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爱? 爱是心甘情愿的付出;爱是莫名其妙的吸引; 爱是油然而升的关怀;爱是不计回报的奉献…… 它是世间最美妙与神圣的感受。 “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唱出的不仅仅是男女之间的爱,似乎也涵括了爸妈对刚出生小宝宝的爱。那么,该如何把对宝宝的爱把握得保质又保量呢? 亲子互动——爱意传达进行式 爸妈与宝宝面对面的活动,是最直接、最亲密、最自然的感情联系。足够的情感互动,是宝宝智力、道德观以及自我评价的源泉,也是宝宝向更高层次智力思考迈进的本钱。&nb
你家孩子放学回家先干什么?是写作业还是吃饭?作业一时半会儿是写不完的,晚饭也需要时间去做,可能大多数家长都会让先写作业吧,但是,你没感觉他总是无法集中注意力吗?下面看看这位家长的回答,相信会给到您不少启发! 1、放学回来先吃水果 孩子学习了一下午,大脑累了,肚子也饿了。先让孩子边吃水果边休息。孩子大脑工作了一下午,他身体的葡萄糖消耗的差不多了,要及时补充。孩子休息15~20钟,大脑有了能量,然后就可以做作业了。 2、在晚饭前做作业 作业在晚饭后进行,对孩子的作业效率是不利的。人人都有这样感觉:在饱餐一顿后,人就懒洋洋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吃到胃里的食物,需要消化,消化需要血液。这时浑身大部分的血液都流到胃部来加工刚刚吃进的大量食物。这样一来,大脑处于供血不足的状态。特别是食量大而又吃大鱼大肉的孩子更遭。如果在这个时候做作业孩子不情愿
1977年世界卫生组织竟导致婴儿营养不良:各种代谢障碍,包括内分泌障碍等皆可导致婴儿弱智。营养不良(包括摄入不足和吸收不良)亦可导致婴儿弱智。 四、 脑部疾病:脑肿瘤、多发性硬化症、遗传性共济失调,各种神经变性疾病所致精神发育不良。 五、 原因不明的产前因素或疾病:如先天性脑畸形等。 六、 染色体异常: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畸变,可导致精神缺陷,而且后者较前者严重。 七、 未成熟儿;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新生儿体重不足2500克,或胎龄不到37周娩出者,均称未成熟儿。由于躯体发育不全,必然影响脑功能和智力发育,如新生儿体重低于1500克,弱智发生率可比正常新生儿高出数倍甚至十余倍。 八、 婴儿期精神疾患:如婴儿孤独症、严重心理缺陷等,均会影响婴儿智力。
家长们总爱帮孩子做一些他们本该自己完成的事,甚至包办,以至于孩子对家长会越来越有依赖和被动性,而责任心也无从培养。有时候懒一点真的很对! 孩子上学了,妈妈变“懒”了!妈妈是真懒还是假懒呢? 儿子航航背上书包了,父母也背起了更多的责任。似乎父母养育他到7周岁,就等着他背上书包这一天。 心也随之不轻松起来,身影也比以前更忙碌起来。早上催促他起床,帮他整理书包,晚上陪他读书,检查作业,辅导功课。 为他忙前顾后,然而孩子却不领父母的“勤”,依然我行我素,成绩并没有太大的起色,自己倒累得心力交瘁,孩子的成绩与自己付出的劳动不能成正比。 究其原因,我认为根源还是出在父母自己身上。 由于父母太勤劳,反而养成了他的惰性,由于太关注他的学习,他反而变得没有责任感和自觉性,学习目标不明确,以为是为大人学的,对大人产生依赖性。
孩子的成长需要爸爸妈妈的关心和呵护,而当孩子犯错时,家长应该悉心教导孩子,纠正孩子的错误,让孩子知道如何去辨别是非,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不是一味的只会采取体罚的方式去教育孩子。 1、体罚 家长只会通过体罚来教育孩子,不会去想实际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会导致问题没有解决,孩子还经受一顿暴打。 2、体罚孩子会让孩子学会打别人 据调查,大部分有侵略性或暴力行为的甚至是走向犯罪的人,都是在小时候经常受到打骂和惩罚,孩子几乎所有的时候都是与父母呆在一起的,家长的行为会严重影响到孩子。而家长对孩子的打骂行为,也会让孩子慢慢的接受甚至是学会,最终自己也会伤害别人。 3、“不打不成材”的真正意思 不打不成材这句话不是出自圣经,而是出自十七世纪具有讽刺风格的作家塞缪尔·巴特勒。这本来是用来揭露和谴责针对儿童的暴力的行为。而被很
独生子女的现状,造成了绝大多数家庭把几乎所有的爱和关注给予了宝宝。沐浴在爱的海洋中,宝宝认为他得到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父母亲人无原则的爱,客观上造就了孩子的自私。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具有同情心、爱心和责任心,就必须在婴幼儿时期对孩子予以规范,让他明白:尽管我小,但某些事也与我有关。 鼓励孩子乐于助人 同情是对他人产生怜悯之心,并能够理解他人感情的一种情感。乐于助人是孩子的天性,宝宝很小的时候就能表现出同情心。例如,当你的宝宝还是婴儿时,他看到或听到别的婴儿啼哭,自己也会哭。稍大一点,他会为小朋友的疼痛而感到痛苦,试图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帮助他人。3岁左右的宝宝能找到自己的方式,比如:菲菲看到林林哭,把自己的玩具塞到林林手里;林林毫无反应,菲菲小大人似地哄他:"我给你糖吃,你别哭了;要不我给你讲小熊维尼的故事好吗?"这个时候,父母应及时鼓励孩子
现在很多家长在苦恼孩子不听话,想让孩子听话,幽默点教育他也不失是一个好方法。让孩子开心玩到累,让孩子惊讶,这些都是另一种让孩子听话的方法,因此有时候带着乐趣去教育孩子也未尝不可。 一、孩子,为什么不听话 1、身体活动能力在变强 孩子慢慢发育,身体活动能力也在变强,他会想跑得更远跳得更高,哪里都想去探索玩一下。这时候父母们,一般都会出于安全理由而阻止和限制,这就容易让孩子有不良情绪,自然不轻易妥协。 2、要满足自身好奇心 孩子对未知事物都会有一定的好奇心,所以他总是处于探索的状态,如果这时候爸妈们一味的认为他在胡闹而限制他活动,甚至苛责打骂他,这样孩子怎么会愿意乖乖听话? 3、自我意识在发展 孩子两岁以后,依照自身想法来参加活动的主观性和积极性就会有所提高。一般这样表现,都会和父母设好的规规条条有出入。
〈一〉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 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亲都是不断自我学习提高的结果。我接触过这么多杰出的父母,没有一个是轻易就取得教子成功的。一位优秀的母亲甚至说:很多人都认为我很轻松,说你的孩子那么优秀,根本就不要你管,殊不知,我连晚上睡觉其实都有一个眼睛是睁着的!好母亲防患于未然,而不合格的母亲是,孩子的问题已经很严重了,甚至老师都已经找孩子谈话了,她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全国首届十大杰出母亲沈丽萍同志是个画家。她说为了学画,不仅上了大学,而且还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不仅买了许多书籍,而且还参观了数不尽的画展,听了数不尽的学术报告。可是却从没有意识到培养孩子也应该花时间,直到孩子因为空难导致身体严重的残疾之后,她才开始真正学做母亲,并且由于自己的努力,最终帮助孩子战胜残疾,成为被挪威人民赞誉的“中国英雄”。 进入
生活中有不少孩子对本该是自己处理的事毫无主张,事事都依靠家长;也有些孩子年龄虽然不大,却很自觉。早上自己按时起床;自己上学;放学回家,自己抓紧时间做作业……我们把这些家长的成功经验概括为——自主性:指人在活动当中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它表现为个体自由地、独立地支配自己言行的一种状态。 一、给孩子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 不少家长以为,孩子还小,不懂得安排自己的活动。但如果成人完全包办了孩子的时间安排,孩子只是去执行,那么孩子的自主性就永远培养不出来了。 有一位父亲,他在孩子3岁多的时候,就每天给孩子一段他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只要不出危险,孩子可以自己安排做他愿意做的事:玩,看电视,画画,拼图,或者什么也不干……无聊了,他最终还是会主动来找父母,父母就给孩子一些指导性的建议。长此以往,孩子便逐渐懂得了珍惜时间,学会了安排时间。 二、给孩子空间,让
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懂事又乖巧呢?这跟父母的引导教育有很大的关系,怎么能养出懂事好孩子呢? 1、把教育融入生活 生活是最好的课堂,家长要在实际的情境中教导孩子人生的道理,某一件事带给孩子的启发和震撼就是最好的教育时刻。 让孩子有同理心,让他从其他人的角度去体会一下,真正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如何影响他人。 至于解说道理的方式,则可依孩子的年龄来选择讲解的深度,特别小的孩子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用贴近生活、简单易懂的方式告诉孩子。 2、让孩子去体验 如果孩子老是听不进大人的话,那么在保证安全和没有恶劣后果的前提下,家长也可以让孩子自己体会“自食其果”的滋味。通过自身的切实体验,孩子将能深刻领悟到家长的良苦用心。 3、耐心倾听 当家长的心思已经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并想办法帮孩子解决问
一、3岁宝宝可以独立做的事情 收拾玩具。你可以把这当成游戏来玩。比如放上一张CD,看看宝宝能不能在音乐结束之前把所有东西都捡起来。 帮着给衣服分类。3岁的宝宝可以在你洗衣服之前帮你给衣服分类,比如把他的衣服挑出来或者把白色的衣服单独放在一起。 摆桌子。3岁宝宝应该能够在吃饭前把碗筷摆好了,不过如果是拿刀具,他还是需要些帮助。 帮忙做家务。如果你事先把抹布拧干,3岁宝宝可以做掸灰、擦桌子、擦地等家务活。 二、 让他学习自己吃饭,培养独立性 宝宝一旦能用手指捏起小东西(大约在6~9个月大时),你就可以让他自己喂自己吃些小馒头、小三明治、小块香蕉、煮熟的胡萝卜或者磨碎的苹果等食品。 喂宝宝吃饭的时候,也给他一把勺子。虽然把一勺食物从盘子或者碗里舀出来送到口中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需要时间来掌
都说青春期的孩子最为叛逆,其实小学生的成长转折期是非常的重要。 有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疑问,孩子一、二年级的时候各科成绩表现也好,也很听话,怎么到了三、四年级就喜欢和家长对着干呢? 事实上,小学生到了中年级,心理思想这些已经开始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这里接下来要说的成长期的转折,但是家长的思维却没有做出适当的调整,自然就会在心理上产生落差,就会对孩子产生一些抱怨及其它不好的消极情绪。 一般小学三四年级的孩子,既不像一二年级那样很容易接受周围的事物,也不像五六年级那样自主选择的思维十分的清晰,很多时候他们有自己的想法,独立意识相对较强,家长特别引起重视。 第一、 学会引导孩子学会合作,同时给孩子更多的独立空间 第二、 不要给孩子过早的做学业上的定位,应尊重孩子的选择 第三、 多多尝试着和孩子沟通,不要放置不
我在家庭教育问卷中设置了“你最反感父母的几种做法”这一问题,结果是: 脾气暴躁,不问是非,逮住就骂,甚至体罚———排在了第二; 动不动就埋怨、指责,爱拿自己和别人比较———排在了第三; 采取命令式,不通情达理,过分限制自由———排在了第四; 除了学习别的都不关心,滥报各种辅导班———排在了第五; 脏话连篇、爱瞎吹,穿着不得体———排在了第六。 而绝大多数学生都特别厌倦父母的做法———唠叨,排在第一。 孩子为什么反感这些做法呢?下面我们逐个分析一下。 1.孩子们普遍反感的做法——唠叨 说到对父母的反感和不满,几乎所有孩子都选择了唠叨。他们说:“很多话讲一遍就够了,但他们总是唠唠叨叨,没完没了。虽然我们也知道他们唠叨是为了督促自己,但说的次数多了,心里就觉得烦。”
最近,张女士在接送女儿上幼儿园的过程中,发现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女儿所在的托班共有20个孩子,其中18位孩子固定由女性(母亲或外婆、奶奶)接送,只有两名孩子由父亲和母亲轮流接送。被问及孩子爸爸为何没有承担接送任务,大多数的回答是:爸爸太忙,要上班养家。 虽然不能因此就认定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父亲的缺席,但至少可以说明大多数的家庭,女性承担着更多的养育责任。事实上,由于传统的家庭角色的分工,当养育孩子和工作事业产生矛盾冲突时,很多家庭的第一选择是牺牲母亲的事业。因此,在孩子性格形成的过程中,可能母亲产生了更大的影响。 但这并不是件值得鼓励的事。杭州万舟心理研究会主任、亲子教育专家冷中军认为,在孩子自我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父亲产生的作用其实要远远大于母亲。从他多年的咨询经验来看,那些出现任性、依赖、自卑、性别角色模糊等现象的孩子,大多与童年期没有获得足够的来自父亲的心
学习的最大“敌人”就是注意力分散。只有聚其精,会其神,孩子才能取得成功。而孩子能否集中精力则与父母的教育、教养的态度和方法分不开。正所谓,成功孩子的背后总会站着伟大的父母。因此,要想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培养和开发他们的智力,第一步就要注意培养和训练他们的注意力,养成专心致志的习惯。要不然,其他的训练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 一、培养孩子专心学习的方法 1、培养孩子善于集中自己的注意力 这对任何一种劳动,尤其是脑力劳动具有很大的意义。能做到注意力集中的儿童,不但完成作业比较快,而且完成得比较好,效率高。那些作业马虎、粗心大意的孩子主要是因为注意力不够集中,没能仔细地看准习题的要求和提供的条件。而且,善于集中注意力的孩子学习起来比较省劲,效果比较好,也因此有更多的时间来休息和娱乐。 2、给孩子一个安静整洁的学习环境 孩子的
孩子放学回到家,是该让孩子先休息,还是先写作业呢?什么样的时间分配方式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呢? 1、放学回来先吃水果 孩子学习了一下午,大脑累了,肚子也饿了。先让孩子边吃水果边休息。孩子大脑工作了一下午,他身体的葡萄糖消耗的差不多了,要及时补充。孩子休息15~20钟,大脑有了能量,然后就可以做作业了。 2、在晚饭前做作业 作业在晚饭后进行,对孩子的作业效率是不利的。人人都有这样感觉:在饱餐一顿后,人就懒洋洋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吃到胃里的食物,需要消化,消化需要血液。这时浑身大部分的血液都流到胃部来加工刚刚吃进的大量食物。这样一来,大脑处于供血不足的状态。特别是食量大而又吃大鱼大肉的孩子更遭。如果在这个时候做作业孩子不情愿,孩子的注意力也不集中,大脑效率也低。 当然,如果一定要在晚饭后做作业,就要在吃晚饭后多休息一会再做。
家长都知道对于孩子家庭教育沟通很重要,那么,你知道有什么话是家长不能说的吗? 一、这些话家长不能说 1“看着我的眼睛。” 不要直视孩子的眼睛。用“并肩坐着”取代“面对面”,孩子比较容易打开心扉。 2“快起来!今天上课要好好听讲啊!” 不要和孩子在早上谈话,尤其是当他还没睡醒时。青少年喜欢在晚上交流,因为他们的生物钟比成人后延。 3.“今天下午不许去打球了,我们需要谈谈。” 不要占用整块的娱乐时间和他们谈心,不妨在与孩子一起打球、看戏或者吃饭时交流一下。 4.“你摔谁呢!” 不要禁止孩子咆哮、摔门、哭泣。让他们发泄,训练自己倾听他们带有情绪性的字眼。 5.“你今天在学校怎么样?” 不要提过于笼统的问题,而应以正面的态度问特定、具体的问题。比如
现在很多父母看开了,放手了,什么都不管了:“我什么课外班都不给他报,让他快乐一些。我们是散养。”“我不给孩子立那么多规矩。”“我不过多地管束他,不能压抑孩子的天性。”“只要他快乐就好,我们不要求他一定如何如何……”你是否也有这样的想法呢? 父母管得多或者声明不管,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去考虑的,忽略了孩子是需要你管还是不管?孩子需要你管什么,不需要你管什么?很多崇尚散养的父母对孩子的完全不管,肯定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孩子带来伤害。 一、散养危害有哪些? 1、错过了从他律到自律转换的关键期 我遇到过两例,求助者都是家庭经济上比较宽裕的孩子:一个男生,16岁;一个女生,18岁。他们求助的原因都是厌学,也没发生什么大事,就是不想去上学了。这两个孩子有一个共同的经历:小时候,男生学过围棋、两种乐器、乒乓球等,女生学过钢琴、素描、陶艺等,都是他们自己提出
孩子都是活泼好动的,他们不喜欢家长束缚他们的自由。所以有时候孩子们可能会在家长声明晚上不能出去的时候开溜出去。那么面对这种情况,家长应该怎么处罚孩子呢?是应该放任自流还是应该给孩子做出让他们不高兴的惩罚呢? 一、与孩子一起坐下来,问孩子溜出房间的原因 一旦孩子溜出去了,那么你首先不要急着去打孩子或者骂孩子,首先,你要问孩子出去的原因。比如,你的孩子在晚上十一点后必须待在家里,而你的孩子却说,别的孩子都可以待到晚上十二点半,为什么自己就不可以呢?在知道了孩子溜出去的原因后,可能有助于你重新判断孩子出去的这一事情,还有利于你为日后制定家庭规则方面做出改变。 二、让孩子承担溜出去后的后果,这个后果可能让孩子感到不高兴 孩子如果没有按照你的规则办事,那么你就应该对孩子做出惩罚,而这个惩罚一定要让孩子感觉到不开心,不然孩子下次还会犯同样的错误。比
家庭教育之母——夏洛特·梅森认为,有不少人提到要求孩子在尚且柔弱的年龄去做过多的脑力工作的害处。她坦言,危害确实存在,但是不在于给孩子太多的脑力工作,而在于让他们去做错误的事情,做他目前脑力发展状况还不适合做的那类事情。 一、那么,如何让儿童大脑不疲倦? 梅森呼吁,让孩子们做大自然期望他们去做的工作,那么孩子可以轻松承受的数量实际上是无限的。 儿童的成长速度如此惊人,而这一切源于儿童无“目的”的学习。他们饥渴地吸收着在成人眼中,看起来无意义的事情,而这一切正是他们从生活中学习到的,也正是他们惊人成长的秘密。 所以,梅森说道,让他面对面地去接触事物,他理解事物的速度会比你快二十倍;事物的知识跃入他的头脑,就像铁屑奔向磁铁一样快。 比如,一个孩子经常吃苹果,你只需告诉一两次,他就能轻易记住这种水果的名称;相反,如果你让他死记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