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做家务的好处 1、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我们知道,孩子自信心的培养,在短时间内很难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它需要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慢慢地才会形成。一般来说,孩子干的事情多少与自信心有一定的关系。据研究表明,孩子干的事情越多,自信心越强。 2、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作为孩子,将来要在社会上很好地立足,就需要从小通过做家务,让他体验到家长的辛苦,生活的艰辛,逐渐承担自己在家里、社会的一些责任。 3、可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孩子通过做家务,可以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语言逻辑能力, 学习能力等,这些能力在书本上是难以学到的,只有在平时的实践中才会形成。 4、可以促进孩子提高学习效率 据心理学研究发现,人在进行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时,脑子里氧气最充分。孩子学习一段时间,劳动一段时间,这
玩桌游是最好的陪伴。然而,美国一项调查显示,每3个幼儿就有2个输不起,每次玩桌游一输就大哭大闹。为此,七成爸妈会故意输给孩子,尤其妈妈放水情形比爸爸多。只有两成爸妈表示,不会因为怕小孩哭闹就屈服。 纽约大学朗格尼医学中心小儿心理学主任乔.塔拉维拉(Joe Taravella)表示,3岁以下的幼儿,输赢概念还未成熟,“分享”和“轮流”才是该阶段的学习重点。因此,与其教孩子接受输赢,不如让他玩得尽兴,偶尔放水无伤大雅。重点是跟孩子示范,如何坦然面对失败。 不过,爸妈也不能全盘放水,有时要利用赢的机会,客气握手言和,向孩子展现赢家的气度。至于3岁以上的孩子,就得学会如何在玩乐中遵守游戏规则。
但是随着孩子的日渐成长,我们会逐渐发现,很多时候他们会偏离我们的预期,远离我们曾经设想的航道!其实,这就是成长!成长是幸福的,因为它是一株种子孕育着希望正在破土而出;成长是强大的,因为它需要有化茧成蝶的勇气与力量;成长也是带着伤痛的,因为它即将要独立承受风雨洗礼……正因为如此,成长才是迷人的,于无形间让我们的孩子不知不觉中拥有傲立天地间的信心与能量! 在这个时候,我们作为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能够做什么?如果在孩子三岁时我们给他讲过的话,到了孩子六岁时依旧在重复,那么无疑我们是没有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的。“与时俱进,与孩子共同成长”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值得我们每位家长用心去思考! 我没有大道理讲给孩子听,也很少告诉他事情应该怎样做,只是在日常的生活中,抓取点点滴滴,将我认为正确的导入给他,让他自己去思考,去领会。同时也在不断的修正自己,在儿子成长的过程中我需要
较为隐私的错误 曾听到过几位妈妈的谈话,其中一位家长把自家孩子晚上尿床的事当作笑话讲了出来,几位大人都乐呵呵的笑,谁都没有注意一旁的孩子早就羞红了脸。没有人愿意自己的隐私和错误被当成是笑话讲出来,包括小孩子。他会觉得别人都是在嘲笑他,从而变得更加敏感、内向。 孩子的长相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哪怕是小孩子。如果孩子长得不好看,家长也不要在他面前提起,更不要去贬低他,对外貌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自信。即使是说孩子很久之前不好看,也容易伤害到他,让他变得自卑。 没收孩子的财产 孩子最需要的是家长的尊重,一些家长认为孩子没有理财的观念,往往会没收孩子的压岁钱。这样做会让孩子觉得自己隐私受到侵犯,自己不受尊重。家长最应该做的是引导孩子正确使用压岁钱,培养理财观念,而不是一味的“掠夺”。
怎样培养孩子做家务 1、培养幼儿家务劳动的意识 家务劳动是维持家庭正常生活所不可缺少的, 父母应有意识地让孩子感受到他也是家庭中的一分子, 有责任和义务为这个家做些什么。要让孩子明白, 参加扫地、洗菜、擦桌子等家务劳动是他的义务, 而不是帮别人干活, 这样孩子在干家务时, 就会心甘情愿去做, 而不是讨价还价地讲条件了。最好不要以贿赂的手段利诱孩子做家务劳动, 否则, 没有实惠作强化物时, 孩子就不愿干家务活。 2、培养幼儿家务劳动的兴趣 成人要成为孩子热爱家务劳动的榜样。平时父母在做家务时不要因为做家务太累或讨厌做家务而在孩子面前发牢骚,以免给孩子造成做家务活很烦人的印象。父母做家务时可以放点音乐、哼哼歌, 以营造良好氛围。 3、培养幼儿家务劳动的习惯 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 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应有
冬天怎样给宝宝穿衣服 1、一定要给宝宝穿上贴身内衣裤 有 的妈妈认为,宝宝不停地动会出很多汗,如果汗液把内衣弄湿,不如不穿,只要外面穿上厚衣服就可以保暖。殊不知柔软的棉内衣不仅可以吸汗,而且还能让空气保 留在皮肤周围,因此阻断了体热丢失,不易使宝宝受凉生病;而不穿贴身内衣的宝宝由于体表热量丢失得多,身上摸上去总是冰凉凉的,尤其是下半身,难怪容易感 冒了。 2、穿着要适量,不要因穿得太多而不停地出汗 如 果穿得太多,宝宝一旦活动便会出汗不止,这样则会使皮肤血管扩张,皮肤血液流量增加,因此散热量加大。表现为宝宝出很多的汗,衣服被汗液湿透,反而由此着 凉,并且也降低了身体对外界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而使抗病能力下降,由于6个月以内的宝宝因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散热多,但身体产热能力却不足,所以外出寒冷时 还是应该注意多穿衣。判断宝宝穿得多少
宝宝用筷子的好处 1、强化手的精细协调动作 使用筷子夹食物时,不仅是5个手指的活动,腕、肩及肘关节也要同时参与。日本科学家研究发现,使用筷子是一种复杂、精细的运动,可涉及肩部、臂部、手腕、手掌和手指等30多个大小关节50多条肌肉,一日三餐使用筷子,对儿童来说,是锻炼手功能的好机会。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使用筷子越早的孩子,动手能力就越强? 2、促进视觉发育 其实在使用筷子夹食物之前,离不开眼睛的视觉定位,即两眼注视同一目标,再将它们分别所得的物像融合成一个单一具三维空间完整的像。这一过程看似简单,但需要两眼外肌的平衡协调,视网膜黄斑中心凹有共同的视觉方向,以及大脑皮层中枢对成像的完善的融合机制,绝非一日之功!因此,经常使用筷子能促进视觉的发育,对于预防斜视和弱视都是大有帮助的! 3、健脑益智 正如前面所讲,使用筷子需要
怎么教宝宝用筷子吃饭 1、氛围要浓厚 教宝宝用筷子吃饭,一定要有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小家伙在耳濡目染中,学着使用筷子。饭桌上,尽可能让宝宝看到大家都在用筷子吃饭,可以在他面前做出比较夸张的动作,比如慢动作把食物送入嘴中,满意地吃着,让宝宝觉得这样吃饭很有趣。不要给宝宝其他的餐具,让宝宝慢慢习惯只用筷子来进餐,往往没有选择的时候,进步更快。 2、鼓励最重要 新技能的学习过程中,除了兴趣之外,宝宝也是有付出的,也会碰到一些困难,你的鼓励无形中会给他强大的动力。在他因为夹不起菜而堵气摔东西时,因为手指不灵活弄得满地都是饭菜时,不要责备,用你最善意的言语去安慰、鼓励他,让他知道,你一直都在他身边支持他。 3、强迫要不得 学习新技能之前,宝宝都会表现出一定的渴望,比如抢你手里的筷子,盯着别人吃饭的动作,喜欢拿着筷子玩等等。所
如何训练宝宝独坐 1、训练时,爸爸或妈妈可以面对着宝宝,边拉坐,边逗笑,边对话,使宝宝在快乐的气氛中,慢慢将宝宝从仰卧位拉到坐位,然后再慢慢让宝宝躺下去。练习多次后,妈妈或爸爸只需稍微用力帮助,宝宝就能借助妈妈或爸爸的力量自己用力坐起来。然后,妈妈或爸爸逐渐减少帮助的力量,进而只有姿势而不出力。 2、开始进行拉坐训练时,时间一般控制在每次5分钟左右,然后逐渐延长至15~20分钟。宝宝刚学会坐时,常常会左右摇摆或身子前倾,但没多久,宝宝就能挺直腰部。进入第八个月后,大多数宝宝已能稳稳地独坐了。 3、抬起宝宝的头部和胸部有助于加强他颈部的肌肉力量,并锻炼坐直所需要的头部控制能力。你可以让宝宝脸朝下趴着玩,然后逗他抬起头向上看。用颜色鲜艳的发声玩具或镜子逗宝宝,还能顺便看看他的听觉和视觉是否都发育正常。当宝宝能够坐得比较好后,你还可以把玩具和其他有意思的
所以,在心理学上,有句话叫:“有什么样的童年,就有什么样的父母。” 当然,要把孩提时代的诸多往事抛之脑后是非常困难的,每个人在童年几乎都有过受伤的经历。这些伤痕会潜意识地让我们分不清是自己的需要,还是孩子的需要,是在教育孩子,还是在补偿自己童年的缺失。 不同的童年经历,成就了不同类型的父母。你是下面的哪一种?又该如何走出自己童年的感受,真正面对自己的孩子呢? 彼得·潘式父母 特点:不愿长大 彼得·潘是一个典型的长不大的孩子,他的周围有仙女、海盗,还有代表亲吻的顶针,他生活在一个冒险的世界里。创作这个人物的作家就是这样一位男性。他的兄弟不幸夭折后,他的母亲悲痛不已,为了哄母亲开心,他用自己的想象变出一个又一个故事帮助母亲排解痛苦,但是他的童年就是在这样一种挣扎的状态下度过的。因为害怕面对解决真实生活
如何选择牙刷牙膏牙线 从长第一颗牙开始,就要坚持每天刷牙,并且用含氟牙膏,但是要注意控制牙膏的量,一次不要超过一粒米大小。其实都不需要挤牙膏,直接拿着牙刷沾一下牙膏口就差不多。 那么如何选择呢?我自己的经验就是——挨个试,特别是牙刷!一开始我也做了很多功课,用过不下十种不同品牌的牙刷,牙刷柄形状不一,牙刷头大小不一,牙刷毛软硬差异大,最后找到了我最喜欢的一款,牙刷头比较小,牙刷柄很贴合我手的弧度,握着很舒服,牙刷毛不算太软,已经连续三支都买它了,近期不打算换。所以各位妈妈要找到最适合自己和宝宝的牙刷,建议多买几支试一试。 牙膏没啥特殊的,要含氟的,最好选择可吞咽的,多鸽已经会吐漱口水了,所以不能吞咽的也没问题。 一旦长出两颗相邻牙齿,就应该使用牙线,可以用一大卷的牙线,也可以用牙线棒,牙缝比较紧
当然,在你能够放手让孩子自己刷牙之前,你可以多多让他自己练习刷牙,但是刷牙要轮流来哦,你刷一遍,爸爸/妈妈帮你刷一遍。 刷牙的姿势 帮孩子刷牙的姿势非常重要,姿势不对就刷不好,刷不好等于没刷! 正确的刷牙姿势是:让孩子背朝你躺在你腿上,脸朝上,这是帮她刷牙的最好姿势,这样你可以看清楚孩子的牙齿,方便操作。当然让孩子躺在沙发上,或者别的什么地方,你处在他头顶的方向帮她刷也是一样,重点是,你一定要能看见孩子的牙齿。 牙医妈妈教你如何给哭闹的孩子刷牙 教你怎么对付踢来踢去,尖叫反抗的孩子。在还没有长牙时你就可以拿小牙刷给他们自己放嘴里玩,让他们适应;反抗时,可以用大浴巾把孩子的身体和手裹起来;告诉孩子,这件事上妈妈会坚持,无论你做什么,妈妈都会赢。 有不少人觉得坚持给哭闹的孩子刷牙很残忍,影响亲子关系,而
如今,谈孩子阅读的文章在微信的传播速度永远跑不过心灵鸡汤,也跑不过卿卿我我,更跑不过那些造谣生事恐吓人的爆文。很多人是不喜欢谈阅读这件事的,如果不是为了孩子,估计愿意听的人更少。 时下的我们,关心孩子的升学问题,关心学区派位,关心孩子的期末成绩,关心孩子在学校的排名。我有一个叔叔,每次见我一定会谈他家的孩子这次参加了什么培训,在班上的名次如何如何,我每次默默听着,稍作反应。 他家的孩子偷偷读马小跳,被他骂了很多次,在他们家,只能语数外,不能看这些闲书,你跟他谈论孩子阅读的黄金期,简直比登天还难,一切等中考再说,然后又是一切等高考再说。 好熟悉的情形,我们当年不就是这样过来的吗,一切等高考再说,可是读大学,还有多少人会去重新认真读书。想必从大学出来的年轻父母们心里都很清楚。 而很多父母每次一听说要父母以身作则带孩子读书就傻眼了,很大程度上
因为孩子最需要的不是钱,也不是你给他们准备的房子车子,他们需要父母的爱和陪伴。 有很多父母说自己很为难,无法改变。其实真的是有路的,只是有时候你选择了那条你认为是最好的路去走。哪怕远离孩子,去异乡打拼 有人说,不带孩子是怕孩子吃苦,其实孩子不怕苦,怕没有爸妈陪。 有人说,不带孩子是为了让孩子过的比自己好,只为了日子越过越好,但其实过得心里很苦更累。 如果可以,思考一下,自己是不是尽力了,还有什么更好的选择,能够让一家人在一起。 请记住: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才是父母的有效期,有些东西,你错过了,就永远错过了…… 分享主持人妈妈王芳的一篇好文章给大家,希望喜欢: 三年前,一位妈妈因为儿子的婚姻大事求助我很多次。 她的儿子是一个普通的铁路工作人员,但是在妈妈的眼中,基本属于“男神”
1.启蒙阅读期——陪同0-2岁的孩子,这个时间段的孩子虽然比较懵懂,但是却有着不俗的学习能力,他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吸收大量的知识。而此时家长们就要及时放弃看电视、电脑、手机的习惯,而是将时间用在亲子阅读上。可以使用一些识字卡片、绘本等互动工具,逐渐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慢慢爱上看书。比如让孩子在卡片中寻找“西瓜”“汽车”,在看绘本时让孩子模拟图画中人物的动作等等。 2.入门阅读——陪读2-5岁的孩子,基本都可以和家长们聊天说话,此时给他们读一些故事对语言发展很有益处。陪读的时候,家长最好将孩子搂在怀里一起阅读;当然也有一些孩子喜欢坐在你旁边,这没有什么奇怪的,尊重他的选择,你需要的就是和他在一起读书。注意每个礼拜带着孩子去一趟图书馆,在幼儿读物区和孩子一起看书,这会让他有很大的收获。 3.自主阅读——陪伴6-7岁的孩子,已经可以独自看书,识字量也远超前几年。这个时间点,
01 爱孩子,但绝不宠溺! 我儿子快要4岁了,最近特别爱让我给他说对不起,特别容易不高兴,一不高兴了就让我说对不起,不管是谁的错误,如果按他的要求说了对不起他的情绪就立刻转好,要是没有按他的要求说,就会气的声嘶力竭的大哭大喊,都能感觉到他自己气的不行了。我到底该不该顺从他的要求呢?担心他养成这个习惯,以后和别人相处也要求人家这样,毕竟别人也不会顺从他,怎么办呢? 首先,非常高兴这位妈妈还能意识到,一直这么做可能会对孩子的未来发展不利。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也许我们在管教孩子的时候,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声音在质疑。这么小的孩子懂个啥,别要求那么多,等大了就慢慢好了。于是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找上门来:你儿子抢了我孩子的玩具,你儿子把我女儿的胳膊咬破了,你儿子把我儿子推到了,你儿子偷了超市里的东西,你儿子把我家玻璃打碎了,你儿子居然对着我的鞋子撒尿...
我们家小孩,拿上笔,要么根本不听指挥,自己乱涂乱画;要么就盯着老师老,自己不动手,急得我恨不能抓着他的手画了两笔。” 我问:“孩子多大?”妈妈回答:“3岁半。”我从心里感到很痛。 在大人看来,孩子画的东西无非就是一些点、线或圆,但对孩子来说,不同的点、线、圆都代表着不同的形象、有着不同的意义。如果问孩子他画的是什么,可能他会告诉你这是妈妈,那是爸爸…… 而这么早就将孩子送入美术班,无疑于揠苗助长,其实质就是扼杀了孩子的绘画想象和创造过程。 绘画之于孩子意义重大。可以说,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小画家,画画的过程对他们来说就是创造的过程,是锻炼手部肌肉的过程,是手眼协调的过程,是智力发育、表达情感的过程,甚至是与人交往的过程。 一岁的孩子画出来的一岁孩子的所思所想,两岁孩子的画带有两岁孩子的视角,表达的是两岁孩子独特的看法和观点……每个“小画家”不是在画他看到的世界,而是在用画呈
这句话,我们可以这么理解:人天生就有比较的能力,只不过不同阶段用以比较的参照物有所不同;也因为有了比较,所以会自卑。 自卑是根植入我们基因里的东西,是人类的天性。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超越自卑,追求一种卓越感。也正是因为自卑,才驱动我们不断改变和进步。 作为父母,额外需要了解的是,超越自卑的课题,并非成人独有。打从一出生,孩子们就开始面对这一挑战了。 相对成人而言,孩子们在面对这个辽阔的大世界,以及面对充满权力斗争的成人世界之时,其实会更频繁地被无助、渺小的自卑感困扰。 正因为这样,有心的父母会很容易观察到,小孩子更喜欢跟大孩子一起玩;父母陪孩子玩的时候适当示弱,会给孩子带去巨大的愉悦和兴奋感;角色扮演游戏中,孩子们更倾向扮演恐龙、怪兽等攻击性更强、更有力量的角色。 上述这些,其实都是孩子跟从内心的成长需求,自行在寻找心理营养,以期克服心中弥漫着的那份无力与自
然而,好胜心过强,就是另外一码事了。这些孩子很容易变得霸道、自私,没有集体观念、输不起、嫉妒心过强,等等。结果就会导致孩子们无法真正长足的进步。这样的孩子进入社会,自然无法与他人进行良好的合作,其人生之路也走得不会太顺畅。 过于好胜的小孩究竟怎么了?仔细观察其实可以发现,孩子好胜的背后,有太多情绪问题没有处理好。 孩子好胜的背后,是太多情绪问题没处理好 ▌首当其冲的就是,孩子的好胜心源于内心的挫败感未被及时处理。 孩子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都希望体验到“我能行”。但现实生活中,他们时时处处都可能感到自己的无助渺小。 比如,一个4岁的小孩正在搭积木。搭不好就有些不耐烦。再试一次,仍然失败。于是一气之下,把积木整个推倒,扔得满地都是。 此时,若父母对孩子的不耐烦进行批评指责,孩子很可能会借机大哭大闹。 这个小孩已然经历了两次挫败,第一次是想做好一个事却又无能为力的挫败,第二次
比如斯坦福学前教育学院的Deborah J. Stipek教授就建议家长应该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多用空间语言 (the language of space) 和孩子交流,比如这些表示方位的词汇: above, below上面,下面 before, after 在…之前,之后 high, low 高,低 in front of, in back of, behind 在…的前面、后面 inside, outside 里面,外面 on top of, under 在…的上面,在…的下面 此外,表示形状的词汇: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等也建议经常和孩子提及。 回想逃逃在美国上学这几年的作业和老师的建议,还真有不少这方面的内容呢。下面,我就根据大咖们的建议,再对应起逃逃平时的学习实践,来和
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
亲子游戏