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因为性格是人人捏的软柿子,幼儿园一路被欺负到职场,“招欺负体质”; 有些人童年缺爱,长大后就成了“作死体质”,为了不断证明自己被爱,而把亲密关系“作”到破裂为止(例如张柏芝); 有些人是天真轻信的“招骗子”体质。 认识一位太太,过去十年一连遭遇4、5个骗子,现在家财散尽......奇葩体质太多了,都是命啊~ 还有一种很有趣的女生体质——“招渣男体质”:人头涌涌,满地的好男生她们不鸟,偏偏要爱上渣男,害的自己伤痕累累。 各种体质都和早期体验非常有关系,今天8渣男体质,请先看故事: 妈妈很爱自己的女儿,于是宁愿自己饿着肚子,也要把自己的食物推到在女儿面前,让女儿吃。 过了一年,女儿推翻桌子,离家出走自杀了。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就很奇怪了,妈妈对你这么好,牺牲自己的利益,自己
他曾经怀疑儿子有“抑郁症”,多次带儿子去医院“看病”;也曾怎么看孩子都不顺眼。 如今,他越来越懂得欣赏、肯定孩子,孩子也越来越自信、积极。 是什么让一个曾高标准、很严厉的爸爸,摇身一变成为细腻、体贴、智慧的“别人家的爸爸”呢? 01 震惊:儿子的“抑郁”和我如此相像! 我家儿子13岁,初二。 持续一年多,儿子总是天天喊郁闷、难受、不开心,还比较躁狂。我们带儿子去看了心理科,医生怀疑他有抑郁症,甚至开了药。 但是,当我放下标准,看到真实的儿子躁狂时的样子,我被震惊了:这不就是我吗?我不也是时不时地出现烦躁、郁闷的情形吗? 我才真正意识到——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我才相信——孩子有问题,一定是家长先有问题! 如果我作为爸爸,总是处于烦躁的状态,孩子怎么
所有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惹麻烦、在学校表现良好、坚强勇敢。 尽管世界上不存在一套成功育儿的秘密,心理学家却道出了可以预测儿童未来的一系列因素,其中很多都来自父母。 养育出优秀儿童的父母都有以下13个共同点: 1 他们让孩子做家务 如果孩子不洗碗,就意味着有人替他们做,他们失去的不仅是工作的机会,也失去了学习工作必须完成以及每个人必须为这个世界的美好做出贡献的机会。 做家务的孩子长大后更善于合作,并且更具移情能力,因为他们本知道如何奋斗、可以独立解决问题。另外,通过完成诸如清理垃圾、洗衣服等家务,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2 他们教孩子社交技能 一项追踪了全美幼儿园2到5岁700多名儿童的研究发现,幼儿的社交技能和他们20年后的成就息息相关。 与那些不
不知何时开始,原来代表阳刚之气的男孩子却表现得越来越不尽人意:软弱、爱哭、胆小、抗挫能力差,似乎已经成了众多男孩子的名片。万事有源,男孩有这样的表现,究其根源是小时候对男孩过分的保护和溺爱,在接受家长过度保护的男孩子,怎么可能在长大之后就自己成为一个顶天立地、有责任感的男子汉呢? 著名的教育专家曾经说过,历来“男”字一个力顶一个田,只有顶天立地才叫男孩子!儿子的养育过程和女儿是完全不一样的。对于妈妈来说,对男孩子最好的教育是告诉儿子:“宝贝,你是妈妈的儿子,你是小男子汉!”小小男子汉气概就是在妈妈的每一次这样的语言中,逐渐形成的。同时也就是因为这样的重复,在孩子的心里植下了小小男子汉的根,那么之后的男孩子会变得越来越有责任感。 你会发现,经过这样的一种思维灌输下,孩子会变得越来越表现出保护妈妈、照顾妈妈的小男子汉气概。 其实我们身边的每
一位母亲这样描述丈夫与儿子的关系:有时,我觉得丈夫与儿子之间的关系像一个谜,他们总是扭在一起打打闹闹、你追我赶、互相挠痒痒。他们之间打闹的性质与我和儿子之间完全不同。我觉得他们之间有一种特殊的语言。 例如,当丈夫与儿子打闹之后,他们会一同躺在床上,摸摸对方的肚子,然后安静地休息一会儿。但一旦他们其中一个人有了小动作,另外一个人就会马上进入警觉状态,就好像他们心有灵犀一般。 01 母爱给男孩满足感 父爱给男孩方向感 父亲和儿子之间确实有一种属于父与子之间的语言。他们在一起可以不分长幼地打闹、可以不断触碰对方的身体……行为学家表示,父与子在打闹中所进行的身体之间的接触是父子之间所进行的一种深层次的沟通。 正是由于这种深层次沟通的存在,男孩知道,他将要成长为像父亲那样的男人。在父亲身上,他们能看到自己的未来,他们会自觉
光看标题估计就得有不少妈妈抗议了:妈妈要是懒的话,那谁给孩子一个好的生活环境,一顿热乎营养的饭菜,一身干干净净的衣服……而连这些都没有的孩子,又怎么会有出息? 别误会,娇妈这里说的懒妈妈,可不是成天无所事事。相反,这样的懒妈妈,反而充满了大智慧,懂得舍去无所谓的忙碌,让自己更加自在的同时,也对孩子的教育起到了积极正面的影响。 下面这3件事,如果妈妈能够“懒”一点的话,对孩子的成长将大有益处! 01 懒于陪读 一提到孩子学习,不少妈妈就像是上了发条的闹钟一样,恨不得眼睛都不眨的盯着孩子学。通常是把学习气氛搞得紧张又焦虑,孩子的学习兴趣也降低了。 再加上现在老师会让家长给孩子检查完作业后,签上自己的名字,以表示家长有关心孩子的学习,这样一来,家长们更是不遗余力的关注孩子的学习了。 但如果妈妈过度关注孩子的
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已经成家立业的孩子依然需要父母的帮衬,并且认为这都是理所当然的。或者这样的:你为了你的孩子付出了一切,你的孩子却依然不懂得心疼你?来看看今天的这篇文章,或许会有答案…… 有时候别人不懂得心疼你,不是因为你付出的太少,而是你付出过多。同样,孩子也不是天生的“白眼狼”,而是你无限度给予的结果。 (1) 我们隔壁的女孩上初三,她妈妈在生她时大出血,在手术台上抢救了好久才活过来。自此以后身体就很不好,他们两口子都很在意娃的教育问题。那个女孩儿也很争气,每次考试成绩都是年级前三名。 可我几乎每天都能听到她放学回家后,跟妈妈吵架的声音。 有一次,她妈妈跟我一起买菜,就在路上开始诉苦。说是自己一心为女儿,每天变着花样给她做好吃的,生怕有一餐不和她胃口,让孩子吃少了。学业这么重,作业那么多,该如何是好? 再
过年,肯定是闲不住的,家长少不得要带孩子走亲串户。 这时候,家长一定要注意孩子的教养,否则会很招人烦。特别是下面这几种孩子,去了一次,主人绝不会想再招待第二次。 01 “喜欢的东西就拿走”的坏孩子 记得表弟说过一件事。有一次,表弟家有很多亲戚过来做客,晚上客人回去之后收拾房间,却发现手表不见了。 表弟和家人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姨妈无意间说了一句话:“不会是被小军拿走了吧”本是无意的一句话,却让表弟心中一下子明了了。 表弟想起了很久以前的一件往事,有一次,也是小军一家来做客。表弟家,因为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家里姨妈,给他买了好多玩具。那一天,因为小军来了,热情的表弟,就把他叫去自己的房间一起玩耍。等到午餐,做好了之后,大家就都出去了。 晚上小军一家人告别,表弟一家送他们走了,等回来时,他清
知道你迫不及待吐槽! 别急,别急! 咱们先捋一捋:“养孩子是不是一场比赛?” 有的家长认为,“才不是!我家孩子最好了,不要跟别人比。” 也有的家长会滑向另一个极端,“当然是!不是说阶级固化吗?不努力、不比赛怎么行?”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养孩子的比赛”,几乎不可避免。 不少家长接受不了“别人的炫耀”,却无形中,常常对自己的孩子抱有不切实际的期盼和要求,“你看看别人家孩子!” 举例来说:听到别人讲这些话,你是不是心里有些不自在? “我家宝宝3个月就睡整觉了!你呀,赶紧给孩子断夜奶。” “我家宝宝已经会走了,你们家还不会站呀?” “我家开口早,最近
小学阶段是孩子各项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学习能力的发展,而让所有孩子梦寐以求的超强学习能力,其实可以通过阅读能力的培养去开发90%甚至更多。 小学时期阅读是开发孩子天赋的保证 6-12岁,是孩子阅读能力(即学习能力的基础)长足发展的黄金时期,这六年,可以说,什么都没有海量阅读、大大提高阅读能力的发展更为重要。 如果一个孩子从没有读过一本好书,甚至从没读过一本超过10万字的书,而是把大量时间都投入到学校课本和大量作业里去了,那么这个孩子的天赋聪明就被饿死了。 一般而言,一二年级孩子每年阅读量不能低于100万字(正常是100-200万字之间),二三年级每年不能低于200万字(正常是200-300万字之间),四五六年级每年不能低于300万字的阅读量(正常是300-500万字之间,有的阅读量大的孩子可以每年达到1
最近,男孩高考后留下遗书自杀的事件引起了热议。大家在为这个花一样年纪的少年痛惜的时候,也都在反思父母与孩子之间所存在的问题。为什么家庭教育已经给孩子造成了严重的伤害,父母却全然不知? 有个网友说:“鼓足勇气,给我爸妈写了一封信。里面全部都是我这十多年来的心声,可是,他们还没看完就撕掉了,说我满纸荒唐言,他们一把辛酸泪。”孩子觉得自己备受煎熬,父母认为自己苦心孤诣都是为了孩子好,明明付出很多,为什么到头来落不了好?很多在父母眼里很正常的行为,其实早已对孩子造成了伤害。 1.遇事过分紧张 前两天和闺蜜叶子一起送她家闺女去参加小升初的考试。 大早上五点多的时候,我还没睡醒,叶子就拉着闺女到了我家楼下,催着我赶紧收拾出发。胡乱梳洗了一下,就被叶子拖着出发了。一路上叶子一直紧张兮兮,一会儿检查闺女的书包,担心文具没带齐,一会儿又怕闺女饿了渴了,过
孩子是一本书,你看不懂孩子,说明你的阅读方式不对。 你的童年时光是否被这些话折磨过?你现在是否也在折磨着自己的孩子? 贴标签式 这种说话方式太常见了,常见到我们已经习以为常。我们身边最不缺的就是不负责任乱贴标签的人。 有些老师因为学生的成绩一直不好,就叫来家长用“你家孩子反应慢”、“接受能力差”、“悟性不高”等话语搪塞,应这是极不负责的态度,要知道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一些家长看到孩子多次犯了同样的错误,就气急败坏地说:“你怎么这么没脑子”、“你就是笨”“……” 这些话无异于宣判书,给孩子下了定论,判了刑。这些恨铁不成钢的心态虽然能理解,但随口而出的话,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让孩子一直留有心结,活在阴影中。 小男孩第一次游泳,见到水有点害怕,哭闹着就是不肯下水,见教练一脸无奈,孩子的家长连忙说:
亲密母子关系是亲密父子关系的前提,孩子与父母间亲子关系的质量,又决定了孩子未来和整个世界的相处质量。 父母是否愿意和自己的孩子相处,在孩子的生活中扮演主角、配角,还是客串,这在当下只是形式和数量上的差异,最终却是一个孩子生命质量的差异。 “隔代帮忙”≠“隔代抚养” 中国传统文化中四世同堂、儿孙绕膝是件很美好的事情,是家庭生活中彼此温暖、合理互助的一种形式。现在,绝大多数老人都会帮子女照看孩子,这既是传统文化的延续,也是家庭成员间很现实的关怀。 但这件事应该做得有度,如果“隔代帮忙”变成“隔代抚养”,就会过犹不及,变成帮倒忙。 很多家长在孩子刚过了哺乳期,一岁左右,甚至更早,就把带孩子的任务“承包”给爷爷奶奶,即使生活在一个家里,孩子的吃喝拉撒睡一切事务,全部由老人包办,父母在孩子的生活中只是业余角色。 更有一些没
1. 我们常常想孩子能够有独立的个性就好了。 孩子能够把自己的感情跟父母表达出来就更好了。 可是,太多的时候,我们都等不及,取代或者否认了孩子的感受。 于是,他们变得附庸、唯唯诺诺,或者谎话不断。 要么就沉默不语,对父母封住了自己的嘴巴。 我一直都觉得自己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尊重孩子的感受。 可还是会不自觉地犯一些这样的小错误。 一天晚上,儿子洗完澡后出门的瞬间,我不小心拉了一下门。 然后他的脑袋碰到了门把。 看到他捂着头想哭。 我赶紧跟他说:“没事,不疼!” “不,疼!”他非常大声地反对。 看到他那坚持而委屈地样子,我才意识到自己的不对。 因为他的感觉,当然他最清楚。 我凭什么这么肯定地跟他说不疼?
宝宝在同其他小朋友玩耍时,家长们会发现宝宝经常会出现攻击行为。宝宝出现攻击行为时,家长们应该找出宝宝攻击行为的真正原因,安抚宝宝的情绪,耐心教导宝宝,而不应该总是去呵斥宝宝。 宝宝攻击行为是什么 宝宝攻击行为是什么?就是在儿童心理学上,宝宝所表现出来的“暴力”行为称为儿童攻击性行为。这种伤害他人的行为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行为方式,一是直接的身体伤害,如打人、推人等; 二是语言伤害,如骂人、嘲笑他人; 三是间接的、心里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别人的坏话、造谣等等。 根据攻击的行为意向性,可把攻击行为分为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两种。 工具性攻击:工具性攻击视为达到一定的非攻击性目的而伤害他人的行为,比如宝宝采用踢、打对方的方式来争夺玩具,而争端的起因主要是由物品和空间的争夺引起的。 敌意性攻击:敌意性攻击是尤以伤害别人的行
都说‘有妈的孩子像个宝’,可在我眼里,‘有孩子疼的妈妈才是宝’。 如果您的孩子在平常的生活中有这6种表现,那恭喜您,孩子长大后一定会很疼妈妈,且是个体贴懂事的好孩子! 01 毫不掩饰对妈妈的爱 在孩子还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是他们的偶像,是他们的模仿的对象。 当妈妈做好一份香喷喷的饼干,或是一顿美味的饭菜,孩子们就会马上送上一个香吻,说一句“妈妈你好棒啊”、“我最爱你了”、“妈妈你辛苦了”…… 这些都是孩子向我们表示爱意的体现,如果家长能够及时給予孩子回应,例如说声“宝贝,妈妈也爱你”,对孩子的性格养成也是很有帮助的哦。 02 妈妈生病,立马变贴心小棉袄 别以为孩子只会在大人面前撒娇,不懂得心疼大人。当妈妈发烧生病,孩子比谁都着急。如果你说一句“想喝水”,孩子会立马
如果真的爱孩子,请不要舍不得管教。 因为你不教育孩子,这个世界会帮你狠狠教育他 1 前几天带儿子在小区外边玩耍的时候,遇到一个10岁左右的男孩穿着旱冰鞋滑过,刚好有一个3岁左右的孩子朝着他那边跑过去,这个男孩赶紧避开,差点摔倒在地,从小女孩的边上滑过。 小女孩应该被吓到了,在那大哭。 这时孩子的妈妈从超市那边的凉棚下飞跑过来。 不分青红皂白就指着那个男孩骂。 “你怎么回事啊,没看到有人啊,撞到了小心我揍死你。” 她见那个男孩是独自一人。 语气更凶狠了几分,骂骂咧咧,一点也不饶人。 其实整个过程我都看见了。 小男孩没有错,以正常的速度滑行,而小女孩在没有大人照看的情况下自己跑了出来。 这个妈妈护孩心切,把所有的责任都算在了男孩的头上。
昨天看了一个故事,看得我哈哈大笑,笑过之后,又觉得五味杂陈—— 这个故事是美国儿童心理学家Haim Ginott 举办的一次“家长指导小组活动”中,一位爸爸讲给大家听的。 这位爸爸,有两个岁数老大不小的哥哥,我们暂且把这俩哥哥称为“见面就掐两兄弟”好了。 “见面就掐”两兄弟,一个43岁,一个47岁。他们就像前世的冤家一样,每次碰到一起,就要不停地“互相伤害”:他们互相较劲,互相攀比,互相嘲讽,互相刺激…… 比到后来,两个人都身患重病,需要靠血液透析维持生命,他们比无可比,居然,开始比起了自己的肾病! 谁更虚弱一点,谁更严重一点,谁需要更多的治疗,谁的治疗方式更好……一方面,作为成年人,他们明明知道自己有多么无聊,另一方面,他们却根本停不下来。 其实,兄弟姐妹互相竞争、互相伤害的情形,一直都在多子女家
有两个年龄相仿的孩子。一个特别努力,周末在家也会自觉学习到深夜;另一个则是大众口中聪明的孩子,喜欢耍小聪明爱玩闹,成绩也不差。 但对前者,亲戚朋友私下的讨论更多表现出一种不看好“死读书”的态度,而对后者,却是满满的赞扬和羡慕,总说只要再稍微努力一定非常了不起。 今年高考,努力的孩子上了一本,聪明的孩子踩着线勉强上了二本。 身边被评价“聪明但不认真/马虎/不够努力”的孩子并不少,而这些孩子长大后也很少有后期拔尖成功的,大部分还是因为“不认真”、“马虎”、“不够努力”等问题与成功失之交臂。 本意是想肯定孩子,希望激发他那颗努力的心。却没有考虑到,这种无形中夸大智力天赋的方式,一方面会给孩子传递一种“我很聪明”的盲目信息;另一方面,也会带来压力,当真的努力了又没达到目标时,孩子会更容易怀疑自己,是不是自己不够聪明? 如果孩子成绩不
01 常言道:性格决定命运。 一个懦弱、胆小、自卑、窝里横的孩子,我们按照常理逻辑来推断,他不会有多大的出息。 正因如此,很多家长发现自己家的小孩出现这种性格特质的时候,就会显得十分焦虑和担忧。 我们举几个例子: 1. 幼儿园有活动,明明孩子在家跳舞跳得很熟练,到了表演那天,却死活不上场。妈妈好话歹话说尽了,最后只能作罢,失望地嘟囔一句:这孩子怎么这么胆小! 2. 去游乐场玩,孩子本来在荡秋千玩得挺开心的,突然出现一个小孩说:你下来,我要玩。孩子怯怯地下来了。看到别人家孩子的嚣张和自己家孩子的懦弱形成鲜明对比,家长顿时火冒三丈,埋怨自己的孩子不懂得自我保护,甚至会当下指责孩子:你怎么那么没用!人家让你下来你就下来啊。 3. 带孩子出去散步,在广场看到一群小朋友在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