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届里约奥运会结束了,但是留给我们很多金牌人物的故事。让丹七君印象最深刻的是,孙杨这个小哭包。 孙杨跟霍顿比赛输掉了,在记者面前大哭;整个游泳结束以后,参加综艺节目说到自己没有进1500决赛的时候,眼眶红红的;说的母亲,一度心疼母亲病情抹泪。 其实回顾以前的各种,就不难看出来,孙杨真的爱哭。无论是输掉比赛,还是赢得比赛。说真的,孙杨哭起来真的好可爱!不过从中可以看出来,孙杨妈妈跟孙杨的育儿方法,肯定是严厉又宠爱,教育出来的孙杨,孩子性格,但是又有责任心。 从微博上面流传的孙杨妈妈给孙杨发的短信,可以看出来我们的大白杨是一个认真负责,真的努力去锻炼的孩子。那天短信的内容,大概的意思是,孙杨因为伤口发炎,但是还得坚持一天游2万米。 妈妈因为担心孙杨,所以喊他偷懒一会,孙杨还特别生气的回妈妈:你是妈妈,你居然不理
要开学了,对于年幼的宝宝,入园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是很有必要的。你家宝宝上幼儿园有木有做好准备呢?来看看我们为你准备的攻略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心理准备 每个宝宝离开父母都会因为分离焦虑而使情绪产生较大的波动,所以要让孩子在心理上有所准备。 亲近幼儿园 家长可以提前带宝宝到幼儿园去参观,让宝宝观看幼儿园小朋友的活动、玩耍,对幼儿园有一点概念,熟悉幼儿园的环境。尤其要鼓励孩子去玩一下幼儿园的大型玩具,如滑梯等。让宝宝对幼儿园有一个直观的美好印象。 讲讲幼儿园的故事 把宝宝要入园当成家里的一件喜事来讨论、迎接:“我们宝宝长大了,要到幼儿园里去学本领啦!”让孩子觉得入园是件高兴的事,使等待入园的过程充满了乐趣。常常给孩子描述幼儿园的有趣之处,比如,上幼儿园可以认识新朋友,可以跟老师学本领,可以参加各种有意思的活动等等。孩
一、学龄前学习的四大危害 危害一:早学数学没用 孩子到5岁以后才能形成抽象的数字概念。 有许多家长从孩子三四岁开始就教孩子算数,有些孩子也能很快说出答数,但这不是孩子真正掌握了数学知识。一般来说,3岁前的幼儿对数已有笼统的感知,他们能区分明显的多和少;3—5岁的孩子在点数实物后能说出总数,并能按成人说出的数取相应数量的物体;5岁以后的幼儿才能认识到数不因实物的变化而改变,形成了数的“守恒”。 心理学实验证明,只有到5岁之后,孩子才能脱离实物的支持,进行小数目的加减运算,并学会100以内的数数。一旦孩子发展到了这个阶段,孩子对数和理解与运算就会变得简单,并且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 危害二:过早识字弊大于利 影响孩子想象力的发展,影响他的学习兴趣。 有些家长让孩子过早识字,或
可这个政策有点让让我无所适从,评改作业这不是教师的责任吗,什么时候成了家长的责任了? 本人已经不是第一次在家长会上被公开批评了,老师说我不是一个合格的家长,孩子作业做错了都不批改,只是简单的签个字。这还不然,由于作业经常是错的本人没有给儿子讲解,导致儿子最近的考试一塌糊涂,我就奇怪了,难道老师不会给孩子讲解错题的吗? 想起多年以前的自己,我的父母从来没有给我批改过作业,做错的或者不会做的都是等到老师在课堂上统一讲解。老师会收集学生作业中的常见错误进行重点讲解,这样既保证了孩子能够及时修改和理解自己的错误,还能提高印象,怎么到现在这责任全部成家长的了。 我将这个疑惑告诉了我的朋友,朋友告诉我这在现在是非常正常的事情,现在孩子的作业学校都是要求家长辅导的,教师辅导作业的现象已经很少了。朋友还告诉我,现在的教育进步了,家长不懂点知识都不行,
比起懂事 我还是更愿意你 做回那只熊孩子 好妈日记 周末在建材市场,早上9点的太阳就已经烤得人想哭,回到车里我长叹一声:“啊——热得我想投降了!”姐姐问我“妈妈要给谁投降?”我无奈地回答“向生活投降。” 姐姐不以为然地说“妈妈,难道你投了降就不热了么?” 我家姐姐才4岁,却像一个洞悉人生的哲学家,她说这话的时候我仿佛能看到小小的她吃力地提着一桶冰水爬到某个高处,对准我的头顶把水倒下来,然后耸耸肩摊摊手对我不堪重负的人生报以安慰的一笑。 和我们一起奔波于建材市场和装修工地之间的妹妹现在1岁2个月,与人沟通还处于听得懂说不出,高兴就笑不高兴就闹的阶段。 无论是在车上,还是在店里,或者在太阳底下,姐姐都收敛着自己熊孩子的天性开始帮我们分担照顾妹妹的
有亲子作家说要顺着孩子的意思去教养,才不会抹杀小孩的创造力,但我发现一直顺着她,我变得好累。 比方说她会抗拒刷牙、洗澡,我若强行要她做,她就大哭大叫,然后我婆婆就会跑来询问。 那位作者也说不能用暴力,否则孩子长大会打人,但有一次我失去耐性,打她的手,她虽然哭得更大声,之后却突然变得很听话,难道是被打的关系吗? A 一个孩子从小到大的过程不过十几年,必须因应身心的快速成长而不断适应和学习,因此一直都在相当急剧的变化当中,这就是为什么以前的婆婆妈妈会说幼儿乖半年,又会皮半年,其实都是孩子探索环境、互动、学习的各种阶段性表现。 针对孩子的成长历程,可参考专家、学者关于幼儿身心行为阶段性变化的理论和著作,给自己做好应对的准备。 “创造力”不等于“行为不受约束”至于孩子唱反调时,该不该顺着他的意思?当然得看孩子坚持的事对或不对吧!常有人把“创造力”和
父母怎么做让孩子重新“长大”呢? 1、对孩子多些接纳的态度 父母发现孩子的一些行为倒退不要过于着急,这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正常表现。首先我们都先了解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其中原因和哪些方面有关,这篇--是做了一个常见原因的分享,大家可以看看。 当父母了解了孩子的行为变化的原因之后,也会更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同时也要对孩子多些接纳的态度。如果孩子回家后想要粘着你要抱抱,你可以停下手头的事给孩子一个拥抱、吵着想要用奶瓶喝水,不妨就给倒上一瓶然孩子好好喝水,他会感受到自己在一个比较舒服、安全的状态中。 2、多些鼓励,少些指责 平时我们总会让孩子学习、锻炼自理能力,为以后的独立自主做个好基础。父母在教孩子学习一些新东西时要多些耐心,及时给予一些鼓励,而不是因为孩子学习慢加以指责或者干脆父母去代劳。比如,孩子学习穿衣、整理小书包就需要反复练习,父母多陪着指导如何做,仔细观察
心理医生观察了一会,什么也没说,撑起伞也蹲在墙角。 精神病人发现了身边蹲着一个人,问:你在干嘛? 医生认真地说:我也是一颗蘑菇! 精神病人:哦! 蹲了一会,心理医生站起来喝水,精神病人疑惑:你干嘛? 心理医生:蘑菇也需要喝水。 精神病人“哦”了一声也跟着喝水。 两颗“蘑菇”继续蹲回墙角。 没多久,心理医生又站起来吃饭,精神病人疑惑:你干嘛? 心理医生:蘑菇也需要吃饭。 精神病人“哦”了一声也跟着吃饭。 就这样心理医生把精神病人恢复了日常吃喝。 看到这里,大家肯定觉得好逗。心理医生说,别笑,这法子好用着呢! 美国的巴里.考夫曼原先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但他的儿子得了严重的自闭症,被医生诊断为“完全无望”。 他
于是小编就在网上查,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我可以报警请警察叔叔帮我看会儿孩子咩? 直到找到了这位妈妈,同样是亲妈,机智满分,发明了好多游戏,既让孩子玩耍了,自己还能休息。 就是这位妈妈,颜值也好高。 感受一下她发明的游戏: 生物学家游戏 (哇,亲爱的,你做的太棒了,接着找骨头啊) 告诉孩子,宝宝你是特别优秀的生物学家哦,现在咱家发现了恐龙化石。 需要你做的,就是把埋在沙堆里的恐龙化石找出来,可以用小刷子当工具,但是动作一定要特别轻柔哦,不然恐龙化石会坏掉的。 然后妈妈就可以躺在沙发上,假装自己是化石,尽情休息啦。宝宝用小刷子刷自己的时候,真心蛮舒服。 医生病人游戏 (我的主要症状是疲倦和愤怒) 告诉孩子不行啦,妈妈生病啦,说这话的
以各个年级为例: 一年级新生入学 一年级是让孩子接受规律生活、正规学习的起点,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有利于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幼升小,在家长看来是孩子长大的一个重要标志,孩子们得开始适应更加规范化的管理,钟声是行动、作息的最高指导原则,上课不能随意走动,和同学聊天,下课才能喝水玩游戏……总而言之,一年级是正规义务教育的起步,孩子必须开始跟着教科书进度,专心听讲学习。 一年级课业不会太难,父母可及早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少一年级老师反映“家长都太重视课业学习,忽略了生活自理能力”,建议从书包书桌整理到衣着整齐清洁,父母在家应让孩子学会自理。此外,还需要家长多加留意的是孩子的健康情况,一是身体方面,二是心理方面。一年级小学生生活阅历少,特别是遇到挫折时会产生多种多样的心理反应,比如急躁不安、过渡紧张、自暴自弃、逆反顶撞等
“再哭/闹,妈妈不要你了!” 幼儿时期,孩子对父母的强烈依恋关系会让他们的心理得到安全保障,他们在探索外部世界时,会有一种安全感做支持。如果假装遗弃孩子,那孩子会认为,最值得信赖的人都不要自己了,保护自己的人没有了,这对他们幼小的心灵是很大的伤害。依恋关系遭到破坏的儿童,均会出现行为退缩、敏感、自卑、多疑、情绪不稳定、难以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等表现。 “你是妈妈从垃圾桶里捡来的。” 孩子到了一定年龄便会提出“我从哪里来的”之类的问题。长期以来,“你是捡来的”几乎成了家长们的“统一答案”。事实上这样回答容易伤害孩子的心灵,使得亲子关系产生隔阂,部分孩子因为得到了这样的答案而整天闷闷不乐。孩子的提问反映出其渐渐长大,自我意识增强,开始对生命的起源产生好奇,父母应该用生动而科学的回答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再不听话,我揍你!”
接近自己喜欢的事情——嗯,你没看错,她说的是接近——这很难吗? 有时候是的。 譬如她。 见她的第一眼,我眼前一亮:豁!这姑娘真好看!而且是最绿色、最环保、含氧量最高的那种好看。 于是我猜,她一定被夸得都腻了吧?! 然而很快,我就发现不对劲儿了。 她总是好紧张,胳膊、腿、身子、表情都那么紧张,“准确”地摆放在各自的位置,小心翼翼地自律着,一双大眼睛也严阵以待,准备把即将发生的一切都一个不落的看进脑子里去,似乎漏掉一丁点就罪不可赦。当然,还有那摆放得一丝不苟的笔和本子…… 我又猜:这姑娘上学的时候准是个品学兼优的学霸。 而我只对了一半。 她是这么介绍她自己的: 从小到大的好学生,现在的公务员。但是,“我每天越接近单位,就越困。” 从小到
如何真正走进孩子内心?安全感、自主感、归属感、认同感共计 1261 字,阅读时间 5分钟。 安全感不难发现,管教孩子的时候,如果爸爸比较严肃,妈妈很温柔,那孩子往往更容易亲近妈妈,也更容易听妈妈的话。如果妈妈也很严厉或者脾气暴躁,那孩子就会投入到爷爷奶奶的怀抱了!其实,一个孩子在婴幼儿时期就能感知父母感情的冷淡了。家长的面色,就是孩子的情绪表,决定了孩子的安全感。。 曼彻斯特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德·特洛尼克曾做过一次震惊全球的“静止脸实验”:实验之初,妈妈和宝宝正常互动,宝宝很开心。 静止脸实验开始,妈妈开始面无表情,宝宝发现不对劲,开始想办法引起妈妈注意。 可爱的宝宝尝试用手势吸引妈妈注意,可妈妈仍然无动于衷。 最后,宝宝看妈妈还是没有反
”是不是我陪她还不够啦!”简直比宝宝还焦虑!而且,“分离焦虑”真可谓是几乎无人能幸免的宝宝成长过程, 不管宝宝是男是女是胖是瘦是内向还是外向, 分离焦虑时都得哭几嗓子, 一般情况下,宝宝成长到6个月时就会开始出现分离焦虑,表现是:一旦妈妈(或其他特定的养育人)离开他们的视线,他们就会焦虑不安,有的会大哭,有的会大闹,吃不香睡不好,面对这种甜蜜的困难,妈妈的职责是帮助宝宝克服焦虑与害怕心理,让宝宝以正常平和的心态面对分离,把分离的难受降到最低。 分离前多次演练 当时毛豆第一次出现分离焦虑的时候,是在6到8个月左右。这个时期,正好是我把产假用完、年假预支、病假也死皮赖脸的休完的时候,出版社告诉我必须得上班,再不上班就滚蛋。所以,在这个分离焦虑的当口,我却必须让毛豆顺利解决这个问题,任务很严峻啊! 当时是毛豆的奶奶
扮演妈妈的孩子们,一个干脆直接“北京瘫”在沙发上玩起了手机;一个正抱着小熊玩偶发脾气:“妈妈说过穿红色的鞋子不好看,小熊你为什么不听话?”还有一个则过来指着我们几个,高兴地拍手:“太好了,太好了,我终于比妈妈高了!妈妈再也不敢冲我大声了!” 我们尴尬地彼此看着,朋友红着脸,低声说:“这孩子,这是在模仿我平时下班回家的样子。”另外一个朋友也很不好意思,“昨天没忍住,冲孩子发了脾气,没想到他到现在还记得。” 总以为还小的他们,其实早将你的一举一动记在心底 我们,总以为他们还小,以为还是孩子的他们不会记在心里; 我们,总以为他们还小,不会有那么多的七情六欲,很多时候往往忽略他们的感受; 我们,总以为他们还小,总想去干涉他们对玩具衣服甚至朋友的喜好和选择; 我们,总以为自己是大人,便可以对幼小的他们指手画脚,甚至发泄自己从外面带回的坏情绪。 现
小编寄语 入园初,新生往往会产生分离焦虑情绪,这会给幼儿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为了最大限度地缓解新生的分离焦虑情绪,帮助新生跨好入园这道“槛儿”,胖猫找来了一系列的亲子活动来助推新生快乐入园。 亲子活动之交往适应篇——我的幼儿园 幼儿发展目标:促进幼儿对教师、同伴以及环境等的熟悉,增进幼儿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体验交往,乐于分享,学会轮流、等待等集体活动行为,愿意融入集体。 家长成长目标:了解孩子交往能力发展的目的和意义,会引导孩子去学习交往、分享、轮流、谦让等行为;尽可能地给孩子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朋友圈。 在这一组亲子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语言活动“大家欢迎我”,让幼儿互相做自我介绍以熟悉同伴;通过音乐游戏“找朋友”,来促进幼儿之间的交流,培养幼儿的交往意识; 通过分享活动“我喜
小编寄语 新生入园前,不光要做好环境准备、教师心理准备,更要做好家长的工作。下面就胖猫为大家讲一下新生入园幼儿的“分离焦虑”和“陌生焦虑”,以及影响幼儿情绪不稳定的原因分析及解决策略,可以在新生入园前的家长会上分享哦! 孩子上幼儿园 ,一般都会有哭闹和不情愿的情况发生。这是因为孩子从小在家长身边长大,突然要离开家长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当中去,他就会产生“分离焦虑”和“陌生焦虑”。 “分离焦虑”使孩子产生一种离开家长的不安全感;“陌生焦虑”使孩子因为接触到新环境和新老师、新同学而感到紧张,所以对亲人的依恋感特别强。新的环境对他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这种新要求与他们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往往会产生矛盾,形成心理冲突。从心理学角度看,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常见的现象。 刚入园的幼儿首先想到的不是吃、喝、睡等基本的生理要求,而是归属和爱的需要,这就打破了美国心
九月开学季,在即将开启幼儿园生活的众多幼儿中可能也有您的孩子,那么,您为孩子选择的是普通的日托(早上送、下午接),还是寄宿制幼儿园呢? 寄宿制幼儿园,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整托或全托”,家长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基本上就不用管了,孩子的生活、活动完全在幼儿园进行,由老师全权照顾,一般情况下一周接一次孩子回家住。 每个家庭都有各自的情况,让孩子上日托还是前面提到的寄宿制幼儿园,家长有自己的选择。下面我们来听一听一些妈妈们对让孩子上寄宿制幼儿园的看法: “我觉得小孩幼儿园就去寄宿太可怜了,我舍不得。” “在父母身边才是最好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如果经济允许的话,我宁愿辞职在家陪伴宝宝度过每一天。” “工作太忙,又没找到合适的人照顾,上全托的话,个人感觉,那样可以更多更深的与老师接触,得到更多的锻炼,再者家长也有了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偶然间在一篇杂志上看到了陶行知先生写的一首小诗,读完后觉得挺有意思,便记了下来,与大家分享: 人人都说小孩小, 小孩人小心不小, 你若以为小孩小, 你比小孩还要小。 这首小诗让我联想到两个画面: 画面一: 大人有时喜欢“逗”小孩,比如,大人说好把棒棒糖给孩子,忽然又不给,非要孩子先唱首歌,孩子唱了吧,他还是不给,还假装要把糖给别人,最后非得把孩子弄哭了,才把糖给孩子。 画面二: 明明爸爸的同事和明明说:“你爸爸被警察抓走啦,不会回来啦,以后你都见不到你爸爸啦。”叔叔开玩笑的话让小明明着急的脸都红了,咧着嘴就要哭,见孩子要哭,这时叔叔却说“骗你呢,你爸去卫生间了”;说完还哈哈大笑起来,弄的明明不知所措,一脸茫然。 诸如此类的“捉弄”小孩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大人们的这种
美国家庭平均花费$630买开学用品 虽然离开学还有三个星期,但各种文具广告、商场促销信息满天飞。 所以这几天我10岁的女儿老是问我什么时候带她去买上学穿的衣服。她就要升五年级了,觉得开学第一天没有新书包、新衣服是很丢脸的事。 但我还是很淡定地提醒她,还有三个星期才开学呢! 全国零售协会估计,今年普通的美国家庭平均都要花费$630.36在开学大采购上(不论孩子是幼儿园还是高中)。 但我们家的预算是这个数字的一半,所以我要确保买开学用品的时候保持理智。 让孩子盘点物资,写“需要和想要”清单 所以女儿每次催我带她开学大采购时,我都会跟她说:“好好想想你需要什么和想要什么,我们有的是时间,不用急。” 我让她整理一下衣柜和梳妆台,盘点现有的物资。 跟她说:“那些弄脏的,破洞的,或者穿不下的衣服放一
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
亲子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