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面对爱顶嘴的孩子,你有没有那么一瞬间特别想揍孩子一顿? 如果真诚地回答这个问题,我想大部分父母的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对于能够管理好自己情绪的父母,都只是想想而已。而情绪容易失控的父母,真的会对孩子打大出手。 有的家长说,当他顶嘴的时候真的是又气又伤心,气的是孩子不听话,不断挑战着自己的权威;伤心的是,从小那么可爱,一刻都不能离开自己的小东西竟然跟自己作对。 面对孩子的诸多“反抗”和“顶撞”,家长别急着暴跳如雷,不妨先思考思考:孩子为什么“顶嘴”? -01- 孩子顶嘴多半与父母有关 用自己的话代替孩子的想法 这是很多父母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把自己的感受强加给孩子。 “我觉的你现在应该高兴,因为我觉得很好。” “不好玩” “我觉这件衣服好看,你刚才穿的
生完孩子后的妈妈大概有一个通病,就是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也觉得可爱,忍不住的想要逗逗。也许这跟有了宝宝后,母爱泛滥有关系。 小林生完孩子两个月了,奶水一直不错,这天天气不错,就带着两个月的儿子下楼玩耍,没一会,就看到对门的阿姨也抱着自己的小孙子下来了,小林热情的跟阿姨聊天,期间,阿姨问起了小林奶水怎么样?孩子够吃不?小林随口答道:我奶水挺好的,孩子有时候都吃不完呢! 的确是这样的,因为奶水充足,在宝宝吃不完的时候,小林会把没吃完的奶水挤出来放在冰箱里备用。小林刚说完,邻居阿姨立马说:真的么?哪能不能让我孙子也吃点你的奶?他妈妈奶水不足,这么小的孩子就开始吃奶粉,善良的小林就这么答应了。 刚开始阿姨来的时候,还会带些水果,孩子玩具什么的,小林表示拒绝之后,也就每次来了夸夸小林或者小林的宝宝,好在不需要小林亲自喂养,只是把冰箱储
由于妈妈罗子君和爸爸离婚,爸爸由于各种原因不得不让娘俩搬家,但是搬进新家的平儿却极度不适应,孩子闹觉发脾气,妈妈罗子君非但没有生气,还用各种安慰的话鼓励自己的孩子。 孩子闹觉,妈妈整夜整夜不能睡觉,第二天妈妈还得接着上班,妈妈对待孩子的态度真的感动了所有人。 子君怕孩子刚搬进来不适应,先给孩子讲搬到新家的好处,新房子想怎么布置就怎么布置,还和孩子说,墙上所有的都是空的,想贴什么话都可以。 但孩子并不买账,并且说房子太黑不想住在这里,子君就苦口婆心的劝说孩子,说孩子咱们应该睡了,7点钟就得出门,我们要坐公交车去上学,妈妈还得住去上班,但是貌似这些非常简单的花语,平儿根本没听进去。他一心就想的我为什么要住在这里?我要回家! 当妈妈被平儿问及到我们不可以再回到原来的大房子了吗?妈妈说基本
有位妈妈在后台留言: “我觉得自己这两年里体会最多的情绪就是内疚。在意外怀上老二之后,就一直对老大很内疚,觉得要给他带来一个和他争夺父母关爱和资源的竞争对手。现在老二渐渐大了,老大又总是很调皮,我觉得老二比老大可爱多了,私心里觉得自己爱老二更多,可是我又开始对老大开始内疚了。因为个人成长经历,我最讨厌父母在两个孩子之间偏爱某一个了,可是我自己也成了一个会偏心的父母……我这样是不是心理有问题?” 其实这位朋友的情况我也经历过,老二刚出生的时候,和老大已经有接近两年的朝夕相处,老大也正式牙牙学语的时候,异常可爱。老二除了吃喝拉撒睡,头几个月里互动很少,还每天半夜要起来给她喂奶换尿布。那个时候我就在想:即使老二到来了,我对老大的爱也是不会有任何改变的。 慢慢老二长大了,一点一滴的互动,一天一天更擅于表达自己,开始蹒跚学步,开始牙牙学语,更主
现实中,很多妈妈会遇到类似问题,虽然通常不会像视频中那样极端,但对家长也是一种考验。 我们都听说过这个说法:“温和地坚持”,但—— 究竟怎样才是温和地坚持? 应该怎样做? 为什么我们常常做不到、也做得不成功? 让孩子有自主空间 有自主空间的孩子更容易配合家长的要求生活中的事情,一部分要尊重孩子意见;一部分可以灵活、变通,和孩子一起协商;还有一部分是孩子的做法完全在你视线之外的,比如他自己玩或者和小朋友一起玩时。那么,真正需要家长坚持要求的事情,大概只有剩下的一小部分。比如,刷牙、坐安全座椅,或者时间到了必须回家、必须外出等等。如果处处控制孩子,当父母真正需要对孩子有要求时,当然就难度就很大了。
带孩子坐飞机,四个人买了三张票,家长掩护没票的小孩溜进机场。登机后,因空姐发现小孩的未购票行为,本可以准点起飞的飞机不得不让全体乘客下飞机重新接受安检,导致延误5个小时。 这是昨天的热搜新闻,评论中铺天盖地都是嘲笑和指责。 同机网友发的朋友圈 民航局今早回应,称家长误以为1.2米以下的儿童不需要购票,无故意逃票行为,不构成违法犯罪。 面对这场闹剧,我第一个想到的是那个被家长“掩护”着逃票的4岁孩子。 一个4岁的孩子,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在众目睽睽之下被拎出来扣上逃票者的帽子,被整架飞机的人用异样的眼光打量着或者被赶时间的人大声斥责着。 这件事情会给他造成多大的心理阴影,我不敢想象。 让孩子逃票,在中国并不是罕见的现象。 我见过好多家长在买票量身高时,低声嘱咐孩子“弯腰”、“屈膝
孩子很多时候都需要问父母拿钱。 参加文艺演出或学校组织的跳蚤市场,各种课外活动和课程,买“班里其他同学都有”的玩具、文具...... 家长成了孩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来源。 但更可怕的是,很多孩子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难道这不像我们所说的“啃老族”吗? 啃老族不是一天养成的,很多时候都跟父母的教育有关。 首先给大家出一道情景题。 假如孩子现在问你要一笔较多的钱,用于: 情景题 假如孩子现在问你要一笔较多的钱,用于: 买玩具; 参加学校组织的跳蚤市场; 让家长在资金和精力上支援所参加的文艺演出(购买或制作服装等); 纯粹想增加零花钱; 假设你始终都要给出这笔钱,你的做法是: A.反正都要给,那就放任自流,孩子要多少给多少
坏习惯1:不耐烦 疲惫的你回到家看见乱七八糟的衣服玩具,还有一旁在哭闹的孩子,你终于忍不住大吼起来:“怎么老是哭啊哭啊!别哭了,真是个烦人精!” 提醒:一个自尊并且尊重他人的孩子,一定是先得到了成人的尊重。孩子哭闹一定有他的原因,别带着你的情绪去抱怨,蹲下来,心平气和的给孩子一个拥抱,说不定问题就解决了。如果我们不给予孩子这种尊重,对孩子很粗暴,孩子也会想当然地认为别人就应该按照我说的去做,难以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坏习惯2:不回避 结婚多年,你和爱人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当着孩子的面吵翻天。事后又言归于好。 提醒:我们的敌对、争吵,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攻击性行为的坏榜样。我们吵架时的神态、姿势、语气语调、用语都被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日后孩子在游戏时,就对着洋娃娃嫩声嫩气地骂,狠狠地打娃娃,
孩子上学了,妈妈变“懒”了!妈妈是真懒还是假懒呢? 儿子航航背上书包了,父母也背起了更多的责任。似乎父母养育他到7周岁,就等着他背上书包这一天。心也随之不轻松起来,身影也比以前更忙碌起来。 早上催促他起床,帮他整理书包,晚上陪他读书,检查作业,辅导功课。为他忙前顾后,然而孩子却不领父母的“勤”,依然我行我素,成绩并没有太大的起色,自己倒累得心力交瘁,孩子的成绩与自己付出的劳动不能成正比。 究其原因,我认为根源还是出在父母自己身上。由于父母太勤劳,反而养成了他的惰性,由于太关注他的学习,他反而变得没有责任感和自觉性,学习目标不明确,以为是为大人学的,对大人产生依赖性。 长此下去,很难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而好的习惯如是保证优秀成绩的关键,是支付将来成材的前提,是培养健全、独立人格的保证。 看着这么多父母为“小皇帝”、“小公
养孩子的过程, 其实是我们做父母的自我教育, 自我成长的过程。 前不久, 豆豆爸爸给孩子买了一个显微镜, 还赠送了很多标本, 其中有我“深恶痛绝”的昆虫的口器 (节肢动物口两侧的器官,有摄取食物及感觉等作用), 昆虫已使我无法直视, 口器这种器官简直令我毛骨悚然。 (放张图,给你们感受一下……) 因此, 当孩子几次让我过去看标本时, 我都显示了极大地抗拒。 “妈妈在忙,你先玩。” “妈妈不看了,你和爸爸研究吧。” “妈妈不喜欢昆虫,你别吓我了。” 最后一次, 当孩子又一次把显微镜下显示的图片展示在我面前, 我忍不住开口:“看这些干嘛,一点用也没有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这样才有勇气展现自己、才有信心面对生活,其实孩子也是这样的。我们要让孩子知道,他真的很棒很重要,他的存在能给别人带来积极的影响,让孩子也可以为自己而自豪。 德国畅销书《童年清单》中列出了69项7岁儿童应该经历的童年体验,第一项就是【体验过自己的重要性】,来看看书中怎么说的吧 孩子如何才能知道自己对他人具有影响力?仅仅通过自己的存在来证明吗?还是通过自己对于家庭的融入力? 展现自己,这是失业咨询公司在培训失业或即将面临失业的人员时提出的一种理念。意思是即使企业倒闭,失去工作,也不要灰心丧气地将自己封闭起来。要重新树立自信心,鼓起向别人展示自我的勇气。 让孩子感受自己的存在,就是设法让孩子经历和意识到,他的存在能给他人带来积极的影响,能够带来欢乐。别看我是一个孩子,又小又矮,不会识字念书,然而我却可以让
我有很多来访者,跟原生家庭的关系处不好。 「原生家庭」甚至已经变成了某种「病态」的代名词。我的一个来访者向我抱怨他和父母旷日持久的战争,从小时候一直打到现在。父母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他的反面教材:他们的一切主张都是过时的,保守的,有害身心的。 「他们非常抠门,什么东西都用最便宜的。」我的来访者说,「现在他们还是一跟我逛街就唠叨。我跟他们不一样,要买东西我就只买最好的。」 他自认为是代表先进文化的一代。 我问他:「你是什么时候觉醒的?意识到自己要过跟他们不一样的生活。」 「从记事开始,我就跟他们不一样。」我的来访者骄傲地宣称。 看起来,他小小年纪,就变成了家庭里的「革命先锋」。我好奇的是,他是怎么发生变化的,是灵魂深处的自然觉醒,还是外部环境培养使然? 「没钱也就算了。他们明明有钱,还要那么委屈自己,这不是
最近在追《我的前半生》,剧中有两个同龄的孩子:平儿和冷佳清。 两个孩子虽然年龄相同,且都是离异家庭,但是性格非常不同。 我喜欢平儿,他天真烂漫、善良可爱有着这个年龄的孩子所拥有的快乐。 不喜欢住小房子就哭闹,不管明天还要上学,不考虑妈妈上一天班的辛苦,也不遵守与唐晶阿姨定下的体谅妈妈的约定。 直到贺涵送来他喜欢的大黄蜂才破涕为笑,兴奋不已。 当时看剧的时候,很多人评论说不喜欢平儿,他一点都不懂事。 可是他只是一个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孩子的天性不是该高兴的时候就笑,不快乐就哭吗? 离婚本身就对孩子造成了伤害,我们又何必用懂事来束缚孩子,要求他一夜长大呢? 平儿对待妈妈的追求者也非常的开明。 不抗拒妈妈与别的男人交往。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佳清, 剧中有一段凌玲送陈俊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愤怒”就是一种不良的情绪,一个理智的人是不应该愤怒的,但现在,我真的要重新打量“愤怒”这个词了。 之前一段时间影院在热映《愤怒的小鸟》,周末闲来无事,我跟我家韩先生也去赶场凑了个热闹。影院里,大人小孩笑成了一团,而在傻笑之余,让我再次领教到了愤怒的力量。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愤怒”就是一种不良的情绪,一个理智的人是不应该愤怒的,但现在,我真的要重新打量“愤怒”这个词了。 “愤怒”到底是不是坏情绪 相信很多人也跟我一样,在见到“愤怒”这个词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满满的负能量,它代表了不理性、具有破坏性、是人际关系的杀手,我们应该远离它。 但其实“愤怒”并没有那么可怕,它同“快乐、悲伤、恐惧、厌恶”一样,本身无所谓好坏,只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如果我们能合理的表达愤怒,情绪爆发出来,它去了它本该去的地方,
- 01 - 之前有个同事,给四岁的儿子报英语班,老师说的第一句话就说,你怎么才让孩子来学。 他探头看看教室里的孩子们,的确好些看起来比他儿子要小。同事很焦虑,早教班报得就比别人晚,国学启蒙也比别人晚,现在英语也晚,步步都没赶不上,感觉有点对不起儿子。 好友,孩子上小学,这个暑假,她给孩子报了五六个学习班,班太多了,怕记混了时间,耽误了孩子上课,她排了个时间表,精确到了分钟。 好友两口子的生活孩子就是轴心,一家人都围着转。补习班、特长班、科学课轮番上阵,偶尔闲下来还要带孩子去博物馆、图书馆去长见识。偶然听说哪里有个老师不错,用尽办法,也要让儿子投到老师名下试试。总之,就是别人学的咱们也得学,咱不能落后,因为说不定哪点没学到,就输了将来。 很好奇,孩子去学习了,她那段时间干什么呀? 答曰:逛逛街、玩玩手机、刷刷剧呗
小婚家觉得这篇文章说得太棒啦!因为我小时候最期待的,就是放学回来和爸妈吃饭;我觉得爸妈最爱我的时候,就是他们往我碗里夹鸡腿的时候……想听听你和家人在饭桌上的故事,欢迎留言告诉小婚家~ 01 香港第一位女特首林郑月娥,在近日的专访里说了这样一句话: “我两个孩子小的时候,我从来没有请一个工人,煮饭什么事都是我亲自做。?” 林郑月娥1980年加入港英政府政务职系。儿子出生时,她的事业也正处于上升期,需要付出的时间精力并不少。 可即便如此,她还是亲自操刀下厨,精心准备着两个儿子的一日三餐,并陪着他们一起吃饭。 她认为这非常重要,因为孩子要感觉到妈妈是照顾他们的。 ▲林郑月娥和她的两个儿子 在穿衣吃饭这些琐碎日常的小事里,孩子能感受到的爱往往最深刻。 因为在幼小孩子的眼里,妈妈的味
1 六岁的弗洛拉抱怨说,最近她收到的礼物比哥哥的少,她的妈妈并没有否认她的抱怨,也没有对弗洛拉解释说哥哥年长,应该收到更多的礼物,她也没有保证纠正这个错误。她知道,孩子真正关心的是他们和父母关系的深度,而不是礼物的大小和数量。弗洛拉的妈妈说:“你担心我爱你是不是跟爱他那样多?”她没有再多说一句话,而是紧紧拥抱了弗洛拉,弗洛拉惊喜地笑了。这就是这段谈话的结束,而它原本可能会变成一段无休止的争论。 许多孩子的问题的真正意图,是他们对“放心”的渴望。对于这样的问题,最好的回答就是向孩子保证我们对他们永久不变的爱。 当孩子讲起一件事时,不要就事情本身回应他,而是要就孩子对这件事的感受作出回应,这样通常比较有效。 2 七岁的格洛里亚回家时心情很不好。她告诉父亲,她的朋友多丽是如何从人行道被推到积满雨水的沟里去的。她的父亲
人很容易忘记自己也是动物,于是在很多事情上违背天性。 我在成都陪伴病重父亲的一年,窗外总有一家猫,一只母猫,带着三只小猫。是流浪猫,有波斯猫血统,很漂亮。三只小猫中的一只出生不久就被人抱走,剩下的两只一直与它们的妈妈在一起。 他们每天在我的窗下玩耍,小猫很快长大,已经超过母猫体量的一半,完全与母猫吃一样的饮食,肉啊饭啊,都行。但其中一只小猫竟一直没有断奶。经常会看到在斑驳的树荫下,母猫懒懒地躺着,小猫也懒懒地躺着,偎在她身边,嘴里含着那已经没有奶水的乳头,半梦半醒地时不时咂一下,那种满足的神情,幸福得让人羡慕。 我承认,第一次看到这情景时,我想笑,想对它说,“你好不害羞,这么大了还在吃奶!”但旋即就转成一种羡慕,一种肃然起敬,每次路过它们,都轻手轻脚,舍不得打扰。 对于这只小猫来说,吃奶只是一种心理需要。但同是一窝小猫,另一只就完全没有
世界顶级礼仪大师威廉·汉森说:“善于观察的人,只用一顿饭的功夫,便可知你父母生活的背景怎样、你的教育背景如何。” 餐桌上的礼仪,与一个人自小所受的家庭教育密切相关。餐桌礼仪不雅的人,首先反映的不是他的恶习,而是他父母的教育、他所在家庭的整体素养。 父母的教育,决定孩子的教养 周六和朋友吃饭,其中有对夫妇带了个9岁的小男孩,席间小孩子一直没消停,没吃几口就到处乱跑,从其他客人身边挤进餐桌,扒着自己喜欢的菜吃,最后自己碗里放了一堆菜没吃完。 可孩子妈妈像没事人一样,只顾着跟周围的人聊天,仿佛没有看到好几个客人被孩子溅了一身的汤汁。 在聊天的时候,那位妈妈说了很多孩子学习的事,各科成绩都挺好,个儿高长得帅,是班上的升旗手。即便这样妈妈还不满意,说打算给孩子报一个外面的培优班。 照趋势发展下去,30年后,这个孩子会不会变
给小孩子培养读书的习惯非常重要,作为一个妈妈,从宝宝刚刚出生起我就给他准备了很多书,当然,很大一部分被他撕掉了,看着他懵懵懂懂坐在地上,“哗啦”一声将书撕成两半,我也曾气得肝疼。不过,在这么多年的培养下,宝宝也对看书有了不小的兴趣,我的辛苦也总算有了回报。 很多爸爸妈妈经常会问我,为什么我们家孩子不喜欢读书呢?其实,孩子是有一个阅读敏感期的。如果父母错过了孩子的这一时期,以及家庭缺乏阅读氛围,孩子对阅读的热情再也提不上来了。 那么,什么阶段是孩子的阅读敏感期? 一般来说,孩子4岁半到5岁半期间,是阅读敏感期,当然,有部分智力好的孩子会稍稍提前,只要智力正常,一般不会超过6岁。这就需要父母对孩子的情况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当孩子的阅读敏感期来临时,一般孩子会有这些表现: 1、对书充满好奇,凡是有书的地方,比如去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