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再这样,我就不喜欢你了!” 升级版: “最讨厌你这样的小孩!” 加强版: “我不要你了!” 孩子不顺从自己的意愿,调皮捣蛋,父母很容易有无名火,口无遮拦地吼出“不想要你了!”可是,真的完全是因为孩子调皮不听话,你就火大吗? 有没有想过,其实是自己有坏情绪需要发泄?是上班时被领导骂没法反口,还是生意没谈好,或者和老公吵架了? 或许大人只是随口说说,吓唬一下,可孩子却无从了解你消极情绪背后的原因,没有学过怎样处理这些负情绪,他们会归结于自己的原因,或者父母不爱自己,会误以为“爸爸妈妈真的不要我了”“都是我不好”,从而缺乏自信、内疚,进而失去安全感…… “你看别人家小孩!” 升级版: “你怎么不像别人家那个谁!” 加强版: “我怎么生了你这样的小孩!” 从小到大,我
活动目标: 1.知道熊宝宝为什么会哭,让幼儿愿意帮助它,会说短句:熊宝宝不要哭,我为你做XXX。 2.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活动准备: 熊宝宝的脸上贴满泪水;熊的新衣服;长毛绒熊。 活动过程: 一、故事讲述 1.这是谁?它怎么啦?你怎么知道他哭了?(看见它流眼泪了。) 2.故事讲述:春天来了,小鸟、小蜜蜂它们都穿着新衣服出去玩,熊宝宝说:"我没新衣服、新裤子,我不出去玩啦!呜呜呜……" 二、情感体验 1.熊宝宝为什么哭? 2.你有什么好办法让它不哭吗?(擦眼泪、抱抱它) 三、帮助熊宝宝--给熊宝宝做新衣、裤 1.装饰衣裤(蜡笔、印染、棉签画等)。 2.送一句安慰熊宝宝的话(学说句子:"熊
作为跳水传奇人物的伏明霞透露,自己现在很少关注跳水,唯一的运动就是带孩子。 伏明霞自从隐退后,育有三个子女。从“跳水女皇”到全职妈妈,伏明霞无怨无悔。她说:“我现在是一个全职妈妈,早晨起来送孩子上学,晚上再接孩子回家,每天就是忙孩子。每个选择都是我自己做的,我没有后悔。” “我在三个孩子面前不说以前的事,不过大女儿会上网搜我以前比赛的照片,给她的同学看”。 伏明霞的孩子老大9岁,老二7岁,老三4岁。她透露,自己的三个孩子都很好动,“他们可能不会从事专业体育,不过老大喜欢花样滑冰,老二喜欢跑步,老三嘛,就跟在后面玩儿”。 初为人母视育儿烦事为必经之路 当年与香港财政司司
今年19岁的小琴是南京一所高校的大二女生。在过去的一年中,她一共见了15个网友,人流了四次。当记者问:“你为什么不爱惜自己和身体?”小琴说:“我不知道怎么用避孕套。” 一个19岁的女大学生,1年中约会15个网友,流产4次,令观者无不痛心。更让人诧异的是,她把身体的“放纵”的理由,归结为“我不知道怎么用避孕套”。依常人所见,如此说法,着实与大二学生的身份不符。但是,这又是不争的事实。一直以来,我们将性教育的重点指向中小学生,却无形中忽视了“青春热血”的大学生。不过,将这此“青春的逆反”完全归结为性教育的缺失,则又有失偏颇,镇定思痛,笔者认为,为性教育补缺,更应为德育“加钙”。 &nb
是你删掉了孩子字典里“尊重”这个条目吗? 怎么到了这步田地?我们可能很自然地会去指责媒体,因为影视剧里常常会看到各种俏皮话、拿成人开涮的小孩子。但是,应该说,父母应该对孩子不懂得尊重的行为,负有决定性的责任。 我们中的不少人对我们自己所遵从的权威的态度就是模棱两可的,而且我们又急切地要把孩子培养成独立的,要自己思考问题而不遵从别人指令的现代儿童。于是,我们在向孩子灌输遵规守矩时做得过分谨慎了,孩子的词典里几乎没有“尊重”这个条目。 所以,现在要做的就是改变我们自己的态度,这是让孩子学会尊重的第一步。 你首先是长辈,然后才是朋友 孩子们不太理解这个逻辑的一个原因是,现在父母们过于在意能否得到孩子的喜爱。我们通常对自己和父母的关系表示不满、遗憾和无能为力,所以,我们希望与自己孩子间的关系会更紧密、更温馨。 再
刚刚离开爸妈怀抱走进新集体的小宝宝们,已经在幼儿园生活了一个多月了。虽然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的孩子越来越多,但是还是有很多新入园的小朋友,这一个多月状况频出,让妈妈们牵肠挂肚,每天幼儿园门口大量逗留的妈妈更是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为此记者采访了一家口碑颇好的公立幼儿园门口接送孩子的妈妈们,发现妈妈们的焦虑主要集中在以下六大问题上。 问题一:开学一个多月了,宝宝突然哭闹不止不肯上幼儿园 如何应对: 这是大多数新入园的宝宝都会碰到的问题。而且在初入园的一两个月会表现的特别明显。这是对家有着强烈依赖感的宝宝从熟悉的家的环境到陌生幼儿园的心理焦躁和安全感缺乏的表现。这个时候,妈妈们一定不要被宝宝感染,要以平静的方式告诉宝宝上幼儿园很好玩,小伙伴都会很友善,并以信任的态度将宝宝交到老师的手上,增强宝宝对老师的依赖感。如果孩子坚持不上幼儿园,作为妈妈应该首先询问孩子"在幼儿
在晚上下班回家的公交车上,一个妈妈抱着三岁左右的女儿坐在我的旁边,突然安静的车厢里响起了小女孩洪亮的歌声,唱的还是“世上只有妈妈好……”,这时妈妈温柔地说:“宝宝,你唱得太棒了,但是能不能小声唱呢?” 妈妈是考虑到堵车本来就让大家心里都很烦,孩子大声唱歌会引起其他人的反感。 坐在旁边的我对于这位妈妈的教育方法甚是赞赏,孩子小只知道想唱歌的时候就要唱出来,对于孩子的这种行为妈妈并没有直接斥责孩子不要唱,而是先夸孩子唱得好,再用商量的口气告诉孩子在公共场合唱歌应该小声点,显然这种做法比斥责孩子要有效得多,小女孩立马安静了下来。 许多家长遇到孩子做错事情,通常最直接的做法就是训斥、责备,但这样往往都解决不了问题。 有些家长教育孩子往往喜欢用命令的口吻告诉孩子不要做什么,但这种做法大多会适得其反。 父母最好不要采用以上对下的态度,而是要用协商的方式让他
常听家长说,我的孩子不愿和我说话。此话不假,一项在20870名中小学生中的随机调查显示,只有26.73%的人有了心里话最想告诉的人是父母。并且,这一比例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 其实,孩子不是不想对家长敞开心扉,调查显示,近九成中小学生愿意对别人说出心里话,但面对家长时,不少孩子最终选择了放弃,因为“妈妈最关心我的学习,对别的方面都不是很关心”,或者“不管我跟爸妈聊什么话题,最后总会落到好好学习上来”,还有一位13岁的女生说:“难道跟他们说我喜欢一个男生吗?我不敢,也不想说”。 对家长的调查也验证了这一结果,在“爱孩子”与“爱成绩”之间,多数家长选择后者。一多半父母想说的都与好好学习、听话有关,如&ld
请家长们注意以下“十戒”: 不要瞧不起孩子。“你这么这样笨啊!”每当这类话脱口而出时,都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削弱孩子的自我观念。 不要恐吓孩子。采用恐吓的方式来管教孩子,也会减弱他的自我观念。如果父母说:“你下次再这样,就要你好看!”每当孩子听了这些话,他们会惶恐难过,从而对父母产生一种恐惧心理。 不要贿赂孩子。有些父母许诺孩子,如果读书成绩好,就给买什么东西,以此将刺激作为动力,这不是个好办法。这样的贿赂会引发孩子做事的动力由内转向外。这样不利于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目的。 不要逼孩子答应“下次不敢了”。孩子犯了错误,妈妈气极地说:“好,现在你要答应我,你再也不敢这样了。&rdqu
家庭亲子游戏大全一 无敌梅花桩 目标:发展幼儿的平衡能力。 材料:四个旺仔牛奶罐制作的梅花桩十个。 玩法:十人一组,单脚站在梅花桩上,计时15秒,在规定时间内单脚或双脚没有落地的得分,反之不得分。 快乐一家人 规则:爸爸妈妈双手交叉,孩子坐在上面,中转处放下孩子,孩子投球,爸爸妈妈共同拿桶子接球,投中1个后,爸爸妈妈手拿木棒,孩子双手吊在木棒上返回,以先返回到起跑线者为胜。 我喂妈妈(爸爸)吃豆豆 规则:听到口令后,孩子拿筷子从盘子里夹起豆豆喂到妈妈嘴里,时间5分钟,以数量多者为胜。 长凳游戏 规则:放轻音乐游戏开始。听到命令两组队员分别迅速的爬过"地道"从长凳下爬过。钻过双层"地道"将长凳两个两个叠起来,再从凳子之间隙中爬过。爬过"暗 道"
Q: 我家儿子不到两岁,每当我要出门上班的时候,他就蹭蹭蹭蹭跑过来,抱住我的大腿,哭着喊着不让我走,不管大家怎么跟他讲道理,只要发现我有出门的迹象啊,他就开始粘着我不放了。就跟那猫看着老鼠似的,一看有动静,就啪地一爪子拍那儿。不得已,我只好让他奶奶先把他转移到其他的房间然后我再偷偷地溜走。 可是最近我发现吧,我儿子把我看得更紧了,哪怕我就老老实实在家待着,他经常是玩着玩着,蹭,一个猛回头,盯着我看我在不在。他这个习惯是因为我偷偷溜走给他造成的心理阴影吗?有没有什么比较好的方法,让他接受妈妈要上班这件事呢? A:首先得说啊,偷偷跑这事儿,肯定是不能再干了。 我原来也这么干过,后来就发现吧,孩子会变得疑神疑鬼的。就是有的时候睡觉都会醒过来找你。我就意识到,这肯定是安全感出了问题了。 所以在这之后,我只要出门
今天送宝宝去上学,看到一位妈妈一脸焦急的训斥儿子:“这么大了,连鞋带都不会系,你说你还能干成啥?”妈妈边说边弯腰蹲到地上,帮儿子系起了鞋带。因为快迟到了,孩子慌慌张张的往校园里跑,妈妈一个劲的在后面喊:慢点儿,别摔跤了!直到孩子拐弯看不到了,妈妈才一百个不放心的转身离去。 从妈妈呵斥儿子的话里可以听出,妈妈担心儿子能力低下,简单的日常生活都不能自理。妈妈认为是孩子自己自理能力差,怪孩子不长进。其实,孩子能力低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人造成的。以下造成孩子能力低下的行为,妈妈们对照一下是不是自己也经常会在孩子面前做过呢? 1包办孩子的一切。 当看到孩子穿衣服慢慢腾腾时,妈妈们都会不耐烦的夺过衣服,快速替孩子穿好。当孩子希望可以通过洗碗来表达对妈妈的关心和爱时,看到弄了一地的水渍,妈妈会批评孩子洗个碗却给自己带来了更大的麻烦。妈妈的这种包办行为,会让
大人们有太多的常识与经验了解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做了以后会有什么后果。但是宝宝们却是不一样的。他们有很强烈的探索欲望,很想知道自己行为过后会有什么反应,大人若只是一味下命令不准宝宝行动,只会让宝宝逆反,更想知道行动的后果。 除非是像军人一样执行如山军令,常人是很难在不明白情况时做出行动。宙斯把一个盒子给了潘多拉,让潘多拉不要打开,结果潘多拉非常好奇“这里面到底是什么东西呀,为什么不能打开呢?不行,我得看一看,看一下应该没有问题的”。潘多拉终究受不了好奇的诱惑打开盒子,让罪恶跑到人间。这就是不讲明原因的后果。家长下死命令虽然是为了宝宝好,不让宝宝走弯路,但这些是宝宝无法理解的。 好像小强的家长,不让小强靠电视太近,因为这会让小强近视,每次小强靠电视很近时,就会责怪小强,让小强很难受,他因此会很逆反的趁大人不注意就走到电视机前看电视。后来小
所有的妈妈们都知道,给孩子选择幼儿园是非常重要的,而现在,幼儿园入学也开始进入“倒计时”了!很多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对于孩子即将入园这件事既担心又害怕,甚至开始变得焦躁不安。 宝宝在幼儿园交流会有问题吗?他有需求不知道跟老师说怎么办?哭了怎么办?尿裤子怎么办?吃不饱怎么办? 我家宝宝天生胆子小,比较腼腆,去了幼儿园会不会被欺负啊? 我家孩子总调皮,手上没轻没重的,在幼儿园不会和小朋友打架吧?万一他犯了错,老师不会体罚孩子吧? 为了宝宝,家里一直都整理得非常干净,幼儿园的卫生状况怎么样?我家宝宝身体弱,那么多宝宝在一起,不会传染疾病吧? 以上这些问题还不是最可怕的,传说中的分离焦虑症到底是怎样的?我家宝宝要是根本不去幼儿园,可怎么好? 幼儿园入学对宝宝来说更为重要,因为是宝宝第一次离开爸爸妈妈,独自面对陌生的环境,开
一个女孩为自己长得没有别的孩子漂亮而发愁,每次同学聚会时,她都对自己穿什么衣服、如何打扮犹豫不决。她觉得穿着打扮很重要,会使人增加或丧失勇气。母亲见状对她说:“亲爱的,我想没那么重要,只要你面带笑容,高高兴兴的就可以了。我们家每一天都因为你的快乐而快乐!”小女孩听了妈妈说的话,高高兴兴地去参加聚会,并成为同学中最受欢迎的伙伴。 父母都盼望自己的孩子漂亮,但这只是愿望而已,事实上大部分孩子的长相一般,有的孩子甚至绁承了父母长相上的缺点,是个十足的。丑小鸭。。“丑小鸭”的父母黯然神伤,觉得自己倒了霉,上帝惩罚自己。有对夫妻生了一个不漂亮的孩子,父亲老对孩子说:“怎么这么难看呀,像你妈似的。”母亲听了伤心极了,她甚至开始恨自己的孩子。母亲的心理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尽管大部分父母认为“娃娃是
活动目标: 1、根据动物的特征及生活习性,想象动物能为人们做些什么事,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2、在活动中,幼儿能大胆表达个人见解,大胆地讲述。 3、感受帮助别人的乐趣,增进喜爱动物的情感。 活动准备: 1、课件《借动物》。 2、动物图片若干。 3、图片(1)果园(2)、木材工地(3)房顶上的气球(4)过河 活动过程: 一、导入课题,引起兴趣。 ⑴师:“小朋友,你喜欢什么动物?” ⑵教师讲述故事的开头,引出课题 二、分段讲述故事,运用插问,帮助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较连贯地表达个人见解。 (一)看课件,讲述故事的第一部分(老爷爷打电话到动物园借会挠痒痒的动物——猴子)师:“动物园为什么要给老爷爷送来猴子?”
活动目标: 1、能收口一致的点数"6"以内的数,知道"1"和"许多"的区别。 2、体验物体"由大变小""由多变少"的规律。 3、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活动准备: 1、大号绘本《吃什么呢?》、幼儿人手一份小号绘本《吃什么呢?》。 2、苹果、枣子、饼干、香梨等,数量五到六个不等。 活动过程: 1、幼儿自由阅读。 1)师:今天,老师带了一本新的绘本,小朋友自己先从封面开始,一页一页的往后翻看。 2)幼儿再有阅读,师巡回知道并提问。 2、幼儿讲述自己看到的绘本内容。 师:在绘本里面,你们都看到了谁?他们在干什么? (师逐一出示大图片) 1)大象:有几只大象?它在干什么? 嘴巴里面
当孩子不再听家长教育的时候,家长才会发现,原来自己以前太宠溺孩子,才导致后来孩子不再听自己的话。对孩子的宠溺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事,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家长不多加以注意,也会在无形中宠坏了孩子。 1.有求必应 打从孩子出生开始,你就给他所有他要的东西,如此一来就算他以后长大成人还是会倔强的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世界欠他的。 2.他出口成“脏”你一笑置之 当孩子讲出不得体的话甚至口出秽言时,你却只是笑了笑,这将会使他认为自己很可爱他说的话很讨喜,你的反应不外乎是鼓励他下次再挑些更讨喜的话来讲。 3.从不训练他精神独立 从小一切帮他打点好一切事情由你来负责,等到他20岁时再突然告诉他“自己决定吧!”,
我们的思维里有很多的墙,这些墙是经年累月的习惯和世代相传的集体潜意识铸造的。人们通常不会去思考它的对错与究竟意义,比如“陪孩子写作业”,现在已经成为很多家长的功课,甚至很多媒体、教师和“教育专家”都在建议家长应每天陪着孩子写作业,以养成良好的习惯。而尹建莉老师以独立和透彻的思考,传达了她的观点“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 拆掉家庭教育习以为常的思维的墙 我拥有的第一本家庭教育的书籍是尹建莉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这本书开启了我的成长之路和对家庭教育的探索。尹建莉老师以深厚的教育智慧、清醒和勇气让万千家庭领略到了教育的美丽与质朴,拆掉了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思维的墙。 独立思考来自于深厚的底蕴 我们的思维里有很多的墙,这些墙是经年累月的习惯和世代相传的集体潜意识铸造的。人们通常不会去思考它的对错与究竟意义。比如“陪孩子写作业”,现在已经
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
亲子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