候都是身为家长的我们忽略了一些本该注意的地方。 1.认真挑选影片 目前国内一直没有实行电影分级制度,所以不是所有的电影都适合孩子观看, 家长在带孩子观影之前务必先了解一下相关剧情,多渠道查阅影评信息,如果涉及到色情、暴力、恐怖等内容,那么坚决不带孩子观看,因为很多时候在你眼中的“没什么”很可能会给孩子身心健康造成重大影响。 在内容选择上我们还可以多参考孩子的意见,选择他们感兴趣的电影,比如:电影中有孩子平时喜欢的卡通人物等。这样孩子在看电影的过程中会更专注。 电影院内光线昏暗、音效刺激,所以不建议年龄过小的孩子观看,会影响他们的视力和听力发育,另外相对密闭的环境,空气流通不好,也容易让孩子感染病菌。 此外,对于3D电影我们更要严格控制观看频率

  • 宝宝犯错不能打不能骂,咱也不做啰嗦“唐僧妈”,早教有方法!
    宝宝犯错不能打不能骂,咱也不做啰嗦“唐僧妈”,早教有方法!

    最近宝妈们吐槽,一到管教宝宝的时候,就特别头疼。如今新闻也出来了,宝宝的头不能打,肉最多的屁屁也不能打,打了说不定还有反作用!骂对宝宝的影响更加恶劣,那到底该如何是好呢? 如果有一种方法 既能教育了宝宝 又能有效避免宝宝哭闹 同时妈妈们也能温柔、慈眉善目依旧 宝妈们一定会感动到流泪的有木有? 豆妈这次提醒各位宝妈,注意一些误区,更好地学习教育宝宝这个大学问! 说话不管用就用行动做示范 下面是一位妈妈的苦恼,你一定也有: 不知道是我儿子开窍晚啊,还是赖皮啊?现在一岁半,扔玩具,吃饭往地上扔饭粒,罚他在角落面壁,他哈哈地乐,我心平气和跟他讲道理,他还是哈哈乐,气的我急了,用我的衣服把他手捆起来,说你没有手了还怎么扔!他还哈哈哈的乐..... 这位妈妈一心想培养宝宝一个好的习

  • 如何培养女孩自律性,可以这样做
    如何培养女孩自律性,可以这样做

    1岁多开始走路以后,一定要教会孩子“停”。可以跟孩子说“我们来做游戏吧,我说‘停’你就要停下来”,然后让她学会“停”。孩子会走会跑以后,就要让她学停、回来和跟随,然后是教她蹲等动作。这些动作与孩子的自律性有关。所谓自律性是指人的自我控制能力,它是忍耐、努力等能力的基础。 孩子首先面对的自律性考验是如厕训练。婴儿时,孩子想尿尿的话只要直接尿在纸尿裤里就行了。到孩子快2岁的时候,她能了解想要尿尿的感觉了,所以有尿的时候会坐立不安,有时也能稍微憋上一会儿了。孩子控制尿尿的行为是与其自律性的发展密切相关的。 通过奔跑中突然停止或返回这样的反复训练,孩子会慢慢具备自我控制能力。这种自我控制能力除了能控制动作以外,还能让孩子控制想尿尿这样的生理性冲动,甚至是感情上的冲动。孩子日常的各种活动都会对其成长发育带来影响。 这个时期帮助孩子打好自律性发展

  • 适合3个月宝宝的游戏有哪些?这些有趣开发智力的小游戏别错过
    适合3个月宝宝的游戏有哪些?这些有趣开发智力的小游戏别错过

    3个月的宝宝身体发育已经有很大进步,和麻麻的互动也越来越多,这时候的小人儿,睡眠、吃奶都有了一定的规律,醒着的时间也多了起来,利用这些时间,可以多和宝宝互动啦! 从这个月龄开始,互动游戏不再是单一的发育某种运动或感知觉,更多的是几种感知觉或运动的结合,比如视觉和大动作发育的结合、触觉和精细动作的结合。介绍的时候我也会从游戏的特点着手,和大家分享游戏对宝宝能力的具体开发。 大动作发育 1.帮助翻身 3个月的小宝贝背部力量有所发育,这个时期的小宝贝已经有侧身的迹象(也有一小部分宝宝已经可以自主翻身),这时我们可以让他们或主动或被动地练习翻身,如帮助他们侧身、头部移动,这有助于预防宝宝平头的产生。当然,孩子感兴趣时才能进行这些游戏。 具体做法:先用宝贝感兴趣的玩具吸引宝宝玩,然后慢慢向侧面移动玩具,宝宝顺势会有侧身

  • 10个专业早教小游戏,让3岁宝宝快人一步
    10个专业早教小游戏,让3岁宝宝快人一步

    宝宝3岁啦,在哪儿都能跑跑跳跳,简直无所不能!那3岁能玩点什么呢,快来看看这些早教机构在做的亲子小游戏吧,在家就能玩,为宝宝体能、智力全面发展做好准备,快快起步! 室内“野营” 技能加成:亲近自然+适应能力 3岁的宝宝已经有了初步的判断能力,给宝宝在家里搭建一个小帐篷,或者只是打打地铺,制造日常新鲜感,就能让3岁宝宝嗨起来,还能提高宝宝对其他环境的适应能力哦! @thehandmadehome 攒硬币 技能加成:财富管理+社会适应 把家里的硬币零钱都交给宝宝来管理吧!把各种面值的钱币放在一起,教会宝宝分类和简单计算。记得让宝宝每次整理完零钱后要洗手哦! @rhythmsofplay 一二三木头人

  • 为什么妈妈在家,宝宝为何更闹腾?
    为什么妈妈在家,宝宝为何更闹腾?

    为什么妈妈在家,宝宝反而更容易哭闹,有宝妈知道吗?为什么妈妈在家,宝宝为何更闹腾,是在向妈妈撒娇吗? 因为孩子森森的爱着你。 孩子反差大的情况,很多妈妈都亲身体会过。 平时上班不在家,跟着爷爷奶奶姥姥,可乖巧了,只要妈妈下班一回家,孩子就180度转变了。 吃饭一定要坐在妈妈的腿上,不肯自己吃! 小事情不顺他们的心,就开始一哭、二闹、三倒地、四蹬腿! 玩游戏、放电视,指定妈妈专人服务,其他人不得靠近! 闺蜜的妈妈跟她说:“孩子跟我一天了没见哭闹,怎么你一回来,孩子就成这样了?” 有一次,孩子哭的凶悍,姥姥心疼竟然对闺蜜说:“你下班后晚点儿回来,等孩子睡了之后再回家……” what?我才是孩子的亲妈啊... 妈妈在家,为什么孩子反而表现不好呢,难道是妈妈陪伴中哪里出了错

  • 对孩子的早期教育该如何进行?你做对了没?
    对孩子的早期教育该如何进行?你做对了没?

    对孩子的早期教育该如何进行?孩子早期教育从什么方面入手呢?很多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的时候往往束手无策,也不知道从哪些方面来进行教育。接下来看看下文就明白。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我们都知道,给一个刺激往往就会有一个反应,刺激越多,反应也就越多。 因此,孩子一定是通过触觉、前庭平衡觉、本体觉、听觉、视觉这五个通道来获得外界的感官刺激。 通过感觉运动的学习来促进各个方面的发展,对儿童早期的发展尤为重要。 全世界最伟大的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对六岁之前的孩子进行教育时,最重要的四件事: 运动训练:他提出要让孩子跑、跳、翻、爬、滚、撕、拉、扔、拽、接等等,通过各种各样的运动来发展孩子的肌肉,甚至设计了一些专门的体操,来锻炼孩子的协调性。 感官训练:包括听觉、视觉、触觉等方面的训练,发展幼儿对不同刺激敏锐的感觉和观察能力

  • 孩子管不动、讲不听?“不服从世代”的4大特质
    孩子管不动、讲不听?“不服从世代”的4大特质

    六到十六岁这一个新世代小孩,成长于强调“公民不服从”的年代,学校取消体罚,家长崇尚民主、开放,开始尊重孩子的意见,从吃什么、穿什么,到念哪所学校、学哪些才艺⋯⋯,现代父母都希望听听小孩的意思,全家和平理性讨论后,再做出最后的决定。 然而,“不服从世代”因为强调高度的个人和言论自由,在团体中容易显得我行我素,或是过度爱现、自恋,在家庭里则因太过坚持己见、一再挑战父母的底限,让亲子大战总是不断上演、一触即发。 根据近三个月内家长在教养上最感困扰的主题,排行前三名分别是散漫/不经心、不礼貌/不打招呼和顶嘴/顶撞,家长普遍的担忧在于:孩子对于所有事物都无所谓、遇到问题只会逃避责任、老是爱顶嘴又管不动等等。 现在小孩管不动、讲不听,与其执着于孩子的行为问题,不如先从根本着手,先认识“不服从世代”有哪些特质?父母

    标签:亲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