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一些困难,而面对困难时的“逆商”越高,越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然而,现在的孩子抗挫能力似乎普遍较差…… NO.1 一位小学家长对我说,孩子上四年级了,每天做作业时总是不停地喊妈妈过来帮忙。 “妈妈,这道题我不会,你快来帮我做。” “妈妈,这个字我不会写,你来给我写一遍。” ...... 这位家长叹了口气说:“我觉得他太容易放弃了,一道题明明他自己看两遍就懂了,但通常只草草看一眼就说自己不会。他怎么就不肯自己动脑筋呢?” 这位家长的孩子出现的这种情况,并不是个别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长会遇到孩子做事遇到挫折想放弃的情况。这和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包办太多、干预太多有关系,在不经意间孩子的自我发展被扼杀了。许多孩子在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乱发脾气;好胜心强,好面子,承受不了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以下这些场景: 妈妈接孩子回家,问宝宝今天在幼儿园都学了什么。可孩子就是不说,好像什么都没有学一样。当妈的心里就比较忐忑,孩子究竟学会了什么没有呢? 爸爸想问儿子最近有没有和哪个小朋友打架,可儿子连头都不抬,就在那里玩他的玩具。 家长满心盼望地问:乖乖,今天你表现好吗,老师表扬你没有呀?但小家伙并不回答我们的提问。 可能每个家庭都有类似上面的经历,我们下班回到家见到孩子,迫不及待地想了解孩子今天一天的所学所想甚至是老师的评价。但是,孩子不理我们,我们追问不出什么具体信息。再多说下去,好像就有点火药的味道了——因为我们先把自己问着急了。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信任我们,愿意敞开心扉和我们无话不说呢?对于学龄前的儿童,家长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沟通。 1固定每天交流的时间 我们家将每天交
如何教宝宝“听话” 明明自己在说人话,TA咋就不听呢? 你是否发现你总是要把一句话重复上百八十遍而你的孩子还是把它当成耳旁风?这里有一些小技巧帮你让你家孩子“听话”,甚至,他会乖乖去做你让他做的事。 和他们保持同一视线水平 这是出了名的小把戏——而且每次都能见效,相比不停地在孩子耳边叨叨叨叨,蹲下来,和他们保持同一视线水平,直视他们并且详细、坚定、慢速地把你要说的说出来。(不要只用语言去表达,用你的全部肢体、面部表情和行动去告诉孩子你正在说一件重要的事情。) 明确地下指令 当你要让你的孩子做某些事的时候,指令一定要清晰明确,并且尽可能的短。他们并不懂得如何去讨价还价,所以简单而一击中的的指令是最好的(当然这不是说不尊重孩子们的意见)。 例如,告诉孩子“乖乖,穿鞋”要比和他说“如果我们出门的时候你
暑假开始,有的同学“收获”的胡吃海睡,做的是“低头追剧”一族,且生活节奏全部打乱。 该睡的时候不睡,该起的时候不起,该吃的时候不吃; 而有的同学选择了认真完成作业之余适当放松; 还有的同学会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来强化自己的薄弱学科,实现弯道超越; 规划不同,过法不同,假期对于我们的意义就不同。 有的同学可能难以理解,假期有必要这么拼,这么苦,这么累吗? 大有必要,这篇文章可以说明! 孩子,如果老天善待你,给了你优越的生活,请不要收敛了自己的斗志;如果老天对你百般设障,更请不要磨灭了对自己的信心和奋斗的勇气。 01 若青春只顾疯狂, 卑微就越来越近 现在的孩子津津乐道于几个文化不高、但事业有成的名人,用于堵住家长苦口婆心的嘴。 然而事实是:这样的
在很多父母眼里,哭是孩子胆小、软弱的表现,甚至还有可能是孩子的要挟。 然而,哭只是孩子的一种情绪表达,孩子认识和掌控自己的情绪需要一个过程,这本身就是一种收获和体验。如果一直压抑这种情绪的释放,实际上是给孩子安装了一个定时炸弹。 所以,当孩子哭时,我们不妨以这样的心态去面对:想哭就哭吧。等孩子把情绪发泄出来,问题也就解决了大半。 你一定遇到过这样的事情: 啪嗒------ 孩子的冰激凌掉地上了, 瞬间哇哇大哭, 你开始安慰: “宝贝儿,不哭了,掉地上就不要了” 然而,孩子哭得更凶了, “不就是个冰激凌嘛,咱们再买一个就好啦” “来,妈妈抱抱” 这下孩子哭得更惨了,天崩地裂,撕心裂肺...... 留下一脸懵逼的你: 我也
后台一位妈妈留言:前段时间女儿不愿上学,原因是同学嘲笑她没车接送。这位妈妈说,尽管收入拮据,但不想让孩子被人看不起。于是尽最大努力买了一辆车,名为“富养”孩子。 我想说的是,用钱砸出来的富养,满足的不过是孩子一生中极其微小的一个侧面而已。“富”的是一时,而不是一生。 大多数父母并不具备为孩子摘星捞月的能力,也无法给孩子全世界最富足的生活。然而,我们可以做到的是,让孩子拥有精神上的富足。 周末聚会,一位旧友从美国回来。 朋友家境不太好,但本科时拿奖学金出国, 如今已博士毕业,被一家研究所聘用。 再见到她时,惊讶于她的变化, 现在的她,开朗、乐观, 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 但,以前的她,并不是这样的。 记得初见面时,她穿着几十元淘来的裙子, 站在桌子对面,很
所谓教育, 就像陪孩子经历一场困难与挑战的旅程。 我们怎么看待孩子, 决定了孩子怎么感知自己、活出自己。 只有真正理解并懂得了孩子, 我们才有机会陪孩子一起面对生命的挑战, 遇见属于他们自己的幸福与光荣时刻。 在育儿的过程中,我们总是免不了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烦恼”:孩子不爱吃饭、不爱说话、不爱上学;孩子和同学吵架,甚至打架;孩子脾气不好,经常哭哭啼啼的;孩子不听话、注意力不集中……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处理这些问题呢?这些磨人的“烦恼”背后,我们又可以学到些什么呢? 一位妈妈的烦恼 已经开学三周了,孩子每天都哭着说不要上学,我们每天都像打仗一样,不管是好好地安抚他,又或是装得很凶地吓唬他,都没有用,孩子几乎每天都是哭着进学校的。后来实在没有办法了,就请警卫帮我带他进教室,孩子因为害怕警卫,所
我们对孩子总有着这样那样的期待,有时候也怕期待过多反而对孩子自己的成长不好。要怎么在家长对孩子的期待和孩子的自我成长中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呢?来看看月华妈妈这篇文章吧,会给你一个新鲜的答案。 怀孕的时候,一定有人问过你:孩子出生后,最大的期望是什么? 那时的你,答案很简单:只要我的孩子健康正常就好,其他一切都无所谓。 孩子出生后,这份期待开始不断增加,有了健康,希望孩子聪明,有了聪明,希望孩子勇敢乐观,当孩子勇敢乐观之后,又希望他独立坚强,一天又一天,在孩子的成长中,你的愿望不断加码……很多时候,自己都忘了,曾经对孩子只有一份最简单的期待。 放下对孩子的期待?哪里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呢? 每一个父母都期望孩子拥有美好的人生,期望孩子的人生过得有意义,这是人类的本能,就像先天输入我们身体内的程序一样。为了实现这个愿望,父母必然会
很多家长都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有很大的期待,如果孩子没有达到目标,有些家长就容易失望,进而更严格地要求孩子。这种对孩子成绩的过度执着有时反而会困扰和束缚孩子,为家长和孩子带来不必要的烦恼。针对这个问题,双双老师在《听孩子说,胜过对孩子说》里这样说:考试的排名是结果,身为家长的我们,先不要看那个结果,要看的是: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真的陪孩子一起努力了吗? 大女儿初进小学,为了让她学会自己纠正错误,我很少在她的考卷和作业簿上做出纠正。我的出发点很简单,唯有她自己发现错误,才能加深她的记忆,不会一错再错。 每次女孩考试回来,我并不着急知道她的分数,因为那是既定的结果,追究的意义不大,我会陪着女孩一起看考卷,看她在哪些题目上出错,看是因为她粗心大意,还是因为真的不会做那道题。 我陪着女孩一起找到问题,她会严格要求自己,重新做一遍之后再反复看书
如果你是一位父亲,下班回家,你会先问候妻子还是孩子? 记得一定要先问候你的妻子,再去拥抱你的孩子。你要通过各种场合向你的孩子表明,你非常爱你的妻子。 当你以夫妻关系为第一位时,你的孩子就自然不会以自我为中心。同时看到爸爸深爱妈妈,也会让孩子有更多的安全感。 所以想爱孩子,先爱你妻子。 为人爸妈,在时间上,是同时的。但在心理上真正进入角色,男人多半比不上女人。 每个母亲都怀胎十月,与孩子血脉相连,她们只要有意识地完成发生在身上的革命,就可以成为伟大的母亲。 对女人来说,为人母是如此自然的行为。对男人来说,为人父则是未知的艰巨任务。 母亲的肚子里装着孩子,哺育他、温暖他、保护他。接着,孩子出世了,什么都没有改变:母亲把他抱在怀里,哺育他、温暖他、保护他。 法国哲学家丹尼·马尔盖写
01 儿子今年参加完中考,接下来就是一个长长的假期。 至于这个假期怎么渡过,我们以前商量过好几种方案。 一是去上补习班,提前预习高中一年级的知识。 二是去旅游,见识一下外面的世界。 三是去找一个地方打工,感受一下“成年人”挣钱的辛苦,也享受一下有钱的快乐。 于是,最终决定,先去找一份工作,打一个月的工,第二个月再学习和旅游。 假期一开始,儿子就去找工作了。 他想找一份动嘴的工作,比如业务员什么的,但是学历太低,年龄太小,没人肯收。大多数像他们这么大的孩子打暑期工,要么去街上发广告,要么去饭店里端盘子。 在网上得知有一家奶茶店要招工一名。他马上报了名,又跑去面试。 回来跟我说:“老板说让等个三四天,要多找几个选其中一个合适的!” 等了几天后,还不见老板回话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特别的自己 敏感期 蒙氏最伟大的发现了:“人”的发展也存在敏感期。她通过对幼儿自然行为的细致、耐心、系统地观察后指出:儿童在每一个特定的时期都有一种特殊的感受能力,这种感受能力促使他对环境中的某些事物很敏感,对有关事物的注意力很集中,很耐心,而对其他事物则置若罔闻。这种能力与印刻现象十分相似,蒙氏将其称为敏感期。 什么是敏感期? -1- 什么是敏感期? 儿童敏感期是指儿童在连续相接短暂的时间里,会有某种强烈的自然行为。在这期间内,对某一种知识或技巧有着非常感觉。敏感期的出现使孩子对环境中的某个层面 有强烈的兴趣,几乎掩盖了其它层面,并且在这期间的孩子会出现大量的、有意识性的活动。在敏感期内施教,事半功倍,迅速提高孩子心智的发展! 敏感期很短暂,并且在这特定的敏感期中,只对一种特定的知识
前不久小编听到一位妈妈说: 都不知道该怎么跟我家孩子说话了。昨儿,我说该出门找小朋友玩儿了,不过天冷,得多穿件衣服。结果孩子死活不穿。我最后告诉她,如果你不穿衣服,咱们就出不来门了。这孩子脾气倔的,最后闹到在地上打滚起来。我一生气就没理她。等她哭够了,天也不早了,结果门愣是没出去。 这种孩子闹脾气的情况,几乎在每个家庭都存在。可是,孩子的很多哭闹,其实都是可以避免的。接着上面这个妈妈的问题看,我们设想两种对比情形: 第一种情形,妈妈手捧衣服对孩子说:“我们多穿一件衣服,外面冷!”处于叛逆期的孩子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不要穿衣服!” 第二种情形,妈妈说:“宝贝,穿上衣服,我们就可以出发了!”孩子往往会爽快地回答道:“好!” 为什么两种情形会有这么大的区分呢?原因在使用了不同的沟通技巧。 孩子的思维是不可逆的 最初的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但有一些常见的中国式礼貌,对孩子的成长却是有害的。今天分享的这4种中国式礼貌,可谓历史悠久。观察发现,随着年轻父母的成长,不少已有改观。但是仍然会有部分父母,会自然不自然地犯“礼貌性”的错误哦。 让大的让小的 伤害孩子的物权观和自我认同感 4岁的哥哥在玩自己的玩具,2岁的妹妹来捣乱。俩人争抢起来的时候,妈妈看到了,抱起妹妹,安慰她的同时以责备的口吻对哥哥说:“妹妹还小,你要多让着她!”哥哥情绪爆发了,一边大哭,一边嚷着:“不让,就是不让!” 大的让小的,大的要承担更多的责任,这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几千年来我们一代一代都是这种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但是希望6岁前的小孩子就严格遵守这个传统,去背负这么沉重的道德包袱,未免苛刻了。 谦让的传统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在孩子争吵时,不分青红皂白“批评大的,保护小的”,结果往往是大孩子
一.家长在孩子生病后,往往都慌了神,一去到医院医生就要求化验查血,这个是完全错误的。 1、化验检查都是辅助作用,真正做全方面诊断的是医生。 2、化验往往不准确,比如发烧了马上验血,因为发烧没多久,身体还没有做出充分的反应,查血根本就查不出来什么。 3、所有的化验都是体外化验,跟人体内差别很大,只能起很小的辅助作用,特别是测血钙、骨密度之类的,离开人体都不是原来的样本,完全测不出任何结果。 4.不要去查孩子是否缺钙,孩子有缺钙的症状了才是缺钙,好好的孩子去查什么呢? 二.家长在等待看诊的过程中,可以仔细回忆一下孩子的发病过程 1、准确叙述发病时间,要平复自己的情绪。家庭中其他人有没有类似的疾病,比如感冒、过敏等。 2、要告诉医生孩子的主要症状,就是一眼就看到的症状,发烧、咳嗽跟咳嗽、发烧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亦舒的《我的前半生》最近热播,剧中的男人、女人们,虽然在感情的问题上会犯迷糊,可是在孩子的问题上,从不马虎。 凌玲和子君,同样作为离过婚的女人,虽然都面临生活的压力,但却做出不同的选择:凌玲想找一个长期饭票做依靠,而子君选择了强大自己来依靠。而在对于孩子的教育以及亲子沟通之间,也采取了不同的方式。 热播剧《我的前半生》 问题1:假如在孩子作业完成之后,你还想让孩子多做一些进行巩固,你会怎样和孩子沟通呢? 孩子的教育方式和家长所秉持的价值观有很大关系,可能是生活的折磨,让凌玲没有一点剩余的精力和心情去顾及孩子的心理,只能顾及到物质方面。 《我的前半生》剧中台词 在这里,凌玲与佳清的沟通,大概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很冷静,很理智的向佳清做了一个如实的描述:是因为你有很多知识点没有掌握,
平时对孩子多做一些看起来挺普通简单的动作,如搂抱或轻拍、对视与对话、或者向孩子哼唱,让孩子的早期经历更为丰富,即可收到早期智力开发的良好效果。 要知道,早期教育的精髓并不是灌输各种知识,而是聆听、指导孩子认识真实的世界,包括多看、多听,学习与妈妈说再见,与别人友好相处,勇敢地探索周围环境等。 时下,不知道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的父母大概不多了,但懂得如何科学地实施早期智力开发方法的家长同样不多,相当多的父母或参照某些科普报刊提供的方法,或效法其他家长“人云亦云”地生搬硬套。其实,这些做法虽然动机不坏,但往往收效不佳,“好心得不到好报”。道理很简单,早期智力开发最讲究的便是适龄性。换句话说,首先要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不能让小宝宝去干大孩子才能做的事,那样做就不是早期教育而叫做提前教育了,提前教育超越了孩子的年龄(例如硬让婴儿学习认字),显然难以成功,大多会以失败告
1. 不止一次听到年轻人的抱怨,抱怨他们父母极端自私。 也不止一次听到父母们的抱怨,抱怨现在的孩子没有感恩心,太自私。 到底谁是谁非,谁更自私呢? 讲个故事先。 2. 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南岸,有一片荒凉的地方。 说这里荒凉,不是说此地没有人烟。恰恰相反,在这里散布着许多被文明世界遗忘的村落,有几百个家庭,仍然处于传统的手工业阶段。但没有公路,也没有电,物资短缺,仿佛停滞于中古世纪。 1967年,一个叫苏托罗的美国女孩来到这地方,立即被荒凉的风景迷住了。 苏托罗决定,她将花费一生时间,观察这些神奇的小村落,并完成她的学术研究。 她要完成的课题的是——挑战传统观念,弄清楚穷人为什么贫困。 通常情况,人们坚信穷人和富人的思维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在美国,这个观念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落落大方,在公众场所彬彬有礼,礼貌优雅地与人打招呼。 但很多时候,小朋友的表现却并不像父母期待的那样。尤其在那些盛大庄重的场合,需要小朋友落落大方打招呼时,小朋友却露怯,一个劲往后躲,要么躲在父母背后,紧紧抱着妈妈,甚至连抬眼看别人都不敢;要么抱着门框或柜子,低着头,一句话不说。 遇到这样的场景,爸爸妈妈通常会觉得孩子太丢人了,有些父母会先耐下性子,与小朋友沟通。如果小朋友马上改变态度,就能松一口气。但大多小朋友却是父母越劝说,越胆怯。 这时父母通常会按捺不住,有的会开始训斥:“你简直丢人丢到家了,这么熊,连招呼都不敢打,看我回家怎么收拾你。”有的则会不由分说,不管孩子怎么拒绝,一把抱起孩子,强迫他打招呼,以此彰显自己的权威。如果孩子还是不肯,甚至会不管不顾地动手。 这样的做法无疑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以后每次
前段时间在好友家做客,正是午后最炎热,只能待在家里玩的时间。好友家一岁半孩子在玩回力车,车子乱撞,钻进了沙发底下。他妈妈瞄到了,就帮他把车子捞出来。还给他之后,过了没多久,车子又钻进了沙发底下。 好友也是耐心妈妈一枚,不厌其烦地钻进沙发底下帮孩子捡了出来,那时我突然想到了一个好方法,就问好友拿了几包抽纸巾。 我把抽纸围成圈,就像一个小型的赛车练习场一样,然后把他们家里的小板凳放在抽纸围城的圈里。 “场地”布置好了之后,我就邀请小朋友来一场游戏,“这是一个小型的赛车场!小车们可以钻进这个板凳隧道完成比赛,但是,他们到底够不够力气坚持到最后呢?小朋友你来试一试吧。” 当时我还特地用了“故事演绎法”卖了下关子,小朋友马上热情就上来了。 回家不久后,好友告诉我说,她家孩子老是嚷嚷,说让那个阿姨下次再来家里玩。“说实话,看见车子老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