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般什么时候开始穿小内裤呢?从来都没有穿过,刚开始穿,肯定有一个适应期,穿上小内裤,做一个文明的好孩子。 周末坐地铁去找朋友玩的时候,旁边一个奶奶带着一个差不多两三岁的小男孩,小男孩直接就坐在地上玩。尴尬的是这个小男孩穿着开裆裤,隐私部分一览无余不说吧,关键是地上一点都不干净,小男孩在地上蹭来蹭去的,这个奶奶也是心大。 我这个职业病犯了,想开口提醒小孩子穿开裆裤在地上爬不好,要给孩子穿上小内裤。可是又害怕孩子奶奶骂我多管闲事,毕竟很多老人都认为,小孩子穿什么小内裤,多麻烦还影响生殖器。 生活中见过很多老人或者妈妈带娃为了方便省事就给孩子穿开裆裤,但是孩子都已经两三岁,该上幼儿园了,还整天穿着开裆裤乱跑,难看不雅观不说,关键是容易让私处受到感染和伤害。 很多家长也有疑惑到底什么时候应该给孩子穿上小内内,一般说来孩子脱离纸尿裤之后就可以
孩子从小缺父爱,长大后会变成什么样?缺父爱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不想缺失父爱注定遗憾终生,孩子3岁之前父母要这样配合。 我是宝爸,闺女现在9个多月。我发现我带她的时候都比较顺利,可以和她玩儿,或者只是呆在她身边,她就很乖。但是宝妈和奶奶就不行,孩子一看到她们就要抱,不抱或者稍微抱得慢了就哭闹,这是为什么呢? 在“丧偶式育儿”普遍存在的当下,爸爸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席为孩子未来诸多的不幸埋下了伏笔,所以特别开心有宝爸提问交流,愿意花心思琢磨孩子的成长! 你提到女儿见到你和见到妈妈、奶奶所呈现的状态截然不同,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孩子有这样的表现没有任何问题。因为大约3岁起,孩子可能会进入“俄狄浦斯”时期,这里指的是恋父情结,持续两三年。 但是在她刚出生的前三年,你的确没有她的主要养育者尤其是妈妈重要。你描述的“9个月大的女儿一看到妈妈、奶奶就要
小D有个精细运动康复师,自从小D开始涂鸦画画后,她就特别注意小D每个阶段的握笔姿势。她告诉我,孩子每个阶段的握笔姿势也是有里程碑的。 掌握标准的握笔姿势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用这样的姿势握笔,孩子会觉得最轻松也最舒适,不容易产生疲劳,从而可以把自己的精力专注在学习上。说到这,其实我自己挺有感触的,我就是因为握笔姿势是错误的,导致我写字特别慢,也特别容易累。 同时,也是从精细运动康复师那,我才明白,为什么我当年使用了五年矫正器却始终没有掌握正确的握笔姿势。其实是没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光用矫正器只是“隔靴搔痒”,根本就没用。所以我现在对于小D的握笔姿势是特别注意的。 1~2岁:手掌握 当孩子第一次抓起蜡笔时,他们不是用我们成人写字时的握笔动作,而是用整个手掌握拳抓住笔,如下图示范的这两种握法。因为这时,宝宝的手臂肩膀力量都不强,
到底多大的宝宝可以看电视?巧虎之类的节目孩子看好吗?看电视为什么对孩子不好?这些问题困扰爸爸妈妈们很久了,今天小编和大家来聊一聊宝宝看电视的话题。 “ “千万、千万、千万别让孩子,靠近你的电视,最好是别购买、安装,这最最愚蠢的东西”。——《查理和巧克力工厂》 电脑、电视、手机、IPAD、各种屏幕前,晃动着小小的脑袋,尚不会说话的小婴儿,看到手机屏幕,也会模仿大人用手指戳戳戳——电子保姆几乎进驻了每一个家庭,不是不防,是防不胜防啊! 很多爸爸妈妈可能还有印象: 美国最大的儿童医生组织——美国儿科学会,以往的建议是禁止2岁以下的孩子看电视或其他电子设备的屏幕。日前,根据最新研究结果,美国儿科学会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建议。 美国儿科学会最新指南 儿童看屏幕的时间不能一刀切, 应该因年龄而异
养育一个健康聪明的宝宝,是天下父母最大的心愿。然而,很多父母在育儿过程中,也曾面临不少困惑,他们尝试过各类方法来促进孩子的大脑发育,但效果不尽人意,甚至有些不恰当的方法反而导致“揠苗助长”的严重后果! 那么家长们该如何科学开发孩子的大脑潜能,给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支持呢? 一、大脑开发的解剖学基础 “大脑开发”不是人们的“主观臆断”,它具有严谨的解剖学基础。对于刚出生的新生儿,脑重约390克,约为成人脑重的25%。 1岁时脑重为出生时的2倍,2岁时为成人脑重的75%,7岁时已基本接近成人脑的重量。其实出生以后大脑皮质的神经细胞数目不再增加,所以脑重量的增加主要来自于神经细胞体积的增大、突触数量的增加及神经纤维髓鞘的逐步形成。 不同的神经细胞按照一定的联结形成信息传递的神经通路,而神经通路的发育和成
人类的大脑是唯一一个在出生后还具有可塑性的器官,尤其是在三岁前。三岁前,大脑会发育到成熟期的80%左右,这三年里,大脑会建立700-1000个神经连接,但是让大脑建立这些连接的是什么呢?其实是语言。谁的语言?孩子父母的语言。 很多人以为三岁前的小孩什么都不懂,所以随便在他们面前说什么都可以,然而这种观念已被证明不正确。 一个正在迅速发育的大脑,会通过听觉和视觉接收到大量的信息。如果把大脑比喻成一个机器,出生后三年家长的言行其实是在创造这个机器的过程。 (你说的每个词语,都在塑造你孩子的大脑) 一个延续多年的研究也发现,到四岁前,贫穷家庭的孩子听见的单词总数比富裕家庭孩子少3千万,而且他们听见的单词大部分都是负面的、否定的、简单粗俗。 没有良好教育背景的父母,很容易采用一些简单的命令性短句,比如:不许哭!不要碰!坐好!
做父母的想要给孩子多元化的发展,希望给孩子培养更多的兴趣爱好,那么你知道音乐启蒙该怎么做吗?0-6岁孩子的音乐启蒙,这样做! 说到给孩子做音乐启蒙,许多父母的反应是: “我孩子又不当音乐家。” 是啊,能成为音乐家需要天分,还需要后天的努力。其实大部分学习音乐的孩子,最后能成为行家的人,凤毛麟角。 后来父母听说,学习音乐能激发右脑,促进脑细胞开发,于是,人云亦云的领着孩子去艺术早教班,让老师在孩子耳前敲敲打打,孩子听着乐器击撞的声音,手舞足蹈高兴不已。 父母看着孩子欢腾的样子,以为那就是音乐启蒙。 殊不知音乐启蒙,并不是在固定的时间,领着孩子在巴掌大的房间里,蹦蹦跳跳就可以了。 音乐启蒙,应该是随时随地,随处随听,讲究的是氛围和环境,律动和互动,且没有那么多的功利之心。 汪峰曾
陪孩子写作业, 父母竟气出心梗! 学会这些方法, 比催100遍有用!父母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果心脏不够强大,还是算了吧! 最近,在朋友圈看到一份“陪读家长”的特殊病例:一位爸爸陪儿子做作业到五年级。由于气急败坏竟导致心梗住院!无奈感叹“想来想去命重要!” 原本一部小学生家长的悲情“血泪史”,竟然还引起了家长们的共鸣!! 这里面有你的影子吗?看来,家长们为了陪自家娃写作业已经使出了洪荒之力!甚至…还严重到了“危及生命”的地步……家长们不容易呀! 为什么陪写作业会是情绪失控的重灾区? 孩子一放学回家,很多家长就急着问他,“你作业写完没”“没写完赶紧去写”......殊不知这些话背后,透露出多少你不知道的秘密。 请全天下的父母记住一句
宝宝的年龄还小,分不清什么是安全,哪些东西对自己会造成危害。因此,父母应该要杜绝家中的安全隐患,谨记以下十条。 1.小电器不用时别通电。 2.浴缸等不积存水。 3.刀具利器锁入柜中。 4.热水瓶等别让宝宝接触到。 5.玩具大过火柴盒才相对安全。 6.药品收好。 7.玻璃制品不做玩具。 8.随时锁好门窗,窗台边不放桌椅。 9.电插座要遮盖。 10.不单独留孩子在家。
每个宝宝的心中都住着一个“天使”和一个“恶魔”,它们无时无刻不在较量着。相信这句话会让大多数的妈妈心领神会的点头一笑。是啊是啊,宝宝像天使的时候,展颜一笑萌萌哒的样子怎样都看不够,但当他像小恶魔的时候,蛮不讲理的样子也让人抓狂的束手无策。 其实,宝宝发脾气的时候虽然是心中的“小恶魔”一时之间占了上风,但更多时候是因为宝宝在成长的过程中受脑发育的制约,生理和心理发展都尚未成熟而造成的。 3岁前的宝宝并未具备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他们很难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感; 3-4岁以后,宝宝逐渐发展出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但仍不明显; 5-6岁的宝宝大多具有一定的情绪控制能力,但仍需要成人的知道,才能逐步学会情绪调节的策略。 所以,当宝宝发脾气的时候,父母对孩子发出的情绪信号能否做出及时的、积极的反应很重要,当然如何引导宝宝走出自己的情绪,
和邻居在门口聊天,只见她老公气冲冲的从屋里走出来,上前揪着他的女儿和外甥的耳朵,大步流星的往屋里走去。 我出于好奇,尾随其后。原来是让两个小家伙看看她们的杰作,刚拖过的地板,被踩的全是脚印,问是谁干的。两个小孩可能是被他气汹汹的样子吓坏了,挣脱着老爸和舅舅的手往外跑。结果看他拖下鞋子,面向凶恶的样子,像是要拿鞋底打人,又吓的不敢动了。 面对大人这种这可怕架势,我想啊,就是孩子想承认错误,也不敢了。望着手里比巴掌大多了的鞋底,还没张口就是一身冷汗,孩子们声音小的像蚊子,纷纷说不是自己干的。 不是你们干的,是谁?家里又没有别人。男人不依不挠,继续责问着。 是老鼠干的。两个家伙异口同声的狡辩着。 我让你们撒谎,做错事还不承认。说着,娃爸拿鞋就往孩子们身上砸去。 一个孩子躲闪不及,拿胳膊挡住头、被鞋子击中胳
害怕犯错,追求完美,很可能你已经加入了神经症患者的群体。需要慢慢才能够把感性的部分显露出来,当一个人把情绪的大门打开了,一个人的神经症就会好了。 下面就我的个案来分析一下普遍性的问题,希望能帮助到有同样问题的家长和孩子们 1、首先他们的家庭,特别是家庭中的妈妈都是特别焦虑的。她们都是单一性长大的孩子,从小只知道学习,而且是拼命学习那种。从小妈妈对孩子都要求高,另一方面对孩子又都是溺爱,所有事情都不用孩子管,你只要好好学习就可以。这就造成了孩子只会学习,在人际交往方面不会处理问题。另一方面,孩子从小就非常优秀,自然和普通孩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当一个孩子为了维持自己的优越感,她就会一直拼命给自己施压,因为我们要和别人是不一样的,不能普通。因为普通意味着平凡,意味着被批判的对象,所以当一个孩子被父母绑架了,她只能优秀。当一个家庭的标
现在有很多的爸爸妈妈都希望自己有个漂亮的女儿,都说女儿是妈妈的小棉袄,是爸爸的上辈子的情人,那么爸爸在孩子成长中起到什么影响呢?一起来看看吧! 都说,女儿是爸爸上辈子的情人,自从当了女儿的爸爸,铁汉也变得柔情起来,甚至换了个人,看着那个高大的身躯居然为了女儿能干出这样的事,不免惊叹! 真是父爱的伟大啊!不!真是一物降一物啊! 看看这几个国外的爸爸,为了女儿,居然敢做成这样,真是笑翻啦! 其实,对于孩子们来说,父亲的角色真的很重要 一、父亲参与亲子互动,孩子智商更高 有父亲参与亲子教育的孩子,从智力发育来说,要比几乎只有妈妈参与亲子教育的孩子智商发育要高。 二、父亲对女儿个性的影响 同时,特别是女孩,父亲对女儿的性格和一生的幸福都会有着重要的影响。 美国密西根大学曾
孩子吃饭一直是家长比较关心的问题,很多孩子平常都不肯吃饭或是吃饭难,那么宝宝孩子吃饭难我们家长应该怎么吧呢?一起来看看吧! 在行医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儿童疾病都与孩子的不良饮食习惯有关系。良好的饮食习惯直接关系到宝宝的身体健康,所以不仅要保持宝宝进餐环境的整洁、安静、愉快,还必须培养宝宝良好的饮食习惯。 许多父母都为孩子“不好好吃饭”而苦恼,其实大可不必。除疾病因素外,可以参考以下方法。 提供背景音乐 优美轻快的音乐,可以调节孩子的情绪,勾起孩子的食欲。最好在吃饭时经常播放一首乐曲,以便形成条件反射,使孩子一听到音乐就有食欲。另外,播放音量应比说话声小一些。 少盛勤添 给孩子盛饭菜时,可少盛一些,这样可以使他们轻而易举地吃完,有成就感;还要记得吃完饭后及时赞赏他们哦。 吃“自助餐”
这年头的娃啊,一个比一个“有个性”,经不得说,小小年纪,臭毛病比大人还多…… 还是那句话,娃们都越来越金贵了,讲句不好听的,很多都被爸妈或长辈惯坏了。不信?自查一下你家宝宝有没有这几个表现? 如果对应上的比较多,爸妈赶紧纠正吧,大了就难改啦。 宝宝被惯坏的表现: 没大没小——有的宝宝不喊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反而直呼大人的大名,有点错误说不得,一说就顶嘴,好像欠他似的。 不光对家里人这样,对客人也一样,一点主动问好等的礼貌都没有,还很不欢迎或者说别的不礼貌的话。 插一句,这样的宝宝去了别人家也会没大没小,不守别人家的规矩,什么都要去摸一摸拿一拿,看到喜欢的玩具还想占为己有,成功晋升为“传说中的熊孩子”,甚至能以一己之力,弄僵2家人的关系。 想要什么就要爸妈买——去商场或超市,爸妈总能见到这么几个小盆友,撒
刚生完孩子那会儿,心里对宝宝其实一点感觉都没有的(没有那么多感动,就是一个字...疼...),随着宝宝的长大,随着亲密接触次数的增加,小家伙的一举一动也慢慢的融入到了我的心里,猛然发现,我已经离不开他了。。小家伙也已经不再是跟我不想关的,不知道从哪个时刻开启,宝宝已经成为了我生命的一部分。 我想,可能会有N多宝妈跟我一样吧。 我曾试想着给宝宝最多的温柔和包容,不管小家伙有多闹,我都不会跟他发脾气,也不会揍他。后来才发现,原来没那么容易。。。 小家伙一天天成长,对外界的认知范围越来越大,当然,他的脾气也越来越大了,不听话的次数越来越多,让我尴尬的事情也越来越多,并且还故意的笑着做一些坏事,故意让我生气。 我也需要空间、需要自己的时间啊,我也有工作,要去逛街,要去干点我自己想干的事情啊。可是,自从有了小家伙,
惩罚孩子只有一招打孩子有效吗?你赞同棍棒下出人才吗?其实打孩子其实是害孩子,下面看看惩罚孩子用这3种方法更有效! 我们在孩童时期也被父母打过,当时心中的气愤久久难以平静,甚至还会在心里一边记恨爸妈,一边发誓自己绝不不会做这样的父母。 但是真等到自己有了孩子后,才会发现孩子调皮不懂事,劝了、吼了不管用,这时“棍棒伺候”竟然是最有效的!从此,也开始了棍棒教育之路。 其实,我们心里都知道,打孩子就有害处的。但是,打孩子到底能有些害处呢? 打孩子的害处 众所周知,在很多西方国家,打自己的孩子也是犯法的。这不仅仅是从孩子的生命健康权考虑的,他们在这方面已经做过很多的科学研究。不断地证实,打孩子的害处,往往会出现在孩子以后的生活中: 引起暴力冲动:孩子被打的次数越多,他打同龄人以及兄弟姐妹可能性越高,成年后家暴
现在的人们不管去哪,只要带上手机去哪都不怕,有安全感,坐公交坐地铁到处都是低头族,但低头族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很不好,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吧。 越来越多的父母成为低头族——看的是手机,而不是孩子。这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很多伤害。 妨碍安全感的建立 父母要跟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两个方面不可或缺:一是要有敏感性,再一个是要有反应性。 敏感性是指孩子,尤其当其还是婴儿时,因为不能表达自己的需求,所以需要父母敏锐地觉察、辨析清楚他在传达什么,是饿了,还是病了,还是不舒服,还是有其他心理需求等,这就是所谓的敏感性; 反应性就是及时地帮孩子解决需求,满足需求。这是孩子安全感建立和良好亲子关系形成的重要部分。 但是,在网络的背景下,父母如果过多地沉溺于使用互联网,就会造成不够敏感,或者说虽然敏感但是反应延迟了,甚至没有反应性,那么可想
生活中有很多的宝宝,小的时候特别的小气,不愿意和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不愿意分享,别人的东西又想要,那么家长应怎样教孩子学会分享呢?一起来看看吧! 朋友家小区楼下有个小花园,她经常带着儿子在那边玩耍。 有一天吃完饭,她和儿子带着刚买的小玩具在小花园玩。没一会,住在隔壁的小男孩就跑过来,一把抓住儿子的玩具,囔囔着要一起玩。 但是朋友的儿子好像不是很喜欢那个小男孩,再加上玩具是新得到的,就不愿意和他一起玩。 这是,小男孩的妈妈跟过来了,对朋友儿子说:“和弟弟一起玩,一起玩才好玩,自己玩没有意思。” 听到妈妈这样说,小男孩开始立志气壮的坐在那里玩儿子的玩具。 看到儿子委屈的笑脸,朋友笑着对小男孩说:“他现在想自己玩,下次再和你玩好不好?” 小男孩妈妈听了很不高兴:“真是小气,我们有玩具都是带出来
孩子爱告状是为什么?孩子爱告状是什么心理?孩子爱告状是依赖心理的表现吗?接下来看看下文了解一下吧。 相信很多父母或者幼儿园的老师都遇到过这个问题,孩子只要看到别人有什么做得不对的地方,他都要指出来。 对此,有些父母或老师感到很苦恼,他们觉得孩子就像是“小侦察员”,虽然勇气可嘉,可若是长期下去,孩子很可能就会成为不受小朋友欢迎的卫的人了。但是如果让孩子不要再告状了,又担心孩子会混淆是非对错。 我们会发现,3-6岁的孩子非常爱告状,因为这一阶段的孩子的是非判断能力和独立处事力都相对比较薄弱。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视野的开阔,孩子的“告状积极性”会逐渐减少甚少甚至消失。 但是,不管成人打算怎么“受理”孩子告的状,都应该清楚,年幼的孩童爱告状是由他们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 另外,这个时期是孩子人际交往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方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