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老公站在教室门口看着她 感慨时光真是好快 仿佛前一秒还在怀里的小婴儿 瞬间已经可以独立地上课了 过了一会儿,老公有一点疑惑地说 “你说她这么小,老师教的她能记住吗” 这个问题 代表了很多人在儿童教育方面的疑惑 “那么小的孩子,什么都记不住, 还有必要教那么多吗” 为回答这个问题 我开始进入苦口婆心滔滔不绝的话唠模式 当然有必要啦! 这么小的孩子 我们教他们东西 不是为了让他们记住一个套路 也不是为了学会一种技能 而是创造一种环境 让他们自然而然地养成一种行为习惯 比如芭蕾 她可能不记得一只
但小编想说,父母的爱不是数学题,对于家里有两个宝贝,要怎样养,才不会让老大觉得,生了老二就是来分摊“苹果”的?先来看看下面这家人的故事。 这一年,她6岁,他0岁弟弟出生了,一个亲戚前来祝贺,当他从手提包里取出一份礼物时,眼尖的妈妈大声说:“你是给我家妞带礼物吗?确实值得庆祝,因为我家妞得到了一个弟弟,从今天起她是一个姐姐了,这是多么值得自豪的事情。”亲戚尴尬地将礼物递给了6岁的姐姐,然后说:“弟弟的礼物忘记带了,落在家里,下次一定带过来……” 后来所有来的亲戚和朋友,无一例外地都带上了两份礼物。 这一年,她8岁,他2岁一天两人在争抢一个进口的苹果,谁也不肯让谁。妈妈说:“弟弟,你要将苹果让给姐姐,因为姐姐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总是会把最好的让给别人。”弟弟委屈,但还是将手里的苹果拿出来了,姐姐脸红了。 其实妈妈的第一反应是要让姐姐将苹果给弟弟,只是开口的那刻突然改变了主意。 这
大家常用的“吓唬名言”你说了没? 孩子不好好睡觉往往会说:“赶快睡吧,你再不睡,大灰狼会来咬你的!” 孩子哭闹了,我们也会说:“你还哭是吧?再哭警察来了,可是要把你抓走的” “你在闹你妈就不要你了,把送给别人,就再也见不到妈妈了” “不听话就给你关进小黑屋”。 当然了还有狮子、老虎、大黑熊也常被用来吓唬孩子,除了无辜的警察叔叔,这医生、护士来打针也成了常用口头禅…… 那么,大家小时候是不是也有被“吓大”的经历?我小时候可是有,因为我在奶奶家不听话,奶奶就会说“你要是不听话xx家奶奶就来打你了”,以至于我每次见到四合院的那位白发老奶奶跑得可快了,现在想起来有些好笑,但是不能否认留在我心里的那种害怕,让人心生紧张总是躲着那位奶奶。 我们不能为了让孩子听话,常用可怕的人、事、物“制造恐惧”吓唬孩子来听话,这对孩子的成长发展不利:果不对,
给大家讲个故事。 安安是4岁的大孩子了,表阿姨从外国带回了奶粉,孩子不知道是真的喜欢还是觉得新奇,最近每天晚上都要喝奶粉,大人稍微慢一点都会引致孩子的不满,妈妈和外婆批评了多次都无济于事。 这一天,爸爸下班刚进门,就听见安安在大声地喊:“我要喝牛奶!我现在就要!呜呜……”外婆虽然责备了一句,但还是慌忙煮开水、准备杯子,安安嫌太慢了,继续朝外婆大喊:“我要喝牛奶,我要喝牛奶!” 爸爸走到安安面前,没有批评而是蹲下来温和地问:“安安,你知道什么叫忍耐吗?”安安摇头。 “忍耐就是等待喝奶的时候可以不哭!”安安有点茫然、似懂非懂的样子。爸爸摸了摸孩子的头,微笑着进了房间,没有再进一步说教。这叫留下伏笔,不强求一蹴而就,更有利于孩子改正。 第二天,安安又在为喝牛奶而大声哭喊:“我要喝牛奶!”这时外婆又奔上奔下匆忙准备。爸爸直视安安的眼
程程有点不高兴,自己拿着手机玩游戏。 一会儿孩子忘了不高兴的事儿了,游戏得了高分,高兴的站起来,抓住表妹的胳膊,但表妹正在给长辈倒茶水,被程程一拽,险些把水壶打翻。 水刚开不久,泡了茶也有80度左右,如果水壶翻了,估计都会扣到表妹的胳膊和程程的身上,确实是很危险! 表妹放下水壶,顺手给了程程一巴掌,吼道:“你看不见我倒水呢啊,你找死啊,烫死你就老实了。” 程程完全没有明白怎么回事,被他妈妈一顿狂吼,委屈的吧嗒吧嗒掉眼泪。 表妹继续吼:“你哭什么哭,没烫死你就认便宜。这么大孩子了狗屁事不懂,大人说话你在边儿上捣乱,刚老实点就找事。滚远点,要哭边儿上哭去!” 说实话,当家长的都可以明白表妹当时后怕的心理,确实水太烫了,真的是打翻了浇到身上不是闹着玩的。 但是表妹一直大声吼叫,先说着水烫,又说他打搅别人聊天
7岁的她有一双好手,她明明可以自己盛饭,为什么觉得我理所当然得替她盛饭呢? 我立刻找到了原因。虽然我一直警告自己不要替孩子做太多,让孩子学会为自己负责,但是我仍然和许多母亲一样,不知不觉替孩子做得多了点。 以前我一直替她盛饭,以至于她认为盛饭这件事是妈妈应该为她做的,所以她不但不感激我一直以来替她盛饭,反而因为今天没给她盛饭而不满起来。是啊,既然是妈妈应该做的,她怎么会感激呢? 我意识到这是在助长女儿的“受之无愧感”,“受之无愧”是指,某人觉得别人欠了他东西,或者认为别人必须给他特殊待遇。有这种倾向的人认为别人(尤其是亲近的人)应该给他想要的事物,别人给了,他觉得那是人家应该做的,他不知感恩;别人没有给,他就认为别人太不应该,于是就心生不满和怨恨。 "受之无愧感"强烈的人可能变成一只“白眼狼” 前不久在网络
教会孩子思考 妈妈问:“如果有两个犹太人掉进了一个大烟囱,其中一个身上满是烟灰,而另一个却很干净,那么他们谁会去洗澡?” “当然是那个身上脏的人!” “错!那个被弄脏的人看到身上干净的人,认为自己一定也是干净的,而干净的人看到脏人,认为自己可能和他一样脏,所以是干净的人要去洗澡。”因为妈妈的引导,孩子习惯多方面思考。 教会孩子不怕做错事 儿子端着玻璃牛奶瓶在喝牛奶,一不留神牛奶瓶被摔到了地上,奶瓶哐当被打碎了,牛奶也洒了一地。妈妈走过来说:“哇,地毯喝奶了,你真是个慷慨的孩子。 要不我们来一场给地毯洗澡澡的游戏吧!你当地毯妈妈,而地毯是个害怕洗澡的宝宝……”因为妈妈的宽容,让孩子从没害怕做错事。 让孩子懂得善良 妈妈经营了一家馄饨小店,一位行乞的老人来光临,错把游戏币当成硬币
在青春期孩子中,有一类特别的孩子:单亲家庭的孩子。在此的特别长按并不是歧视,而是单亲家庭的孩子确实会有特殊的情况。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异性与自我的认同。 单亲家庭的孩子容易对家里缺乏的另一方产生陌生、恐惧等情绪,跟着妈妈生活的孩子可能会对男性有或害怕、或抗拒、或厌恶、或依赖等情绪,跟着爸爸生活的孩子反之亦然。这样的情绪都不是积极的。另外,单亲家庭的孩子也有可能心里背负了太多的压力,在叛逆的时候感到迷茫。这时候,就需要家长们陪孩子一起度过这段特殊的时光。
不过在感谢他们的同时,别忘了做小小的提醒,很多老人家一些无意说出的口头禅,其负能量可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了宝宝。所以宝妈们可以适当提醒爷爷奶奶们,别当着孩子说以下8句话。 第一句:你妈不要你了,来,跟奶奶玩 估计全世界的老人都非常喜欢说这句话,虽然只是一句玩笑话,但小孩子是不会区分的,因而很容易伤心。并且,这样根本不会达到和孩子更亲近的效果,反而让孩子没有安全感,他们心里会疑惑:为什么爸爸妈妈不要我? 当然,有时候孩子离开父母,需要跟着老人生活的时候,分离是件很痛苦的事情。但坚决不能用这个方法来哄骗孩子,而是慢声细语得跟孩子讲清楚,爸爸妈妈只是暂时离开,跟着爷爷奶奶有更好玩的事情等。 第二句:再不听话警察就来抓你 其实不管是老人,甚至是年轻父母也会用“你再不听话就让警察来抓你”来吓唬孩子,这本身就
最离谱的一个,北京一间学区房,卖150万,但房子压根不存在,就是一个窄窄的过道而已。换句话说,一个学校的名额,在市场上,价值150万。 我爸妈是老师,每年六月高考结束,我都会听到很多励志故事。 我爸从前有个学生,九点晚自修结束,回家继续温书。她妈妈都会端一杯温牛奶,放在她书桌上,然后她妈也不走,就坐在旁边的椅子上继续看书。 我爸很触动,我却觉得像监工。 我有个远房亲戚,是我童年的噩梦。就比我三岁,跟父母在深圳生活。 她爸妈都算高知分子,从她小学开始,就辅导她做奥数。尽心尽责到什么程度呢,她七八点就睡觉了,她爸妈继续坐在餐桌旁,讨论一道题目,寻找最优解法,然后第二天教她。她初高中五年,中间跳了一级,联考第一进了清华。她妈妈介绍经验说,整整五年,她没有任何娱乐生活,一下班,就是陪读。五年里,她有无数出去游玩、考察、
我宝宝只要一见到我,就立即开启“考拉模式”,声泪俱下求抱抱,抱抱,抱抱,抱抱,一直要挂在我身上,各种抱大腿……虽然我很开心,已经能跑能跳的她,小小的世界已经展开了,而我仍然是她的世界中心(天啦,她真的好爱我!More than anything!),但当我要做事的时候,腿上挂着11公斤重的一只小考拉,还是不是那么方便的…… 1-3岁的学步儿童正处于一个很敏感的阶段, 由婴儿过渡到可以独立探索世界的儿童, 黏人,是这个过渡阶段的标志性特征。 他们可以用自己的小脚站在地上看这个世界了, 但又舍不得妈妈温暖舒适的怀抱; 很兴奋地发现自己可以东奔西跑了, 但又很矛盾地流连自己的婴儿期。 如果你和我一样,正在经历着被孩子极度依恋,我们都需要尝试走开一点,和孩子保持一定距离——能够鼓
父母该给20年后的孩子,准备些什么? 当了妈妈之后,我得了算术病。 就是经常要算他上初中时我已经多大,他上大学时我又有多大——因为我生他的时候年龄已经比较大了——所以我经常开玩笑,不要没把他养大我就over了。虽然是一句玩笑话,却透露出我的一种生存焦虑,“焦虑孩子以后的人生”。 父母为子女计,都尽量要计得长远。而且,无论什么境况的家庭,都是如此。我观察到很多根本没有生存焦虑的父母,也在为孩子的未来谋划和焦虑。 但是,未来什么样?没人能预计。 前段时间Alpha Go对战李世石,引发了一场人工智能取代人类的大讨论,人工智能发展有多快呢?已经有研究指出,受人工智能威胁的不仅仅是流水线分拣员,搬运工、送货员,还会影响到很多专业工作领域,比如医生、律师这些专业人士也将会面临机器人的挑战。有人大胆预测,这场革命将以“传统专业职业全
所谓理解与共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育儿方法。父母用“理解与共情”的方法回应孩子,孩子以后才能习得“理解与共情”的能力。 具体而言,理解与共情,其实就是指孩子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能够为了他人而对自我的行为作出一定的调整,比如为了不对他人造成伤害,而知道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别人哭了,知道那是悲伤,别人笑了,知道那是快乐。学会理解与共情,是孩子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人是社会的人。当孩子进入幼儿园,主要的活动都在家庭之外展开的时候,他们就开始了真正的社会化过程。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些人:年龄不小了,可是不会说话也不会做事,大家跟他在一起都别扭。这种人我们称之为“未完全社会化”的人;还有一种人,年龄老大了,但凡是需要与人打交道的事情,一概做不了,连个简单的传话都能传错。这种人我们称之为“完全未社会化”的人。这两种人都不能行使一个正常人的社会功能,慢慢就会被
如我们之前所说,无法耐受孩子哭闹的父母,不但不能够让孩子镇静下来,反过来会要求甚至胁迫孩子抑制自己的情绪,这等同于大人要求小孩来“体贴”自己。 这是亲子关系的倒置。是对孩子的掠夺。 哭,是孩子的一种语言。且是从妈妈肚子里带来的,与生俱来的有力语言。 什么样的小孩不哭? 一直哭一直哭却总得不到回应的小孩才不哭。 绝望的小孩才不会哭。 当孩子哭泣,父母做最好的做法是,抱着孩子,或者陪在孩子身边。不要试图去制止。 去听。因为,那是你的孩子在说话。 想养出一个情商高、善于表达、敢于争取的小孩,第一步,就得允许他有哭的自由。 任凭孩子哭而不予理睬的父母,其实是在磨灭孩子的欲望。 每个宝宝都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的 ▌1岁以内,孩子通过哭表达:我需要
当今中国最著名的“钢琴王子”朗朗,也有挨打的经历。有一次,朗朗放学回家晚耽误了练琴,进门就被父亲一顿狂揍,事实上朗朗晚归是因为学校有事,这打挨得好冤!可是,已经成名的朗朗回忆起小时候的事情,却对父母没有怨恨,只有感激。 另一名小有成就的钢琴家也在电视节目里说:“我弹错一个音,烟灰缸就冲我飞过来”。 最典型的代表还是美国虎妈蔡美儿。2011年初,这位耶鲁大学华裔教授出版的《虎妈战歌》一书,在美国和中国都引起极大的轰动,“虎妈”也因此成了对孩子严格教育的标签。 四年过去了,在虎妈的“咆哮声”中长大的姐妹俩,都陆续被哈佛大学录取,并且自信、开朗、情绪健康。 不扯那么远了,就说自己小时候吧,也没少被娘亲吼过,长大了还不是照样贤良淑德? 写到这里,我感觉已经有人朝熊孩子抡起了巴掌,等等,请听我把故事讲完: 2
他提起自己小时候,长得阳光秀气,是一个帅小伙,但是也很淘气。有一次,因为一件事被老师叫去,老师说“你以为长得好看就好吗,就有用吗?你这么淘气,不认真读书,脑袋和驴子脑袋有什么区别。”当时他只感觉到羞愧,开始怀疑自己的一切。 从此后他不敢穿新的好看的衣服,生怕老师说自己,甚至连红领巾都不敢戴,因为觉得那是好学生才能戴。也不敢参加任何的学校活动。 他几乎放弃了自己的人生,每天没有了自信活力,自卑而谨慎。 直到升入初中的时候,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见到了当地一位知名主持人老师,那位老师听到他的表达能力和音色后,跟他说,孩子,你天生就是一块做主持的料。 这句话犹如一道闪电劈开他那浑沌的世界。他好像一下子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并且相信这位老师的话。之后,他就这样一路努力,终于成为了一名优秀的主持人。 对孩子而言,一句话的威力,
孩子不爱劳动怎么办 1、家长要树立“劳动与学习同等重要”的观念 其实劳动和学习不冲突的,孩子帮助父母安装或修理一些旧东西。在这个过程中,所学到的技能都与阅读、数学、逻辑、信息和组织能力有关。在做这些工作时,父母往往把自己的一些生活技巧教给孩子,还可以与之在劳动中讲一下所运用到的物理学基本原理告诉孩子。学到的知识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利用上,有利于孩子学习兴趣的提升。家长应告诉孩子家务活和学习成绩是同等重要的,即使今天考试,也要孩子坚持做家务。 2、激发孩子爱劳动的内部动机 家长可以先请孩子帮忙打下手,在一起参加家务劳动的契机中,给孩子讲解家务劳动的价值。比如,让孩子看到妈妈做一顿饭,需要多长时间,需要哪些程序,这样的劳动会让全家人吃上可口的饭菜。当孩子看到了这种辛苦的过程,并意识到它的价值时,他会渐渐地树立起劳动的意识。安排孩子去扫地,要记得
有些男孩的家长都特别不喜欢看自家孩子哭, 认为男孩哭就是懦弱、胆小、没骨气。 ▼我认为这种看法对男孩子特别不公平 在区分男女性别之前,首先他是一个孩子,他的成长阶段中同样需要依赖别人,要表达负面情绪,不能因为他是男孩子就不允许他哭。当孩子成长为大人,渐渐学会正确表达负面情绪的方法,自然而然就会做出与性别相符的行为。 ▼男孩子在小时候是比女孩子脆弱的 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不如女宝宝健康、坚韧,在生活中遇到的很多问题,他们无法像女孩子一样通过撒娇、讨巧的方式解决。当男孩子成为男人之后,他们更不能通过哭来表达情感,如果在这么小的时候我我们就剥夺他们哭的权利,对他们来说真的是太残忍了! 我觉得这位家长要做的是接受孩子的情感,帮助孩子学会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帮助孩子变坚强: 流该流的泪
孩子不愿做家务的原因 1、强制的责任让孩子变得逆反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能够做一些事情,最好用夸奖、认同、支持和鼓励等情绪来代替“责任”这类有压力的词,如果我们总是使用家长权威,孩子可能在长期的强制下会变得拒绝甚至逆反。 2、孩子的成绩遭到轻视或者否定 我们在要求孩子帮忙做家务的时候,总免不了担心孩子会帮倒忙。这种担心无意识地通过我们的语气和态度以及不耐烦透露出来,让孩子觉得他们的帮助是不重要的、附加的。比如,孩子动作慢一点,我们就会露出不耐烦的神情,尤其是当我们着急的时候,总是说:“算了,让我来吧,这个你做不了!”甚至我们在帮孩子们整理他们乱七八糟的玩具时,也会在他们面前展示出:你看我比你快多了。 家长如何引导孩子爱上做家务 1、没必要让孩子遵守刻板的形式 如果孩子觉得大人认为他已经长大了
其实,“富养”有两层意思:一是物质上的富养,二是精神上的富养。 一般来说,物质上的富养,就是给女孩充足的生活条件:生活无忧无虑,吃的用的都是最好的,想优越的生活就像一针强劲的免疫针,使她们非常自信或骄傲。但这样养出来的女孩往往个性懒惰,不思进取,如果拿捏不好尺度,很容易养成公主病,比如,骄侈跋扈、虚荣浪费的女孩,长大后成为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人。 二,精神上的富养,情况就会大不相同。 给予女孩充分的理解,给予她足够的关爱。增加她的阅历,开阔她的视野,教给她做人的道理,让她多读一些书有益身心健康的书籍,让她在知识的海洋里陶冶出高尚的情操。鼓励她勇敢地经历生活的风雨,教给她正确品尝生活的酸甜苦辣。只要孩子有了一定的精神的追求,成为精神贵族,她就不会被表面的虚荣或世俗的诱惑所捕获。 总之,不管怎么样,女孩亦不能娇
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
亲子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