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孩子跟谁最亲近呢?毫无疑问肯定是妈妈,但是也有例外,有的孩子喜欢爷爷奶奶,要知道隔代溺爱,孩子长大和妈妈亲还是奶奶亲,这两个地方暴露无疑,你别不承认。 自己从出生拉扯到3岁的孩子和自己一点儿都不亲,亏自己每个周末都带女儿去游乐场玩、给她买新衣服、新玩具,谁知道养了个白眼狼。白天的时候她和你玩的热火朝天,一到晚上睡觉时就嚷着找奶奶,她想和女儿一起睡女儿竟死活不愿意,真是翻脸不认娘,让她很失落。 我告诉她,你可别小看孩子,他们不是那么容易被你的偶尔殷勤收买的。孩子从断奶之后,和妈妈亲还是奶奶亲全在这两点,从这两点中也可以看出孩子长大后和谁更亲: 1.孩子晚上主动要求和谁睡觉 虽然说孩子吃奶的时候和母亲“捆绑”在一起,这个时候孩子和妈妈最亲,但是一旦给孩子断奶之后,你们没有了身体的接触,孩子就开始寻找自己最信任和坚实的依靠了
现在大多数的家庭年轻人生完宝宝就出去工作了,教育孩子的事都交给了家里的老人,那么这种隔代教育贵有什么弊端呢?一起来看看吧! 现在不少爸爸妈妈需要工作,然后将宝宝交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或者白天交给老人照顾,下班回来接班照顾宝宝。看起来隔代教育让爸爸妈妈更轻松了,但实际上存在极大的弊端。 隔代教育的烦恼 1思想观念陈旧 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王极盛认为,做家长的,特别是隔代家长们的素质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和孩子成长的要求。王极盛在数万人中间做的一项调查表明,95%以上的家长没有学习过如何教育子女这门学问,其中,隔代家长的这个比例接近100%。 很多老一辈只接受以往经验,比如绑腿、挤乳头、几个月宝宝吃盐有劲,保健品都是好东西,多多益善……而这些“经验”无疑是错误的。 2隔代教育对孩子更溺爱
安全感,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又事实存在。尤其是家里有宝宝的家庭。那么如何给宝宝建立安全感?带着疑问一起来看看吧。 爸爸妈妈与宝贝有亲密的抚触和情感投入,有助于婴儿的早期发展,帮助他们建立安全感,加速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 同时,抚触对父母是很有好处的,可以降低压力水平。 那么,针对这些基本的行为,我们需要了解些什么呢?一起来看看—— 1、这种抚触 是以什么方式帮助他们的呢? 给予孩子亲密的抚触接触(拥抱他、亲吻他),对于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尤为重要,尤其是在0-3个月的新生儿时期,这种接触可以帮助婴儿平静下来:他们哭闹得更少,并且让他们能更好地睡眠。 一些研究表明,他们的大脑发育得到促进——可能是因为他们的情绪更安稳,睡得更好的缘故。 2、抚触是否会对父母有益? 抚
故事中在山上放羊的孩子一天突然心血来潮想逗逗村民,大叫“狼来了,狼来了”,山下的村民听到呼救纷纷跑到山上去打狼,谁知却被欺骗嘲弄了一番;第二次相同的事情又发生了,村民们赶到山上竟然又是一场闹剧;当第三次发生“狼来了”的时候,没有人再相信这个放羊的孩子,谁知这一次是真的狼来了,结局是可想而知了,是的,放羊的孩子被狼吃掉了。妈妈讲完后还要不停地告诫我,撒谎的下场就是这样的,做人要诚实! 记得之前在上家长工作坊的时候,有一位爸爸讲了关于孩子的一个行为很让他无法容忍,那就是撒谎!他是这样描述的:他的孩子7岁了,男孩,上小学一年级。作为爸爸,非常希望自己的孩子具有诚实的品质,所以总是要求自己的孩子不许撒谎。如果撒谎就会受到惩罚,基本上爸爸要打孩子。但是爸爸会发现,即使惩罚体罚孩子好像也不能遏制孩子撒谎的习惯,最不能让爸爸接受的是,孩子越来越大胆地去撒谎。有一次,晚上孩子上床要睡
现在的父母对待孩子可谓是如同掌中宝,一旦孩子出现点小异常父母都担心恐慌,比如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当然要引起父母的注意,今天就来分析下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几个原因。 1、对孩子的不了解 孩子的天性都是很好动的,他们有着对未知事物的探求欲望,但是小孩对待事情不可能像大人那样能够专注,保持较长的时间,所以,很多孩子在父母眼中的印象,就跟注意力不集中一样表现,如果是这样的话,父母应该去了解孩子,不要用大人的标准去衡量孩子。 2、不关心孩子兴趣 现在的父母个个是望子成龙,从小开始就不断给他灌输大量的知识,家长更把孩子的攀比当成一种乐趣,今天我家孩子学了钢琴,明天那家孩子学了吉他,却不去考虑孩子的感觉,一味的灌输各种知识,结果就是,孩子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到一件事上。 3、过多对孩子进行干涉 许多家长虽然是为了孩子的将来考虑,但是过
宝宝成长到一定的阶段,会悄然发生一些变化,比如:你叫他往东,他就不;叫他吃东西,他就不;.....(总之,各种不听话)再也不是那个喂他啥他就吃啥,让他干嘛他就干嘛的「乖宝宝」了。 爸妈们生气之余又常常非常郁闷,我们家的天使宝宝哪儿去了?怎么净跟爸妈对着干?难道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 爸爸妈妈不必自我怀疑,更不要气馁,这样的阶段丁妈也曾经历过,相信当你看完下面宝宝「顶嘴」的真相后,不仅不烦闷了,还会捂着嘴偷着乐呢。 爸爸妈妈的地位怎么变了? 首先,恭喜各位遭到孩子顶嘴的家长。从顶嘴这个事情上看,孩子的心理已经来到了成长历程中新的突破点。 回想小时候,3 岁以前,我们都会觉得,父母是万能的。 怎么不是呢? 「我」饿了,妈妈就会给喂奶或者米糊; 「我」冷了,爸爸会用厚
高智商家教最严厉的八个方面,中国家长越早知道,孩子越有出息。培养出爱因斯坦、贝多芬、黑格尔等等优秀的人才,那么他们的教育经验特别的家庭育儿教育值得我们学习。 一、适当的体罚 孩子淘气、调皮的时候应不应该体罚孩子。在中国以往的“棍棒之下出孝子”到现在中国家长们受到现代教育的影响可能也学会了赏识教育,即使是学校老师"体罚”孩子都有可能要受到惩罚的。 德国孩子也挨打,在德国虽然觉得体罚孩子不好,但是有时候缺少体罚反而是不完整的教育。而且德国采取体罚也只是在特定的情况下才会做。 第一,对父母有过激的行为,第二,触碰危险物品,第三,故意弄坏东西,第四,欺负弟弟妹妹。体罚的方式会比较柔和,绝对不会打耳光,用棍子等。一般会打屁股、限制游戏、面壁思过、关禁闭等。为了避免此事影响情感,等孩子冷静下来,家长会和孩子沟通说明家长体罚孩子的原因和用心。一般孩子稍
"孩子打人/被打先别急!”看美国幼儿园是如何处理的?今天我们就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大家聊聊美国幼儿园如何处理孩子打架和被打的问题。 几乎每个来我们幼儿园应聘的老师都会被问到同样的问题:“如果你看到孩子之间发生肢体冲突,你会怎么做?” 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看老师的教育观。比如你会听到这样的回答,“我会马上过去劝阻,告诉他们,不应该对同伴动手,要管好自己的小手。” 很遗憾,这位老师就很难通过面试,为什么? 如果我告诉你,一位有专业素质的老师的回答首先应该是“我们先要看,这个肢体冲突发生在哪个年龄段”,也许你就懂了。 2岁之前,唯我独尊,“劝架”主打表情牌 孩子的认知发展中有一个阶段会认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时间可长可短,但都是正常且必经的发展阶段。比如你经常会看到2-3岁孩子拿着别人的玩具说,“这是我的!” 但是到了6-7
现在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生怕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早教班、托儿所络绎不绝,父母都争着抢着把孩子送进去,可孩子真的能适应吗? 孩子究竟能几岁上幼儿园最好?根据相关部门规定:幼儿园必须招收3周岁以上的学龄前儿童。虽然规定是这样,但由于私立幼儿园的增加以及家庭条件的变化,许多父母都会选择在孩子3岁前入园,从而忽略了事件本身对孩子的危害。 1、性格偏激,甚至造成心理疾病 2-3岁的孩子正处于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这时的孩子各方面发育还不成熟,他们不懂得调节情绪,更不知道合作的性质。如果硬是把他们放在一个陌生的集体环境里,那么他们不仅会极度缺乏安全感,甚至还会带有很强的攻击性措施。 长久以往,孩子就会变得极度外向(内向),太过顽皮、多动症,不敢与陌生人交往、产生恐惧社交的情绪,甚至还会造成一定的心理疾病。 2、传染
宝宝总是喜欢丢三落四的,特别是有些宝宝喜欢爱扔东西?那么宝宝爱扔东西怎么办呢?宝宝爱扔东西的原因有哪些呢?家长该如何正确引导?一起来看看吧! 昨天和朋友聊天,她说她家宝宝最近突然迷恋上“扔东西”,一言不合就“扔扔扔”。 玩具玩得好好的,扔了…… 好奇大人手里的东西,拿过来玩一会,扔了…… 甚至连吃的喝的也不放过,苹果、小饼干、奶瓶,扔了…… 一边扔,还一边高兴得 “啊呀……啊呀”叫,然后一脸无辜地看着她。 她刚捡起来……又扔了。 她重复捡起了好几次,孩子很激动还要扔,她已经累得不行了。 说完她一脸担忧地问我:我真的很头疼,为啥我家宝宝这么喜欢扔东西,不管我拿的是什么,到她手里都会被扔出去…… 为什么宝宝喜欢扔东西? 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孩子,有各自不同的
有人说,中国家长是世界上最累的家长,然而累的背后往往成果成果却不尽人意。究其原因是因为,父母普遍存在以下6种错误的教育思想观念。 01.瞧不起孩子 “你怎么那么笨哪!”“都背多少遍了还记不住?!”历史总会惊人的相似,几乎每个孩子小时候都被家长骂过记性差。或许是孩子做什么事情完成不好,达不到家长预期的效果。 父母暂时失去理性,脱口而出的话就会伤及孩子的自尊心、削弱孩子的自我观念。长期下来,这不仅增加了亲子间的矛盾,还很容易使小孩的自信心崩塌,干什么都没自信,总觉得别人比自己强。 在笋干老师看来,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有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每个孩子的差异不一定就是差距。作为父母,要先学会修复自身的焦虑,改掉抱怨与攀比的坏习惯。 其次,不是孩子不尽力不愿意学会,而是没有适合他的方法。面对孩子成绩不理想,学习有困难时,正确的
喜欢乱发脾气的父母,大多数会养出这三种低情商孩子,难以挽救。要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口角之争最后演变成悲剧的事情发生呢。 懦弱没主见 发脾气的父母,对于孩子来说就像一个“强权”一样的存在。父母的话他必须听,父母不喜欢的事他不能做,父母要求完成的任务必须完成,父母的话都是对的。他只需要乖乖听话,让干啥就干啥,不需要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脾气。因为这些对于父母来说都是多余的。一不小心还会被父母严厉的责骂。久而久之,孩子也就失去了自己的自主性,没有主见,别人说的话他会毫不怀疑,别人认为错的事他会不加考虑就赞同。因为,爱发脾气的父母本来就没有耐心,会比较的独断,不会考虑小孩子的想法,只要是自己认为对的,就强迫着孩子跟自己有一样的想法。久而久之,孩子还会有什么自主判断的能力,只会变成一个情商低的人。 不会控制情绪,爱发脾气 有什么样的父母
对于宝宝来说应该玩什么游戏?2岁左右宝宝能玩什么游戏?很多家长不知道和宝宝玩什么游戏?下面小编推荐几种游戏,爸妈们赶紧看看吧。 对于12~24个月的孩子来说,他们的身体和大脑相对于之前的几个阶段,已经在感知力、运动、智力、语言等方面获得了的巨大的发展。从尝试通过父母的言语中获得信息,到明白一些简单的词汇;从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活动,到自己迈出稳健的步伐;从一些无意识下发出的声音,到准确认知事物的名称。这样的过程总是令家长们兴奋又倍感自豪。 这个阶段的孩子不仅仅能从家长语的言上获得信息,更能理解大人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传达的情绪和思想。因此在孩子12到24个月这个阶段,比起塑造孩子某一些方面的特质,为孩子们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小环境系统变得尤为重要。在小环境系统里,所有的关系与教育都是双向的,家长的行为影响着孩子,而孩子的反应又将影响家长的态度。例如一个专注力强的孩子更
让孩子过早做这4件事,是很多家长的通病,却不知对孩子有害无益。这些都是蛮重要的,可家长也需要知道中国的一句成语:过犹不及。 经过许许多多相关育儿专家的研究表明:孩子只有在合适的年龄做有益于身体发育的事才是正确的教养之道。 比如,下面这3件事,我相信在很多家长的常识中一定是早学为宜,其实非也。 1. 学习认字和写字不宜过早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孩子识字多、识字比别人早是一种聪明的表现。这种根深蒂固的认同感有上千年的思想沉淀其中,想要改变确实非常难,需要缓慢的循序渐近。就像时至今日仍然有许多父母依旧用这些片面的错误的方法来进行家庭教育。 于是,我们看到孩子未满3岁、还未入幼儿园,那些父母就开始焦急且殷切的教起识字来了,有的甚至还规定了每天识多少字,要写多少字,以为这就是幼儿早教的含义。每对父母都有望女成凤子成龙的心
你家孩子喜欢跟别人打招呼吗?为什么有些孩子跟别人打招呼会害羞?孩子怕和别人打招呼,父母该怎么办? 小区里有一个小女孩长得挺可爱的,小脸圆圆的、眼睛大大的、皮肤还特别白,就是有些胆怯不敢跟别人打招呼。每次碰到熟人的时候,小女孩的表现都会让她妈妈感到有些尴尬。 昨天在小区超市碰到小女孩和她妈妈时,小女孩居然主动对我说:“阿姨好”,当时可把我稀奇坏了。 我就赶紧回应小女孩说:“你好,阿姨今天能看到你,真开心”,走的时候小女孩还对我说:“阿姨,再见”。小女孩怎么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之前让她叫我阿姨的时候,她总是躲在妈妈身后不敢说话,这次居然主动给我打招呼。 原来是小女孩的妈妈昨天告诉小女孩说:“楼下的那个阿姨很喜欢你呢,每次见到我时都会夸你可爱”。没想到小女孩妈妈的一句话,居然让小女孩有了主动跟别人打招呼的勇气。如果你家的孩子也有
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底线”,家长别当众“戳穿”,孩子易心理缺失。总觉得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自己只要按照自己的本心去教育和批评就成,疏于照拂孩子的自尊情绪。 其实孩子们也是有自尊心的,并且孩子们的世界较之成人更加单纯,所以他们的自尊感来的更加的强烈,对于孩子的“自尊”底线,我们当父母的不要去轻易“戳穿”,易导致孩子心理缺失 妈妈逢人就讲孩子的“糗事”,搞得孩子很没面子 姐妹可可在前几天聚会时说到,现在的孩子自尊心可是了不得,千万不能不当回事。快过年了,可可带上孩子回到了在农村的婆婆家,孩子对农村的一切感到新奇。 当时孩子带着自己一个心爱的塑料水壶,自己就突发奇想的想要把水壶里面的水热一下,就把水壶放在了温度很高的炉子上,结果水壶被烤的软化了,可可发现水壶异状后便责问孩子,这才明白了事情的缘由。 结果她倒好,不给孩
高情商的孩子,都拥有这4种习惯,一眼就能看出来。有不少家长疏漏了对宝宝的感知力的培养,殊不知,宝宝有一个良好的感知力,对智商、情商各方面都很重要。 3岁之前是增强宝宝感知力的黄金时期,如果在这一阶段加强对宝宝感知力的培养,就能够看到很显著的变化。一般在日常生活中,妈妈可以让宝宝多多接触家中的不同材质、不同形状的物品,提升宝宝对这些事物的认识能力以及对事物产生的最直接的感官体验。 如果你的宝宝已经过了三岁,那么这个时候家长们就可以根据宝宝的一些小表现来观察你家的宝宝是否具有高智商。 1、话唠 有的妈妈们在一起交流的时候经常会发现宝宝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话真的很多!甚至有的家长还担心孩子这样会不会是一种病症。其实呀,如果你们家的宝宝是个小话唠,说明你家宝宝智商不低哟。在儿童智商评测中,是有“言语智商”这一项的,话多的孩子往
受帝都雾霾天气影响,医院儿科诊前的人明显多了起来。带海蒂抽指血复查,在大厅里等化验结果的时候,我不经意瞟见缴费窗口有一位撇着小嘴、面露愁容的小女孩。她的眼神有一丝恐惧,还有一点无助。 没几分钟,医院大厅里传来了一位女孩子的哭声,“我不敢,我不去,妈妈,求求你”。回头一看,原来是刚才那个小女孩。她瘫坐在离抽指血窗口很近的地上,任由她妈妈怎么拽都不起来。小女孩的妈妈失去了耐性,边咆哮边用胳膊使劲打小女孩的后背,“让你不起来,让你不起来……” 再聊聊今天愁眉不展的米妈。昨晚她情绪不佳,两岁的孩子又恰巧把她洗干净的衣服从阳台拉到卧室,衣服上沾染了颜料、菜汁,惨不忍睹,于是她没忍住冲着孩子怒吼,一把拎起孩子扔到床上。“看着孩子哭的撕心裂肺,一会儿又跑过来找我抱抱,真心觉得我是个坏妈妈!” 你,有心情不爽冲孩子爆发负能量的时候么?你,有被熊孩子惹毛的时候么?
当我们成为大人之后,我们非常讶异孩子们面对些许小事就会崩溃乃至走向死亡的心理历程。然而追溯自己的童年,你就会懂得大人对孩子心里感受的忽视,往往是孩子痛苦的根源。其实,生死尽在一念之间。 01、下午带着小鱼儿和他表弟翔去游乐园的路上,两个孩子在车后面聊得忘乎所以。 突然,翔说:“唉,有时我真不想活了,死掉算了。” 小鱼儿也接着来一句:“有时候我也是这么想的。” 我吓了一跳:为什么想死呀,这世界多美好,你们现在多幸福,怎么会想死呢? 两个孩子嚷开了:唉,你们大人不知道我们小孩的世界,有时候我们被你们骂了,被老师批评了,被同学们嘲笑了……,都会想死了算了,一了百了更自在。 小鱼儿很认真的说:有一次,我们班主任问我们:你们有没有过想死的念头呢?结果班上有超过一半的同学举起手来。 我暗暗地叹了一口气,原来,不管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毛病和问题,即使是非常优秀的孩子也不例外。面对孩子的毛病和问题,不同的父母有不同的处理方法。有些豁达的父母在经过认真思考后,接受了孩子的不完美,不再对孩子进行挑剔,这些孩子反而会在日后的人生道路上有不错的表现。 而有些父母接受不了孩子的毛病和问题,甚至接受不了孩子的失败,经常对孩子进行指责、谩骂,甚至是当众羞辱。结果,这些孩子与父母的感情渐行渐远,最后导致亲子关系出现问题,甚至影响到孩子日后的人生轨迹和事业发展。 小海是一个在离异家庭长大的孩子。在小海小的时候,因为父母的离异,小海一直跟着妈妈生活。由于妈妈忙于工作赚钱,对小海的学习监管不够,导致小海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面对即成事实的现状,小海的妈妈并没有一味地责怪小海。而是以母爱去温暖小海,使小海深刻感受到妈妈是爱自己的。因此,小海并没有因为失去父爱而性格孤僻,相反,小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