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萌狐的表弟家有个特别可爱的男孩奇奇。奇奇长得虎头虎脑,人聪明伶俐,从小到大,全家人都喜欢他。奇奇哪儿都很好,就有一个毛病很让表弟头疼,就是这孩子太粗线条了,经常丢三落四。上学的时候,不是忘了带文具盒,就是把课本落家里,经常借了老师的电话让表弟去送。表弟为了这个大吼过奇奇几次,但每次孩子的姥姥都拦着,说男孩子就应该粗养,太仔细了,长大了就娘了。 那么孩子丢三落四是小事吗? 其实,丢三落四可不是小事,丢三落四说明孩子的依赖性强,说明孩子的责任感差,同时也说明孩子缺乏独立自理的能力。这看似马虎,却是将来孩子步入社会的隐患。试想,哪个老板会放心把自己的生意交给一个马马虎虎丢三落四的员工呢?哪个学生家长愿意把孩子交给一个马马虎虎的老师呢?所以,丢三落四绝对不是小事,一定要纠正。 怎样才能让孩子改掉丢三落四的毛病呢?萌萌狐总结了一下五点:
为他创造充当“保护神”的机会 当你拖着疲累的身躯下班回家,或者刚刚做完一大堆的家务活,坐在沙发上稍作休息,不妨跟儿子说:“妈妈好累呀,可以把你的肩膀借给妈妈靠一下吗?”小家伙可能会不明所以,但他绝不会拒绝妈妈的请求。当他把肩膀凑过来,看着妈妈靠着他时舒适的表情,他的心里满满的都是成就感,妈妈这个时候再进行引导:“儿子已经是小小男子汉了,可以保护妈妈、照顾妈妈了。”孩子会从心底里爱上“男子汉”这个角色,主动承担起保护他人的责任。 他可以不高兴,但不能随便发脾气 男孩子脾气倔,很多时候一不高兴就又咬又撕,乱发脾气,如果家长纵容孩子的这种做法,一旦他形成习惯,遇到事情就不会懂得控制自己,养成冲动鲁莽的性格。家长要对孩子乱发脾气的行为表示批评,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在孩子面前乱发脾气。心情不好的时候可以对事件进行“冷处理”,待情绪稳定下来之
无意间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视频,父母的言语暴力,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 可能我们的孩子都还小,只有两三岁,或者只有两三个月,无论你的孩子是12岁,2岁,还是2个月。很多时候,你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你的语言都是暴力言语。 当孩子只有2个月大连续哭闹的时候,冲孩子吼:别哭了行不行,烦死了。对于一个婴儿来说,这就是言语暴力。 当你的孩子只有2岁大每天不停的闹腾的时候,你就完全控制不住对孩子大吼大叫,那么在孩子12岁的时候,我绝对不相信你能控制自己,你的言语暴力一定会化作一把利刃去伤害孩子。很多时候很多言语暴力都是无意识的脱口而出。 忽然想起很久以前,有一次和朋友聊天的时候,她说,她爸就是这辈子她最大的仇人,至亲仇人。她是家里的独生女,亲生的,但是从她记事儿起,她就没见过她爸给过她好脸。她爸每次跟她说话的时候,都像有一把锥子在扎他的心。
你可以玩手机,孩子却不可以玩游戏/iPad?这好像不太公平吧,我一直说我不反对孩子玩儿电子产品。因为有一个现实摆在我们面前——00后、10后本身就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他们一出生就处于数码时代,这就注定了孩子不可能一辈子都不接触电子产品。既然躲不开,不如直接正视。孩子为什么会沉迷网络?我们又该如何引导? 一起来看看今天的文章,相信你会有所收获。 最近,邻居家8岁的小男孩安安放暑假了。 昨天晚上,我隔着墙壁隐约听到安安妈妈吼孩子的声音,想必是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正巧早上出门时碰到了安安妈妈,打过招呼后得知她是要去移动公司办宽带断网。 不等我再问,安安妈妈便竹筒倒豆子似的向我倾诉起来。 原来,安安放假几天来,整天手机、电脑轮番上阵地玩电子游戏,不肯出门,也不做作业,吃饭时间到了也要妈妈一喊再喊才肯上桌。 妈妈心中恼火,就
独自带孩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你家的宝宝是谁在带呢?是姥姥还是奶奶呢?现在的年轻父母大多有自己的事业,工作,生了宝宝却没时间带孩子。这个任务就落在了双方的爸妈身上。要知道,帮忙带孩子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没哪个老人是心甘情愿的! 可现在的爸妈宁愿请保姆也不愿意帮着自己的孩子带外孙(女)。有调查说希望帮忙带孩子中排名第一的是姥姥,因为姥姥好说话;第二位就是婆婆,毕竟是一家子。最后才是保姆或月嫂,虽说现在都是科学带孩子了,但是不是自己家人,总还是不放心。 第一就是身体原因了 父母毕竟都年纪大了,身体不再硬朗。以为奶奶表示,自己本来在老家和老伴儿过的很悠闲,但儿媳妇生了外孙子后,就应了小两口的要求,到城里去帮忙,平时两个人上班很忙,自己不仅帮着看孩子还得料理家务,而且那么小的孩子,处处都得小心翼翼,自己身体不是很好,感觉很累。 第
为什么有的孩子开口说话比较晚,孩子比同龄人说话晚,这是为什么?给小孩子做饭的时候,有些家长会先把食物嚼碎,再喂给宝宝吃,有些家长常给孩子做一些流食类食物,孩子嘴角边一有脏物,家长立马去擦,实际上这样做不仅没有好处,反而有可能给宝宝造成伤害。 有些家长喂养孩子四五岁了还在吃流食类食物,使用奶瓶喝水、喝饮料,实际上都不利于孩子咀嚼功能,添加辅食的过程是孩子练习咀嚼能力的过程,而咀嚼和语言发育密切相关 这也是孩子语言发育迟缓的一大原因! 其实,让孩子自己咀嚼食物不仅可以帮助牙齿萌出,促进口腔发育,更能促进消化酶的分泌,帮助孩子的更好的消化吸收。 综合来看,让孩子多咀嚼是更健康的做法。
具有自我服务能力、良好生活习惯对于入园适应很重要。父母应提前几个月鼓励和帮助孩子适应独立入睡、自己吃饭、穿脱鞋袜等等。 独睡 帮助宝宝适应独睡 1. 与宝宝一起选购、布置他喜欢的小床。 2. 和宝宝聊天,让他觉得独睡意味着自己长大了,是件很了不起、很开心的事。 3. 睡前亲子共读绘本、倾听舒缓的音乐,让宝宝带着愉悦的心情入睡。 4. 刚开始如果无法分离,成人可以适当陪伴,并告知宝宝,会在他入睡后再离开,随后逐步缩短陪伴时间,让他过渡到独自入睡。 5. 打开房门,将两个空间连起来,让宝宝觉得随时可以找到家人。 提示:关注宝宝的情绪变化,在未建立足够的安全感时,不强求宝宝独睡。 四招防止宝宝睡觉踢被子 1. 选择合适的睡袋。 2. 冬天可以给宝宝穿保暖内衣,
孩子为什么喜欢看《小猪佩奇》?原来其中隐藏了这样的关系。前几天去儿子的幼儿园参加亲子活动,有一个环节是请小朋友谈谈自己眼中的父母是什么样的。 他说:“我的妈妈太直了,她说话我听着就害怕。妈妈早上还对我说如果不好好吃饭的话,我肯定就是班里最矮的孩子,也肯定考不上舞蹈学院!妈妈也从来不化妆,我喜欢妈妈把嘴巴涂成红色,看起来漂漂亮亮的!” 谈起爸爸的时候孩子又说:“我的爸爸很邋遢,臭袜子到处扔。从来都不陪我玩!我最不喜欢他的表情,总是不笑,也可能他就不会笑吧。我的爸爸妈妈要是像佩奇的爸爸妈妈一样就好了。我每天都会学着佩奇一样哼哼,我希望变成小猪佩奇。” 听完这个孩子的发言,在场父母们都觉得非常好笑。接下来,很多孩子也说了同样的话,他们也喜欢小猪佩奇的家! 回家后,我突然对小猪佩奇这个动画片产生了兴趣,于是翻看了几集。我想找找这只
现实很残酷,在农村,早早地就能独立了。什么事情都不用干,身边总是听一些家长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吗?听听农村老人怎么回答。 “穷人家的孩子确实早当家” 以前听一位农村老人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话没错。我们小的时候没有钱上学,很早就帮家里干活了,大人干的活我们都干。比不了现在的孩子,都多大了不做饭、不刷碗。 我女儿的孩子都快二十岁了,但是洗菜、洗衣服这样的事情都很少让他做。要是放在以前,这样的孩子和废人差不多,养了也是浪费粮食。 要说能当家的孩子,肯定是从小就陪着父母吃苦,既能干又懂事,还会过日子。这种孩子肯定是多出自穷人家的孩子,这是没办法的事情。 “孩子早当家并不是好事” 孩子是不是能早当家和家里的生活条件有关系。我总是听见一些家长教育孩子不争气,穷人家
最近总有老师在反映,开学后不少家长出现了这样的困惑:“我家宝贝每次上幼儿园总喜欢提条件,大人如果不满足,他就不去幼儿园。有什么应对的办法呀?真愁人!” 孩子威胁父母,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危言耸听呢?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现象经常出现。为什么孩子小小年纪,就学会“威胁”父母了呢? 出现的原因: 1.亲子沟通方式出现问题 家长平时跟孩子说话时,常用“如果……,那么……”的结构与孩子对话,比如,“如果你乖乖地去幼儿园,那么,下午妈妈来接你的时候就给你买棒棒糖。”“如果你按照爸爸说的做,那么爸爸就满足你一个愿望……”如此沟通方式,孩子就会在父母的影响下学会讲条件。 2.家长不能坚持自己的立场 面对孩子又哭又闹、满地打滚的状况,家长不禁觉得头疼:“为了这点钱,让孩子忍受委屈,实在有点于心不忍啊!”因此,
如果给“育儿最狼狈的时刻”做个排行榜,我相信“孩子不听话”的选项,绝对能占领前三! 作为宝爸宝妈,你一定有过这样的困扰: 带孩子出去,他非要买玩具,不答应就满地打滚; 每次吃饭时,三心两意慢吞吞,就是不肯大口大口吃; 跟他说玩具不能随便乱扔,他乐此不疲,丝毫不长记性; 明明在厨房忙得焦头烂额,他却不停要求要抱抱,陪玩..... 作为长期和孩子斗智斗勇的“游戏玩家”,妈妈们在吐槽孩子不听话行为上,简直一口气能举100个例子! 为什么别人家的宝宝乖巧懂事软萌萌,而咱家的孩子却成了磨人不听话的“小怪兽”? 深知育儿宗旨无非是“冷静、平等、包容”,但是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把这些理念付诸实践呢? 首先,有一个事实大家要知道:孩子的注意力不像成年人,是很不稳定的,容易在外界事物影响下,改变
懒人只会让人讨厌,懒人孩子,将来在生活上在学习上在事业上,因为这种性格,都会有所吃亏,有所失,没有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懒人,但是却总在无形中培养出一个懒人孩子。 不舍得让孩子动手 很多孩子对一些新事物充满好奇心,总想去尝试一下,比如帮父母做些家务活,扫扫地擦擦桌子,家长嫌其碍事,又感觉孩子小干不好,常常不让其干活,也不舍的用孩子,也就是这样的宠溺,才会让孩子变的越来越懒。 纵容孩子偷懒 谁都爱偷懒,但是孩子经常偷懒,家长还纵容,可能就不好了,比如孩子写作业时偷工减料,家长没有过多的措施,孩子写作业时会越来越懒,再比如孩子爱睡懒觉,睡懒觉本无可厚非,但是每到周末放假,孩子必睡到很晚很晚,平时上学时每天也是很晚很晚才起床,家长纵容孩子这样的偷懒不管不顾的,只会让孩子越来越赖床。 限制孩子活动
什么样的孩子更受老师和家长们喜欢?无非是那些安安静静的乖孩子,不在家里面闹腾、非常的听话,这些孩子总是家长们非常引以为豪的。 然而,大多孩子都有一些让父母头疼的小毛病,爱孩子的优点很容易,爱孩子的缺点却有些费劲。 但是长远来看,听话的乖宝宝长大以后有大成就的不多,大部分有出息的人,都有一些独特的闪光点。 如果你家孩子有以下几种特点,那么恭喜你,他长大后可能会大有出息! 一、自制力较强的孩子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 Walter Mischel 进行了一系列著名的“棉花糖”实验。他招募了600多名四岁的儿童参与这个实验,在实验开始时,他在每个孩子面前的桌上都放了一块棉花糖,并且告诉孩子们: “他需要离开房间15分钟,等他回来时,如果棉花糖还在桌上,那他就会再给孩子一块棉花糖,作为奖励。”
孩子怕黑该怎么办?作为孩子的爸爸,该如何教孩子不怕黑?小编今日主要分享的是这两个爸爸的做法截然不同,你更支持哪一种? 不管是什么样的孩子,天生对于未知的东西怀有一种敬畏和恐惧,黑暗也是如此。 梦梦的爸爸是个中学数学老师,平常对待学生很严厉,教育自己的孩子更不用说。 这天6岁的小女孩梦梦去家里的阳台拿自己最爱看的书,就只有她一个人,暗黄色的灯有些缥缈。 阳台非常安静,梦梦心中没来由的害怕,所以很快翻到了自己要找的那本书,然后关灯准备离开阳台。 妈妈说了要节约用电,尽管梦梦很害怕,还是关了灯,感觉到自己周围一片黑,很快的跑起来,小拖鞋在地板上哒哒哒的发出很大的声音。 阳台到客厅的距离并不远,但梦梦年纪还小,总以为她的后面追着一头洪荒怪兽,害怕恐惧涌上心头,都不敢回头看。 这个时候,快跑到充满
孩子为什么说话不算话?孩子说话不算话,家长该怎么办?这是一个关于孩子说话不算话的问题,家长提出,孩子快6岁了,每次做错事情都会立马道歉,可道歉完下一秒又开始犯错误。道歉勤快,犯错也快。 我们一起来分析孩子犯错后道歉,但又屡教屡犯的原因。 6岁孩子正在建立和增强自己的安全感。表现为什么事都争强好胜,难以忍受任何失败, 顽固、自负、蛮不讲理。再加上孩子自控能力差,就上演了屡教屡犯,屡犯屡教的好戏。 因此,家长也不必为此焦虑。一个6岁的孩子犯错是极为正常的事情,我们该高兴并为之鼓励的是每次他都能认识到错误并诚心道歉。 当然,孩子一再的说话不算话,也是时候教孩子明白什么叫说话算话,什么叫言行一致。 《妈妈是超人3》其中一期,贾静雯教育女儿咘咘“说话要算话”的案例,可以说是教育典范。 随着咘咘年龄的增大,贾静雯和修杰楷商量
从绘本主题类型到孩子年龄性格,在千万种绘本中这样挑选。为孩子选择绘本可以按照绘本的类型.设计编排.主题分类,孩子的年龄阶段等来分别,希望给您一个参考的选项! 按类型: 市面出售的幼儿书林林总总,有的是专门让孩子学习生字的「学习书(didactic book)」;有的是单纯描述故事的「故事书(narrative book)」;而有的则只是由数个图画拼凑而成的「图画书(picture book)」。很多爸妈可能都不知应该挑什么类别的书与宝宝一起阅读呢?! 亲子阅读看「故事书」﹑「图画书」相比「学习书」好 据香港教育大学幼儿教育学系研究指,亲子共读的书本有没有插画,对亲子阅读时的互动和孩子的语言发展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然而,由于家长与孩子共读用「学习书」的交流互动并没有「故事书」多,会在一定程度上延误孩子发展完善的语言能力,
聊天是一项硬技能,尤其和孩子聊天,问不到点上,孩子总是搪塞你,聊天变成尬聊。 以下几个问题是妈妈经常问到,快看看有没有给你带来启发。 问孩子在幼儿园干嘛了,他就是回答不上来 两岁四个月男宝,刚上幼儿园,语言能力还不错。每天聊天问他在幼儿园的情况,有没有打过人。他一般不说,要引导很久回复一点点。问选择性问题又怕误导他,请问有问话技巧吗? 问孩子今天在幼儿园干嘛了,这类的问题一般都不会有什么结果。 首先这样的问题太泛,其次孩子都不记得他打过人,或者他不认为他和其他孩子的那种玩法叫打人,就算记得,也不记得为什么了,或者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你可以问得具体一点,或者先用叙述的方式把话题带出来:我今天接你的时候碰到豆豆她妈妈了,她说豆豆吃点心的时候和你坐在一起?孩子有了这个场景就比较容易想起要讲什么话题了。 和
多孩家庭,有哪些方法能让孩子们彼此亲近呢?有了一个男孩,再添一个女孩,组成一个“好”字,恐怕是很多家庭都梦想的事。儿女双全,听起来就很有福气。下面来看看怎样科学平衡家庭成员间的关系? 大多数的父母却并不知道如何让两个孩子和睦相处。虽然现在已经有不少家长觉得,要公平地对待两个孩子,但当事情真的发生的时候,又不自觉地开始“偏心”: “你是姐姐,这个玩具就先给弟弟,妈妈下次再给你买”; “我现在忙,你赶紧看下妹妹怎么又哭了,别老是自己玩游戏”; “你看弟弟早就吃好饭了,你怎么还磨磨唧唧的?”…… 自从有了二娃,家里时不时鸡飞狗跳,不是这个哭,就是那个不高兴。然而父母精力有限,没法时刻哄着孩子,只能采取强硬手段,或是呵斥一顿,或是责备几句。 多孩家庭,到底有没有解? 培养孩子的手足情 父母一定要记
很多爸妈都知道,专注力是特别重要的品质。专注力好的孩子,在同样一节课中(或,在玩同一种游戏、玩具中),能吸收学习到的知识更多,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会更好,综合素质也会更高。因此,都很重视专注力的培养。 理念上重视专注力,可殊不知,爸妈或其他家人的一些关心爱护孩子的行为却是破坏专注力的最大因素。想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破坏它,请坚决杜绝以下这5种破坏行为。 经常打扰(或打断)孩子 孩子正在堆积木,你非要问他“喝水吗”、“吃水果吗”、“尿尿吗”; 孩子正在吃米饭,你非要让他立刻吃绿叶菜; 孩子在户外扔落叶玩,你非说“太脏了,咱去别的地方玩滑板车吧”; 孩子正在玩玩具,你非要让他读绘本; …… 这些都是特别常见的场景,爸妈这些时刻的关心、无意识的打扰和打断,破坏了孩子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