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在教育这件事情上,教师和家长就像合伙人。有些事情,单靠教师是做不到的!尤其是假期到了,家长的作用就更大了。这些话,老师想说给家长听! 暑假是“假” 很多家长似乎忘记了假期是“假”。把孩子的暑假安排得满满当当:兴趣班、文化课补习班轮番上阵,除了吃饭、睡觉就是上课,要么就是奔波在补习班转场的路上。 假期的初衷,是为了让孩子放松身心、好好休息的。可是如果把它变成了“换一个地方学习”,可就变了味道,于学生的成长和长远发展无益。 暑假是孩子的 暑假的主人是孩子,在对暑假的计划以及体验中,家长不能越俎代庖,强行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 确实,中小学生的思想还不够成熟,想得不够全面或是深刻。家长可以适当引导、沟通,一起讨论安排暑期计划,但一定将孩子的意愿充分考虑,因为暑假是孩子的。 安全是第
“父母好像永远不懂,有些话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 很多爸爸妈妈都有这样的困惑:孩子平时做什么事情都很聪明,手机不用教,玩得比我大人还熟练;买回家的拼图,十分钟就拼好了;可为什么就唯独学习成绩始终上不去呢? 虽说学习不是唯一的出路,但如果成绩不好,就等于断了这条路,以后对人生的选择权利就会变少。所以很多父母情急之下,甚至会用一些极端的方式去教育孩子,比如打骂,殊不知这样的举动,反而会让他越来越差。 可以说,孩子成绩不好,多半原因是家庭教育和引导不正确,下面3句最伤害孩子的话,父母千万别再说了,后悔都来不及。 1 “小孩子一个,你懂什么” 小月看着电视里有关一位作家的专访,小小的脑瓜里突然显出一个有关写作的梦想。他计划自己慢慢做到最好,像那个作家所说的,“慢慢来,比较快。” 父亲从厨房里端着一
婚姻不像恋爱,说分就分,婚姻牵扯到太多。 最关键的就是孩子。 如何将对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让他们身心健康的成长?如果他们的人生出现偏差谁负责? 你当然可以对我说孩子生在这样的家庭,就得面对这样的分离。这样的话,我无力辩驳。 只希望作为父母在做决定前,好好考虑孩子好好安顿孩子。如果连孩子这个因素你也考虑了,那么就追随内心做出选择吧。 这些天大火的《我的前半生》,剧中的3个孩子,有3种截然不同的命运。 剧中三个孩子,谁更幸福?是从原生家庭走出来的平儿,还是半路家庭的佳清,或者是整日争吵家庭的小孩。 01 吵架的家庭 罗子君妹妹罗子群的孩子 子群的孩子生活在健全的家庭,但父母外婆常年争吵。在我看来爸爸白光自己就像个小孩,在他们家鸡毛蒜皮也能吵起来。
孩子的学习是每个家长都很重视的事情,但是,孩子在学校里学得好不好,并不是我们家长能够控制的,我们所能够帮助孩子最多的,就是陪孩子做作业了。 但是,怎么样陪孩子做作业呢?我先说说我们家陪辰辰做作业的方式,给各位爸爸妈妈一个参考。 我们的训练方式是:当孩子放学时,一定要先和他聊几分钟,了解下面这几个问题: 1. 今天各科作业的量有多少? 2. 各科作业的难点是什么,为什么觉得难?你打算怎么下手搞定这个难点? 3. 今天计划先从哪一科开始做,为什么?比如精神好就从难点开始搞定,精神不好就先干“体力活儿”。 聊完这些之后,我们就会知道:今天有哪些作业,需要做多久,重难点在哪里,哪些需要先做,哪些可以晚做。孩子自己心里也有
宝宝各阶段生长发育是每个妈妈都关心的大事,家长们聚在一起时,也总喜欢互相对比一下,看看自家宝宝长得好不好。 比如出生第一个月,比比谁家的孩子吸奶吸得多、便便拉得好; 3个月,问问谁家的孩子会抬头了、会翻身了、会发出咿咿呀呀的“嗯咕”声了; 6个月,看看谁家孩子辅食吃得多、长牙了没…… 一旦发现自家娃的生长发育和别人家的不一样,就开始惴惴不安了,我的喂养方式不对吗? 宝宝发育迟缓怎么办?身体会不会有问题? 可是养娃不用掐着表来对照啊,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育节奏,哪能一概而论呢?太计较带娃这几件事,只会让我们更加焦虑,徒增不必要的烦恼。 4个月前竖抱对脊椎不好? 抱娃不必太纠结,什么时候能竖抱,关键是抱姿要正确。 一般来说,在宝宝能竖头后就可以竖抱他们了,这个时间一般在80天到3
女儿8岁,二年级,上国际学校,中文写字水平一般,自主阅读没问题,阅读量很大。但做卷子的能力,和普通公立学校有差距,此前从没写过作文,顶多也就是一两句话的看图说话。 昨天聊天中,说起她在北京的姐姐期末考试,作文题目是“***真好”,要求补足内容作文。女儿的好胜心被激发起来了,主动说“要是我写这篇作文,我就写‘我的家真好’ ”,还神采飞扬地给我说了几句开头。 灵机一动,我说,既然你这么有兴致,不然就写一篇“我的家真好”的作文吧。她还有点惴惴,要写多长呢?不会写的字怎么办?写得不好怎么办? 我鼓励她,不会写的字就用拼音,不用写太长,但最好有头有尾完整一些,有真情实感就是好文章。 陪弟弟午睡起来,女儿给我看了她的作文,读完的一瞬间,我被感动到了。以下是文章内容: 我的家真好 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你先想到的就是为你遮风挡雨
和孩子们一起看图讲故事,既可以促进孩子智力的发育,培养他们的观察、想象、创造等各种能力,也能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同时,还有助于亲子关系的建立。一个爱编故事的孩子,不但思维敏捷,口语表达清楚连贯,与人沟通方面也会更显优势。 一、怎样教孩子看图讲述? (1)在看图讲述时,用循序渐进的提问来引导孩子。 根据孩子的年龄,围绕图片的主题,从“有什么”、“在干什么”等简单的问题,逐渐加深到“是什么样的”、“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要这么做”等。 (2)在看图讲述时,要用语言引导孩子沿着一定的思路去讲述,掌握层次,把握要点。 首先要说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然后再描述人物角色(有什么人,穿戴打扮)以及他们的活动。在讲述中要用连贯的语言,从而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水平。对5、6岁的孩子要提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必须仔细看图,思考才能回答的问题。
经常看到大人逗孩子,这种“逗”实际是一种戏弄。他们把孩子逗得出错或者惊慌、害怕甚至哭泣,大人们便笑了。逗孩子的那些成人并没有恶意,甚至还是出于对孩子的喜爱,但对孩子来说,这真是一种残忍的行为,因为孩子不懂大人们的玩笑,他们会当真。成人的“逗”往往会让他们感到愤怒、惊恐、不安、被欺骗、不被尊重,让他们的心灵受到伤害。 案例一 一次在餐馆吃饭,看到一群大人逗一个孩子。 首先是孩子爸爸指着他的一位朋友(大约30多岁)笑着对孩子说:“儿子,叫哥哥!” 爸爸的朋友则笑着对孩子说:“不能叫哥哥,叫伯伯!” 孩子爸爸继续逗孩子:“叫哥哥!” 在这一声声“叫哥哥”、“叫伯伯”中,孩子茫然不知所措。 爸爸的朋友掏出一个红包在孩子眼前晃了晃说:“叫声伯伯,这个红包便给你。” 孩子不知道到底该叫眼前这个男人“伯
认识并正视原生家庭的问题 大学时,我在社团里认识一个性情内向的学弟。 他的自我介绍说得磕磕巴巴,聚餐时坐在角落里,眼神却朝着热闹处。好像极力要融入,可又顾虑着什么似的。 令人诧异的是,他竟然在后来的几次演讲赛和辩论赛里跃跃欲试,虽然每次都打酱油一般陪衬了别人的自信大方。 慢慢的,我们熟悉了。他才告诉我:“其实,我加入社团就是为了锻炼自己,我想要克服自己的自卑。” 但我没想到,他说他的自卑来源于父母。 他的父母都是乡镇上的中学教师,各自担任着教研组组长,做起事来雷厉风行,对他的要求也特别严格,几乎无时无刻都用别人的长处来打击他的短处,希望造就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完美儿子。 可事情发展并没朝预想的方向而去,他在处处不如人的阴影下长大,渐渐不爱说话,只愿独自缩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记得有一次咨询中来访者对我说:“我知道这都是我原生家庭的问题,但我过去和现在都没有办法选择生在什么样的家庭,有什么样的父母,我只能背负这一切。”我不禁想原生家庭这个词原来已经被更多的人知道了,但似乎也有一定程度的被妖魔化了。 “原生家庭”似乎变成了我们的宿命,无力改变,不可背叛,这一定程度上也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关,融合式的家庭关系,包含着权力与等级序位的孝道,都让我们被“原生家庭”牢牢地束缚着。 这样看来解决之道真的犹如逆天改命一般。但我们中国的神话故事中又有那么多与天斗与地斗的英雄传说,太阳太多了就射下来,移山填海更不在话下。神话是一个民族的集体潜意识,所以不要忘掉我们骨子里的斗争精神。 在此我不想让你去怼爹怼妈怼自己,也不想谈大爱无疆感恩的心,我只想告诉你一个秘密,你的无力感是真实的,但你的无力是假的。要不要开启自己的洪荒之力,去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这不仅仅是一个名句,还是我从一件往事中提炼出来的呢! 记得那一次,体育课测试跑步,我不幸地被分到了和男生一组,那一组还有去年的跑步冠军呢!按照概率来算的话,我能跑进前三名的几率约为7分之2。 那些男生们无情的嘲笑我:“你的人那么矮,腿肯定短,腿短呢,就肯定跑不快!”“小样,跟我们男生比跑步,胆大包天啊”“你是不是想跑第一名啊?别妄想了,没垫底就不错了!”他们除了嘲笑我,竟然还有模有样的做着动作:他们假装突然遇到我,还跟我打了一声“招呼”:“嘿,你好,垫底王!过得怎么样?” 我面对他们的举动太无奈了,只觉得有点生气。测试终于开始了,测试刚开始我就落在了第四名,这个成绩虽然不错,但是,我想:谁说女子不如男?我也可以夺得第一名,战胜自己,努力夺得第一名吧,韦如穆!你可以的,再加把劲儿!
前几天跟朋友聊天,得知他女儿成绩经常名列前茅,重要的是,自己非常独立,能自己解决任何事,不需要他瞎操心。 真是不比不知道害臊。看着还要自己瞎操心的女儿,都不好意思说话了。 朋友估计看出来了,就笑着说:其实,如果父母能在这3个方面肯舍得,孩子将来都不会差到哪去的。 01舍得用孩子 孩子光靠「养」是不够的,还要通过「用」的方式锻炼他们,比如让他自己上下学、做家务等。 女儿上小学时,家离学校很远,路上坐车要一个小时。四年级起,就开始自己挤公共汽车上下学了。 有一天,她神秘地对我说:“妈妈,我发现了挤公交的秘密。” “哦,什么秘密?” 女儿兴趣勃勃地说:“等车的时候,不需要一直伸头朝车来方向看,那样脖子多累啊!只需用你的余光看着旁边的人,人群一有动静,准是车来了!” 听完
01 在地铁上,看到一个爸爸带着孩子坐地铁,孩子大概3岁左右的样子,由于地铁上有点挤,这位爸爸就抱着他的孩子穿过拥挤的人群走到了车厢的中间有座位的地方站着,然后把孩子放了下来,一手牵着孩子,一手掏出了手机开始玩手机。 这个时候正对着这位爸爸和他孩子坐着的一位女士站了起来,对那位爸爸说:“你们坐吧,别让小孩子摔倒了。”一边说着一边扶着这个孩子坐到位置上,这个说了一句谢谢然后对他的孩子说:快,快点谢谢阿姨,阿姨给你让位置了。 他的孩子两手拍着座椅,似乎没有听到一样,左顾右盼的看着周围,这时他爸爸继续叫他说谢谢:快点啊,阿姨给你让位置了,你要和别人说谢谢啊,要有礼貌,快点........于是孩子一边玩弄着手里的玩具,一边头也不抬的说了句:谢谢,这个爸爸才满意的点点头,“嗯,真棒!”然后把孩子抱在自己的腿上自己坐到了座位上,继续拿着手机浏览起来。
在这个阶段,你应利用各种机会向宝宝介绍其周围每件东西的名字,例如从早上他要喝的牛奶到晚上与他相拥而睡的毛毛熊。为使孩子自然地掌握这些基本名词,你可以在与孩子玩耍时,给他注入这些语言概念,如点着他的小脚趾,告诉他这是宝宝的“指头”,或拉拉自己的耳朵告诉他,这是“妈妈或爸爸的耳朵”,使宝宝既开心,又能掌握这些名词的发音和所含的意义。对宝宝讲话时,一定要面对他,让他清楚地看到你的脸部表情。 专家表示,婴儿熟悉的名词多少以及对这些名词的理解程度,对他今后语言表达的流畅程度和准确度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这个阶段,大人对婴儿讲的话尽可能规范化,准确化,同时不要用多种方式表达同一个概念,以避免给婴儿留下许多模糊的概念。 在婴儿出生后的头8-12个月里,初为人父母的你或许会有幸听到孩子叫出的第一声“妈妈”或“爸爸”。这时,你的宝宝还会用肢体语言,如点点头、摇摇头
一、赶紧狠狠爱你的孩子,感受他们6岁前如此可爱的时刻 根据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的分析,6岁前的孩子之所以乖顺,是因为孩子完全以妈妈为整个世界的中心,他不但想要讨好妈妈,还想随时都粘在她身边,同妈妈说话,跟她玩,帮她做家务,如影随身、寸步不离。 尤其是到了5岁,他对父母的话简直奉若圣旨,对父母更是满心爱意。而且到这个年龄段,他知道了自我克制。5岁孩子能极其准确地判断出他的能力所在,知道哪些事情会超出他的能力,因而他只肯去尝试他觉得有把握的事情,打心眼里愿意做个乖巧的孩子。 因为我身边的朋友小孩大部分都在5岁以下,随便翻下朋友圈都能找到那些让人泪目的故事: ——他最近变得跟我特别亲近,喜欢拥抱、亲吻和表达爱。每晚睡前,他都要说“妈妈,我爱你!妈妈,我会永远伴着你!”每天上班前他又会跟我说,“再见,我的公主!”(3岁) ——宝突然开始
母亲的品质决定了孩子的未来,这在绝大多数家庭都适用。 01 每一个熊孩子背后 都藏着一位熊家长 郑渊洁曾说过一句话:“孩子的成长,成也母亲,败也母亲。” 母亲在家庭教育中至关重要,当然也有父亲和奶奶带大的孩子,所以我们所说的母亲,更广泛的指陪伴孩子成长,担负孩子家庭教育的亲人。 我见过在餐厅疯跑的,在车上扯着嗓子喧哗的,随意打路人取乐的,偷拿邻居家东西的各种熊孩子们。 于此同时,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孩子小不懂事”。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孩子犯错难免的”,“你这个大人就不要和孩子计较了”。 于是,熊孩子手握“年纪小”的免死金牌,越来越肆无忌惮,直到成为一个可怕的存在。 有过这样一个话题“小孩子的恶到底有多可怕 ?”想起来仍然觉得不寒而栗。 女孩手里拿着鸡排,旁边一个小孩
小学,是孩子成长中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而在孩子6-12岁这段成长的时光里,除了学习,还有哪些更重要的事儿呢? 1、有一个可以被接纳的环境 从心理需求角度来说,安全感的满足与归属感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需要,也是最重要的。 有一个被接纳的环境可以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被欢迎的,被接纳的、被认可的,这样就会增加他们的安全感,让他们有归属感。 而这个环境中,孩子最需要的是家庭环境的接纳,其次,才是外界集体的接纳。 2、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非学校群体 为什么是非学校群体?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在学校的评价标准是单一的。 而非学校群体的评价标准和学校是有区别的,假设一个孩子的成绩并不出色,但他的团队合作能力非常强,那孩子在这个群体里会得到认可。 而拥有属于自己的非学校群体,也可以避免让孩子在单一评价环境里长大
记得很小的时候,父亲从德国出差回来,带回来一个八音盒。这个小玩意儿放在我手上的那一刻,我惊呆了——比我的小手指甲盖儿还小的齿轮,紧紧地咬合在一起,每个边缘都无比光滑整齐,就像一个微缩的精密仪器。扭动发条,流水般的音乐淙淙地流了出来(后来我才知道,那是莫扎特的《小步舞曲》),天籁一般。从那一刻开始,德国,这个远在千里之外的国家的名字,就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脑海里。 十多年后,我考入了北大德语系,再后来,我真的踏上了这片孕育了无数奇迹的土地——璀璨群星般的哲学家与科学家,质量一流的产品和设计,引领整个欧洲的强大经济实力……但在德留学三年,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两次世界大战都由德国而起,而事后德国人依然在全球受到普遍尊重,为什么全球各国似乎对德国人过于“宽容”?而留学的后期,我和一个德国家庭生活在一起,而通过与他们的接触,我也终于找到让我醍醐灌顶的答案。 当时我还没
那天被朋友拉入一个群。他说,去看看吧,在谈原生家庭呢。 进去瞅了一下,稍有点失望。 不像原生家庭讨论,像是父母控诉大会,感觉“父母皆祸害”小组的成员都来了,此起彼伏地说,父母这里不好,那里不好,十恶不赦,无一可取。 这种抱团倾诉,我也理解。 毕竟,大家都需要一个出口,来释放自己的痛苦和委屈。 但是,看到后面,感觉大家好像走偏了。 一个叫夜莺的女孩说,她目前正在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月薪才3000元,但早出晚归,不被人重视,也不被认可,前途茫茫,但她又不愿意去改变。 这种境地,我们都知道,责任大多在自己。 可是,她是怎么说的呢? 她说:“因为我的原生家庭对我打压太重,以至于我没有勇气去面对挑战,不敢有梦想,也不敢去行动……” 这话挺让人意外的。 因为在一个
聪明孩子一大把,但学业优秀者寥寥。究其原因,是一些貌似“聪明”的孩子身上存在一些致命弱点。例如:注意力不集中,特别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学习耐力不够,连续学习的时间短;总想取巧而不肯做扎实的基础训练;学习主动性差,钻研精神不够。让孩子的假聪明变成真聪明,家长要花点心思。 1 “你家孩子真聪明!将来一定有出息!” 各位家长要是是听到这句话,应该会心花怒放吧。那当然,我家孩子可聪明了! 好妈在这里劝劝大家,以后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大家就权当恭维的话听就好了。 因为聪明和有出息之间,并不能完全划上等号。 现在的孩子,只要不是先天有缺陷,哪个不聪明? 用老人的一句话来说,就是现在的孩子可比他们那个时候的孩子聪明多了! 其实所谓聪明,只是见识多,见识广,然后就显得聪明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