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从小就给孩子报了很多兴趣班。在给孩子报读兴趣班的时候,父母都会觉得英语对孩子的前途很重要、都会选择这些热门学科,而相对来说,绘画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但事实上,孩子学画画好处多到你数不过来,不信就和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1、记忆力的提高 或许看到孩子毫无“艺术感”可言的绘画,大人们的第一反应是“信手涂鸦”,这无可厚非,如果小孩的绘画完全符合大人门的审美观点,那样就说不上“想象”了,但是这并不表示孩子的绘画作品是没意义的,只是在我们成人思维里缺少对孩子作品的理解成分。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古人最早用的甲骨文就像是小孩的“无意识记忆”喔! 甚至有心理学家认为,孩子们在5岁以前的创作性是最高的,几乎能等同于绘画大师。他们的绘画内容并不是虚无的,是对现实的一种记忆恢复,只是表现方式不是我们成人惯有的接受方式而已。 2、观察能力的提高
可是对方往往不像大人一样会认真响应她:“好啊,我们一起玩。”而是以奇怪的眼神看她,有些小朋友会回答:“不要!”甚至直接将她手上的玩具抢走,让她相当受挫,她会告诉我:“大家都不想跟我玩。”且渐渐不敢主动与人互动。请问我该如何引导她? 女儿面临了独生子女容易遇见的问题,就是比同年龄的孩子早熟,特别是知识上的成熟。由于周围大人较理性、少情绪化的表达,加上她大多透过书本学习人际相处知识,少有实战经验,遇到挫折是很自然的事。 孩子周围的大人较配合她、满足她,使她认定人际互动的常态应该如此。当她遇到不友善甚至霸道的人,可能会招架不住又受伤。 其实两岁多的孩子处于自我中心阶段,有人形容他们是野兽,被各种欲望、情绪拉着跑,尚未开发出社会化的能力,他们只有能力考虑自己。当他们说“不要”通常不代表不友善或要伤害他人,纯粹可能是不习惯和不熟的人玩,或此时此
许多家长以为给了孩子好的物质条件,孩子就能成功。但其实物质只能决定生活的水平,父母本身的高度才能决定孩子的未来。 优秀的父母千篇一律,他们都懂的如何教育孩子,而如何说话就是最好的教育工具! 语言在精而不在多,你对孩子絮絮叨叨说了一大堆没营养的话,不仅没能教育还孩子,反而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事得其反! 初为家长,对于如何教育好宝贝有时会迷茫!我们一起学习,一起看着我们的宝贝从一颗小树苗长成苍天大树! 不少父母都将养育儿女当作是一种牺牲,经常将自己的辛苦与不易灌输给孩子。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早早就背上了本不应该由他们承担的重负,总觉得自己是欠父母的,是生来就有罪的,有种深深的愧疚之感。 优秀的父母会对孩子说:生你养你虽不易,但是你给我们带来比这多几百倍的快乐! 这句话可以让孩子对自己存
《都挺好》的合家欢不可复制,有些父母不必原谅,但要“止损”。些孩子从小就看透了世俗,了解了父母对于自己的意义,因为这就是现实的生活。 父母给了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权利,但是很多父母却是伤害孩子最深的那个人。孩子有苦说不出,因为那是父母,一个永远也摆脱不了的关系。 《都挺好》如观众所想,圆满结局 近期火爆的《都挺好》已经结局,对于结局部分观众也是撒了大把眼泪,苏大强一个自私自利的父亲,终于成功洗白了。苏大强最后疯癫地拿了一本习题,说是要给明玉的。他忘记了一切,偏偏记得要给女儿买东西。 这时的观众为这种爱所感动,但是却忘记了曾经那个不顾儿女矛盾,一出事情就缩在角落里的苏大强。观众的心都是脆弱的,或许是期望自身也有个这样的好结局,哪怕是假的也可以吧。 《都挺好》中的 最后一个镜头,苏明玉回到老宅,看到妈妈安慰小时候
昨天上班坐电梯,一个年轻妈妈正在电梯里训斥着他的儿子,“叫你别玩手机,你不听,作业没有写完吧,看你到学校怎么跟老师交代。”孩子在旁边羞愧地低着头默不作声。电梯里的其他人也都看着那孩子。 对于孩子玩手机这件事,家长一直很反感,很头疼恼火。但是,是否我们就应该禁止孩子玩手机呢?转念一想,如果真把手机看做洪水猛兽,连碰都不让孩子碰,也会出大问题,只不过要把握好“度”罢了。 那么,孩子玩手机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第一,孩子的年龄 孩子两岁半之前的孩子最好不要玩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两岁半之后可有限制地玩,而且要注意孩子保护孩子的眼睛。 情景再现: 前两天在地铁上,有一个妈妈正抱着七八个月大的婴儿,妈妈拿着手机在看,宝宝也目不转睛地盯着手机看。妈妈玩了一会儿就打算收起来,可小孩子不干啦,直接
最近一个朋友因为工作需求,被公司调派到了更远的临时办公点上班。每天上下班的路程突然多了两个小时,变成了天不亮就出门、天黑透了才到家。可这一点小小的改变,却在她家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 原来,自从她去了新地方,她和两岁多孩子的关系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去之前,朋友在娃心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故事要妈妈讲、玩耍的时候喜欢让妈妈陪着、妈妈唱歌他还会跟着拍手,总而言之很和谐。 但是上周六,孩子爸要去值班,奶奶回了老家,家里只剩下他们娘俩的时候,情况发生了变化—— 整个午餐前的时光都很愉快,但是正当她在厨房洗碗时,突然听到孩子在外头大哭。赶紧跑出去一看,原来孩子偷偷踩着小凳子去拿酒柜上的东西,没站稳摔下来了。 她心疼的把孩子搂在怀里哄了又哄,没想到孩子一边推她一边哭得更厉害了:“我要奶奶!我要奶奶!” 心里有点不是滋味
学龄前儿童一定要识字,不要错失启蒙教育的良机 问=多位家长 答=尹建莉 孩子7岁前不该接受认字、不该接受自主阅读吗? 一个3岁半孩子的妈妈 尹老师您好:昨天刚通读完您的新书,很酣畅淋漓,痛快。有几个疑问着急想请教您。首先,我意外的发现,你的参考资料目录中,有蒙台梭利但却没有华德福,为啥呢?目前华德福的名气慢慢大起来了,而且从我自己了解的事实来看,好像许多最开始认可蒙台梭利的最后都转到了华德福,很有趣。这两种教育方法经常被比较。所以,我好奇地请问您一下为什么?当然,现在不止蒙台梭利和华德福了,各种眼花缭乱……第二,我个人对您写的幼儿园那章感觉不太舒服。觉得您举的很多例子隐隐的与其他章节有矛盾,感觉您对于幼儿园存在的合理性是不是也有些许矛盾?尤其是开篇您举的圆圆不喝豆浆的例子,在我看来是老师没有了解
养孩子要很有耐心,这样的话你听说过很多遍,但事到临头你还是会忍不住,气急败坏地对孩子发脾气。冲动上头,被情绪控制的人往往会失去理智,大吼大叫,有时候你都不知道说出来的话有多糟糕。 ——有好几次,妈妈冲孩子吼:“烦死你了!整天又哭又闹的!”过了几天发现他和小伙伴一起玩的时候,也冲着朋友大喊:“烦死你了!烦死你了!” 美国一个脱口秀节目上街,随机采访小朋友们:“妈妈生气时说过最糟糕的话是什么?”小孩子们对妈妈的话印象很深刻: ——“蠢蛋,她会骂我蠢蛋。” ——“他X的!” ——“你他X是认真的吗?” ——“她会说一些很刻薄的话,那很不好听,她是个怪物。” 带着情绪去教育孩子真的很糟糕,很多人都会表示,吼完孩子就后悔了,不该把孩子当出气筒,可是下一次还是照样。当你对着孩子大吼大叫时,他们会很害
孩子特别倔,怎么说都不听,怎么办?他不听还故意把玩具丢在地上。爸爸生气了,你要是再不收,我可就扔垃圾桶里了,说这丫还真开始扔垃圾桶了! 孩子也生气了,一边收一边故意乱丢,爸爸一看故意捣乱,这是更火了,就抓紧他的手说,你不能这样,孩子就哭了很久才停。这个爸爸就很苦恼,为什么我说了孩子不肯听,在大人看来收拾玩具吗?多简单的事儿,但是对这么点大的孩子来说,这可是一个大项目,他需要归类,它还需要控制住自己,提醒自己说现在是整理玩具,可不是玩玩具,那么这个对他们来说还是很难的。因为他们的归类能力控制能力都没有发展好,所以说你首先要改变自己的心态,不要用一种孩子怎么这么倔,或者是为什么我的孩子老跟我对着干,说什么都听不进去这样的视角去看待它,因为你用这样的视角去看孩子,常常会让自己和孩子产生对立的情绪。 你一旦和孩子产生对立的情绪,那你说话的口气肯定就不好了
我是小小音乐家 妈妈总疑惑,为什么她哼歌的时候我就不哭了?为什么我一听见到有人唱歌就手舞足蹈了?为什么我喜欢冷不丁地在大人们谈天的时候唱起《小燕子》?为什么我的手指头总爱到处弹来弹去…… 因为我到了音乐敏感期。听到音乐,我快乐;听到音乐,我兴奋;我想参与音乐,我想融入音乐,我想理解音乐,我想掌握音乐,我想操纵音乐,我想做一个小小的音乐家。 宝宝会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感受,用艺术的方式和思维表达着他们对眼中世界的真实感受。 最爱妈妈唱歌给我听 3个月的我最喜欢妈妈抱着我,轻轻哼歌给我听。可是妈妈很忙,总没空理我。 虽然我没办法告诉妈妈,我想要抱抱,我想听妈妈唱歌,但我也有我自己的办法:当妈妈不理我的时候,我就放声大哭。这时一直忙碌的妈妈就会停下脚步,抱起我,呵呵。 嗯,好舒服,这世界上最柔软温暖的地方就是妈妈的怀抱
孩子为什么做事总是三分热度?做事三分钟热度是很多人的毛病,很多孩子做事情都是抱着“三分钟热度”的态度,特别是对于上兴趣班这件事,兴趣来了就去,过一段时间没兴趣了就不想去了,而他们的这种做法也让多数父母感到头疼。培养好孩子的这三大内心需求,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那么对于这种孩子,家长们要如何做呢? 家长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弄懂孩子为什么真正的兴趣。 据相关调查,6—9周岁年龄段的孩子他们会对兴趣班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看到其他小朋友去报兴趣班或者看到电视上一些表演就会想去学。但是他们的这种心理大多只是一时兴起,只是为了满足自己一时的成就心理,很快他们就会对此失去兴趣。 其实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他们并不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也不知道自己是否已经做好培养兴趣的准备。所以,对于孩子兴趣的培养,家长要帮助他们分辨兴趣,培养他们真正的兴趣所在。
01、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多少父母的座右铭啊。 最近闺蜜在给女儿筛选兴趣班,看着她手上一沓机构资料和报价表,像极了我们读书时摸底考试后,老师批阅考卷的样子,有种莫名的紧张和压力。 我打趣的问她:“多才多艺现在已经不流行了,小而美才有空间呀。”她对我的话嗤之以鼻:“你懂啥,再不多学点,孩子都落伍了。” 看着眼前这个为家庭孩子劳心操肺的女人,我不由地想起了她的故事。 02、闺蜜是我初中同桌,一直以来她给人的感觉,用八个字形容:雷厉风行、桀骜不驯,那时候,特别爱她这种调调的性格,酷帅气。 我们都觉得她嫁给刘阳是最正确的选择,两个人性格相互互补,一个温顺、一个急躁,都说越是温顺的人,发起火来越可怕。 果然,刘阳平日里看着闷不做声,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但我见过他对闺蜜动手的怒态,面目扭曲,简直判若两人,因为爱,闺蜜总能
每个人都是主角,每个人都活在故事中。 相信每个人的童年里都离不开童话书、绘本和动画片,这些精彩的故事形式伴随我们长大,成为童年一份念念不忘的美好回忆。随着我们走向成熟,接触社会,认识世界,又开始接触新的故事。这些故事中有的是别人讲给我们听,比如看到的小说、影视剧、新闻,有的则是发生在我们自身所经历参与的,或者发生在家人、同事甚至是自己身上的。这些故事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影响着我们的认知、情感和意志,形成了今天的自己。 故事,儿童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一扇窗 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说:“讲故事是人们理解自我生活和经历的一种方式,人们一直在故事中游弋。”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都是在故事化的生活。故事是人类经验的概括形式,是人们以叙述方式认识世界的结果,是人类的基本的生存方式和表达方式,是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一扇窗。
即便是亲妈,做了这两件事孩子也很难再亲近你,不是危言耸听。今年小两口又怀孕了,听说人家准备这个孩子出生后送给姥姥姥爷带。 如果说这对年轻人把孩子送给老人带是逼不得已,没办法的事情,问题是这对小两口都没有正式工作,平时两口子也都是在家里住闲的,他们之所以把孩子送给老人带,完全是为了自己图省事、清闲。 生活中怎么总是有一些宝妈,以为自己是孩子的亲妈就肆无忌惮,总想着孩子是自己生的,就一定和自己亲,却不知,做了这两件事还指望孩子和你亲,真的是痴人说梦。或者说即便你是孩子亲妈,可你做了这两件事,就别抱怨孩子不和你亲近,都是你自找的。 事件一:孩子刚出生就留给家里老人,自己不管也不问 那对邻居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了,他们生了孩子自己却是闲着也不带,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妈妈也是够无情的,自己不上班,还不让孩子吃母乳,孩子刚满月她
父母的这几种“恶习”,孩子目睹后会学得很快,家长别不当回事!学会了妈妈的这些行为,认为不管是不是亲人,有了恨,就可以不管就可以不孝。 父母的这几种“恶习”,孩子一旦目睹,就会记在心中 1:父母对长辈不孝顺 很多家庭因为家庭之间的矛盾和隔阂,经常会爆发一些冲突,比如婆媳矛盾,子女矛盾。其实孩子心中有判断是非的标准,从小接受的教育也会告诉他们百善孝为先,所以当孩子目睹父母不孝顺的场景时,他们可能会去劝解,如果劝解无效,就会记住父母的这种行为。长此以往,孩子就会改变心中所想,会成为父母那样的人,长大了容易和父母一样不孝顺,指责父母的过失,对父母不管不顾。 2:父母爱贪图小便宜 有些父母生活中爱贪图小便宜,做人办事总是唯利是图,看见利益就上前,这种行为孩子从小看在眼里,就会记在心里,时间长了会觉得父母
早就猜到,小宝的到来会让大宝承受很多心理上的不适,其中很大一部分,将会来自于外界自认为有趣的“玩笑”。所以在小宝出生前,我们已经给大宝打了无数次“预防针”。 然而,演习是一回事,真碰到了又是另一回事。 一天,大宝放学回家后气鼓鼓的,像是受了极大的委屈。 再三追问才得知,有个小伙伴的妈妈对他说:“你爸妈现在有了弟弟,不再爱你了。” 看到小家伙幽怨的小眼神,我只好把这个话题拿出来,苦口婆心地从头再讲一遍: “不管爸妈有几个孩子,每一个都会很爱很爱!” “现在弟弟还只是个小婴儿,除了吃喝拉睡什么都不会,自然需要更多的照顾,所以我们暂时会花更多时间陪他。” “不管你长到多大,永远是爸妈的心肝宝贝,只是每个年龄阶段,我们爱的方式不同。想想看,如果你爸现在还整天把你搂在怀里,亲啊爱的,是不是很怪异?”
父母在工地上干活儿,孩子不让去开家长会,网友:辛酸。小孩的世界如童话一般,神圣而洁白,缤纷而亮丽,光彩而夺目。 他们对父母是骄傲的,自豪的,崇拜的。当几个孩子聚一起说话时,说到自己爸爸妈妈的一些光荣事迹声音贼大呢。 孩子在十来岁就开始发育并开始成熟,对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三观逐渐萌芽。青春期的敏感和脆弱的自心尊很容易受伤。 一个人生命中最难以选择的就是他的出生:有些孩子在他们出生的那一刻就被家人照顾。他们是全家的宝疙瘩,喝着成千上万的进口奶粉,并穿着数以万计的名牌服装。饮食也是营养师一日三餐恰当匹配着。但是,有些孩子出生后喝不到十来块钱的奶粉。有些好心的邻居会给他们一些自己的旧衣服。当他醒来睁开眼睛时,父亲和母亲都出去工作。只有一根束缚自己的绳子与自己作伴。 从他们睁开眼睛看到这个世界起,有些人注定要承受很多东西,当他们在人
孩子这些表现不及时纠正,将来很可能吃大亏!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从儿童三周岁时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能看到长大后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 所以,孩子7岁之前,对家长来说,是必须要密切关注和把握的。 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可塑性最强,也是行为与习惯养成最关键的培养期。 正如,文学家叶圣陶所言:“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亏。” 所以,就算再爱孩子,也不能纵容孩子的坏行为,必须及时纠正才是,否则就是害了孩子。 这几个表现,你家孩子有吗? 1. 沉迷手机 毁掉一个孩子的最好办法就是给他一部手机! 可是,很多家长还没意识到过度玩手机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一位美国科学家在10年前从全国各地的中下阶层的家庭中选取了100名孩子,将他们
玩具是孩子童年不可缺少的玩伴,玩具对孩子的未来成长影响非常之深,下面看看如何带孩子玩,这些让孩子大脑更“活跃”的玩具,在家就能玩起来! 给孩子挑玩具时,家长就开始犯愁:“哪些玩具适合我家宝宝?益智玩具能让孩子变聪明吗?” 玩具之所以能够让孩子变聪明,因为在玩的过程中激发了孩子的某方面的能力。 哪些玩具能让孩子变聪明,主要从两点考虑: 玩法不单一的玩具 玩法单一的玩具对孩子吸引力比较短,还可能限制孩子思维的发展。 没有固定玩法的玩具对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有帮助,最典型的代表是各种球类。 球孩子可以拍打,锻炼手眼协调、手部的控制力和眼睛注视能力。可以用脚踢,锻炼下肢与全身的协调能力。 与小朋友抛接球、滚球、踢球,培养协作、互动、遵守游戏规则等社会行为。
孩子到了该上幼儿园的年纪,你会怎么选择幼儿园呢?为孩子选择幼儿园,哪些条件最重要?心里有谱吗? 我们育儿群的朋友们,经常讨论如何为孩子选择幼儿园:是选教东西多的呢,还是选“玩”得多的呢?是选寄宿的呢,还是选每天接送的呢?是选有名的呢,还是选离家近的呢?真心爸妈特别整理了送自家两娃上幼儿园的经验,希望可以帮到正面临幼儿园选择的爸爸妈妈们。 先说我们对孩子上幼儿园的两个基本主张: 第一,孩子上幼儿园的时间 如果爸爸妈妈都要上班工作,我们建议早点送孩子去幼儿园。把孩子交给老师总比在家请保姆带好,比老人带更好。 我家大儿是一岁三个月上的幼儿园。当时我们需要恢复工作,而且不想请保姆,正好有一家蛮理想的幼儿园招收混龄班,满一岁的孩子如果能自己吃饭,就可以接收。小儿是两周岁上的幼儿园。当时也想早点送的,但是大儿上的幼儿园取消了混龄班,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