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教案幼儿园教育亲子活动亲子游戏
  • 借游戏之力,让孩子笑着听话!
    借游戏之力,让孩子笑着听话!

    (香港教授就是严谨,找她采访、并且请教了一些问题,之后的文稿,她是这样对待的!关于宝宝的任何知识点,咱们就该这种态度,是不是!) 嗯,那今天先来分享我们妈咪OK交流群里的rock鲸鲸妈的陪娃玩游戏(关于游戏力)、以及一个人带二宝娃在时间管理方面的一些心得。 鲸鲸妈是名牌大学的高材生,说话做事麻利而果敢,她的见解总是鲜明而到位。她的第二个孩子出生时体重不到1000克,经历了一段异常难熬的阶段,但是她和先生俩带着满满的能量坚持自己带娃,所以有很多经验特别有用! 文:rock鲸鲸妈 我家里有一大一小俩男宝,相差19个月。 由于孩子的爸爸一直从事跟游戏及漫画有关行业,我个人也比较乐于挖掘带娃生活中的的乐趣。 有关游戏力和时间统筹,这两个方面是我个人很感兴趣的带娃重点。其实可以用两个成语来分别描述,游戏力是“寓教于乐

    标签:亲子游戏
  • 香港取消1个月的限制,也不用写声明啦——美宝换旅行证新政喜大普奔啊
    香港取消1个月的限制,也不用写声明啦——美宝换旅行证新政喜大普奔啊

    美宝换个旅行证也真是让美爸美妈们操碎了心——因为,我国驻世界各地的神圣的使领馆们,各自为政,关于旅行证更换的要求各不相同,而且时时在变。所以,为了大家都能“对症下药”,在换证前各取所需,确定合适的换证地点,猫妈只好不断更新更换旅行证攻略,让您第一时间掌握变幻莫测的换证政策。对,俺就是雷锋! 最近,各地中国使领馆的旅行证更换政策又有了各种更新和调整,而且,基本上都是利好消息哦。所以,猫妈急不可待地整理出来与各位分享。不过以下新政能为时多久?还会不会走回头路政策倒退?一切都未可知。所以,以下新政策有效期不确定,欲享受请从速! 各地基本都已省略面谈1 以往,无论在哪里更换中国旅行证,填完申请表,到交材料窗口交完材料,在审核通过前,一般还有一道流程,就是叫你们一家到专门的面试窗口或办公室和工作人员面谈。一般就是那几个问题,为了核实情况是否与所交材料一致——小孩名字、

    标签:亲子游
  • 正面告诉孩子 “鬼”并不可怕
    正面告诉孩子 “鬼”并不可怕

    今天就是中元节,母亲早早就打电话过来叫我们晚上尽量不要出门,尤其不要带小孩出门。回想小时候,鬼节前后老人家总会特别紧张,一入黑就禁止所有人外出,问起缘由也总是含含糊糊欲言又止的样子,让这个节日深深地封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中国有四大鬼节,分别是清明节,三月三,七月十五,十月初一,其中以七月十五最为正(恐)式(怖)。相传到了这一天,阎罗王就会打开地狱之门 —— 鬼门关,让关押的阴曹地府的全部鬼魂都出来自由活动,所以大家普遍会进行祭祀活动,由拜祭祖先演化为祭拜鬼神,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风俗。 许多家长都不愿意在孩子面前说妖魔鬼怪,怕会吓到他们。然而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泛灵论就有提及,6岁前的孩子正好处于概念发展的时期,会认为很多东西都是有生命的,比如桌椅、玩具等。所以“鬼”概念,在孩子眼中并不算什么。反而家长们的神秘兮兮,更会引发孩子的不解和好奇,恐惧感也是家

  • 一位华裔妈妈的反思:女儿说,你们对我的教育很失败!
    一位华裔妈妈的反思:女儿说,你们对我的教育很失败!

    一直以来,我们都自认为对孩子的教育充分尊重了孩子天性,可在孩子的眼中或许你的教育一直都很失败…… 一直以来,自认为对女儿的教育充分尊重了孩子天性,并率先在中国大陆推行家庭民主,更可贵的是没有盲目卷入到望女成凤的虎妈行列。但是,一次开车接女儿放学途中,我们不知怎么就聊到了教育这个话题。 她认真地对我宣布:其实,我们对她的教育很失败。说这话时,女儿刚初中毕业,并顺利升入重点高中。我扭头望了一眼后座的女儿,惊讶得说不出话来,连脚下的刹车、油门都差点踩错了。 身边这个半大不小的孩子,竟然敢下这么重大、严肃的人生结论,我不能不重视。平静了足足五分钟,我们之间的对话平等友好热烈展开。 我:宝宝,说来听听,合着我们前面这15年的辛苦努力,全失败了? 女儿:黄河泛滥,受灾的是两岸人民。母爱泛滥,倒霉的

  • 俞敏洪:你辛苦养育孩子一生,就差这四点做得不好...
    俞敏洪:你辛苦养育孩子一生,就差这四点做得不好...

    我本人就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女儿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读大三,儿子才只有初二,正是让我焦头烂额的年龄,所以也有很多的体会。根据我自己个人经历,当父母其实很难当,但是其实又很好当。 我觉得当家长要讲几个要点: 第一,心平气和的脾气非常重要,传递正能量,总是鼓励孩子; 第二,要给孩子设立一些行为规矩规范,要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 第三,要培养孩子学习和读书的热情与精神; 第四,要培养孩子的情商和逆商,让孩子有能够特别善意跟人相处,保持自己阳光灿烂个性的能力。 第一、面对孩子成长、要保持心平气和和正能量的状态 我回忆我自己,父母都是农民,但把我培养到北大。培育孩子的成功,其实跟知识水平没有太大的关系,我也发现不少家庭条件特别好,父母文化水平很高,但把孩子培养的乱七八糟。 我总结周围的朋友发现

  • 孩子爱顶嘴不是坏事,别傻傻的和孩子去吵架!
    孩子爱顶嘴不是坏事,别傻傻的和孩子去吵架!

    管教孩子是门大学问,每个家长都有自己的原则。在生活中孩子带给我们快乐、欣慰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大麻烦,特别是当他们与家长顶嘴的时候。他们翻白眼、阴阳怪气的想要“气死”爸爸妈妈的时候,父母都是崩溃的/气愤/想揍人的。 怎么办呢?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扼杀孩子的这种“坏习惯”呢?自然是有的。孩子和父母之间好好相处的前提是基于双方相互的尊重,当父母能够心平气和的接受孩子的反抗行为时,我们就能够在与孩子的对话中找到机会“一招制敌”。 家长要权威,很多时候家长认为揍最有效(这也许是真的),但是如果我们能够用平静的战术来化解孩子的各种反抗,我们的权威就不会在和孩子内心更为激烈的反抗中被无视。我们小范围的做了一些调研,在生活中孩子想要反抗父母时/顶嘴时,这样的一些话很多孩子都会说出来顶嘴父母。 ●●● 1.这是不公平的,为什么……我

    标签:顶嘴
  • 多对你的孩子说这三个字,效果很神奇!
    多对你的孩子说这三个字,效果很神奇!

    面对焦虑的家长们,我通常都会安抚他们别那么紧张,帮他们分析孩子“问题”产生的原因,再教他们如何用耐心和爱心去陪伴、去引导。 其实,比起给方法,我更想给家长们的是安慰,让他们别把孩子的一些行为看成是很严重的问题。因为用“问题”来形容孩子的行为好像带有负面的评价。如果最爱孩子的我们,天天认为自己的孩子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忧心忡忡、哀叹连连,那孩子反而会从我们的反应中给自己下结论:“我是个有问题的孩子啊!”这就好像我们面对着表情凝重的医生,被宣判得了重病的那种感受吧。 如果说家庭教育真的有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那应该是——给予自己孩子充分的信任、尊重和爱。 一定有父母要反驳我了:那很多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呀,不能因为相信孩子爱孩子就不去解决吧。 是的,在育儿过程中,好心态是前提,好方法是过程,好孩子是结果。不是有了好心态就可以放任自流;任何爱要想达到对方的

  • 记住这些,自信小公举这么养成
    记住这些,自信小公举这么养成

    下面几点可以帮助家长建立女儿的自信心,帮助她适应接下来棘手的几年:1鼓励孩子的自信心 教会女儿向家长表达自己的需要,当她和同伴一起时,站在她的立场。如果另外一个孩子对她很刻薄,鼓励自己的女儿说:“我不喜欢你这样和我说话。“ 2夸奖孩子时要具体点 当家长告诉女儿她很聪明时,如果用一些具体的事例效果会更好。告诉孩子“你的记忆力很好”或者“哇,你真的知道这只恐龙叫什么。” 3夸奖不能太过浮夸 女儿到了三年级就知道自己不是音乐天才也不是世界上最棒的画家,所以夸这些话是不切实际的。但是如果家长发现并夸奖女儿每个月的进步,她会很开心。 4帮她弄清楚为何有时不合群 如果她没有被邀请去同学的生日宴会,或者没有被邀请参加跳绳游戏,家长要解释给女儿听这并不代表是一种羞辱。如果另外一个孩子对女儿说:“我们不能成为朋友“,家长可以劝解孩

  • 带孩子看奥运不仅仅是励志教育
    带孩子看奥运不仅仅是励志教育

    很难忘记里约奥运会上的一个镜头:在女子公路自行车个人计时赛颁奖仪式上,42岁的美国女车手克·阿姆斯特朗把儿子抱上冠军领奖台,母亲激动的泪光和孩子灿烂的笑容交织在一起,令人动容。幸福的母亲,幸福的孩子。 有句名言说:“体育是人生最好的学校”,对大部分父母而言,带孩子去里约现场看奥运会,是个奢望,但是在暑假中,把孩子从电子产品中拉出来,一起看奥运,还有比这更好的亲子活动吗? 励志教育 奥运,首先是励志教育。现在的孩子需要励志,很多孩子脆弱,缺乏毅力,害怕挑战。带孩子看奥运选手的拼搏,也同时是在看一个个浓缩版的励志故事,让孩子相信:努力,不懈努力,可以创造奇迹。比如,8年前在北京奥运会上,13岁的新加坡男孩斯库林兴奋地与自己的偶像菲尔普斯合影,8年后,两人在同一个泳池竞技,结果,粉丝击败了偶像。 兴趣教育

    标签:奥运
  • 一招解决宝宝的为什么,让他越来越爱思考
    一招解决宝宝的为什么,让他越来越爱思考

    爱思考的孩子总爱问“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就是在解开一个个“为什么”的谜团中长大的。 可是,面对孩子数不清的“为什么”,父母、老师常常束手无策。 一天,一对年轻夫妇领着他们8岁的儿子来见我,说他们的儿子是“问题儿童”,让我帮忙看看“问题”出在哪里。 “你最喜欢研究什么问题?”我和这个男孩聊起来。 “汽车、武器、电脑、宇宙。”男孩回答。 “那好,请你谈谈你的研究成果吧!”我对他的回答很感兴趣。 他一口气讲出18种汽车的名称、产地、速度和价格,俨然是个汽车方面的“专家”。他说,这些汽车的标牌自己都能画出来。接着,他又说出十几种武器和数十种电脑的名称和性能,还向我说了自己想出来的消灭战争的办法…… 我惊讶不已,问:“你几岁?” “8岁呀!”他一定觉得我的提问很怪。

    标签:好奇心
  • 打针不疼,你当孩子是傻么?两个建议给孩子正确认识!
    打针不疼,你当孩子是傻么?两个建议给孩子正确认识!

    今天带皮皮去打预防针,队列的一位妈妈跟自己怀中的孩子不断强调“打针一定都不疼,你不要哭!”,孩子看到前面的小朋友哭了,自己也吓的哭起来,没想到这位妈妈立刻说“你不哭的话就打一针,你哭了就打两针。”,孩子立刻停止了哭声,只是当把这孩子放到打针台面时,他手舞足蹈反抗的无比剧烈,妈妈刚才的话全抛之脑后了。 有两个问题,我想跟这位妈妈聊聊: (1)打针疼,为什么要骗孩子?!-教会孩子真实面对自己的感受 打针疼不疼?一根针扎到肉里,怎么可能不疼呢?明明有疼痛的感觉,却欺骗孩子说“不疼”,孩子的脑子里出现了困惑“既然不疼,前面的小孩为什么哭?肯定是很疼的。”。妈妈强化了疼痛的感觉,越是说不疼,孩子越感觉很疼,根本无法真实的面对自己的感受了。 更重要的是,孩子会觉得妈妈在说谎,在欺骗自己。妈妈在孩子心中的威信有可能因此会降低,而且孩子以后还可能会不自

  • 三类最糟糕的隐性失陪,希望你没有中枪
    三类最糟糕的隐性失陪,希望你没有中枪

    80%的父母可能还没有意识到对孩子已经失陪了 《穷爸爸 富爸爸》一书里有句话:“所谓成功,就是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小孩。”有调查显示,50%的爸爸每周陪孩子平均不足5小时!每天跟孩子有效沟通的时间不超过6分钟!而现在许多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对孩子已经失陪了。情形一“我很忙” 每当孩子说:“陪我玩一会好吗?”家长总是回答:“我哪有功夫陪你玩。” 由于工作压力大或者生活观念不同,越来越多的“80后”父母将抚养、陪伴孩子的责任移交给爷爷奶奶等第三方。 情形二“我不懂” 常有家长说:“我不懂怎么教孩子。” 于是,把孩子送到社会办学机构学这学那,以为“投钱”就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情形三“我有陪”只是“陪”在孩子身边,并没有用心去关注和参与孩子的活动。 事实上,亲子陪伴的价值超过任何教育培训。对待孩子,仅有物质关怀是不够的。真诚的陪伴、悉心的关

  • 父母离婚的李嫣为什么还那么自信?90%的父母都不知道的育儿真理
    父母离婚的李嫣为什么还那么自信?90%的父母都不知道的育儿真理

    在视频中,能明显地看出因为修补兔唇而造成的肌肉扭曲以及牙床畸形,但是她无论动作还是语言上都没有回避这一缺陷,甚至可以大方的做各种表情。有不少人有这样的疑惑: 为什么一个天生就有缺陷的小姑娘能这么自信的面对镜头,轻松地传授美容知识? 为什么父母离婚的阴影和自卑在这个9岁的小姑娘身上毫无痕迹? 为什么她的身上能让人感受到普通同龄小女孩少有的温暖和乐观? 有的人会说:当然喽,父母都是有钱人,什么样的心理老师请不到,什么样的市面没见过,这样的孩子怎么能不自信? 错! 这样的认知从根源上就是错误的,那就是把家庭教育的根本归因于家庭条件优劣与来自外界他人的影响,是大错特错的! 孩子的自信源于父母的全然接纳,跟钱关系不大 王菲和李亚鹏从来没有把李嫣当成异样的孩子来对待,王菲也曾在访谈时表达了自己的态度——李嫣很美

  • 发现和培养孩子的绘画兴趣
    发现和培养孩子的绘画兴趣

    孩子喜欢画画,拿着笔和纸就停不下来,爸爸妈妈们要怎么区分这是孩子自身探索的需要,还是确有绘画特长,分别该怎么对待呢?孩子绘画的时候,我们应该提供什么样的画笔、什么纸张?对于孩子的作品是不是应该全部珍藏,一张不落呢? 今天,大李老师来和大家说说这些问题。 绘画,是自身探索,还是确有特长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孩子在四岁之前的画画,都不能算做真正意义上的美术,也就是说不是绘画专业概念的绘画。 因为孩子从0岁开始用他们的身体探索世界。用身体对环境进行探索,探索获得的结果,以符号的形式,留存在大脑皮层中。到2岁左右,孩子开始用绘画、行为、语词、象征性游戏等形式,将大脑留存的符号,表征出来。 所以,四岁之前的绘画,基本都是儿童表征大脑讯息的符号,这不能算是有绘画特长。因为孩子四岁之前的绘画,是为了表征大脑的讯息。在表征

  • 请不要对孩子再说这些话了!
    请不要对孩子再说这些话了!

    今天的文章是由一张海报引发的,下面这张海报来自英国杜伦郡警方。 图上的内容是“请不要告诉你的孩子,如果他们调皮我们会把他们抓走。我们希望他们在感到害怕的时候会跑向我们,而不是被我们吓跑。谢谢!” 海报在Facebook上受到了广泛关注,之后各个行业也衍生出了类似海报。今天一并分享给妞儿们,说实话以前真的忽略了这些,以后千万别再这样告诉孩子了! ● ● ● 包妈的话 想起我们的童年,总有这些话语充斥着耳旁“你再调皮就会被警察叔叔抓走”、“再不听话告诉你们老师”、“不好好学习长大当清洁工扫马路”......吓着吓着,我们长大了,我们终于知道:警察叔叔不会无故抓走小朋友,老师也可以当我们的好朋友,清洁工也是

  • 能在孩子面前说家人的坏话吗?
    能在孩子面前说家人的坏话吗?

    吵架让孩子走开? “当父母吵架,应该关起门来,不要让孩子看见!”曾经有部电影叫《战争让女人走开》,父母吵架,也应该让孩子走开,这是许多父母的观点。 这种善意,实际上让孩子难以回避: 1、家里这么小,高分贝的声波,会穿透门缝,在家里激荡开来,孩子的耳膜免不了被震动。 2、孩子看不到父母愤怒的眼睛与扭曲的脸,他大脑的猜测,可能投射出更夸张的场景,让他深感恐惧。 3、孩子原本都在父母身旁,现在被隔在门外,这种久久的等待,是一种煎熬,他害怕自己被父母抛弃,或失去爸爸或妈妈。 4、以往父母吵架给他留下的伤痛记忆,都被触发,甚至产生叠加效应,让他幼小的心灵不堪重负,在他的人格中留下永久的伤痕。 有的父母说,不当孩子面吵架,也不让孩子听见,那么这样行吧?在家吵不得,在外

  • 离婚一定会毁了孩子?不,除非你这样做……
    离婚一定会毁了孩子?不,除非你这样做……

    王宝强离婚事件持续霸屏几天了,我打开社交媒体,扑面而来各种惊悚的车祸门、诉讼、起底、爆料,每天都有新进展,看样子,这对夫妻还会继续恶言相向好长一阵子。 我们围观八卦,做道德评判,不费一分气力,可是我却感到沉重。每一次社会事件发酵,不管当事人多强调“请给我空间、希望家人继续过平静的生活”,然而舆论从未轻易止息,人们好奇,便有传播的市场,由不得任何人控制节奏。 正如同这次的王宝强事件,你看,一开始是叹息离婚声明本身、然后是跟踪诉讼、再然后就是各种扒皮,人人都是柯南,他们从前说过的话、上过的节目、发过的照片,全部被翻了出来,重新排列组合,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但我不得不想到孩子。 新闻热点会过去,离婚官司终将收场,然而网络上的记录、生活中的指指点点却永远存在。王宝强的两个孩子,本就参加过电视亲子节目,模样为大众熟知,

  • 入园前,写一封宝宝介绍信
    入园前,写一封宝宝介绍信

    宝宝要上幼儿园了。 朋友圈里都是这样的画风: 如果你家宝宝今年是新入园的,恐怕你就没有这么嗨了。 虽然不用整天带孩子,身体上也许轻松不少,可是你心里一定担心宝宝到了幼儿园是不是能很快适应。 为了宝宝入园,相信你之前一定做过很多准备: 给孩子N多次描述过幼儿园的快乐生活;带孩子去幼儿园实地参观;给孩子准备了崭新的小书包;在孩子的衣服、用品上都贴上了名签…… 教孩子自己吃饭、自己上厕所、教他有事告诉老师、教他要和小朋友友好相处…… 可是你还是会担心,老师不了解宝宝,能照顾好他吗?宝宝上幼儿园会开心吗? 其实,幼儿园老师和你想的一样,他们也希望尽快了解每一个宝宝,希望照顾好每一个宝宝,让孩子们在幼儿园都开心。 怎么做到?我们幼儿园在开学之初会让家长为自己的宝宝写一封介、

  • 懂事的孩子,最可怜
    懂事的孩子,最可怜

    文/韩大茄 1 我侄子今年八岁。暑假在我家住,因为受综艺节目和同学的影响,他很想去体验一下玻璃栈桥。 我告诉他,只要他在一个月内,认真地把暑假作业做完,且保证85%以上的正确率。我就带他去。我的要求很明确,怕他耍小花招。 侄子的学习成绩一般般,要达到高正确率,必须很仔细很认真地去做每一个题。那一阵他电视也不看,iPad也不玩,起床后就认真写作业。每一个题都做得工工整整,无刺可挑。他似乎生怕我会以其它理由取消这次的计划。 这一切在表姐的孩子来我家后被打破了。在饭桌上表侄儿听说了我们的“玻璃栈道约定”,就嚷着要妈妈带他去。表姐告诉他,想去的话就要像弟弟一样认真完成作业,作业做好了我就带你去。 表侄一听就不高兴了,直接把筷子拍在桌上。他马上整个人躺到地板上,哭着滚来滚去,嚷着就是要去玻璃栈桥,就是要去,马

    标签:性格
  • 作为父母如何才能准确引导孩子,让他们成为自己的人生赢家?
    作为父母如何才能准确引导孩子,让他们成为自己的人生赢家?

    如何把自家宝贝培养成一个人生赢家?尽管现在还没有所谓的教育秘籍,但是有关心理的一些前卫研究却已经掌握了一手信息,可以尽可能的预言一个孩子的将来成功与否。的确,父母在促成这一结果的过程中,有着非常非常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第一,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 Julie-Haims曾任斯坦福大学的新生主任,他相信积极参加家务劳动的孩子会在将来的工作中更好的与同事和朋友进行合作。同时他们也更加了解付出努力的不易,所以也会在工作中更加体谅他人,并且擅长于独立承担工作重任。 第二,维持良好的家庭和睦关系 研究表明不论父母是否离异,成长在争吵矛盾中的孩子远不如家庭和睦的孩子有成就。父母离异后,如果没有监护权的父母可以以平和的方式探望子女,那么孩子就会恢复的比较好,如果在探望过程中又有矛盾激化,那么和父母接触的次数越多,孩子的心理

学前教育热词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