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粒4岁多的时候,特别喜欢粘我,吃饭、睡觉、出去玩…总之干什么都要“跟妈妈一起”。 晚上睡觉前亲亲他,小家伙用一口软糯的声音对我说:妈妈,我长大了要和你结婚!我笑呵呵的逗他,为什么呢? 因为妈妈什么都能做,妈妈对我最好了! 每当这种时候,整颗心都会柔柔的,傻小子会表达爱了。虽然他完全不明白婚姻的真正含义。可他知道,真正“爱”一个人,就会想和她结婚。 孩子会有这种表现,证明他进入了一个美妙而有趣的阶段——婚姻敏感期。 这个时期家长若正确应对,会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恋爱与婚姻观。若误认为孩子“早熟”,过于紧张或总是回避,很可能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哦。 婚姻敏感期,孩子有哪些可爱表现? 1.最开始想和爸妈结婚 孩子最先接触并熟悉的异性,就是父母。当性别意识启蒙后,懵懂的知道了什么是“爱
据有关专业机构的信息显示,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行为习惯一般都在学龄前,也就是说孩子在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就已经养成了能否生活自理的能力。 自理能力 1.把握习惯养成的时间段,据有关专业机构的信息显示,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行为习惯一般都在学龄前,也就是说孩子在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就已经养成了能否生活自理的能力。父母只要适当把握了和时间和机会,孩子就完全可以做到拥有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就像三岁的孩子可以自己倒水喝,四岁的孩子可以自端碗吃饭,五岁的孩子可以自己穿脱衣服一样,给孩子动手的机会,孩子就能做好。 2.给与孩子鼓励和帮助,每个人都有童年,但每个人对童年的记忆都不一样,有些孩子会一生都记得父亲帮助他把一个大箱子抬进自己的房间,从些他有了属于自己的书柜。孩子学着收拾房间,并且整理衣服和书籍这是一个很好的表现,父母所要做的就是
幼儿犯了错,到底要不要惩罚,该怎么罚?这是教育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尤其是在身心各方面发展还不完善的学龄前阶段,关于惩罚的话题更是备受关注。 惩罚的目的,是让幼儿体验犯错的后果,进行自我反思,进而改正自己的行为。3-6岁是最爱捣蛋的年纪, 也是立规矩的最佳时机。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惩罚不仅要考虑幼儿自身特点,还要综合考虑惩罚的目的、采取的方式、希望达到的结果等因素。下面丫丫就和大家来谈谈教师在实施惩罚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01 有错必罚 幼儿犯错后,无论有心还是无意,都必须要接受惩罚,不能朝令夕改。如果因为教师心情好随意取消对幼儿的惩罚,就会削弱既定规矩对幼儿的威慑力,长此以往,幼儿对教师设立的规矩就会置若罔闻。 02 惩罚前先警告 有时幼儿并不知道自己犯了错,教师要
其实常有父母抱怨,孩子在幼儿园和在家时判若两人:在幼儿园里,自己吃饭、穿衣,按时睡觉,和小朋友们友好相处;可一回家就完全变了个样儿,任性耍赖,胡搅蛮缠。 幼儿园开放日看到自家孩子是这样的↓↓↓ 在家的时候是这样的↓↓↓ 孩子为什么会变成“两面派”? 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幼儿园有一套系统、固定的规章制度,而且这些规章制度都带有强制性,任何人都不允许例外,幼儿在长期遵守的过程中,心理上形成了定势,从而转化成一种习惯行为。 而在家就不同了,没有各种规定的约束,加上孩子一哭闹,家长就容易妥协,孩子完全不需要自我控制,所以就变得不听话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庭应该制定一些简单、必要的规定,让幼儿从小在有规律的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学会自我控制。 家规可包括以下几个
离开父母怀抱的宝宝们,在幼儿园会遭遇各种不适,还不太会表达的宝贝只能用歇斯底里的哭闹来宣泄情绪,这让爸妈既心疼不已又手足无措。看着孩子从幼儿园回来委屈的小表情,你是不是总忍不住想问,“宝贝,是不是受欺负了?”“今天表现好不好啊”……其实,这样的表达方式会对孩子造成一定的负面暗示,并不利于孩子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不要问:在幼儿园有人欺负你吗? 家长们总是担心自己的孩子被人欺负,经常会问“今天在幼儿园有人欺负你吗?” 小贴士:“欺负”这个词,一下子就把孩子与其他小朋友放到了对立的位置。孩子刚上幼儿园,因为缺少和同龄幼儿交往的经验,经常会发生冲突。孩子之间会有一些摩擦,会有争执,但不会记仇,还是给孩子空间,让他们自己解决吧! 不要问:今天哭了吗? 送孩子上幼儿园时,孩子哭闹的厉害,“狠心”把孩子放到幼儿园,回到家家长
要不要跟孩子分房睡?孩子多大时分房睡?不同家庭有着不同的认知和做法,尤其是什么时候跟孩子分房睡,就连育儿专家也莫衷一是。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余金龙认为,没能和孩子及时分房睡,原因通常不在孩子,而在父母,父母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或是父母潜意识也有心结。他提醒说,太早分房睡和太晚分房睡都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3岁以后可开始考虑分房睡,5岁左右最适合,但上小学后还没分房睡,就有些晚。 当然,具体情况也要因人而异,要看孩子的心理年龄、胆量、独立性、对父母的依恋程度以及家庭的具体环境等因素。 典型案例:30岁男人需跟母亲睡同一个房 余金龙说,在他治疗的病人中,不少是儿时到了很晚还跟父母一起睡的,有的是到了十多岁,甚至是到了20多岁还跟父母睡一张床。“我治疗过一个难治性强迫症男患者,他已有10多年的病程,辗转到多家医院治疗。让人印象
问下自己,你要孩子是为了什么?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看到书里一个很感动的答案说:“为了参与一个生命的成长,不为替我争门面,不为传宗接代,更不为养老。我只要这个生命存在,在这个美丽的世界走一遭,让我有机会和她(他)同行一段……” 多么美丽的答案呀! 是的,参与一个生命的成长。从一粒种子在我的身体里发芽,慢慢长大,感受到她那有力的小胳膊小腿这捣你一下,那踢你一脚,直到有一天,她拼命地钻出来,来到这个世界上。一个生命在成长,是的,她自有成长的力量。我们还记得每晚换尿布、喂奶,照顾生病的宝宝的辛苦吗?不,我们能记住的就是她向你绽开的第一个微笑,她喊出的第一声“妈妈”,她长出的第一颗小牙,她迈出的第一步……她上幼儿园了,她上小学了,她成为一名初中生了……我,有幸参与了她的每一个历程,每一个酸甜苦辣。有欢笑,也有泪水。 上辈子我们有怎样的交集才换来
“一想到为人父母不需要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在中国,只要有结婚证,就可以生孩子,只要有能力生孩子,就以为有能力教育孩子了。可是事实却是,并不是所有父母都是合格的,相对于孩子,其实父母更需要教育。 1 生了孩子,你就不能 “ 退货 ” 无论你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孩子,你都没办法反悔或者“退货”。农民种庄稼,光靠爱,不行,只有懂种庄稼之道才有好收成;教育孩子,仅有爱,不够,只有懂孩子的成长规律才有好未来。 中国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2 别错过孩子发展的关键期 发展的关键期是指人类的某种行为、技能和知识的掌握,在某个时期发展最快,最容易受影响 如果在发展关键期对孩子施以正确的教育,他学习起来既快又好,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旦错过关键期,学习就需要花费几倍的努力
小时候我在外婆家,带过3个弟弟妹妹。 我一般采取怀柔政策,给他们编故事,创造游戏,分配角色。 如果是王子公主的故事,我总演公主——看,制定游戏规则的人总是会占得好处;把王子的戏份分给我妹妹——典型的裙带关系;然后让表弟演一匹马;而我表妹,总是被分到反角:大灰狼,或者妖怪。 或许,是因为表妹长得比较胖,脾气又不够好吧。 胡萝卜用多了,当然也要配上大棒。为此,我发掘了他们最害怕的东西。 我表妹害怕大灰狼。我表弟害怕白胡子老爷爷。我妹妹害怕“大脑袋”——一个想象中的妖怪。 反正,这3样东西很管用,在很多时候,甚至比“我们不带你玩了”这句话更有威慑力。 当我对着妹妹说出“大脑袋”,表妹说出“大灰狼”,表弟说出“白胡子老爷爷”时,就像在哈利·波特面前放出了摄魂怪,恐惧笼罩大地,他们立马乖乖就范——大哭大闹的立刻
无微不至的起居照顾, 就是所谓亲密的亲子关系? 忙碌的工作和繁琐的家务, 使得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难以实现? 其实在点滴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空间和机会, 但是大部分被父母忽略无视了。 看看下面的漫画,是否是你家庭情景的重现呢? 01 嘴上说在听,其实心不在焉。 孩子跟家长说话时,家长眼睛不离电视和手机。 你是孩子,也会觉得很挫败、气馁吧。 所以孩子就“还是算了吧”,天长日久,他就选择“闭嘴”了。 如果换一种方式呢? 有时候,孩子需要的是我们能与他们产生共情。 当孩子给你说一件事的时候,放下手机,离开电视,停下家务,认真听,用全神贯注的倾听来代替心不在焉。 只有让孩子知道家长在真正
很多家长都头疼,为什么孩子的坏毛病屡教不改呢?往往是因为你没有抓准教育时机。试想一下,当你站在镜子面前,看到镜子里的人脸上有灰时,你会马上擦掉自己脸上的灰,而不是擦镜子。其实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当孩子有坏毛病时,往往根源在于家长——没有及时培养孩子好习惯,结果孩子常跟大人唱反调。 其实孩子的教育往往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家长的自我教育。试试把握这60秒,也许你能改变孩子的坏毛病。 0-5秒:情绪控制 先把所有责骂的话语都吞进肚子,试着深呼吸,平稳自己的坏情绪。 6-10秒:判断事态 判断孩子做的事情是否安全,一定要保证孩子安全第一。如果孩子正在做的事情容易造成人身伤害,那家长一定要快速反应,马上制止。如果是非安全类的生活琐事,家长不妨冷静一下,观察下孩子的行为。 10-20秒:准备互
随着经济快节奏的发展,养孩的成本越来越高,父母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无形之中,造成许多家长过度焦虑。 正所谓,不焦虑的家长是相似的,焦虑的家长则各有各的焦虑。 我们到底在焦虑什么? 生活中不乏这样的场景: 在孩子小时候,父母担心他的发育跟不上别人;等孩子上学了,忙着为孩子报各种补习班,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看到孩子学习有所退步,就着急上火各种请家教问名师;放假了,看到孩子写作业有些磨蹭、拖拉,就急着不停催促...... 孩子早恋了,急的恨不得把孩子打一顿;等到毕业几年了,孩子还是单身,又责怪着为什么不早点谈恋爱? 这些无一不是父母的过度焦虑。 为什么我们这么焦虑? 有人感叹,生活不易。竞争和压力之下,不少家长都把“拼孩”当做了事业来完成——从婴儿时期到幼儿园,从重点
家庭关系中,婚姻关系永远是核心。婚姻关系和谐了,亲子关系才能和谐。要教育孩子,先看看自己! 孩子看似是与爸妈是分离的,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是同一屋檐下,与自己不可分割的爸妈,夫妻两人的关系好坏以否,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和性格。 一、爸妈恩爱→孩子性格健康开朗 爸妈恩爱、夫妻关系和睦的家庭,能给孩子良好的家庭环境,这类孩子的性格也会更加平和、开朗、不轻易动粗,由于父母关系很好,孩子也会对婚姻产生美好的感觉和向往,能有健康的异性恋。 二、爸妈感情淡薄→孩子任性自私 爸妈感情淡薄,两个人常常靠通过孩子来交流或维系家庭,就是人们常说的“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在父母关系的作用下,孩子被过多关注或干涉,性格会变得任性和自私。 三、强势妈懦弱爸→男孩子胆小、自卑、懦弱 由于爸爸软弱,大权旁落给母亲,在这个家庭的作用越来越边缘化之后,母亲就会变得日益强悍甚至说一不二。
01 玩具店里一个不到2岁的小男孩赖在地上嗷嗷哭,小男孩一边哭一边偷瞄着距离他50米远的妈妈,哭声持续了近五分钟,小男孩见妈妈无动于衷,便扯着嗓门哭的更凶猛,这时小男孩的爸爸过来抱起了他,爸爸一边指责在一旁视若无睹的妈妈,一边安抚着小男孩说“你不哭,爸爸就给你买。” 听到爸爸说给自己买了,哭声戛然而止,拿到托马斯火车的那一刻,他裂开嘴巴开心地笑了,那表情看似带着一丝胜利的味道。 妈妈走过去小声地跟爸爸拌起了嘴: “你这样,孩子我没法教了!” “给孩子买一个又怎样,这么多人哭着好看吗?” “你每次都依着他,你看看他现在的样子,简直就是天皇老子” “小孩子都这样,大了自然会懂事” “少拿你妈那套说辞来解释,无知” “你有病吧…” 两人不欢而散,妈妈带着小男孩去了二楼,爸
我们经常从电视,报纸等媒体的报道中听到孩子被诱拐的新闻。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哪个父母也不愿意自己的孩子遭受到这种非人的折磨。因此很多父母变得如惊弓之鸟一般,不愿让孩子外出玩儿,不让孩子和任何陌生人说话。其实,与其过度保护孩子安全,还不如引导孩子正确认识世界。 父母从小就应该给孩子灌输一些安全意识,让孩子明白保护自己和应付陌生人的生存技巧。 1 赋予孩子说“不”的权利 为了让孩子有明确表达自己意见的勇气,父母从小就要避免习惯性地替孩子说话。这样做,父母无意之间剥夺了孩子修习他们生长过程中所必需的重要技能的机会:用坚定的语气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在生活中,父母应多找机会让孩子练习用强烈的身体语言和坚定的语气表达自己的意愿来保护自己。 允许孩子向成年人说“不” 研究表明,因为父母从小教育孩子:“要乖,要听成年人的话”,所
“现在的状元都是这种,家里又好又厉害的。我父母是知识分子,都是外交官,从小就给我营造一种很好的家庭氛围……所以最后自然就水到渠成。”最近,北京文科状元熊轩昂的这段话刷爆朋友圈。 这话引起热烈讨论:在教育孩子方面,高学历家长和低学历家长最大差别是什么? 除了有钱送孩子上名校等“硬实力”以外,二者在“软实力”上也存在差异,比如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 这些“软实力”差异,与其说是高学历家长和低学历家长的差异,不如说是智慧家长和普通家长的差异。 壹 大学时候,有个同学父亲是大学教授,母亲主要工作是古籍修复。 同学8岁那年暑假,爸妈要去北京培训,把他留在家里。临走的时候信誓旦旦的对他说,家里某个书架上的书,一本都不许看,连碰都不允许。 “然而,妈的,我那时候就是一个叛逆的boy,于是一个暑假偷偷地把那个书架
每个父母都想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物质生活,但金山银山都会有挥霍完的一天。不如教给孩子这5个经典故事。 让这故事中的道理和箴言,启迪孩子一生。 1 刻舟求剑 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河中,他在船上用刀刻下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一会儿到岸的时候我就在这跳下去找剑。"当船停下时,他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 这个故事对那些思想僵化、墨守成规、看不到事物发展变化的人是一个绝妙的讽刺。刻个记号便于打捞宝剑,原本并无错,可是把记号刻在了移动的船上,那岂不等于没有记号吗? 父母要教会孩子,眼光要与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同步,办事不能刻板,要会变通。做事不能只凭主观愿望,不能想当然,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灵活处理。 还要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学会取长补短,及时总结经验,并努力提高自身。这样才有创新能
教育一个孩子真是不简单,看似不起眼的小动作,却可能影响孩子一辈子。今天小编就来盘点一下宠坏孩子的错误行为,亲们快来对照一下,说的是不是你? 1.有求必应 打从孩子出生开始,你就给他所有他要的东西,如此一来就算他以后长大成人,他还是会倔强的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世界欠他的。 2.孩子出口成脏,父母却一笑置之 当孩子讲出不得体的话甚至口出秽言,当父母的却只是笑了笑,这将会使孩子认为自己很可爱,他说的话很讨喜,所以,一笑置之的反应不外乎是鼓励他下次再挑些“更讨喜”的话来讲。 3.从不训练他精神独立 从小一切帮他打点好,一切事情由你来负责,等到他20岁时再突然告诉他“自己决定吧!”我们不难想象孩子们对这种突如其来且迟来的恩准,反应会是不知所措。 4.从不告诉他你错了 从不告
小婚家说: 看了这篇文章,小婚家才知道,原来,我们今天所探讨的父母如何为孩子树立榜样、“爱与自由”的边界这些问题,有位父亲,很早之前就给出了答案。 民国世家,除了站在权利顶端的“宋氏三姐妹”,还有文化界声明卓著的“合肥四姐妹”。 叶圣陶曾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 后来,她们分别嫁给了小生名角顾传玠、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著名作家沈从文、著名汉学家傅汉思。 四位夫婿果然都各自不凡,成就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段佳话;而四位才女都气度高贵,被誉为是“最后的闺秀”;除了四个女儿,六个儿子也都出类拔萃、学贯中西…… 这些儿女的背后,让人关注到这样一位父亲。 他是民初有名的开明教育家,正是他开明的家风和对教育的理解,造就出了十位绝伦儿女。 1 教育的起点:
熊孩子不分国界,不分种族,如何教育熊孩子已经成为了一个世界难题。那么熊孩子是天生就熊吗?如果你要说是,那么就说明你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至少你家的熊孩子是被你惯坏的。 前两天发生了一件事是这样的,一位奶奶在到处寻找自己两岁的小孙女,最后在邻里帮助下竟然在楼道的二楼平台上发现了已经昏迷了的孙女莉莉。等大伙儿把莉莉送往医院时,莉莉已经不幸身亡了。 莉莉原本是跟着奶奶在小区玩耍的,怎么会出了这样的意外呢?原来莉莉是和另外几个小朋友一起进入了电梯,其中一个五岁的小男孩按了18楼的电钮,本来几个小孩在九楼就已经出来了,谁知那个五岁的男孩又把莉莉抱回了电梯,电梯把莉莉带到了十八楼,没多久悲剧就发生了。这其实就给了广大父母一个警告,一定要教育好孩子,不能让他越大越熊。 怎么让孩子不成为“熊孩子”呢? 1不能对孩子有求必应。现在很多家庭都是一个或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